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1頁
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2頁
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3頁
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4頁
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文言文閱讀主觀簡答題基礎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碧跒橹當咳荩窦佣Y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

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御忠誠奉國,何能若是!"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鉤①,我任御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于卿者乎?”

七年,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后復固辭,聽解侍中,授以特進,仍知門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誕皇孫,詔宴公卿。帝極歡,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說,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庇谑怯H解佩刀以賜二人。

尋遇疾。征宅內先無正堂,太宗時欲營小殿,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數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于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后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服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征,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故亦庶僚茍煩,難觸龍蜂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真言無隱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任賢》)

【注】①《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從材料看,唐太宗有哪些優(yōu)秀品格?請簡要概括。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公名縉,本朝壬辰成進士,授封丘令。時豫州遭流寇蹂躪,決河敗城郭宮室。封其屬邑,郊鄙相望。于是招流亡,辟污萊,革耗羨,省徭役,疏刑獄,緝逃人,潔己愛民,邑骎骎有起色。先是有開墾加級令適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導至荒區(qū)百姓遮訴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數千金延津與封接壤,例應協(xié)濟郵驛,受役者裹糧數百里外,饑且勞,廢耕牧。公議與以刀布,而倩津人辦事,上下安之。是時,河決荊隆口,封亦受巨浸。公與河渠使者議,引支河以分水勢,筑遙堤以護民居,均堡夫以防潰溢,清灘地以業(yè)窮民,禁采青以杜騷擾。使者善公策,河乃無患。世祖章皇帝召試,授御史。時上親御乾綱。條奏競達御前,如:“三藩家口滋蕃,漸成尾大不掉;撫臣故有兵柄,宜復給部甲。"癸丑冬,滇南倡逆,閩粵告變,皆恃其戶口殷眾,識者嘆公之先見,恨不早用公策。浙大帥自明州移越,值夫已氏①初至,驕橫黷貨,奸人倚之,張皇作威福,道路以目。公特疏糾參,悉達民困狀。上聞震怒,勘問得實,遂罷斥驕帥,選廉能代之,后仍撤歸明州。巡視長蘆鹽務,公疏:“裕商,所以經國。今私販皆高牙大纛,實旗人曲庇狡獪,僅僅指摘一二溝洫之余,是舍豺狼而問狐貍也。銷引上課,故事也。生齒有繁簡,年歲有豐歉,須通融代銷②,商民交益。若夫負販肩挑,煢煢覓食,似當弛禁,以沛皇仁?!苯詧罂?。同官雅知公廉而任事,敬禮有加。京師有作隱語示禍福者,人爭奉之為仙。公曰:“此妄男子耳!左道惑眾,憲章具在,胡為惑之?"將進糾劾,勸者力止。未幾,果以妖言伏誅。公之持正多如此。

(節(jié)選自《大觀堂文集·御史余公傳》)

【注】①夫己氏:即某人。②通融代銷,指鹽的運銷過程中滯銷處引導到暢銷處代為銷售。

結尾說“公之持正多如此”。請結合文章概括“持正"分別體現在哪些地方。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目。

材料一: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伍員①亡,荊急求之,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zhí)圭,祿萬石,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伍員適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弊雍痹唬骸白右杂駷閷殻乙圆皇転閷?。"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②,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有刪改)

【注】①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殺害,后奔吳,佐吳王闔閭伐楚。②兒子:小孩兒。

材料二:

蕭何,沛人也,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嘗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漢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酂侯。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節(jié)選自《漢書·蕭何傳》,有刪改)

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孫叔敖的“道"體現在“以不利為利”,因而能夠長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蕭何"的“道”分別是什么呢?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舉三代全盛之法,以治僥幸茍且之風,而歸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時,天子秉至公之義,而制諸侯之予奪,故勇者無所加乎怯,弱者無所畏乎強,匹夫懷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敢取焉。此王道之所由興也。周衰,諸侯相關,而強有力者制其予奪,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領之不暇,而齊、晉、秦、楚有吞諸侯之心??鬃涌粐@曰:“久矣,諸侯之恣行也,后世將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舉行之也。鐘鼎龜玉,夫子之所以分諸侯,使諸侯相傳而世守也。

《桓·二年》:“取部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鼻曳蚨σ?,不幸使齊挈而有之,是齊鼎也,是百傳而不易,未可知也。仲尼曰不然。是鼎也,何為而在魯之太廟?曰,取之宋。宋安得之?曰,取之郜,故書曰郜鼎。郜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宋以不義取之,而又以與魯也。后世有王者作,舉《春秋》之法而行之,魯將歸之宋,宋將歸之部,而后已也。昔者子路問孔子所以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謹于正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蓋深如此。

夫以區(qū)區(qū)之魯無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爭也。楚王求鼎于周,王曰:“周不愛鼎,恐天下以器仇楚也?!倍θ胨味鵀樗危媵敹鵀轸?,安知夫秦、晉、齊、楚之不動其心哉!故書曰部鼎,明魯之不得有以塞天下之爭也。

(節(jié)選自蘇軾《論取郜大鼎于宋》)

