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題題源解密:專題03 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解析版)_第1頁
母題題源解密:專題03 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解析版)_第2頁
母題題源解密:專題03 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解析版)_第3頁
母題題源解密:專題03 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解析版)_第4頁
母題題源解密:專題03 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3魏晉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1【母題來源】2022年廣東卷【母題題文】下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zhí)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答案】D【試題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從北齊到隋唐時期,各部門之間的職責進一步重新組合,使中樞機構的職責逐漸分工明確化,D項正確;六部屬于權力的執(zhí)行機構,三省才是決策機構,排除A項;相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省制到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相權分割更加明顯,排除B項;相比北齊時期的官制系統,隋唐時期的六部職權分割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久}意圖】借助圖片的形式對魏晉至隋唐以來中央官制的演變的考察考查學生對關鍵制度的理解能力?!久}方向】本題以圖片的形式考察魏晉至隋唐以來中央官制的演變?!镜梅忠c】魏晉至隋唐以來中央官制的演變1.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官制形成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三省體制。三國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隸少府的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將漢武帝建立的內朝轉為外朝官署,這是尚書省建立的開端。曹丕以尚書諸曹權力過大,遂以曹操設立的專門處理機密文書的秘書省為基礎另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fā)布詔令。置中書監(jiān)、令各一人,以中書監(jiān)為長官。南北朝時侍中、散騎常侍的權利逐漸擴大,北朝則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治機構的重心。晉代正式有門下省的建制。2.隋唐時期,中央確立三省六部制。(1)背景:原來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專權,并且分工不明確,導致辦事效率低等缺點,所以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又進一步劃分了三省的職權。(2)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3)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一、分工明確,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負責草擬頒布皇帝的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國家政令,職責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二、相互監(jiān)督,相互牽制。中書省頒布的皇帝的詔令和政令,若門下省發(fā)現不符或是不可行是應當駁回的,尚書省只負責執(zhí)行官政令,無其他權利。三、分散相權,集中皇權。三省將原來的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分散了丞相的權利,加強了皇權。(4)三省六部制的影響:三省之間既相互限制,又互為補充,明確分工,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標志,決策,審議,執(zhí)行權力的分解,反映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后世的政治制度產生較大影響。2【母題來源】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甲卷)【母題題文】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zhèn)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A.削弱了藩鎮(zhèn)勢力B.強化了分封體制C.凸顯了專制集權D.動搖了宗法制度【答案】C:【試題解析】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zhèn)地方,手握重權”和“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相比西晉至唐初,唐玄宗時期皇室子弟受到的約束是增強的,這有利于加強集權,故選C項;藩鎮(zhèn)割據問題不僅涉及皇室子弟,還涉及軍事將領權力,僅加強對皇室子弟控制不足以得出削弱藩鎮(zhèn)的結論,而且唐后期藩鎮(zhèn)問題嚴重,A項既不符合史實,也不符合邏輯;材料中分封諸侯的權力是削弱的而不是強化,排除B項;材料中皇室子弟依然得到了特殊照顧,并沒有動搖宗法,排除D項?!久}意圖】本題以唐玄宗及其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為素材,考查唐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久}方向】唐朝專制集權的加強?!镜梅忠c】魏晉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1.魏晉南北朝: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2.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3.唐朝:①沿用州、縣二級制,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②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zhàn)略重地設節(jié)度使統兵征戰(zhàn),部分節(jié)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3【母題來源】2022年湖南卷【母題題文】據下表可知()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

