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淺析》10000字(論文)_第1頁
《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淺析》10000字(論文)_第2頁
《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淺析》10000字(論文)_第3頁
《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淺析》10000字(論文)_第4頁
《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淺析》10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淺析目錄TOC\o"1-2"\h\u23469摘要 116130一、引言 114315二、離經(jīng)叛道的變態(tài)女性形象——《金鎖記》曹七巧 27845(一)封建社會代男性掌權(quán)的母親形象——曹七巧 21927(二)悲劇人生造就變態(tài)心理 3356三、反抗意識初步覺醒的女性形象——《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 64918(一)兼具獨立性與依附性的女性形象——白流蘇 618613(二)白流蘇獨立精神對抗世俗失敗的原因 827587四、單純勇敢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半生緣》顧曼楨 927300(一)在絕望中抗爭的自強女性——顧曼楨 924022(二)顧曼楨性格命運的形成原因 1031985五、結(jié)語 117417參考文獻 12摘要張愛玲的作品中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這些女性人物形象是女性在封建傳統(tǒng)道德倫理體制之下最真實的寫照。本文著重分析了張愛玲三部作品中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封建社會代替男性掌權(quán)的母親形象曹七巧、兼具獨立性與依附性的女性形象白流蘇以及在絕望中抗爭的典型自強女性顧曼楨。這些女性人物的性格、命運各有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而這與當時復雜的時代歷史狀況以及作家本人的成長環(huán)境、教育經(jīng)歷等因素相關(guān)。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女性因受到傳統(tǒng)封建社會的束縛而遭遇著種種生存困境,這啟示現(xiàn)代女性要勇于突破歷史的局限性,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自由獨立有尊嚴地邁入幸福人生。關(guān)鍵詞:張愛玲;女性人物形象;曹七巧;白流蘇;顧曼楨一、引言張愛玲的小說背景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處于新舊文化交替時期的殖民地上海。此時資本主義在中國發(fā)展勢頭強勁,商業(yè)大潮沖擊著人們的生活,而思想領(lǐng)域中的新文化運動也在不斷動搖著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根基。在此時代背景下,女性思想解放萌芽產(chǎn)生。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沿襲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始終沒有完全被擺脫。女性縱然產(chǎn)生了個性解放的思想萌芽,但最終還是深陷于封建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張愛玲的小說中所塑造的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正與這樣的時代風氣相關(guān)。與此同時,作家本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生命體驗也深刻地影響了她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幸和不幸總是相伴而生的,出身于名門貴族的張愛玲可以說是幸運的,其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耦。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婦女大都還是文盲之際,張愛玲能到香港大學接受高等洋化教育,這和當時的中國婦女運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女學的興起,讓上等家庭女子得以接受良好教育。但她又是何其的不幸,父母的不合,使得她本該快樂的童年在父親的打罵中艱難度過了。在逃離了張公館后,她的日子也未好過半分,她努力地適應著母親黃逸梵家的新環(huán)境,并努力以母親希冀的優(yōu)雅姿態(tài)活著。但她終究還是讓母親失望了,她并沒有成為母親想要的淑女,最具新時代精神的女性。黃逸梵欣賞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而張愛玲則是沉靜而內(nèi)斂的,是無聲的,在她身上有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傳統(tǒng)女性的執(zhí)著。在以后的歲月中,張愛玲又不斷經(jīng)歷著情感上的無家可歸??v觀她的一生,快樂的日子少之又少,生命中的每一個轉(zhuǎn)折點,好像是冥冥中設(shè)置的一個又一個關(guān)卡,但也恰恰是這些不幸,成就了她對生命,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認知。