材料二: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壁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節(jié)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根據材料,概括孔子編撰《春秋》的背景。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節(jié)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節(jié)選自韓愈《送孟東野序》

材料三: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節(jié)選自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

三人都在探討詩文創(chuàng)作理論,其觀點分別是什么?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原道

章學誠

學于圣人,斯為賢人。學于賢人,斯為君子。學于眾人,斯為圣人。非眾可學也,求道必於一陰一陽之跡也。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跡既多而窮變通久之理亦大備。周公以天縱生知之圣,而適當積古留傳,道法大備之時,是以經綸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則亦時會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蓋自古圣人,皆學于眾人之不知其然而然,而周公又遍閱于自古圣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周公固天縱生知之圣矣,此非周公智力所能也,時會使然也。譬如春夏秋冬,各主一時,而冬令告一歲之成,亦其時會使然,而非冬令勝于三時也。故創(chuàng)制顯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獨也,時會適當時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苯袢私脏忘h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以謂天縱生知之圣,不可言思擬議,而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與神,以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見,何以異于黨人乎?天地之大,可一言盡。孔子雖大,不過天地,獨不可以一言盡乎?或問何以一言盡之,則曰:學周公而已矣。周公之外,別無所學乎?曰:非有學而孔子有所不至;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則周公之外,更無所謂學也。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學而盡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體矣。“祖述堯、舜”,周公之志也?!皯椪挛摹⑽洹?,周公之業(yè)也。一則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再則曰:“甚矣吾衰,不復夢見周公?!庇衷唬骸拔釋W《周禮》,今用之。"又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哀公問政,則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或問“仲尼焉學?”子貢以謂“文、武之道,未墜于地"。“述而不作”,周公之舊典也?!昂霉琶羟蟆?,周公之遺籍也。黨人生同時而不知,乃謂無所成名,亦非全無所見矣。后人觀載籍,而不知夫子之所學,是不如黨人所見矣。而猶嗤黨人為不知,奚翅【注】百步之笑五十步乎?故自古圣人,其圣雖同,而其所以為圣,不必盡同,時會使然也。惟孔子與周公,俱生法積道備無可復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盡其道以明其教,符節(jié)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復更有毫末異同之致也。然則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與神,而為恍惚難憑之說哉?

(選自《文史通義》)

【注】奚翅:何止,豈但。

結合材料第二段,概括作者認為孔子“學周公而已矣”的依據。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鐘子期夜聞?chuàng)繇嗾叨?,使人召而問之曰:“子何擊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殺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為公家為酒;臣之身得生,而為公家擊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為舍氏①睹臣之母,量所以贖之則無有,而身固公家之財也,是故悲也?!辩娮悠趪@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應之,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發(fā)乎人,豈必強說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聞乞人歌于門下而悲之,動于顏色,謂門者內乞人之歌者,自覺而問焉,曰:“何故而乞?”與之語,蓋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精通》)

【注】①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鬃釉唬骸膀屩◎屩?!前有異人音?!鄙龠M,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鬃颖佘嚩拢瑔栐唬骸胺蜃臃怯袉室??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笨鬃釉唬骸霸嘎勅?。"丘吾子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絕,三失也。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yǎng)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則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于是弟子歸養(yǎng)親者十三人。

(節(jié)選自《說苑·敬慎》)

從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觀點?請簡要概括出兩點。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豫讓遁逃山中,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使兵圍之。豫讓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于是襄子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選自《史記·刺客列傳》,有刪改)

材料二:

若夫豫讓為智伯臣也,上不能說人主使之明法術度數之理以避禍難之患,下不能領御其眾以安其國;及襄子之殺智伯也,豫讓乃自黔劓,敗其形容,以為智伯報襄子之仇。是雖有殘刑殺身以為人主之名,而實無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為忠而高之。

(選自《韓非子》)

材料三:

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敝^非忠可乎?

昔郄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國士,濟國之士也。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諄切懇至,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選自方孝孺《豫讓論》,有刪改)

司馬遷、韓非子和方孝孺對豫讓的評價褒貶不一,請簡要分析。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題目。

張中丞傳后敘(節(jié)選)[注]

韓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huán)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進明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已上,不肯出師救;愛霽云之勇且壯,強留之,具食與樂。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斷一指,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將斬之;又降霽云。巡呼云曰:“不可為不義屈!”即不屈。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及城陷,巡將戮。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

[注]本文是韓愈為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而作的。文章借張籍之口講述了有關張巡的什么事跡?分別突出了人物什么特點?請簡要概括。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題目。

材料一:

趙簡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笔拂鍪蹋唬骸皩⒀捎弥??"簡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問焉?”對曰:“臣以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獻能而進賢,朝夕誦善敗而納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順,勤之以力,致之以死。聽則進,否則退。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難;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棄之則何良之為?若弗棄,則主焉得之?夫二子之良,將勤營其君,復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來?若來,乃非良臣也。"簡子曰:“善。吾言實過矣?!?/p>

(選自《國語·晉語》)

材料二:

魯穆公問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惫粣?,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向者吾問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恒稱其君之惡者,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恒稱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p>