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xù)【答案】A【試題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隋文帝到唐太宗,以門第為主要考查標準的九品中正制最終被廢除,而以才學為主要考查標準的科舉制已經興起,這反映了國家選官制度的調整趨勢。同時,依靠九品中正制把握政治統治權的世家大族也隨之沒落,A項符合。B選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弊端,且隋唐時期科舉制發(fā)揮的主體影響是積極的,排除。C項不符合隋唐的歷史大趨勢,排除。D選項與題意不符,排除?!久}意圖】本題側重考查隋唐時期國家選官制度的調整趨勢,體現了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的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的考查?!久}方向】以所給圖表信息為依托,考查學生抓住題文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唯物史觀等學科素養(yǎng)?!镜梅忠c】魏晉隋唐時期官員的選拔1.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1)背景: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2)內容: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由吏部授官。(3)評價:①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2.隋唐時期: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為適應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內容①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②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影響:①積極影響A.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用人范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巨大作用。B.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C.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②消極影響: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只在四書五經中出題,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4【母題來源】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乙卷)【母題題文】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A.小篆B.楷書C.行書D.草書【答案】B:【試題解析】從“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借助軍事上的排兵布陣形容書體,可知出此種書體的特點是“規(guī)范”“嚴整”;再從題干關鍵詞“剛健豐偉”“莊重博大”,可推知此種書體非楷書莫屬,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和史實,小篆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漢魏,隋唐盛行的是楷書與行書,且小篆筆畫圓柔,不符合材料中用軍事排兵布陣體現規(guī)范嚴整之意。C項不符合題意,兼有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放縱”不符合“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D項不符合題意,草書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不符合軍事排兵布陣體現規(guī)范嚴整之意,且不符合“剛健豐偉、莊重博大”時代氣象?!久}意圖】本題考查隋唐文化中的書法藝術,屬于推斷類試題,旨在考查學生借助所學知識分析解讀題文材料信息的能力?!久}方向】本題以盛唐的時代氣象為話題,以唐代書法藝術為切入點,以宋代書法家米芾對唐代某位書法家作品的推崇言論為依托,考查學生對盛唐階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镜梅忠c】㈠隋唐階段特征:隋唐統一的多民旌封建國家繼統發(fā)展,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1.民族交融:隋朝時期結束分裂,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2.區(qū)域開發(fā):隋唐時期,由于生產關系的調整,經濟繁榮,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fā)。3.制度創(chuàng)新: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并得到發(fā)展;選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挙制;賦稅制度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租調制發(fā)展到唐朝的租庸調制,唐朝中后期的兩稅法標志著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轉折。4.文化交流:適應統一國家的時代需要,唐朝儒學復興運動興起??萍汲删皖I先世界,文學藝術輝煌燦爛,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㈡隋唐時期的文化繁榮1.思想:(1)隋唐: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2)唐朝中期:儒學復興運動①原因:儒學的正統地位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戰(zhàn)。②提出: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③內容: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2.文學藝術:(1)唐詩唐朝是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2)書法唐代的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2)繪畫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3)雕塑甘肅敦煌莫高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3.