第07講 選必《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
第07講 選必《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
第07講 選必《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
第07講 選必《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
第07講 選必《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7講《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目錄TOC\o"1-3"\h\u01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學習目標:【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積累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等文言基礎知識?!舅季S發(fā)展與提升】體會屈原蘇武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探究家國情懷的延續(xù)性,穿越時空,對話評價人物。【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細讀文本體悟歷史人物選擇的艱辛,進而理解人物超越艱辛后綻放的人性光輝?!疚幕瘋鞒信c理解】領略屈原蘇武的精神品質(zhì),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局攸c】細讀文本體悟歷史人物選擇的艱辛,進而理解人物超越艱辛后綻放的人性光輝?!倦y點】體會屈原蘇武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探究家國情懷的延續(xù)性,穿越時空,對話評價人物。春秋筆法與實錄精神班固的《蘇武傳》是一篇經(jīng)典的人物傳記,被前人稱為“敘次精彩,千載下猶有生氣”(趙翼《廿二史札記》)。它與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同為史傳文學的優(yōu)秀代表,班固與司馬遷用不同的語言風貌,或節(jié)制或恣肆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一、知人論世司馬遷和班固的對比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帶,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后仕為郎中,為武帝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司馬遷繼承其父親的職位任太史令。后來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但因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受宮刑。后獲赦出獄,為中書令,發(fā)奮著書,最后完成了《史記》。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從小出生儒學世家的班固受到父祖的熏陶,博覽群書、九歲能屬文,十六歲對于儒家經(jīng)典無一不通。后洛陽的太學求學,結(jié)識了許多賢人,看到了許多經(jīng)書典籍。任蘭臺令,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寫成《漢書》。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班固因竇憲專權(quán)受到株連死于獄中,其作品《漢書》由其妹和同郡人馬續(xù)完成。兩位史學家,少有文采,博覽群書,又有寫史的家學淵源,撰寫鴻篇巨著的過程中,都遭遇了人生橫禍,受到牽連獲罪,但司馬遷忍辱偷生,寫完《史記》,班固直接死于獄中,由他人續(xù)寫完成。屈原和蘇武的對比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浪漫主義詩人,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他主張聯(lián)齊抗秦,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后,自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成為愛國的象征。名人對其評價:1.李白:屈平詞賦懸日月2.王逸: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3.聞一多: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4.毛澤東: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nèi)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蘇武,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天漢元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歸漢。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謀反案而被免官。后參與擁立漢宣帝,受封關內(nèi)侯。神爵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余歲?!疤K武”成為堅貞不屈氣節(jié)的象征。名人對其評價:1.

班固: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2.

溫庭筠: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厝諛桥_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3.

