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_第1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_第2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_第3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_第4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部分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回答問題。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漿時代》,討論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時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漿”,但是,當時我誤以為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直到讀到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里的一則材料,我才意識到,以為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這是一個普遍流傳的誤會。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譜》。宋人王灼的《糖霜語》是一部嚴謹驚人的科學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時代,固體的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是,很多人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進而望文生義,對這一著作有很多誤解,包括以為“糖霜”指的是我們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細粒狀的糖粉。其實,王灼講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稱,是指這種產(chǎn)品經(jīng)歷結(jié)晶的過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結(jié)霜現(xiàn)象。至于糖霜的形態(tài),則是大大小小的不規(guī)則團塊,所以宋人亦稱之為“糖冰”或“冰糖”。當時甘蔗種植在宋朝的境內(nèi)非常普遍,質(zhì)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術(shù)的地方卻不多,僅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廣東)以及廣漢、遂寧(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個地方都產(chǎn)量小,質(zhì)量也遜色,因此實際上只有遂寧一處為主力。即使在遂寧,也只是集中在傘山周圍,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稱為“糖霜戶”,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為優(yōu)等貨,大戶每年能動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戶不過只有一兩缸。另外還有將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產(chǎn)中下等的產(chǎn)品。附近雖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農(nóng)戶們卻沒有掌握做糖霜的技術(shù),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為原料賣給傘山前的制糖坊。這些糖霜戶所掌握的技術(shù)相當簡單,無法完全控制生產(chǎn)過程,導致每年的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從耕田到曬霜,歷時長達一年半,最終可能一缸出幾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糖霜形成。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寧每年進貢數(shù)千斤糖霜,結(jié)果當?shù)貙⒔霐?shù)產(chǎn)家破產(chǎn),到王灼寫《糖霜譜》時還沒有恢復元氣。在最大的生產(chǎn)地遂寧,尚且無法承受一年多出幾千斤固體糖的負擔,那么其他四個地方只會更弱。另外,《糖霜語》介紹,當時邊境以外的很多地區(qū)都出產(chǎn)好甘蔗,但卻沒聽說有糖霜的生產(chǎn),連王灼都覺得奇怪?!短撬Z》記錄了當時糖霜與沙糖的制作工藝。前者的生產(chǎn)過程辛苦漫長,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類似麥芽飯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條插在大缸里,再將熬好的蔗漿倒入,以竹藤編的蓋子罩合。接下來,便是等著蔗漿析出結(jié)晶,附著在竹條以及缸壁上。到農(nóng)歷五月,把這些結(jié)晶取出,這個程序稱為“瀝缸”?!盀r”出的糖晶再經(jīng)陽光下暴曬,才得到最終的糖霜。不過,一缸糖漿不會全部結(jié)晶成霜,會留下相當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漿。這些糖水有兩種去處,直接賣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時代的制糖體系里,沙糖與糖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商品。實際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國古人在蔗糖消費上的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蔗漿,乃是甘蔗壓榨成的汁。第二個階段為“蔗餉”,即經(jīng)過初步簡單加工的甘蔗飴漿,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陽光下曬,蒸發(fā)掉水分,由此形成濃縮稠漿。第三個階段,則是加入了把蔗漿汁在火上熬煉的程序。文獻記載,唐太宗派人從印度的摩接陀國學會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學者誤以為,這次引入的新技術(shù)是直接制作固體糖,但事實絕非如此。王灼推測,熬糖法是“熬糖瀋作劑,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來他明確道:“蔗之技盡于此,不言作霜,然則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個階段里都沒有提到固體糖的制作工藝,所以糖霜的歷史并不長。同時,他認為,唐初從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產(chǎn)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體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短撬V》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漿就,元代官修的《農(nóng)桑輯要》收編了詳細的“煎熬法”,其工藝說來相當簡單:把甘蔗汁于大鍋內(nèi)溫火熬煮,熬到變?yōu)楹跅椇希ㄒ赏ā昂帧保┥?;在一只大盆的底部鑿一個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將煮好的稠漿倒入盆內(nèi),任其從小孔內(nèi)一點點滴落,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澄清,分離糖蜜。最終,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質(zhì)上比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這類飲料。留在盆內(nèi)的部分才是質(zhì)量好的沙糖,貯存起來,供隨時食用?!掇r(nóng)桑輯要》中很明確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術(shù)過程,也清楚地告訴我們,簡單分離過糖蜜的稠漿就是沙糖的最終形態(tài),并沒有進一步曬干等更多步驟,因此成品是流質(zhì)的膠飴。賀威、劉偉榮在《宋元時代福建制糖技術(shù)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術(shù)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而福建的液態(tài)糖產(chǎn)量極大,“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入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這一繁榮一直持續(xù)到元代。從《糖霜譜》可知,不僅福建,同時期的其他蔗糖產(chǎn)地也是如此,這就顯示了宋人消費蔗糖的情況。如此重要的歷史情況,卻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樣受到忽略的是,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作為糖制品主力的液態(tài)糖,擁有一個指定專用名稱——沙糖。季美林先生《蔗糖史》中關(guān)于唐代的一章讓我們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點,唐人對這種形式的蔗糖頗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種應用。真正驚人的是,如《演繁錄》指出,早在東漢時,張衡《七辯》里已然提到:“沙場石蜜,遠國儲珍?!痹瓉?,至晚在公元一世紀時,就出現(xiàn)了沙糖(飭)這個專稱,它來自遠方,稀少而昂貴,很顯然只有上層社會才有機會接觸到。賦中與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這是漢唐時代對異國所產(chǎn)固體糖的叫法。(摘編自孟暉《宋人的沙糖》)(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代的“糖霜”在形態(tài)上呈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的團塊,與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B.宋代遂寧的傘山周圍集中了許多糖霜戶,他們的“糖霜”的生產(chǎn)能力并不是相同的。C.中國古人對蔗糖的消費進入第三個階段,與摩接陀國“熬糖法”的傳人有密切關(guān)系。D.作者孟暉經(jīng)過詳細的考證,認為宋代流行的是液態(tài)糖,唐代之前并沒有出現(xiàn)固體糖。(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費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漿”,這屬于王灼提出的中國古人在蔗糖消費上的第一階段。B.宋人生產(chǎn)“糖霜”存在“瀝缸”和“曬霜”這兩道程序。前者是指在農(nóng)歷的五月將蔗漿析出的結(jié)晶取出。C.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藝相當簡單,因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糖霜生產(chǎn)后遺留下來的糖水。D.若研究中國蔗糖史,學者可以參考《糖霜譜》《農(nóng)桑輯要》等古籍,也可以參考季羨林先生的《蔗糖史》。(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術(shù)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這說明宋代的甘蔗種植只集中在這五個地方。B.