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訓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目:“子奇必能

治阿?!饼R君日:“何以知之?”曰:“共載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⑤,必

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膜⑥以濟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

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選自《少年治縣》)

【注釋】①阿:地名,即今山東東阿縣。②既而:后來,不久。③共載:同車。載,坐車。

④白首:老年人。⑤決之:決斷政事。⑥倉縻:儲藏谷米的倉庫。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寡助之至天子先驅(qū)至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鼓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追者原始一反焉

D.他以知之日夜無月

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強調(diào)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jié)論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寫子奇通過采取熔兵器制農(nóng)具、打開糧倉濟民等辦法使阿縣大治。

D.【乙】文通過對話,側(cè)面描寫襯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戰(zhàn)而勝的不凡才能。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庫無兵,倉無粟。

4.請從【乙】文中找出印證【甲】文中"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這一道理的句子。

5?【甲】【乙】兩文都論述“人和”是取勝的法寶。請指出【甲】文(或【乙】文,任選其一)

論述的重點,并結(jié)合歷史或現(xiàn)實的事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列小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咸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

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②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較家則敢陵③

上犯禁④,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

治之。

(《管子?治國》)

【注釋】①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②敬上:服從上司。敬:恭順、服從。上:君上,

泛指統(tǒng)治者。③陵:同“凌”,欺凌、侵犯,這里是違抗的意思。④犯禁:觸犯禁令。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而攻之環(huán):圍

B.得道者多助道:道行

C.蘇革非不堅利也兵:兵器

D.必先富民富:使……富裕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8.《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請從【甲】文段中舉例分析。

9.【甲】【乙】兩個文段都論述了治國之道,都采用(1)的手法,強調(diào)了

(2)o

【甲】文先提出“(3)”(原文)的觀點,然后指出“得道”才能出現(xiàn)

最佳局面,從而啟發(fā)君主應該如何治國。

【乙】文強調(diào)了“(4)”利于國家的治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②憂勞,我佚樂③之;民惡貧賤,

我富貴之;民惡危墜④,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⑤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

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

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⑦而意不恐⑧,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

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節(jié)選自《管子?牧民?四順》)

【注釋】①政:政令。②惡(wii):厭惡。③佚樂:同“逸”,使……安逸快樂。④危墜:危

險。⑤生育:使……生養(yǎng)繁息。⑥畏其意:使人民真正害怕。⑦繁:繁重。⑧意不恐:人心

不感到害怕。⑨上位:為君者的地位。

10.根據(jù)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1)委而去之課內(nèi)遷移法:少時,一狼徑去

(2)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詞語推斷法:理天行事

11.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請根據(jù)【甲】文內(nèi)容,結(jié)合讀過的孟子的其他文章,簡要概括孟子文章的語言特點。

13.【甲】【乙】兩文都圍繞“民心”展開議論,【甲】文強調(diào)①“"(用原文語句回

答)比“天時”“地利”更重要,【乙】文認為②""(用原文語句回答)就可以贏得民

心。黨的二十大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zhì)要求?!炯住?/p>

文中的③_________主張與“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是相通的。

【甲】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

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丙】

《管子》(節(jié)選)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

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陵②上

犯禁③,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是必魯為國者必先宣民然后治之。

【注釋】①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②陵:侵凌。③犯禁:觸犯禁令。

14.下列對句中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狐兔翔我宇翔:自在地行走

B.鴻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C.爭而去之委:委屈

D.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輕:不看重

15.下列句中加點詞翻譯相同的一項()

A.以天下之所順凡治國之道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奚以知其然也

C.委則去之財亂國必貧

D.然而不勝春是以善為國專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6.用7”給下列句子斷句(段兩處)

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18.【甲】詩中"“印證【丙】文中“亂國必貧”這句話,【乙】【丙】兩文都論述了—