科技(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2)印刷術:唐朝已有了雕板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3)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5)醫(yī)學:醫(y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1.(2022·廣東廣州·模擬預測)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zhí)行?;实鄞伺e的主要目的是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答案】D【解析】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宰相數量增多,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主權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君權與相權的關系,屬于君主專制問題,不屬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級別略低的官員”是否是知識分子,排除B項;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君權,C項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江西贛州·模擬預測)《文苑英華》專列唐朝中后期“中書制誥”與“翰林制詔(誥)”兩大品類,其中“中書制誥”占四十卷,而“翰林制詔(誥)”卻占到了五十三卷。由此可見,唐朝中后期()A.翰林侵奪了三省的權力B.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C.科舉制提高了文官地位D.擴大了宰相選拔的范圍【答案】B【解析】材料“唐朝中后期……而‘翰林制詔(誥)’卻占到了五十三卷”說明唐朝中后期,在傳統的三省六部制的決策運行體系之外,“翰林”(古代官名)參與機要,承旨辦事的比重更大,體現了加強皇權的需要對法定的三省六部制的沖擊,B項正確;中書省負責決策,翰林制詔多于中書制誥,侵奪了中書省的權力,而不是三省的權力,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科舉制和宰相選拔,排除CD項。故選B項。3.(2022·山東·模擬預測)政事堂初設于唐代貞觀年間,凡是國家大政方針均在政事堂商議。至唐玄宗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而且有了獨立的印信-“中書門下之印”。這反映出當時A.中樞機構運行方式有調整B.中書門下省成為決策機構C.政事堂的職能發(fā)生了變化D.君權和相權矛盾有所緩和【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即中書、門下、尚書、六部。依據材料可知,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而且有專印,這體現唐初中樞機構的運行方式發(fā)生了調整,A項正確;門下省負責審議、封駁,不是決策機構,排除B項;政事堂改名,并且有獨立的印信,說明政事堂的地位大為提升,而其職能沒有發(fā)生變化,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北京·模擬預測)下圖為唐朝三省位置圖,該圖文說明唐朝三省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若發(fā)現差錯,可以不奉詔,甚至封還詔書,但一般都是奉詔執(zhí)行。①都位于宮城之內是為了便于皇帝決策②空間布局體現決策權與行政權的統一③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④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圖示內容無法體現三省布局的意圖,看不出決策權和行政權的統一,①②不符合題意;根據“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若發(fā)現差錯,可以不奉詔”可知尚書省對門下省的詔令具有一定的否決權,③符合題意;根據“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可知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合作,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5.(2022·陜西寶雞·二模)唐朝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亂的頭目安祿山、史思明為“二圣”,并修墳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變更其俗,“乃發(fā)墓毀棺”,居然激起當地兵變。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失去統治地位B.中央集權面臨著危機C.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D.疆域變化影響專權體制【答案】B【解析】唐朝后期,北方地區(qū)推崇發(fā)動安史之亂的頭目安祿山、史思明,為其修墳建祠,甚至不惜和朝廷對抗等,反映出當時中央集權面臨著危機,B項正確;儒家思想在唐朝并未失去統治地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并非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排除C項;疆域變化影響專權體制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6.(2022·北京昌平·二模)《新唐書》寫道:“自天寶以來,大盜屢起,方鎮(zhèn)數叛,兵革之興,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數,不能節(jié)矣。加以驕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濟一時,屢更其制,而經常之法,蕩然盡矣……蓋口分、世業(yè)之田壞而為兼并,租、庸、調之法壞而為兩稅。至于鹽鐵、轉運、屯田……無所不為矣。蓋愈煩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边@段材料旨在說明(