(選自《魯穆公問子思》)

材料三: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親戚,上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按之,無狀。彥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上令彥博讓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跡?!彼?,征入見,言于上曰:“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上瞿然曰:“吾已悔之?!闭髟侔菰唬骸俺夹业梅钍卤菹?,愿使臣為良臣,勿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異乎?”對曰:“稷、契、皋陶,君臣協(xié)心,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逢、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上悅,賜絹五百匹。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材料一與材料三所論述的良臣有何異同?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

1.①任人唯賢,不計人過。②善于納諫,知錯能改。③感念功臣,注重感情。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①“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魏征雖是太子的謀臣卻依然給他優(yōu)厚禮遇,提升他為諫議大夫,表明太宗任人唯賢,不計人過。

②“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表明太宗善于納諫,知錯能改。

③“后數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于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魏征病逝,太宗親自到他家哭悼,親自撰寫碑文,又親手將它寫在碑石上,表明太宗感念功臣,注重感情。

參考譯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武德末年,他擔任太子洗馬??匆娞诤碗[太子暗中相互傾軋奪權,常常勸太子李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經殺了隱太子,召見魏征責備他說:“你離間我們兄弟,為什么?"旁人都為他的處境擔心。魏征鎮(zhèn)定自如,緩緩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必定沒有現在的災難?!碧诼牶竺C然起敬,給他優(yōu)厚禮遇,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多次讓他進入臥室,請教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性情剛強正直,不屈不撓。太宗每次與他談論,沒有不高興的。魏征也很高興遇到賞識自己的明主,用盡全力為太宗謀劃。太宗又慰勞他說:“你所諫諍的事情前后有兩百多件,都很稱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誠為國,哪里能夠這樣!"太宗曾對他說:“論你的罪過比當年管仲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還要嚴重,而我對你的信任卻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間融洽相處,難道還有誰能像我這樣對你嗎?”

貞觀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為鄭國公。不久因為生病請求解除職務,只掛一個散官的頭銜。太宗說:“我把你從囚虜之中選拔出來,委任你中央樞要之職,你見我的過錯,沒有不諫諍的。你難道不知道黃金在礦石中,怎么值得重視嗎?經過良匠錘煉為寶器,就被人看做寶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當做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還不衰老,怎能讓你就這樣辭職呢?"魏征才停止辭職申請。后來又堅決要辭職,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職務,任為特進,仍舊管門下省政事。

貞觀十二年,太宗因為皇孫誕生而設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興,對侍從的大臣說:“貞觀之前,跟隨我掃平天下,歷盡艱辛,房玄齡的功勞最大。貞觀之后,對我竭盡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見,安定國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豐功偉業(yè)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稱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過他們呢?!庇谑怯H自解下佩刀來賜給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來沒有正廳,唐太宗當時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來替魏征建造正廳,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樸素節(jié)儉的風范。過了幾天,魏征病逝。太宗親自到他家哭悼,追贈魏征為司空,謚號文貞。太宗親自撰寫碑文,又親手將它寫在碑石上。還特別賜給魏征家享用九百戶的租稅。太宗后來曾經對左右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我過去常常注意保持這三面鏡子,來謹防自己犯錯誤。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因而傷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詔說:“過去只有魏征能經常指出我的過錯。自從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過錯也沒有誰指出了,我難道只在過去會犯錯誤,而到了今天就變得都是正確的了?所以(恐怕)還是群臣只求順從我的心意,不敢冒險觸犯我?。∷晕乙环矫嫣撔穆犎∪撼家庖?,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過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見我沒有采納,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準備采納意見卻沒人提出,是誰的責任呢?從今以后,各自盡獻你們的忠誠。如果我有不對的地方,就直接說出來不要隱瞞?!?/p>

2.①治理黃河時充分考慮民生;②上疏議三藩;③對“裕商"的見識和對旁門左道的批評。

“持正”指公平、公正、有正氣。

由原文“是時,河決荊隆口,封亦受巨浸。公與河渠使者議,引支河以分水勢,筑遙堤以護民居,均堡夫以防潰溢,清灘地以業(yè)窮民,禁采青以杜騷擾。使者善公策,河乃無患"可知,治理黃河時充分考慮民生(為民做主,不謀私利)。

由原文“三藩家口滋蕃,漸成尾大不掉;撫臣故有兵柄,宜復給部甲”可知,上疏議三藩(以國事為重,敢于擔當)。

由原文“裕商,所以經國。今私販皆高牙大纛,實旗人曲庇狡獪,僅僅指摘一二溝洫之余,是舍豺狼而問狐貍也。銷引上課,故事也。生齒有繁簡,年歲有豐歉,須通融代銷,商民交益。若夫負販肩挑,煢煢覓食,似當弛禁,以沛皇仁"此妄男子耳!左道惑眾,憲章具在,胡為惑之……未幾,果以妖言伏誅。公之持正多如此”可知,對“裕商"的見識和對旁門左道的批評(有遠見、三觀正、不迷信)。

參考譯文:

