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詩歌鑒賞之《懷古詠史詩》檢測卷(含解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36/14/wKhkGWc6VaGABKG1AAJ3W9FTVOs956.jpg)
![2024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詩歌鑒賞之《懷古詠史詩》檢測卷(含解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36/14/wKhkGWc6VaGABKG1AAJ3W9FTVOs9562.jpg)
![2024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詩歌鑒賞之《懷古詠史詩》檢測卷(含解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36/14/wKhkGWc6VaGABKG1AAJ3W9FTVOs9563.jpg)
![2024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詩歌鑒賞之《懷古詠史詩》檢測卷(含解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36/14/wKhkGWc6VaGABKG1AAJ3W9FTVOs9564.jpg)
![2024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詩歌鑒賞之《懷古詠史詩》檢測卷(含解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36/14/wKhkGWc6VaGABKG1AAJ3W9FTVOs956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一一詩歌鑒賞之《懷古詠史詩》檢測卷
?古代詩歌閱讀之“懷古詠史詩”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題商山四皓廟①
杜牧
呂氏強梁②嗣子柔,我于天性豈恩仇。
南軍③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注】①四皓:秦末隱居于商山的四位老者,即東園公,用(lu)里先生、
綺里季、夏黃公,世稱“商山四皓”曾幫助太子劉盈繼承君位。②強梁:兇暴,強
橫,有力量。③南軍:漢代守衛(wèi)未央宮的屯衛(wèi)兵。呂后死后,諸呂陰謀作亂,周
勃以太尉的身份進入南軍,并傳令軍中,要求擁護呂氏的把右臂露出來,擁護劉
氏的把左臂露出來,結果南軍將士全部“左袒
1.下列對詩歌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本詩是一首詠史詩,但其目的不在于懷古,而在于通過商山四皓輔佐劉盈
的歷史表達自己的歷史觀。
B.詩中的“我”即杜牧本人,本句旨在表達自己就事論史,而非感情用事,和
“呂氏強梁嗣子柔”一道為下文提出獨特的論點埋下了伏筆。
C.杜牧沒有考證清楚真實的歷史,認為南軍袒露了右邊臂膀,以至于劉氏天
下差點易主。
D.此詩風格別致,內(nèi)容請新,用典精當自如,評說論據(jù)得力。體現(xiàn)了“牧之
處唐人中,本是好為論議”的一貫本色。
2.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簡要概括作者對呂后、劉盈和四皓情感態(tài)度。
【答案】1.C2.①呂后兇暴,強橫,專權,大肆屠殺劉邦的子孫,造成呂
氏圖謀叛亂。
②劉盈柔弱怯懦,他的柔弱致使諸呂過度驕恃縱肆,圖謀叛亂。
③四皓扶助太子,名為安定劉家天下,實際上是促使其盡快滅亡。
【解析】1.本題考杳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試卷第1頁,共27頁
C.”杜牧沒有考證清楚真實的歷史,認為南軍袒露了右邊臂膀”錯誤?!澳宪姶筇?/p>
左邊袖”是詩人采用的假設手法,翻出一番新穎的歷史見解:如果南軍當時不支
持周勃安劉誅呂,那么商山四皓也是無力安劉的。也就是假設當時南軍不袒左邊
袖的情況下,即使商山四皓也是無力安劉,并不是“杜牧沒有考證清楚真實的歷
史,認為南軍袒露了右邊臂膀,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
首句“呂氏強梁嗣子柔”中的“呂氏強梁”說明呂后兇暴,強橫。劉邦死后,劉盈當
了皇帝,即漢惠帝,但實則呂后掌權,大肆分封呂氏親族為諸侯王并殺了很多劉
氏諸侯王,造成呂氏圖謀叛亂。
“嗣子柔”表明劉盈柔弱怯懦,這首詩以諸呂擁兵謀亂為根據(jù),認為其根源恰恰就
在孝惠帝,是他的柔弱致使諸呂過度驕恃縱肆,圖謀叛亂.