何焯: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節(jié)者也。請閱讀以下為文字,請他談一談,你同意作者的評價嗎?其次值得注意的,則是杜甫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我以為每一位詩人對于其所面臨的悲哀與艱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應態(tài)度,如淵明之任化,太白之騰躍,摩詰之禪解,子厚之抑斂。東坡之曠觀,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氣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別之,不過為對悲苦之消融與逃避。其不然者,則如靈均之懷沙自沉,乃完全為悲苦所擊敗而毀命喪生,然而杜甫卻獨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現(xiàn)為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摘編自葉嘉瑩《輪渡復七律直言進及其承先啟后之成就》)不贊同葉嘉瑩先生對屈原的評價。屈原,出身高貴,為楚王同姓,本為左徒,但因堅持聯(lián)齊抗秦正確的主張,遭受小人迫害,被疏遠、罷黜、放逐,但始終不改其主張,不同小人同流合污,心系君王,表達著愛國、為國的志向,最后楚國被滅亡,他懷石投江而亡。一生光明磊落,高唱愛國歌曲,面對人生挫折苦難,他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妥協(xié),不改變,用自己生命彰顯了自己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他用生命寫下的愛國詩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絕響,像一束光,永遠照亮著無數(shù)后來者。面對挫折苦難,蘇武、司馬遷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又給我們什么啟示,如何更好地活?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長達19年,面對誘降、批降,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面對北海放逐,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他依然時刻手持漢節(jié),堅強地活下來,始終不改其志。特別是在事發(fā)時要自殺和受審時自殺,是為了不辱國,但后來被扣留19年的過程中,匈奴人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他的不自殺,他的堅持,恰恰也是為了不辱國。他前面的求死,后面的求生,都是為了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保持民族氣節(jié),國家榮譽永遠大于個人榮辱、個人生命。面對人生挫折苦難,他用自己的風骨、硬骨,寫下來一首愛國、氣節(jié)的錚錚誓言。司馬遷,本為出色的史官,撰寫《史記》,但因為李陵辯護,遭受大禍,選擇宮刑,忍辱而活,只為心中的理想,寫完《史記》。面對人生挫折苦難,是求死還是求活,只是他們這些偉大人物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做出的一種選擇。他們最偉大之處,為了國家、為了理想,有所選擇,無論是獻身還是忍辱,都是為了心中的光明。我們不可用一死一生,簡單武斷地評價其意義。概括人生啟迪《屈原列傳》1.生命的意義塞涅卡說過:“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nèi)容?!庇械娜艘簧L而瑣碎,充斥著空虛和無聊,他的生命黯淡無光。有的人一生雖短暫,卻留給后人豐厚的精神財富,他的生命絢爛奪目。2.執(zhí)著執(zhí)著是水滴石穿不懈努力,是夸父追日奔跑不輟,是精衛(wèi)填海信念堅定。人生道路上,選擇與執(zhí)著同行,與執(zhí)著為友,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中找到美麗的綠洲。3.人格高尚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為不愿意和同朝為官的人同流合污,就被人陷害,遭到流放。屈原以芳草美人為喻,構(gòu)建了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家園。每至端午,一青一白的粽葉和糯米,包出來的不僅僅是食品,更是對屈原追求清白人格的一種形象化懷念。4.愛國主義屈原的著作有《離騷》《九章》等,這些著作文字華美,體現(xiàn)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貴族的虛偽、昏庸與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賢才的行為,看清了社會的種種不公……屈子用他不屈的忠魂譜寫了愛國主義的贊歌,我們見證著他的不朽,他也在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中國,影響世界!《蘇武傳》1.堅守節(jié)操。節(jié)操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只有長時間的堅守,才能讓它熠熠生輝。十幾年的堅守,成就了大漢臣子蘇武的英名,讓我們牢牢地記住了那個冰天雪地中須發(fā)皆白,手持節(jié)旄,眼望故國,踐行信仰的老人,是他將堅守節(jié)操深深地鐫刻在我們心里。2.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威逼利誘,酷刑折磨,都無法動搖蘇武忠君愛國的信念。他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一個大漢臣子的忠貞。這種忠貞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的。這種忠貞早已注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中,激勵著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正義而戰(zhàn),為國家而戰(zhàn)。3.找準人生的航向。人生如一條船,如果沒有正確的航向,就會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方向。找準人生的航向,才能向著既定的目標揚帆遠航,不管風浪滔天,還是暗礁遍布。蘇武找準了人生的航向,沒有迷失自己,最終千古流芳,令后世敬仰。2025年備考策略1.品評歷史人物,要將傳記人物放回歷史現(xiàn)場,體會他們的現(xiàn)實處境,理解其人生選擇認識其歷史地位和影響;2.品評歷史類作品,要將史傳作品和史論文章放回歷史現(xiàn)場,把握史家觀念、分析作者看待歷史角度。3.復習重點放在人物經(jīng)歷和史傳的敘事藝術兩個層面,以“回到歷史現(xiàn)場”作為情境的落腳點,思考作品的意蘊,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任務驅(qū)動·攻重點任務一品“言”讀“人”1.細讀《蘇武傳》,梳理人物語言,并完成相應表格。人物出現(xiàn)次數(shù)出現(xiàn)場合藝術作用主要人物:蘇武6處出使匈奴后的重要場合(如“欲自殺”前表明心跡;勸降時表明自己的忠心等)少而精地穿插傳主語言,既強調(diào)了蘇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又突出表現(xiàn)了蘇武的精神品質(zhì)和形象。次要人物:單于、虞常、左伊秩訾、衛(wèi)律、李陵等11處單于:出使前、歸漢前虞常:謀反密會左伊秩訾:處決會議衛(wèi)律:勸降李陵:勸降、訣別1.勾連傳記的史實經(jīng)過。(單于之說引出蘇武出使匈奴;虞常之說導致蘇武被扣匈奴;左伊秩訾之說造成蘇武羈留匈奴;單于之說引出蘇武歸漢。)2.反襯蘇武的浩然正氣和高風亮節(jié)。(衛(wèi)律與李陵身份立場不同,勸降內(nèi)容角度不同,逐層遞進互補,在更高層次上揭示了蘇武人格的高貴。)2.研讀蘇武的6處語言,品味賞析其在內(nèi)容側(cè)重和言語形式上的特點。點撥:(1)內(nèi)容側(cè)重:短短6處人物語言,高頻詞是“死”(一處“生”,意也同“死”),共有6次。如此高密度提及生死問題,形成了特定的主題強化。蘇武羈留匈奴期間,不管是一開始他想要在“屈節(jié)辱命”前自殺還是后來十幾年北海牧羊頑強求生,都表現(xiàn)出了一種同一性,那就是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永遠高于個人的生死安危,這讓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忠貞形象得以深刻表現(xiàn)?!稘h書·李廣蘇建列傳》贊曰:“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2)言語形式:蘇武的語言以短句為主,句式整齊,簡潔凝練,直擊主題。這樣的語言特點與蘇武外交使節(jié)的身份密切相關,同時更能體現(xiàn)蘇武面對家國榮辱時處事態(tài)度的堅定、果決。開頭兩處語言,短短數(shù)語后都跟隨一個“自殺、自刺”的動作,更是其中鮮明的例子。3.鑒賞《屈原列傳》中的人物語言藝術并比較探究兩篇傳記在人物語言風格上的異同。點撥:《屈原列傳》中的人物語言不多,除了屈原外,就屬張儀和漁父的語言最多。張儀不多的三句話體現(xiàn)了其狡詐、冠冕堂皇的一面。這三句話更是簡潔地勾畫出了楚國落入秦國的圈套、走向衰落,進而國滅的一系列過程,生動凝練。漁父的語言多對偶、反問,語氣較強烈,看似是對屈原的勸告,實則是反襯屈原為人處世之道。屈原的語言也不多,除了兩句對楚懷王的進言外,都出現(xiàn)在投江前與漁父的對話中。這段對話中,屈原的語言多用對偶、反問、比喻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抒情性強,具體直觀地展露出屈原的內(nèi)心。他對楚國的拳拳之心和深摯濃郁之情,令人動容??傮w看,兩篇傳記在人物語言風格上都能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精要生動。但《蘇》文的人物語言更重藻飾,更典雅,比如李陵勸降時的那段話,而且作者流露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是含蓄委婉的。《屈》文中的人物語言口語化傾向更明顯,且作者會借人物流露出鮮明的主觀傾向,比如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任務二循“言”入“理”1.史傳文學作品中,敘事是骨架。通讀概括兩篇文章的史實經(jīng)過,并梳理文章敘事的詳略。點撥:通過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蘇》文的敘事按照時間順序順次而下,出使前、歸漢后敘事較為簡略,重點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里,敘事詳略得當,重點敘述了蘇武兩次面對勸降時的表現(xiàn),且都是勸降者苦口婆心,大段陳說各種威脅利誘,而蘇武則是言語精簡,態(tài)度堅決?!肚肺闹袛⑹鲎钤敿毜氖莾啥问穼崱R皇乔谝淮伪涣T黜后秦楚兩國的斗爭,直至楚懷王客死他鄉(xiāng);二是屈原投江前遇到漁父時兩人的對話。