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大通縣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第三次模擬考試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
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
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
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地理學自有文學研究起而存在?!拔膶W地理學”這個名詞術語
在國內最早見于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他提出了
文學風格的“南北界限”問題,認為中國文學“大抵自唐以前,甫北
之界最甚,唐后則漸微。蓋'文學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
此后,有學者繼續(xù)探討地理與文化、地理號政治、地理與歷史、地理
與文明之間的關系,但作為一個學術性的概念,“文學地理學”直到
最近十年才被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文學存在于時間和空間兩個
維度,文學研究尤其是文學史研究,離不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因此
與文學地理學相關的話題始終值得重視,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文學研究
都關涉文學地理。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以文化地理的眼光看文學,關注山川、氣
候、物產這樣一些自然因素,尤為重視歷史、民族、人口、教育、風
俗、語言等人文要素,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的空間因素更
加得到了重視。解析文學思潮、文學活動、文學風格產生的歷史文化
原因和地理因素,闡釋作家題材選擇、人物描寫和藝術風格的形戌及
特點,說明作家審美表達的差異性。地理資源可以成為文學資源、文
學如何再生地理資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顯和強化。
近十年來,對文學地理學概念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理化探討得到
了加強。尤其是楊義以“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為號召,認為以往的文
學史寫作偏重時間概念而忽略了地理維度和精神向度,文學地圖“當
然是文學這個獨特的精神文化領域的專題地圖,它有自己獨特的地質
水文氣候和文化生態(tài)以一種地理學的眼光,從區(qū)域形態(tài)、領土完
整和民族多樣性等角度揭示文學本身的審美特質,重塑文學發(fā)展的直
觀面貌和整體過程c他指出,文學地理學在本質上乃是會通之學。它
不僅僅要會通自身的區(qū)域類型、文化層析、族群分合、文化流動四大
領域,而且要會通文學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民俗、制度、
歷史、考古諸多學科。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中國經驗與地方經驗、傳統(tǒng)中國與
現代中國的關系,必定是相關學者要思考的大題目、大知識。相較于
當代其他國家的作家來說,我國作家似乎更愿意強調故事的發(fā)生地,
或凸顯其文化,或據其建立系統(tǒng)。文學的地域性特征的確存在,地域
文化會對作家創(chuàng)作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然而在當下的文學作品當
中,我們時??梢园l(fā)現,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經超出潛移默化的影
響,成為一個符號。當文學被局限于某個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時,
就意味著降低了它的寫作格局和美學視野。這種地域性是被“虛構”
出來的,或是作家主動的營造,或是讀者、批評家闡釋的結果,我們
應當理性判斷。同時,要強化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全球化視野?!暗赜颉?/p>
的概念是歷史地建構而成的,在今天的全球化視閾下,單純強調作品
的地域性特色似乎已經稍嫌狹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論
斷愈發(fā)顯得可疑,我們更應關注地域性在文化意義上的全新內涵,或
打破地域隔膜、探索文學書寫更為寬廣的可能。
地域性只是文學風格、魅力之某些要素,但不是決定性要素,更
不是必備要素。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學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當然同時
也必定是有歷史的局限和缺憾的。在全球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的當
下,在互聯(lián)網時代,孤立封閉地研究作家的地域性當取謹慎的態(tài)度。
(摘編自劉川鄂《新時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的文學地理
學研究》)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地理學”術語早已出現在國內論著,但最近十年才被
中國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
B.文學史寫作重時間概念而輕地理維度,這是中國文學寫作及
研究落后于時代的重要原因。
C.我們強調文學地域性特征,并不意味著要將其局限于某個具
體的地域、民族、類型中。
D.能夠正視當代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短板,同時也要注意其局限
性,才能更好地探索文學創(chuàng)作。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先概述“文學地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并指出其在文
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材料引用楊義的相關理論和觀點,重點闡述了近十年來文學
地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
C.文本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存在的誤區(qū),為
后文明確觀點作好鋪墊。
D.材料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層
層深入推進,邏輯嚴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文學以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呈現,所以文學研究都會關
涉到文學地理。
B.文學地理學研究應當以地理學的眼光審視,才能揭示文學本
身的審美特質。