)A.藩鎮(zhèn)割據的現象B.兩稅法實施的結果 C.唐朝滅亡的原因D.宦官專權的危害性【答案】C【解析】根據“蓋口分、世業(yè)之田壞而為兼并,租、庸、調之法壞而為兩稅。至于鹽鐵、轉運、屯田……無所不為矣。蓋愈煩而愈弊,以至于亡焉”可知這段材料認為因為各方面的因素最終導致唐朝走向滅亡,C項正確;材料說明的是唐朝滅亡的原因,不是藩鎮(zhèn)割據現象、兩稅法的實施結果和宦官專權的危害性,排除ABD項。故選C項。7.(2022·湖南·模擬預測)學者張國剛把安史之亂后的唐朝藩鎮(zhèn)劃分為割據型(河朔地區(qū))、防遏型(中原地區(qū))、御邊型(西北、西南邊疆)、財源型(東南地區(qū))四種類型。并指出,在唐代后期近50個藩鎮(zhèn)中,真正割據的主要是河朔三鎮(zhèn)。據此推斷,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A.促使唐朝開始由盛轉衰B.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產物C.控制了朝廷的財政收入D.利于延續(xù)當時唐朝統治【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南藩鎮(zhèn)從財力上支持朝廷,邊疆藩鎮(zhèn)以武力護衛(wèi)朝廷,而中原藩鎮(zhèn)總體上具有鎮(zhèn)遏河朔、屏障關中的重要作用。這樣,河朔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為割據與防割據的關系,中原地區(qū)與邊疆地區(qū)為維系內外均勢的平衡關系,邊疆地區(qū)、東南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為武力與財力的互相依賴關系,構成了一個密切而又互相制約的整體結構,從而維系了唐朝百余年相對穩(wěn)定的統治,D項正確;促使唐朝由盛轉衰的是安史之亂,排除A項;B項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B項;C項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排除C項。故選D項。8.(2022·遼寧·模擬預測)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A.加強道德修養(yǎng)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別大宗小宗D.維護經濟特權【答案】B【解析】東漢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強調門第,其本質是為了追求政治上的壟斷,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B項正確;修家譜并未涉及道德修養(yǎng),排除A項;辨別大小宗不是實質,排除C項;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與經濟特權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9.(2022·廣東·模擬預測)曹魏始創(chuàng)九品中正制,吏部選官依據中正對士人的進行評價。中正提供的“狀”是對士人才、德的簡單概括。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中的阮咸、阮簡因廢禮行為遭清議,被中正降品,故而難登仕途。據此可知,魏晉時期A.佛道傳播沖擊了儒家思想B.世家大族壟斷政治權力C.官員選拔標準發(fā)生了變化D.傳統倫理道德依然穩(wěn)固【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根據士人的才、德定品授官。竹林七賢中的阮咸、阮簡因廢禮行為遭清議,被中正降品,故而難登仕途,說明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依然穩(wěn)固,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佛道傳播,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世家大族壟斷政治權力”,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傳統倫理道德對九品中正制的影響,未體現官員選拔標準發(fā)生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2·河南·模擬預測)盡管以唐朝初期到唐朝后期科舉入仕者的比重不斷格加,但是大士族一方面通過科舉延續(xù)其政治;另一方面則通過恩蔭等途徑進入仕途,恩蔭入仕的數量叫科舉入仕者數量更多。這表明唐代A.中央統治力量有限B.貴族政治色彩較濃C.權貴升遷途徑多元D.士族依然壟斷政權【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大士族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延續(xù)政治地位,而且通過恩蔭做官的人較科舉入仕者更多,世家大族依然對政治保持很大影響,這表明唐代政治血緣貴族色彩較濃,B項正確;唐代大力推行科舉制度,對于加強中央集權具有重要意義,排除A項;材料只是反映了貴族可以通過恩蔭和科舉兩種方式做官,不能體現權貴升遷途徑多元,排除C項;科舉制憑考試而不憑門第選拔官員,使得不少庶族地主參與國家政治,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影響在逐漸降低,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2·四川涼山·三模)魏晉時期的士族是指門閥貴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讀書應舉的布衣之家,或指進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雖然還沒有一個非常確定的含義,但無論如何都不是用來指稱魏晉時期的舊士族,也不是用來指稱他們的后裔。這種變化反映了A.科舉制賦予士族新的內涵B.封建四民結構得以重建C.門閥政治退出了歷史舞臺D.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魏晉時期的士族是指門閥貴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讀書應舉的布衣之家,或指進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說明“士族”的含義在唐朝有了新變化,這主要是因為科舉制的推行,賦予“士族”新的內涵,A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四民結構是否得以重建,排除B項;“退出了歷史舞臺”表述太過絕對,排除C項;材料主旨強調“士族”含義的變化,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12.(2022·新疆烏魯木齊·一模)唐時建立起了交納家狀和舉子相保制度。在唐憲宗時特別規(guī)定:“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疏狂,兼虧禮教……有一事不合入清流者,雖薄有詞藝,并不得申送入”。材料說明唐朝A.選拔人才優(yōu)先注重品行B.科舉制度促進社會公平C.儒學正統地位得以鞏固D.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答案】A【解析】據材料“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疏狂,兼虧禮教……有一事不合入清流者,雖薄有詞藝,并不得申送入”可知,唐朝時期在科舉考試中對人員的選拔注重“品德言行”,故A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公平,主要強調被選拔者的品德,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儒學正統地位的維護,而是強調被選拔者的品行要求,排除C項;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排除D項;故選A項。13.(2022·廣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