“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文廠寫了如果南空當時不支持周勃安劉誅呂,那
么商山四皓也是無力安劉的。穩(wěn)定了劉盈太子地位的商山四皓,他們表面上是穩(wěn)
定住了漢朝的江山,其實是擁護個仁弱的太子來做皇帝來讓你漢朝江山分崩離析。
如果僅僅依靠商山四皓,劉氏就會被諸呂滅掉。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汴河①懷古(其二)
皮日休②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③,共禹論功不較多。
[注]①汴河,即京杭大運河。②皮日休,晚唐詩人。③水殿龍舟事,隋煬帝乘龍
舟下?lián)P州游玩之事。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句起筆點題,詩人由汴河聯(lián)想到修建運河的隋朝并認為它是因此而亡。
B.第二句承上寫河,從時空上敘寫汴河貫通千里的航運功能,含贊美之意。
C.第三句轉向議論暗批隋煬帝耗費民力乘龍舟沿汴河下?lián)P州游玩之事。
D.第四句以頌揚合,借用典故高度贊美了隋煬帝修建汴河的偉大歷史功績。
試卷第2頁,共27頁
4.《汴河懷古》(其二)是一首詠史詩,詠史詩貴在見解不俗?!伴_河同,而所以
開河不同,語奇而確”,這是清代詩人陸次云對此詩的評價,他認為皮日休關于
隋朝開鑿京杭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的議論新奇且令人信服,請你簡要分析。
【答案】3.A4.①世人認為隋朝滅亡原因是開鑿了大運河,徹底否定了隋
煬帝這一壯舉。但是詩人認為隋朝滅亡原因不在開鑿運河本身,而在隋煬帝開鑿
大運河的出發(fā)點,即不顧百姓疾苦只顧自己享樂。②詩人認為隋煬帝開通的大運
河在客觀上造福后人,其偉大功績甚至能夠與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提并論。③詩人
并沒有附和世人的觀點,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用更加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了京
杭大運河的巨大價值,力排眾議,見解獨到深刻,氣勢非凡。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詩人……并認為它是因此而亡”錯。結合原句"盡道隋亡為此河”中“盡道”一
詞可知,不是詩人認為,而是“世人”認為。
故選Ao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內(nèi)容及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詩歌從隋亡于大運河這種論調(diào)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設難,予以批駁。詩中說:
很多研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于運河,視為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
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定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政治統(tǒng)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用“至
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
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贊許的意味。此句強調(diào)大運河的百年大
利,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diào),使人耳目一新。
大運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煬帝的暴行還是暴行,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
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后,隋煬帝率眾二I?萬出游,自己乘坐高達四層
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shù)。船只相銜長達
三百余里,僅挽大船的人兒近萬數(shù),均著彩服,水陸照亮,所謂“春風舉國栽宮
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靡費實為史所罕聞。第三句“水
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對隋煬帝的批斥是十分明顯的。詩人認為隋朝滅亡
原因不在開鑿運河本身,而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出發(fā)點,即不顧百姓疾苦只顧
試卷第3頁,共27頁
自己享樂。
詩人對隋亡的原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未隨聲附和世人的觀點,而是而是站在
歷史的角度,用更加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了京杭大運河的巨大價值,力排眾議,
見解獨到深刻,氣勢非凡。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①連朔漠,獨留青冢②向黃昏。
畫圖省識③春風面,環(huán)雙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e
五美吟?明妃(其三)
林黛玉
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
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注】①紫臺:漢宮,宮廷。②青冢:指王時君的墳墓。③省識:認識。
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詠懷古跡五首(其三)》首聯(lián)氣象雄偉,杜甫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
山萬壑赴荊門”的雄偉氣象來側寫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
B.《詠懷古跡五首(其三)》頷聯(lián)中"連''字寫出向漢之心,“向”字寫出出塞之
景,與首聯(lián)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寫盡昭君一生悲劇。
C.黛玉詩中“紅顏命薄古今同”承“出漢宮”三字,“古今同”將古與今、個體與
群體聯(lián)系起來,既詠昭君,又是自傷,更是對大觀園中女子命運的哀悼,即
所謂“萬艷同悲”。
D.《紅樓夢》中寶釵對黛玉此詩贊不絕口,認為命意新奇,別開生面,理由
是黛玉將批判的矛頭直指漢元帝,認為主要是元帝相信畫工導致了昭君的悲
劇。
6.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評論“阮籍胸中壘塊,故需酒澆之詠史詩亦是
試卷第4頁,共27頁
如此,這兩首詩歌都通過議論昭君出塞,流露出個體的悲嘆,請結合具體詩句試
作分析。
