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學習筆記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161-319_第1頁
考研學習筆記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161-319_第2頁
考研學習筆記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161-319_第3頁
考研學習筆記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161-319_第4頁
考研學習筆記 《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161-319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帕累托有效配置的條件是:甲、乙兩人的無差異曲線相切,即:聯(lián)立①②式可得:因此,所有滿足Pareto最優(yōu)的狀態(tài)的契約線為:(2)令商品X的價格為1,商品的價格為P,先求甲的效用最大化條件:①②再求乙的效用最大化條件:由第(1)小問中解得的Pareto最優(yōu)條1,可求得:P=1.5。也就是說,社會最終的價格體系為:商品X的價格為1,商品的價格為1.5;交換結果為:甲消費150單位的X,消費100單位的;乙也消費150單位的X,消費100單位的。西方微觀經濟學是如何論證“看不見的手”原理的?[華東政法大學2004研]答:(1)“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可以概括為,給定一些理想條件,單個家戶和廠商在完全競爭經濟中的最優(yōu)化行為將導致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依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市場機制是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場需求來源于消費者。消費者出于利己的動機,用既定的收入購買商品,按既定價格支付購買商品的費用,以實現(xiàn)最大的效用滿足。通過產品市場供求機制,消費者的支付變?yōu)槠髽I(yè)的收入。對應于既定的市場價格,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廠商選擇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產量下的成本為最低。同時,廠商必然使其產量處于價格等于邊際成本之處。在完全競爭的長期均衡的情況下,市場價格等于廠商生產的邊際成本,同是企業(yè)家支付的生產要素的報酬,等于工資、利潤(或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它們分別補償企業(yè)按利潤最大化提供產品組合所決定的邊際成本之比等于第11章微觀經濟政策2.資源配置缺陷:市場中壟斷因素的存在,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降低了資源配置3.外部影響問題:市場本身無法正當?shù)亟鉀Q外部影響對經濟帶來的各種影響;4.公共物品問題: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5.信息不充分問題: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會阻礙市場經濟有效運轉;6.社會公平問題: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無法兼顧社會的非市場目標,縮小貧富差距。1.壟斷與效率損失(1)消費者剩余損失。壟斷廠商的產量低而價格高,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定價原則使(2)創(chuàng)新動力下降。壟斷廠商可依仗其壟斷地位獲得高額利潤,改進技術和管理的動力大(3)尋租行為。壟斷廠商為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常常賄賂或變相賄賂有關行政部門,尤2.反托拉斯法3.對自然壟斷的管制(1)自然壟斷的含義(2)如何對待自然壟斷(3)自然壟斷的定價分析圖11-1一個受管制的自然壟斷廠商的費率調整如圖11-1所示,比照完全競爭市場的定價狀態(tài),按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定價,則價格應定在P上,產量定在81上,這看來是符合經濟效率標準的,做到了資源的最佳利用。但這是使公用事業(yè)盈虧相抵的通常做法,即把價格定于P,產量定于Q?。但這種定價方法提高了價格,縮小了產量,如圖11-1所示。1.外部影響外部影響(或稱外部性)是指生產者或消費者在自己的活動中對他人或別的廠商產生了一種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這種有利影響帶來的利益(收益)或有害影響帶來的損失(成本)都外部影響分為消極的外部影響(或稱負的外部性)和積極的外部影響(或稱正的外部性)消極外部影響引起私人成本(privatecost)和社會成本(socialcost)之間的差別。如圖11-2所示,廠商為生產而必須直接投入的費用是私人邊際成本MC?,而排出污染的治模應擴大到91;但考慮社會成本之后,邊際成本上升為MC,產量就不宜如此擴大,而應處于82的水平。圖11-2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對產量決策的影響2.對付消極外部影響的措施(1)政府干預:稅收和補貼業(yè)也是這樣。如果要求這些單位都成為盈利機構,那么,它們提供的有(2)市場化手段:內部化業(yè)造成的損失(社會成本)現(xiàn)在成了自己的損失,即社會 (3)確定所有權1.公共物品的含義及其特點(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個社會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在提供(2)公共物品的特點(3)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2.準公共物品與俱樂部理論(1)準公共物品與公共資源(2)俱樂部理論3.公共資源及其保護(1)公地的悲劇(2)產生公地悲劇的原因1.政府的經濟職能(1)關于效率方面的職能。如禁止壟斷和管理自然壟斷的政策和措施,關于解決外部性、(2)關于公平方面的職能。如利用稅收和轉移支付縮小貧富差距的再分配政策。(3)穩(wěn)定經濟的職能。如施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2.決策方式(1)一致同意規(guī)則(2)多數(shù)同意原則(3)投票悖論與“阿羅不可能定理”人偏好類型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即滿足所有個人偏好的社會偏好選擇)。(4)尋租3.官僚主義的弊端(2)有壟斷特權,即政府辦事沒有人可與之競爭;(3)沒有盈利指標,辦事不計成本;(4)難以監(jiān)督,即使有監(jiān)督也往往流于形式;(5)過多的政府干預,還容易引起“尋租”行為,這種行為不是把人力、物力、財力花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生產經營上,而是設法到政府官員那里拉關系、開后門、游說甚至行賄,腐蝕了政府官員,破壞了公平競爭,造成了經濟資源的非生產性損失。11.2課后習題詳解1.簡釋下列概念:(1)市場失靈答:市場失靈是指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在很多場合下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的情形。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導致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經濟學者認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種種原因將導致市場失靈,即市場機制的運轉無法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yōu)配置,無法實現(xiàn)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等社會目標。因此,市場機制的作用并不是萬能的,必須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來加以克服。(2)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供集體共同消費的物品。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給公共物品下了這樣的定義:“公共物品是這樣一些物品,它們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擴散給全體社會成員,無論個人是否想要購買這種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來經常需要政府的行動?!惫参锲芳瓤梢蕴峁┱耐獠啃?,如路燈可以使許多夜行人受益;也可以提供負的外部效應,如由工業(yè)生產排污造成的溫室效應將影響地球上每一個人。公共物品具有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四個特性:①非排他性。一種公共物品可以同時供一個以上的人消費,任何人對某種公共物品的消費,都不排斥其他人對這種物品的消費,也不會減少其他人由此而獲得的滿足。②強制性。公共物品是自動地提供給所有社會成員的。③無償性。消費者消費這種物品可以不支付費用,或者以遠低于其邊際效用或邊際成本決定的價格來付價錢。④非競爭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給一切消費者的,無法在消費者之間進行分割,消費增加時,成本并不會增加。嚴格具有上述四個特征的產品,被稱為純公共物品?,F(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一些不完全具備上述特征的產品,被稱為準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由國家制造并由國家提供,但又不完全屬于公共物品,因為在使用和消費這類物品時,需要支付一定費用或付出代價。從這一點看,它又與私人物品有相同之處。例如,城市公園就是由國家建造并提供的,但顧客去公園游覽時須先買門票方可入內,即在消費時付出了代價??傊瑴使参锲吠瑫r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點。(3)私人物品答:私人物品是那種可得數(shù)量將隨任何人對它的消費或使用的增加而減少的物品,它具有兩個特征:①競爭性,如果某人已消費了某種商品,則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費該商品;②排他性,對商品支付價格的人才能消費商品,其他人則不能。