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_第1頁
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_第2頁
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_第3頁
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_第4頁
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組成的方法:1、地球物理:依據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確定地球內部由若干不同速度的圈層組成。63705145289866041060220CrustMantleCoreUpperMantleTransitionZoneInnerCoreDepth(km)LowerMantle(solid)OuterCore(liquid)地球除了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外

自表層向內部分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2、實驗模擬:高溫高壓實驗模擬地球內部不同深度條件下具有相同地震波速的物相組成。3、天體物質的對比:對比不同類型隕石成分及波速特征(推測地球深部)4、地球化學:玄武巖和地幔包體(<200km)0-40第一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組成400-670第一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組成一、地殼的結構與組成(一)大陸地殼1大陸地殼的結構大陸地殼一般以地震康拉德面為界劃分出上地殼和下地殼。①上地殼P波速度多為相當于酸性火成巖和酸性變質巖的波速。但根據地表巖石加權計酸的平均化學成分接近花崗閃長巖。②下地殼康拉德面到莫霍面P波速多介于6.5-7.2km/s,滿足這一波速范圍的巖石類型較多,在含水條件下,溫度低于600℃時,主要為基性斜長角閃巖和角閃巖類;相對干條件下穩(wěn)定的巖石類型為麻粒巖和石榴石粒變巖,大于50公里范圍內,則以榴輝巖相巖石為主。提出雙層地幔地球化學模型,支持林伍德的雙水圈由海(洋)水和陸地水組成。流體外核和固體內核的過渡層解的物質有三種存在形式:簡單離子、酸速范圍的巖石類型較多,在含水條件下,目前已發(fā)現生物體內含有60余種元素。大氣中的氧來源:植物的光合作用地殼:由老到新,K、Si增加,Al、Fe、Mg、Ca、Na減少。3、現代地球大氣成分的循環(huán)作用第三節(jié)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無機元素N、S、P、K、Ca、Mg、Fe等對細胞、骨骼、血液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植物根、莖、葉的生長等都有重要作用??岂R提巖堿性花崗巖金伯礫巖第三節(jié)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生作用、氣候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影響。2黎彤(1976)認為地殼化學成分除大陸地目前研究結果傾向于:下地殼的平均化學成分相當于偏鎂鐵質的中性巖。在不同構造背景下,巖石組合可有較大差別。大陸超深鉆探成果表明,上下地殼之間巖石組合并無截然的界面,而是復雜的交錯和滲透關系。2大陸地殼的化學組成目前常采用兩類方法計算地殼平均成分(1)用細碎屑沉積物代表陸殼平均成分(2)用地表各類巖石的加權平均成分,按一定的陸殼結構模型計算平均地殼成分。

不同陸殼結構模型計算出的大陸平均地殼成分存在一定差異。第一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組成研究地殼組成的意義研究地殼平均成分的意義:地球演化進程與能量衰減原始地殼成因上下地殼演化過程、地殼生長、地殼物質的再循環(huán)、底侵、拆沉作用等。第一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組成(二)大洋地殼

1、洋殼結構:

現代大洋地殼厚度約5-10公里洋殼剖面:遠洋沉積物-洋底玄武巖、席狀巖墻群-輝長巖+超鎂鐵堆積巖+地幔橄欖巖。洋殼的地球物理特征(1)海洋沉積物P波速度(2)玄武巖和席狀巖墻,P波速度4.5-密度3.(3)輝長巖和超鎂鐵堆積巖平均厚5kmP波速度密度3(4)莫霍面以下為變形橄欖巖P波

密度3

現代地球不同圈層的組成和壓力、溫度的平均值殼層主要組成深度/km壓力/108Pa溫度/℃大陸地殼Si-Al層Si-Mg(Fe)層0~401~10常溫至600上地幔巖殼Si-Mg質巖石40~5010~18600~1100低速帶地幔巖50~15018~501100~1400下部150~40050~1201400~1800過渡帶400~984120~3801800~2500下地幔地幔巖(富Fe)984~2898380~13502500~4000地核外核Fe-Ni2898~46401350~29804000~4700過渡層Fe-Ni4640~51552980~33204700~4500內核Fe-Ni5155~63713320~37005500~60002、洋殼化學組成

