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 【知識精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 【知識精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 【知識精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 【知識精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15.2《答司馬諫議書》課件 【知識精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3.感受王安石的“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改革家氣度,培養(yǎng)革新精神。學習目標1.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活用、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2.學習本文面對他人的質疑和責難時的駁論技巧。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他兩度為相進行變法,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王安石的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列寧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其詩歌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風格遒勁有力。如《明妃曲》、《泊船瓜洲》等。所作詞不多,卻能“一洗五代舊俗”,不受前人綺靡風氣的影響。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fā)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fā)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王安石變法項目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富國之法改變積貧局面均輸法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場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在開封設“市易務”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縱市場,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青黃不接之時,政府借錢或糧食給農民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納錢代役有利于經濟發(fā)展,增加了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收取賦稅限制了隱田漏稅行為,增加了政府收入強兵之法改變積弱局面將兵法在各路段設負責操練軍隊的將官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保甲法把農民編為保甲進行軍事化訓練維護了秩序,兵農合一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同時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zhí)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甲法和青苗法),因而激起了朝中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人物的強烈反對。在這場新舊黨之爭中,不少人深受其害,如遭遇烏臺詩案的蘇軾便是這次黨爭的犧牲品,王安石本人也為這場改革背負了不少罵名。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學士范鎮(zhèn)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póu)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責難王安石。他還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復。創(chuàng)作背景解題《答司馬諫議書》①“答”,即“答復、回復”之意;②“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③“諫議”,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④“書”,文體名,書信。⑤“答司馬諫議書”,即“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書”:在文言文標題中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名詞,作書信、文件講。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林覺民的《與妻書》,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屬于名詞的范疇。另一種是動詞,作書寫、記載講,如明人高啟的《書博雞者事》,就是“記斗雞玩賭者的故事”的意思。解題諫院是宋代設立的輿論機關,負責在朝廷中搜集建議和評論。當時在朝廷中設立諫官和御史,通稱臺諫。御史負責組織各種官員收集民間的意見;諫官議論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參考,有時還可糾正皇帝的錯誤。文化常識古代常用謙稱鄙人:本義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系在內。仆:舊時男子自稱謙辭。仆即奴仆,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仆,借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晚生:舊時對前輩稱己的謙辭。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辭。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辭。不才即沒有才能,故借以自稱,以示謙恭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在下: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古漢語中

“見”的常見用法1.和“看”有關2.同“現(xiàn)”3.表示被動,可譯成“被”。和“于”連用也表示被動,組成“見……于”格式。

例:是以見放。(《漁父》)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4.用在動詞前,表示對我如何,可譯成“我”。

例:慈父見背。(《陳情表》)“見諒”①終必不蒙見察。(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慮我的意見)②冀君實或見恕也。(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③今君實所以見教者。(現(xiàn)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1、《答司馬諫議書》第一段主要內容是什么?第一段闡明寫信原因和目的。①“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政見不合②“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矛盾不可調和③“具道所以”寫信目的:回應司馬光的抨擊,陳說推行新法的緣由。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2、措辭有何特點?①措辭彬彬有禮(蒙教,上報,見恕……)3、體現(xiàn)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有禮節(jié)、有風度、有風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語調含蓄委婉(強聒,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③暗藏鋒芒(終必不蒙見察、不復)1.本文是一篇書信體的駁論文,作者要批駁司馬光的什么觀點?“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2.作者批駁對方的總觀點是什么?(立論的依據(jù)是什么?)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實之辯

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

名正則言順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場,對同樣一樣事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稱;形式實:實際內容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名:司馬光給新法冠上的罪名實: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容(性質)司馬光的觀點王安石增設新官,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擾民設法生財,與民爭利朝中有反對的意見,拒不接受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對于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如何辯駁?立論依據(jù):名實之辯司馬光的觀點王安石的反駁(第二段)核心觀點侵官具體理由生事具體理由征利具體理由拒諫具體理由怨謗具體理由“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先立后破,為變法正名

為自己尋找改革勢在必行的道義依據(jù)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助人主

遵先王

謀天下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②抓住問題實質,從大處高處著眼(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邏輯明晰【辯論高手】③言辭銳利,氣勢逼人,鋒芒畢露(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司馬光的言辭攻擊、指責非難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王安石的反擊(第三段)反擊1反擊2反擊3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保守派的思想根源

舉例論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曉之以理的同時,動之以情,表達剛毅不屈的精神意志。剖析改革遭遇抵制的深層原因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古代書信的套語】沒有機會見面,內心不勝仰慕到了極點!語氣由強硬轉為緩和第4段答司馬諫議書反擊保守派無所作為、墨守成規(guī)書信常規(guī)的結尾交代回信的緣由駁斥司馬光的觀點

針鋒相對,態(tài)度堅決

針對司馬光的指責,全文以“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作為立論依據(jù),首先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觀點,然后予以反擊揭露出朝中保守派無所作為、腐朽沒落的本質,表現(xiàn)了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所動的決心。總結全文內容——>>總結作者形象......列寧說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你同意列寧的評價嗎?深刻地洞察力:習于茍且不恤國事堅如磐石的決心:寡不敵眾助上抗之兼容并包的氣度:直面質疑一一解釋非凡的膽略:迎難而上負重前行一二三四【總結】駁論的藝術駁論文段擺謬論(樹靶子):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有理有據(jù)剛柔并濟氣勢磅礴樹己論: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駁謬論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怨謗)斥謬論以守為主人習于茍且,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盤庚之遷,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反守為攻拓展

思考王安石

司馬光改革派

保守派“君子之爭”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關系:“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好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為友,然自接待以來,十有余年,屢嘗同僚,亦不可謂之無一日之雅也。雖愧多聞,至于直諒,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則固不敢為也?!嬗阉抉R光把自己當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對方寫信,陳述自己對于老友主導的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見:“故敢一陳其志,以自達于介甫,以終益友之義,其舍之取之,則在介甫矣!”于私盡朋友之誼,于公推心置腹,可謂光風霽月,賢者情懷。補充材料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關系:但是他們兩位大賢友情的斷絕就始于這兩封書信?!端问贰ね醢彩瘋鳌酚涊d:“安石與光素厚,光援朋友責善之義,三詒(yí)書反覆勸之,安石不樂?!薄皢韬?!二公之賢多同,至議新法不合絕交,惜哉!”【王安石病逝后】王安石去世后,有人想趁機詆毀王安石,司馬光卻說:不可毀之太過?!揪雍投煌客醢彩退抉R光都有著磊落的襟懷,他們雖在政見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維護宋王朝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兩人互相保持著對對方人格的敬重。一個反對新法的官員死后,司馬光為其作墓志銘,其中有諷刺變法的話。有好事者將這個墓志銘獻給王安石,以為王安石會遷怒于司馬光。不料,王安石卻將銘文掛在墻上,向其門下之士贊曰:“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倍抉R光在洛陽記述宋朝歷史時,也能對王安石作客觀評價。用司馬光的話說,“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王安石也承認,他們“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他們一個是變法的積極推動者,一個是極力反對者。針鋒相對,寸土不讓,可是兩人的爭斗卻都是為了改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富國強兵、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治國理想和宏偉抱負,而非為了一己之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