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講 文言實詞的理解和積累(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C/2C/wKhkGWcqCUaAfEcsAAH9nMcvqt4375.jpg)
![第11講 文言實詞的理解和積累(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C/2C/wKhkGWcqCUaAfEcsAAH9nMcvqt43752.jpg)
![第11講 文言實詞的理解和積累(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C/2C/wKhkGWcqCUaAfEcsAAH9nMcvqt43753.jpg)
![第11講 文言實詞的理解和積累(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C/2C/wKhkGWcqCUaAfEcsAAH9nMcvqt43754.jpg)
![第11講 文言實詞的理解和積累(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C/2C/wKhkGWcqCUaAfEcsAAH9nMcvqt4375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講文言實詞的理解和積累目錄TOC\o"1-3"\h\u01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學習目標:1.回歸教材,積累高考必備文言實詞;2.掌握判斷文言實詞的技法;3.學以致用,運用掌握技巧解決難題?!究记樵\斷】復習任務掌握理解五類實詞(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通假字、偏義復詞、活用詞)的方法。年份卷別設題角度提問方式命題特點2023新高考Ⅰ卷古今異義詞:勸、誣說實詞用法:圍(被圍)冷僻實詞:具臣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實詞題已連續(xù)兩年單獨設題??疾橹攸c放在古今異義詞、多義實詞上。(2)2023年高考實詞題有新變化:①單音節(jié)詞、雙音節(jié)詞甚至短語都考到了。②不再限于實詞含義,兼及用法。③文化常識退到很小的位置。(3)高度重視與教材的關聯(lián),與成語的關聯(lián)。新高考Ⅱ卷多義實詞:平易、片、果2022新高考Ⅰ卷多義實詞:蔽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新高考Ⅱ卷古今異義詞:尊重“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古代文閱讀中每年必考考點?!俺R姟保@是規(guī)定的考查范圍,實詞規(guī)定為120個,“在文中”,強調(diào)的是根據(jù)具體語境來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其含義或用法。一、了解詞語理解命題特點1.注重“教考銜接”。雖然試題考查的加點詞語都出自課外,但與教材內(nèi)容高度相關。試題有可能要求考生將加點詞語與課內(nèi)詞語進行比較,判斷異同,是否能夠準確掌握課內(nèi)詞語直接關系到能否正確作答;試題也有可能要求考生判斷選項中關于加點詞語的表述是否正確,考生往往能夠在語文教材中找到該詞語,雖然所在語句不同但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通過遷移課內(nèi)知識就能破解課外詞語。試題在以這樣的方式告訴考生要重視課內(nèi)知識的學習和遷移。2.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該題考查范圍廣,不僅包含對文言文重要詞語意義的考查,而且包含對與之相關的各種文言現(xiàn)象等內(nèi)容的考查,同時關涉對成語、文化常識等知識點的考查。雖然關聯(lián)的考點眾多,但都指向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本題的設置有利于引領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梳理文言現(xiàn)象、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語法知識,夯實基本功。3.注重比較分析。該題的相當一部分選項需要考生將考試遇到的新問題和日常學習應知應會的舊知識展開比較,這種命題方式除引導學生重視教材學習外,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對舊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學生結合語境辨別重要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也便于學生開闊眼界,舉一反三,形成知識體系。二、了解文言詞語考查新題型考查題型是把考試材料中的一個實詞與教材內(nèi)的同一個實詞進行詞義異同比較,進而形成正確判斷。這種題型答題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內(nèi)實詞的詞義代入那個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該實詞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適。當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該實詞的詞義。三、掌握文言實詞方法攻略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這些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常見文言實詞數(shù)量多,變化多,而且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對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斷句的考查、語句翻譯的考查,都是基于對實詞含義的理解;沒有對實詞含義的正確理解,就無法正確解答這些題目。文言實詞積累方法1.分類記憶法文言實詞浩繁復雜,適當?shù)貧w類識記,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職調(diào)動的詞語,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罷免的,如黜、罷、免、削、奪、廢等;表調(diào)動的,如遷、調(diào)、改、轉、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類的詞語,表年齡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聰、狡、佞、貪等;表修養(yǎng)、才華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屬文等。又例如表示社會狀態(tài)的詞語,如治、亂、興、衰、盛等。2.源流識記法對于多義實詞,可以根據(jù)其本義,再引申到其他義項,由源通流,十分好記。3.故事助記法對于復雜的多義詞,可以把它們編成一個個小故事來記憶。如對于常見的120個實詞,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yī)。鎮(zhèn)上有醫(yī),術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謝醫(yī)曰:“鄉(xiāng)間有庸醫(yī),嘗疾(嫉妒)爾術,所幸未聽之也?!贬t(yī)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025年備考策略《考試大綱》要求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自2015年起,全國新課標卷沒有單獨設題考查此考點,但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題,從閱讀到理解到答題,自始至終都涉及對常見文言實詞詞義的理解。特別是文言文翻譯,更是與理解實詞含義密切相關。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蘇卷和浙江卷都有考查實詞的釋義,以選擇題的形式出題。除此外,上海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設置的是加點字詞的直接釋義,兩小題兩分?!犊荚嚧缶V》中規(guī)定了考生要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一定要在牢牢掌握這120個實詞的基礎上,領悟理解實詞含義的一般方法,以求收到聞一知十的奇效。翻譯文言句子往往將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設置為得分點,其中重點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
命題走勢①選材趨于多樣,記敘文、議論文均有涉及;且為非連文本,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②詞語文常等選擇題,關聯(lián)初高中教材、成語等,還會涉及字詞的特殊用法等。③文意理解題,注重對詞語句式、邏輯省略、張冠李戴等的考查。④翻譯題,突出對重點實詞、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考查。⑤主觀題,或者求異,考查多角度思考;或者求同,考查對材料共同點的概括。備考建議注意抓實180個實詞,落實課內(nèi)文言學習。注意積累成語中的重點詞、句式和活用等,落實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要求。注意趣味化、應用化掌握文常。注意文言文記敘、議論的比較,互文閱讀。注意區(qū)分議論文中是作者觀點還是文中人物觀點;注意區(qū)分記敘文中多個人物、時間、地點的“相互混淆”。注意專題積累,針對每類試題積累相關知識。必備知識[指津1]通假字:據(jù)音悟義通假字是指本當用甲字,卻借用與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句中本該用“早”字,卻用音同的“蚤”替代。還有一種情形,一個漢字(古字)原本有好幾個意義,后為了區(qū)別不同義項,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如“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蘇軾《石鐘山記》),“莫”是會意字,從字形結構分析,就是“太陽墜入草叢中”,后來為了區(qū)別其他義項,才又造了一個“暮”字專門表示“太陽落山的時刻,即傍晚”這個意思。因此,這兩個字的關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學教學中,把古今字也視為通假字。