余先生大名叫縉,清朝壬辰(1652)年成為進士,授官做封丘縣令。當時豫州地方遭受流竄土匪的暴力欺壓,挖開黃河沖潰了豫州城墻和房屋。封丘是豫州管轄的屬邑,城郊邊遠地區(qū)互相接壤。于是余縉招收流亡之人,開辟荒地,革除額外的稅收,減少徭役,疏通刑罰之事,緝拿逃犯,廉潔自身,愛護百姓,封丘縣情況很快就好轉了。早先有開墾即可提升官位的命令。剛好李制府巡行封丘,余縉委婉帶他到荒地,百姓申訴原委,余縉詳細說明情況,于是得到可補充缺口的數千兩賑災銀子。延津與封丘接壤,按照慣例應該一起辦驛站,來此服役的都需要從百里外帶著糧食趕來,又饑餓又疲倦,還停止了耕種和畜牧。余縉商議拿錢給延津,請延津人做事,各方都滿意。這時,黃河在荊隆口決堤,封丘很多地方也受到浸沒。余縉和河渠使者商議,把水引到支河來分散水勢,筑長堤來保護民居,平均分配治河民工來預防堤壩崩潰洪水泛濫,清理灘地讓走投無路的百姓種植,禁止采青的迷信祭禮來防止干擾日常管理。河渠使者表揚余縉的做法,黃河才沒有禍患百姓。世祖章皇帝召來面試,授他為御史。當時皇上親自直接管理事務。余縉的條卷最終直達皇上面前。如:“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真、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人口滋生繁育,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巡撫原先有兵權,應該把權力歸還給政府?!惫锍?1673)冬,云南首先叛亂,廣東福建也報告發(fā)生變故。他們都依仗自己人口眾多。有見識的人都感嘆余縉的先見之明,遺憾不早點采納先生的計策。浙江主帥駐地從寧波移到紹興,正好某主帥上任。他驕傲專橫、含污納賄,邪惡狡詐的人都投靠他,夸張炫耀、作威作福,百姓對之感到憎恨和恐懼。余縉特意上疏舉發(fā)彈劾,把百姓的困境全部傳達了。皇上聽到后大怒,查問得其實情,就罷免那位主帥,選拔廉潔能干的人替代他,然后仍舊把駐地撤歸寧波。余縉巡視長蘆鹽務,他上疏:“繁榮商業(yè)。也是用來治理國家的辦法?,F在私自販賣鹽的商家都掛著軍中大旗,實際上是滿族人曲意包庇、故意迷惑,僅僅挑出一二處溝渠余脈一般的小錯誤,這是放掉大奸大惡而去追究小奸小惡的做法。根據商家的銷售憑證向上繳納賦稅,這是舊例。人數有多少,年歲有豐收和歉收,必須滯銷處引導到暢銷處代為銷售,(這樣)商家百姓都受益。至于小商販肩挑商品,單獨謀生,似乎應當解除禁令,來彰顯皇恩。"這些意見都被答復認可。同僚一直知道余縉廉潔稱職,更尊敬他。在京師有位說隱晦話暗示他人禍福的人,大家爭著奉承他為神仙。余縉說:“這膽大妄的男子!用旁門左道迷惑大眾,典章制度都還存在著,為什么要去迷惑人?”將要進言舉發(fā)彈劾,有人極力勸阻。不久,那人果然因為妖言惑眾被殺頭。余縉先生的持守公正大多如此。

3.(1)丈人:施恩不望報。助人于危難之中,卻隱姓埋名,不圖回報。

(2)子罕:不受惠贈,愛惜羽毛。有權位,卻不接受別人送給自己的寶物,從而保全了自己的名聲。

(3)蕭何:目光長遠。不著眼于眼前的物質利益,卻收取律令圖書,為后來劉邦爭奪天下提供了詳備的資料。(或者持家有道,為家族長遠考慮,選擇偏僻之處安家。)

丈人:丈人施恩不望報。由材料一“問其名族,則不肯告"丈人不肯受”可知,丈人把伍子胥送過江去,卻不收取他的千金之劍,還說“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zhí)圭,祿萬石,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后來伍子胥派人到江上找他也未曾找到,可見他助人于危難之中,卻隱姓埋名,不圖回報。

子罕:由材料一“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可知,子罕不受惠贈,愛惜羽毛。他雖然位居高官,有權位,但是野人來獻寶,他卻不肯接受,說“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受到宋國長者的稱贊,從而保全了自己的名聲。

