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基于日記法研究_第1頁
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基于日記法研究_第2頁
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基于日記法研究_第3頁
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基于日記法研究_第4頁
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基于日記法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基于日記法研究TOC\o"1-3"\h\u234261前言 5207952文獻綜述 7313932.1核心名詞的解釋 778582.1.1表達性寫作的概念 7209672.1.2抑郁的概念及測量 765232.1.3焦慮的概念及測量 784012.1.4日記法的概念 7111462.2表達性寫作的研究綜述 8144352.2.1表達性寫作的理論機制 874902.2.2表達性寫作的寫作范式 10217812.3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焦慮的相關研究 1182483問題的提出 12136063.1問題提出 12268263.2研究內容及思路 13138984實證研究 1354954.1研究一表達性寫作與中學生抑郁、焦慮的關系 13240864.1.1目的 13230904.1.2方法 1427224.1.3結果 14222674.1.4方差分析 16136034.1.5小結 17318734.2研究二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干預作用 18160274.2.1目的 18139814.2.2方法 18160844.2.3結果 1950965討論 22205305.1中學生焦慮、抑郁的現狀 2268405.2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焦慮的關系 22264066結論 23161997研究不足與展望 2331315參考文獻: 2519411致謝 26附錄27摘要:目的:探討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的抑郁、焦慮的影響;分析表達性寫作在抑郁、焦慮情緒中的作用。方法:該文章運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某中學361名中學生,采取表達性寫作實驗與日記法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學生進行干預,采用自評抑郁量表(SDS)、自評焦慮量表(SAS)為測量工具,調查中學生抑郁、焦慮得分情況。結論:結果表明,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焦慮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谌沼浄ǖ难芯?,我們沒有發(fā)現表達性寫作對中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有顯著的改善效果。關鍵詞:抑郁;焦慮;表達性寫作;中學生;日記法1前言進入青少年階段,人們開始踏入一個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頻發(fā)的重要時期,這是他們生命中將要面臨心理挑戰(zhàn)的關鍵階段。在《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有2.02億人抑郁,結果發(fā)現: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焦慮風險檢出率為15.8%,青少年患病率已達15%-20%,未成年的抑郁患者比例高達30%。在研究調查中發(fā)現,心理疾病的年輕化趨勢愈發(fā)顯著。這一現象的背后,一方面是家長們的科學意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自閉癥、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兒童心理問題的早期發(fā)現與確診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當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時代文化背景變遷等多重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許多心理狀況良好的個體在更早的年齡段便顯現出了心理問題的端倪。當前,諸多中學生正承受著來自學業(yè)、家庭以及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導致了抑郁和焦慮等情緒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更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構成了長期威脅。學業(yè)壓力,無疑是中學生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在當前過分追求高分和名校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中學生承受著沉重的學業(yè)負擔。長期的考試壓力和學業(yè)任務,使他們時常感受到焦慮與沮喪。此外,家庭因素亦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不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緊張的親子關系以及溝通障礙,都可能使中學生陷入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之中。同時,家庭對子女的過高或過低的期望,也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在青春期這一特殊階段,社交問題同樣可能成為中學生抑郁和焦慮的誘因。他們正處于建立人際關系的關鍵時期,與同學和朋友的關系變化,以及面臨的各種社交挑戰(zhàn),都可能引發(fā)他們的情緒問題。此外,個人因素如人格特質和自我意識等,也會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部分中學生可能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缺乏自信,從而陷入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中。抑郁、焦慮的學生人數在不斷的增加,而重點高中抑郁、焦慮學生人數比例較大的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這個問題,學校和學生該如何自處?近年來,表達性寫作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心理療法備受矚目,其核心在于鼓勵個人以文字形式深入地袒露自己對過往負面或正面經歷的感受和理解,以此促進情緒釋放和心理調適;目前,大量證據表明,這種寫作實踐在改善心理健康問題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有助于提升重癥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同時對于緩解學生學業(yè)上的消極情緒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陳誠,2023)。