應該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語音的演變,有的通假字現(xiàn)在的讀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甚遠,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通“性”,其聲母、韻母、聲調(diào)都不相同,這類字在平時就應著重識記。因為通假字和本字多沒有意義上的必然聯(lián)系,所以在閱讀時如遇到按其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都解釋不通的字時,就要考慮這個字是不是某個字的通假字。[指津2]一詞多義:據(jù)境斷義文言實詞,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在詞典中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而這些義項,又可以分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等等。而文中的實詞,確切的含義只有一個。閱讀時,應根據(jù)該詞的特定語境來斷定其特定的含義。(1)參照上下文意根據(jù)上下文意,看時間、地點、什么人說、為什么說、對誰說、怎么說等語言環(huán)境。不但要看該詞的含義在句中能否講通,而且要看其與全段乃至全篇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是否協(xié)調(diào),前后是否一致。如:①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②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句①說的是孔子路過泰山腳下,聽到有婦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卻又不肯離開這“無苛政”之地,于是便發(fā)出感嘆,且用命令語氣教育自己的學生應該記住這句話,“識”在此處的含義應是“記住”。句②說的是蘇軾月夜泛舟游石鐘山的切身體會,游到興起便笑著問兒子蘇邁:“你明白嗎?”“識”在此處應當作“明白”“懂得”來理解。(2)依據(jù)語法結構借助語法結構,看它充當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詞語搭配,構成什么語法關系。如:①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史記》)②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史記》)按句法結構,句①中“莫之能一”,用現(xiàn)代漢語語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副詞和能愿動詞修飾,說明“一”在句中不是數(shù)詞而是動詞,是“統(tǒng)一”的意思,“之”是它的賓語。句②中“號令一出太后”,實際是“號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動詞,“一”在動詞前便是作為副詞修飾動詞“出”,是“完全,一概”之義。(3)利用互文辨義所謂互文,是指兩個相同的語言結構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對應的詞,含義往往相近、相同或互為補充。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這一特點來推斷詞義。如: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五蠧》)句中前后兩句為互文,“去”與“息”位置相對應,含義亦相同,“去”的含義為“拋棄”,那么“息”也應作“拋棄”理解。(4)了解歷史淵源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如“百姓”一詞,在周秦時是“貴族”的總稱,平民無姓氏,平民只能稱之為“黎民”。[指津3]古今異義詞:明詞義演變規(guī)律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某個詞語,在形式上與現(xiàn)代漢語某個詞語完全一致,但在古代與在現(xiàn)代的意義與用法有差異或者不相同,叫做古今異義詞。特別是現(xiàn)代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很可能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當這部分詞出現(xiàn)在高考翻譯題中時,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義、以今釋古的錯誤。因此,在運用“據(jù)境斷義”法的同時,有必要掌握詞義的演變規(guī)律。(1)詞義擴大如“中國”,古義一般指中原地區(qū),也指京師;今義則指整個中國?!敖薄昂印?,古義一般特指長江、黃河,如“江東”“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今義則泛指一般的江河。(2)詞義縮小如“谷”,原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現(xiàn)在北方的“谷”專指小米,南方的“谷”則專指稻谷了?!俺簟惫糯褐笟馕?,如“乳臭未干”“銅臭”;現(xiàn)在專指難聞的氣味。(3)詞義轉移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現(xiàn)在專指“書信”,而“送信的人”這個意思已經(jīng)消失了?!疤椤?,古代指眼淚、鼻涕,如“士皆垂淚涕泣”(《荊軻刺秦王》);現(xiàn)在一般指鼻涕。(4)詞義弱化如“病”,古代的基本義是“重病”,輕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現(xiàn)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現(xiàn)不正常的情況,都通稱為“病”,不含有“重病”這個意思。(5)詞義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的意思;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時指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無貶義;現(xiàn)在指(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變?yōu)橘H義詞了。(7)名稱說法改變?nèi)纭澳俊备姆Q“眼睛”,“寡”改稱“少”。[解題指津4]偏義復詞:扣語境,細揣摩古漢語中有少量的雙音節(jié)詞,偏義復詞是其中特殊的一類。這類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而在特定的語境中,其詞義卻偏在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不了解這類詞的特點,就會產(chǎn)生誤解。為避免誤解,要緊扣語境加以揣摩。例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中的“異同”只有“異”的意義,“同”為襯字。再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中,“出入”只有“入”的意義,“出”為襯字。一詞多義【考點精講】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是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如果能弄清其詞義衍變的規(guī)律和特點,那么,無論是記憶還是臨場推斷,效果都會大大增強。1.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chǎn)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本”的本義是“樹木的根”。2.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如“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為其引申義;“本”的本義是“樹木的根”,“根本、本來、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義。又如“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中,“關”本指“門閂”,由于作用相似引申為“關卡”。3.詞的比喻義,就是詞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意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現(xiàn)在屬貶義詞;“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義是“野草”,比喻義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即時訓練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①有碑仆道(《游褒禪山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策之不以其道(《馬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名詞,路,道路②動詞,說,講③名詞,道理④名詞,主張,思想,學說⑤名詞,正確的方法⑥動詞,取道⑦名詞,道義⑧名詞,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⑨名詞,風尚【技法點撥】解答一詞多義“2方法”[即時訓練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初,淮陰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一二日何來謁王,王且怒且喜,何曰:“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庇谑峭跤傩虐葜:卧唬骸巴跛芈裏o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再拜賀曰:“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庇谑菨h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帝滅楚》)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再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王:稱王,自立為王。