蕭何:目光長遠。沛公攻打到了咸陽,眾將領都爭著卻搶金銀財寶布帛等財物,只有蕭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他不著眼于眼前的物質利益,卻收取律令圖書,為后來劉邦爭奪天下提供了詳備的資料。(或者持家有道,“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可見他為家族長遠考慮,選擇偏僻之處安家。)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們看作寶物的東西與今人不同。孫叔敖病了,臨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賜給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是因為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好聽。楚人畏懼鬼魅,而越人迷信神靈。因此,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睂O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東西當作自己所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伍員逃亡,楚國緊急追捕他,于是他往吳國進發(fā)。路過楚國,到了長江岸邊,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撐著小船,正要打魚,于是走過去請求老人送他過江。老人把他送過江去。伍員問老人的姓名,老人卻不肯告訴他。伍員解下自己的寶劍送給老人,說:“這是價值千金的寶劍,我愿意把它送給您。"老人不肯接受,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捉到伍員的,授予執(zhí)主爵位。享受萬石俸祿,賜給黃金千鎰。從前伍子胥從這里經過,我尚且不捉他去領賞,如今我為什么接受你的價值千金的寶劍呢?”伍員到了吳國,派人到江邊去尋找老人,卻無法找到了。此后伍員每次吃飯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說:“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極點了,養(yǎng)育萬物多到極點了,天地何所不為?卻毫無所求。做了有利于別人的事,卻毫無所求,名字無法得知,身影無法得見,達到這種境界的恐怕只有江邊的老人吧!"

宋國的一位農夫在耕田時得到了一塊玉,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農夫請求說:“這是我這個鄉(xiāng)下人的寶貝,希望相國賞我個臉,收下它吧?!弊雍闭f:“您把玉當成寶,我把不接受它作為寶。"所以宋國有德行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認為的寶與眾不同啊?!?/p>

假如現在把百金和黃米飯團擺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黃米飯團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擺在鄙陋無知的人面前,鄙陋無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關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擺在賢人面前,賢人一定聽取至理名言了。他們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東西就越珍貴;他們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東西就越粗陋。

材料二:

蕭何,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蕭何曾經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陽,諸位將領都爭相跑到儲存金帛財物的府庫去瓜分。只有蕭何先進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圖書。沛公能詳細地了解到天下險惡的要塞、人民的困難痛苦等事情,就是因為蕭何收藏了這些圖書。漢五年,沛公登基,認為蕭何功勞最大,第一個封他為酂侯。蕭何買田宅一定在窮苦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院墻的房屋,他說:“假使后代賢能,要學習我的儉樸;沒有賢德的話,也不會被權勢之家所侵奪。"

4.周道衰廢,諸侯相爭(恣行);己道之不行(道之不行于天下)。

(1)依據材料一第一段“周衰,諸侯相關,而強有力者制其予奪,邾、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領之不暇,而齊、晉、秦、楚有吞諸侯之心”可知,周朝衰敗的時候,和諸侯有很大的關系,讓那些強勢有實力的諸侯控制了給予和剝奪。邾、莒、滕、薛這些國家的國君,整天惴惴不安忙著保護自己的生命而沒有閑暇,而齊、晉、秦、楚這些大國卻都有吞并這些諸侯國的野心。所以可以總結為:周道衰廢,諸侯相爭。

(2)依據材料二第二段“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壁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可知,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張沒有人采用,自己提倡的王道沒有人施行。所以可以總結為:自己提倡的王道沒有人施行。

這些都是孔子編撰《春秋》的背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為什么寫《春秋》這部著作呢?是為了舉用三代最昌盛時期的治國方略,以治理當時的僥幸茍且的社會風氣,最后讓國家歸附于正道上來。三代最昌盛的時期,因為天子秉持最公道的正義,而能夠控制諸侯的給予和剝奪,所以強勢的人不敢凌駕天子的怯懦,弱勢的人也不會畏懼天子的強大,老百姓懷揣寶玉而有一千乘戰(zhàn)車的國君也不敢強取。這都是治理國家正確方法的原由而興起來的。周朝衰敗的時候,和諸侯有很大的關系,讓那些強勢有實力的諸侯控制了給予和剝奪,邾、莒、滕、薛這些國家的國君,整天惴惴不安忙著保護自己的生命而沒有閑暇,而齊、晉、秦、楚這些大國卻都有吞并這些諸侯國的野心。所以孔子感慨嘆息道:“時間太久了,這些諸侯任意的行為,后世即便有君王興起出現也是沒有機會的,這都是命數啊?!彼浴洞呵铩防锏姆▌t,都是期待后世的君王有所作為而施行的啊。這些鐘鼎龜玉,是孔夫子用來劃分諸侯級別,使諸侯傳承并且世代遵守的國家重器啊。

《魯桓公·二年》:“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部國的傳國大鼎,在戊申日,放進了太廟。"像傳國大鼎這樣的國家重器,如果很不幸讓齊國舉起來并擁有它,就叫做齊鼎了,后世傳百代也不會更改的,是可想而知的。孔子卻說不是這樣的。這個傳國大鼎,為何會在魯國的太廟?回答說,從宋國取得的。宋國哪里來的,是從郜國取來的,所以鼎上文字是郜鼎。郜國是怎么得來這個鼎的呢?是來自周天子賜給的。宋國采取不義的手段取得的,而后又給了魯國。后世如果有君王興起出現,按照《春秋》的規(guī)則而施行法令,那么魯國要歸屬于宋國,宋國將要歸屬于部國,最后只有這樣的結果。以前的人子路曾經問孔子什么是執(zhí)政的首要?孔子說:“必定是先正名分??!”所以《春秋》里的倡導的規(guī)則,在正名分方面特別的謹慎,即便是對于一個鼎這樣的小事也是不敢忽略的,圣人就是這樣用意深刻的。

