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 高中語文 必修上冊 《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教學設計_第1頁
統(tǒng)編版 高中語文 必修上冊 《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教學設計_第2頁
統(tǒng)編版 高中語文 必修上冊 《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教學設計_第3頁
統(tǒng)編版 高中語文 必修上冊 《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教學設計_第4頁
統(tǒng)編版 高中語文 必修上冊 《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起課件專注教學課件制作教材分析山水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兩者抒情方式一顯一隱,共同借山水書寫自己的生命困境,借以在山水之境中審視自我、審視社會、審視宇宙,并將個體生命統(tǒng)一在自然生命之中,留下千古佳作。從此,山水也不再只是自然山水,而成為彰顯文人心跡的“人文山水”。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應用:把握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景物的特點,感受寫景文字之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投射的獨特情感,感悟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徑。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通過賞析重要語句,培養(yǎng)學生在自然中發(fā)現美,加深對自然對生活的感悟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結和文化哲思,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河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結和文化哲思,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河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投射的獨特情感,感悟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徑。一山一水總關情,最是文人悟人生《赤壁賦》《登泰山記》群文閱讀情境導入:登山臨水,心靈遠游孟浩然在《與諸子登峴山》中有云:“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游覽勝跡,總能引發(fā)文人墨客的遐思,從而催生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登山臨水,是心靈的遠游,這些在山水中獲得靈魂詩意和精神超越的篇章組成了中國文學的燦爛一頁。任務情境:當我們游覽祖國山川時,常有“亂花漸入迷人眼”之惑,“身在寶山不實寶”之憾。這時,導游便能帶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引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假如你是導游,為了更好地讓游客體會蘇軾“赤壁水月”、姚鼐“泰山日出”的獨特情韻,請擬寫一份“經典景致解說詞”,用于推廣,讓更多人體會到景美情更深?;顒右唬焊S古人足跡,共賞山川美景1、梳理作者的“游蹤”,更好地為“解說詞”搭橋鋪路。2、請結合游蹤,試從文中找出重點語句并從情景角度進行賞析,仿照以下例子,完成表格。

預設:教師可從以下語句進行賞析寄情山水,各有意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赤壁賦》《登泰山記》,一樂水,一樂山,均為名篇,各具意趣。跟隨古人足跡,共賞山川美景!活動二:攜山水以勾情思請你分別找出兩篇文章中描寫“水月”與“風雪”的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小結:知識分子們在山水自然中尋求精神家園,安頓自我,去感悟人生的情與理,獲得情感的慰藉、靈魂的安定和精神的超脫?;顒尤杭纳剿郧笸粐覀冎溃糯娜顺3T谟粲舨坏弥?、懷才不遇、失魂落魄之時,將情感寄托在自然山水之上,經過大自然的洗滌,文人們心靈得以凈化,最終從精神上實現自我超越。我們從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中知道,二人當時都是處于人生的困境,他們是怎樣走出困境的呢?1.探尋蘇軾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1)《赤壁賦》中蘇軾在黃州遇到的“精神困境”是什么?結合背景:蘇軾經歷“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遠離政治中心,滿腔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精神困境1:文中“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逼渲小懊廊恕痹谇墓P下是君王的象征,結合現實,表現蘇軾對政治理想無法施展的慨嘆,體現其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精神困境2:通過客的口吻,慨嘆像曹操那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流露出英雄不再、功業(yè)未成的無奈和悲愁。又從古人轉到現實,提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保l(fā)出了人生渺小、生命短暫的悲嘆?。?)在《赤壁賦》中,蘇軾是如何走出這種“精神上”的困境?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蘇軾“困境”的根源,其實質是儒家“兼濟天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寄情自然,轉變思考角度,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在困境中尋找的共同方式。