【答案】5.B6.(1)杜甫借“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來表達自己
的“怨恨”:既有思念故鄉(xiāng)不得歸的痛苦,又有雖懷“致君堯舜上”的理想?yún)s仕途失
意的悲憤。
(2)林黛玉借“紅顏命薄古今同”來感慨身不由己的命運:既同情才貌出眾的昭君,
又表現(xiàn)了自己不甘命運擺弄的獨立性格。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連,字寫出向漢之心,,向,字寫出出塞之景”說法錯誤,應是“連”字寫出出塞之
景,“向”字寫出向漢之心C
故選B。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評價詩詞主旨內(nèi)容的能力。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仙調(diào),
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實際上,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
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漂泊在外,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
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洛陽對他來說,仍
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
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也表達出自己雖懷“致君堯舜上”的理想
卻仕途失意的悲憤。
《五美吟?明妃》是《紅樓夢》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
林黛玉自謂:“曾見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終身遭際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
嘆者甚多,……胡亂湊幾首詩,以寄感慨?!彼琛凹t顏命薄古今同”將古時才貌
出眾的昭君與身不由己的自己聯(lián)系起來,既同情昭君,又是自我悲嘆,以抒發(fā)早
己郁積在內(nèi)心的憤懣和理想,表現(xiàn)了自己不甘命運擺弄的獨立性格。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蘇武廟
試卷第5頁,共27頁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寒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①,去時冠劍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1①甲帳:指漢武帝所設之帳。②丁年:壯年。③茂陵:漢武帝的陵墓,指代
漢武帝。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想象蘇武見到漢朝使節(jié)時異常激動,眼前古廟旁的高樹卻茫然無知,
令人感傷。
B.頷聯(lián)突出蘇武在匈奴的艱苦生活,云邊、胡月、隴羊、塞草煙意象鮮明,
意境開闊C
C.詩歌按照蘇武事跡的前后順序來安排內(nèi)容,作者的感情隨著蘇武遭遇的變
化而變化。
D.詩歌語言典雅流暢,對仗工整,運用了襯托、借代等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深
刻的主題。
8.這是一首詠史詩,請簡要分析詩人是如何將詠史、抒情融合一起的。
【答案】7.C8.詩歌詠蘇武丁年奉使、幽禁匈奴、與漢使相見、皓首歸國
和哭吊茂陵等史事,抒發(fā)詩人對蘇武的敬仰之情,贊揚了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寄托
著作者的愛國情懷,表達時光流逝的感嘆。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按照蘇武事跡的前后順序來安排內(nèi)容”錯,詩歌先寫蘇武突然見到漢使,得知
他已經(jīng)獲釋可以回國時悲喜交加的激動心情,再用逆挽法來追憶蘇武生前的苦節(jié)
壯舉,沒有按照蘇武事跡的前后順序來安排內(nèi)容。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此詩是作者瞻仰蘇武廟時所作,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蘇武所懷的敬意,熱情地贊
試卷第6頁,共27頁
揚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寄托著作者的愛國情懷。
全詩借憑吊古跡而致慨,遙念先賢,把蘇武不同時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動態(tài)描
繪得細致入微,生動傳神,“蘇武魂銷漢使前''先寫與漢使相見,悲喜交加的激動
心情;“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寫幽禁匈奴,用逆挽法來追憶蘇武生
前的苦節(jié)壯舉;“回日樓臺非甲帳''皓首歸國,“去時冠劍是丁年“,丁年奉使,這
兩句寫蘇武“回日”所見所感;“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蘇武歷經(jīng)生死
苦難而不失漢節(jié),回來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嘆年華已逝,表露出作者
對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
(五)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賈生①
李商隱
宣室②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注釋:①賈生: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十八歲
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漢文帝時任博士,一年中遷太中大夫。他主張改革政制,
頗得漢文帝賞識。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滴為長沙王太傅,又轉梁懷王太
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妒酚洝?、《漢書》
有傳。②宣室:漢代長安城中未央宮前殿的正室。
9.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此詩意在借賈謔的遭遇,抒寫感慨。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
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xiàn)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
神''的封建統(tǒng)治者。
B.詩歌開篇即點明主旨,從正面著筆,首句特標“求”“仿”,熱烈頌揚文帝求
賢意愿之切、之殷,待賢態(tài)度之誠、之謙。"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wǎng)