(4)免費乘客答:免費乘客是指經濟中不用支付代價即可獲得消費滿足的人及其行為,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一種商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擁有或消費該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難把他人排除在該商品的消費之外。例如,國防提供了一種安全保障服務,即使新出生的人也會享受(5)私人成本從廠商私人角度來看的成本,廠商投入的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企業(yè)家才能等)括以下內容: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所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的貨幣價格;(6)私人收益答:私人收益是指單個企業(yè)(或消費者)通過生產(或消費)為自己帶來的收益。外部影響(7)社會成本答:社會成本是與私人成本相對的概念,等于私人成本加上沒有對別人補償?shù)娜e人的收益),是一種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的機會成本。社會成本與資源的稀缺性密會成本考察的是當生產一種產品時的投入改為生產該產品之外的其他(8)社會收益答:社會收益是指單個企業(yè)(或消費者)的生產(或消費)活動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收益。外(9)自然壟斷(10)外部影響(11)科斯定理蒂格勒首先根據(jù)科斯于20世紀60年代發(fā)表的《社會成本者認為,明確的產權及其轉讓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與社會成本(或利益)趨于一致。(12)阿羅不可能定理答:阿羅分析市場一般均衡時得出的一個定理。其結論為:試圖找出一套規(guī)則(或程序),一項或若干項,否則社會福利函數(shù)就無法建立。其五項規(guī)定或(13)尋租2.在哪些情況下市場會失靈?3.公共物品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公共物品只能靠政府來提供?答:(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個社會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2)正是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上述的特點,決定了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來提供。因為,一方4.設在一公共牧場上養(yǎng)牛的成本是C=5x2+2000,X是牧場上養(yǎng)牛的頭數(shù)。每頭牛的市場(1)求牧場凈收益最大時的養(yǎng)牛數(shù)。(2)若該牧場有5戶牧民,牧場成本由他們平均分攤,這時牧場上將會有多少養(yǎng)牛數(shù)?若有10戶牧民分攤成本,養(yǎng)??倲?shù)將有多少?(3)從中可得出什么結論?解:(1)牧場凈收益最大的養(yǎng)牛數(shù)將由P=MC給出,即1800=10x得x=180。(2)若有5戶牧民,每戶牧民分攤的成本是(5x2+2000)÷5=x2+400。于是養(yǎng)牛數(shù)將是1800=2x,得x=900。若有10戶牧民,每戶牧民分攤的成本為(5x2+2000)÷10=0.5x2+200。(3)從中引起的問題是牧場因放牧過度,數(shù)年后一片荒蕪,這就是公地的悲劇。5.壟斷會帶來哪些危害?答:(1)與競爭性廠商相比,壟斷廠商的產量最低而價格最高,因為壟斷廠商可能通過限(2)在競爭市場上,廠商只能通過改進技術和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來獲取可能(3)在一些國家,壟斷權力的取得,往往靠國家政府賦予特權。因6.試說明為什么自然壟斷的邊際成本曲線位于平均成本曲線的下方。這一事實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政府管制自然壟斷機構,將價格確定在與邊際成本相等的水平,有什么問題不可避答:(1)自然壟斷指某些行業(yè)或部門為了有效生產而只需要一個生產者或廠商的市場狀況。(2)壟斷廠商索取的價格一般都高于邊際成本,而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壟斷廠商的價格不價格顯然高于邊際成本。在政府管制的情況下,按邊際成本定價法即P=MC,廠商的價格下降為P,產量增加為8。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于自然壟斷廠商是在AC曲線下降的規(guī)決定的價格P一定小于平均成本AC。因此,在管制價格下,廠商是虧損的,廠商會退出生圖11-3自然壟斷和管制價格7.舉例說明積極的和消極的外部影響。這種有利影響帶來的利益(或者說收益)或有害影響帶來的損失(或者說成本)都不是消費8.如何克服消極外部影響對社會的影響?乙企業(yè)造成的損失(社會成本)現(xiàn)在成了自己的損失,即社會成本內部化為私人成本的一部9.政府在彌補市場缺陷方面有哪些經濟功能?由政府來配置資源可能有哪些因素會形成低答:(1)政府為彌補市場缺陷而擔負的職能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2)政府決策或公共選擇是一種資源的非市場配置,即由政府來配置資源,其目的是為了府)任命或雇用,通常并非直接對選民負責,而是主要對任命他們的機江大學2007研]答:共有資源(commonpropertyresource)是指不具有排他性但卻具有競爭性的物品。“排2.公共物品為什么不能靠市場來提供?[華東政法大學2008研]3.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對解決外部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是什么?[天津財經大學2005研]答:(1)科斯最早在1960年提出了采用產權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即科斯定理。其內容是:(2)科斯定理的理論意義(3)科斯定理的實踐意義如果產權界定是明確的,那么通過市場交易解決外在性問題是可行的。以Y廠商向X廠商就污染問題而施加外在成本的情形為例。在產權可以自由買賣的條件下,如果法律界定X廠商有權不受污染,那么Y廠商為了能夠生產就必須向X廠商購買污染權。這時,Y廠商即Y廠商有權向X廠商施加污染,那么,X廠商將購買這一權利以便Y廠商不釋放污染。二、計算題1.假定A、B兩廠商之間存在外部性,廠商產量X的影響。X和Y的市場價格分別為80和60。求:(1)假設廠商不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交涉,兩廠商的產量各為多少?(2)假定兩廠商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交涉,并且交易成本為零,兩廠商的產量又各為多少?(3)在第(2)種情況下,對A廠商的外部不經濟有法規(guī)禁止和無法規(guī)時,兩廠商如何分(4)假定政府為抑制外部不經濟,對A廠商生產的每單位X征收稅額為T的稅收,兩廠商若追求各自利潤最大化,政府稅額應定為多少?[上海海事大學2007研]解:(1)A廠商和B廠商的利潤函數(shù)分別為:π,=PY-C,=:60Y-Y2-2XY(2)假定兩廠商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交涉,并且交易成本為零,則兩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x+ny=(80X-2x2)+(60Y-y(2)壟斷帶來的效率損失(即純損);MR=60-QMC=2Q①②圖11-4壟斷帶來的效率損失與完全競爭相比,壟斷的總經濟福利減少了,減少的數(shù)量等于圖11-4中的小三角形abe。通過計算可得小三角形abc的面積為:即壟斷帶來的效率損失為20。(3)如果政府對每銷售一單位產品向廠商征稅15元,則該壟斷廠商的成本發(fā)生了變化,新的成本函數(shù)為:根據(jù)成本函數(shù),可得出邊際成本為:MC=2Q+15③根據(jù)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MR-MC,則由①③式可得:Q=15。,可得:P=52.5利潤即如果政府對每銷售一單位產品向廠商征稅15元,該廠商在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價格和利潤分別為15、52.5元和337.5元。三、論述題論述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xiàn)與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3研;廣東工業(yè)大學2007研]答:市場失靈是指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在很多場合下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的情形。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導致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現(xiàn)。(1)壟斷及其矯正措施實際上,只要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壟斷、壟斷競爭或寡頭壟斷),當價格大于邊際成本時,就出現(xiàn)了低效率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壟斷的產生使得資源無法得到最優(yōu)配置,從而導致市場失靈。由于壟斷會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產生了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控制市場結構,避免壟斷的市場結構產生;②對壟斷企業(yè)的產品價格進行管制;③對壟斷企業(yè)進行稅收調節(jié);④制定反壟斷法或反托拉斯法;⑤對自然壟斷企業(yè)實行國有化。(2)外部影響及其矯正措施外部影響是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外部影響的存在造成了一個嚴重后果: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換句話說,即使假定整個經濟仍然是完全競爭的,但由于存在著外部影響,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也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就外部影響所造成的資源配置不當,微觀經濟學理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①使用稅收和津貼;②使用企業(yè)合并的方法;③使用規(guī)定財產權的辦法。