浴火重生,這才是最本質(zhì)的她。正是受到復雜的時代歷史狀況、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及教育經(jīng)歷等的多重影響,張愛玲的作品中帶有強烈的女性意識,并通過小說中塑造的不同女性人物形象反映出來。她站在女性的角度審視傳統(tǒng)女性的生存境遇,剖析傳統(tǒng)女性形象,評判傳統(tǒng)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意識的影響和塑造。本文通過對張愛玲幾部經(jīng)典小說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解讀,試圖呈現(xiàn)張愛玲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此同時。以小說作為參照,反思當下女性的生存狀況。通過對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解讀,進一步完善有關(guān)張愛玲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進而加強讀者對張愛玲小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了解。離經(jīng)叛道的變態(tài)女性形象——《金鎖記》曹七巧(一)封建社會代男性掌權(quán)的母親形象——曹七巧張愛玲生活的那個時代的上海正值西方文化像洪水一樣涌進,以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為基準的封建家長制開始漸漸沒落。張愛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封建家庭度過悲慘童年經(jīng)歷的雙重沖擊,通過在《金鎖記》中對曹七巧人物的塑造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曹七巧所代表的是在傳統(tǒng)封建社會中代替丈夫執(zhí)掌家庭內(nèi)部統(tǒng)治權(quán)的母親。張愛玲小說中出現(xiàn)的大部分女性,都不是以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的,曹七巧是其中一個典型。曹七巧的婚姻是由兩個家族商量的,而這段婚姻的當事人卻沒有參與其中。曹七巧的娘家人為了錢財將曹七巧送進姜家,哪怕最終哥嫂也發(fā)現(xiàn)了妹妹在姜家過的并不好,但是在金錢面前,他們?nèi)赃x擇了視而不見。面對如此不幸的婚姻和家庭,曹七巧不愿意深思,也不愿意反抗。她唯一抱有的期望也不過是等到丈夫和婆婆死后,可以在分家時多拿到一點錢財。對金錢的貪戀和情感的缺失把曹七巧這個普通女人變成了一個精神上畸形的人。這個被情欲、物欲束縛著,在怨恨與痛苦中度過了一生的女人,最終變成了兒女及兒媳不幸的母親,虐待狂的特稱逐漸顯示出來,這是典型的用別人的不幸來安慰自己的丑陋形象。雖然曹七巧為自己的兒女提供金錢,但卻肆意操縱他們的思想,試圖主宰他們的人生,這表現(xiàn)了她的這種不合理的,感性的、發(fā)散性思維方式,與以合理性,理性為代表的男性的思考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是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阻止了女性能夠正確地面對世界,因此女性面對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破合理的制度。張愛玲通過曹七巧描寫了貪戀物質(zhì)權(quán)力,脫離正常人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她沒有構(gòu)造宏偉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通過平凡生活中的不起眼的女性人物來描寫,徹底否定了傳統(tǒng)家長制賦予女性的“母性”。(二)悲劇人生造就變態(tài)心理在張愛玲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中,大多數(shù)是悲哀、變態(tài)和丑陋的,例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柴銀娣、《連環(huán)套》中的霓喜,這些人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處。三個人在最初時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怎無奈囹圄于生活的牢籠中,因為她們的丈夫并不能成為她們的依靠,由于失去了婚姻從屬關(guān)系所帶來的安全感,為了生存下去,她們不得不瘋狂地抓住金錢,這唯一的依靠。這種對金錢愈演愈烈的貪念逐漸吞噬了她們健康的心靈,扭曲了她們的人性。這類人物以曹七巧最為典型。夏志清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將《金鎖記》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54-274頁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54-274頁。曹七巧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個一個經(jīng)久不滅的經(jīng)典形象。她的形象近乎瘋狂,甚至達到了一種病態(tài)。她在人情世事的打磨下,一步步從最初的對生活懷揣著希望與憧憬的單純女子轉(zhuǎn)變成一個心靈變態(tài)扭曲的老婦人。