洋殼以拉斑玄武質成分為主體,化學成分中堿金屬含量低,K2O僅為陸殼的1/7比陸殼貧硅、堿金屬,而富鎂鐵。洋底熱水沉積作用極其發(fā)育,是許多金屬成礦的重要場所。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一些元素的濃集系數值(2)670公里下相對不虧損的下地幔水圈:SO42-的濃度增加,為氧化物-碳酸巖-硫酸巖表示方法:10-6、10-9、10-12、g/t2、實驗模擬:高溫高壓實驗模擬地球內部10-2M10-5M石類型為麻粒巖和石榴石粒變巖,大于50(2)670公里不連續(xù)面出現方鎂石,斯石英并發(fā)生石榴石結構向鈦鐵礦轉變,尖晶石和β相鎂硅酸鹽向鈣鈦礦結構轉變,巖石密度增大增大到4.這段時間,只能用“比較行星學”來研究。表示方法:10-6、10-9、10-12、g/t6CO2+6H2O+2822J-----C6H12O6+6O2(二)區(qū)域地殼元素豐度的研究方法極少量H2S和惰性氣體,有機物質約占‰速范圍的巖石類型較多,在含水條件下,二、地幔和地核(1)400公里P波速不連續(xù)面地幔過渡帶頂界(2)670公里P波速不連續(xù)面上地幔底界(3)2900公里P波不連續(xù)面、

S波停止傳播核幔邊界63705145289866041060220CrustCoreUpperMantleTransitionZoneInnerCoreDepth(km)LowerMantle(solid)OuterCore(liquid)(4)2900-4640公里P波急劇降到

km/sS波不通過為流體狀態(tài)的外核(5)4640-5155公里P波增大10.4km/s

流體外核和固體內核的過渡層(6)5155-地心(6371)

P波速度增大為11.0-11.3km/s

地核以FeNi合金為主含少量Si=7.35%S(2.30%)O(4.10%)等輕元素區(qū)域邊界深度km體積分配質量1025克總質量分配地幔質量分配地殼上地幔過渡帶下地幔外地核內地核0-莫霍面莫霍面-400400-10001000-29002900-51005100-63710.0080.160.220.440.1540.0082.4621002451890.0040.100.170.410.320.0060.150.240.6地球內部各層的規(guī)模和質量據林伍德,1975

三、巖石圈及上地幔結構的不均一性

現代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地幔存在橫向和垂向的不均一性。

1古老地臺地幔頂部波速大達8.2-8.3km/s巖石圈地幔厚度大軟流圈極弱或不存在

2年輕地臺地幔頂部波速為7.9-8.1km/s具有正常軟流圈3大陸裂谷

地幔頂部波速接近8km/s,軟流圈波速低厚度大,整個巖石圈都薄,出現大量玄武巖4年輕造山帶地殼厚,巖石圈地幔薄,出現巨量花崗巖。(五)地幔中的相變實驗表明:(1)約330公里處,地幔組成中發(fā)生輝石(含量29%)向石榴石結構轉化(密度增加2.5%),約370公里,橄欖石(含量55%)向尖晶石-β-M2SiO4轉變(密度增加,由3.38g/cm3增大到3)(2)670公里不連續(xù)面出現方鎂石,斯石英并發(fā)生石榴石結構向鈦鐵礦轉變,尖晶石和β相鎂硅酸鹽向鈣鈦礦結構轉變,巖石密度增大增大到4.03g/cm3)(3)1000公里深礦物轉化為比復雜氧化物更致密的相(沖擊實驗外推結果)。(六)

地幔巖模型實驗結果證實地幔中速度不連續(xù)界面主要是相變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化學界面,支持了地幔巖的模型思想。(1)橄欖巖地幔巖模型:林伍德地幔巖模型:3分阿爾卑斯橄欖巖+1分夏威夷拉斑玄武巖(2)榴輝巖-橄欖巖互層地幔模型根據地震波和密度計算發(fā)(1979,1982):①在220-670公里深度之間橄欖巖地幔巖的VPVS計算值與實測值不一致而與橄欖榴輝巖計算值吻合(2)榴輝巖-橄欖巖互層地幔模型②400及670公里處相轉變所造成的橄欖巖密度和波速變化與實測值有偏差,據此提出榴輝巖-橄欖巖互層模型,把地幔自上而下分為三層:富集的橄欖巖上地幔(莫霍面-220公里深)虧損橄欖榴輝巖組成的過渡帶(220-670公里)