(3)公共物品及其矯正措施對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場機制作用不大或難以發(fā)揮作用。因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競爭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費并不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消費者對其支付的價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無需付費,在此情況下,市場機制對公共物品的調節(jié)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無效的。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費存在免費搭便車的問題,很難通過競爭的市場機制解決公共物品的有效生產問題。在此情況下,由政府來生產公共物品應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對于大多數(shù)有特殊意義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或政府通過組建國有企業(yè)來生產或向市場提供,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例如國防、公安等。政府應提供多少公共物品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需要,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是問題的難點所在?,F(xiàn)在更多的推薦采用非市場化的決策方式,例如投票,來表決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顯然,雖然用投票的方法決定公共物品的支出方案是調節(jié)公共產品生產的較好方法,但投票方式并不總能獲得有效率的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4)不完全信息及其矯正措施信息不完全是指經濟當事人對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關的信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供求雙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對稱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會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市場失靈。由信息不完全導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委托代理問題。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會給經濟運行帶來很多問題,而市場機制又很難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在此情況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場信息方面進行調控。政府解決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問題的方法主要有:①針對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可以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適當?shù)拇胧﹣硐畔⒉怀浞炙斐傻挠绊懀虎诮鉀Q委托代理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實施一種最優(yōu)合約,即委托人花費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動實現(xiàn)委托人目標的合約。第12章國民收入核算12.1復習筆記一、國民收入核算的相關概念1.國內生產總值GDP(1)定義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經濟社會在某一給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2)特點的價值;2.名義GDP和實際GDP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那個時期的價格計算出來實際GDP是用某一年作為基年的價格計算出來3.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4.現(xiàn)在生產和銷售5.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1)定義GNP是一個國民概念,具體來講,國民生產總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國擁有的生產要素在國外6.市場活動與非市場活動7.GDP指標的局限性(1)不能反映社會成本;(2)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代價;(3)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與收益;(4)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5)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的狀況。針對傳統(tǒng)GDP指標在價值計算上忽視和扭曲資源環(huán)境作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活動物質基然資產(包括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損失之后新創(chuàng)造的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核算指標。大體上,綠色GDP=GDP一自然資源消耗和環(huán)境退化損失-(預防環(huán)境損害的支出+資源環(huán)境恢復費用的支出+由于優(yōu)化利用資源而進行調整計算的部分)。綠色GDP揭示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環(huán)境成本,成為新的發(fā)展觀指引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概念和指標。二、有關核算國民收入的基本原理1.產出等于收入企業(yè)生產的價值,都要轉化為生產要素報酬和企業(yè)利潤,即轉化為要素提供者和企業(yè)的收入;利潤應看成是產品賣價扣除工資、利息、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額,它是銷售收入的一部分。由此,產出(生產價值)總是等于收入。企業(yè)所有的銷售所得都支付出去從而形成了各種收入,因此產出與由此而產生的總收入是一致的,任何一個企業(yè)的產出總等于收入,一個國家的總產出也必然等于總收入。2.產出等于支出社會所生產的產品都要銷售出去,消費者對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就等于最終產品的總產出;未賣掉的最終產品被看成企業(yè)在存貨方面的投資支出,被視為企業(yè)購買自己的產品,這也是總支出中的一部分。由此,整個經濟社會產出和支出是相等的。2.國民收入流量循環(huán)模型(1)兩部門收入流量模型①無儲蓄、投資的兩部門收入流量模型該模型假定一個社會只有兩種經濟單位或者說兩個經濟部門:企業(yè)(或者說廠商)和居民戶(或者說家庭),家庭部門擁有全部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家庭部門的收入是向企業(yè)出售生產要素的服務所得到的。假定家庭部門花費它們全部的收入,沒有儲蓄。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在兩部門間的循環(huán)流動將如圖12-1所示。企業(yè)向家庭出售最終產品和勞務企業(yè)向家庭出售最終產品和勞務家庭向企業(yè)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企業(yè)向家庭支付生產要素報酬家庭向企業(yè)提供勞動、資本、:地等生產要素圖12-1收入流量循環(huán)②有儲蓄、投資的兩部門收入流量模型該模型引入儲蓄,此后家庭消費減少,企業(yè)銷售減少,但是儲蓄的增加會促成企業(yè)投資的增加,從而能使產品售完,即總支出等于總產出。可見儲蓄好比收入循環(huán)流通管道中的漏出,投資則好比收入循環(huán)流通管道中的注入。如果企業(yè)愿意進行的投資正好同儲蓄相等,則生產和收入會在原有水平上保持平衡。儲蓄家100億關元)眾愿投資%出注入該模型進一步引入政府。當政府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以后,政府部門對家庭部門征稅,會使家庭的消費和儲蓄減少,政府的支出又會促使家庭和企業(yè)收入的增加,總需求和總供給仍能平衡。這里政府購買是收入流量循環(huán)管道中的又一次注入。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政府意爆投資儲蓄100億美元)資本市場(90億關元(100億美元)三、核算國民收入的兩種基本方法1.收入法(1)定義民戶向企業(yè)出售生產要素獲得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從企業(yè)生產成本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生產了多少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2)包含項目①工資、利息和租金等這些生產要素的報酬;②非公司企業(yè)收入,指各種類別的非公司型企業(yè)的純收入;③公司稅前利潤,包括公司利潤稅(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股東紅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④企業(yè)轉移支付和企業(yè)間接稅;⑤資本折舊。(1)假設(3)結論國民收入=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yè)轉移支付+折舊2.支出法(1)定義支出法是指把消費主體在市場中用于購買最終產品的支出進行加總來計量GDP的一種方法。