(2)顧:視,看。(3)必:果真,假使。(4)再拜:拜了兩次。(5)特:只,僅,獨,不過。(6)東:向東去。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關鍵得分點:(1)度,推測;數(shù),多次;王不我用,賓語前置句;亡,逃亡,逃跑。(2)誠,如果;任,任用;何所,哪里有。答案(1)韓信推測蕭何等人多次向漢王舉薦過他,但漢王一直沒有重用韓信,于是韓信逃跑了。(2)現(xiàn)在大王如果確實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將士,那還有什么敵人不能被誅滅!【參考譯文】當初,淮陰人韓信,家里貧窮沒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選擔任官吏。漢王劉邦進入蜀地之后,韓信又逃離楚軍歸屬到漢王,韓信數(shù)次與蕭何談話,蕭何感到他不同尋常。韓信推測蕭何等人多次向漢王舉薦過他,但漢王一直沒有重用韓信,于是韓信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漢王報告,自己便去追趕他。過了一兩天蕭何回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惱怒又驚喜,蕭何說:“漢王如果您只是想在漢中稱王,必然不會用到韓信;如果您想爭奪天下,非韓信不可,其他沒有人能和您共謀大業(yè)。這就看漢王您的選擇了?!庇谑菨h王想召見韓信任命他官職。蕭何說:“漢王平日向來傲慢無禮,今天要任命大將軍,如同招呼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漢王如果任命他官職,必須選擇一個良辰吉日,沐浴齋戒,設置壇場拜將,舉行授職的儀式才行。”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的儀式結束后,坐在上座。漢王說道:“丞相多次向我說到將軍,將軍有什么計策來教導我呢?”韓信拜了兩拜,稱贊地說:“項王發(fā)怒大吼,厲聲呵斥時,上千的人都膽戰(zhàn)心驚,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F(xiàn)在大王如果確實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將士,那還有什么敵人不能被誅滅!將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的將士,那還有什么人會不心服口服呢!現(xiàn)在大王舉兵東進,三秦之地只要發(fā)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庇谑菨h王聽了大喜,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通假字【考點精講】通假,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對于通假字,除靠平時的積累外,還要依據(jù)通假條件,判斷該字是否通假。這兩個條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點:a.讀音相通(有些字因語音演變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語境條件,在具體句子中,當某個字用它的本義、引申義等義項都講不通時,就可以考慮通假。[即時訓練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倍”通“背”背叛,忘記2.舉酒屬客(《赤壁賦》)“屬”通“囑”勸人喝酒3.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共”通“供”供給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受”通“授”傳授5.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鴻門宴》)。“坐”通“座”座位【技法點撥】分析通假字要注意“3法”[即時訓練2]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朱然,字義封。嘗與權同學書,結恩愛。至權統(tǒng)①事,以然為余姚長。后遷②山陰令,督③五縣。權奇④其能,分丹楊為臨川郡,然為太守。會⑤山賊盛起,然平討,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遷昭武將軍。虎威將軍呂蒙病篤⑥。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余,愚⑦以為可任。”蒙卒,權假⑧然節(jié),鎮(zhèn)⑨江陵。魏遣張郃等攻江陵,郃圍江陵,然中外斷絕。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zhàn)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樓櫓臨城,弓矢雨⑩注,將士皆失色,然晏如而無恐意,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兩屯。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盡,因與敵交通,謀為內(nèi)應。垂發(fā),事覺,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由是然名震于敵國,改封當陽侯。(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書·朱然傳》,有刪改)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①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禽”通“擒”捕捉、捉拿②堪戰(zhàn)者裁五千人“裁”通“才”僅僅③方厲吏士,伺間隙攻破兩屯“厲”通“勵”激勵,勉勵④郃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徹”通“撤”撤退【參考譯文】朱然,字義封。曾經(jīng)與孫權一同學習,結下深厚的友誼。到了孫權統(tǒng)領事務時,孫權任用朱然擔任余姚的長官。后來升遷為山陰令,監(jiān)管五個縣。孫權非常驚奇朱然的才能,把丹楊劃分到臨川郡,朱然擔任太守。適逢山賊興起作亂,朱然討伐他們,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跟隨討伐關羽,另外和潘璋到臨沮擒獲了關羽,升遷為昭武將軍?;⑼④妳蚊刹≈?。孫權問:“愛卿如果一病不起,誰可代替您?”呂蒙回答說:“朱然膽識不凡,我認為可以接任?!眳蚊扇ナ溃瑢O權授予朱然節(jié)杖,鎮(zhèn)守江陵。魏派遣張郃等將進攻江陵,張郃包圍了江陵,朱然內(nèi)外斷絕。當時朱然城中的士兵有許多得了浮腫病,能夠作戰(zhàn)的只有五千人。張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樓櫓,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內(nèi),將士都大驚失色,朱然鎮(zhèn)定自若無一絲恐懼,激勵官吏士兵,趁機攻破了魏軍兩座軍營。江陵令姚泰帶領軍隊在北門防守,見敵人眾多,城中人少,糧食幾盡,(姚泰)于是和敵人勾結,謀劃作為內(nèi)應。將要起事時,事情被發(fā)現(xiàn)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殺了姚泰。張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從此,朱然名震敵國,改封為當陽侯。古今異義【考點精講】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詞義的演變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詞義擴大。如“河”,原來專指黃河,后來由專名變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第二,詞義縮小。如“谷”,原是谷類的總稱,現(xiàn)在北方的“谷”專指小米,南方的“谷”則專指稻谷了。第三,詞義轉移。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后來“信”由“音信”的意思轉指“書信”,而“信使”的意思必須和“使”字連用,單用就沒有這個意思了。第四,詞義弱化。如“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到現(xiàn)在則表示埋怨、責備。第五,詞義強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懷恨的意思。第六,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時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無貶義,現(xiàn)在指品行惡劣,變?yōu)橘H義詞了。第七,名稱說法改變。如“目”改稱“眼睛”,“寡”改稱為“少”等。漢語詞匯中有一部分詞,古今均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我們稱之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這部分詞是考查的主要對象。做這類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律古,以致曲解文意。[即時訓練1]解釋下面詞語的古今義。1.行李: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古義:使者,出使的人。今義: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2.婚姻:約為婚姻。(《鴻門宴》)古義:兒女親家,男方之父為婚,女方之父為姻。今義:多指結婚的事或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3.非常: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4.學者: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古義:泛指求學的人。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5.博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古義:廣博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6.征夫:問征夫以前路。(《歸去來兮辭》)古義:行人。今義:出征的人?!炯挤c撥】理解古今異義注意“3法”[即時訓練2]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張釋之,字①季,南陽堵陽人也。