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
C.詩人在詩歌第三句不用“可悲”“可嘆”等詞,而用“可憐”,其中隱含著冷雋
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
D.末句“不問蒼生問鬼神”表明漢文帝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
試卷第7頁,共27頁
“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
10.善于“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段,即善于選取典型細節(jié)抒寫,正是李商隱詠史
詩的過人之處,請結合詩歌的第三句進行賞析。
【答案】9.B10.①詩歌選取了“夜半前席”(答“前席”亦可)這一典型細節(jié),
把漢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在坐席上
移膝靠近對方)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
可觸的畫面。②在“夜半虛前席”前又加上“可憐”與“虛”連用,用“可惜、可嘆,徒
然''增強語氣,又與最后一句中的“問鬼神'’照應,把諷刺君王昏眼棄賢和傷嘆賢
士懷才不遇兩方面的意蘊融于一篇,感慨深沉蘊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B.“開篇即點明主旨”錯,開篇熱烈頌揚文帝求賢意愿之切、之殷,待賢態(tài)度之誠、
之謙,但如此開頭并不是為了頌揚漢文帝,而是欲抑先揚。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夜半前席”,把漢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
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
這種善于選取典型細節(jié),善于“從小物寄慨”的藝犬手段,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過
人之處。通過這個生動的細節(jié)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訪''而贊的那架“重賢”的云
梯升到了最高處;
而轉,也就在這高潮中開始。不過,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嘆之
筆輕輕撥轉一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蓱z,即可惜。不用感情色
彩強烈的“可悲"可嘆”類詞語,只說“可憐”,方面是為木句——篇之警策
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這里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
悲,“,可嘆,,更為含蘊,更耐人尋味。仿佛給文帝留有余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的
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翱蓱z”與“虛”連用,增強語氣,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
者對漢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tài)從根本上產(chǎn)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詩人
引而不發(fā),并未點出其原因,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末句方引滿而發(fā),緊承“可憐”
試卷第8頁,共27頁
與“虛”,一語中的——“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
至“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詩
人仍只點破而不說盡一通過響嗚“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
結論。詩人同時抓住“虛前席”“問鬼神”這兩處細節(jié),借題發(fā)揮,在議論中把諷刺
君王昏月責棄賢和傷嘆賢士懷才不遇兩方面的意蘊融于一篇。
(六)閱讀下面這兩首詩歌,完成小題。
詠王昭君
【金】王元節(jié)
環(huán)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
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
詠王昭君
【清】劉獻廷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娃?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1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詩通過寫“環(huán)佩魂歸”“琵琶聲斷”,寫出王昭君思念故土卻難以歸家為無
奈之情。
B.王詩以漢家“征西將”和王昭君形成強烈對比,他們?nèi)羧掠兄?,遇到?/p>
君也該羞愧不已。
C.劉詩引用畫師毛延壽因故意把王昭君畫丑被漢元帝所殺的典故,指巴罪
魁禍首即為畫師。
D.劉詩為典型的宮女詩或詠史詩,托人言志,借人抒懷,借古人的酒杯澆
自己胸中的塊壘。
12.兩首詩都是“詠昭君”,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11.C12.①王詩中詩人深刻同情王昭君的遭遇,批判了漢家將領
的無能;②劉詩中詩人批判“漢主''不辨美丑,君王不識人才,使得多少人才懷才
不遇。
試卷第9頁,共27頁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C.“指出罪魁禍首即為畫師”理解錯誤。原詩“畫師何足定妍姥。是說昭君的美不
由畫師決定,那么造成昭君悲劇的就不是畫師,再聯(lián)系后句“宮中多少如花女,
不嫁單于君不知''可知,作者認為造成昭君悲劇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皇帝。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對于王詩,從“環(huán)佩魂歸皆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可知,這是說昭君遠嫁匈奴,
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到死也沒有回來。作者在此對昭君的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飛
而“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是說,當時漢朝的將領無能,不能戰(zhàn)勝匈
奴,而只能靠昭君去和親來換得和平,這些將領即使是到了黃泉之卜.,見到昭君
也要感到羞愧。這里是批判了漢家將領的無能。
與王詩不同,劉詩在“漢主曾聞殺畫師”一句中認為,在昭君遠嫁匈奴后,皇帝誅
殺了給昭君畫像的畫師,認為是他故意將昭君畫丑,造成昭君的美沒能讓皇帝發(fā)
現(xiàn)。但詩人卻不這樣認為,“畫師何足定妍姨”,他認為決定昭君美丑的不是畫師。