虧損橄欖巖下地幔

(七)

地球化學模型Depaolo(1983)根據幔源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提出雙層地幔地球化學模型,支持林伍德的雙層地幔對流模型(1)虧損上地幔(2)670公里下相對不虧損的下地幔目前對全地幔對流和雙層地幔對流存在不同認識,層析成像結果支持全地幔對流模型第二節(jié)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一、地殼元素豐度與計算模型1、元素的克拉克值元素在地殼中的相對平均含量稱為克拉克值若以質量表示,稱為“質量克拉克值”表示方法:10-6、10-9、10-12、g/t(一)地殼元素豐度計算模型2黎彤(1976)認為地殼化學成分除大陸地殼成分外,還應考慮包括大洋地殼成分。3Taylor(1985)采用細碎屑沉積巖的平均成分代表不同時期地殼的平均成分。認為細碎屑沉積巖是地殼表層巖石平均成分的最理想的代表(先決條件)(討論:不同計算模型得出的地殼元素豐度的差異)

(二)區(qū)域地殼元素豐度的研究方法區(qū)域地殼元素豐度計算模型:1、天然地殼剖面模型2、根據變質作用確定的深度剖面模型3、根據巖石地球化學與區(qū)域地球化學建立的地殼剖面模型

第二節(jié)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三)地殼的元素豐度規(guī)律(1)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具有明顯的不均一性:(O、Si、Al、Fe、Ca、Na、K、

Mg、Ti)占地殼總量的99.18%

其它元素僅占0.82%

第二節(jié)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2)服從元素豐度的偶數規(guī)則(原子序數為偶數的元素豐度大于相鄰的齊數元素)。但有不符合偶數規(guī)則的元素存在。

12Mg偶數規(guī)則的破壞與元素化學性質有關,是地球化學演化的結果。第二節(jié)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3)具四倍規(guī)則:原子量或質量數是4的整數倍的元素豐度高。約占地殼總重的87%,如C、O、Mg、Si、S、Ca、Ti、Cr、Fe、Ce、Pb、Th等。(4)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數組合控制了元素的豐度,偶偶型的元素豐度高,齊偶型次之。(5)核殼層規(guī)則:質子數為2、8、14、20、28、50、82和中子數為2、8、14、20、28、50、82、126的核穩(wěn)定性高,分布量大。第二節(jié)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三、元素在地殼各類巖石中的分布地殼中元素豐度大小或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反映不同類型巖石的元素含量不同,是元素地球化學性質和巖石形成環(huán)境差異的結果。地球7種元素占總質量的97%O50.7%Mg15.3%Fe15.2%Si14.4%S3.0%Al1.4%Ca1.0%(一)火成巖中元素豐度的主要特征

1、按超基性巖-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

Fe、Mg、Cr、Ni、Co和鉑族元素豐度遞減堿金屬元素:Li、Na、K、Rb、Cs及Si、Be、Sr、Ba、Zr、Hf、U、Th、Nb、Ta、W、Mo、Sn、Pb和稀土元素等的含量遞增。2、Ca、Al、Ti、V、Mn、Cu、Sc等在基性巖中含量最高,其它巖石含量降低。3、Ge、Sb、As等元素含量在各類巖石中變化不大。(一)火成巖中元素豐度的主要特征(二)沉積巖中元素豐度的主要特征1、堿金屬元素Li、Na、K、Rb、Cs和Si、Al等在頁巖、泥質巖石中含量最高碳酸巖中最低。2、堿土金屬元素Ca、Mg、Sr在碳酸巖中含量最高,砂巖中最低,但現代深海碳酸巖富鈣而不富鎂。3、過渡族元素Mn、Co、Ni在深海軟泥中含量最高,現代大洋中形成巨大海底錳結核礦產,并半生有CoNi的富集。4、深海沉積軟泥中,B、Na、Ba、P、S、Cu、Mo、Pb及鹵素元素F、Cl、Br、I等都高于它們在巖漿巖中的豐度。(二)沉積巖中元素豐度的主要特征(三)地殼元素豐度的研究意義1、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學意義(1)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與克拉克值的關系克拉克值高—獨立礦物(K,Na)克拉克值低—類質同象(Rb,Cs)(2)判斷元素在地殼中富集成礦的能力濃集系數:礦石邊界品位/克拉克值一些元素的濃集系數值(三)地殼元素豐度的研究意義濃集系數低的較容易富集成礦Si,Al,Fe分別僅需富集1.5,3,6倍即可達到工業(yè)品位(礦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紀)。Cu,Zn,Ag分別需富集50,600,2000倍才可達到工業(yè)品位(礦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以后)。Pb、Zn在花崗巖各礦物中的分配第三節(jié)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