(用【丙】文中的四字短語概括),都強調(diào)了人的重要性。但兩文論述的重點不同,【乙】

文強調(diào)要(用原文中的兩個字概括),【丙】文強調(diào)要(用原文中的兩個

字概括)O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材料一】

莊襄王①元年,大赦罪人,修②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東周與諸侯謀秦,

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史記?秦本紀第五》

【材料二】

王③行暴虐侈傲,國人謗④王。召公諫日:“民不堪命矣?!巴跖?,得衛(wèi)巫⑤,使監(jiān)謗者,

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

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⑥。

《史記?周本紀第四》

[注釋]①莊襄王:秦國國君。②修:封賞。③王:指周厲王。④謗:批評指責。⑤衛(wèi)巫:

衛(wèi)國的神巫。⑥彘(zhi):地名,今山西霍州。

19.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三里書城以告則殺之汝之不惠

B.委而寺之一狼徑寺成禮而去

C.布惠于民出奔于彘告之于帝

D.諸侯不期期發(fā)白帝朝思暮想

20.翻譯甲文中畫線的句子。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1.孟子認為治理國家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22.閱讀上面兩則材料,用自己的話分別說說“得道”與“失道”在莊襄王和周厲王身上的具體

表現(xiàn)。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日:

“今東鄉(xiāng)①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日:“然。”目:“大王自料勇悍仁強②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目:“不如也?!毙旁侔葙R日:“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

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③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所過

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日其強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

歸之士,何所不散!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①鄉(xiāng):同“向”。②勇悍仁愚文中指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③喑惡(wu):

發(fā)怒聲。④叱咤:呵斥聲。形容厲聲怒喝。

23.選出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A.妻而去之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行》)

B.今大王遨能反其道臣城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C.信正拜賀日日圍食(《送東陽馬生序》)

D.此特匹夫之勇耳贊立獨行

24.下列各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上兩段文字突出地運用了排比手法。

B.“城郭”在古代泛指城市,郭指內(nèi)城的墻,城指外城的墻。

C.《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D.劃波浪線的句子正確的斷句為“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

2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

26.【甲】【乙】兩文中孟子和韓信的觀點有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班級舉辦的“學習先賢?感悟生命”專題學習活動,啟慧小組以下面的閱讀材料為例,品經(jīng)典,

訪圣賢。

(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

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舜發(fā)于味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

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

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7.【曉其意】兩文觀點明確。第一篇強調(diào)“人和”的核心思想,借討論戰(zhàn)爭論述推行的

重要性。第二篇列舉六個名人都是出身貧賤,在經(jīng)受磨難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業(yè),從而得出結(jié)論。

2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是,;幫助他的

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叭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的意思是這樣以后,

人們才會明白常處憂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29.【析其法】《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試從上文中舉一例并

分析其作用。

30.以上兩文都是以論證為主。請結(jié)合內(nèi)容,具體分析兩文的論證思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呼,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高祖日:“列侯諸將無敢哆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

何?”高起、王陵對日:“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

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

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日:“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

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②,不葷,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

之軍,成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注】①子房:即張良,表字子房。②饋餉:糧餉。

3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春而去之()(2)攻親戚之所呼()

(3)列侯諸將無敢隔朕()(4)不承糧道()

3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有功者害之B.戰(zhàn)勝畫不予人功畫山不加增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降下者因以予之D.公知某一此墓所以為我擒也

33.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2)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34.【乙】文中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有哪些?這印證了【甲】文中的哪個觀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咸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

富弼知青州,河朔①大水,民流就食②。弼勸所部民出粟,革以官縻③,得公私廬舍十

余萬區(qū),散處其人,以便薪水④。官吏自前資⑤、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

老弱病瘠者縻之,仍書其夢,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月輒遣人持酒肉飯梭慰藉出于至誠人

人為盡力。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明年,

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

(選自《宋史?富弼傳》)

【注釋】①河朔:黃河以北地區(qū)。②就食:要飯,討飯。③官縻:官家倉庫。④薪水:柴和

水,借指生活必需品。⑤前資:已去職的官吏。

3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寡助之至至:

(2)攻親戚之所畔畔:

(3)旗以官縻益:

(4)仍書其芳勞:

3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為”,與“約他日為奏請受賞”中的“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B.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C.武陵人捕魚為業(yè)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3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

38.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模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