這一發(fā)現為心理健康領域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相較于傳統(tǒng)的心理干預手段,表達性寫作以其簡便易行的特性顯得尤為突出。這一方法無需過高的使用者門檻,只需具備基本的書寫能力,個體便可輕松實踐。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考,從而達到緩解壓力、提升心理健康的效果。因此,表達性寫作在心理干預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該方法較少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限制,既可在學校實施,也適用于家庭環(huán)境。值得一提的是,表達性寫作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對學生個人的隱私有效保護;在敘述過程中,學生能夠擁有表達的自由性與可控性,有些難以說出口的話語,在書寫的環(huán)境下能夠更為自如地流露出來,這些特點使得表達性寫作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心理干預手段。在中學時代手寫日記是中學生抒發(fā)自己內心想法和情感的表達方式,日記對于在校中學生來說,更加便捷且保密性較好;但隨著網絡時代快速發(fā)展,網絡寫作更受中學生青睞,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上表達自己最近生活的遭遇和心情,以此獲得認同感和安慰,發(fā)泄他們的情緒。因此,本研究的第一項工作是探究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影響,通過學生日常手寫日記和網絡寫作的寫作習慣分析其對抑郁、焦慮的影響;本研究的第二項工作是選取小樣本中學生個體在日記法的基礎上運用自由式表達性寫作的方法對抑郁、焦慮進行干預,對被試進行干預前測、后測1(即時)、后測2(二個月后),探究此干預方法的效果。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他們面臨著諸多矛盾和沖突,如學業(yè)壓力、家庭紛爭以及同伴關系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易導致中學生產生悲傷、抑郁、焦慮、難過和恐懼等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往往會對他們的認知產生不良影響,進而阻礙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考慮到中學階段是學生人格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引導他們如何正確控制和調節(jié)情緒,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形成和發(fā)展。因此,通過表達性寫作的方式,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有效的情緒表達和調節(jié)途徑,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成長中的挑戰(zhàn)。本文旨在通過日記法,深入探究表達性寫作對中學生抑郁、焦慮情緒的具體影響,從而進一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理論、研究手段及干預策略。這一研究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在實際應用中,對學校和社會工作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具體而言,將表達性寫作的理念與方法融入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層面,有助于心理老師、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2文獻綜述2.1核心名詞的解釋2.1.1表達性寫作的概念表達性寫作(ExpressiveWriting)是Pennebaker和Beall于1986年設計并應用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按一定的主題,表達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還有一些與表達性寫作意義相同的詞語:書面情感表達和書面情感表露(徐影影,2014)。表達性寫作的形式包括自由寫作——主題內容不限;結構化寫作——按照問卷程序的設置進行。2.1.2抑郁的概念及測量抑郁,通常是指一種情緒狀態(tài),當人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壓力或者失落時,可能會感到情緒低落、失去興趣和活力,甚至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抑郁并不只是短暫的悲傷或沮喪,而是一種持續(xù)的情緒低落狀態(tài),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美國精神病學會(2013)將抑郁癥定義為:一種以情緒低落和不快樂為主要癥狀,并伴有體重異常增加或減少、失眠或嗜睡等附加癥狀的情緒障礙(鄒永翠,2023)。本研究采用《心理學大辭典》對抑郁的定義,是與伴隨著青春期出現的一種外顯而持久的易怒,沮喪和不快等內心狀態(tài),表現為長期的“情感低落”(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2004)。在抑郁的測量方面,一般都是采用被試自評量表,本文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對研究被試進行測量,是W.K.Zung編制的抑郁量表(1965)。量表一共是有20個題目,分為4級評分。其特點在于操作簡易,且能夠明晰地體現抑郁患者的主觀體驗及其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從而有效追蹤治療效果。值得強調的是,無論采用何種量表,它們均不能作為抑郁癥的確診依據。量表的主要作用在于初步篩查可能存在的抑郁情緒,從而識別出那些可能需要進一步前往醫(yī)院接受專業(yè)診斷的潛在抑郁癥患者。通過這樣的篩查,我們能夠確保這些潛在患者得到及時、專業(yè)的治療與關懷。2.1.3焦慮的概念及測量焦慮,這一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狀態(tài),對個體的決策過程產生深遠影響。它表現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個體內心體驗到的緊張、煩躁和憂慮等情感(徐田田,2021年)。本項研究采用了自我評估焦慮量表(SAS)來評估參與者的焦慮狀況,SAS是一種便于使用且易于理解的心理評估工具,它旨在衡量個體的焦慮程度。使用SAS時,需要注意其中某些項目的評分是反向的,因此在評估過程中應遵循特定的計分規(guī)則。SAS的設計原理和評估方式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非常相似。