宋代的“糖霜戶”運用所掌握的技術(shù)生產(chǎn)“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產(chǎn)過程,這可推斷出他們所掌握的技術(shù)存在一定的缺陷。C.南宋醫(yī)學家寇宗奭《本草衍義》的記載“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證宋代的“沙糖”與“糖霜”不是同一種商品。D.“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人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由此可以推斷出宋代浙淮地區(qū)對沙糖的消費量是巨大的。(4)作者運用哪些證據(jù)推翻了“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的結(jié)論?請結(jié)合材料加以說明。(5)孟暉對宋人所消費的蔗糖的研究能給從事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的學者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部分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扁擔那頭的父親卞毓方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親身高一米八,我該長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對得起達爾文的進化論。遺憾啊遺憾,我最終只躥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還不如我,兩個姐姐,更甭提了。我為什么不能青出于藍。家人一致認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親大人生得過于玲瓏,也就一米五出頭,正應了俗諺“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我的一米七三已屬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營養(yǎng)匱乏。正在高速成長的當口,碰上了三年困難時期,果腹都成了頭等難題,還長什么長。父親有頂禮帽,深灰色,冠高而圓,頂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緞帶,帽檐寬大而略微翹起。聽母親講是早先闖蕩上海時置的,上海人講究行頭,出客必須穿戴入時。我懂事后,偶見父親戴過一次,是去興化出席二哥婚禮時。其余日子,禮帽一直放在紙盒里,擱在竹棚上。說不清從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宏愿:將來,這頂禮帽歸我。將來是什么時候?喏,就是等我長得和父親一樣高時。小學期間,我曾無數(shù)次偷著試戴,那禮帽拿在手里,溫如玉,軟如絨,闊綽而又帥氣。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腦瓜又太小,往頭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語“沐猴而冠”。沒關(guān)系,我還小,有的是長高長壯的機會。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定格,再次試戴,仍然嫌大。散場敲鑼——沒戲了。從此只能仰望父親高大的背影興嘆,那頂禮帽或許在竹棚上竊笑,是的,它屬于魁梧,屬于偉岸。小時候,沒人說我長得像父親。除了身高不及,臉型也不像,父親的臉明顯偏長,我的近似于圓;父親五官的線條是儒家的,外柔而內(nèi)剛,我的線條卻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親詼諧、幽默,我則木訥、無趣。夏日晚間,一幫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歸宿。這時,各家大人就會出來找。找著了,還賴著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讓你瘋!讓你瘋!”父親也會出來找我,他號準我的脈,料定我會往哪兒躲,一下子就逮個正著。見了面,老遠揚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狀。我曉得,那是唱戲的胡子——假生氣,父親的巴掌不會落下,嚇唬而已。父親在家里,從來不發(fā)脾氣;對外人,更是笑顏相對。四弟元氣足,瘋勁大,拳頭硬,諢名“四亂子”,與小朋友玩耍,常常話不投機就“看家伙”。有的家長就找上門來,向我父親告狀。父親總是千賠禮,萬道歉,答應等“四亂子”回來,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狀,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然而父親故作視而不見狀,仿佛啥事也沒有發(fā)生。是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嗎?非也?!靶幸冒?,住要好鄰”“惱個鄰居瞎只眼”是他的口頭禪。事后見了那曾被四弟欺負的小朋友,他總會好言撫慰。父親對四弟的“劣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曉得四弟只是頑童意氣,骨子里還是個仁義的孩子。父親有句掛在嘴邊的話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對一時過錯無須責打,重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果然,四弟上學后,各方面表現(xiàn)皆優(yōu)。為人處世,父親常講,宰相肚里能撐船,小肚雞腸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講過兩個故事,特別強調(diào),是祖上傳下來的。其一,“秦穆飲盜馬”。秦穆公丟了幾匹馬,官員發(fā)現(xiàn)馬被三百多個農(nóng)夫殺了分吃后,欲抓農(nóng)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幾匹馬而傷害百姓,且擔心百姓食馬肉傷身,讓他們喝了酒,放他們回家。后來秦穆公在戰(zhàn)場上重傷被圍,那三百個農(nóng)夫趕了來,舍命將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報絕纓”。楚莊王大宴群臣時,有人趁亂酒后失禮,拽了楚莊王愛妃許姬的衣袖。許姬扯斷對方的帽纓,以此為記,請求莊王查處。莊王認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纓摘下來,盡情歡飲,失禮之人得以逃過一劫。七年后,楚莊王陷入絕境之時,當年那個非禮許姬的楚軍副將沖入重圍,救出了莊王。這兩個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來這是“家學”。竹棚上,在禮帽盒的旁邊,還擱著一根扁擔。這也是文物級的古董,串聯(lián)著父親前半生的許多故事。這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父親說,他去上海打工,在碼頭上裝貨卸貨,用的也是它。船與碼頭之間,搭著一尺寬的跳板,挑著擔子走在上面,沒經(jīng)驗的,腿會發(fā)抖,一不小心,就會栽下河。經(jīng)驗從哪里來?練呀。巷子里放幾條長板凳,連在一起,權(quán)當跳板,徒手走,挑著擔子走,閉了眼睛走,練腿勁,練膽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學,上學時因直言賈禍,陷入困境。我惶惑,寫信給父親,說不想念書了,干脆回家種田。父親回信:“人都有七災八難,捆起來經(jīng)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過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薄耙桓鈸芩齻€人”,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我后來遇到過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憑了這種信念,咬牙度過。晚歲攬鏡,發(fā)現(xiàn)我和父親竟然有幾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掛相。當初為什么覺得不像呢?這是因為,那時我面對的是父親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歲月的滄桑,當然是合不上轍的。如今我已邁入耄耋,五官逐漸向父親趨同,基因相承,血濃于水,繁華落盡,露了本色。偶爾玄想,歲月是一根長長的扁擔,父親在那頭,我在這頭。(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如玉”“如絨”體現(xiàn)禮帽的昂貴精致,戴上它會顯得闊綽帥氣,因此“我”迫切想得到這頂禮帽。B.父親尋到晚歸的“我”后只揚起手作嚇唬狀,對犯錯的四弟故意視而不見,這些都能看出父親的教育智慧。C.“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是父輩年輕時艱辛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也激勵“我”在困難惶惑時咬牙支撐。D.小時候“我”的外貌與父親并不相像,晚年卻越長越像,是因為“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部分使用了精確的數(shù)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對自己不如父親魁梧、偉岸的遺憾之情。B.“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用一連串的動詞,細致生動地寫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長告狀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語言既詼諧風趣又莊重典雅?;貞泝簳r往事時,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語;寫成年后的經(jīng)歷,多用簡潔凝練的書面語。D.文章結(jié)尾化用余光中《鄉(xiāng)愁》的詩句,將情感寄寓在尋常事物中,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與父親陰陽相隔的痛苦之情。(3)文章寫“我”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卻寫父親留下來的“禮帽”,寫祖輩傳下來的“扁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在父親言傳身教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涵養(yǎng),學會待人處世,到晚年覺得自己越來越像自己的父親,并醒悟到“家學”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親身上學到哪些“家學”??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亡國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無自至則壅。齊攻宋,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使者還,曰:“齊寇近矣,國人恐矣。”左右皆謂宋王曰:“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詘殺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視。使者遇其兄,曰:“國危甚矣,若將安適?”其弟曰:“為王視齊寇。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鄉(xiāng)之先視齊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將若何?”其兄曰:“如報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庇谑菆笥谕踉唬骸笆獠恢R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賜之金??苤?,王自投車上,馳而走。