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選修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祭十二郎文》教案_第1頁
人教版選修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祭十二郎文》教案_第2頁
人教版選修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祭十二郎文》教案_第3頁
人教版選修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祭十二郎文》教案_第4頁
人教版選修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祭十二郎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導(dǎo)語人生在世總會經(jīng)歷種種的悲歡離合,“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離也許就意味著死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親朋好友,然而,有時生命是那樣的脆弱,不會因為我們的珍視和眷戀而停留。雖然“死者常已矣”,但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思念和感傷。人生之不幸,往往會成就文學(xué)之大幸,這是文學(xué)史上最殘酷的事實。比如: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我們以前學(xué)過了《出師表》《陳情表》,都是極優(yōu)秀的的古典散文。蘇軾在讀后不禁說:讀《出師》不輟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輟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輟淚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觀止》在評論《祭十二郎文》時也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那么,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吧。二、作者、作品簡介1、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因晚年曾為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xué)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dǎo)了“古文運動”,恢復(fù)先秦、西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nèi)容,學(xué)習(xí)古文應(yīng)“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wù)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并對后世產(chǎn)生很大影響。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xué)傳統(tǒng)或受其明顯的影響才在各自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取得輝煌成就.2、韓愈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xué)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志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jīng)據(jù)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fā)悲傷情感,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凄楚動人,很有特色,后人評價很高。3、寫作背景: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后由兄嫂撫養(yǎng)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guī)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jīng)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quán)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zhuǎn),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yǎng),從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涌上心頭;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所有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萬端,百思縈集,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4.祭文――也稱“悼詞”,通常是祭奠死者,抒發(fā)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種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wù)、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評價死者的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xué)習(xí)死者的精神品質(zhì)。作為祭文,因為其內(nèi)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后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后人傳誦。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時宣讀的,故其開頭、結(jié)尾都有一個表示祭享的格式。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認為是“千古絕調(diào)”,歐陽修的《祭尹師魯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上高中之后,我們已學(xué)過兩篇祭悼文章了,即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的《巴爾扎克葬詞》。這兩篇文章都是從理性的角度對逝者的一生進行了高度的評價,而今天我們要學(xué)的這篇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的《祭十二郎文》卻是完全從感性的角度,用邊泣邊訴的方式,抒發(fā)了韓愈對侄兒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三、整體感知1.聽錄音朗讀課文,并正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深沉真摯的感情。)這篇課文感情真摯,抒情語句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帶淚。其中有兩處最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連用三個“邪”字,三個“乎”字,三個“也”字,五個“矣”字,文辭抑揚頓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好像與十二郎當面交談,自然親切,入情入理。誦讀時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應(yīng)有的感情波瀾。2、檢查預(yù)習(xí),請學(xué)生分析作者與十二郎的關(guān)系韓愈幼年喪父,靠哥嫂撫養(yǎng)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實際如同兄弟,歷經(jīng)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zhuǎn),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噩耗。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也勾起他的辛酸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yǎng),從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涌上心頭;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所有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萬端,百思縈集,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3、文章的線索是什么?線索:情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無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絕調(diào)”四、研習(xí)課文內(nèi)容(一)、講讀課文一、二、三段。1.概括這三段的意義:答:第一段敘述我聽聞侄兒去世準備祭奠的經(jīng)過;第二段書寫身世與家世之不幸的孤苦無依;第三段敘述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表現(xiàn)自己的悔恨和遺憾。2.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為紀念十二郎,為什么要寫自己的身世?

答: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間的深厚親情,即雖為叔侄,實為兄弟,從而表達自己的深深思念。3.提問:文章從哪些方面寫了韓愈的家境身世?請從文中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在孫惟汝,在子惟吾”。(2)為謀生聚少離多:“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汝來省吾,止一歲”“吾云汴州,汝不果來”“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來”。(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4.作者是怎樣在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敘述中抒發(fā)悲憤的?明確:作者寫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稱頌死者,而在于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緊緊圍繞著叔侄間生離死別這個中心,選取那些值得懷念、憂戚,或感到遺憾的生活瑣事,寫來如敘家常,但卻充滿著生活氣息,讓人深感真實、可信。作者又不是純客觀的敘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敘述中,側(cè)重抒寫自己的無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遺憾、內(nèi)疚之情來敘事,敘事中處處含情,使得敘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運用第一人稱的方便,盡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傾注到敘事之中,寫得如泣如訴。(二)四—六段1.概括這三段的段意。四段感嘆命運不公,痛惜諸兄之死;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六段表現(xiàn)對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2.第四段寫的痛惜諸兄之死,與本文主旨有何關(guān)系?答:烘托自己內(nèi)心悲痛之甚。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3.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體會它們在表達思想感情上的作用。明確:三個“邪”表明作者難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實,所以用反詰的語氣,強化作者極度震驚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實,所以用推斷來排除現(xiàn)實的可能性,整個一句用的是假設(shè)語氣。第六七句末尾用“乎”,來表示作者的質(zhì)疑,不愿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終難以接受事實,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兩個“也”連用,表假設(shè),后一個“也”表反問,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這一切是事實。第十一、十二、十三句連用“矣”來表明自己的不解與迷惑,作者實在無法接受殘酷的事實。最后兩句末尾用“矣”,相當于“了”,表明天道難測,神機難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壽命難以預(yù)知。(三)第七—九段。1.概括段意答:①第七段表現(xiàn)對十二郎的子女的憐憫;②第八段寫自己對十二郎因軟腳病不在意的慚愧之意;