釋之既②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③之,毋④甚高論,令今可行也?!庇谑轻屩郧貪h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拜釋之為謁者仆射。從⑤行,上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⑷莘驈呐源緦ι纤鶈柷莴F薄甚悉⑥,欲以觀其能口對⑦向應無窮者。文帝曰:“吏不當如此邪?尉亡賴!”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曰:“今陛下以嗇夫口辯⑧而超遷⑨之,臣恐天下隨風靡⑩,爭口辯,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向,舉錯?不可不察?也?!蔽牡墼唬骸吧啤!蹦酥?,不拜嗇夫。(節(jié)選自《漢書·張釋之傳》,有刪改)解釋語段中加點實詞的含義。①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古義:有利于國家、合乎時宜之事今義:指某一方面的價值低廉。②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表示結果。③欲以觀其能口對向應無窮者古義:像回聲一樣應和今義:用言語行動表示贊同、支持某種號召或倡議。④吏不當如此邪?尉亡賴古義:沒有才干;不中用今義:指撒潑放刁等惡劣的行為。⑤爭口辯,亡其實古義:實際情況今義: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也有“實在”“確實”的意思。⑥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向古義:影子和回聲今義: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參考譯文】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張釋之朝見完畢后,趁機上前陳述便國宜民的事。文帝說:“淺顯一些,不要說一些過高難行的意見,要講當前能夠實行的?!庇谑菑堘屩驼務撈鹎?、漢之間的事,講起秦朝滅亡、漢朝興起的原因。文帝稱好,便提升張釋之為謁者仆射。張釋之跟隨皇上出行,皇上參觀虎圈,詢問上林尉禽獸冊子的情況,提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來。看管虎圈的嗇夫在旁邊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問的禽獸冊子,很詳細,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對答如流猶如回響應聲一樣無窮。文帝說:“官吏不應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行!”于是命張釋之授予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說:“如今陛下因嗇夫口齒伶俐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會跟隨附和這種風氣,爭相施展口舌,而不講求實際。況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子隨形和回響的應聲還要快,陛下任用與罷黜不能不明察啊?!蔽牡壅f:“好。”于是不再提拔嗇夫。偏義復詞【考點精講】古漢語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意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1.兩個語素意義相對。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句中的“出入”為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入”,不在“出”。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意義,“圃”只作陪襯。需注意的是,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復詞和同義復詞要區(qū)別開來。如《孔雀東南飛并序》中,“舉動自專由”“會不相從許”?!皩S伞?,就是說“自專”或“自由”,“從許”即是“相從”“相許”,此為同義復詞。閱讀時,遇到偏義復詞,必須依據(jù)上下文確定什么語素表示詞義,什么語素不表示詞義,然后予以正確解釋。[即時訓練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偏義復詞,并加以解釋。1.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答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義在“崩”,“殂”是襯字。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答存亡:偏義在“亡”,“存”是襯字。意為“滅亡”。3.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東南飛》)答父兄:偏義在“兄”,“父”是襯字。指哥哥。4.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答公姥:偏義在“姥”,“公”是襯字。指婆婆。5.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答遠近:偏義在“遠”,“近”是襯字。意為“遠”。6.孰與君少長?(《鴻門宴》)答少長:偏義在“長”,“少”是襯字。意為“誰的年齡大”。7.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答異同:偏義在“異”,“同”是襯字。意為“不同”?!炯挤c撥】理解偏義復詞要“3判斷”[即時訓練2]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李逢吉為相,內(nèi)①結②知樞密王守澄,勢傾③朝野。惟翰林學士④李紳,每承⑤顧問⑥,常排抑⑦之。擬狀至內(nèi)庭,紳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遠也。會⑧御史中丞缺,逢吉薦紳清直⑨,宜居風憲⑩之地。上以?中丞亦?次對官?,不疑而可?之。(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朋黨之禍》,有刪改)指出語段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偏義復詞,并解釋全句。①偏義復詞:臧否偏在否②譯文:(李逢吉)擬好的呈狀送到內(nèi)庭,李紳多有批評。李逢吉對此感到憂慮,但皇上對待李紳正十分看重,李逢吉無法使皇上疏遠他?!緟⒖甲g文】李逢吉擔任宰相,在宮中結交知樞密王守澄,權勢壓倒朝廷和地方上的所有人。只有翰林學士李紳在每次接受皇帝詢問時,經(jīng)常排斥貶抑李逢吉。(李逢吉)擬好的呈狀送到內(nèi)庭,李紳多有批評。李逢吉對此感到憂慮,但皇上對待李紳正十分看重,李逢吉無法使皇上疏遠他。適逢御史中丞一職空缺,李逢吉便推薦李紳,說他清廉正直,適合在御史臺任職?;噬峡紤]到御史中丞也是次對官,未加懷疑就同意了。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一)語境推義語境推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jù)一個多義詞在句子中的上下文來確定該詞在這一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利用語境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1)(馬文升)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明史·馬文升傳》):朝官/望其項背(2)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誅封。封以其屬斗,不勝,走如魯(《呂氏春秋·慎行》):討伐(3)前守滕宗諒大興學校,費錢數(shù)十萬。宗諒去,通判、僚吏皆疑以為欺,不肯書歷。宿(指傳主胡宿)誚之曰:“君輩佐滕侯久矣,茍有過,盍不早正?乃陰拱以觀,俟其去而非之,豈昔人分謗之意乎?”(《宋史·胡宿傳》):責備解析(1)“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或“朝官”,這里根據(jù)上下文可譯為“朝官”。“望”作為動詞,有“看”“期望”等義,聯(lián)系前文“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因此在這里“望”是“望其項背”義。(2)“誅”是“殺”義,單看它在這個句中很恰當,但結合大語境,尤其是結合下文看,解釋為“殺”講不通,因為慶封逃到魯國了,因此“誅”在這里應解釋為“討伐”。(3)將“誚”解釋為“譏誚,諷刺”,仿佛順理成章。之所以給人這種感覺,一是因為“誚”的常用義為“譏誚”;二是因為將“譏誚”義代入句中,說通判、僚吏處事不當,使得胡宿“譏誚”他們,似乎也未嘗不可。但全面聯(lián)系語境,特別是準確把握下文胡宿所說的一番話,就可以判定“誚”解釋為“譏誚,諷刺”是否正確了。揣摩胡宿話語的意思,是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錯誤,這不是在“譏誚,諷刺”,而是在“責備”。因此,“誚”在這里應解釋為“責備”。理解實詞含義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語境原則。需要強調(diào)的是,語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語境即詞語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語境就是詞語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語境即詞語所在句子的所有相關文句。有時候,對詞語的解釋符合小語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構成的語境,但不一定符合完整的大語境。這種符合局部語境,但與整體語境不符的情況極具迷惑性。所以,結合語境來辨析詞語解釋時,絕不能只將解釋代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當,也不能只滿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須找到所有相關語句,在完整語境中進行揣摩。(二)句法推義1.