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guān)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亂國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壅塞》)材料二: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是故賢者盡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澤兼覆而不偏,群臣勸務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輿馬者,足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絕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總海內(nèi)之智,盡眾人之力,然而群臣志達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聽于群臣,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暗主則不然,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節(jié)選自《淮南子?主術(shù)訓》)(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嘗A所用B不過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試G引之H中關(guān)I而止(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惡,疑問代詞“怎么”,與“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的“惡”用法相同。B.適,到……去,與《諫逐客書》“適觀而已矣”中的“適”詞義不同。C.芻蕘,“芻”指割草,“蕘”指采薪,它們相連,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D.責,責備,與現(xiàn)代漢語中“引咎自責”中的“責”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軍越來越近,宋人越來越怕,但如實報告情況的人都被宋王殺掉了,最后一個被派去探聽情況的人害怕也被殺掉,就報告說齊軍還很遠,國人并不怕。B.齊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過三石之力,但因為他受騙于左右侍從,又沒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輩子都認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C.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夠向下貫徹,其恩澤能夠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夠勤奮工作,而且能如實反映情況,這是因為明君善于用人,不單單憑借個人之智。D.材料二的作者認為,對于人們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貴是賤,只要策略優(yōu)秀就可以實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②暗主則不然,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5)兩則材料的論點有何相同之處?主要論證方法有何不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甘州遍?秋風緊毛文錫秋風緊,平磧雕行低,陣云齊。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輦。青家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鐵衣冷,戰(zhàn)馬血沾蹄,破蕃臭。風皇詔下,步步躡丹梯。【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②丹梯:又稱“丹墀”,古代宮殿前石階以紅色涂飾,故稱“丹梯”。(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的上片“平磧雁行低”中的“低”,與“野曠天低樹”的“低”有異曲同工之妙。B.詞人聽到號角、戰(zhàn)鼓聲四起,萬端愁緒油然而生,尤其是報國無門之愁怨更為明顯。C.詞人運用了視覺、聽覺、觸覺,真切生動地描寫了邊塞環(huán)境,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D.詞的下片通過描寫飛沙迷路、馬蹄沾血,極力渲染了悲壯氣氛,突出了戰(zhàn)爭的慘烈。(2)清人陳廷焯評這首詞的結(jié)尾說“結(jié)以功名,鼓戰(zhàn)士之氣”,結(jié)合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河流和樹木做比,反面申述國君德行不深厚,是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兩句是:“,?!保?)《赤壁賦》在寫到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時,指出此地可以遠望夏口和武昌,接著以“,”兩句描繪其景色。(3)仁而愛人始終是守天下的關(guān)鍵,正如杜牧《阿房宮賦》指出的“,”,秦國就不會迅速滅亡。?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8分)6.(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有我之境,是把讀書當作人生的避風港。作家毛姆曾說過,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就如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坎坷、遇到挫折,①馬不停蹄、一往無前是一種態(tài)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種態(tài)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a)。通過讀書,在歷史中尋找借鑒,從他人那里汲取經(jīng)驗,未嘗不是②以守為攻、站在問題之外看問題的大智慧。不僅如此,以讀書修身正己,能讓人少幾分“卷帷望月空長嘆”的煩惱糾結(jié),多一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從容,反而有助于我們邁過這些坎。無我之境,是把讀書(b)。有人說,讀一本好書,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確實,閱讀和思考是每個人都不會虛度的旅程。它能讓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撤掉③火急火燎,擺脫內(nèi)心浮躁,在流連字里行間的風景里,找到一個安靜的精神角落。蘇州有一家大型書店,一個特點就是擁有非常長的樓梯,其意圖就是為了讓每個來到書店的人在④拾級而上的過程中,能夠放慢腳步,感受書香,從容沉淀。在這個意義上,讀書絕不僅僅是一種放松身心的休閑,更是一種拯救靈魂的生活方式。(1)文中加橫線的四個成語中有兩處使用錯誤,請標明序號并修改。(2)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2分)7.(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每當回家,我便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那感覺牢牢地貼在心口。家里的門是一種呵護。記得幼時,媽媽就常常嘮叨,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時難。當時,對這話總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顧?,F(xiàn)在想來,真是年少不識愁滋味。沒有想到的是,這種踏實感,堅守了幾十年的精神依偎,卻在偶然之間,被一縷細風輕輕顛覆。風從窗口吹進,禮貌而輕柔。風是無意的,不應該對我有敵意,也不會給我?guī)硎裁赐纯?,只是一種習慣。風一吹,我就掉過頭,順著那一習涼,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僅發(fā)現(xiàn)了窗外的一切,還看到了一種懸空。樹枝輕輕地向我招手,晃動的只是它纖細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已經(jīng)懸空在這個城市中。一幢樓房,撐起雙臂,輕輕地把我高高舉起。然后懸空放置,身不由己。兩腳之下,華麗的實木地板,還有地板上的荼幾、沙發(fā)、電視,都與我一樣懸空著。我的心空蕩蕩的,仿佛一艘無法泊岸的船,飄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藍,離我太遠,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飄忽不定的水。在這個城市生存了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被懸空的,面對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獨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1)下列語句中,與其他三項的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A.風從窗口吹進,禮貌而輕柔。B.樹枝輕輕地向我招手,晃動的只是它纖細的指尖。C.一幢樓房,撐起雙臂,輕輕地把我高高舉起。D.孤獨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2)下列句子中破折號的用法與畫線句子的破折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的設(shè)想;還要栽樹……B.讓人留戀的歌聲響起,標志著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個夜晚——大年夜。C.到山上打柴的記憶,至今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盡管那是童年時期一種十分辛苦的勞作。D.這位選評者把“含香之署”講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懷刺”講成“懷抱著有刺的東西”一一都是全無根據(jù)地亂說一通。(3)文中有三個加點的重疊形式“牢牢”“常?!薄拜p輕”,說說它們和“牢”“常”“輕”相比,語意上各有什么不同。?四、作文(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參考答案僅供參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聯(lián)盟學校高三(上)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部分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回答問題。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漿時代》,討論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時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漿”,但是,當時我誤以為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直到讀到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里的一則材料,我才意識到,以為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這是一個普遍流傳的誤會。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譜》。