39.【乙】文敘述的事例可以作為【甲】文的論據(jù)嗎?請說明理由。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呼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日:

“今東鄉(xiāng)①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痹唬骸按笸踝粤嫌潞啡蕪姠谑肱c項

王?”漢王默然良久,目:“不如也?!毙旁侔葙R日:“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

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④,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所

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

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

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①鄉(xiāng):同“向”。②勇悍仁弓彝文中指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③喑惡(WU):

發(fā)怒聲。④叱咤:呵斥聲。形容厲聲怒喝。

40.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七里之郢享B:

(2)親戚畔之畔:

(3)信舟拜賀曰再:

(4)此特匹夫之勇耳特:

41.請用7”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4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43.【甲】【乙】兩文中孟子和韓信的觀點有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日:“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

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故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輩。既義均一體,宜協(xié)力同心,事有不安,可

極言無隱。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p>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

[注釋]①彌:更加。②慎:兢兢業(yè)業(yè),小心謹慎。③雖休勿休: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不敢懈

怠。④股肱:大腿和胳膊。這里與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輔佐之臣。⑤備盡肝膈:做

到推心腹,坦誠相照。

4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親戚釁之

(3)治國亦終

(4)若便所遇

45.【甲】文闡述了孟子的什么觀點?為什么說該觀點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體現(xiàn)?

46.【甲】文中孟子論述“得道”,【乙】文中唐太宗與侍臣探討“治國與養(yǎng)病無異也”,試分析

其目的有何不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

百里。(2)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不服也,如七十子

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歲也。”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有刪改)

【注釋】①待:須要。②贍:充足。

4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環(huán)而攻之畫不勝面山畫居(《愚公移山》)

B.回國不以山溪之險其將凰可襲而虜也(《周亞夫軍細柳》)

C.中心悅而誠服也豈不雄大丈夫哉(《富貴不能淫》)

D.此之謂也權謂呂蒙曰(《孫權勸學》)

48.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4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兩段選文中畫直線的句子。

50.有人認為,【甲】文中的“得道者"就是【乙】文中的“王”,你是否同意?請結(jié)合兩文內(nèi)

容說說你的看法。

51.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呼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齊桓公問管仲日:“王者何貴?”日:“貴天。'‘桓公理而視天。管仲日:“所謂天者,非

謂蒼蒼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②之則安,輔之則擘,非之則危,背之

則亡?!对姟吩疲?,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p>

(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

【注釋】①蒼蒼莽莽:形容廣闊無邊。②與:親附,擁護愛戴。

(1)下列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委而去之”中的“去”是離開,逃跑的意思,表現(xiàn)出守城一方狼狽潰敗的樣子。

B.“親戚畔之”中的“畔”是背叛的意思,與“天下順之”中的“順”形成對比。

C.“桓公仰而視天”中的“仰”意為仰望,這個動作引出了管仲“所謂天者”的解釋。

D.“輔之則強”中的“強”意思是強盛,強調(diào)了百姓的擁護對于國家的重要性。

(2)把甲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甲文段在論述“地利不如人和”時,連用四個雙重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4)兩個文段都闡述了“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請根據(jù)兩個文段的內(nèi)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主要闡明了“①”在治國中的重要性,強調(diào)君主應該②;乙文段認為

“③”是國家的基礎,強調(diào)君主要④o(①③空用原文語句填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咸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久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p>

齊君日:“何以知之?”曰:“共載?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⑤,必能治阿

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縻⑥以濟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

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選自《少年治縣》)

【注釋】①阿:地名,即今山東東阿縣。②既而:后來,不久。③共載:同車。載,坐車。

④白首:老年人。⑤決之:決斷政事。⑥倉縻:儲藏谷米的倉庫。

5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寡助之至天子先驅(qū)至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追者反始一反焉

D.仰以知之日夜無月

5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強調(diào)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jié)論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寫子奇通過采取熔兵器制農(nóng)具、打開糧倉濟民等辦法使阿縣大治。

D.【乙】文通過對話,側(cè)面描寫襯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戰(zhàn)而勝的不凡才能。