通過恰當的運用SAS,我們能夠深入理解個體的焦慮狀況,并為之后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2.1.4日記法的概念日記法研究(diarystudy)是指一種自我報告形式,通過讓被試在特定的調研期間內進行重復測量,從而有效收集數據;揭示個體在特定時間段的內心體驗和變化(王芳&許燕,2007)。在此過程中,參與者需在研究者設定的調研時段內,每日完成一份精心設計的問卷。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我們捕捉因變量隨自變量的動態(tài)變化,更能深入探究被試者情緒和行為的微妙差異。通常,日記研究的周期為兩周,確保了數據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其測量內容聚焦于被試者當時或當天的情緒、行為或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問卷的設計注重簡潔明了,既確保了數據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冗長的題目給被試者帶來厭煩。2.2表達性寫作的研究綜述2.2.1表達性寫作的理論機制2.2.1.1情感壓抑理論關于表達性寫作的功能及其作用機制,眾多理論試圖對其進行闡釋。情感壓抑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在面臨情感沖突時,如何處理和應對不滿情緒的過程。當個體與他人產生情感沖突時,如果這種不滿情緒得不到適當的釋放和解決,就可能形成情感壓抑。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壓抑是指某種觀念或沖動在成為意識之前被阻止或限制,割斷了觀念與意識之間的聯系,以避免不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壓抑并非消除或取消此類概念,而是使它們無法進入意識層面。在早期的探索中,弗洛伊德的壓抑理論被廣泛用于解釋表達性寫作所取得的效果;該理論為理解寫作在情感表達和心理疏導方面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情感壓抑理論的研究者們傾向于激勵受試者將深埋心底、未曾向人傾訴的心聲付諸筆端。不難發(fā)現,這種方法與傳統(tǒng)治療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即引導來訪者傾訴自傷性事件與交流其部分潛藏在無意識中的記憶,從而達到類似的治療效果。但Greenberg等發(fā)現,被試所寫作的創(chuàng)傷事件是否曾告訴過他人,在干預的效果上沒有顯著差異(徐影影,2014)。這一發(fā)現表明,情感壓抑理論雖然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理解表達性寫作的途徑,但它的解釋力是有限的。情感壓抑只是影響表達性寫作的一個因素,實際上,表達性寫作還受到眾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更為復雜且多樣化。2.2.1.2認知加工理論認知加工理論(Cognitive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是一個用于解釋個體在處理和解釋信息,特別是在做出決策時的內在心理過程的框架。該理論強調個體在面臨各種情境時,如何通過感知、存儲、編碼和決策等認知環(huán)節(jié)來加工外部信息,并根據個人的自我概念、偏好和經驗等因素對這些信息進行解釋和整合。認知加工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個體需更新舊有的心理圖式,并以嶄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曾經的創(chuàng)傷經歷。原有心理圖式中,三大信念支撐著我們:自身安全、世界可解、自我積極。但創(chuàng)傷經歷常使這些信念動搖。為治愈創(chuàng)傷,個體需重構認知體系,融合或調整心理圖式,達成和諧共存。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于個體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過去的創(chuàng)傷,實現內心的和諧與平衡。有學者認為,表達性寫作可以讓個體在回憶、描述創(chuàng)傷性記憶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重新組織和建構,這一過程有助于個體建構起新的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使自己更為適應、融合的圖式(魏大龍,2016)。國外研究者發(fā)現,想要最大程度地體現認知建構的積極作用,個體在此過程,不僅是在簡單文字組織和加工,最重要的是需要個體重新體驗、感受曾經的創(chuàng)傷事件(StephenJ,LeporeandJoshuaM.Smyth,2003)。Pennebaker等通過分析情感表達寫作的實驗中發(fā)現,文章中“因為”、“由于”這類因果詞和認識到、理解這類領悟詞的增加,能顯著地預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寫作者試圖理解其在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和再次體驗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PennebakerJ.W,1993)??偟膩碚f,認知加工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框架,它整合了多個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我們理解人類思維和決策過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當今社會,隨著信息量的不斷增加和決策復雜性的提高,認知加工理論的應用價值也日益凸顯。2.2.1.3暴露與情緒加工理論暴露理論對于表達性寫作的作用機制有著獨到的見解,這一理解與行為主義療法中的暴露療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該理論認為,表達性寫作為個體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使其能夠回顧那些深埋于心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重新體驗那些往日的情緒與情感,勇敢地面對當時產生的應激反應。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缺少了真實的刺激源,個體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安全感,其應激反應和負性情緒也會逐漸消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暴露次數的增多,個體對于這些刺激的反應將愈發(fā)微弱,直至最終能夠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曾經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這一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心理脫敏治療,其核心在于幫助個體區(qū)分無條件刺激與條件刺激,進而減少對條件刺激的過度反應,讓個體能夠更為冷靜、理智地審視自我與外界的關系,實現內心的和解與療愈。