2.探尋姚鼐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1)從提供的《登泰山記》的背景資料中你是否能找到矛盾之處?借病侍親和他的行為矛盾,從他的登山路徑選擇,登泰山日子的選擇可以找到端倪。查閱史料,此時姚鼐剛剛辭去了《四庫全書》纂修官的職務。其自述的理由是“以病歸”“養(yǎng)雙親”。但從其后來的舉動來看,這兩個理由都是托詞無疑。因為你見過辭職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養(yǎng)病的嗎?你見過無官一身輕后,大過年的不回家,關鍵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養(yǎng)雙親”的孝子嗎?(2)探究1:姚鼐選擇的登泰山路徑是怎樣的?姚鼐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肮砰L城”、“三谷”、“環(huán)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按┨┥轿鞅惫?,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币话闳瞬粫┨┥轿鞅惫鹊诌_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他選擇了與眾不同、不同尋常之路。登山之路,“泰山正南面有三谷?!睎|谷是人們常常選擇的,但是姚鼐從中谷入,然后從西谷登山。“道中迷霧冰滑,磴(dèng)幾不可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余?!钡巧竭^程,迷霧冰滑,七千多的臺階,異常艱難,足見泰山之高,更能看到作者沒有什么疾病。探究2:姚鼐選擇登泰山的日子是什么時候?可以看出什么端倪?文章交代登泰山的時間為1774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八登山,二十九看日出。那一年,農歷十二月沒有三十,就是我們說的除夕夜。除夕,是中國人非??粗氐墓?jié)日。不管因為什么在外漂泊,那一天都會想辦法回家團聚。有人說,因為作者有意選擇冬天,和他人不同;冬天之景有特殊處;冬天人少等等;有人說他從京師回鄉(xiāng)(安徽桐城)途中經過泰安邀約其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一起登泰山的,臨時起意,或者有意經過。除夕夜,如果侍親緊急,怎么會沒有回家,卻特意跑來找朋友登泰山看日出。綜合以上資料,作者疾病侍親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姚鼐自己的話中看到。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否則,不如“從容進退,庶(或許)免恥辱之在咎已爾”。探究3:在姚鼐心中,泰山象征著什么呢?他不愿意再留在這樣的官場,和政見不和者為伍,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再難得來的一切都放棄了。只想從容進退,免于恥辱。我們看到他內心的煎熬,看到他登泰山的過程始終在用自己的種種行為,表明著自己與眾不同的選擇。如此辭官的矛盾糾結中,姚鼐通過登泰山看日出,和好友相聚,獲得了療愈,獲得了重生。泰山在姚鼐心中,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tūn。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名家點評:“最耐人尋味的是他的《登泰山記》。人們往往只把它看作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其實,此文不只是‘寫出泰山的雄偉壯麗’,更重要的是寫出作《登泰山記》的主人姚鼐擺脫官場羈絆、回歸大自然、獲得個性自由的歡悅性情?!薄捌湓趯拔锢L聲繪色的描寫之中,實寄寓著作者辭官之后的萬千感慨。其中既有擺脫官場羈絆,回歸大自然之后的愉悅之情;又有以對大自然如詩如畫般美景的熱烈歌頌,來反襯其對官場丑惡的憤絕和鄙棄……可見寓有‘隱君子之高風’和‘幽懷遠韻’,才是《登泰山記》的真正內涵和底蘊?!薄苤忻飨壬凇兑ω狙芯俊纷匀簧剿?,觀照人生請思考蘇軾“夜游赤壁”與姚鼐“登山臨雪”的目的有何異同?活動四:訴諸筆端,解說人文山水縱觀這些自然中呈現的人生的情與理,可以感受到中國自然美學是一種生命安頓之學,在山水自然中可以安頓身心,你的解說詞將為情感的慰藉、靈魂的詩意和精神的超越,增加游客的認識深度。示例: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開闊的景象也使人心胸舒暢,無拘無束。乘著一葉扁舟,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駕風而行,恍惚間仿佛離開塵世,超然獨立;又像生出翅膀,飛升成仙。江水浩渺,心胸廣闊,作者泛舟暢游之樂自筆下泉涌而出。在客人悲涼的簫聲中,想起當年曹魏軍隊沿江而下、旌旗蔽空的盛況,感慨自己的遭遇而無比傷感。再看,江上清風有聲,山間明月有色,聞之則為悅音,見之則為佳色。江山風月都是長存的,它們都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為作者與友人共同享受。于是,轉悲為喜,大家在舟中飲酒盡歡,興盡睡去,竟不知天色漸明。示例: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更重要的是姚鼐擺脫官場羈絆、回歸大自然、獲得個性自由的歡悅性情,其中擺脫官場羈絆,回歸大自然之后的愉悅之情或是對大自然如詩如畫般美景的熱烈歌頌,來反襯其對官場丑惡的憤絕和鄙棄,不失為以為大丈夫安放心靈,豁達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自然在善感多思的人的心中,從來不只是簡單的客觀存在,而是某種意義上的精神寄托、情感牽絆、人生導師。從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水月的變與不變、逝與不逝讓蘇軾頓悟人生的兩重性,最終悟透取與不取的哲理,物我兩忘。泰山絕頂的日出在經歷風雪之后壯麗呈現,含有姚鼐對人生不斷攀登以歷絕美的感悟。課堂總結:中國文人是有山水情結的。從謝靈運開辟山水詩之后,“山水”便成為文人筆下的常客,他們借山水以抒情、言志和明心。山水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同樣如此。兩者抒情方式一顯一隱,共同借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