以小小魯國的實力無故而得到傳國的重器,這是要招來天下的爭搶啊。楚王曾經向周天子要求賜鼎,周天子告訴他說:“周王室并不是愛惜鼎,而是恐怕天下人因為鼎為重器而仇視楚啊。"鼎到了宋國就是宋國的,到了魯國就是魯國的,怎么就知道秦、晉、齊、楚等國就不會動心呢!因此寫郜鼎,表明魯國不擁有此鼎來阻止天下人爭奪。

材料二:

太史公說:“先父曾說過這樣的話:‘自從周公去世后,經歷了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后,到現在又是五百年了,有人能夠繼承清明之世,整理《易傳》,接續(xù)《春秋》,推考《詩》《書》《禮》《樂》的精義嗎?’他的用意在這里吧!用意就在這里吧!小子我怎么敢辭讓呢?!?/p>

上大夫壺遂曾問道:“過去孔子為什么要述作《春秋》呢?"太史公回答說:“我聽董仲舒先生說過:‘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嫉害他,大夫排他??鬃又雷约旱闹鲝垱]有人采用,自己提倡的王道沒有人施行,于是將自己對人、事的褒貶寄寓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記述中,想以此作為天下人的是非標準。孔子貶斥昏庸無道的天子,斥責胡作非為的諸侯,聲討禍國亂政的大夫,是要達成王事而已。’孔子說:‘我與其用空洞的說教記載我的主張,不如在敘述歷史事件中顯現得深刻、透徹、明顯。’……”

5.①司馬遷是“發(fā)憤著書"說;

②韓愈是“不平則鳴”說;

③歐陽修是“窮而后工"說。

材料一中,司馬遷所舉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等例子,都是古人遭遇困厄后發(fā)憤著書的例子。并且,從“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也可看出關鍵詞“發(fā)憤”。故可總結出:司馬遷是“發(fā)憤著書"說;

材料二中結合“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可知,韓愈是“不平則鳴"說;

材料三中,結合“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可知,歐陽修是“窮而后工"說。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抒發(fā)憤慨而寫作的。這些人都是(因為)感情有壓抑郁結不解的地方,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讓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腳,終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隱著書立說來抒發(fā)他們的怨憤,想到活下來從事著作來表現自己的思想。

材料二:

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fā)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搖動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震蕩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浪騰涌,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湍急,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騰,或是有火在燒煮它。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fā)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fā)言。人們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凡是從口中發(fā)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音樂,是人們心中郁悶而抒發(fā)出來的心聲,人們選擇最適合發(fā)音的東西來奏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樂器,是各類物質中發(fā)音最好的。上天對于一年四季也是這樣,選擇最善于發(fā)聲的事物借它來發(fā)聲。因此春天讓百鳥啁啾,夏天讓雷霆轟鳴,秋天讓蟲聲唧唧,冬天讓寒風呼嘯。一年四季互相推移變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人類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來說,又是它的精華,所以尤其要選擇善于表達的人,依靠他們來表達意見。

材料三:

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于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并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后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yè)上充分地表現出來。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fā)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fā)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6.①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周公之外,更無所學。

②《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學習周公的言語,譬如“甚矣吾衰,不復夢見周公”。

③孔子之道與周公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①由“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則周公之外,更無所謂學也"可知,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周公之外,更無所學。

②由“孔子學而盡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體矣……再則曰:‘甚矣吾衰,不復夢見周公’”可知,《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學習周公的言語,譬如“甚矣吾衰,不復夢見周公"。

③由“惟孔子與周公,俱生法積道備無可復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盡其道以明其教,符節(jié)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復更有毫末異同之致也”可知,孔子之道與周公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參考譯文:

原道

章學誠

向圣人學習,這就是賢人。向賢人學習,這就是君子。向眾人學習,這就是圣人。不僅可以向眾人學習,學習時還要求道于萬事萬物。自從天地產生以來,到唐堯、虞舜、夏、商,道的跡象已經發(fā)現很多了,窮盡而變化、變化而通達、通達而長久的規(guī)律也很完備了。周公憑借上天賦予、生而知之的才能,正好處在古代文化積累留傳,治理法則很完備的時候,因此規(guī)劃國事創(chuàng)立制度,聚集自古以來的成就,那么也就是時機造成這樣,不是周公的無上才智能夠造成這樣。大概自古以來的圣人的經驗,都向不知道這樣的原因而這樣做的眾人學習,而周公又匯聚了古來不得不這樣做的圣人,就知道了應當這樣。周公本來就是擁有上天賦予、生而知之才能的圣人,但這不是周公的才智與力量所能做到的,是時機造成這樣的。就好像春夏秋冬,各自掌管一個季節(jié),而冬季宣告一年的完成,也是時機造成這樣,而不是冬季勝過其它三個季節(jié)。因此,創(chuàng)立制度顯示功績的圣人,幾千年來是一樣的。匯聚各方面成就的,只有周公獨自一人。時機恰巧應當這樣就這樣,周公自己也不知這樣做的原因。