小說金鎖記開篇時,第一次描寫曹七巧出場時是這樣寫道: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撐著門,一只手撐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齊了,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遲到。摸著黑梳的頭!誰教我的窗戶沖著后院子呢?單單就派了那么間房給我,橫豎我們那位眼看是活不長的,我們凈等著做孤兒寡母了。不欺負我們,欺負誰?”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20頁。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20頁。僅僅這一段兒描寫,曹七巧那尖酸刻薄的性格就已經(jīng)躍然紙上了。但是令人唏噓感嘆的是,她生來也不是如此刁蠻,后文也曾描寫過她還是個姑娘時的樣子: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店的朝祿,她哥哥的結(jié)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51頁。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51頁。可見曹七巧曾經(jīng)也是個平凡美麗的女子。倘若她沒有嫁進這所謂的富貴人家,而是在適婚的年紀嫁給一個心愛的普通人,或許她的心靈就不會扭曲變態(tài),可見她畸形恐怖的心理是婚后形成的。造成曹七巧人物形象由平凡美麗到變態(tài)丑陋的轉(zhuǎn)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曹七巧的婚姻從一開始便是不幸的,是由家族決定,沒有個人感情基礎(chǔ)的婚姻。她得以嫁入姜公館也不過是因為姜家二爺是個殘疾人,索性就將她聘為正頭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地服侍姜二爺。這樣的婚姻是畸形的,曹七巧從未有一天真正享受過婚姻帶給她的快樂,她只能終日面對著一個殘疾人,終究無法與他成為真正的夫妻。不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無法與他進行真正的交流。在這段婚姻里,曹七巧無疑是孤獨的。曹七巧雖然表面上是風光的姜家二奶奶,但實際并不被這個家里的人尊重,哪怕是家里的仆人丫鬟,對曹七巧的態(tài)度也是鄙視和瞧不起的。丫鬟鳳簫是這么說曹七巧的:“開麻油店!打哪兒想起的?像你們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們那一位雖然比不上大奶奶,也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11頁。在鳳簫口中,曹七巧正是那低三下四的人。丫鬟小雙更是說:“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屋里幾個丫頭不夠使,把我撥了過去。”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11頁。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11頁。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11頁。曹七巧的娘家人也沒有給予她家的溫暖,起初為了錢就把她“賣”進了這樣“暗無天日”的豪門大院,哪怕是見到妹妹過的并不好,也只是一味的勸說:“姑娘受了委屈了,好歹忍著吧,總有個出頭之日?!睆垚哿幔骸督疰i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17頁。家人的不理解和疏遠讓她感到疲憊麻木,讓她在孤獨中心靈逐漸扭曲變態(tài)。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117頁。過著孤獨生活的曹七巧唯一能接觸到的正常男子正是她的小叔季澤,但當她曾幻想著把愛情寄托在小叔子季澤身上時,卻再一次被現(xiàn)實打敗。她終于發(fā)現(xiàn)季澤只不過是利用她的喜歡來騙取她的錢財滿足自己的欲望。文中是這樣描寫季澤的內(nèi)心的:季澤看著她,心里動了一動??墒悄遣恍?,玩盡管玩,可是他早就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的家人,一時的興致過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開,成天在面前,是個累贅。何況七巧的嘴這樣敞,脾氣這樣躁,如何瞞得了人?何況她的人緣這樣壞,上上下下誰肯代她包涵這一點,她也許是豁出去了,鬧穿了也不在乎,他可是年紀輕輕的,憑什么要冒那個險,他侃侃說到:“二嫂,我雖年紀小,并不是一味胡來的人。”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253頁張愛玲:《金鎖記》,出自《傳奇》,山河圖書公司1946年11月增訂本,第253頁。可見季澤對曹七巧的情誼并未有過半分真誠。由此可見,悲慘的婚姻,不幸的原生家庭,無人理解的孤獨,使曹七巧在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都是孤立無援的。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最后曹七巧會對金錢有著深深的執(zhí)念,在曹七巧的世界里,唯有金錢才能填補她缺失的安全感。三、反抗意識初步覺醒的女性形象——《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曹七巧這類的人物形象是歷史斷裂的廢墟時代中尷尬的存在,在那個男性被視為社會絕對主體的時代,女性承擔的作用基本只是生兒育女和傳宗接代。