其余史實都非常簡潔概括,但有兩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司馬遷進行了大篇幅書寫。一是在談到屈原因讒言被楚王疏遠后創(chuàng)作了《離騷》,司馬遷對《離騷》進行了介紹和評價;二是寫到楚懷王不聽屈原勸說入秦后客死他鄉(xiāng)的史實時,司馬遷對屈原和楚懷王進行了評議。2.由是觀之,這兩篇文章的敘事詳略安排有何特點?你覺得作者這樣安排有何用意?點撥:《蘇》文遵循了傳統(tǒng)史傳文學的特點,敘事語言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且在順敘之外,運用了插敘、補敘的手法,讓文章敘事富于變化、靈動有致?!肚肺脑谟洈⑶瓊€人經(jīng)歷與楚國興衰時,語言詳略相當;且楚國國運衰落之時恰是屈原被流放在外之時,最后楚國國滅,屈原也以身殉國。這樣的敘事詳略安排與《蘇》文以傳主為中心的敘事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更不用說《屈》文中那兩段與敘事無關的議論了。推其緣由,一是司馬遷對屈原的高度贊揚——楚國的興衰命運與屈原個人榮辱密切相關,以及深切同情;二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正面敘寫與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的手法的運用,可以產(chǎn)生虛實相生的效果;三是司馬遷與屈原心有戚戚焉,通過對屈原經(jīng)歷的評議一吐心中郁結(jié)的愁思。語言是表達的手段和方式,語言背后是那個在表達的“人”,是作者情感與態(tài)度的流露展現(xiàn)。試從兩篇文章中各舉一例,比較探究兩篇傳記不同的敘事語言風格與情感態(tài)度。點撥:《蘇》文敘事語言“詳瞻嚴密,工整凝練”(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且都是客觀敘事,情感態(tài)度隱于其中,“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指”(顧炎武《日知錄》),含蓄節(jié)制。如第四段蘇武自殺時多用短句加快敘事節(jié)奏,體現(xiàn)了場面的緊急,展現(xiàn)了蘇武自殺的果斷速謀;而衛(wèi)律的一“驚”一“馳”則精準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單于對蘇武氣節(jié)的“壯”一起,反襯出蘇武精神力量的強大,作者于這幾處細節(jié)含蓄表達了對蘇武的敬佩?!肚肺臄⑹录扔写止P勾勒,又有細節(jié)的工筆描繪,特別是在敘事中融入大量議論的手法是其與《蘇》文語言風格的最大不同。議論性語言可以直接揭示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褒貶態(tài)度,讓自己的情感恣肆傾瀉。比如第三段對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緣由及對《離騷》、屈原的評價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屈原人生遭際的深切同情、惺惺相惜,以及對他的人格節(jié)操和作品的高度贊揚。語言充滿情感,議論性強,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司馬遷對屈原這個人物傾注的感情與心力直逼眼前,無怪前人評價曰:“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4.同為史傳文學的經(jīng)典,讀完兩篇作品,說說你更欣賞哪一種語言風格。從寫史角度看,你更認同哪一種歷史創(chuàng)作方式?點撥:(1)《屈》文在《史記》中是手法迥異的特例,它的語言風格不是《史記》整體的語言風格,《史記》整體敘事語言是非常準確干練的,《屈》文也存在這樣的例子,這是史傳文學“春秋筆法”的展現(xiàn),一字寓褒貶。例如《屈》文多處直言楚懷王“怒”“大怒”,含蓄地表達了對貴為人君的楚懷王昏聵無度、喜怒無節(jié)的貶斥。(2)班固曾評價司馬遷的《史記》有一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這一點也被《漢書》所繼承。靈動變化的語言風格背后是一脈相承的歷史實錄精神,《史記》作了良好的開創(chuàng),《漢書》進行了有益的傳承。歷史的記錄不可能絕對客觀,所有的歷史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史學家的主觀印記。史傳文學既是史學作品又是文學作品,所以文章中的文學筆法和語言形式都只是讓歷史更生動更豐滿的手段,而不能淪為掩蓋歷史真相的工具。一言以蔽之,《史記》與《漢書》雖在語言風格上有所差異,但它們一樣秉持著“秉筆直書,曲筆顯志”的史傳文學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任務驅(qū)動·破難點1.《屈》《蘇》敘事脈絡對比《屈原列傳》一(1-3)屈原的任、疏,評介《離騷》“推其志”二(4-8)屈原的絀,國家危難之際,屈原“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三(9-11)屈原的遷、投,屈原和漁父對話,抒發(fā)其矢志不渝的信念四(12)司馬遷對比評論屈原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投”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蘇武傳》一(1-2)出使匈奴二(3-8)意外變故、受辭自殺、怒斥衛(wèi)律、流放北海、李陵規(guī)勸、三(9-10)蘇武歸國按照事件順序,出使,三次被逼迫投降,歸國的順敘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2《屈》《蘇》敘事特點相同點:人物形象鮮活屈原:政治正確主張、無畏斗爭精神、高尚的個人品格、愛國精神。屈原是楚國的貴族,被懷王重用擔任左徒,他清醒地看到戰(zhàn)國七雄中秦的野心,楚國外交政策唯有聯(lián)合齊國,用一個最大疆域一個最有錢財,共同抵抗強秦,才是正確的政治主張。司馬遷選用很大篇幅敘述楚國和齊、秦的關系,歷史惡果和教訓,來證明屈原的正確。屈原任左徒時,楚齊聯(lián)合,秦國無犯。屈原被疏遠,秦國派張儀離間楚齊,用土地誘騙,破壞聯(lián)盟;張儀不認賬,激怒楚懷王,楚秦大戰(zhàn),秦勝楚敗。屈原出使齊國修復關系。張儀來楚安然歸秦,屈原建議追殺張儀,未果。秦騙楚懷王去秦,屈原勸阻未果,楚王客死秦。頃襄王繼位,忘卻仇恨,任用親秦派子蘭,流放屈原,被秦滅國。一次次楚秦的交往中,證明著屈原主張的正確。屈原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挽救楚國的危亡,和上官大夫、子蘭斗爭到底,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張。他沒有因為被疏遠、被罷黜、被貶謫而有絲毫改變,勇敢無畏,絕不同流合污。雖然遭讒去職,流放江湖,但他仍然關心朝政,熱愛祖國,最后毅然自沉汨羅,來殉自己的理想。《離騷》的原因是這樣的:“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碧K武:睿智通透、果敢堅強、民族氣節(jié)、愛國精神。蘇武是一個睿智通透、果敢堅強的人,副使告訴他自己提前知道謀反的事,被牽連,蘇武馬上預見到自己會被牽連,為了國家不受辱,自己果敢地選擇自殺。他的民族氣節(jié)、愛國精神,在三次招降,19年被扣沒有投降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衛(wèi)律的軟硬兼施,威逼利誘,他怒斥,反抗激烈;被流放到北海,環(huán)境極端惡劣,他手握漢節(jié),和自然環(huán)境做著艱苦卓絕的斗爭;昔日好友李陵勸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用自己的正氣感染喚醒了李陵的愛國之情,羞恥之心。相同點:次要人物的襯托《屈》屈原的正確政治策略和高尚品格,都是在和次要人物襯托中,一步步樹立起來的。屈原堅持聯(lián)齊抗秦,楚國無事;上官大夫和子蘭的親秦,招致楚懷王放棄和齊國聯(lián)盟,被秦國欺騙多次,戰(zhàn)敗各地。屈原的勸諫殺張儀,楚懷王的放走張儀。屈原阻止楚懷王去秦,子蘭勸諫去秦國,結(jié)果懷王客死秦。頃襄王時期,屈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被放逐,上官大夫和子蘭親秦陷害屈原,招致楚國亡國。《蘇》蘇武睿智、威武不屈、民族氣節(jié)、愛國精神,都是在和次要人物斗爭中,襯托下顯現(xiàn)出來的。張勝襯托蘇武:副使張勝的愚蠢,蘇武的睿智,虞常等人要謀反,私下和張勝接觸,張勝竟然在對方人數(shù)、謀反條件、是否牽連自己,牽連漢朝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爽快答應贈送財物。張勝告訴蘇武,蘇武馬上預見牽連自己和國家,馬上要自殺。同樣是使者,水平高下立顯。衛(wèi)律勸降,一舉劍,張勝立刻投降;衛(wèi)律對著蘇武比畫,蘇武不動。蘇武的無畏和堅定被襯托出來。衛(wèi)律襯托蘇武:衛(wèi)律隨是胡人,但生長于漢,并作為漢朝使者出使匈奴,卻投降。衛(wèi)律用武力威脅無效,轉(zhuǎn)而用利誘,蘇武不理他。衛(wèi)律拉近關系稱兄道弟,蘇武大罵。衛(wèi)律拿自己看重的東西規(guī)勸蘇武,蘇武一針見血捅破他丑惡的靈魂。李陵襯托蘇武:李陵是蘇武的故友,但也投降匈奴人。匈奴讓李陵來勸降蘇武。李陵用蘇武家人的不幸遭遇、漢武帝殺戮和殘忍、自己投降時的狀態(tài),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說。二人對答針鋒相對,非常精彩。復雜的人物心態(tài),躍然紙上。3表達方式不同:《屈》敘述中插入議論:傳記記敘和議論相結(jié)合,敘述中以屈原的“任、疏、絀、遷、投”為線索,分為四個部分,但每一部分都寫屈原的“志”,以插入議論的方式體現(xiàn)。第一部分用《離騷》“推其志”,評介式;第二部分屈原“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作者評論式;第三部分屈原和漁父對話,抒發(fā)屈原的信念,陳述式;第四部分司馬遷對比評論屈原,為對比式?!短K》敘述中有插敘:蘇武傳,以記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方法:第二段,插敘緱王的經(jīng)歷;第五段插敘衛(wèi)律投降匈奴后的賞賜和地位;第七段李陵勸降時,插敘蘇武兄弟、母親、妻子以及家人的種種遭遇,李陵自己初投降匈奴時的情況。這些插敘或補充人物情況,或用來利誘蘇武、情逼蘇武,起到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突出蘇武高尚品格的作用。4人物塑造方法不同:《屈》屈原人物形象和性格,主要通過記敘突出性格,間雜在對《離騷》的評介,司馬遷的評論,和漁父的對話中顯現(xiàn)出來。對《離騷》的評介,其志潔,其行廉……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蓖怀銮牟煌骱衔鄣母呱衅犯褚约昂托∪说臒o畏斗爭精神。司馬遷的評論,“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裏o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瞬恢酥溡病!蓖怀銮闹艺\和正確的政治主張。在和漁父對話中,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彰顯屈原不同流合污,一腔赤忱的愛國情懷?!