2.2.1.4自我調控理論自我調節(jié)模型秉持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視角,它堅持認為積極與消極的生活體驗是相互關聯而非孤立存在的要素,從而構建了一個更為全面和連貫的自我調節(jié)框架。這一模型不主張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個體的心理調節(jié)過程。研究發(fā)現當被試進行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積極方面寫作時,寫作后的追蹤測量結果,與典型表達性寫作的效果相同,被試的看病次數都減少了(King,2000)。Cameron等人比較了自我調控寫作練習與典型表達性寫作的效果,讓自我調控寫作組學生描述遇到的問題并提出應對方法,結果自我調控寫作組與典型表達性寫作的學生獲得了同樣的健康改善(Cameron,1998)。一些寫作研究雖未引發(fā)創(chuàng)傷寫作過程中常見的短期負性情緒,卻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一現象可以通過自我調控理論得以合理解釋。這些研究或許在方法或焦點上有所不同,但均展現了寫作在情感調節(jié)和認知重構方面的積極潛力。在表達性寫作的過程中,個體能夠深刻體驗并感悟到對自我情緒的釋放與駕馭;這種獨特的體驗不僅有助于個體在情緒調控方面積累寶貴的經驗,還能顯著提升其對情緒管理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帶來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為深入剖析這一現象,本文采用自我調控理論作為分析框架。2.2.2表達性寫作的寫作范式2.2.2.1自由式寫作范式自由式寫作范式又稱為標準寫作范式,由Pennebaker最早應用于經歷過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大學生群體。在該種寫作范式下,要求被試以他們對自身創(chuàng)傷性事件或應激的認知和情感為主題進行寫作,連續(xù)3-5天,每天寫作15-20分鐘,寫作時無需顧及拼寫、文體和語法;即寫作過程中,被試僅被指定了寫作主題,而沒有規(guī)定其寫作的結構或視角所以后來被稱之為自由式寫作(郭薇,曹慧&周明潔,2017)。本文采用自由式表達性寫作,讓學生進行自我表達、敘述。鑒于中學生在情感調控方面能力較弱,我們在設計寫作范式時,特別注重避免要求被試撰寫涉及自身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內容。我們的核心考量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意愿,而非局限于刻板的單次寫作時長、頻率及次數等固定要素。通過此種方式,我們期望能夠營造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寫作環(huán)境,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表達自我、抒發(fā)情感。2.2.2.2結構化寫作范式結構化寫作詳細規(guī)劃了表達性寫作的指導語與書寫內容,以針對不同被試、目的與干預目標達成預期效果。通過提問與引導語,引導寫作者遵循固定格式,清晰展現個人經歷脈絡。此方式有效總結、儲存和理解事件,利于癥狀得到改善和心理狀態(tài)的提升;但被試在表達時可能會受到問卷結構的影響,限制其傾述欲和靈活性、敘述過于機械。根據原理不同,分為了三種范式:認知加工范式、積極寫作范式、心理位移范式。2.3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焦慮的相關研究在美國,表達性寫作最初被確立為實證心理學的一種研究范式,這一領域的研究自此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與認可。19世紀80年代,Pennebaker發(fā)現許多學生曾經歷性創(chuàng)傷,未傾訴者更易出現健康問題。鑒于此,研究者開發(fā)表達性寫作范式,助背負秘密者敞開心扉,暴露創(chuàng)傷經歷,有效干預心理問題。在Pennebaker和Beall(1986)的第一個實證研究中,大學生被隨機分配到4個小組:“創(chuàng)傷情緒組”、“創(chuàng)傷事實組”、“創(chuàng)傷整合組”、控制組;結果顯示:創(chuàng)傷整合組與控制組相比,在寫作后的6個月里,去健康中心的次數顯著減少(邱小燕,葛艷瑩&

胡超,2022)。個體借助書寫的方式,將內心的創(chuàng)傷情緒與對事件的認知相融合,進而實現對自我情感的深度洞察與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全面理解。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個體更好地認識自我,更能長期改善其身心健康狀況。Pennebaker強調,表達性寫作的核心在于鼓勵寫作者以坦誠的態(tài)度面對并接納自身的情緒,勇敢地抒發(fā)內心深處長久壓抑的真實感受。許多研究者也基于自己的研究結果,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表達性寫作的作用機制,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表1來看,徐影影和聞素霞(2014)的研究顯示,自由式寫作在連續(xù)兩個月內對抑郁癥狀展現出持續(xù)有效的緩解作用,而對焦慮癥狀的緩解則主要表現在一個月內。相比之下,結構化寫作對抑郁和焦慮的影響均可持續(xù)長達兩個月,顯示了其長期的有效性。李珊珊(2014)的研究進一步細化了寫作范式對焦慮緩解的影響,發(fā)現積極寫作范式對長短期焦慮的緩解均有顯著成效,而消極主題寫作在焦慮緩解方面效果不顯著,中立主題寫作則對短期焦慮有一定緩解作用。李丹(2015)的研究以球員為對象,發(fā)現四個月后球員仍能感受到表達性寫作對其焦慮水平的降低,并認為這種寫作方式對其日常生活具有積極的長遠影響。國外研究方面,吉田真由子、長谷川千訟和松田郁緒等(2013)的研究指出,情緒反應總分隨時間推移呈現上升趨勢,而創(chuàng)傷性體驗度和一般健康問題則隨時間推移而逐步減少。Deters和Range(2003)的研究揭示,隨著時間的推移,PTSD癥狀得到顯著緩解,但自殺意念和抑郁癥狀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而Gortner、Rude和Pennebaker(2006)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在研究的初期階段(五周時),抑郁與反芻癥狀并未出現顯著變化,然而,在研究的后期階段(六個月時),高抑制組的抑郁癥狀則呈現出顯著的降低趨勢。這些研究為我們深入理解寫作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上述研究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深入剖析了表達性寫作的作用機制與效果,它不僅在個體認知重構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而且還在情緒調控和社會化進程等多個層面展現出了顯著的正面效應。這些發(fā)現不僅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于表達性寫作的理解,同時也揭示了其在不同領域中的廣泛適用性和深遠影響力。