而曹七巧等人卻連這樣的作用也喪失了,這更加讓她們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舉步維艱。由于她們的出身和婚姻的尷尬,她們很難在從屬地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她們不得不牢牢抓住金錢這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前面說到曹七巧這類的女性群體是從頭到尾被困于生活的牢籠之中,只能在暗無天日的地方一天天發(fā)臭。那么張愛玲筆下的另一類女性群體則是生活在牢籠之外的,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她們或多或少的受到新文化運動的熏陶,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v然是曾見過陽光,可是她們依舊是生活在逃不掉的陰霾之下的。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傾城之戀》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縱然白流蘇擁有逃離舊式婚姻的勇氣,擁有自己的理想與個性,但她也不得不在生存面前低頭。在生活的窘迫面前,她的自尊和清高無法支撐多久,終究她也不得不再次依靠男人和婚姻度日。(一)兼具獨立性與依附性的女性形象——白流蘇《傾城之戀》發(fā)表于1943年,當時正值戰(zhàn)亂時期。白流蘇作為《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在一定成度上反映了那個時期女性的價值觀、愛情觀、金錢觀。由白流蘇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女性想逃出封建禮教的束縛,卻仍然被禁錮。張愛玲表面上寫的白流蘇與命運反抗無果的悲劇,實則寫的是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以及女性由于自身虛榮而產(chǎn)生的矛盾?!秲A城之戀》是以一個思想上一定程度上沖破舊式家庭牢籠的女性視角,描述了戰(zhàn)爭時期的一段從上海輾轉(zhuǎn)到香港的愛情故事。張愛玲在《關(guān)于<傾城之戀>的老實話》中說過:“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才,柔弱的部分中是她的教養(yǎng)與閱歷?!睆垚哿?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462相較于《金鎖記》中的人物,不論是在封建禮教下被壓抑到變態(tài)的曹七巧,還是軟弱任人擺布的長安,白流蘇比起他們,身上多的是一種犀利、獨立決策的智慧和勇氣。白流蘇的獨立意識體現(xiàn)在,她常常在前途未卜時經(jīng)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大膽地做出抉擇。原文中曾經(jīng)提到她對范柳原說過:“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207盡管原文中并沒有描寫白流蘇第一次嫁人的情景,但從這句話中仍然可以看出,白流蘇的初次嫁人是由家里人決定的,并不是由她自己主動選擇。但是離婚這件事卻是白流蘇自主決定的,原因是她的丈夫經(jīng)常對她進行暴力對待,還有另外其他對不起她的地方。即便是生在那個時代,那樣傳統(tǒng)的家庭背景下,白流蘇并沒有一味的順從和忍耐,她選擇了堅決擺脫不幸的舊式婚姻,這是她的第一次獨立思考。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462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207白流蘇離婚后,回到娘家,且一待便是七八年,在娘家人傳統(tǒng)的思想中,白流蘇既已嫁給了別人,就已經(jīng)是別人家的人了,哪怕她已經(jīng)離婚多年。原文中當三爺提出要白流蘇回去為前夫守孝被白流蘇以法律上已經(jīng)離婚的理由拒絕時,三爺是這樣說的:“你別動不動就拿法律來嚇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這天理人情,三綱五常,可是改不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191由此可見,白流蘇在娘家是備受排斥的。而白流蘇對白公館充斥的封建腐朽的風氣也是十分厭惡的。原文中有這樣一段對白流蘇的形心理描寫:“白公館有這么一點像神仙洞府:在這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jīng)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為每天都是一樣的單調(diào)與無聊?!睆垚哿?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213由此可見,她內(nèi)心里其實是不渴望甚至是帶有一些厭惡這種封建大家庭的庇護的,只是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中使她變得麻木,但前夫病死這一風波使她的獨立意識開始覺醒,母親與兄嫂的冷漠也更是讓白流蘇開始正視她與這個傳統(tǒng)封建家庭的隔閡,“人人都關(guān)在他們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頭也撞不進去?!睆垚哿?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201她不愿意接受家人給她謀劃的回去守寡的出路,她要沖破白公館的“牢籠”,勇敢的走出這個令她窒息的地方,開辟一片獨立天地。