那么是誰決定昭君的美丑呢?“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兩句則給出了
答案,漢宮中還有許多如花似玉的美女,只是因為她們沒有遠嫁匈奴而君王不知
道她們罷了。此處作者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皇帝。作者此處借宮女來比喻人才,正
是因為君王不辨愚賢,才讓那么多的人懷才不遇。
(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①擊,日斜征虜亭②。蔡洲新草綠,慕府舊煙青。
興應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逗笸セā芬磺?,幽怨不堪聽。
注:①冶城,東吳當年冶鑄之地。②征虜亭,東晉征虜將軍謝石的哥哥謝萬曾送
客于此。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描寫冶城潮水洶涌,征虜亭斜暉脈脈,昔日的冶鑄名城、貴族餞別
之地,而今已是一派蕭條荒涼的景象。
試卷第10頁,共27頁
B.頷聯(lián)對仗工整嚴謹,“新”與“舊”相對,不僅寫出春草年年綠、舊煙歲歲青
的景象,也蘊含著"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
C.頸聯(lián)詩人以精煉的語言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緣由:國家的興亡取決于人事,
而不取決于山川地形。詩人的看法具有警世的作用。
D.詩人以《玉樹后庭花》尚在流行,直接指斥當時唐代統(tǒng)治者,諷刺他們
未能以史為鑒,依日憑借山河之險縱情享樂,荒誤國事。
14.《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c”此詩即有這一特點,請結合
全詩賞析。
【答案】13.D14.(1)全詩無一處對具體史實進行敘寫,卻明確表達出作
者的吊古傷今、借古諷今的意圖。(2)前兩聯(lián)寫景,描寫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
古跡景象,為下文的感慨做鋪墊,暗示T?古興亡之所由.(3)后兩聯(lián)則通過議論
和用典體現(xiàn)主旨:通過議論揭示六朝興亡不在于山川形勢、而在于人事的道理;
化用典故,諷諫唐朝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
【解析】13.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直接指斥當時唐代統(tǒng)治者”錯誤。詩人化用《玉樹后庭花》的典故,委婉含蓄
地表達規(guī)諷之意,意味深長。
故選Do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首聯(lián)從題前搖出而來,尾聯(lián)從題后迤通而去。前兩聯(lián)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
勝古跡,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而不是為了追懷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
后兩聯(lián)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全詩無處對具體史實進
行敘寫,卻明確表達出作者的吊古傷今、借古諷今的意圖。
首聯(lián)寫的是晨景和晚景。詩人為尋訪東吳當年冶鑄之地——冶城的遺跡來到江邊,
正逢早潮上漲,水天空闊,滿川風濤。冶城這一以冶制吳刀、吳鉤著名的古跡在
何處,詩人徘徊尋覓,卻四顧茫然。只有那江濤的拍岸聲和江邊一片荒涼的景象。
試卷第11頁,共27頁
詩在開頭兩句巧妙地把盛衰對比從景語中道出,使詩歌一落筆就緊扣題意,自然
流露出吊古傷今之情。
頷聯(lián)兩句雖然仍是寫景,但此處寫的景,則不僅是對歷史陳跡的憑吊,而且以雄
偉美麗的山川為見證以抒懷,借以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某一歷史問題的識見。山
川風物在變幻的歷史長河中并沒有變異,詩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綠,舊煙歲
歲青。這一聯(lián)熔古今事與眼前景為一體,“新草綠”、“舊煙青”六字下得醒豁鮮明,
情景交融,并為下文的感慨作鋪墊。
頸聯(lián)承上兩聯(lián)轉入議論。詩人以極其精煉的語言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秘密,并示警
當世:六朝的繁華哪里去了?當時的權貴而今安在?險要的山川形勢并沒有為他
們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國家興亡,原當取決于人事!在這一聯(lián)里,詩人思接千
里,自鑄偉詞,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的卓越見解。
尾聯(lián)”《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六朝帝王憑恃天險、縱情享樂而國亡,歷
史的教訓并沒有被后世記取。詩人以《玉樹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當今唐代的統(tǒng)
治者依托關中百二山河之險,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正步著六朝的后塵,其后果
是不堪設想的?!队駱浜笸セā肥枪J的亡國之音?;玫涔?,含蓄地把鑒戒亡
國之意寄寓于一種音樂現(xiàn)象之中,可謂意味深長。
(八)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㈤
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責難,有人指責他違背先王之道,舍棄王道
講霸道。本詩即為此事而做。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試卷第12頁,共27頁
A.孟子雖逝,但他的文章遺留后世,閱讀這些文章可想見其風度與品格。
B.盡管很多人指責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闊達樂觀的性格足以給他慰藉。
C.商鞅重視誠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為治理國家留下了寶貴經(jīng)驗。
D.作者認為商鞅能夠讓政令得到貫徹執(zhí)行,告誡人們不要對商鞅非議。
16.請簡要概括這兩首詠史詩在寫法上的共同特點。
【答案】15.B16.(1)以議論入詩,通過對古代人物的評價和分析展開議
論,觀點明確。(2)借古喻今,借古人古事反駁政敵的非議,堅定自己的政治主
張。(3)議論、抒情有機結合,表明自己的心跡與情感。
【分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R.“但孟子闊達樂觀的性格足以給他慰藉”錯誤.詩中并沒有描寫孟子的樂觀性
格,“何妨舉世嫌迂闊”是詩人自喻。給王安石慰藉從詩中也無法解讀。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詩歌比較閱讀詩歌的能力。
兩首詩都是對古代名人的評價,以議論入詩。在《孟子》一詩中,作者通過閱讀
孟子的著作而想見其風度與品格,表達了作者對孟子的推崇之意。而《商鞅》?