表1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焦慮在各國的相關研究研究者(作者及時間)寫作次數寫作時長(分)寫作頻率樣本群體樣本量是否顯著寫作范式寫作方式國家徐影影,聞素霞(2014)625每周初中生60是1,20中國李珊珊(2014)420每天大學生60是21中國張東,駱方(2016)520每天高中生117是10中國柴明莉,余慧慧,劉媛等(2014)3155分鐘大學生64是21中國小川將,鈴木宏幸等(2013)——————大學生62是11日本杉久保英司(2010)130無本科及研究生30是21日本李丹(2015)120-30無大學生30是10中國大森美香(2013)315每天大學生24是11日本紀日奈子,久保田進也,——————大學生109是11日本三國牧子(2013)松本祥史,吉田真由子,320每周大學生75是21日本中野收太的,等(2011)吉田真由子,長谷川千訟,320每周大學生39是1,21日本松田郁緒,等(2013)Deters,&Range(2003)415第二天大學生57是11,2美國Gortner,Rude,&Pennebaker(2006)320每天大學生90是22美國Niles,Haltom,Lieberman,Hur420三天以上大學生50是21美國&Stanton(2016)注:寫作范式1=自由式寫作;2=結構式寫作。寫作方式0=未說明;1=紙筆式;2=網絡式;3=混合式。表達性寫作的寫作方式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書寫方式正悄然發(fā)生變革,逐漸被豐富多彩的社交網絡所取代。在當下,諸如Facebook、Twitter、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為廣大的網絡寫作者提供了展現自我、分享生活的廣闊舞臺。這些平臺不僅讓寫作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還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和文化內涵。然而,在享受網絡寫作帶來的便利與樂趣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警惕,審慎思考信息分享的安全問題。因此,在推行網絡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設定明確的信息分享邊界,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確保個人隱私不被侵犯。3問題的提出3.1問題提出在時代的變遷的進程中,我們日益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個體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盡管傳統(tǒng)的談話療法為個體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徑,但由于其受到時空的限制,往往難以滿足現代人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對心理支持的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表達性寫作作為一種新型的心理療法應運而生,憑借其便捷性、經濟性和獨特的治愈效果,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青睞。表達性寫作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心理治療方法,為個體提供了一個私密且安全的情感釋放空間。在這個獨特的空間里,個體得以毫無顧忌地通過文字來傾訴內心的喜怒哀樂,實現情感的全面釋放與表達。這種寫作方式不僅有助于個體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更能有效地調節(jié)情緒,進而促進心理健康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表達性寫作在不同群體和文化中均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價值。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都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抒發(fā)內心的情感,緩解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階段,面臨著學業(yè)、人際關系等多重壓力。而表達性寫作,特別是寫日記這種形式,有助于他們記錄成長歷程,思考生活問題,進而促進自我認知與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然而,在亞洲文化背景,特別是中國,關于表達性寫作對中學生抑郁、焦慮的研究仍顯有限,其研究對象大多集中于大學生和一些臨床人群,而針對中學生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徐影影,2014)。3.2研究內容及思路本研究內容主要包含兩大方面:其一,深入探討表達性寫作與中學生抑郁、焦慮情緒之間的關系;其二,在日記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表達性寫作對中學生抑郁、焦慮情緒的干預效果。我們通過對中學生的調查,收集他們在抑郁、焦慮這兩種情緒上的得分數據,并據此分析表達性寫作與中學生抑郁、焦慮狀態(tài)之間的相關程度。采用表達性寫作的方法,引導中學生以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旨在探討這一方式對于改善中學生抑郁、焦慮情緒的有效性。通過實施表達性自由寫作范式,我們對比了前后個體在抑郁、焦慮狀態(tài)上的變化,進而深入分析了表達性寫作對中學生抑郁、焦慮情緒影響作用的具體表現特點。通過這一系統(tǒng)研究,我們期望能夠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4實證研究4.1研究一表達性寫作與中學生抑郁、焦慮的關系4.1.1目的通過問卷調查中學生表達性寫作、抑郁、焦慮現狀,試分析表達性寫作與中學生抑郁、焦慮的關系。4.1.2方法4.1.2.1對象針對海南省農墾中學中學生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個年級中,共抽取了389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在收集完問卷后,我們進行了初步整理,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無效問卷,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經過篩選,我們獲得了361份有效樣本,有效回收率高達92.8%。在樣本構成方面,女生占比50.1%,男生占比49.9%,性別分布較為均衡。年級分布上,初一學生占13.8%,初二學生占26%,高一學生占28.3%,高二學生占31.9%,各年級均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參與,確保了樣本的代表性。4.1.2.2工具寫作習慣調查,主要針對學生基本信息、手寫日記和網絡寫作的習慣。抑郁癥狀的評定:采用William于1965年編制的自評抑郁量表進行施測。SDS在我國人群中被證明有較好的信效度(徐影影&聞素霞,2014)。焦慮癥狀的評定:采用由華裔教授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量表有20道題目。采用從1到4的四級評分衡量癥狀程度(汪向東,王希林,馬弘,1999)。量表采用克隆巴赫系數對樣本數據進行信度評估,如表2所示,信度值大于0.7,通過此方式,我們確保了數據的可靠性與一致性,為后續(xù)分析奠定了堅實基礎。