因此當她偶遇到范柳原時,她便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離開白公館,與封建傳統(tǒng)劃清界限,是白流蘇做出的第二次獨立選擇。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191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213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201但是白流蘇到底還是擺脫不了這種傳統(tǒng)的依附性,當她與家庭決裂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后,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出去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而是選擇了尋找一個所謂的可以提供經(jīng)濟來源的愛情當作靠山。這種微弱的愛情背后,實則是白流蘇根深蒂固的依戀性?!秲A城之戀》的結(jié)局看似圓滿,實際上,張愛玲通過塑造白流蘇這個形象,揭露的是男權(quán)社會下女性被壓迫的困境以及女性自身的虛榮。女性的自由被婚姻束縛,白流蘇并不想被婚姻約束,所以她拒絕了男權(quán)社會的婚姻制度,具有一定反抗精神,可最終卻還是受到男權(quán)社會的制約不能實現(xiàn)完全的獨立??梢姰敃r的社會,女性受制于家庭和社會,雖有心逃離,卻也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二)白流蘇獨立精神對抗世俗失敗的原因白流蘇這一形象的塑造與張愛玲自身的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張愛玲自身正處于20時期初思想文化運動盛行的時期,此時啟蒙思潮影響了一部分女性,使她們初步具備了一定的進步思想。而她筆下的白流蘇正是這種初步具備獨立思想的知識女性。白流蘇的思考是獨立而又清醒的,白流蘇想要找一個有錢的男人,來保障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和基本安全,而她卻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范柳原只是想找一個滿足自己男權(quán)思維的女性,而并不是真心想找一個妻子。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在白流蘇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但盡管她具有一定的獨立精神,卻最終還是無法擺脫傳統(tǒng)的依附性。其原因如下。首先,白流蘇生活的時代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進步思潮,但長期以來中國都是處于男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封建社會,封建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導致長久以來處于被動地位的女性無法立刻實現(xiàn)自身的獨立,無法立刻擺脫對男權(quán)的依附。因此盡管白流蘇有想要逃離舊式大家庭的念頭,卻又不得不再次依賴于婚姻。這實質(zhì)上是從一個牢籠進入了另一個牢籠。其次,雖然在當時的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定的進步思潮,部分女性也獲得了受教育的權(quán)力,但是社會并沒有為女性提供太多的就業(yè)機會和經(jīng)濟來源,這就使得女性即便具備了獨立進步的思想,卻仍然在經(jīng)濟上受到限制。白流蘇在離婚后因為沒有經(jīng)濟來源不得不回到娘家忍受屈辱,而面對這種情況,她想到的方法也只是憑借著自己殘存的美貌再尋求一段婚姻。這也充分證明了白流蘇對婚姻和金錢的依附性。另外,白流蘇身上的獨立性是不徹底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她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中帶有“奴性”的女性意識——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當女性試圖打破男權(quán)下的家族倫理時,就會被視為異類。這種封建倫理思想長期束縛著女性,就導致她們自身具有人性的弱點。白流蘇敢于離婚,卻敵不過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也經(jīng)不住經(jīng)濟上的窘迫。于是她再一次向婚姻屈服了。她所懷揣的那種借范柳原提升自己的地位氣氣白家人的“小家子氣”的想法,體現(xiàn)的正是對現(xiàn)實的謀生打算和對男權(quán)社會的屈服。四、單純勇敢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半生緣》顧曼楨顧曼楨這類的女性人物形象不同于前面提到的面對生活泥淖甘愿沉淪的曹七巧,也不同與短暫的抗爭之后又向命運妥協(xié)的白流蘇。顧曼楨這類的女性是不甘困于牢籠之中,對窗外的陽光充滿了渴望與憧憬。她們有自己的理想個性,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熱情,她們渴望著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一)在絕望中抗爭的自強女性——顧曼楨“女性主體意識是指女性作為行為主體,具有不依賴于外在力量,自由支配自身一切活動的意識,是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和人格獨立的一種內(nèi)在動力及價值觀念。”陳慧.當代中國知識女性主體意識的消解與重塑[J].