對稱推義充分利用句子中加“△”的字來推斷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1)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eq\o(彌,\s\do4(△))津,青雀黃龍之軸(《滕王閣序》):滿(2)則思eq\o(慎,\s\do4(△))始而敬終(《諫太宗十思疏》):慎重(3)忠不必eq\o(用,\s\do4(△))兮,賢不必以(《九章·涉江》):任用(4)人eq\o(眾,\s\do4(△))車輿,萬物殷富(《史記·南越列傳》):眾多(5)父未嘗笞,母未嘗eq\o(非,\s\do4(△)),閭里未嘗讓(《論衡·自紀篇》):責備(6)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eq\o(窮,\s\up6(,△))(《非國語》):邊際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性、詞義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2.語法推義利用語法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1)徇鎮(zhèn)江、丹陽、丹徒、金壇,皆克之(《明史·花云傳》):掠取(2)太祖將取滁州,率數(shù)騎前行,云(指傳主花云)從。猝遇賊數(shù)千,云翼太祖,拔劍躍馬沖陣而進(《明史·花云傳》):保護(3)諸山越(指偏遠地方)不賓,有寇難之縣,輒用蓋(指傳主黃蓋)為守長(《吳書·黃蓋傳》):歸順,服從(4)天下之勢,譬猶病者,陛下既得良醫(yī)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壽民(《宋史·蔡襄傳》):愈,使……痊愈;壽,使……長壽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取?1)劃分句子成分法①信義著于四海(“信義”作主語,可判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②煙濤微茫信難求(狀語,確實)③楚王貪而信張儀(謂語,相信)(2)看搭配“輟耕之壟上”,“之”后接表地點的“壟上”,很明顯,“之”在這里只能譯成動詞“到”才能與之搭配。“自放驢,取樵炊爨”,“樵”前面有動詞“取”,后面有動詞“炊爨”,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三)語匯推義1.鄰字推義利用鄰字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1)百姓怨望而海內(nèi)叛矣(《過秦論》):與“怨”同義,怨恨(2)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陳情表》):與“拔”同義,提拔(3)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與“短”反義,長(4)雖蒙寬宥,猶執(zhí)謙退(《后漢書·王梁傳》):與“寬”同義,寬恕(5)議治亂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潤州謝上表》):與“亂”反義,安定(6)消息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與“消”反義,生長(7)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jù),華夏震慄,雄才奮用之秋也(《三國志·常林傳》):與“幼”同義,年幼(8)益跅(tuò)弛,不問生產(chǎn),遂大困,尋死富陽(《周維城傳》):與“弛”同義,放縱(9)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顏氏家訓》):與“劾”同義,檢舉、告發(fā)在文言文中,兩個詞連用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鄰字連用表達同一個意思,這時可以借助其中一個實詞的意義來推斷另一個較為生疏的實詞的意義。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諏”(《后漢書·章帝紀》),“諏”與“咨”同義,意為“咨詢”。另一種是鄰字連用表達相反或相對的意思,這時可以借助其中一個實詞的意義來推斷另一個實詞的意義。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陟”與“罰”反義,意為“提拔”;“臧”與“否”反義,意為“善”。鄰字推義法在翻譯中運用較廣。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閱讀中,“乖謬已多”中的“乖”“謬”為鄰字,“乖”字不易理解,那么可由熟悉的“謬”推知“乖”意為“錯誤”,該句譯為“犯的錯誤已經(jīng)很多了”。同義復詞(同義組合)儕(chái)輩:同輩 褫(chǐ)奪:剝奪蠲(juān)免:免除 畋(tián)獵:打獵央浼(měi):央求,請求2.成語推義借助成語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1)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氓》):接近、到。聯(lián)系成語“若即若離”(2)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類。聯(lián)系成語“不倫不類”(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迫近、接近。聯(lián)系成語“日薄西山”(4)每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促織》):要求。聯(lián)系成語“求全責備”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使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短語。成語,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漢語的烙印,是古漢語留給現(xiàn)代漢語的“活化石”。一些成語的含義并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這就為我們推斷文言實詞含義提供了方便,我們可以根據(jù)已掌握的成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求文言實詞的含義。實詞推斷常常聯(lián)想到的成語干名采譽(求取)形影相吊(慰問)嚴懲不貸(寬恕)亟來問訊(屢次)既往不咎(責備)細大不捐(拋棄)披荊斬棘(撥開)不期而遇(約定)不速之客(邀請)毀家紓難(解救)冠蓋相屬(連接)屢試不爽(差錯)不贊一詞(佐助)垂簾聽政(管理)求全責備(要求)口誅筆伐(討伐)(四)音形推義利用音形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1)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并序》):看(2)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歸去來兮辭并序》):田地(3)生而眇者不識日(《眇者識日》):眼盲(4)平民雖平價不能糴(《徐九思傳》):買進糧食漢字是一種表意性質(zhì)的文字,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雖歷經(jīng)演變,但漢字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漢字本身即為理解詞義的已知條件之一。因此,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如2020年全國Ⅰ卷譯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其中“糶”是個疑難詞語,我們可以根據(jù)其形旁“出”“米”推測它可能與“賣出糧食”有關,再結合后文,就可以翻譯為“出售”。字音推義法也叫通假推義法,針對文言字詞,有時還可以從語音上著眼,選擇文意翻得通的同音字進行替換。參見學案47活動一“Ⅱ.(一)通假字”部分。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钅(金)、木、氵(水)、(火)、土:與五行有關。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與兵器有關。馬、牛、羊、犭、鳥、蟲、隹:與動物有關。讠(言)、辶、忄(心)、彳(行):與行為有關。纟:與絲麻有關。 貝:與金錢有關。尸:與身體有關。 女:與婦人有關。冖:與籠罩有關。 系:與捆綁有關。求:與毛皮有關。 旨:與美味有關。頁:與首有關。 目:與眼有關。皿:與器具有關。 宀、戶:與房舍有關。攴:與敲擊有關。 辛:與刑具有關。歹:與死亡有關。 片:與文書、文件有關。做題時要按照“語境推義→句法推義→語匯推義→音形推義”的順序來進行,注意綜合運用。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注意活用詞)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來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睂O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敬慎》)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衣粗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冠白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來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楚王不知臣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答案(1)名詞活用為動詞,穿(2)名詞活用為動詞,戴(3)拜訪(4)不才2.答案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的人,百姓就會離開他。職位高而大權獨攬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緟⒖甲g文】孫叔敖擔任楚國的令尹,全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后來拜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最后來拜訪,莫非有什么要說的嗎?”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的人,百姓就會離開他。職位高而大權獨攬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yōu)厚卻不滿足的人,禍患就隱伏在那里?!睂O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他的意見?!