表2信度檢驗變量Cronbachɑ值題項數抑郁0.80520焦慮0.833204.1.2.3程序問卷調查的實施是以班級為組織單位進行的,主試人員均經過專業(yè)培訓,確保指導語和施測過程的一致性。在現場統(tǒng)一的引導下,中學生依據自身實際情況獨立完成問卷評定,并現場回收問卷,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4.1.2.4數據處理收集數據使用SPSS2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4.1.3結果4.1.3.1手寫日記和網絡寫作習慣的現狀調查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相較于手寫日記,中學生更偏向與網咯寫作來表達自己,抒發(fā)情感;在寫作類型更傾向于選擇表達性寫作。表3手寫日記和網絡寫作習慣的現狀測量題項測量項目數量百分比手寫日記是8022.2否28177.8網絡寫作是18350.7否17849.3表達性寫作類型表達性內容21258.7陳述性內容14941.34.1.3.2中學生抑郁、焦慮得分描述性統(tǒng)計對中學生抑郁焦慮得分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發(fā)現,中學生抑郁總量表的平均分41.88,45%的中學生表現出程度不同的抑郁癥狀;中學生焦慮總量表的平均分為35.83,25%的中學生表現出程度不同的焦慮癥狀;抑郁得分處于較高水平。綜上說明,中學生整體的抑郁水平偏高。表4中學生抑郁、焦慮得分描述統(tǒng)計N范圍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差方差抑郁總分焦慮總分有效個案數(成列)36136136142452420666541.8835.838.5098.64172.40974.6614.1.3.3抑郁和焦慮的相關關系本文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如表5所示,抑郁和焦慮之間的關系是顯著的,這充分說明了各變量之間潛在的相關關系。表5相關系數矩陣變量12抑郁1焦慮0.695**14.1.4方差分析(1)不同性別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的差異檢驗表6各個變量在不同性別上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個案數抑郁焦慮男18040.43±8.9234.44±8.71女18143.33±7.8537.22±8.37t-3.273-3.095p0.0010.002(2)是否是獨生子女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的差異檢驗表7各個變量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個案數抑郁焦慮是5141.84±8.1534.22±7.84否31041.89±8.5836.1±8.75t-0.037-1.445p0.9710.149以方差分析探討不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在抑郁、焦慮得分上的表現特點。由表6可知,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抑郁和焦慮上具有顯著差異,女生抑郁得分和焦慮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由表7可知,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從分數上看,不是獨生子女的學生的抑郁得分較高,是獨生子女的學生的焦慮得分較高。(3)是否有手寫日記習慣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的差異檢驗表8各個變量在是否有手寫日記習慣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個案數抑郁焦慮是8041.09±8.335.96±8.75否28142.11±8.5735.8±8.63t-0.9480.344p0.1510.880(4)是否有網絡寫作習慣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的差異檢驗表9各個變量在是否是否有網絡寫作習慣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個案數抑郁焦慮是5142.83±8.6237.09±8.77否31040.92±8.334.54±8.34t2.1420.033p2.8220.005(5)不同表達性寫作方式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的差異檢驗表10各個變量在不同表達性寫作類型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個案數抑郁焦慮表達性內容21242.02±8.6235.98±8.58陳述性內容14941.68±8.3735.62±8.75t0.3720.386p0.7100.700以方差分析探討是否手寫日記和網絡寫作、表達性寫作在抑郁、焦慮得分上的表現特點。由表8可知,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在是否有手寫日記習慣上無顯著差異;從分數上看,沒有手寫日記習慣的學生抑郁得分較高。由表9可知,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在是否有網絡寫作習慣上具有顯著差異;有網絡寫作習慣的學生抑郁和焦慮得分高于沒有網絡寫作習慣的學生。由表10可知,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在不同表達性寫作方式上無顯著差異。4.1.5小結中學生在面臨需要抒發(fā)情感、表達想法時,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網絡寫作這一形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手寫日記,網絡寫作因其獨特的私密性和自主性而備受中學生青睞。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們能夠靈活選擇寫作內容的分享范圍。而在寫作類型上,中學生偏向于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陳述發(fā)生的事件,借助文字深入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會。這種寫作方式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還能在網絡社區(qū)中尋求共鳴與支持。在針對中學生抑郁與焦慮得分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發(fā)現了性別間的顯著差異。具體而言,女生相較于男生,其焦慮與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明顯偏高。進一步研究顯示,學生在是否有網絡寫作習慣方面,其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亦呈現出顯著的差異。