短K》蘇武人物形象和性格,主要通過記敘突出性格之外,借助環(huán)境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凸顯出來。如蘇武在殘忍的生活環(huán)境突出其頑強,“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比缣K武自刺一節(jié),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屈原列傳》知識清單一、文學文化常識:1.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十歲誦古文,隨父至長安,受學于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等。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從武帝巡游長城內(nèi)外,足跡幾遍全國,這些考察見聞為寫《史記》做了良好準備。二十幾歲任郎中,三十八歲繼任太史令,廣泛閱讀皇家藏書和檔案,四十二歲主持改訂歷法,修“太初歷”,同年開始寫《史記》。五年后,因替戰(zhàn)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怒武帝,下獄,因《史記》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宮刑。他被后人尊稱為“史圣”。2.作品:《史記》又名《太史公書》,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3.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開創(chuàng)楚辭體詩歌新樣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為抒情長詩《離騷》。主要作品有《天問》、《九歌》、九章》等。漢代劉向把它們合編成《楚辭》。屈原有才干,有遠見,對楚國忠心耿耿,卻一被楚懷王疏斥,再被頃襄王流放,直到懷石沉汨羅而死。。4.我國史書體例簡介:①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如《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左丘明),《資治通鑒》(司馬光)。②國別體:以國家為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如《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zhàn)國策》(劉向)。③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的史書。如《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后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④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者是南宋的袁樞,如《通鑒紀事本末》。⑤通史:不間斷地記敘史實,如《史記》《資治通鑒》。⑥斷代史: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二、官職變動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征、召:由皇帝聘請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拜:授予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選、簡:通過推薦或選拔任以官職。除:任命,授職。授:授給、給予官職。封、賞、賜: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察:考察后予推薦,選舉。起:重新任以官職。復:恢復原職。仕、仕宦、仕進:做官,任官職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罷:免去,解除官職。絀、黜:廢除官職。免:罷免官職。奪:削除官職。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陟:晉升,進用。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超擢、超遷:破格或越級提拔。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貶:①降職。②降職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竄:放逐,貶官。左遷、左除、左降、左轉(zhuǎn):降職。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5、表調(diào)動官職的詞語。轉(zhuǎn)、調(diào)、徙:調(diào)動官職。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轉(zhuǎn)遷”遷調(diào)表示調(diào)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降職。補:補任空缺官職。改:改任官職。累遷:多次調(diào)職或升職。6、表辭去官職的詞語。告老:官員年老。解官:辭去官職。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yǎng)老。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移?。荷蠒Q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謝?。和胁‰[退或謝絕賓客。致仕:交還官職,退休。7、表“兼職、代理”的詞語。假:臨時的、代理的。兼:兼任,同時監(jiān)管。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判: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權(quán):暫時代理官職。攝:暫代官職。署:暫任、代理官職。守:代理官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三、重點知識歸類(一)通假字1.人窮則反本(通“返”,返回)2.猶離憂也(通“罹”,遭遇)3.靡不畢見(用“現(xiàn)”,出現(xiàn))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通“旨”,意旨,旨趣)5.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涅”,染黑)6.屈平既絀(通“黜”,被罷黜)7.齊與楚從親(通“縱”,合縱)8.乃令張儀詳去秦(通“佯”,假裝)9.厚幣委質(zhì)事楚(通“贄”,見面禮)10.顧反(通“返”,返回)11.趙不內(nèi)(通“納”,接納,收納)12.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二)古今異義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古義:第二年今義:來年2.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古義:假話今義:無理狡辯3.奈何絕秦歡古義:怎么,為什么今義:對付,處置4.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古義:回歸今義:一遍又一遍5.顏色憔悴古義:臉色今義:物體光波通過視覺時所產(chǎn)生的印象6.形容枯槁古義:外貌模樣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zhì)加以描繪7.而能與世推移古義:變化今義:移動8.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委婉得體今義:不慌不忙,鎮(zhèn)定自若的樣子9.人窮則反本古義:處境困難今義:貧困10.爭寵而心害其能古義:嫉妒今義:傷害,損害(三)一詞多義文言文實詞1.屬屈平屬草稿未定(寫作)亡國破家相隨屬(連接)屬予作文以記之(囑托)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有寧越……之屬為之(一些人、一類人)2.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其后秦欲伐齊(攻打、討伐)口誅筆伐(聲討)伐薪燒炭南山中(砍伐)此五霸之伐也(功業(yè))3.疏王怒而疏屈平(疏遠)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稀疏)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陳述)4.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本末倒置(草木的根)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的)臣本布衣(本來、原來)抑本其成敗之跡(考察、探究)5.指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意旨、旨趣)指如削蔥根(手指)璧有瑕,請指示王(指出)噲遂入……頭發(fā)上指(豎起)6.聞博聞強志(學識)忽聞門外蟲鳴(聽見)初聞涕淚滿衣裳(聽說)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使……聽?。┥跷崆埃渎劦酪补滔群跷幔ǘ茫?.遷頃襄王怒而遷之(放逐、流放)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升遷)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貶官)(四)詞類活用1.名詞用作狀語厚幣委質(zhì)事楚用豐厚的禮物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在朝內(nèi),在國外蟬蛻于濁穢像蟬那樣虎狼之國像虎狼一樣2.名詞作動詞時秦昭王與楚婚通婚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效法,模仿3.形容詞用作名詞邪曲之害公也品行不正的人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忠誠之士,賢能之人4.形容詞用作動詞明道德之廣崇闡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詆毀5.使動用法亡國破家相隨屬使……滅亡,使……破敗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使……振興屈平正道直行使……端正復釋去張儀使……離去6.意動用法惠王患之以……為患同死生以……為相同輕去就以……為輕7.動詞用作名詞讒諂之蔽明也說人壞話、奉承諂媚的小人8.形容詞為動用法悲其志為……悲傷(五)特殊句式1.判斷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國,不可信。此不知人之禍也。2.被動句方正之不容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平既絀。