(2)包含項目個人消費(即家庭消費)支出指除購買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與勞務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費表示凈出口,即進出口的差額,等于外國對國內生產的物品的購買(出口)減國內對外國物品的購買(進口)。(3)結論3.國民經濟核算的幾個概念(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個人可支配收入)(1)定義國內生產凈值(NDP):國內生產凈值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扣除了生產過程中的資本消耗即國民生產凈值(NNP):國民生產凈值指的是國民生產總值扣除資本消耗即折舊以后的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又等于國內生產總值加來自國外的要素凈支付)。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指的是狹義的國民收入,是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服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指繳納了個人所得稅以后留下的可為個人所支(2)各概念之間的關系PI=NI-(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或企業(yè)給個人的轉移支付+1.兩部門經濟中的儲蓄—投資恒等式經濟社會只有消費者、家庭和企業(yè)(即廠商)。從支出的角度看,GDP=C+I;從收入的角度看,如果把儲蓄(S)定義為國民總收入中沒有用于消費的部分,則GDP=C+S。由于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總收入是相等的,因此,消費加投資必然等于消費加儲蓄,即(3)結論S=I,未用于購買消費品的收入(儲蓄)等于未歸于消費者之手的產品(投資)。2.三部門經濟和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投資恒等式(1)三部門經濟①假設經濟社會存在廠商、居民戶及政府。②推導從支出角度看,GDP=C+I+G,這里的G指政府購買;從收入角度看,這里的T是指凈稅收入,即總稅收扣除政府轉移支付后的余額。根據(jù)總產出價值構成總收入的道理,可得到三部門經濟中的恒等關系:C+I+G=C+S+T。③結論,表示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之和)和投資恒等。(2)四部門經濟①假設經濟社會存在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外國。②推導從總支出看為CDP-CiIIGi(X-M),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經濟活動產生的總收入為③結論I=S+(T-G)+(M-X),代表四部門經濟總儲蓄(私人、政府和國外)和投資的恒等關系。12.2課后習題詳解1.簡釋下列概念:(1)國內生產總值答: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經濟社會在某一給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其具有以下特點:①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由產品價格乘以產量得到;②國內生產總值測度的是最終產品而不是中間產品的價值;③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而不是一定時期內所出售的最終產品的價值;④國內(2)國內生產凈值答:國內生產凈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凈增加值。它是國內生產總值扣除同期固定資產折舊(或固定資本消耗)之后的凈額。(3)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例如,2006年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以2006年的市場價格計算的當年所生產的產品價值,2011年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是以2011年的市場價格計算的在2011年所生產的產品價值。(4)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答: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勞務)的市場價值。它衡量在兩個不同時期經濟中的物質金額來計算兩個時期所生產的所有產品的價值。在國民收入賬戶中,以2006年的價格作為2006年的價格,便可得到以2006年價格出售的現(xiàn)期產出的價值。(5)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shù)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折算指數(shù)是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同,因為該指數(shù)的權數(shù)隨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額的改變而改變。由于GDP折算指數(shù)是以涉及GDP折算指數(shù)的優(yōu)點是范圍廣泛,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趨向。缺點是資(6)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核算的三種方法是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要注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qū)別: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民概念,而國內生產總值(G(7)最終產品(8)中間產品(9)總投資包括社會收益。投入的資金(資本)可以是貨幣資本,也可以是實物資本或其他資源。由于總是大于零,它與國民生產總值(GNP)關系密切,總投資加上消費品的總和等于國民生產(11)凈投資(12)重置投資的機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會由于磨損(因使用某項資產而造成的價值損失)、自然力的影響(朽爛與腐蝕)以及逐漸的陳舊過時而影響正常的生產水平。重置投資是保證再生產所必需(13)存貨投資(14)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府采購主要有以下特點:①政府采購主體是依靠國家方式進行;④政府采購方式多樣,范圍廣泛。政府采(15)凈出口(16)間接稅(17)國民生產凈值生產總值(GNP)與資本折舊之差。(18)國民收入利息和地租的貨幣值之和。它與GDP的關系為:GDP-折舊一間接稅=NI。國民收入是進(19)個人收入(20)個人可支配收入(21)儲蓄—投資恒等式業(yè)、政府購買和進出口)的國民收入核算中,儲蓄—投資恒等式為:其中,投資I是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廠房、設備、住宅和存貨)的支出,S代表居民私立場看,M(進口)代表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從而這些國家獲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2.下列項目是否計入GDP?為什么?(1)政府轉移支付;(2)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3)購買普通股票;(4)購買一塊地產。答:(1)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組織中,并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務的交換發(fā)生,不計入GDP。(2)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購買一輛用過的車,這輛車以前已計入往年的GDP了,現(xiàn)在購買是財富轉移,不能重復計入GDP。(3)購買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并(4)土地不是最終產品,它用于生產產品或勞務,只有當產品或勞務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時,是一種所有權的轉移活動,不屬于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活動,故不能計入GDP。3.在統(tǒng)計中,社會保險稅增加對GDP、NDP、NI、PI和DPI這五個總量中哪個總量有影響?為什么?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形式征收。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并不影響GDP、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4.舉例說明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qū)別。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國或地區(qū)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總值(GNP)指的是一國或地區(qū)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的一部分,不是美國GNP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國GDP的一部分。因此,若某國的GNP超過GDP,說明該國公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超過了外國公民從該國獲得的收入,而GDP超過國獲得的收入)。5.怎樣理解產出等于收入以及產出等于支出?農業(yè)總產值。假定某紡紗廠1年產出成品(紗)值20萬元,其中包括消耗棉花價值為15萬元(用棉花代表生產紗的耗費的全部中間產品價值),則創(chuàng)造的價值只有5萬元,而不是20萬元。為什么產出等于收入呢?如果暫不考慮折舊和間接稅,那么,新創(chuàng)造的這5萬元價值就被認為是生產紗的所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及企業(yè)家管理才能)共同創(chuàng)20萬元扣除原材料價格、工資、利息和地租后的余額。假定地租是5千元,則利潤就是1萬元。正由于在國民收入核算中把利潤看成是產品賣價扣除成總等于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例如,假定一件上衣賣500元,就意味著消費者購買時支出500元,而這500元又是許多與之有關的生產經營者(如棉農、紗廠、織布廠、制衣廠、售6.