4.2研究二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的干預作用4.2.1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日記法,深入探討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狀態(tài)的干預效果,并深入分析表達性寫作在其中的作用機制。4.2.2方法4.2.2.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海南省農墾中學中學生。根據自主自愿原則選取被試45名,有效被試31名,其中男生11人,女生20人。4.2.2.2研究設計本研究采用時序設計的方法,旨在通過對比中學生在前測與后測中抑郁、焦慮得分的差異,來檢驗表達性寫作對其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根據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對被試進行抑郁、焦慮得分的前測和后測。在前測結束后對被試發(fā)起自主自愿報名表達性寫作,介紹表達性寫作的規(guī)則,隨后發(fā)放表達性寫作問卷,進行為期14天的表達性寫作;在回收被試的表達性寫作時完成兩個問卷的后測,后測分為兩次,第一次在被試完成表達性寫作后即時進行,第二次后測在兩個月后進行。4.2.2.3干預程序采用的自由式寫作范式,每天寫作一次,沒有時間限制,共有14次寫作。研究要求被試進行表達性寫作,盡可能多表達情緒、情感體驗。在進行寫作前,我們會明確告知被試者,我們將嚴格保密他們的寫作材料,確保不會泄露個人隱私。這些材料僅用于科學研究,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被試者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被試者完全有權選擇是否自愿上交寫作材料,我們充分尊重其個人意愿和選擇。干預指導語寫作說明:親愛的同學,你好!這是你的情緒日記,你可以在這里寫下你任何想寫的內容,可以是開心的事情,也可以是難過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小煩惱。當你在寫的時候可以盡量描述這件事情的一些細節(jié),并寫出你當時的情緒是怎樣的,你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在寫作的過程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不用考慮句子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你不用擔心你寫的內容會被別人知道,我將對你所寫的內容保密(程文,2022)。4.2.2.4數據處理收集數據使用SPSS2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4.2.3結果4.2.3.1表達性寫作的評價指標根據被試表達性寫作內容中“因為”、“由于”等因果詞匯以及“認識到”、“理解到”等表達領悟之意的詞匯是否出現,以情緒詞出現的頻率,有無寫作創(chuàng)傷性事件,寫作事件是陳述事實還是表達情感、想法等因素進行判斷。4.2.3.2表達性寫作內容的特點從參與寫作的中學生所寫內容來看,積極情緒狀態(tài)占比46%,消極情緒狀態(tài)占比54%;而學習壓力維度占比最高,為46%;同伴人際關系占25%;親子關系占13.5%;健康適應占7.5%;其他占8%。4.2.3.3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情緒的影響(1)表11列出了抑郁、焦慮得分在前測、后測測量的平均數和標準差。依次對抑郁狀態(tài)、焦慮狀態(tài)進行方差分析。在抑郁狀態(tài)上,測量次數的主效應顯著,F=8.018,p<0.05(p=0.02)。表達性寫作類型與測量次數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在焦慮狀態(tài)上,測量次數的主效應不顯著,表達性寫作類型與測量次數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在成對比較中抑郁狀態(tài)的后測1與后測2的交互作用顯著,p<0.01。比較結果顯示,干預前的抑郁得分高于后測1(即時),后測2(二個月后)的抑郁、焦慮得分顯著高于后測1(即時)。表11抑郁、焦慮情緒在前測、后測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變量測量次數平均值標準差方差抑郁前測44.039.1884.30后測1(即時)43.688.6675.03后測2(二個月后)48.6111.64135.51焦慮前測38.8110.36107.30后測1(即時)37.8410.66113.54后測2(二個月后)40.0311.90141.63(2)經S-W檢驗結果顯示,p>0.05,數據服從正態(tài)分布。表12調查發(fā)現不同性別抑郁癥狀、焦慮狀態(tài)上前測后測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可以發(fā)現,不同性別學生在表達性寫作干預前后上沒有顯著差異,從平均分來看,男性抑郁得分、焦慮得分在干預后均有所降低。女性抑郁得分干預后有所提高,焦慮得分干預后有所降低;而在表達性寫作后兩個月再次后測發(fā)現中學生在抑郁、焦慮得分有所提升。表12不同性別學生抑郁、焦慮影響前后測男女tp抑郁前測43.5±9.7844.29±9.12-0.2190.828后測141.6±7.6944.67±9.1-0.9190.366后測248±11.0948.9±12.15-0.1990.844焦慮前測38.4±12.8739±9.29-0.1480.883后測136.8±1338.33±9.67-0.3650.715后測239.3±14.1940.38±11.02-0.2330.8184.2.3.4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干預前后測抑郁、焦慮狀態(tài)的相關性由表13可知,在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干預前后測抑郁、焦慮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是顯著的,這充分說明了各變量之間潛在的相關關系,因此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表13表達性寫作干預前后測抑郁、焦慮狀態(tài)的相關性抑郁前測-后測1抑郁前測-后測2抑郁后測1-后測2焦慮前測-后測1焦慮前測-后測2焦慮后測1-后測2皮爾遜相關性.703**.653**.875**.812**.806**.935**顯著性(雙尾)<.001<.001<.001<.001<.001<.001個案數31**.在0.01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4.2.3.5中學生表達性寫作對抑郁、抑郁干預前后測的非參數檢驗本研究樣本量<50,以S-W檢驗為準,p<0.05,同時結合直方圖,差值數據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故可以采用兩相關樣本Wilcoxon檢驗。結果顯示,在抑郁狀態(tài)得分上,抑郁前測與后測1(即時)沒有顯著差異,抑郁后測2(二個月)與抑郁前測、后測1(即時)有顯著性差異。在焦慮狀態(tài)得分上,干預前后測對焦慮狀態(tài)沒有顯著影響。表明在日記法研究的基礎上表達性寫作方式對中學生在抑郁、焦慮前后測上沒有顯著差異。表14抑郁、焦慮在表達性寫作干預前后測非參數檢驗抑郁后測1-前測抑郁前測-后測2抑郁后測2-后測1焦慮后測1-前測焦慮前測-后測2焦慮后測2-后測1Z-.097b-2.882c-3.974b-.342b-1.235c-2.781c漸近顯著性(雙尾).922.004.000.732.217.005a.