詩中,作者對商鞅的政出必行的作風進行了贊揚。
兩首詩都是對古代人物的評價,通過分析之后表明自己的觀點,觀點明確。作者
表面是寫古人,實際則是寫自己,運用了借古喻今的手法。
當時作者推行新法改革,朝廷上各種勢力對改革進行非議和阻撓,作者借評價古
人的形式來為自己辯護,反駁政敵的非議。如《孟子》中的“何妨舉世嫌迂闊,
故有斯人慰寂寥''表明即使天下人都認為自己迂闊也沒有關系,他會像孟子那樣
堅定的推行自己的主張。而《商鞅》中的“今人木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借為商鞅辯護,表達自己堅定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決心。因此可看出兩詩都是議論、
抒情相結合,表明自己的心跡與情感。
(九)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蜀先主廟①
試卷第13頁,共27頁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yè)復五銖錢②。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注釋:①先主廟在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此詩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②五銖
錢:漢武帝時的貨幣。王莽代漢時,曾廢五銖錢,光武帝時又恢復五銖錢。
17.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ǎ?/p>
A.這首詩是憑吊古跡的詠史詩,主要目的在于譏貶劉禪。詩的首聯(lián)寫劉備
在世時是叱咤風云的英雄,有力地襯托了后文劉禪的昏庸不才。
B.首聯(lián)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疤煜隆眱勺帜依ㄓ钪?,極言“英雄氣”之充塞
六合,至大無垠:“千秋”兩字貫串古今,極寫“英雄氣”之萬古長存,永垂不
朽。
C.頷聯(lián)詠功業(yè),對仗難度大,卻自成巧思。上句化用孫楚《為石仲容與孫
皓書》中“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表現(xiàn)劉備的英雄氣概:下句
化用“漢末童謠‘黃牛白腹,五鐵當復表現(xiàn)劉備的雄心壯志。
D.頸聯(lián)說人事,轉接之間,富于變化。這聯(lián)嘲諷劉備長于擇相,短于教子,
從而導致嗣子不肖,后業(yè)不繼。兩句詞意互相抗衡、聲情頓挫美妙。
E.全詩前一半寫盛德,后半寫業(yè)衰,在盛衰對比中,道出一個古今興亡的
教訓?!疤煜隆薄扒铩钡茸盅蹖懗隽恕坝⑿蹥狻敝翢o垠,萬古長存。這樣遭詞用
語顯示詩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的胸臆。
18.本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7.AD18.①感嘆后主劉禪的不肖;②對劉備身后事業(yè)消亡的無
限嗟悼之情;③總結了古今興亡的深刻教訓,警策昏庸無能的唐朝統(tǒng)治者。
【解析】17.本題主要考杳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
觀點態(tài)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項,”主要目的在于譏貶劉禪”錯誤。主要在于稱頌劉備。此詩意在贊譽英雄,
試卷第14頁,共27頁
鄙薄庸碌,贊揚了劉備的功業(yè),慨嘆蜀漢事業(yè)后繼非人,總結蜀漢亡國的歷史教
訓。
D項,“嘲諷”錯誤。無“嘲諷”之意。頸聯(lián)意用劉備的長于任賢擇相,與他的短于
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而比,嘆惜劉備功業(yè)不能卒成。
故選ADo
18.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頸聯(lián)指出劉備功業(yè)之不能卒成,為之嘆惜?!暗孟嗄荛_國“,是說劉備三顧茅廬,
得諸葛亮輔佐,建立了蜀國;“生兒不象賢”,則說后主劉禪不能效法先人賢德,
狎近小人,愚昧昏眼,致使蜀國的基業(yè)被他葬送。為劉備功業(yè)未成、嗣子不肖而
嘆息。倉4業(yè)難,守成更難,劉禹錫認為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警策昏庸無能
的唐朝統(tǒng)治者。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最凄慘的還是那蜀宮中的歌伎,在魏宮歌舞劉禪也
毫無羞情。尾聯(lián)感嘆后主的不肖。劉禪不惜先業(yè)、麻木不仁,足見他落得國滅身
俘的嚴重后果決非偶然。字里行間,滲透著對于劉備身后事業(yè)消亡的無限嗟嘆之
情。
(十)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馬嵬坡
【唐】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①又何人。
馬嵬
【清】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②上多。
【注】①景陽宮井: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玄武湖邊。南朝陳后主陳叔寶聽說隋
兵己經(jīng)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
虜。②長生殿:帝王親后之寢殿。
19.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試卷第15頁,共27頁
A.兩首詠史詩都是用事作典,借古抒懷,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
B.鄭詩把亡國之君陳后主與唐玄宗并舉,可見玄宗"圣明”無幾。
C.鄭詩對玄宗直接諷刺,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
D.袁詩前兩句是《長恨歌》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比照,后兩句是“石壕村”與“長
生殿”比照。
20.兩首詩都以“馬嵬”為題,請簡要分析兩詩對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看法。
【答案】19.C20.鄭詩肯定唐玄宗是圣明天子,因為他雖然與楊貴妃難舍
難分,卻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作出了“要江山不要美人”的決定。但當干戈逼迫
之際,作者對帝妃情事,又寄寓了同情。袁詩將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放在
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diào)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
【解析】19.本題綜合考查鑒賞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觀
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
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
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
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C頂,“直接諷刺”錯誤,“圣明天子”把唐玄宗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后主來作
陪襯,隱含有委婉諷刺意。
故選C。