崩先苏f:“地位越高,越要將自己看低;官職越大,處事越要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的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倍?、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注意古今異義和偏義復詞)梁太祖即位,馬殷遣使修貢,太祖拜殷侍中兼中書令,封楚王。朗州雷彥恭召吳人攻平江,許德勛擊敗之。殷遣秦彥暉攻朗州,彥恭奔于吳,執(zhí)其弟彥雄等七人送于梁。于是澧州向瑰、辰州宋鄴、溆州昌師益等率溪洞諸蠻皆附于殷。殷請升朗州為永順軍,表張佶節(jié)度使。殷乃請依唐太宗故事,開天冊府,置官屬。唐莊宗滅梁,殷遣其子希范修貢京師,上梁所授都統(tǒng)印。莊宗問洞庭廣狹,希范對曰:“車駕南巡,才堪飲馬爾。”莊宗嘉之。莊宗平蜀,殷大懼,表求致仕,莊宗下璽書慰勞之?!?jié)選自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世家·楚世家第六》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馬殷遣使修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張佶節(jié)度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莊宗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殷大懼,表求致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殷乃請依唐太宗故事,開天冊府,置官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莊宗問洞庭廣狹,希范對曰:“車駕南巡,才堪飲馬爾?!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3.答案(1)獻納貢品(2)上表(3)贊賞(4)表示辭去官職。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4.答案(1)馬殷于是請求依照唐太宗舊例,開設天冊府,設置屬官(2)唐莊宗詢問洞庭的寬廣,馬希范回答說:“你的車駕向南巡視,洞庭水只夠喂馬罷了?!苯馕?1)“乃”,于是;“故事”,舊例;“置”,設置。(2)“廣狹”,偏義復詞,語義偏向“廣”,解釋為寬廣;“南”,名詞作狀語,向南;“堪”,能夠。【參考譯文】梁太祖即位,馬殷派使臣進貢,梁太祖封馬殷為侍中兼中書令,封為楚王。朗州雷彥恭召吳人攻打平江,許德勛打敗了他們。馬殷派秦彥暉攻打朗州,雷彥恭投奔到吳,抓獲他的弟弟彥雄等七人送到梁。于是澧州向瑰、辰州宋鄴、溆州昌師益等人率領溪洞各蠻夷部族都歸附馬殷。馬殷請求升朗州為永順軍,表奏張佶為節(jié)度使。馬殷于是請求依照唐太宗舊例,開設天冊府,設置屬官。唐莊宗滅掉梁,馬殷派他的兒子馬希范到京師進貢,獻上梁授給的都統(tǒng)印。唐莊宗詢問洞庭的寬廣,馬希范回答說:“你的車駕去那里巡視,洞庭水只夠喂馬而已。”唐莊宗贊賞他。唐莊宗平定蜀,馬殷十分害怕,上表請求辭官,唐莊宗下詔書慰勞他。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公諱經(jīng),字誠之,號怡庵,襄毅公長子。成化丁未成進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簡閱內(nèi)庫。內(nèi)庫向為豪貴人掌,公既至,循故實,稽錄羨余,無敢冒利者。比又視南城,南城肅然。為御史者七年,倔強有父風。移治臨江。臨江與袁、筠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沒其間,民無休居。公至,憫然曰:“夫臨江與太平異也,寇勿擊,民勿寧?!蹦肆⒉吨T豪賊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逾年,臨江饑,有司方請賑,公曰:“民饑甚矣,必請而賑,是坐以待斃也;賑而勿請,罪在太守。寧以一身活數(shù)萬人?!庇谑前l(fā)府庫金五千有奇,建和糴之法,民賴以存治。而監(jiān)司督賦方急,公入爭曰:“化理以民命為重,民憊矣,以杖驅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淵,直速死耳。民盡死,賦從何出?”繼而歲大稔,民感德報稱,賦入為諸郡先。(節(jié)選自《項經(jīng)傳》,有刪改)5.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1)比又視南城,南城肅然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發(fā)府庫金五千有奇發(f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繼而歲大稔,民感德報稱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化理以民命為重化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內(nèi)庫向為豪貴人掌,公既至,循故實,稽錄羨余,無敢冒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饑甚矣,必請而賑,是坐以待斃也;賑而勿請,罪在太守。寧以一身活數(shù)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5.答案(1)等到(2)打開(3)豐收(4)教化治理解析本題可采用“語法推斷法”,根據(jù)語法推斷詞義。(1)副詞,等到;(2)動詞,作謂語,打開;(3)稔:豐收;(4)“化理”是兩個詞,教化和治理。6答案(1)皇宮的府庫一向被有勢力的權貴掌管,項公上任后,按照原來的實際情況,核查記錄賦稅的盈余,沒有人敢貪占利益。(2)百姓已經(jīng)非常饑餓了,一定要請示后才能賑濟,這就像坐著等死;賑濟百姓卻不請示,罪責在太守。我寧愿用一人性命救活數(shù)萬百姓。解析(1)采分關鍵點:“向”“循”“稽”“冒利”。(2)采分關鍵點:“民饑甚矣,必請而賑”“是坐以待斃也”“賑而勿請”“罪在太守”“寧以一身活數(shù)萬人”?!緟⒖甲g文】項公名經(jīng),字誠之,號怡庵,是項公項襄毅(謚號)的長子。成化年間丁未年考取進士,第二年,被授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皇上命令檢查皇宮的府庫。皇宮的府庫一向被有勢力的權貴掌管,項公上任后,按照原來的實際情況,核查記錄賦稅的盈余,沒有人敢貪占利益。等到又到南城巡視時,南城已經(jīng)做得很好。他擔任御史有七年,有他父親的倔強風骨。等到他調(diào)任管理臨江。臨江跟袁、筠各個郡縣接壤,土匪強盜任意搶劫,在那里出沒。百姓們不能安居樂業(yè)。項公到后,憐憫地說:“臨江與太平不同,盜匪們不打擊,百姓不得安寧?!庇谑邱R上捕捉各方盜匪一百八十人,按法處置他們,全郡就治理好了。一年后,臨江鬧饑荒,有關部門正要請求賑災,項公說:“百姓已經(jīng)非常饑餓了,一定要請示后才能賑濟,這就像坐著等死;賑濟百姓卻不請示,罪責在太守。我寧愿用一人性命救活數(shù)萬百姓?!庇谑谴蜷_府庫拿出五千多兩銀子,設立了和糴之法,百姓們就依靠這來生活。而上級監(jiān)管部門催繳賦稅正著急,項公就進去爭辯說:“教化治理百姓,以百姓的性命為重,百姓疲憊,還在用鞭子驅趕他們,這就像在羊身上捆綁了石頭后把它沉入深淵啊,只是加速死亡啊。百姓全死了,賦稅從哪里來?”后來這年大豐收,百姓們感念項公的恩德都要報答他,賦稅征收領先于其他郡縣。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當是時,晉國政皆決智伯。智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智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1]懼,乃奔保晉陽。三家以國人圍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敝遣唬骸白雍我灾俊贝迷唬骸耙匀耸轮?。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敝遣汇4谜埵褂邶R。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倍釉唬骸拔倚闹淙灰玻质挛此於\泄,則禍立至矣?!睆埫险勗唬骸爸\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取材于《史記》《資治通鑒》)[注][1]趙襄子:晉國臣子,趙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韓康子分別為魏地之主和韓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墻用的夾板。墻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塊夾板的高度。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B.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C.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D.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古代有多種紀年法,“晉出公十七年”屬于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B.參乘,即“驂乘”。古時站在車右陪乘或擔任警衛(wèi)的人。C.“韓、魏翼而擊之”的“翼”指兩側,與《鴻門宴》中“翼蔽沛公”相同。D.侯,古代的一種爵位等級。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春秋時晉國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著晉國的大權,并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B.臣子疵見微知著,預見韓、魏必反,向智伯進言反被懷疑,便請求出使齊國。C.張孟談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陣營,致使智氏滅族。D.韓、趙、魏分別得到了諸侯封號,瓜分了晉國的國土,歷史的格局發(fā)生了改變。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韓、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請從文中找出動作描寫的語句來加以佐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7.D[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們讓韓、魏兩國的軍隊跟我們一起攻打趙國,趙國滅亡之后,災難就要落到韓國和魏國頭上。