的化學成分一、水圈的化學成分水圈由海(洋)水和陸地水組成。陸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地下水。占地球表部水的99.9985%,地球總量的0.024%。一、水圈的化學成分(一)海水海水中溶解有少量(不大于海水總量的3.5%)氣體、有機體和微量元素,被溶解的物質有三種存在形式:簡單離子、酸根和化合物。

其中Cl-、Na+、SO42-、Mg2+(MgSO4)、Ca2+(CaSO4)、K+、HCO3-(H2CO3、CO32-)、Br-、Sr2+(SrSO4)九種被溶解物質總量的99.91%。其它微量元素主要以簡單陽離子、硫酸鹽和氯化物形式存在。一、水圈的化學成分一、水圈的化學成分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溴和碘的總克數。單位g/kg(Cl‰).鹽度:1kg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鹽、有機物換算為氧化物后的總克數,溴和碘化物換算為氯化物。符號為S‰。海水的鹽度為34-36‰,其它微量元素總量不到0.1‰海水中溶解少量氣體,主要為CO2(50cm3/L)N213cm3/L、O22-8cm3/L。極少量H2S和惰性氣體,有機物質約占‰一、水圈的化學成分(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

大陸水所含被溶物質主要為Ca2+、Mg2+、K+、Na+、HCO3-、SO42-和CI-等。這些物質的總量習慣上稱為含鹽量,含鹽量因所處的地質、地理環(huán)境不同而變化。

1.河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水質變化大。世界河水含鹽量一般介于n×10—300mg/L,平均含鹽量為160mg/L。河水中主要離子濃度順序一般為

Ca2+

>Na+,HCO3-

>SO42->CI-,少數河水Na+>Ca2+,CI->HCO3-。(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2.湖水包括湖泊水、沼澤水和內海水等。水質有淡水和咸水兩種。淡水的主要成分中:Ca2+

>Na+,HCO3-

>SO42->CI-。咸水中CI->HCO3-,其它陽離子濃度順序與海水相似。含鹽量變化比河水小。(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3、地下水地下水主要由大氣降水經過土壤和巖層的滲透而形成,成分因地而異,(與所處地質背景有關)。含鹽量高,隨深度增大。懸浮物少、受地表污染少。(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上部地下水一般為Ca2+

>Na+,HCO3-

>SO42->CI-,深部轉化為Na+>Ca2+,CI->SO42->HCO3-。地下水具還原性質,常含有低價金屬,特別是Fe2+和Mn2+等。(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4、溫泉水

溫泉是由內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下水體。常含有特殊的成分,例如CO2、H2S、CH4、N2等氣體及放射性元素.(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5、冰川冰川來自大氣降水,主要分布在極地和大于4500M的高原和山脈中。(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地球水圈的存在,對風化、沉積作用和生命的衍生具有決定性意義.水在表生條件下使礦物發(fā)生分解、運移,并改變了原有礦物的元素組合,導致一些元素發(fā)生遷移、分散,另一些元素聚合、集中。據統(tǒng)計,世界資源總量的75%左右是在水圈中經沉積和沉積變質而生成的。(二)大陸水的化學成分二、大氣圈的化學成分