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為天下笑兵挫地削是以見放不凝滯于物而自令見放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竟為秦所滅3.狀語后置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蟬蛻于濁穢。戰(zhàn)于藍田。大破楚師于丹、淅。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4.賓語前置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而自令見放為5.定語后置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四、理解性默寫1.屈原在《離騷》中經(jīng)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潔的品性。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做出解釋:“其志潔,故其稱物芳”。2.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兩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潔,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3.好的文章“言近旨遠”,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評價《離騷》這一特點的句子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4.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三句,高度評價了《離騷》的寫作內(nèi)容。5.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稱贊《離騷》的文風特點,認為《離騷》文字簡約、用辭精到的句子是“其文約,其辭微”。6.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連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兩個被動句寫屈原誠信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冤情。7.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兩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懷王被小人之言蒙蔽。8.一個人在辛苦疲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嘆:“天?。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用“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兩句來描述這種情況。9.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兩句寫屈原品行端正、竭盡忠心侍奉君王。10.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指出屈原《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尖銳地指出了朝廷奸佞當?shù)馈⒄敝嗽獾脚艛D的黑暗現(xiàn)實。11.司馬遷《屈原列傳》中“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兩句指出小人的離間令屈原處于困厄的處境。12.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自怨生”,而導致屈原怨憤的直接原因是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13.一個人在病痛憂傷時,常常會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馬遷在《屈原列傳》用“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兩句描述了這種情況。14.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表達“上天是人的原始,這一觀點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表達父母是人的根本”這一觀點的句子是“父母者,人之本也”。15.司馬遷《屈原列傳》中承上“志潔”的一句是“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承上“行廉”的一句是“其行廉,故死而不容”,進一步申說,并用它來轉(zhuǎn)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16.司馬遷《屈原列傳》中“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兩句,指出《離騷》闡明了道德的廣大崇高和國家治亂的條理。17.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運用句內(nèi)對比的手法,從文辭和內(nèi)涵角度對屈原的《離騷》進行評價的句子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8.司馬遷《屈原列傳》中“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兩句強調(diào)小人當?shù)?,正直的人不為所容?9.司馬遷《屈原列傳》中,“蟬蛻于濁穢”一句用蟬來比喻,表明屈原遠離世俗污濁的高潔品質(zhì);“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潔。20.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被動句和反問句指出屈原心懷怨憤的原因的句子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21.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寫屈原向漁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22.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寫屈原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生動比喻,表達了不愿意讓自己高潔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態(tài)度。五、重點句子翻譯(1)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張儀)到了楚國,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quán)的臣子靳尚,并(讓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假話。(2)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佐自己的。(3)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fā),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誦著,臉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樹木一樣。(4)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人又有誰愿意讓自己的清白蒙受外物的玷污呢?《蘇武傳》文言知識清單一、文學常識1.班固(公元32年一公元92年),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他創(chuàng)作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文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前后費時21年,但尚未完全寫成時,班固便因事被捕入獄而死。后由其妹班昭和馬續(xù)補寫而成。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chuàng)了京都賦的范例。2.《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稘h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記錄帝王編年大事)十二篇,表八篇(記錄諸侯關系表)。志十篇(曲章制度),傳七十篇(公卿將相列傳),共一百篇。3.年號: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nèi)訌外憂等大事、要事時,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可能不止一個年號。如文中“天漢”,是漢武帝眾多年號中的一個。4.單于: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此稱號始創(chuàng)于匈奴著名的冒頓單于之父——頭曼單于,之后該稱號一直沿襲至匈奴滅亡。5.閼氏:原為女性裝扮用的胭脂古稱。后意義擴展為漢朝的公主,還有匈奴皇后號,史書中常稱“閼氏”為“有閼氏”。6.相坐:即“連坐”,古時的一種罪名,指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7.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園林建筑,皇帝游獵的場所。漢武帝劉徹于建元三年(前138)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guī)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游樂內(nèi)容,今已無存。二、重點詞語解釋1.少以父任以:憑借任:被任用2.數(shù)通使相窺觀通使:互派使者3.武帝嘉其義義:做事合乎情理4.置幣遺單于遺:贈送5.后隨浞野侯沒胡中沒:陷入不能脫身6.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陰:暗中,暗地里7.單于使衛(wèi)律治其事治:審理8.恐前語發(fā)發(fā):泄露、暴露9.復舉劍擬之,武不動擬:比畫10.天雨雪雨:下11.自分已死久矣分:料想12.如惠語以讓單于如:按照讓:責備13.前以降及物故故:死亡三、通假字1.蹈其背以出血蹈:同“搯”,叩擊,拍打2.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同“叛”,背叛3.與旃毛并咽之旃:同“氈”,毛織的氈毯4.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同“弆(jǔ)”,收藏5.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無”,沒有6.信義安所見乎