達巷黨人說:“偉大啊,孔子!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現在的人都嘲笑達巷黨人不了解孔子,難道他們了解孔子最終成什么名嗎?他們認為上天賦予生而知之才能的圣人,不需要立言立名,成就一定的名聲,因此援引上天和神靈,認為圣人是不可能被了解罷了。他們的見識,和達巷黨人有什么不同的呢?廣大的天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孔子雖然偉大,但不會超過天地,難道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嗎?有人問用什么樣的一句話能完全概括,回答是:學習周公罷了。除了周公,另外沒有學習的了嗎?回答是:沒有孔子未學到的學問;周公已經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種成就,那么在周公之外,再也沒有所說的學問了。周公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種成就,孔子學習周公而完全學到了周公之道,這一句話,完全能夠概括孔子的整個了?!白裱瓐?、舜之道”,是周公的志向。“效法文王武王”,是周公的事業(yè)??鬃舆@樣說:“文王已經去世,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這里嗎?”又說:“我衰老得多么厲害啊,我沒有再次夢見周公了。"又說:“我學的《周禮》,現在實行它?!庇终f:“周代文化豐富多彩,真是完美??!我依從周代的。"魯哀公詢問政事,就說:“文王、武王的政治措施,都記載在竹簡木牘上面?!庇腥藛枺骸翱鬃拥膶W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呢?"子貢認為,“文王武王為政的方略,沒有完全湮沒于地下(失傳)”?!皞魇龆粍?chuàng)作”,是對于周公時的典章制度而說的?!跋埠霉糯幕μ角蟆?,是對于周公傳下的書籍而說的。達巷黨人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是不了解孔子,以至于說孔子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這也不是完全沒有見地的。后代人閱讀書籍,卻不了解孔子學習的是什么,這是不如達巷黨人的見地了,卻還譏笑達巷黨人不了解孔子,哪里僅是逃走一百步的士兵嘲笑逃走五十步的士兵呢?因此,自古以來的圣人,他們的大德大智雖然相同,但他們的成為圣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這也是時機造成這樣的。只有孔子和周公,都生在制度積累治道完備而且不能再增益之后,周公集合他們的成就來實行自己的大道,孔子了解周公的大道,發(fā)揮大道來闡明教化,如同虎符一樣吻合,好像出自同一個人,不再有毫毛般微細的不同。既然這樣,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靈,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難以依據的說法呢?

7.①真摯的情感可使人與人之間感應相通;

②不能養(yǎng)親(不能孝順父母/與父母在一起)是讓人悲哀的事情。

①材料一直接議論說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發(fā)乎人”,材料二“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鬃釉唬骸屩?!驅之!前有異人音。’”孔子能夠憑借誠心聽出哭者的悲傷,可見心志之“誠"可使彼此感應相通;

②材料一“昔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贖之則無有,而身固公家之財也,是故悲也”,材料二“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yǎng)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可見不能養(yǎng)親是讓人悲哀的事情。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鐘子期在夜里聽見敲擊磬的聲音很悲傷,派人召見敲磬的人問他說:“你為什么敲磬敲得這么悲傷?”那人回答說:“我的父親不幸殺了人,自己不能活了;我的母親得以活命,卻替公家釀酒;我自己得以活命,卻替公家敲磬,我已經三年沒有見到我的母親了。前些日子我在街市看到我的母親,想為母親贖身,可我什么都沒有,而且連自己也是公家的財產。因此我心中悲傷。"鐘子期嘆息著說:“令人悲傷啊,令人悲傷?。⌒牟皇鞘直?,手臂也不是槌不是石頭。悲傷存放在心里,木石都能與它應和,所以君子的心思專注在此處,在別的地方也能表現出來,自己心里感觸到的別人心里也會發(fā)生,這難道一定要強為解說嗎?”周朝有個叫申喜的人,和他的母親失散了,聽到有個乞丐在門下唱歌而感到很悲痛,臉上為之動容,叫守門人讓唱歌的乞丐進來,自我有所覺察就詢問她,說:“為什么行乞呢?"與她交談,原來是他的母親,所以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是一個整體分為兩個部分,有著相同的精氣但不同地呼吸著,就像草叢中有鮮花有果實,就像樹木有根有心,雖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彼此相通,心事相連,有病痛互相救護,有憂慮愁思互相感應,活著就彼此歡喜,死了就彼此哀傷,這就叫骨肉親情。

材料二:

孔子出行途中,聽到有人哭泣的聲音,聲音很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不同于常人的哭聲。”一會兒走近,看到了哭泣的人,是丘吾子,抱著鐮刀帶著繩索在那里哭,孔子下車,問道:“先生不是失去了什么吧?為何哭得這么悲傷?"丘吾子回答說:“我有三種過失。”孔子說:“我希望聽聽這三種過失。"丘吾子說:“我年少時喜好學問,周游遍及天下諸侯國,回家后我的雙親亡故,這是第一種過失。效力君王,君王驕奢,進諫不成功,這是第二種過失。忠厚結交朋友,而后卻斷絕交往,這是第三種過失。樹將靜息而風不停住,兒子想奉養(yǎng)雙親而雙親不能等到那一天,過去了不會再來的是歲月,不能再得相見的是雙親,請讓我從此辭世(去陪伴雙親)吧?!庇谑亲载厮廊???鬃诱f:“弟子們銘記這件事吧,這值得作為鑒戒啊。"于是,辭行還家奉養(yǎng)雙親的弟子有十三人。