1、大氣圈的基本特征巖石圈表面及外部的空氣層稱為大氣圈。其質量約為5.3×105t。大氣圈與星際空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根據大氣的組成狀況將大氣分為均勻層(低層大氣)和非均勻層(高層大氣).100km高度以下為均勻層,約97%的大氣質量集中在距地表29km內的均勻層中.所測大氣成分均來自均勻層的下部。葉綠素但有不符合偶數規(guī)則的元素存在。Fe2++H2OFe(OH)2+2H+Fe(OH)2(8×10-16無機元素N、S、P、K、Ca、Mg、Fe等對細胞、骨骼、血液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植物根、莖、葉的生長等都有重要作用。主要來自大氣降水,水質變化大。⑸能量:太陽輻射和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析出的熱量(是地球構造活動和化學演化的主動力)(太古宙-地球熱能大量釋放;1)表生作用下硅酸鹽礦物的水解反應沉積鐵礦Fe3O4并伴有SiO2膠體的沉淀—磁鐵石英巖根據大氣的組成狀況將大氣分為均勻層(低層大氣)和非均勻層(高層大氣).100km高度以下為均勻層,約97%的大氣質量集中在距地表29km內的均勻層中.所測大氣成分均來自均勻層的下部。⑵大氣圈:游離氧少→多。有H2、Xe,Kr,CO,CH4和O3(表1-11)上下地殼演化過程、地殼生長、地殼物質的再循環(huán)、底侵、拆沉作用等。⑶水圈:(從酸性→中性→堿性);原始水圈:現代的1/10、酸性(PH=1~2)Depaolo(1983)根據幔源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第三節(jié)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

2、大氣組成大氣的成分主要為N2、O2、Ar和CO2,這四種氣體占大氣總體積的99.65%,痕量氣體有H2、Xe,Kr,CO,CH4和O3(表1-11)3、現代地球大氣成分的循環(huán)作用(1)氮循環(huán)氮和氧是大氣的主要成分,占大氣體積的98.9%。它們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去氣作用。生物消耗氮,但死亡腐爛后,又轉化為NH3重新返回大氣,另一部分則保留在沉積物中。根據大氣的組成狀況將大氣分為均勻層(低層大氣)和非均勻層(高層大氣).100km高度以下為均勻層,約97%的大氣質量集中在距地表29km內的均勻層中.所測大氣成分均來自均勻層的下部。(討論:不同計算模型得出的地殼元素豐度的差異)第一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組成2km/s,滿足這一波但有不符合偶數規(guī)則的元素存在。原始地球:主要由氣體(H2、He、CH4)和塵埃(硅酸鹽、鐵化合物、水、NH3)經重力吸集作用而形成。河水中主要離子濃度順序一般為Si,Al,Fe分別僅需富集1.3、現代地球大氣成分的循環(huán)作用玄武巖和地幔包體5%)氣體、有機體和微量元素,被溶它們是大陸殼的主要組成元素。生物圈:最早生命35億年,最初生命的發(fā)展是從海洋中進行的。上下地殼演化過程、地殼生長、地殼物質的再循環(huán)、底侵、拆沉作用等。元素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分布第三節(jié)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2)氧循環(huán)大氣中的氧來源: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陽能6CO2+6H2O+2822J-----C6H12O6+6O2

葉綠素大氣中高能射線與水氣的相互作用2H2O-高能射線——2H2+O2(3)氧消耗:生物呼吸消耗氧,機體死亡分解時消耗氧.氧的循環(huán)對元素的遷移有著重大的影響。例如硫化物的表生富集作用。第三節(jié)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3)CO2的循環(huán):大氣中CO2含量僅占0.031%(體積),但對表生作用、氣候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影響。來源:地球去氣作用(火山、早期大氣)+生物排氣+碳酸巖風化+化石燃料燃燒釋放消耗:植物光合作用、海洋和湖泊中的碳酸鹽沉淀、有機質深埋第三節(jié)