20.本題考查把握詩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態(tài)度能力。解答此類題,不僅要借助詩詞
的字、詞、句和所用意象來分析詩歌的感情,還要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準確理
解所用典故等,進行綜合解讀。
鄭詩“云雨難忘口月新”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家卻己新,
肯定了玄宗犧牲愛情的做法?!霸朴觌y忘”與“日月新”對舉,欣喜與長恨相兼,寫
出了玄宗復雜矛盾的心理?!霸朴觌y忘”正說明了當初賜死楊貴妃是需要勇氣的。
上聯(lián)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己,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云雨舊情。下聯(lián)
“終是圣明天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
袁詩全詩兩組比照:一組是《長恨歌》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比照。這一比照,不僅
試卷第16頁,共27頁
批判了白居易的《長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間牛郎織女才值得同情。第二組是石
壕村與長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眾的材落,長生殿是皇帝貴妃的夜殿,這一
比照,暗示出村里淚是殿上人造成的,馬嵬事變,惡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
同情的倒是勞動人民。表達了作者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這首詩前兩句表
現(xiàn)了詩人對下層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后兩句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不幸迫使諸多
夫妻不能團圓的現(xiàn)實。
【點睛】詩歌的對比閱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xiàn)兩首詩歌,另一種
是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詩歌都是要求背
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
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
意境特征、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diào)等方面著眼分析。
(十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荊州道懷古①
劉禹錫
南國山川舊帝畿,宋臺梁館尚依稀。
馬嘶古樹行人歌,麥秀空城澤雉飛。
風吹落葉填宮井,火入荒陵化寶衣。
徒使詞臣庾開府②,咸陽終日苦思歸。
【注】①這首詩作于中唐詩人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赴連州(今屬
廣州)刺史之任時。②庾開府:即庾信,一開始在梁朝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
被強留在北方,歷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騾騎天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所以世
稱“庾開府
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說法不正確的是()
A.首聯(lián)粗粗兩筆就將江山易主,古都破敗的景象勾勒了出來。南國的山川
向來是以秀麗著稱的,但詩人筆下而是“宋臺梁館”的遺跡尚依稀可辨,這不
是秀麗而是蕭條。
B.頷聯(lián)頸聯(lián)進一步描繪了昔日的繁華京都、京畿,而今是如何荒涼,如何
冷落?!翱粘恰薄皩m井”“荒陵”等都是靜物,但作者卻在靜物之中巧妙的安排了
試卷第17頁,共27頁
寒風搖動的古樹,撕鳴不已的烈馬使得景物動靜協(xié)調(diào),相得益彰。
C.尾聯(lián)明白地說庾信枉費了思歸之心。"舊帝畿'’已經(jīng)破敗不堪,沒有什么
可以留戀的。這兩句明寫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詩人牽掛長安,可以說意味無
窮。
D.這是一首懷古詩,語言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詩中通過借景抒情、今昔
對比、化用典故等多種藝術手法寄寓著作者對唐王朝的美好祝愿。
22.本詩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21.D22.化用典故,語意雙關?;免仔潘細w的典故,似在訴說
庾信徒然地羈留北方,在咸陽苦苦地思念國念著故國,沒有一天不想著回來。實
際上是借庾信的思念故國委婉表達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思歸”之情、貶謫之苦。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D.“寄寓著作者對唐王朝的美好祝愿”錯誤。全詩表達詩人對南國昔盛今衰的感慨
和革新政治的抱負不得施展的悲憤,更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
勢的憂慮。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徒使詞臣庾開府,咸陽終日苦思歸''意思是:徒使留居北方的詞臣庾信,在咸陽
一天到晚苦苦地思歸。尾聯(lián)明白地說,庾信枉費了思歸之心,“舊帝畿”己經(jīng)破敗
不堪了,沒有什么值得留戀之處了。這兩句語帶雙關,明寫庾信思念江陵,暗喻
詩人牽掛長安,借庾信的思念故國委婉表達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思歸”之情、貶謫
之苦。全詩以此收束,可以說是余味無窮的。
(十二)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梁園吟(節(jié)選)
李白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①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余汴水東流海。
試卷第18頁,共27頁
宋中十首(其一)
高適
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
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臺。
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
【注】①枚馬:指漢代辭賦家枚乘和司馬相如。
2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詩先以反詰語氣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的宮室已成陳跡,接著悲嘆昔日
上賓枚乘、司馬相如業(yè)已作古,不見蹤影。
B.高詩開篇力贊昔日梁孝王門下興盛之極,策士門客富于才智,與李詩起
筆情感基調(diào)極為相似,都是在謳歌古人。
C李詩“舞影”二句將綠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與易于消歌的舞影歌聲相對
舉,將人世飄忽之意表現(xiàn)得十分濃足。
D.高詩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個字,與詩歌前兩句的內(nèi)容形成了今昔之間