從下列資料中找出:(1)國民收入;(2)國內生產凈值;(3)國內生產總值;(4)(單位:10億美元)間接稅公司利潤紅利費者支付的利息改府支付的利息個人清費支出解:(1)國民收入=雇員酬金+企業(yè)支付的利息+個人租金收入+公主收入=1866.3+264.9+34.1+164.8+120.8=2450.9(10億美元)。(2)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間接稅=2450.9+266.3=2717.2(10億美元)。(3)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凈值+資本消耗補償=2717.2+356.4=3073.6(10億美元)。(4)個人收入=國民收入-(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轉移支付+紅利=2450.9-(164.8+253.0)+374.5+105.1+66.4=2579.1(10億美元)。(5)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收入一個人所得稅=2579.1-402.1=2177(10億美元)。(6)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一消費者支付的利息一消費支出=2177-64.4-1991.9=120.7(10億美元)。7.假定一國有下列國民收入統(tǒng)計資料:(單位: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總投資收府預算效余試計算:(1)國內生產凈值;(2)凈出口;(3)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后的收入;(4)個人可支配收入;(5)個人儲蓄。解:(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一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于總投資減凈投資后的余額,即500=800-300,因此國內生產(2)從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凈出口為:NX=4800-3000-800-960-40(億美元)有BS=T-G,從而有:T=BS+G=30+960=990(億美元)。(5)個人儲蓄為:S=Y-C=3310-3000=310(億美元)。8.假定某國某年發(fā)生了以下活動:(1)一銀礦公司支付7.5萬美元給礦工,開采了50磅解:(1)項鏈為最終產品,價值40萬美元。(2)開礦階段生產10萬美元,銀器制造階段生產30萬美元,即40-10=30(萬美元),(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5=12.5(萬美元)。用收入法計得的GDP為12.5+27.5=40(萬美元)。買A的產出200,C買2000,其余2800賣給消費者。B年產500,直接賣給消費者,C年產6000,其中3000由A買,其余由消費者買。(1)假定投入在生產中用光,計算價值增加;(2)計算GDP為多少;(3)如果只有C(2)最終產品價值為:2800+500+3000=6300,式中2800、500、3000分別為A、B、C(3)國民收入為:6300-500=5800。1998年1999年書本(套)10美元10美元面包(條)1.美元1.5美元菜豆(磅)0.5美元1美元(1)1998年名義GDP。(2)1999年名義GDP。(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多少百(4)以1999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多少百(5)計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shù)。(6)計算這段時期的通脹率。解:(1)1998年的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2)1999年的GDP=110×10+200x1.5+450×1=1850(美元)。(3)1998年的實際GDP=1450(美元)。1999年的實際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兩年實際GDP的變化=(1525-1450V1450≈5.17%。(4)以1999年為基期,1998年的實際GDP-1000+300+500=1800(美元)。1999年實際GDP=1850(美元)。兩年實際GDP的變化=(1850-18001800≈2.78%。(5)以1998年作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數(shù)=1450/1450=100%。1999年GDP的折算指數(shù)=1850/1525≈121.31%。(6)1998年到1999年得通脹率π=(12131-100)/100=2131%。11.假定國內生產總值是5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預算赤字是200,消費是3800,貿易赤字是100(單位:億美元),試計算:(1)儲蓄;(2)投資;(3)政府支出。解:(1)用S代表儲蓄,用代表個人可支配收入,則S-Y-C-4100-3800-300(億美為100,因此I=S,+S,+S,=300-200+(億美元)。12.儲蓄—投資恒等式為什么并不意味著計劃儲蓄總等于計劃投資?1.公司債券的利息和政府債券的利息是否應計入國內生產總值?為什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研]答:從公司債券得到的利息應計入GDP,而人們從政府得到的公債利息不計入GDP。因為一要素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報酬或收入,當然要計入GDP。政府的公債利息被看作是轉移支不計入GDP。2.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這三者對總支出的影響方式有何區(qū)別?[上海理工大學2004(1)稅收對總支出的影響(2)政府購買對總支出的影響(3)轉移支付對總支出的影響3.GDP和GNP有何聯(lián)系和區(qū)別?為什么宏觀經濟學原來用GNP作為產量的主要測量值,而現(xiàn)在大多改用GDP?[上海海事大學2005研]答:國民生產總值GNP測量一國居民的收入,包括居民從國外取得的收入(工資、利潤、利息),但要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同類報酬。與GNP不同,GDP不考慮從國外獲得的報酬和最初GDP是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采用的產量計量標準,因為傳統(tǒng)上,對外貿易在這些國家比在美國重要得多。隨著國際貿易在美國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從1991年以后也開始用GDP來,一個國家對外經濟往來的開放度越大,用GDP作為測量收入的標準的重要性也越這是因為開放度越大,GNP和GDP的差距可能會越大,因此,此時GNP就越難作為衡量相對于GNP,GDP是經濟中衡量就業(yè)等潛力的一個較好的指標,比如說,外國人到東道國投資,解決的是東道國的就業(yè)問題,納稅也在東道國。此外,計算GNP要計算來自國外要素的收入,而這類收入數(shù)據(jù)較難準確獲得。所有這些原因,都表明把GDP作為經濟的基本二、計算題1.根據(jù)下列統(tǒng)計資料計算國民收入(NI)、國內生產凈值(NDP)、國內生產總值(GDP)、個人收入(PI)。[山東科技大學2005研]折舊20公司利潤250員報酬500企業(yè)支付的利息25解:(1)國民收入=雇員報酬+企業(yè)支付的利息+個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潤+非公司企業(yè)主收入=500+25+140+250+200=1115(億美元)。(2)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間接稅=1115+15=1130(億美元)。(3)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凈值+折舊=1130+20=1150(億美元)。(4)個人收入=國民收入-(公司利潤+社會保險金)+政府轉移支付+紅利=1115-(250+10)+50+10(億美元)。2.某一經濟社會生產五種產品,它們在1998年和2001年的產量、價格如下:產品1998年產量1998年價格(美元)2001年價格(美元)ABCDE求:(1)1998年和2001年的名義GNP。(2)以1998年基期,2001年的實際GNP。(3)計算2001年的GNP折算指數(shù),2001年價格比1998年價格上漲了多少?2001年相對1998年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上海理工大學2003研]解:(1)1998年的名義GNP為:150×25+7.5×50+6×40+5×30+2×60=922.5(美元)2001年的名義GNP為:1.68×30+8.35×60+7.2×50+5.5×35+2.5×70-1278.9(美元)(2)以1998年為基期,2001年的實際GNP為:1.50×30+7.5×60+6×50+5×35+2×70=1110(美元)(3)以1998年為基期,2001年的GNP折算指數(shù)為:可見,物價水平上漲了15%,即2001年相對1998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5%。三、論述題“在鄉(xiāng)間小路上,兩輛汽車靜靜駛過,一切平定無事,它們對GDP的貢獻幾乎為零。但是,其中一個司機由于所疏忽,突然將車開向路的另一側,撞中到達的第三輛汽車,造成了一起惡性交通事故,‘好極了’,GDP說。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救護車、醫(yī)生、護士、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或買新車,法律訴訟、親屬探視傷者、損失賠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整理行道樹等等,所有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職業(yè)行為,都是有償服務。即使任何參與方都沒有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還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我們的‘財富’——所謂的GDP依然在增加”?!捌叫亩摚珿DP并沒有定義成財富或福利的指標,而只是用來衡量那些易于(1)什么是GDP,如何準確理解這個概念?(2)如果你不同意該文章的觀點,請說明理由。如果你同意該文章的觀點,請說明,為什么GDP會成為時下我國許多地方政府的癡情追求?