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7.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決:同“訣”,訣別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已經(jīng)四、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今義:副詞,很,十分,極2.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3.我丈人行也古義:對男子長輩的尊稱今義:岳父4.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5.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6.武等實在古義:兩個詞,確實存在今義:形容詞,誠實、老實7.兄弟親近古義:名詞,皇帝親近之臣今義:動詞,靠近8.武使匈奴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9.來時,太夫人已不幸古義:去世今義:不幸運,使人失望、傷心、痛苦等;災禍10.臥起操持古義:兩個詞,“操”和“持”同義詞連用,“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五、詞類活用(一)名詞的活用

1.天雨雪名詞作動詞,下2.羝乳乃得歸名詞作動詞,生子3.杖漢節(jié)牧羊名詞作動詞,拄、執(zhí)4.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名詞作動詞,結(jié)網(wǎng);用檠矯正(弓弩)5.絕不飲食名詞作動詞,給他吃喝6.惠等哭,輿歸營名詞作狀語,用車載送7.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詞作狀語,向上8.其一人夜亡名詞作狀語,在夜里9.空以身膏草野名詞用作動詞,滋潤(二)動詞的活用1.欲因此時降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投降2.反欲斗兩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爭斗3.單于愈益欲降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投降4.王必欲降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投降5.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歸6.屈節(jié)辱命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辱(三)形容詞的活用1.單于壯其節(ji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豪壯2.誠甘樂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3.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苦六、一詞多義1.會①會武等至匈奴副詞,適逢,恰巧