現(xiàn)在約定戰(zhàn)勝趙國后,三家瓜分趙國土地,現(xiàn)在,城墻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趙國投降指日可待,但是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地心思,反而有擔憂的神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中的“難”指災難,做“必及韓魏矣”的主語,所以要斷開,故排除AC?!盁o喜志,有憂色”句式對稱,所以在“志”后要斷開,故排除B。故選D。]8.C[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及重點詞的含義的能力。C.第一個“翼”意為“從旁進行蔽護或輔佐”,第二個“翼”意為“像翅膀一樣”。二者含義不同。句意:韓國和魏國從側面攻打/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劉邦。故選C。]9.A[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一直掌控著晉國的大權”有誤。原文是“當是時”,意思是只一度掌控了晉國的大權。故選A。]10.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利”,意為“以……為利”;“豈……乎”,意為“難道……嗎?”(2)“傷”,意為“妨害”;“潛”,意為“秘密地”;“期”,約定。答案(1)我們兩家難道不以盡快分到趙氏的地盤為利,反而要去做那些危險苦難不可能成功的事嗎?(2)“計劃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聽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二人于是秘密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日期就讓他回城了。11.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信息的篩選概括能力。結合語境,“知其然”是早已知道智伯可能會來攻打韓國和魏國,從前文來看,“三家以國人圍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缸又饪底?,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中,可見,智伯知道可以引水灌城的方法,而桓子與康子都想到自己的國都也會容易被河流漫灌,二人沒有說話,只是“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即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用這些細微的動作表明二人心中已然明白唇亡齒寒,智伯打敗趙國就將要攻打韓魏的道理。答案①桓子肘康子;②康子履桓子之跗【參考譯文】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為自己的采邑。晉出公非常憤怒,通告齊國和魯國,想要討伐智、趙、韓、魏四卿。四卿恐懼,于是反過頭去攻打晉出公。出公戰(zhàn)敗,逃向齊國的時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晉國國君,這就是晉哀公。那時候,晉國的政事都由智伯決定。智伯愈加驕橫,向韓國和魏國要土地,韓國和魏國就劃分了土地給他。又向趙國要土地,而趙國沒給。智伯憤怒,于是就率領韓國和魏國攻打趙國。趙襄子害怕,于是就逃到晉陽退守。三國圍困晉陽,一年多之后,引汾河的水灌晉陽城,城墻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鍋掛起來做飯,交換子女來吃,但百姓都沒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做護衛(wèi)。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呀?!蔽夯缸佑弥獠颗隽伺鲰n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因為汾河可以灌魏國的安邑,絳河可以灌韓國的平陽。疵對智伯說:“韓國和魏國一定會反叛的。”智伯說:“您怎么知道的?”疵說:“我是根據(jù)人之常情判斷的。我們讓韓、魏兩國的軍隊跟我們一起攻打趙國,趙國滅亡之后,災難就要落到韓國和魏國頭上?,F(xiàn)在約定戰(zhàn)勝趙國后,三家瓜分趙國土地,現(xiàn)在,城墻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趙國投降指日可待,但是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地心思,反而有擔憂的神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話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說:“這是小人想為趙國游說,讓您懷疑我們,從而放松攻打趙國。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兩家難道不以盡快分到趙氏的地盤為利嗎?而要去做那些危險苦難并不可能成功的事嗎?”二人走后,疵進來問智伯:“主公怎么能把我的話告訴那兩個人呢?”智伯說:“您怎么知道的?”疵答道:“剛才我見他們一見到我就匆匆離開了,這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知道我識破他們的心思了?!敝遣疀]有改變。疵請求出使齊國。趙襄子派張孟談偷偷去見魏桓子和韓康子,說:“我聽說唇亡齒寒?,F(xiàn)在智伯率領韓國和魏國來攻打趙國,趙國滅亡,那么就該輪到韓國和魏國了?!倍苏f:“我們也知道會這樣,只是擔心事情沒有完成而計劃先泄露,那么災禍立即就會到了?!睆埫险務f:“計劃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聽到,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二人秘密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日期就讓他回城了。趙襄子派人在夜里殺了守堤的官吏,決開堤口,用水灌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因為救水而亂作一團,韓國和魏國從側面攻打,趙襄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大敗智伯的軍隊,殺了智伯,又將智伯的家族全部誅殺。趙、韓、魏三國分割了智伯的土地。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趙、韓、魏為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掉晉國,瓜分其土地。晉靜公被貶為庶人,晉國滅亡。掌握實詞活用的規(guī)律特點Ⅰ.掌握名詞、動詞活用的規(guī)律特點(一)名詞活用1.名詞活用為狀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直接用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卻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作狀語,起修飾、限制作用。主要包括:①時間名詞,如“日”“夜”“月”“歲”等作狀語;②方位名詞,如“南”“北”“內(nèi)”“外”“上”“下”等作狀語;③普通名詞作狀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詞活用為狀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東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良庖歲更刀:歲(4)蟬蛻于濁穢:蟬(5)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8)大石側立千尺:側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用在動詞前,如果不構成主謂關系,那么,它一定活用為狀語,或者說,只要是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名詞一定活用為狀語。2.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主要有以下幾種現(xiàn)象:①名詞后帶賓語;②名詞前面有副詞;③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如“能”“可”“欲”等);④名詞后面跟介賓短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個“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個“師”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⑤君子不齒:齒⑥未云何龍:云、龍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前面有副詞(“不”“已”“相”等),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副詞不能修飾名詞,若修飾了,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飯⑤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十步規(guī)律和特點:能愿動詞(指“能”“可”“欲”等動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3)①沛公軍霸上:軍②鷦鷯巢于深林:巢③唐浮圖(和尚)慧褒始舍于其址:舍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質(zhì)⑤風乎舞雩:風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前面沒有動詞,后接介賓短語(后無動詞),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4)①驢不勝怒,蹄之:蹄②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函③塞者鑿之,陡者級之:級④策之不以其道:策⑤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樹規(guī)律和特點:名詞后面帶“之”字,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5)①以膏澤斯民:膏澤②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網(wǎng)、檠③曾皙后:后④籍吏民,封府庫:籍⑤函梁君臣之首:函規(guī)律和特點:兩個名詞(或一個名詞和一個名詞性短語)連用,則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至于哪個名詞活用,要視具體情況而定。