[上海理工大學2004研]答:(1)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經濟社會在某一給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這個定義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意思:①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概念;②國內生產總值測度的是最終產品而不是中間產品的價值;③國內生產總值指的僅僅是一個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而不是一定時期內所出售的最終產品的價值;④國內生產總值僅僅是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價值,故包含時間因素;⑤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地域概念,而不是國民概念;⑥除少數(shù)例外,國內生產總值僅僅是指為市場而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價值,非市場活動不包括在內。(2)文章內容指出了GDP的缺陷,即GDP并不能完全反映社會的福利情況,正如文章所說,交通事故創(chuàng)造了GDP,但這個行為對社會福利的增加沒有任何的好處。GDP衡量經濟發(fā)展程度、生活標準和福利水平的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GDP不能反映非市場交易活動。許多不經過市場交易的活動,如家務活動,自給自足生產等,難以在GDP統(tǒng)計中反映出來。家務勞動由自己干改為雇人干,GDP就會上升,但國民經濟實際產出并沒有增加;一些地下交易,只是為了避稅,經濟活動產生了,GDP統(tǒng)計卻未得到反映。第二,有些嚴重影響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內容無法得到反映。如GDP無法說明人們享受了多少閑暇,GDP也無法說明環(huán)境污染到了什么程度。第三,把所有市場交易活動反映到GDP中,并不能正確反映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例如某地如上所述,GDP指標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地區(qū)政府追求GDP,這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GDP雖然不能反映一個地區(qū)社會福利水收入,才能促進該地環(huán)境、基礎設施、公共設是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第二,地方政府追求GDP,是因為GDP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qū)官員政績表現(xiàn)的指標。一個地方GDP水平高,增長速度快,就會被看作經濟發(fā)展水第13章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1.最簡單的經濟體系(1)假設所分析的經濟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對外貿易,只有家庭部門(居民戶)和企(2)假設不論需求量為多少,經濟制度均能以不變的價格提供相應的供給量。這就是說,(3)折舊和公司未分配利潤為零。這樣,GDP、N2.兩部門經濟中的均衡產出(1)均衡產出的概念(2)均衡產出的條件或者說,計劃投資=計劃儲蓄。需要說明的是,國民收入核算中的I=S,則是指實際發(fā)生的投資(包括計劃和非計劃存貨投資在內)始終等于儲蓄。1.家庭消費函數(shù)(1)消費函數(shù)入的這種關系稱作消費函數(shù)或消費傾向,用公式表示是:C=C(Y)。(2)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的比率,也就是新增加的1(3)平均消費傾向APC是消費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相連而成的射線(產生儲蓄);APC=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費(儲蓄為零);APC>1,消費總量大于收入總量(負債消費,即產生負儲蓄)。2.家庭儲蓄函數(shù)(1)儲蓄函數(shù)(2)邊際儲蓄傾向(3)平均儲蓄傾向儲蓄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相連而成射線的斜率,則是平均儲蓄傾向(A3.消費函數(shù)和儲蓄函數(shù)的關系(1)消費函數(shù)和儲蓄函數(shù)互為補數(shù),兩者之和總等于總收入,即C+S=Y;(2)若APC和MPC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C>MPC,則APS和MPS都隨收入增加而遞(3)APS和APC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4.家庭消費函數(shù)和社會消費函數(shù)(1)國民收入的分配;(2)政府稅收政策;(3)公司未分配利潤所占的比例。5.消費理論的發(fā)展(1)凱恩斯首創(chuàng)的“絕對收入假說”(2)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①消費支出不僅受自身收入的影響,也受別人消費和收入的影響,存在“示范效應”。②消費支出不僅受目前收入的影響,還受過去收入和消費的影響,存在“棘輪效應”。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現(xiàn)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的。所謂持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即他一生中可得到收入的平均值。這種理論把人生分為青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認為消費者總是要估算一生總收入并考慮在生命過程中如何最佳分配自己的收入,以獲得一生中最大的消費滿足。人們在更長的時間內計劃他們的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他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三、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1.使用消費函數(shù)決定的均衡收入假定:只有家庭和企業(yè),投資不變。推導:根據(jù)Y=C+I(收入恒等式),Ca+bY(消費函數(shù))2.使用儲蓄函數(shù)決定收入計劃投資等于計劃儲蓄,即:I-Y-C-S,而儲蓄函數(shù)為:S=-a+(1-b)Y。將此二式聯(lián)立:I=S=Y-C(投資等于儲蓄)S=-a+(1-b)Y(儲蓄函數(shù))求解同樣可得(均衡的)收入:3.乘數(shù)原理(1)投資乘數(shù)投資乘數(shù)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變化的比率。乘數(shù)大小和邊際消費傾向有關: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或邊際儲蓄傾向越小,則乘數(shù)就越大。(2)乘數(shù)效應投資增加或減少引起產出數(shù)倍增加或減少,這就是投資的乘數(shù)效應。乘數(shù)效應的發(fā)揮是兩方面的。四、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1.政府的收入和支出(1)政府收入①政府收入來源有稅收和收費,其中稅收是主要來源。②政府稅收作為國民收入流量循環(huán)中的漏出對總需求起著收縮作用,這是因為增稅會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減少。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征。政府稅收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直接稅,它是對財產和收入征稅,無法轉嫁稅收負擔,主要包括工資稅、個人所得稅、公司利潤稅、資本收益稅以及財產與贈與稅;第二類是間接稅,它是對商品和勞務征稅,可以轉嫁稅收負擔,主要包括產品稅、營業(yè)稅、增值稅和進出口稅。(2)政府支出①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勞務上的支出。②轉移支付。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把購買力從納稅人轉移到另外一部分接受者手中。2.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1)假設:加入政府部門;固定比例稅;稅收隨收入的變化而變化。(2)推導:根據(jù)Y=C+I+G;C-a+bY;Y,-Y-(3)結論:3.三部門經濟中的乘數(shù)(1)政府支出乘數(shù)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量或總支出的增加量的比值就是政府支出乘數(shù)。政府支出乘數(shù)(2)稅收乘數(shù)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就是稅收乘數(shù)。在稅率為t的固定比例稅下:在定量稅T下:(3)轉移支付乘數(shù)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就是轉移支付乘數(shù)。用ka表示政府轉移支付乘數(shù),則在稅率為t的固定比例稅下:在定量稅T下:政府轉移支付乘數(shù)和稅收乘數(shù)的絕對值相同,但符號相反。(4)平衡預算乘數(shù)不論是在固定比例稅還是在定量稅的情況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shù)量增加或者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與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就叫作平衡預算乘數(shù),即k?-1。(固定比例稅)口(定量稅)即:4.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決定(1)假設:加入外國部門;出口屬于外生變量。(2)推導:X=Xo(3)結論:五、潛在國民收入與缺口1.潛在國民收入(1)定義潛在國民收入是指利用社會上一切可利用的經濟資源(勞力、資本、土地等)所能夠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國的經濟潛力充分利用或發(fā)揮時所能夠達到的最大產出量,又稱為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下的國民收入。