②會論虞常動詞,會同

③單于召會武官屬動詞,會見2.當①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抵押

②謀殺單于近臣,當動詞,判處

③副有罪,當相坐副詞,應當3.使①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名詞,使者

②單于使衛(wèi)律治其事動詞,派

③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動詞,出使4.及①及衛(wèi)律所將降者連詞,連同

②此必及我動詞,牽連

③及還,須發(fā)盡白介詞,等到5.始①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動詞,開始

②陵始降時,忽忽如狂副詞,剛剛

③始以強壯出副詞,當初6.發(fā)①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動詞,派遣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動詞,起事

③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動詞,出動

④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動詞,泄露,暴露

⑤須發(fā)盡白名詞,頭發(fā)7.食①絕不飲食

動詞,給他吃的②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動詞,吃③廩食不至動詞,糧食④給其衣食名詞,食物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動詞,喂七、特殊句式(一)判斷句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2.非漢所望也判斷句,“……也”表判斷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斷句,“……也”表判斷(二)倒裝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留在漢者”為“匈奴使”的定語,后置2.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語后置句,“百余人”為“士、斥候”的定語,后置3.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定語后置句,“亡罪夷滅者”為“大臣”的定語,后置4.使其妻賜武牛羊數(shù)十頭定語后置句,“數(shù)十頭”為“牛羊”的定語,后置5.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誰為”應為“為誰”6.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何以見女為”7.何以復加賓語前置句,“何以”應為“以何”8.雖欲報恩將安歸賓語前置句,“將安歸”應為“將歸安”9.雖生,以何面目歸漢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雖生,以何面目歸漢”10.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11.效死于前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前效死”12.揚名于匈奴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匈奴揚名”(三)省略句1.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省略句,省略介詞的賓語“之”,單于子弟發(fā)兵與(之)戰(zhàn)2.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省略句,省略主語“吾”,(吾)雖欲報恩將安歸3.獨匈奴未耳省略句,省略謂語,獨匈奴未(受處罰)耳(四)被動句1.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句,“見”表被動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被動句,“夷滅”語意上的被動3.皆為陛下所成就被動句,“為……所”表被動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動句,“生得”語意上的被動九、重點句子翻譯1.漢時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譯:當時漢朝接連討伐匈奴,屢次互派使者窺探觀察對方的情況。匈奴扣留了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先后十幾批人。2.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譯:漢武帝很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jié)出使匈奴,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并贈送單于豐厚的禮物,回報他的好意。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弊g:蘇武說:“事情已經(jīng)這樣了,必然會牽涉到我,被凌辱后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p>

4.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譯:你本是漢朝臣子,不顧恩德道義,背叛主上,背棄雙親,在異族那里做俘虜,要見你干什么?5.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Wg:匈奴人視之為神。于是把他轉(zhuǎn)移到北海邊上荒無人煙的區(qū)域,讓他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來。分開他的隨從官吏?;莸热?,分別囚禁到其他地方。6.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譯:蘇武到達北海后,匈奴斷絕了他的糧食供應,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實充饑。他拄著漢朝的旄節(jié)牧羊,寢臥和起身都拿著,旄節(jié)上的牦尾全部脫落了。

7.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譯:我們父子沒有什么功業(yè)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親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許國。8.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

譯:現(xiàn)在能有機會獻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殺,也確實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親一樣。孩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不要再說了。

9.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

譯:我料想自己早已是該死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請結(jié)束今天的歡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