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的化學成分三、生物圈的成分

地球表面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活動空間構成生物圈,主要集中分布于地表和海洋。目前已發(fā)現生物體內含有60余種元素。其中O、C、H的總量達98.5%,其次是Ca、K、Si、Mg、P、S等。O、C、H組成生物機體的主體,主要以:蛋白質、類酯物、碳水化合物、色素和木質素五大類有機分子形式存在。無機元素N、S、P、K、Ca、Mg、Fe等對細胞、骨骼、血液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植物根、莖、葉的生長等都有重要作用。四、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與化學演化37億年前(無確切依據)原始地球:主要由氣體(H2、He、CH4)和塵埃(硅酸鹽、鐵化合物、水、NH3)經重力吸集作用而形成。原始大氣圈:H2、H2O、CH4、NH3、N2、CO、CO2、H2S和少量惰性氣體。屬于還原性。原始水圈:現代的1/10、酸性(PH=1~2)這段時間,只能用“比較行星學”來研究。例如,月球表面布滿著隕石坑,考慮到地球引力比月球大,應有更多的隕石坑,但由于地球的風化作用強,消毀了這些痕跡。

37-25億年(太古宙)

巖石圈:地殼為現代保存的綠巖帶、花崗質巖石。

水圈:酸性,海水的氯度和鹽度增加。大氣圈:大氣氧增加到現在的千分之一。生物圈:最早生命35億年,最初生命的發(fā)展是從海洋中進行的。開始為嫌氧(惡氧)生物,后來逐漸轉化為喜氧生物,礦產:與綠巖和花崗質巖石有關Cr、Ni、Co、Cu、Au、Ag、Pb、Zn及Pt。沉積鐵礦Fe3O4并伴有SiO2膠體的沉淀—磁鐵石英巖25-16億年(古元古代)大氣圈:游離氧、CO2含量增加生物圈:藻類的出現→游離氧增加→CO、CH4氧化成CO2→出現碳酸鹽。水圈:氯化物-碳酸鹽型礦產有Cr、Ni、Co、Cu、Fe、P及Pt——與基性侵入巖有關Fe:在早期(缺氧)以Fe(HCO3)2大量溶解于水中,當游離氧增多時,以FeCO3沉積下來→Fe3O4(碳酸鹽和硅鐵建造相伴生)。億年(中、新元古代)礦產有:Cu、Ni、Co、Fe、P及Pt——與基性侵入巖有關地殼:由老到新,K、Si增加,Al、Fe、Mg、Ca、Na減少。生物圈:藻類(疊層石)大量繁殖→游離氧增加→CO大量氧化成CO2→出現厚層碳酸鹽沉積。大氣圈:游離氧、CO2含量大量增加水圈:SO42-的濃度增加,為氧化物-碳酸巖-硫酸巖水圈,海水pH值中性。億年-現在(顯生宙)水圈(海水):氯化物-硫酸巖型,呈堿性,大氣圈:早期N2-CO2-O2型→N2-O2型(陸生植物出現后)生物圈:大量生物繁衍礦產:的多樣性。金屬(與基性巖有關—Cr、Ni、Co和鉑族;與殼源中酸性巖漿巖有關的—W、Sn、Mo、Bi等)、有機(煤、石油、磷、天然氣);鹽類礦床(顯生宙);大洋錳結核。總的演化趨勢:⑴地球物質演化過程中,親氧、親氣元素向地球表部遷移。它們是大陸殼的主要組成元素。⑵大氣圈:游離氧少→多。(氧:游離氧缺少(還原環(huán)境)→增多(CO、CH4氧化成CO2)碳酸鹽沉積,有機礦產出現⑶水圈:(從酸性→中性→堿性);⑷生物圈:無→開始出現嫌氧(惡氧)生物→藻類出現→大量藻類繁衍→大量生物繁衍(海生→陸生)。⑸能量:太陽輻射和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析出的熱量(是地球構造活動和化學演化的主動力)(太古宙-地球熱能大量釋放;元古宙到早古生代—減弱;中晚古生代加強;中生代-高峰;此后-穩(wěn)定。)

太古-早元古中元古-晚元古顯生宙條帶狀硅鐵建造白云巖建造石灰?guī)r建造

科馬提巖堿性花崗巖金伯礫巖

鐵鉛鋅、稀土鎢錫、汞梯強烈分異、去氣溫度下降出現巨厚巖石圈

水圈酸性水圈PH值升高地殼分異明顯火山噴發(fā)氣體使海水PH值降低,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