(2)潛在國民收入與實際國民收入的比較從決定因素上看,潛在國民收入水平決定于一國在一定時期可利用的資本、勞力、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總量以及所達到的技術水平;實際國民收入是與總支出水平相一致的均衡收入,它由整個社會(該國家)的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加總而構成的總需求水平決定。一國在一定時期的潛在國民收入不一定是該國在該時期實際所生產的國民收入。2.GDP缺口和通脹及通縮缺口國內生產總值缺口是指潛在國民收入和實際的均衡收入之間的差距。(2)通貨緊縮缺口通貨緊縮缺口是指實際總支出低于充分就業(yè)收入所要求的總支出之間的缺口。(3)通貨膨脹缺口通貨膨脹缺口是指實際總支出超過充分就業(yè)收入所要求的總支出之間的缺口。(4)政府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由于經濟社會的產出不能總在充分就業(yè)水平上達到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以消除通貨緊縮缺口或通貨膨脹缺口,實現(xiàn)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yè)。13.2課后習題詳解1.簡釋下列概念:(1)均衡產出或收入果生產(供給)超過需求,企業(yè)的存貨會增加,企業(yè)就會減少生產;如果生產低于需求,企生產定在和產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產出或收入的均衡條件是E=Y,即計劃支出等于計(2)消費函數(shù)邊際消費傾向是一個正數(shù)且小于1,邊際消費傾向小于平均消費傾向,且消費會隨著收入水(3)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C表示增加的消費,△Y代表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邊際消費傾向在0和1之間波動。儲蓄傾向之和必定為1。根據(jù)消費統(tǒng)計資料,短期中的邊際消費傾向小0和1之間波動。(4)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MPS=△S/AY其中△Y表示收入的變化量,△S表示儲蓄的變化量。一般而言,邊際儲蓄傾向在0和1之0和1的范圍內波動。西方經濟學認為,全部收入要么用于消費,要么用于儲蓄,因此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之和必為1。(5)投資乘數(shù)AI代表增加的投資,則二者比率K=AY/N=投資乘數(shù)=1/(1-邊際消費傾向)。當政府比正(6)直接稅(7)間接稅(8)政府購買(9)政府轉移支付(10)政府支出乘數(shù)。式中,k表示政府購買支出乘數(shù),△Y是收入變動,△G是政府支出變動,6是邊際消費傾向,t是邊際稅率。政府購買乘數(shù)和投資乘數(shù)相等::kg=k,。(11)稅收乘數(shù)答:稅收乘數(shù)指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即(如果只考慮定量稅對總收入的影響,則,稅收乘數(shù)等于邊際消費傾向對邊際儲蓄傾向之比的負數(shù)值)。式中今是稅收乘數(shù),△Y是收入變動,△T是稅收變動,b是邊際消費傾向,t是邊際稅率。稅收乘數(shù)為負值,表示收入隨稅收增加而減少,隨稅收減少而增加。稅收乘數(shù)的變動機制是:增加一單位稅收首先使得個人可支配收入減少等量數(shù)額,個人可支配收入減少導致消費減少(數(shù)額為邊際消費傾向的倍數(shù)),消費減少引起國民收入收縮,國民收入減少又引起消費的進一步減少。如此的連鎖反應,直到經濟再次出現(xiàn)均衡。由此可見,1單位稅收對總支出的首次影響是邊際消費傾向的倍數(shù)。(12)轉移支付乘數(shù)答:政府轉移支付乘數(shù)是指收入變動對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在三部門經濟中,,其中,b是邊際消費傾向。政府轉移支付乘數(shù)的絕對值和稅收乘數(shù),相同,但符號相反。(13)通貨緊縮缺口與通貨膨脹缺口答:通貨緊縮缺口是指總需求小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供給的差額以及由此導致的物價下降現(xiàn)象。如總投資小于總儲蓄,經濟中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就可能小于企業(yè)所提供的產出數(shù)量,從而可能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下跌和總產量的下降。如果原來的總產出水平處于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那么這種由于總投資過多造成的通貨膨脹缺口是指總需求超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供給的差額,以及由此導致的物價上漲現(xiàn)象。由于社會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超過了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實際產量,形成了過度需求,因此必然會引起物價上漲。從投資和儲蓄的關系來看,通貨膨脹缺口就是充分就業(yè)以上的投資水平超過了儲蓄水平,表現(xiàn)為投資與儲蓄間的差額。通貨膨脹缺口和通貨緊縮缺口可以被用來測度經濟增長的狀況,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加以調節(jié)。當出現(xiàn)通貨膨脹缺口時,政府主要應采取緊縮性政策,避免過高的價格上漲,以消除缺口的總供給不足,否則就會引致非自愿性失業(yè),以及實際經濟增長率不能達到潛在經濟增長率。當存在通貨緊縮缺口時,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根據(jù)乘數(shù)原理,這個缺口將會造成國內生產總值更大幅度的下降。如果政府采取反通貨緊縮的政策操作,如增加一定量的政府投資,則根據(jù)同樣的乘數(shù)原理,就可以多倍地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從而能夠更快地消除通貨緊縮缺口。2.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發(fā)生于()之時。A.實際儲蓄等于實際投資B.實際的消費加實際的投資等于產出值C.計劃儲蓄等于計劃投資D.總支出等于企業(yè)部門的收入【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實際投資=計劃投資+非計劃存貨投資。當計劃投資等于計劃儲蓄時,非計劃存貨3.從短期來說,當某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時,其消費支出可能()。A.大于零B.等于零C.小于零【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在短期,為了維持生存,借錢也得消費。因此,消費支出可能大于零。4.從長期來說,如果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則消費支出()。A.大于零B.小于零C.等于零D.以上幾種情況都有可能【解析】在長期,自發(fā)消費為零,所以消費支出等于5.在短期內,居民的()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A.儲蓄C.所得稅D.轉移支付【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在短期,居民可以借錢消費,此時居民的消費大于可支配收入。6.直線型的消費函數(shù)表明平均消費傾向()。A.大于邊際消費傾向B.小于邊際消費傾向C.等于邊際消費傾向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答案】A查看答案7.下列哪一種情況不會使收入水平增加?()A.自發(fā)性支出增加B.自發(fā)性稅收下降C.自發(fā)性轉移支付增加D.凈稅收增加【答案】D查看答案8.如果其他情況不變,凈稅收和政府購買增加同一數(shù)額時,則()。A.總支出線(C+I+G)上移B.總支出線(C+I+G)下移C.總支出線(C+I+G)不變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凈稅收和政府購買增加同一數(shù)額時,根據(jù)平衡預算乘數(shù)等于1,由于,所以收入增加,總支出線上移。9.假定凈出口函數(shù)是NX=X-mY,且凈出口余額為零,則增加投資支出將()。A.使凈出口余額和收入增加B.收入增加,但凈出口余額變?yōu)樨撝礐.收入增加,凈出口余額不受影響D.收入不受影響,但凈出口余額變?yōu)樨撝?0.邊際進口傾向上升()。A.對乘數(shù)的影響和MPC一樣B.對乘數(shù)沒有影響C.使乘數(shù)變大D.使乘數(shù)變小【答案】D查看答案11.在均衡產出水平上,是否計劃存貨投資和非計劃存貨投資都必然為零?假設消費函數(shù)為c=a+by.,稅收函數(shù)為T=Z,+t,AD表示總需求曲線,且有AD=c+i+8-[a+i+8+bā-Z,]]+b,如圖13-1所示。在圖13-1中,B線為沒有計劃投資i時的需求線,B-[a+8+bF-Z]]+6(1-1)y,AD投資是計劃投資的一部分,一般不為零。除了E點以外,實際投資和計劃投資不等,存在非計劃存貨投資IU,如圖13-1所示;在E點,產出等于需求,非計劃存貨投資為0。圖13-1總需求曲線12.能否說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都總是大于零而小于1?答:一般情況下,可以說邊際消費傾向總是大于零而小于1,但是對平均消費傾向該結論不成立,原因如下:(1)消費傾向就是消費支出和收入的關系,又稱消費函數(shù)。消費支出和收入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費支出變動量和收入變動量關系,這就是邊際消費傾向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量和該收入量的關系,這就是平均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總大于零而小于1。因為一般說來,消費者增加收入后,既不會分文不增加消費(即),也不會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費(即,一般情況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費,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儲蓄,即(2)可是,平均消費傾向就不一定總是大于零而小于1。當人們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時,也必須消費,哪怕借錢也要消費,這時,平均消費傾向就會大于1。如圖13-2所示,當收入低于時,平均消費傾向就大于1。