(6)①根拳而土易:拳②扣舷而歌之:歌③客逾庖而宴:宴④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東規(guī)律和特點:“而”字前或后的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因為“而”字不能連接名詞和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它一般連接動詞和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二)動詞活用為名詞在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的修飾、限制,這就使它具有了名詞的特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動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追亡逐北:亡、北(2)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第二個“生”(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4)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聽(5)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讒、譏(6)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畜(7)而其見愈奇:見規(guī)律和特點:一是兩個動詞連用,如構不成連動式,則后一個動詞一般活用為名詞;二是動詞前若有“其”“之”等代詞修飾,則該動詞活用為名詞。Ⅱ.掌握形容詞活用及使動、意動的規(guī)律特點(一)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作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或特征,而表示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譯時應補出中心詞(名詞),讓形容詞作定語。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賢、少、長(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賢(3)此其志不在?。盒?4)屈平疾……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公、方正(5)賓主盡東南之美:美(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個“圣”和“愚”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作主語或賓語時,該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1)(3)(4)(6);當形容詞用在“其”“之”后面,充當中心語時,則活用為名詞,如(2)(5)。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或者前面受能愿動詞或副詞修飾時,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zhì),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fā)展。試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第一個“明”(2)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明(3)不知東方之既白:白(4)素善留侯張良:善(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6)明道德之廣崇:明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4)(6);當形容詞放在能愿動詞后,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1)(2);當形容詞放在副詞(時間副詞或否定副詞)后,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3)(5)。(二)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1.使動用法(1)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動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亡②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卻③外連衡而斗諸侯:斗④宜皆降之:降⑤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規(guī)律和特點:當不及物動詞后面帶了賓語,該動詞一般活用為使動用法。(2)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形容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②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③既來之,則安之:安④則思正身以黜惡:正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且該形容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時,該形容詞活用為使動用法。(3)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名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①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第一個“封”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③卻賓客以業(yè)諸侯:業(yè)④闕秦以利晉:利規(guī)律和特點:當名詞后面帶了賓語,且該名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時,該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2.意動用法試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形容詞、名詞,并試著找出其活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1)單于壯其節(jié):壯(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3)駝業(yè)種樹:業(yè)(4)悅親戚之情話:悅(5)吾從而師之:師規(guī)律和特點:當形容詞、名詞后面帶了賓語,且該形容詞、名詞具有“認為(以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什么”(通??勺g為“認為……”“以……為……”“對……感到……”“把……當作……”等)的意思時,該形容詞、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特別提醒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區(qū)別有些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較難區(qū)分,必須緊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達的意思,方能確定。例如下面兩個句子:小eq\b\lc\{\rc\(\a\vs4\a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州蘇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一單元《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聽評課記錄
- 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第4課時利率等其他問題聽評課記錄(新版浙教版)
- 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5.1.2《垂線》聽評課記錄2
-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課《孫權勸學》聽評課記錄
- 新版湘教版秋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課題不等式聽評課記錄
- 聽評四年級音樂課記錄
- 聽評課記錄七年級歷史
- 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11課時有理數(shù)的乘法運算律聽評課記錄新湘教版
- 人教版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1.4.2 《有理數(shù)的除法》聽評課記錄
- 粵人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三節(jié) 巴西》聽課評課記錄2
- GB/T 44143-2024科技人才評價規(guī)范
- 對醫(yī)院領導的批評意見怎么寫更合適范文(6篇)
- 《網(wǎng)絡安全防護項目教程》課件項目4 網(wǎng)絡病毒和惡意代碼分析與防御
- 賬期協(xié)議書賬期合同書
-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3版:義務教育小學階段
- 2024年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完整
- 天津市河東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數(shù)學試題
- 工程防滲漏培訓課件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24年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期末經(jīng)典試題含解析
- 克羅恩病的外科治療
- 牛津3000核心詞匯表注釋加音標1-4 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