威爾科克森符號秩檢驗b.基于負秩。c.基于正秩。 5討論5.1中學生焦慮、抑郁的現狀調查發(fā)現:49%的中學生展現出了不同嚴重程度的抑郁癥狀。抑郁情緒在中學生群體中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消極情感。正值青春期的他們,身心正經歷著劇烈的變革,獨立意識日益增強,渴望在學業(yè)和生活中彰顯自己的獨特個性。然而,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卻相對薄弱,難以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學業(yè)壓力、同伴關系以及親子關系等作為他們面臨挑戰(zhàn),這種壓力不僅對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造成了影響,更可能進一步誘發(fā)或加劇他們的抑郁情緒。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我們亟需給予中學生更多的關懷與支持,引導他們積極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zhàn),從而有效緩解抑郁情緒,促進他們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在本研究調查結果發(fā)現男生和女生在抑郁和焦慮上具有顯著差異,女生抑郁得分和焦慮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目前對于抑郁的性別差異存在爭議。劉賢臣等人1999年以我國山東地區(qū)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發(fā)現不同性別青少年之間的抑郁沒有顯著性差異(LiuXC,MaDD,KuritaH,1999)。然而國外有研究發(fā)現青少年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存在性別差異(WongQJ,2009)。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自評量表的方式,男女生在填寫問卷時可能受到自身性格、認知等因素的影響,對自我情況的判定標準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女生通常更加細膩、敏感,對情緒變化有著更為敏銳的洞察力,因此在填寫問卷時可能更加傾向于如實反映自己的抑郁癥狀。而男生可能在情緒感知和關注程度上相對較弱,對抑郁癥狀的感知和表達可能不如女生深刻,因此報告出的抑郁癥狀程度可能輕于女生。研究發(fā)現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但不是獨生子女的學生的抑郁得分較高,是獨生子女的學生的焦慮得分較高,這與有些父母過高的期待以及不當的教育方式,對于不是獨生子女的中學生可能存在偏心、缺少關愛的情況。而獨生子女的中學生可能面臨父母的高期待和過度關注。這些狀況都會加劇中學生發(fā)生情緒波動性,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徐影影,2014)。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重視,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5.2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焦慮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表達性寫作與抑郁、狀態(tài)焦慮顯著正相關。但未發(fā)現表達性寫作對于中學生焦慮和抑郁癥狀有明顯的改善。在過去的數十年中,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使用結構化的寫作監(jiān)控情感體驗,可以明顯改善身心健康狀況,Cameron等提出結構式寫作對青少年在焦慮和抑郁癥狀的干預效果優(yōu)于控制組壓抑是一種認知掩蓋,個體在長期的掩蓋過程中心力交瘁;Larson等研究也發(fā)現,壓抑的傾向與焦慮、抑郁以及背痛、頭痛等身體的不適癥狀相關;Pennebaker也用實驗證明了吐露內心的想法有助于改善人的免疫系統(tǒng)(徐影影,2014)。所以,讓被試學會掌握一種表達情緒情感的寫作模式,幫助他們將長期累積的壓力釋放出去,改善其情緒狀態(tài)和身體功能。但本文采用自由式表達性寫作范式,寫作要求有所降低,對被試寫作表達的內容缺少控制,難以檢測表達性寫作對抑郁、焦慮狀態(tài)的明顯改善。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表達性寫作方式對于抑郁、焦慮程度較高或較低的被試,其干預效果均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該寫作方式并未對主題設定特定要求,因此,對于抑郁、焦慮程度較低的被試而言,在書寫這類主題時,難以達到情緒宣泄的效果,甚至可能抑制了他們對抑郁和焦慮情緒的表達。此外,由于寫作過程中缺乏引導被試深入思考抑郁、焦慮事件的環(huán)節(jié),僅停留在簡單的敘述層面,可能未能使寫作者對焦慮事件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從而無法有效緩解焦慮情緒或解決問題。中學生通過寫作生活中的事件,將情緒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這種書寫必須是在一定的組織和控制范圍內,并且是需要具有一定心理學基礎的寫作導師來參與、引領和干預的;否則,純粹的表達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某種時候,也具有一定的風險,表達性寫作的適用范圍和人群還在不斷地被實驗和檢測(孫國玲,2020)。6結論研究表明49%的中學生表現出程度不同的抑郁癥狀,中學生的抑郁問題不容忽視;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抑郁和焦慮上具有顯著差異,女生抑郁得分和焦慮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在是否有網絡寫作習慣上具有顯著差異。表達性寫作干預前后測中學生抑郁、狀態(tài)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在日記法研究的基礎上,未發(fā)現表達性寫作對中學生抑郁、焦慮情緒有明顯的改善作用。7研究不足與展望研究發(fā)現中學生表達性寫作抑郁、焦慮干預后沒有發(fā)現顯著改善。研究受到樣本篩選的局限性的影響,為了方便取樣,本研究的被試均來自同一所中學,在社會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使結論的推廣存在爭議;同時純粹的表達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部分學生的寫作材料過于簡單,難以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表達性寫作的效果難以被測量。本研究采用自我報告法,通過讓被試者填寫表達性寫作日記,我們可以獲取他們對自己情感狀態(tài)的描述;在評估抑郁、焦慮癥狀時,選用了自評問卷作為主要工具。在未來研究中,可考慮引入生物反饋技術,比如測量生理指標如皮膚電反應、循環(huán)系統(tǒng)指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