5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庫無兵,倉無粟。

55.請從【乙】文中找出印證【甲】文中"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這一道理的句子。

56.【甲】【乙】兩文都論述“人和”是取勝的法寶。請指出【甲】文(或【乙】文,任選其一)

論述的重點,并結(jié)合歷史或現(xiàn)實的事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甲】

三月晦日偶題

[北宋]秦觀

節(jié)物相催各自新,

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

夏木陰陰正可人。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丙】

論修河第一狀①(節(jié)選)

[北宋]歐陽修

臣伏②以國家興大役、動大眾,必先順天時、量人力。謀于其始而審然后必行計其所利

者多乃能無悔.。.伏見比年以來,興役勤眾,勞民費財,不精謀慮于厥初,輕信利害之偏說,

舉事之始,既已倉惶,群議一搖,尋復悔罷。臣不敢遠引他事上煩圣聰,只如往年河決商胡

-,是時執(zhí)政之臣不慎計慮,遽謀修塞??婆湟磺О税偃f梢芟巴搔動六路一百有余州軍,官

吏催驅(qū),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蛭镆演敼伲蛉朔皆诼?,未及興役,遽已罷修。

虛費民財,為國斂怨,舉事輕脫,為害若斯。雖既往之失難追,而可鑒之蹤未遠。今者又聞

復有修河之役,聚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余里之長河,計其所用物力,數(shù)倍往年。當此天災

歲旱之時,民困國貧之際,不量人力,不順天時,臣知其大不可也。

【注釋】①北宋建朝以來,黃河災患頻發(fā),此時朝中眾臣提出“塞商胡,開橫壟”的“修河奇

策”,歐陽修為此上疏治河之狀。狀,文體的一種,用于陳述事件經(jīng)過或人的事跡。②伏:

多用于對皇帝陳述自己的想法時用的敬詞。③河決商胡:黃河曾經(jīng)在商胡(今河南濮陽)發(fā)

生決堤,修塞治河,最終無效。④梢芟:樹枝、蘆荻之類的防汛護堤材料。

57.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1)三里之越()(2)親戚畔之()

(3)暈時執(zhí)政之臣不慎計慮()(4)遵已罷修()

58.請用7”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謀于其始而審然后必行計其所利者多乃能無悔

5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雖既往之失難追,而可鑒之蹤未遠。

60.請結(jié)合以上詩文的閱讀感悟,完成下面的學習任務。

【甲】詩后兩句中,“(1)”字道出繁華似錦的春天即將逝去,"(2)”

字道出人們對春將逝去的悵惘之情。有人認為本詩富有理趣,請結(jié)合全詩,從內(nèi)容和情感的

角度講講你的理解:(3)。

【乙】【丙】兩文分別圍繞“如何治國”和“如何治河”來進行說理,兩者所持態(tài)度是相同的,

都是儒家核心思想:(4)o

請仿照下面【乙】文觀點的示例,簡述【丙】文觀點。

示例:【乙】文以戰(zhàn)爭為例,闡明了人心一致、內(nèi)部團結(jié)比天氣時令和地理形勢更重要的道

理。

(5)o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臨武君與孫卿子①議兵于趙孝成王前",王日:“請問兵要②?!迸R武君對日:“上得

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fā)③。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④也?!睂O卿子曰:“不

然。臣所聞古之道⑤,凡用兵攻戰(zhàn)之本在乎壹民⑥”。弓矢不調(diào)⑦則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

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善附民②而已?!?/p>

(選白《荀子?議兵》)

[注釋]①臨武君:戰(zhàn)國時楚國將領。孫卿子:即荀子。趙孝成王:名丹,趙惠文王的兒子。

②兵要:用兵的關鍵。③發(fā):出發(fā)。④要求:關鍵。⑤古之道:古代用兵之道。⑥壹民:統(tǒng)

一人心。⑦調(diào):協(xié)調(diào)。⑧造父:歷史上著名的善御者,為周穆王駕車出游,得知叛亂消息,

造父駕車日馳千里,周穆王得以迅速返回,平定了叛亂。⑨附民:使民眾歸附(支持)自己。

6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

(1)親戚畔之畔

(2)那敵之變動觀

(3)臨武君芍曰對

62.下列選項中加著重號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有足樂者(《送東陽馬生序》)