這是因為,當收入低于時,消費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相連的連線與橫軸所形成的夾角總大于45°,因而這F圖13-2消費函數(shù)13.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常斷言,將一部分國民收入從富者轉給貧者,將會提高總收入水平,答:他們的理由是,富者的消費傾向較低,儲蓄傾向較高,而貧者的者收入低,為維持基本生活水平,他們的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將14.按照凱恩斯主義觀點,增加儲蓄對均衡收入會有什么影響?入的模型來加以說明。如圖13-3所示,投資曲線和儲蓄曲線的交點E表示計劃投資等于計假設消費函數(shù)為C=a+bY,則儲蓄函數(shù)為S=-a+(1-b)Y,,增加儲蓄也就是減少消費,即減少消費函數(shù)中的a、b值。α變小,意味著圖13-3中儲蓄線上移;b變小,表示著圖13-3中儲蓄線以圖中的A為圓心逆時針轉動。這兩者均會導致15.假設某經濟社會的消費函數(shù)為C=100+0.8Y,投資為50(單位:10億美元)。(1)求均衡收入、消費和儲蓄。若投資增至100,求增加的收入。解:(1)由方程組:(10億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為1000億美元。(3)本小題顯然要用到各種乘數(shù)。原來均衡收入為1000(10億美元),現(xiàn)在需要達到1200(10億美元),則缺口△Y=200(10億美元)。①增加政府購買(10億美元)。②減少稅收(10億美元)。③增加政府購買和稅收各200(10億美元)。(1)均衡收入。解:(1)由模型一、名詞解釋1.平衡預算乘數(shù)[上海理工大學2004研]則無論在定量稅還是比例稅下,平衡預算乘數(shù)均為1。根據(jù)平衡預算乘數(shù),可以把財政政策的2.絕對收入假說[上海理工大學2005研](1)實際消費支出與實際收入之間存在著穩(wěn)定的函數(shù)關系。這里的實際收入指現(xiàn)期絕對實(2)邊際消費傾向,即收入每變動(增加或減少)1個單位時消費的變動額,是小于1的(3)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遞減。(4)邊際消費傾向小于平均消費傾向。這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的一個直接推論。凱恩斯關于消費行為的短期分析,第一次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3.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東北財經大學2011研]答:(1)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指增加1單位收入中用于般而言,邊際消費傾向在0和1之間波動。作為三個基本心理規(guī)律之一,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被凱恩斯用來分析造成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原因。(2)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ing,MPS)指增加一單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儲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邊際儲蓄傾向也在0和1之間波動。(3)因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來消費,要么用來儲蓄,所以邊際儲蓄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之和恒為1,即MPC+MPS=1二、簡答題說明,如圖13-4所示。圖13-4中,經濟體的初始位置是A點,對應的均衡收入水平Y。當投資支出增加了A后,圖13-4乘數(shù)效應圖形分析傾向在實際收入水平下降時提高,在實際收入水平上升時下降。這一理論,可以用圖13-5現(xiàn)充分就業(yè)(單位:億美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研]解:(1)可支配收入Y,=Y-T+TR=Y-0.25Y+625=0.75Y+625,則消費函數(shù)為:C=1000+0.8Y,=1000+0.8(0.75Y+625解得:均衡國民收入=1289(億美元)。(2)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時的國民收入是12000億美元,所以可以通過增加政府購買性支出來增加收入。根據(jù)公式可知,政府購買性支出乘數(shù)為,所以要使國民收入增加2000億美元,則政府購買性支出必須增加800億美元。2.已知四部門經濟總支出函數(shù):Y=C+I+G+NX,其中,消費函數(shù)為C=a+bY,,稅收函數(shù)為T=T?+tY,進出口函數(shù)為NX=E?-mY,求四部門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支出乘數(shù)公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4研]解:可支配收入Y。=Y-T=(1-t)Y-To,則消費函數(shù)為:C-a+bY,=a+b(1-t)Y-T?-b(根據(jù)四部門收入支出模型Y=C+I+G+NX,將消費函數(shù)、投資函數(shù)及政府支出函數(shù)代入方程式可得:Y=b(1-t)Y+a-bI?+I+G+E-mY由公式可得,政府支出乘數(shù)為試述對薩伊定律和凱恩斯定律的評價。[清華大學2009研]答:(1)薩伊定律是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提出的著名論點,即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這一命題的含義是:任何產品的生產除了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總會用來交換其他產品,即形成對其他產品的需求。每個人實際上都是在用自己的產品去購買別人的產品,所以賣者必然也是買者。一種產品的供給增加,實際上也是對其他產品的需求增加;一國供給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給量增加1倍,購買力也同時增加1倍。一個自然而然的結論是:總需求總是且必定是等于總供給,經濟總能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薩伊定律并不否認局部的供求失衡,它只是否定全面生產過剩的失衡。(2)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論。凱恩斯在三個基本心理規(guī)律:消費傾向規(guī)律、資本邊際效率規(guī)律以及流動偏好規(guī)律的基礎上,論證了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從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會使生產即供給不能擴大到充分就業(yè)的程度,從而導致了非自愿性失業(yè)的出現(xiàn)。在這里,不再是薩伊的“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而是“需求會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供給”,這便是凱恩斯定律,經濟可能經常處于低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業(yè)均衡只能被認為是一種特例。(3)薩伊定律認為供給可以自發(fā)的創(chuàng)造需求,而凱恩斯的觀點正好相反,他認為,需求創(chuàng)造供給,有效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相應地,兩者的政策主張也不同。薩伊定律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認為依靠自然的經濟秩序,所有的問題會得到完善的解決,經濟總能處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而凱恩斯定律則說明,僅僅依靠經濟自身的力量,經濟往往處于低于充分就第14章貨幣、利率和國民收入1.貨幣職能(2)貨幣可以充當價值尺度,確定各種商品和勞務相交換的比率,用來表明各種物品價值(3)貨幣可以作為價值貯存的手段。價值貯存是指在相當時間內能使資產保存其價值,使2.貨幣計量口徑(1)Mo: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發(fā)行的鈔票最有流動性,隨時可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投入流通,這些現(xiàn)鈔貨幣就是通貨M。(2)M1: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通貨(或者說現(xiàn)金)加上商業(yè)銀行的活期存款,就是狹義的(3)M?:指社會上流通的現(xiàn)金與銀行體系內各種存款的總和,由M加上商業(yè)銀行的定期(4)M?:由M2再加上其他流動性資產或貨幣近似物(用D表示,如個人及廠商所持有的債券等),則有更廣義的貨幣M?:=3卡颯。3.銀行體系(1)商業(yè)銀行(2)中央銀行(3)其他金融機構在現(xiàn)代金融體系中,還有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郵政儲蓄機構4.存款創(chuàng)造和貨幣供給(1)存款準備金準備金一部分以通貨(鈔票和鑄幣)保留在銀行,另一部分存入中央銀行。(2)基礎貨幣(3)貨幣創(chuàng)造的乘數(shù)貨幣乘數(shù)也稱信用乘數(shù),它是指準備金變動所引起的貨幣存量(存款)變動與該項準備金變則當中央銀行增加一筆貨幣供應流入公眾手中時,貨幣供應量(活期存款總和)將擴大為新③考慮超額準備金,現(xiàn)金漏損,則貨幣創(chuàng)造乘數(shù)為:1.貨幣需求與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實際貨幣需求量是指把一定數(shù)量的名義貨幣需求除以價格水平得到的扣除價格因素的貨幣(1)貨幣需求的動機(2)影響因素示為o②利率:投機性貨幣需求與利率反方向變動,可以表示為L=。2.貨幣需求函數(shù)貨幣需求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稱為貨幣需求函數(shù),用公式表示為:。貨幣需求函數(shù)用圖形表示出來即為貨幣需求曲線,它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當利率降到一定點后,貨幣需求變?yōu)闊o窮,此時貨幣需求當利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