宋人王灼的《糖霜語》是一部嚴謹驚人的科學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時代,固體的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是,很多人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進而望文生義,對這一著作有很多誤解,包括以為“糖霜”指的是我們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細粒狀的糖粉。其實,王灼講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稱,是指這種產(chǎn)品經(jīng)歷結(jié)晶的過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結(jié)霜現(xiàn)象。至于糖霜的形態(tài),則是大大小小的不規(guī)則團塊,所以宋人亦稱之為“糖冰”或“冰糖”。當時甘蔗種植在宋朝的境內(nèi)非常普遍,質(zhì)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術(shù)的地方卻不多,僅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廣東)以及廣漢、遂寧(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個地方都產(chǎn)量小,質(zhì)量也遜色,因此實際上只有遂寧一處為主力。即使在遂寧,也只是集中在傘山周圍,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稱為“糖霜戶”,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為優(yōu)等貨,大戶每年能動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戶不過只有一兩缸。另外還有將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產(chǎn)中下等的產(chǎn)品。附近雖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農(nóng)戶們卻沒有掌握做糖霜的技術(shù),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為原料賣給傘山前的制糖坊。這些糖霜戶所掌握的技術(shù)相當簡單,無法完全控制生產(chǎn)過程,導致每年的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從耕田到曬霜,歷時長達一年半,最終可能一缸出幾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糖霜形成。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寧每年進貢數(shù)千斤糖霜,結(jié)果當?shù)貙⒔霐?shù)產(chǎn)家破產(chǎn),到王灼寫《糖霜譜》時還沒有恢復元氣。在最大的生產(chǎn)地遂寧,尚且無法承受一年多出幾千斤固體糖的負擔,那么其他四個地方只會更弱。另外,《糖霜語》介紹,當時邊境以外的很多地區(qū)都出產(chǎn)好甘蔗,但卻沒聽說有糖霜的生產(chǎn),連王灼都覺得奇怪?!短撬Z》記錄了當時糖霜與沙糖的制作工藝。前者的生產(chǎn)過程辛苦漫長,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類似麥芽飯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條插在大缸里,再將熬好的蔗漿倒入,以竹藤編的蓋子罩合。接下來,便是等著蔗漿析出結(jié)晶,附著在竹條以及缸壁上。到農(nóng)歷五月,把這些結(jié)晶取出,這個程序稱為“瀝缸”?!盀r”出的糖晶再經(jīng)陽光下暴曬,才得到最終的糖霜。不過,一缸糖漿不會全部結(jié)晶成霜,會留下相當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漿。這些糖水有兩種去處,直接賣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時代的制糖體系里,沙糖與糖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商品。實際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國古人在蔗糖消費上的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蔗漿,乃是甘蔗壓榨成的汁。第二個階段為“蔗餉”,即經(jīng)過初步簡單加工的甘蔗飴漿,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陽光下曬,蒸發(fā)掉水分,由此形成濃縮稠漿。第三個階段,則是加入了把蔗漿汁在火上熬煉的程序。文獻記載,唐太宗派人從印度的摩接陀國學會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學者誤以為,這次引入的新技術(shù)是直接制作固體糖,但事實絕非如此。王灼推測,熬糖法是“熬糖瀋作劑,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來他明確道:“蔗之技盡于此,不言作霜,然則糖霜非古也?!彼赋?,三個階段里都沒有提到固體糖的制作工藝,所以糖霜的歷史并不長。同時,他認為,唐初從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產(chǎn)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體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短撬V》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漿就,元代官修的《農(nóng)桑輯要》收編了詳細的“煎熬法”,其工藝說來相當簡單:把甘蔗汁于大鍋內(nèi)溫火熬煮,熬到變?yōu)楹跅椇希ㄒ赏ā昂帧保┥?;在一只大盆的底部鑿一個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將煮好的稠漿倒入盆內(nèi),任其從小孔內(nèi)一點點滴落,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澄清,分離糖蜜。最終,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質(zhì)上比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這類飲料。留在盆內(nèi)的部分才是質(zhì)量好的沙糖,貯存起來,供隨時食用?!掇r(nóng)桑輯要》中很明確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術(shù)過程,也清楚地告訴我們,簡單分離過糖蜜的稠漿就是沙糖的最終形態(tài),并沒有進一步曬干等更多步驟,因此成品是流質(zhì)的膠飴。賀威、劉偉榮在《宋元時代福建制糖技術(shù)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術(shù)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而福建的液態(tài)糖產(chǎn)量極大,“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入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這一繁榮一直持續(xù)到元代。從《糖霜譜》可知,不僅福建,同時期的其他蔗糖產(chǎn)地也是如此,這就顯示了宋人消費蔗糖的情況。如此重要的歷史情況,卻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樣受到忽略的是,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作為糖制品主力的液態(tài)糖,擁有一個指定專用名稱——沙糖。季美林先生《蔗糖史》中關(guān)于唐代的一章讓我們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點,唐人對這種形式的蔗糖頗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種應用。真正驚人的是,如《演繁錄》指出,早在東漢時,張衡《七辯》里已然提到:“沙場石蜜,遠國儲珍?!痹瓉?,至晚在公元一世紀時,就出現(xiàn)了沙糖(飭)這個專稱,它來自遠方,稀少而昂貴,很顯然只有上層社會才有機會接觸到。賦中與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這是漢唐時代對異國所產(chǎn)固體糖的叫法。(摘編自孟暉《宋人的沙糖》)(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宋代的“糖霜”在形態(tài)上呈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的團塊,與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B.宋代遂寧的傘山周圍集中了許多糖霜戶,他們的“糖霜”的生產(chǎn)能力并不是相同的。C.中國古人對蔗糖的消費進入第三個階段,與摩接陀國“熬糖法”的傳人有密切關(guān)系。D.作者孟暉經(jīng)過詳細的考證,認為宋代流行的是液態(tài)糖,唐代之前并沒有出現(xiàn)固體糖。(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費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漿”,這屬于王灼提出的中國古人在蔗糖消費上的第一階段。B.宋人生產(chǎn)“糖霜”存在“瀝缸”和“曬霜”這兩道程序。前者是指在農(nóng)歷的五月將蔗漿析出的結(jié)晶取出。C.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藝相當簡單,因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糖霜生產(chǎn)后遺留下來的糖水。D.若研究中國蔗糖史,學者可以參考《糖霜譜》《農(nóng)桑輯要》等古籍,也可以參考季羨林先生的《蔗糖史》。(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術(shù)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這說明宋代的甘蔗種植只集中在這五個地方。B.宋代的“糖霜戶”運用所掌握的技術(shù)生產(chǎn)“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產(chǎn)過程,這可推斷出他們所掌握的技術(shù)存在一定的缺陷。C.南宋醫(yī)學家寇宗奭《本草衍義》的記載“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證宋代的“沙糖”與“糖霜”不是同一種商品。D.“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人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由此可以推斷出宋代浙淮地區(qū)對沙糖的消費量是巨大的。(4)作者運用哪些證據(jù)推翻了“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的結(jié)論?請結(jié)合材料加以說明。(5)孟暉對宋人所消費的蔗糖的研究能給從事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的學者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nèi)容,結(jié)合相關(guān)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guān)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guān)論據(jù)的篩選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部分,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判斷和分析。