河北學刊,2011,31(2):226-229.陳慧.當代中國知識女性主體意識的消解與重塑[J].河北學刊,2011,31(2):226-229.“張愛玲敏銳地意識到這種女性生活的危機,她不是以外部世界的尺度,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從女性自身的生命存在出發(fā)進行審視。她的作品未能給女性給指一條正途,但清晰地剖示給她們傳統(tǒng)之路地通向死亡?!眴桃凿?中國女性與文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347.《半生緣》這部作品是張愛玲從女性視角出發(fā),揭露了女性即便是擁有了知識和進步思潮,也仍擺脫不了傳統(tǒng)社會男權(quán)和金錢的雙重束縛。即便是女性可以在物質(zhì)上尋求獨立,但在思想上仍無法擺脫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影響。曼楨性格堅忍獨立,在絕境中也不曾妥協(xié),或許她可是擺脫物質(zhì)上的困境,但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卻是無法喬以鋼.中國女性與文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347.(二)顧曼楨性格命運的形成原因《半生緣》主線講述的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主人公顧曼楨與同一個工廠的實習工程師沈世鈞的悲劇愛情故事。顧曼楨是一個渴望通過經(jīng)濟獨立獲得自由尊嚴和愛情的女孩,她為給家庭增加收入一個人不辭辛苦的打三份工,她是一個獨立自主思想先進的新時代女性。男主人公沈世鈞是一個也同樣具有獨立思想,人格尊嚴,不愿意依靠家里財富生活的進步青年,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追求自己的事業(yè)。然而這樣一對看起來十分般配且思想上有共鳴的年輕人的愛情卻最終以悲劇收場。曼楨的獨立和自強毫無疑問與她所受到的新時代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而這與作者張愛玲本身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半生緣》改編自《十八春》,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在那個年代,各中先進的新思想蓬勃發(fā)展,新時代的浪潮不斷沖擊著張愛玲,她在著洶涌的新思潮中看到了祖國光明的未來,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她堅信在這樣的時代下,年輕人可以通過知識的力量和自己的智慧勇氣大展宏圖。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張愛玲畢竟是在封建時期生活和成長起來的,童年的經(jīng)歷和愛情婚姻的不如意讓她更敏銳的感受著這個社會的畸形和對女性的壓迫。張愛玲到底還是悲觀的,盡管社會在發(fā)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盡管她也在努力適應并接受著一切,但她的內(nèi)心還是凄涼痛苦和無助的。就像顧曼楨,雖然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雖然擁有著獨立自強和不肯妥協(xié)的精神,甚至只差一點就能與自己心愛的人享受一生。但命運給了她一個凄涼而不幸的轉(zhuǎn)折點。這個轉(zhuǎn)折點就是顧曼楨的姐姐顧曼璐。某種程度上來講,顧曼璐代表的與新時代和新思想的對立面,即封建思想的殘余。因為自己年老色衰,無法再通過出賣色相賺錢,為了維護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顧曼璐選擇了犧牲自己的妹妹,成為了丈夫的幫兇,毀滅了自己親妹妹的清白,而她們的母親顧太太也是將錯就錯,逼迫自己的女兒就范。姐姐顧曼璐和媽媽顧太太所代表的正式新時代下難以立刻被治愈的封建糟粕思想文化的頑疾。顧曼楨的悲劇來源除了來自家庭的逼迫外,與愛人世鈞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起初沈世鈞作為一個勇敢獨立的青年,給了同樣追求獨立的精神和物質(zhì)世界的顧曼楨巨大的勇氣和精神支持,鼓舞著顧曼楨堅持自己,不斷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獨立自由與封建傳統(tǒng)割裂。但是沈世鈞最終還是無法擺脫男性法權(quán)在經(jīng)濟文化和兩性道德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無法無條件的支持顧曼楨對獨立自由的追求。當沈世鈞最終順從家里的安排放棄了原有的理想和追求時,也就意味著,他與顧曼楨搭建起的那座橋,還未等到曼楨走到彼岸就轟然倒坍。他們失去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最終這段感情走向了破裂。這也印證了在那樣的男權(quán)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里,女性想要絕對的保持獨立是一種無稽之談。他們愛情悲劇的根源也正是來自于曼楨所追求的獨立自由與男權(quán)統(tǒng)治的社會是相矛盾的。五、結(jié)語張愛玲在其小說中,通過塑造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呈現(xiàn)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現(xiàn)狀。張愛玲受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