8.司馬遷肯定了他的行為,認為豫讓是忠義之士。

韓非子不贊賞豫讓,認為他對上不能說服君主使其明白法術之理,對下不能領導部眾來安定國家。

方孝孺認為雖然豫讓可以稱為忠,但他未能及時勸諫君主,在怎樣死的方式上還有不忠的表現。

①由原文“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使兵圍之……豫讓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則雖死不恨’”可知,司馬遷從正面記述了豫讓為主報仇,誓死盡忠的過程,可見司馬遷肯定了他的行為,認為豫讓是忠義之士。

②由原文“上不能說人主使之明法術度數之理以避禍難之患,下不能領御其眾以安其國……而實無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可知,韓非子不贊賞豫讓,認為他對上不能說服君主使其明白法術之理,對下不能領導部眾來安定國家。

③由原文“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諄切懇至……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可知,方孝孺認為雖然豫讓可以稱為忠,但他未能及時勸諫君主,在怎樣死的方式上還有不忠的表現。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豫讓,晉國人,原先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毫不知名。離開他們后到智伯門下供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后來智伯攻伐趙襄子,趙襄子和韓氏、魏氏合謀滅了智伯。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唉!士人為知己者獻出生命,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修飾容貌。如今智伯賞識我,我一定要為了替他報仇而死。"于是變更名姓,冒充為受刑之人,混進趙襄子宮里涂飾廁所,身上挾帶匕首,想刺殺襄子。襄子身邊的侍從要殺他,襄子說:“他是個義士,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再說智伯死了,沒有繼承人,而他的臣下卻想替他報仇,這個人是天下的賢德之人啊?!弊罱K還是把豫讓釋放了。離開之后,不久,趙襄子外出,豫讓潛伏在趙襄子必經的那座橋下(刺殺他)。(趙襄子)派士兵包圍了他。豫讓說:“今天這件事,我本當認罪被殺,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而刺它,這樣也就實現了(我)報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趙襄子(答應了他),派人拿著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多次跳起刺向衣服,說:“我可以到黃泉下報答智伯了!”然后就自殺了。趙國的有志之士聽說了這件事后,都為他痛哭流涕。

材料二:

至于豫讓作為智伯的臣子,上不能勸說君主,使智伯懂得法術制度的道理,躲避災難禍患,下不能率領部下來讓國家安定;等到趙襄子殺了智伯,豫讓才自己涂黑皮膚,割去鼻子,毀壞形體容貌,以圖替智伯向趙襄子報仇。這是有毀身冒死來忠于君主的名聲,實際上卻對智伯沒有絲毫的好處。這是我所貶低的,但當君主的卻認為他忠誠而加以尊敬。

材料三:

哦!豫讓的死應當是忠心的了,惋惜的是他所選的怎樣去死的方式還存有不足以稱之為忠心的差距。——為什么呢?試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說:“我所做的都是極其困難的事,我將以此來使天下后世為人臣而懷二心的人感到慚愧。"能說這不是忠心嗎?

(然而)當初郄疵能覺察出韓、魏的狀況來諫止智伯。雖然智伯不接受他的話以至于滅亡,然而郄疵的智謀及其忠告,已經可以問心無愧了。國士就是救國之士!當智伯索求土地而貪心不已之日,縱欲肆暴之時,作為國士的豫讓,正應當拿出自己的力量站在應有的地位上,諄諄地告知他,把話說得諄諄親切而態(tài)度又極其懇切,勸諫不聽,就再一次諫,再諫不聽,就第三次勸諫他。三諫若不從,把那事后的“伏劍而死”挪到這個時候來死。智伯雖然頑固昏昧不聰慧,但受至誠之心的感動,也許會重新醒悟。這樣一來就會與韓、魏和好,解除趙國的圍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禮儀。如能這樣,那豫讓就是雖死而猶生的,豈不是賽過斬衣而死嗎?豫讓在當時,從沒有一句話來啟發(fā)主君的心,眼看著智伯危急以至滅亡,好像越國人看著秦國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貧一樣。袖手旁觀,坐等勝敗,所謂“國士"的報答,能是這樣的嗎?待到智伯已經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氣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這有什么可稱道的,有什么可稱道的??!

9.①張巡寫文章一揮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

②張巡見過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記在心中,突出其過目不忘;

③張巡被殺前臉色不慌,神態(tài)安詳,突出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由原文“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可知,張巡寫文章一揮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

由原文“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可知,張巡見過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記在心中,突出其過目不忘;

由原文“及城陷,巡將戮。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笨芍瑥堁脖粴⑶澳樕换?,神態(tài)安詳,就和平日一樣,突出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參考譯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fā)現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李翰因文章而自負,寫這篇傳記十分詳細周密。但遺憾的是還有缺陷:沒有為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打開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