(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內(nèi)容,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解答】(1)D.“唐代之前并沒有出現(xiàn)固體糖”錯。從文章最后“賦中與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這是漢唐時代對異國所產(chǎn)固體糖的叫法”可知,唐代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固體糖。故選D。(2)C.“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藝相當簡單,因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糖霜生產(chǎn)后遺留下來的糖水”強加因果關(guān)系。工藝相當簡單,與其使用的原材料沒有直接關(guān)系。且宋代熬制沙糖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糖霜生產(chǎn)后遺留下來的糖水”缺少依據(jù),原文說的是“《糖霜譜》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漿就”。故選C。(3)A.“宋代的甘蔗種植只集中在這五個地方”錯。原文說“當時甘蔗種植在宋朝的境內(nèi)非常普遍”。故選A。(4)由原文“很清楚,在王灼時代的制糖體系里,沙糖與糖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商品”“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體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可知,作者考證出宋代存在的固體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種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費“砂糖”;由原文“《糖霜語》記錄了當時糖霜與沙糖的制作工藝。前者的生產(chǎn)過程辛苦漫長,而且出品率很低”“《糖霜語》介紹,當時邊境以外的很多地區(qū)都出產(chǎn)好甘蔗,但卻沒聽說有糖霜的生產(chǎn)”可知,依據(jù)《糖霜譜》的記載,宋代境內(nèi)“糖霜”的產(chǎn)量很低,且境外不生產(chǎn)“糖霜”,所以“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不可能存在;由原文“賀威、劉偉榮在《宋元時代福建制糖技術(shù)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術(shù)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可知,賀威、劉偉榮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術(shù)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所以“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不可能存在;由原文“從《糖霜譜》可知,不僅福建,同時期的其他蔗糖產(chǎn)地也是如此,這就顯示了宋人消費蔗糖的情況。如此重要的歷史情況,卻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樣受到忽略的是,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作為糖制品主力的液態(tài)糖,擁有一個指定專用名稱——沙糖”“《農(nóng)桑輯要》中很明確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術(shù)過程,也清楚地告訴我們,簡單分離過糖蜜的稠漿就是沙糖的最終形態(tài),并沒有進一步曬干等更多步驟,因此成品是流質(zhì)的膠飴”可知,作者從《糖霜譜》《農(nóng)桑輯要》考證出宋代的“液態(tài)糖”的專有名稱是沙糖,可見沙糖不是固體糖,所以“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不可能存在。(5)由原文“當時我誤以為進入宋代以后,固體的砂糖便成為主流。直到讀到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里的一則材料,我才意識到,以為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這是一個普遍流傳的誤會”可得,從事學術(shù)研究,要勇于承認自己的失誤;由原文“直到讀到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里的一則材料,我才意識到……”“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譜》。宋人王灼的《糖霜語》是一部嚴謹驚人的科學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時代,固體的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季羨林先生《蔗糖史》中關(guān)于唐代的一章讓我們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點,唐人對這種形式的蔗糖頗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種應用。真正驚人的是,如《演繁錄》指出,早在東漢時,張衡《七辯》里已然提到:‘沙場石蜜,遠國儲珍?!笨傻?,研究中要盡可能研讀更多的文獻資料;由原文“賀威、劉偉榮在《宋元時代福建制糖技術(shù)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術(shù)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季羨林先生《蔗糖史》中關(guān)于唐代的一章讓我們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點”可得,在考證過程中,作者引用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善于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進而望文生義”,結(jié)果得出錯誤的觀點,由此可得,學術(shù)研究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能只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答案:(1)D(2)C(3)A(4)①作者考證出宋代存在的固體蔗糖——“糖霜”和今天的“砂糖”不是同一種事物,所以宋人不可能消費“砂糖”;②依據(jù)《糖霜譜》的記載,宋代境內(nèi)“糖霜”的產(chǎn)量很低,且境外不生產(chǎn)“糖霜”,所以“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不可能存在;③賀威、劉偉榮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限于技術(shù)條件,主要生產(chǎn)“液態(tài)糖”,所以“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不可能存在;④作者從《糖霜譜》《農(nóng)桑輯要》考證出宋代的“液態(tài)糖”的專有名稱是沙糖,可見沙糖不是固體糖,所以“宋人消費以固體蔗糖為主”不可能存在。(5)①從事學術(shù)研究,要勇于承認自己的失誤;②研究中要盡可能研讀更多的文獻資料;③善于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④學術(shù)研究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能只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部分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扁擔那頭的父親卞毓方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親身高一米八,我該長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對得起達爾文的進化論。遺憾啊遺憾,我最終只躥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還不如我,兩個姐姐,更甭提了。我為什么不能青出于藍。家人一致認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親大人生得過于玲瓏,也就一米五出頭,正應了俗諺“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我的一米七三已屬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營養(yǎng)匱乏。正在高速成長的當口,碰上了三年困難時期,果腹都成了頭等難題,還長什么長。父親有頂禮帽,深灰色,冠高而圓,頂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緞帶,帽檐寬大而略微翹起。聽母親講是早先闖蕩上海時置的,上海人講究行頭,出客必須穿戴入時。我懂事后,偶見父親戴過一次,是去興化出席二哥婚禮時。其余日子,禮帽一直放在紙盒里,擱在竹棚上。說不清從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宏愿:將來,這頂禮帽歸我。將來是什么時候?喏,就是等我長得和父親一樣高時。小學期間,我曾無數(shù)次偷著試戴,那禮帽拿在手里,溫如玉,軟如絨,闊綽而又帥氣。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腦瓜又太小,往頭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語“沐猴而冠”。沒關(guān)系,我還小,有的是長高長壯的機會。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定格,再次試戴,仍然嫌大。散場敲鑼——沒戲了。從此只能仰望父親高大的背影興嘆,那頂禮帽或許在竹棚上竊笑,是的,它屬于魁梧,屬于偉岸。小時候,沒人說我長得像父親。除了身高不及,臉型也不像,父親的臉明顯偏長,我的近似于圓;父親五官的線條是儒家的,外柔而內(nèi)剛,我的線條卻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親詼諧、幽默,我則木訥、無趣。夏日晚間,一幫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歸宿。這時,各家大人就會出來找。找著了,還賴著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讓你瘋!讓你瘋!”父親也會出來找我,他號準我的脈,料定我會往哪兒躲,一下子就逮個正著。見了面,老遠揚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狀。我曉得,那是唱戲的胡子——假生氣,父親的巴掌不會落下,嚇唬而已。父親在家里,從來不發(fā)脾氣;對外人,更是笑顏相對。四弟元氣足,瘋勁大,拳頭硬,諢名“四亂子”,與小朋友玩耍,常常話不投機就“看家伙”。有的家長就找上門來,向我父親告狀。父親總是千賠禮,萬道歉,答應等“四亂子”回來,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狀,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然而父親故作視而不見狀,仿佛啥事也沒有發(fā)生。是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嗎?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鄰”“惱個鄰居瞎只眼”是他的口頭禪。事后見了那曾被四弟欺負的小朋友,他總會好言撫慰。父親對四弟的“劣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曉得四弟只是頑童意氣,骨子里還是個仁義的孩子。