③第九段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日期“無知”的愧疚之情。2.這三段中,一段以感嘆結(jié)尾,兩段以問句結(jié)尾,作者是在嘆什么?又在感什么?答:均是感嘆十二郎的去世,抒發(fā)自己的悲痛。(四)講讀課文第十—十二段。1.概括段意:答:第十段寫對十二郎子女家屬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寫自己對不能與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養(yǎng)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現(xiàn)其內(nèi)心的哀痛。

2。這幾段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十二郎的深厚情誼?答:替他處理家務(wù)后事;替他教子養(yǎng)女;反復(fù)表現(xiàn)愧疚之意。五、課文總結(jié)。1、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yǎng)遺孤等事。2.思考: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jié)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舒怎樣之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師”;-叔侄情深

3

)嘆未老先衰;(

4

)恨小病喪命;

-噩耗傳來

5

)哀后輩孤苦;(

6

)疚喪葬難周。――祭奠亡靈

3.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語句集中表現(xiàn)什么情感?試以四字句概括至情之文,千古絕調(diào)――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無常、宦海沉浮。4.提問: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抒發(fā)了哪些悲情?(1)強調(diào)骨肉親情關(guān)系。名為叔侄,卻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當時,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2)悲嘆家族人丁不興。韓愈作為一個封建文儒大家,家族觀念在他的腦海中必然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家道不旺,香火不盛”對封建士大夫而言無疑是最值得沉痛的事,而當時韓愈的家族可以說一直是很不興旺的。父母早亡,兄歿南方,兩世一身等久已令他體會到家境凄涼之悲了,而如今侄兒又撒手西去,兒子、侄孫尚年幼,韓氏能支撐門面的只有韓愈自己,家庭之事連個商量之人也找不到。這無限的孤獨怎不使他悲從中來,進而想到“無意于人世”呢?(3)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韓愈19歲便離家到京城求發(fā)展,但卻多次應(yīng)考落第,25歲中進士后還要到處請求權(quán)貴援引舉薦,29歲才開始入仕途。到35歲寫作本文之時的幾年間,卻輾轉(zhuǎn)遷徙,四處漂泊。他飽讀詩書,才華出眾,卻不得施展,內(nèi)心自然郁郁寡歡,而此時又得侄兒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蘊含了自身無限的酸楚。生命如此脆弱,所謂的人生目標、人生理想到哪里去找?一切終歸虛幻,一切終歸無常,一切都是無知。想我韓愈半世勞苦、碌碌奔波又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侄兒棄我先去,于他也許并不痛苦,可是生者呀,卻要時時刻刻將親人亡故的沉痛在有生之年細細咀嚼,真是生不如死?。±咸炷?,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會比較滿意呢?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肯放過我呢?莫非真的是“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4)內(nèi)心負疚之情。

兄嫂亡故之后,作為叔叔的我本對侄兒負有不可推卸的照顧責(zé)任,更何況自己從小由兄嫂撫養(yǎng)長大,于情于理我都應(yīng)該照看好我的侄兒??墒亲屑毾胍幌?,我這些年到底為他做了些什么呢?二十年來彼此見面只有三次,而且都是聚亦匆匆散亦匆匆,我還一直安慰自己說,等到有一天我事業(yè)有成了,就會把他接過來與我住在一起的,可是結(jié)果呢?就連侄兒是因何而死、何日而亡的都不能明了,如此即便回腸九結(jié)、泣淚成血,此心此意也不能使侄兒知曉,人天兩隔,此憾終生矣!而且這種愧疚又是無從補償?shù)?,料理后事、代撫遺孤也只能讓自己負疚的心得到些許安慰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5.這篇祭文是怎樣把敘事和抒情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的?總的來說,這篇祭文抒發(fā)生離死別之情,深沉真摯,悲哀凄楚,婉轉(zhuǎn)曲折。這得力于作者將敘事、抒情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以事顯情,融情于事,敘述平常瑣事毫不覺得平淡單調(diào),只覺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讀來催人淚下,這是間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斷積蓄,到高潮時,則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噴涌而出,令人感動。如課文第5自然段。六、藝術(shù)特色1.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祭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韻文或駢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韓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韻文和駢文的框框,用純凈的散文體自由抒寫。為人們用祭文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2.強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瑣事為依托,抒發(fā)了作者對侄兒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復(fù)直抒的方法,讓人讀其文能想見其為文時邊哭邊寫,痛不欲生的情狀,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3.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豆盼挠^止》評此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韓愈寫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為了傾吐自己的真情,邊訴邊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