的對比,增加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24.這兩首詩同為詠嘆梁園的懷古詩,除了今昔對比,兩首詩還分別采用了什么
表現(xiàn)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23.B24.①李詩虛實結合,以散落綠池的舞影歌聲虛寫逝去的繁
華熱鬧,又以東流入海的滔滔汴水實寫眼前的凄清寂寥,意蘊深厚,余韻悠長。
②高詩欲抑先揚,開篇極言當年梁王匯聚賢才的繁盛,其后急轉直下,寫到世殊
時異,空余高臺陳跡、秋風衰草,頓挫跌宕,悲慨萬端。
【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B.“與李詩起筆情感基調(diào)極為相似,都是在謳歌古人”錯誤。高詩開篇“梁王昔全
盛,賓客復多才“,力贊昔日梁孝王門下興盛之極,為贊美之詞;但李詩中的“今
安在""不相待''表達世事滄桑、人事更迭的悲傷,起筆基調(diào)就是悲嘆之情。因此
不能說“與李詩起筆情感基調(diào)極為相似,都是在謳歌古人”。
故選B。
試卷第19頁,共27頁
2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李詩虛實結合,高詩欲抑先揚。
虛實結合:李詩中“舞影歌聲散泳池,空余汴水東流?!?,寫出了當時的舞影歌聲
均付池中綠水,屬于虛寫;只剩下汴水日夜東流到海不復回,是實寫。蓬池、汴
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聲是易于消逝的事物,通過虛實結合,將昔日盛景今
己無處可尋的嘆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東流的景象中,意蘊深厚。
欲抑先揚:高詩開篇“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力贊昔日梁孝王門下興盛之極,
梁園賢才薈萃的盛景,為贊美之詞;“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兩句,卻以“秋
草.悲風”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今日人去園空、景象蕭索凄涼,世殊時異,空余
高臺陳跡、秋風衰草,烘托出詩人內(nèi)心的哀傷之情。所以是欲抑先揚。
(十二)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懷古絕句
薛寶琴
黑水①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標②應慚萬古休。
詠懷古跡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①黑水,黑河;《清統(tǒng)一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霧覆
冢上:②樗棟(chUli):指兩種樹名,都是指不材之木。
25.下面對詩歌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懷古詩都是為了緬懷漢朝和親的王昭君所作,“朔漠岡青?!睂懗隽苏?/p>
君的悲劇。
B.兩首詩的首聯(lián)都用了烘托的手法,薛詩烘托昭君的悲慘命運,杜詩烘托
出昭君的氣度。
試卷第20頁,共27頁
C.兩首詩都用了比喻手法,薛詩用“樗棟”比喻漢代臣子,杜詩用“春風”比喻
皇帝恩寵。
D.兩首詩都借音樂來抒發(fā)主人公的感情,“冰弦”“琵琶”強烈地表達了昭君內(nèi)
心的愁怨。
26.兩首詩都就王昭君出塞和親一事抒發(fā)情感,但表達的情感又不盡相同。薛詩
和杜詩各表達了什么情感,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答案】25.C26.①薛詩抒發(fā)了昭君遠離家鄉(xiāng)、親人悲涼哀怨之情,諷刺
了漢元帝昏庸無能、不識美丑、忠奸。
②杜詩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貌美入宮
被冷落,遠離漢宮的遭遇,抒發(fā)自己入朝見妒,無辜遭貶的怨恨;借昭君想念故
十、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漂泊西南,有家難歸的怨恨之情.
【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
C.“杜詩用,春風,比喻皇帝恩寵”錯誤,春風比喻王昭君的花容月貌。
故選C。
2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懷古絕句》寫到一眼望不到邊的黑水河流不動了,好象在低聲哭泣。在它旁邊,
滿面愁容的昭君正在彈琵琶,曲調(diào)悲戚哀惋。是什么造成了這個弱女子的不幸?
后兩句由敘述轉為議論,筆鋒直指漢朝皇帝和他的滿朝文武,將他們比作樗標,
這些人昏庸無能,用和親的辦法對付強敵,造成了昭君的悲劇命運。他們受到歷
代人們的諷刺,自己應該感到慚愧。所以這首詩抒發(fā)了昭君遠離家鄉(xiāng)、親人悲涼
哀怨之情,諷刺了漢元帝昏庸無能、不識美丑、忠奸。
《詠懷古跡》寫到成T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如向荊門奔去般,王昭君生
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
對著黃昏。糊涂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認識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所以。詩人有感于王
昭君貌美入宮被冷落,遠離?漢宮的遭遇,抒發(fā)自己入朝見妒,無辜遭貶的怨恨;
借昭君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漂泊西南,有家難歸的怨恨之情。
試卷第21頁,共27頁
(十四)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詠史詩(其二)
〔東漢〕阮璃①
燕丹善勇士,荊軻為上賓。
圖盡擢匕首,長驅西入秦。
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
漸離擊筑歌,悲聲感路人。
舉坐同咨嗟,嘆氣若青云。
詠史詩(其六)
〔西晉〕左思②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C高眄邈四海,豪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yī)療照明銷售合同范例
- 供暖法律合同范例
- 2025年度物流園區(qū)后勤保障與運營管理合同
- 產(chǎn)品英文訂購合同范本
- 中國針織襯衫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策略咨詢報告
- 倉儲承包服務合同范本
- 低價漁具轉讓合同范例
- 公寓電腦租賃合同范本
- 農(nóng)機合同范本
- 仔豬購買合同范本
- 數(shù)學-河南省三門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調(diào)研考試試題和答案
- 2025年春新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 《心臟血管的解剖》課件
- 心肺復蘇課件2024
- 2024-2030年中國并購基金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河道清淤安全培訓課件
- 2024各科普通高中課程標準
- 7.3.1印度(第1課時)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
- 教師培訓校園安全
- “君子教育”特色課程的探索
- AS9100D人力資源管理程序(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