父親有句掛在嘴邊的話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對一時過錯無須責打,重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果然,四弟上學后,各方面表現(xiàn)皆優(yōu)。為人處世,父親常講,宰相肚里能撐船,小肚雞腸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講過兩個故事,特別強調(diào),是祖上傳下來的。其一,“秦穆飲盜馬”。秦穆公丟了幾匹馬,官員發(fā)現(xiàn)馬被三百多個農(nóng)夫殺了分吃后,欲抓農(nóng)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幾匹馬而傷害百姓,且擔心百姓食馬肉傷身,讓他們喝了酒,放他們回家。后來秦穆公在戰(zhàn)場上重傷被圍,那三百個農(nóng)夫趕了來,舍命將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報絕纓”。楚莊王大宴群臣時,有人趁亂酒后失禮,拽了楚莊王愛妃許姬的衣袖。許姬扯斷對方的帽纓,以此為記,請求莊王查處。莊王認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纓摘下來,盡情歡飲,失禮之人得以逃過一劫。七年后,楚莊王陷入絕境之時,當年那個非禮許姬的楚軍副將沖入重圍,救出了莊王。這兩個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來這是“家學”。竹棚上,在禮帽盒的旁邊,還擱著一根扁擔。這也是文物級的古董,串聯(lián)著父親前半生的許多故事。這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父親說,他去上海打工,在碼頭上裝貨卸貨,用的也是它。船與碼頭之間,搭著一尺寬的跳板,挑著擔子走在上面,沒經(jīng)驗的,腿會發(fā)抖,一不小心,就會栽下河。經(jīng)驗從哪里來?練呀。巷子里放幾條長板凳,連在一起,權(quán)當跳板,徒手走,挑著擔子走,閉了眼睛走,練腿勁,練膽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學,上學時因直言賈禍,陷入困境。我惶惑,寫信給父親,說不想念書了,干脆回家種田。父親回信:“人都有七災八難,捆起來經(jīng)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過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薄耙桓鈸芩齻€人”,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我后來遇到過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憑了這種信念,咬牙度過。晚歲攬鏡,發(fā)現(xiàn)我和父親竟然有幾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掛相。當初為什么覺得不像呢?這是因為,那時我面對的是父親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歲月的滄桑,當然是合不上轍的。如今我已邁入耄耋,五官逐漸向父親趨同,基因相承,血濃于水,繁華落盡,露了本色。偶爾玄想,歲月是一根長長的扁擔,父親在那頭,我在這頭。(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BA.“如玉”“如絨”體現(xiàn)禮帽的昂貴精致,戴上它會顯得闊綽帥氣,因此“我”迫切想得到這頂禮帽。B.父親尋到晚歸的“我”后只揚起手作嚇唬狀,對犯錯的四弟故意視而不見,這些都能看出父親的教育智慧。C.“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是父輩年輕時艱辛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也激勵“我”在困難惶惑時咬牙支撐。D.小時候“我”的外貌與父親并不相像,晚年卻越長越像,是因為“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開頭部分使用了精確的數(shù)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對自己不如父親魁梧、偉岸的遺憾之情。B.“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用一連串的動詞,細致生動地寫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長告狀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語言既詼諧風趣又莊重典雅?;貞泝簳r往事時,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語;寫成年后的經(jīng)歷,多用簡潔凝練的書面語。D.文章結(jié)尾化用余光中《鄉(xiāng)愁》的詩句,將情感寄寓在尋常事物中,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與父親陰陽相隔的痛苦之情。(3)文章寫“我”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卻寫父親留下來的“禮帽”,寫祖輩傳下來的“扁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在父親言傳身教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涵養(yǎng),學會待人處世,到晚年覺得自己越來越像自己的父親,并醒悟到“家學”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親身上學到哪些“家學”?【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認真閱讀每一個選項,結(jié)合文本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相關(guān)語句,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分析。(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藝術(shù)形象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根據(jù)題干的提示,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窘獯稹浚?)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這頂禮帽”錯誤。原文是先想得到禮帽,后來戴上后發(fā)現(xiàn)“如玉”“如絨”,前后顛倒,強加因果。B.正確。C.“是父輩年輕時艱辛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錯誤。結(jié)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是夸張的說法,是父親激勵“我”的話,并非真的一根扁擔上睡了三個人,而且原文也無此類描述,望文生義,無中生有。D.“是因為‘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錯誤,結(jié)合“基因相承,血濃于水,繁華落盡,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長越像是因為基因相承,“我”傳承了父輩努力打拼的精神,選項卻說成“‘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偷換概念,歸因錯誤。故選B。(2)D.“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與父親陰陽相隔的痛苦之情”錯誤。“陰陽相隔”,無中生有,文章并沒有交代父親已經(jīng)去世,也并無“痛苦之情”,而是表現(xiàn)了對父親的思念、感恩與牽掛之情。故選D。(3)根據(jù)“父親有頂禮帽,深灰色,冠高而圓,頂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緞帶,帽檐寬大而略微翹起”“我曾無數(shù)次偷著試戴,那禮帽拿在手里,溫如玉,軟如絨,闊綽而又帥氣”“沒關(guān)系,我還小,有的是長高長壯的機會”可知,禮帽代表了父親的氣派與風度,在兒時作者的心中意味著成年。根據(jù)“從此只能仰望父親高大的背影興嘆,那頂禮帽或許在竹棚上竊笑,是的,它屬于魁梧,屬于偉岸”可知,禮帽吸引著作者,包含著作者對父親的仰慕和對成長的向往。根據(jù)“在禮帽盒的旁邊,還擱著一根扁擔。這也是文物級的古董,串聯(lián)著父親前半生的許多故事。這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可知,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父親用扁擔為例教育過作者,扁擔是父輩努力打拼的見證,是家風傳承的象征。根據(jù)“‘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我后來遇到過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憑了這種信念,咬牙度過”可知,老一輩人用扁擔挑起生活的重擔,扁擔也指引“我”,助“我”渡過困境。禮帽“闊綽而又帥氣”“屬于魁梧,屬于偉岸”,戴禮帽的父親的外在形象通過“禮帽”展現(xiàn)出來;“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大丈夫要能伸能屈”等的父親形象,借助扁擔這個事物刻畫出來。從禮帽寫到扁擔,層層深入,由外到內(nèi)呈現(xiàn)父親在兒子心中的形象,使父親形象更加鮮明,同時展現(xiàn)出“我”追隨父親不斷成長的過程。(4)根據(jù)“父親也會出來找我,他號準我的脈,料定我會往哪兒躲,一下子就逮個正著。見了面,老遠揚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狀。我曉得,那是唱戲的胡子——假生氣,父親的巴掌不會落下,嚇唬而已”“父親在家里,從來不發(fā)脾氣;對外人,更是笑顏相對”可知,父親有一家之主的風范,他慈愛寬容,不發(fā)脾氣,不打罵孩子,家庭氣氛溫馨和睦。根據(jù)“他跟我講過兩個故事,特別強調(diào),是祖上傳下來的”“這兩個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來這是‘家學”可知,父親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他講故事教導“我”要寬容。根據(jù)“事后見了那曾被四弟欺負的小朋友,他總會好言撫慰”“人都有七災八難,捆起來經(jīng)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過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可知,父親對人笑顏相對,對曾經(jīng)與四弟發(fā)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撫慰;當“我”遇到苦難時,父親寫信鼓勵“我”咬緊牙關(guān),給“我”力量。根據(jù)“這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父親說,他去上海打工,在碼頭上裝貨卸貨,用的也是它”“‘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我后來遇到過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憑了這種信念,咬牙度過”可知,父親重視家風傳承。家中保留著曾祖父用過的扁擔,它見證過父輩的成長與堅持,父親又用“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鼓勵“我”像父輩一樣不怕困難。答案:(1)B(2)D(3)①禮帽代表了父親的氣派與風度,在兒時作者的心中意味著成年;禮帽吸引著“我”,包含著“我”對父親的仰慕和對成長的向往。②扁擔是父輩努力打拼的見證,是家風傳承的象征;老一輩人用扁擔挑起生活的重擔,扁擔也指引“我”,助“我”渡過困境。③從禮帽寫到扁擔,層層深入,由外到內(nèi)呈現(xiàn)父親在兒子心中的形象,使父親形象更加鮮明,同時展現(xiàn)“我”追隨父親不斷成長的過程。(4)①父親有一家之主的風范:父親慈愛寬容,不發(fā)脾氣,不打罵孩子,家庭氣氛溫馨和睦。