B.以天下之所順往之女家(《富貴不能淫》)

C.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于趙孝成王前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

D.不然有亭翼益臨于泉上者(《醉翁亭記》)

63.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弓矢不調(diào)/則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B.弓矢不調(diào)/則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C.弓矢不調(diào)則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D.弓矢不調(diào)則后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

6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順之。(2)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65.“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中華文化向來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請說說“知兵”的孟子、荀子均

認為作戰(zhàn)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手,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武侯?、傥骱英诙?,中流^謂吳起日:“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目:“在

德不在險。昔三苗氏③,左洞庭,右彭蠡④;德義不修⑤,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⑥,

右泰華⑦,伊闕⑧在其南,羊腸⑨在其北;修政不仁,湯衣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

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釋】①?。悍褐邸"谖骱樱狐S河。③三苗氏:從北方移居到江西的最古老的族群。④彭

蠡:彭蠡湖,一說為鄱陽湖古稱。⑤德義不修:不施德政,不講信義。⑥河濟:黃河與濟水

的并稱。⑦泰華:華山。⑧伊闕:山名。⑨羊腸:羊腸坂,古坂道名,縈曲如羊腸,故得名。

6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零而去之委:

(2)寡助之至至:

(3)中流顧謂吳起曰顧:

(4)湯松之放:

6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2)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

68.閱讀【甲】【乙】兩文,將下面內(nèi)容補充完整。

【甲】文通過對(1)______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

此,再加以引申,推出“(2)”的論斷?!疽摇课耐ㄟ^列舉(3)______因不施德政而

亡的事例,有力地證明了“(4)”的道理。

69.【甲】文“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和【乙】文"在德不在險”中的“德”實質(zhì)一樣嗎?請說說你

的理解。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①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

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程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

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

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梗棘矜②,非鉆③于鉤戟長錘也;謫戍之眾,非抗

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

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太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焉。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

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靖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填,身死

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

[注]①甕牖(y6u)繩樞:用破甕做窮戶,用草繩做戶樞。這里指家境貧窮。②鋤概(y6u)

棘矜:鋤頭木棍。③鈣:鋒利。

70.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季而去之委:

(2)攻親戚之所畔畔:

(3)始皇朝沒叫_____________

(4)非及多時之士也鄉(xiāng):

71.請用7”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蒙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7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73.【甲】文中的論點是“—“,由此得出了““這一結(jié)論,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說一說

【乙】文是如何論證【甲】文結(jié)論的。

參考答案:

1.B2.B3.(1)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2)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4.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

師。5.示例一:甲文重點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diào)施行“仁政”(得

道)是指取勝的關鍵。我認為“人和”是做任何事情,要團結(jié)奮斗,同心同德,才能取得最后

勝利。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團結(jié)一致,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示例二:乙文重點論述“取信于民”是“戰(zhàn)無不勝”的重要條件。我認為“戰(zhàn)無不勝”是指在困難

面前要團結(jié)一致,堅定同一信念。例如,2008年長江流域發(fā)生洪災,全國人民團結(jié)一致,

信任國家,最終取得抗洪勝利。

6.B7.(1)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nèi)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

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2)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長久富裕,亂國常常是貧窮的。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四個雙重否定句構(gòu)成排比,意在說明防御者占有

極為有利的條件,結(jié)果他們?nèi)浴拔ブ?,這就有力地論證了“地利不如人和”的結(jié)論,說服

力強。9.對比以民為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民

10.離開違背1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12.長于論辯,說理透徹;

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善用對比(或類比)來說理;善用比喻;句式靈活,形式多樣,

節(jié)奏感強。13.人和從其四欲得道(行仁政、施行仁政)

14.C15.B16.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17.(1)有利于作戰(zhàn)的氣

候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

上下團結(jié)。(2)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18.柴門何蕭條,

狐兔翔我宇?;騽≡者吅C瘢纳碛诓菀?。治國之道得道富民

19.B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