10.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

譯:漢朝要求放回蘇武等人,匈奴則謊稱蘇武已經(jīng)死了。后來漢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拜見,得以夜里見到漢朝使者,自己詳細地陳說這幾年的情況。《屈原列傳》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例句本字及意義①猶離憂也②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③屈平既絀④乃令張儀詳去秦⑤厚幣委質(zhì)事楚答案:①“離”同“罹”,遭受②“指”同“旨”,意圖、宗旨③“絀”同“黜”,指被罷免官職④“詳”同“佯”,假裝⑤“質(zhì)”同“贄”,見面禮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例句古義今義①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今年的下一年②顏色憔悴色彩③形容枯槁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④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時間或經(jīng)濟)寬裕答案:①第二年②臉色③外貌,模樣④委婉得體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詞語例句意義或用法(1)稱①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②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③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幸蒙大恩,賜號稱王(《蘇武傳》)

(2)疏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②時政事漸損,權(quán)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張衡傳》)③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④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朱元思書》)⑤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答案:(1)①動詞,稱述、稱說、說②動詞,稱贊、贊揚③動詞,聲稱④動詞,稱作、號稱(2)①動詞,遠離②名詞,奏章③動詞,撰寫④形容詞,稀疏⑤動詞,疏通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例句活用類型及釋義①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②明道德之廣崇③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④短屈原于頃襄王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⑦蟬蛻于濁穢⑧惠王患之答案:①動詞作名詞,聽覺、聽力②形容詞作動詞,闡明③名詞作動詞,效法、繼承④形容詞作動詞,詆毀、說壞話⑤形容詞作名詞,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⑥形容詞作名詞,忠臣⑦蟬,名詞作狀語,像蟬那樣;濁穢,形容詞作名詞,污穢的境地⑧意動用法,以……為患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指出標志詞。例句句式特點(請指出標志詞)①“離騷”者,猶離憂也②秦,虎狼之國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④為天下笑⑤方正之不容也⑥不凝滯于物⑦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⑧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⑨被發(fā)行吟澤畔⑩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①判斷句標志詞:者……也②判斷句無標志詞③被動句標志詞:見、被④被動句標志詞:為⑤被動句無標志詞(語意被動,“容”譯為“為……所容”)⑥被動句標志詞:于⑦賓語前置句標志詞:自(兩個,均為賓語)、為(動詞)、佐(動詞)⑧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于⑨狀語后置句無標志詞⑩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于?定語后置句標志詞:之《蘇武傳》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例句本字及意義①畔主背親②與旃毛并咽之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④空自苦亡人之地⑤信義安所見乎⑥與武決去⑦前以降及物故答案:①“畔”同“叛”,背叛②“旃”同“氈”,毛織的氈毯③“去”同“弆”,收藏④“亡”同“無”,沒有⑤“見”同“現(xiàn)”,顯示⑥“決”同“訣”,辭別、告別⑦“以”同“已”,已經(jīng)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例句古義今義①漢亦留之以相當動詞,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夠相抵;形容詞,適宜,合適;副詞,表示程度高②以貨物與常供出售的物品③虛心欲相待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④皆為陛下所成就名詞,事業(yè)上的成績;動詞,完成(多指事業(yè))⑤兄弟親近形容詞,(雙方)親密,關系密切;動詞,(一方對另一方)親密地接近⑥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岳父⑦武等實在形容詞,誠實,不虛假;副詞,的確,其實答案:①相抵②財物③誠心④栽培,提拔⑤親近之臣⑥對長輩的尊稱⑦確實存在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詞語例句意義或用法(1)幸①幸蒙其賞賜②吾幸而得汝(《與妻書》)③幸可廣問訊(《孔雀東南飛并序》)(1)幸④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⑤故幸來告良(《鴻門宴》)⑥婦女無所幸(《鴻門宴》)(2)會①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②單于召會武官屬③會論虞常④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蘭亭集序》)⑤長風破浪會有時(李白《行路難·其一》)⑥適逢其會(《鏡花緣》)答案:(1)①動詞,希望②形容詞,幸運③動詞,希望④動詞,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⑤副詞,幸虧,幸而⑥動詞,寵幸,寵愛(2)①副詞,適逢,恰巧②動詞,會見③副詞,會同④動詞,聚會,會合⑤副詞,必然,一定⑥名詞,時機,機會9.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例句活用類型及釋義①天雨雪②杖漢節(jié)牧羊③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④孺卿從祠河東后土⑤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⑥得夜見漢使⑦劍斬虞常已⑧盡歸漢使路充國等⑨空以身膏草野⑩反欲斗兩主?宜皆降之?單于壯其節(jié)答案:①名詞作動詞,下②名詞作動詞,執(zhí)、拄③名詞作動詞,結(jié)網(wǎng)/用檠矯正(弓弩)④名詞作動詞,祀⑤名詞作狀語,向上⑥名詞作狀語,在夜里⑦名詞作狀語,用劍⑧使動用法,使……回去⑨名詞作動詞,滋潤⑩使動用法,使……相斗?使動用法,使……投降?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豪壯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指出標志詞。例句句式特點(請指出標志詞)①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②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③見犯乃死,重負國④皆為陛下所成就⑤何以復加⑥何以汝為見⑦子卿尚復誰為乎⑧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⑨為降虜于蠻夷⑩效死于前答案:①判斷句標志詞:也②判斷句標志詞:者……也③被動句標志詞:見④被動句標志詞:為……所⑤賓語前置句標志詞:何(疑問代詞)、以(介詞)⑥賓語前置句標志詞:何(疑問代詞)、以(介詞)/汝(人稱代詞)、見(動詞)(一說“為”是賓語前置標志)⑦賓語前置句標志詞:誰(人稱代詞)、為(動詞)⑧定語后置句標志詞:者⑨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于⑩狀語后置句標志詞:于任務一尋幽探微,此“志”云何1司馬遷為屈原作傳,段落之際,詞句之間,充滿無限的景仰和深厚的同情。屈原到底何許人也?請認真梳理文本,借用文中的相關詞句,補充“屈原人物名片”的相關信息。明確:(1)身份信息:屈原者,名平,為楚懷王左徒。(2)形象特征:①王甚任之時: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②怒而遷之后: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3)人生經(jīng)歷:任、疏、絀、遷、沉。2.《屈原列傳》一文中,屈原常常以眾人的對立面而出現(xiàn)。請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補充下圖,并說一說太史公所悲屈原明確:如果說屈原與君主楚懷王、楚頃襄王之間,一者存君,一者疏遷;那么屈原與張儀之間,一者存興楚之志,一者存滅楚之心;屈原與同列,諸如上官大夫、令尹子蘭、靳尚等人,一者方正不阿,一者讒諂邪曲;屈原與漁父,一者矢志不渝,一者與世推移。屈原是一個孤獨的悲劇英雄形象,他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休戚相關。屈原之“志”是堅貞不屈的人格、存君興國的理想。全文圍繞屈原之“志”展開,以評介《離騷》“推其志”;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心系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以其答漁父之問,抒發(fā)矢志不渝的信念。任務二凝情鋪墨,共解“變調(diào)”1.楊慎說:“太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其論作《騷》一節(jié),婉雅凄愴,真得《騷》之旨趣也。”凌稚隆評價此文,認為是“太史公變調(diào)”。研讀文本,請舉例說一說文章哪些地方屬于“變調(diào)”。明確:司馬遷為屈原作傳,沒有像填寫履歷表般單調(diào)地呈現(xiàn)屈原的一生,而是圍繞屈原受讒遭貶的不幸遭遇來展開,使人于屈原見疏中識其為人之正道直行,于受黜中見其為文之旨大義遠。茅坤說此篇是“以議論行敘事體”。的確,太史公在敘述中,時時加入或長或短的議論性語言,并以反復詠嘆的手法,借議論而抒懷,為屈原評傳。此類變調(diào)主要集中在第三段,既有對屈原寫作《離騷》背景、原因、目的的介紹性評價,又從文如其人的角度品評了屈原的品格與心志;第八段在敘述楚國戰(zhàn)敗、懷王客死的經(jīng)歷之后,得出“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的歷史教訓,以及“此不知人禍也”的深層原因;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也可看作是司馬遷對屈原形象的轉(zhuǎn)述性評價;屈原既死,文章又列舉宋玉之徒者,比較中評價屈原剛正不阿的崇高氣節(jié);末段“太史公曰”向我們傳達了司馬遷復雜、矛盾的心情,抒情意味濃厚?!肚袀鳌芬晃牡恼Z言敘中有議、議中有情,“變調(diào)”之中多有寄寓。請仿照下面這位同學的點評,從語言特色的角度賞析這種“變調(diào)”,并探究語言背后的意蘊?!白冋{(diào)”文段賞析要點甲同學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在敘述“王怒而疏屈平”之后,太史公連用一串排比,回環(huán)迭出,類似詩歌的重章復沓,抒寫胸中不平之氣,使人深感屈原幽憤之至深,權(quán)臣奸佞之可恨,楚國政治之黑暗。示例:此處著眼于語言特色的角度,來理解別具一格的“傳之變調(diào)”,深入感知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及其所傾注的情感。以下三例賞析,可供參考:例1:“夫天者,人之始也……蓋自怨生也”,此處以“夫”字開頭,引發(fā)議論,又以整句形式層層深入,分析“怨”從何來。既“信”且“忠”,卻見“疑”被“謗”。一個“窮”字極言屈原之人生困境,“能無怨乎”這一靈魂之問,更道出了司馬遷對屈原所遭不公的憤慨,足見屈原愛國之忠貞、品格之高潔。例2:“人君無愚、智、賢、不肖……此不知人之禍也”,此處以議論行敘述,語言簡練概括,議中有情,慷慨激昂?!皟?nèi)惑”與“外欺”呼應,“疏”與“信”対舉,“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連用短句,道出不能知人善任,最終自取滅亡的慘痛結(jié)局。司馬遷痛斥楚懷王輕信奸佞,側(cè)面展現(xiàn)了屈原的遠見卓識,怨憤之情、敬仰之意躍然紙上。例3:《史記評議》中說:“贊語凡四轉(zhuǎn),全以騷賦聯(lián)合屈、賈,沉挫中有流逸之致?!蔽恼履┒蔚恼Z言抒情意味濃郁,每句為一轉(zhuǎn),足見其百感交集。一轉(zhuǎn),感屈原悲劇人生,為其不得志而死感到深深惋惜;二轉(zhuǎn),司馬遷親臨其地,想見其為人,哀傷更甚,潸然垂涕;三轉(zhuǎn),司馬遷讀賈生《吊屈原賦》后,更為屈原鳴不平,責其緣何不游諸侯、展才華,何必自沉汨羅;四轉(zhuǎn),再無責怪意,轉(zhuǎn)而陷入死生、去就的茫然若失中。任務三寄慨悲歌,“同心”幾何1.清代人李元度在汨羅屈子祠的撰聯(lián)是: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作為屈原“知己”的司馬遷,他在寫《屈原列傳》一文時,似乎已不再是一位客觀的敘述者,而是欲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對此,你能否從《報任安書》中找到相應的證據(jù)來加以說明?明確: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而遭饞人間之?!秷笕伟矔分兴抉R遷“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隱忍茍活,幽于糞土。兩者處境皆可謂“窮”矣。屈原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報任安書》中“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等語句,也道出了“意有所郁結(jié)”的司馬遷之怨憤。屈原“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秷笕伟矔分兴抉R遷感慨自身的不遇,“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兩者實同。司馬遷由人及己,在《屈原列傳》中傾注了自己豐富的情感,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共鳴。2.有人在“知乎”上提問:前人評論“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屈子與史公究竟“同心”幾何呢?根據(jù)你的所學,請在“知乎”平臺上就這一提問寫下你的回答吧!明確:司馬遷與屈原有著相似的人生遭遇。同樣懷才正直,忠君愛國;同樣受讒被疏,面臨生死抉擇。史公正是要借屈原的“窮”來書寫自己的“窮”,正是要借屈原的“怨”來抒發(fā)自己的“怨”,正是要借屈原的“幽思”來寄托自己的“幽思”。兩者有跨越時空的悲憫,有見疑被謗的不平,有矢志不渝的堅貞,有存君興國的理想。任務四浩浩其志,情通千古《屈原列傳》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太史公在其中也對屈原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后人對于屈原也多有論及。請你說說以下四處評論是從哪一個角度出發(fā)的,你是否贊同。①王逸《楚辭章句序》:“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砥矢,言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雹谥祆洹冻o集注》:“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雹郯喙蹋骸芭c日月爭光云云,斯論似過其真”“露才揚己,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非明智之器”。④顏之推:“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泵鞔_:王逸盛贊屈原的忠貞與正直。朱熹肯定屈原的忠君愛國,并認為是仁至義盡。班固指出司馬遷認為的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言過其實,他認為屈原的責怨、忿懟并非明智之舉。顏之推同樣認為屈原露顯自身,顯暴君主,過于輕薄。不贊同班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