②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引導重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他講故事教導“我”要寬容;對人笑顏相對,對曾經(jīng)與四弟發(fā)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撫慰;當“我”遇到苦難時,父親寫信鼓勵“我”咬緊牙關(guān),給“我”力量。③父親重視家風傳承。家中保留著曾祖父用過的扁擔,它見證過父輩的成長與堅持,父親又用“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鼓勵“我”像父輩一樣不怕困難。?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亡國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無自至則壅。齊攻宋,宋王使人候齊寇之所至。使者還,曰:“齊寇近矣,國人恐矣。”左右皆謂宋王曰:“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詘殺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視。使者遇其兄,曰:“國危甚矣,若將安適?”其弟曰:“為王視齊寇。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鄉(xiāng)之先視齊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將若何?”其兄曰:“如報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庇谑菆笥谕踉唬骸笆獠恢R寇之所在,國人甚安?!蓖醮笙?,賜之金??苤?,王自投車上,馳而走。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關(guān)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亂國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壅塞》)材料二: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是故賢者盡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澤兼覆而不偏,群臣勸務而不怠。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輿馬者,足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絕江海。夫人主之情,莫不欲總海內(nèi)之智,盡眾人之力,然而群臣志達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廟堂之上,未必可用。明主之聽于群臣,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暗主則不然,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節(jié)選自《淮南子?主術(shù)訓》)(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嘗A所用B不過C三石D以示E左右F左右皆試G引之H中關(guān)I而止(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惡,疑問代詞“怎么”,與“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的“惡”用法相同。B.適,到……去,與《諫逐客書》“適觀而已矣”中的“適”詞義不同。C.芻蕘,“芻”指割草,“蕘”指采薪,它們相連,在文中指割草采薪之人。D.責,責備,與現(xiàn)代漢語中“引咎自責”中的“責”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A.齊軍越來越近,宋人越來越怕,但如實報告情況的人都被宋王殺掉了,最后一個被派去探聽情況的人害怕也被殺掉,就報告說齊軍還很遠,國人并不怕。B.齊宣王喜好射箭,所用的弓根本不超過三石之力,但因為他受騙于左右侍從,又沒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一輩子都認為自己用的弓有九石之力。C.真正的明君,其命令能夠向下貫徹,其恩澤能夠普遍施予,其臣子能夠勤奮工作,而且能如實反映情況,這是因為明君善于用人,不單單憑借個人之智。D.材料二的作者認為,對于人們提出的策略,不必管提出者地位是高是低、身份是貴是賤,只要策略優(yōu)秀就可以實行,不然,即使卿相提出的策略也不必采用。(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②暗主則不然,疏遠卑賤者,竭力盡忠,不能知也。(5)兩則材料的論點有何相同之處?主要論證方法有何不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要結(jié)合出處、語境,整體把握語句含意,從易入手,各個突破。(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忌鶕?jù)課內(nèi)的積累并結(jié)合語境,認真分析,進行判斷。(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關(guān)鍵詞,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賞析文本特征的能力。學要學生深入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可從論證結(jié)構(gòu)、論證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窘獯稹浚?)句意:他平時所使用的弓力量不過三石,條給左右侍從看,侍從們試著拉這張弓,都只拉到人平就停了?!捌洹弊髦髡Z,“嘗”做狀語,“三石”作“不過”的賓語,故在賓語后D處斷開;“左右”作“示”的賓語,故在其后F處斷開;“試”作謂語,“引之”作“試”的賓語,故在“之”后H處斷開。故選:DFH。(2)A.正確。句意:怎么可能這樣?/以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B.正確。到……去;滿足,適于。句意:你要到哪兒去?/可以滿足耳目的需要罷了。C.正確。D.錯誤。“責”在文中的含義是“要求”;“引咎自責”中的“責”含義是“批評,責備”。句意:就不要求他的言辭漂亮;/指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故選:D。(3)A.“就報告說齊軍還很遠”錯誤。原文說的是“殊不知齊軍之所在”,即不知道齊軍在哪里。故選:A。(4)①“直言”,直言相諫,勸諫;“過”,過錯,過失;“無道”,沒有途徑,無從;“善”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譯文: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諫,過失就無法聽到,賢人就無從到來。②“暗”,昏庸,糊涂;“卑賤”,地位低賤;“不能知”省略句,補出主語,“他”。譯文:昏庸的君王卻不是這樣,那些關(guān)系疏遠、地位低賤的人,即使是為他用盡氣力、竭盡忠誠,他也不知道。(5)第一問:從兩則材料的議論句可以看出,材料一的主要意思是“亡國之君不可以直言相諫”,說的是亡國的君主不能聽取意見;材料二的主要意思就是其第一句“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其中“以天下之耳聽”所包含的觀點就是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它與材料一都是講君主聽取意見之事,此即兩則材料在觀點上的相同之處。第二問:材料一列舉了“宋王”不聽真言和“齊宣王好射”的事例論證觀點,運用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而材料二“故假輿馬者,足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絕江?!边\用比喻論證;“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使言之而非也,雖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廟堂之上,未必可用”運用對比論證。答案:(1)DFH(2)D(3)A(4)①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諫,過失就無法聽到,賢人就無從到來。②昏庸的君王卻不是這樣,那些關(guān)系疏遠、地位低賤的人,即使是為他用盡氣力、竭盡忠誠,他也不知道。(5)①觀點上的相同之處:君主要善于聽別人的意見。②主要論證方法的不同:材料一主要運用舉例論證,材料二主要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參考譯文:材料一:亡國的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諫。君主不可以直言相諫,過失就無法聽到,賢人就無從到來。賢人無從到來,君主的思想就會壅塞不通。齊國進攻宋國,宋王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來說:“齊寇已經(jīng)臨近了,國人已經(jīng)恐慌了?!弊笥医级紝λ瓮跽f:“憑著宋國的強大,齊兵的虛弱,怎么可能這樣?”于是宋王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著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報仍與前一個人相同,宋王又大怒,把他屈殺了。這樣的事接連發(fā)生了三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被派的人路上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國家已經(jīng)十分危險了,你要到哪兒去?”弟弟說:“去替君主察看齊寇。沒想到齊寇已經(jīng)離得這么近,國人已經(jīng)這么恐慌?,F(xiàn)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動靜的人,都是因為回報齊軍迫近而死掉了;如今我回報真情是死,不回報真情恐怕也是一死。這該怎么辦呢?”他的哥哥說:“如果回報真情,你將比國破后被殺的人先被殺,比國破后逃亡的人先逃亡?!庇谑潜慌傻娜嘶貓笏瓮跽f:“根本沒看到齊寇在哪里,國人也非常安定?!彼瓮跏指吲d,就賞賜這個人錢財。齊軍一到,宋王自己奔到車上,趕著車急急忙忙逃跑。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說他能用硬弓。他平時所使用的弓力量不過三石,拿給左右侍從看,侍從們試著拉這張弓,都只拉到一半就停了。都說:“這張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除了您,誰還能用這樣的弓”宣王的實際情況是所用的弓不超過三石,但一輩子都自認為用的弓是九石,這豈不可悲嗎給國家造成禍亂的君主,他們的弊病就在于用的弓實有三石而自以為用九石啊!材料二:做君主的,借助天下人的眼睛觀察事物,借助天下人的耳力聆聽聲音,憑借天下人的智慧考慮問題,依仗天下人的力量爭取勝利。因此,君主發(fā)布的號令能夠向下貫徹,群臣的情況能夠上達。因此,賢能的人能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智慧,能力差的也竭盡全力。君主的恩德施予普遍而不偏私,群臣勤奮工作而不懈怠。能夠有這樣的結(jié)果其原因何在?在于君主掌握了正確的用人方法,而不??烤饕粋€人的才能。所以借助于車馬的人,腳腿不辛苦而能到達千里之外;乘坐舟船的人,不會游泳而能橫渡江河大海。君主在主觀思想上,沒有一個不想集天下人智慧、用眾人力量去處事辦事的,然而那些對君主表達效忠之心的人,卻很少有不使自身遭困的。(因此對于君主來說)假使那些言論是正確的,即使是役民樵夫,也不能棄之不用;假使那些言論是錯誤的,即使是卿相在朝廷上拿出的策略,也不一定非用不可。英明的君主聽取群臣的意見,那策略如果可以使用,就不以拿出策略的人地位低微為羞恥;如果他的意見可行,就不要求他的言辭漂亮?;栌沟木鯀s不是這樣,那些關(guān)系疏遠、地位低賤的人,即使是為他用盡氣力、竭盡忠誠,他也不知道。(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甘州遍?秋風緊毛文錫秋風緊,平磧雕行低,陣云齊。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輦。青家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鐵衣冷,戰(zhàn)馬血沾蹄,破蕃臭。風皇詔下,步步躡丹梯?!咀ⅰ竣俎桑憾嘀肝鞅狈缴贁?shù)民族②丹梯:又稱“丹墀”,古代宮殿前石階以紅色涂飾,故稱“丹梯”。(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詞的上片“平磧雁行低”中的“低”,與“野曠天低樹”的“低”有異曲同工之妙。B.詞人聽到號角、戰(zhàn)鼓聲四起,萬端愁緒油然而生,尤其是報國無門之愁怨更為明顯。C.詞人運用了視覺、聽覺、觸覺,真切生動地描寫了邊塞環(huán)境,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D.詞的下片通過描寫飛沙迷路、馬蹄沾血,極力渲染了悲壯氣氛,突出了戰(zhàn)爭的慘烈。(2)清人陳廷焯評這首詞的結(jié)尾說“結(jié)以功名,鼓戰(zhàn)士之氣”,結(jié)合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nèi)容主旨的能力。解答時要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從詩句中找出關(guān)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lián)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窘獯稹浚?)B.“報國無門之愁怨”錯誤,本詞作者對邊塞的荒寒景象和戰(zhàn)爭的酷烈場面作了交叉描寫,表現(xiàn)了邊塞將士戍邊的艱辛和勞苦。并以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面大破頑敵榮立邊功的將士,將受到朝廷的封賞和君主的恩賜來鼓舞士氣。所以“報國無門之愁怨”于文無據(jù)。故選B。(2)考生首先要理解“結(jié)以功名,鼓戰(zhàn)士之氣”的含義,即將士獲得功名結(jié)尾,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建功立業(yè)。然后結(jié)合詩詞內(nèi)容進行具體說明。全詞最后寫道:“鐵衣冷,戰(zhàn)馬血沾蹄,破蕃奚。鳳凰詔下,步步躡丹梯。”深秋,將士們穿上冰冷的鎧甲,沖鋒陷陣,揮戈殺敵。隨著頑敵紛紛飲刃面斃,不但騎在馬上的將士血染征袍,就連縱橫馳騁的戰(zhàn)馬,也血沾飛蹄。蕃奚,這里泛指北方入侵之敵。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面大破頑敵榮立邊功的將士,將受到朝廷的封賞和君主的恩賜。全詞結(jié)句“步步躡丹梯”,可以理解為想像榮立邊功后,便會受到朝廷封賞;也可理解為有功之臣正邁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賞時的情景。不管哪種解釋,都有一種號召、鼓舞的力量。答案:(1)B(2)①“鳳皇詔下,步步躡丹梯”寫出戰(zhàn)爭勝利后,皇帝下詔賞賜將士,將士們踏著丹梯上朝的景象。②用將士獲得功名結(jié)尾,激勵處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將士們奮勇殺敵,建功立業(yè)。譯文:秋風正緊,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飛,在天地相接處感覺大雁飛的很低,戰(zhàn)陣延綿如云,整齊排列。大漠中各種聲音響起,邊境的戰(zhàn)爭的聲音四處響起,愁苦中聽到了戍邊的號角和征戰(zhàn)的鼓聲。青冢北面,黑山西面。飛沙時起時落,常常讓行人迷路。戰(zhàn)士們穿著冰冷的鎧甲,戰(zhàn)馬的蹄子上沾染著被殺敵人的鮮血,攻破蕃奚?;实巯略t,士兵踏著丹梯準備受賞。賞析:詞上片一開始便點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秋風緊,平磧雁行低,陣云齊?!逼酱冄阈械汀钡摹暗汀弊?,并非寫雁飛得低,而是因為景物單調(diào)的沙漠曠遠無際,與天相連,使得在無邊沙漠與無邊云天之間飛過的雁陣,在人們的視覺中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仿佛飛得很低似的。前三句中每句的最后一個字“緊”“低”“齊”,都提煉得十分準確,使人透過這些如實的描繪,感受到戰(zhàn)爭氣氛的緊張?!笆捠掞S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边吢?,包括邊塞上自然界中的種種聲音和人事活動中所發(fā)出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蟲鳴聲、馬嘶聲、人喊聲等等。在這充耳的邊聲中,突出了軍營中凄厲的號角聲(戍角)和驚心動魄的戰(zhàn)鼓聲(征鼙)。這使人立刻意識到生與死正鏖戰(zhàn)急;這便在凄涼的意緒中,又增加了一種悲壯的氣氛。這里對“邊聲”的描寫,是運用了加倍渲染的手法;經(jīng)過如此層層渲染,自然地逼出了一個“愁”字:“愁聞戍角與征鼙”。“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抽象情感;但通過“平磧”“雁行”“陣云”等目中所見景物之刻劃,通過“邊聲”“戍角”“征鼙”等耳中所聞聲音之渲染,卻顯得具體、飽滿而又充實。同時,這無形的萬縷愁絲,也將上片中所寫的各種景物和氣氛,暗中串織在一起,使之成為和諧的、有機相連的渾然一體。下片承接上片意脈,描寫征戍生活的艱辛:“青冢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人迷。”因為青冢和黑山均地處塞外邊陲,而且在塞北是比較突出的景觀,所以前人詩歌中常以它們作為北方邊地的代稱,并非實指,本詞亦然。邊地茫茫沙海,氣候變幻無常,往往突然天昏地暗,狂風怒吼,轉(zhuǎn)眼又風過天晴,驕陽似火。由于邊風強弱多變,致使飛沙“聚散無定”。在彌天風沙中行走,最容易迷失方向。這種惡劣而又奇特的自然現(xiàn)象,是中原和江南所沒有的,它進一步襯托出了兵士們戍邊的艱辛和勞苦。全詞最后寫道:“鐵衣冷,戰(zhàn)馬血沾蹄,破蕃奚。鳳凰詔下,步步躡丹梯?!鄙钋?,將士們穿上冰冷的鎧甲,沖鋒陷陣,揮戈殺敵。隨著頑敵紛紛飲刃面斃,不但騎在馬上的將士血染征袍,就連縱橫馳騁的戰(zhàn)馬,也血沾飛蹄。蕃奚,這里泛指北方入侵之敵。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面大破頑敵榮立邊功的將士,將受到朝廷的封賞和君主的恩賜。全詞結(jié)句“步步躡丹梯”,可以理解為想像榮立邊功后,便會受到朝廷封賞;也可理解為有功之臣正邁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賞時的情景。不管哪種解釋,都有一種號召、鼓舞的力量。?(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河流和樹木做比,反面申述國君德行不深厚,是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兩句是:“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2)《赤壁賦》在寫到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時,指出此地可以遠望夏口和武昌,接著以“山川相繆,郁乎蒼蒼”兩句描繪其景色。(3)仁而愛人始終是守天下的關(guān)鍵,正如杜牧《阿房宮賦》指出的“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秦國就不會迅速滅亡?!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境式默寫題一般都涉及正確理解文意及句子內(nèi)涵,因此平時積累時要加強理解性記憶,弄清文章內(nèi)容及句子內(nèi)涵,切不可死記硬背?!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重點字:固)(2)山川相繆郁乎蒼蒼(重點字:繆)(3)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重點字:遞)?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8分)6.(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有我之境,是把讀書當作人生的避風港。作家毛姆曾說過,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就如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坎坷、遇到挫折,①馬不停蹄、一往無前是一種態(tài)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種態(tài)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a)。通過讀書,在歷史中尋找借鑒,從他人那里汲取經(jīng)驗,未嘗不是②以守為攻、站在問題之外看問題的大智慧。不僅如此,以讀書修身正己,能讓人少幾分“卷帷望月空長嘆”的煩惱糾結(jié),多一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從容,反而有助于我們邁過這些坎。無我之境,是把讀書(b)。有人說,讀一本好書,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確實,閱讀和思考是每個人都不會虛度的旅程。它能讓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撤掉③火急火燎,擺脫內(nèi)心浮躁,在流連字里行間的風景里,找到一個安靜的精神角落。蘇州有一家大型書店,一個特點就是擁有非常長的樓梯,其意圖就是為了讓每個來到書店的人在④拾級而上的過程中,能夠放慢腳步,感受書香,從容沉淀。在這個意義上,讀書絕不僅僅是一種放松身心的休閑,更是一種拯救靈魂的生活方式。(1)文中加橫線的四個成語中有兩處使用錯誤,請標明序號并修改。(2)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成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nèi)容,結(jié)合語境進行分析,找出錯誤并正確修改。(2)本題考查學生給文段補寫恰當語句的能力,答題時要通讀語段,結(jié)合語境進行補寫,要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并注意字數(shù)限制?!窘獯稹浚?)①馬不停蹄:馬不停止跑動。比喻連續(xù)不斷的活動,一刻不停地進行。此處和“一往無前”并列使用,是要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不合語境。應改為“無所畏懼”。無所畏懼:意思是指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②以守為攻: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此處和一往無前的態(tài)度相反,對應“在歷史中尋找借鑒,從他人那里汲取經(jīng)驗”的狀態(tài),不存在進攻的意思,使用錯誤。應該為“以退為進”。以退為進:指以退讓的姿態(tài)作為進取的手段。③火急火燎:比喻心急如焚。對應前文“急匆匆的步伐”,此處指心理急切的狀態(tài),使用正確。④拾級而上:表示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向上登。前文有“長的樓梯”的內(nèi)容,所以“拾級而上”恰當。(2)第一處,此處說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對應“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則此處應是后者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的,結(jié)合“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可推知是“沉穩(wěn)的”或從反面說“未必是逃避的”,可填“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或“后者的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