C.北方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常有對冰雪的描繪,這可以看作是地
域性特征的體現。
D.作者并未否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觀點,而是
指出其合理性是有條件的。
【答案】1.B2.C
3.B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落后于時代”錯誤,文中只說“認為以往的文學史寫作偏重
時間概念而忽略了地理維度和精神向度”,沒有涉及“中國文學寫作
及研究落后于時代”的內容,此處無中生有,且強加因果。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存在的誤區(qū)”分析錯誤,原文為“然而
在當下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時常可以發(fā)現,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
經超出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一個符號。當文學被局限于某個具體的
地域、民族、類型時,就意味著降低了它的寫作格局和美學視野”,
是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的誤區(qū)。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B.“以地理學的眼光審視,才能……”錯誤,原文為“楊義……
以一種地理學的眼光,從區(qū)域形態(tài)、領土完整和民族多樣性等角度揭
示文學本身的審美特質”,前后內容不是必要條件關系,可見選項判
斷過于絕對,而且這是楊義的觀點而非定論。
故選B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迄今為止,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從來都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任
何事情從過去到未來,包括生命,總是從小慢慢長大,從年輕到壯年,
再逐漸衰老。這似乎是個固定不變的規(guī)律。然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后,
卻蘊含著復雜而深奧的物理學問題一一“時間箭頭二所謂“時間箭
頭”,是指時間流動的單一方向,即社會發(fā)展從過去到未來,并不會
倒流回到過去,這是自然界中一種極其基本的現象。
存在明顯方向性的時間箭頭,只停留在宏觀層次,而在微觀層次
物理學時間卻幾乎完全對稱。通俗地說,隨著尺度的減小,事件逆向
發(fā)生的概率逐漸趨近于正向發(fā)生的概率。當尺度非常小時,物理學家
認為兩者近似相等,即時間是對稱的,并不存在“過去”和“未來”。
例如,引力如果就是對稱的話,你可以將一個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軌
道倒過來,這個路徑仍然符合萬有引力定律。大多數物理定律都有類
似引力對稱的假設,但是有時間箭頭的情況就不同了。想象一下,如
果時間在宏觀層次也是對稱的話,那么你可以將影片的一段鏡頭倒過
來播放,也能理解發(fā)生的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
物理學家從更基礎的層面,對時間進行了定義,得到的共識是,
時間箭頭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一一著名“炳增定理”的衍生規(guī)律,印隨
著時間的流逝,任何一個物質系統(tǒng)的無序度總是在增加,而系統(tǒng)的無
序程度越高就越難回到以前的有序狀態(tài),“時間箭頭”就越顯著。因此,
物理學家總結說,這個宇宙內物質總是朝著無序的方向發(fā)展,讓人們
感覺到時間只朝一個方向流逝。
物理學家在揭開“時間箭頭”這個謎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
人興奮的進展。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論文主要作者之一克里斯托弗?林恩說,這項新研究涉及物質世界最
微小的組成部分,包括粒子、原子、分子,以及生命中最基本的單位
——細胞。他們通過深入探究這些微觀層面的相互作用,試圖解釋時
間箭頭的起源。
研究人員首先探索了如何通過觀察系統(tǒng)內特定的組成區(qū)塊,以及
它們之間的互動分解時間箭頭。研究稱,“分析顯示,在兩個視頻的
試驗中,時間箭頭都是從兩個一組的神經元區(qū)塊中產生,沒有見到更
復雜的區(qū)塊結構”。
在他們的研究中,一個關鍵焦點就是深入研究微觀尺度下粒子的
行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微觀尺度下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能
否有助于解釋時間箭頭。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時間箭頭可能與粒子
碰撞時的不對稱性有關。這就意味著,在碰撞過程中,粒子更有可能
沿著某個方向分散,而不是以相反的方式碰撞。這種微觀不對稱性可
能會在宏觀尺度上積累,從而形成時間箭頭的方向。
另一個發(fā)現更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觀看隨機移動物體視頻的視
網膜所體現的時間的方向性更高。研究員林恩說,這次發(fā)現對生物體
內部如何與外在世界保持一致的認知提出了挑戰(zhàn)。神經科學領域的研
究者可能會對這些發(fā)現很感興趣。
這份研究的另一位主要研究者、物理學和生物學教授大衛(wèi)?施瓦
布認為,把時間箭頭進行分解的理論,是一個巧妙而且具有普遍意義
的理論框架,為探索很多具有多維度空間、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系統(tǒng),
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思路。
林恩總結說,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時間箭頭,在微觀世界的體
現是怎樣的?我們的研究為理解這個問題邁出了第一步。
盡管他們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進展,但要完全解開時間箭頭奧秘仍
是一個復雜深奧的問題,這需要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合作,包括物理
學、化學、生物學和哲學。理解時間箭頭的本質,將有助于我們更深
刻地理解自然界,為未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fā)展提供新的方向。
(摘自陳思進《讓“時間箭頭”逆轉可能嗎?》)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時間箭頭在宏觀層次存在明顯的方向性,人們有著“過去”
和“未來
B.在微觀層次上不存在時間箭頭,因為在這一層次上物理學時
間已幾乎完全對稱C
C.時間箭頭可以用“病增定理”來解釋,即無序程度越低就越難
回到以前有序狀態(tài)C
D.林恩等人的研究初步解釋了時間箭頭的起源,為未來的探索
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思路C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從來都只有一個方向,這似乎
是個固定不變的規(guī)律。
B.文中加點的“如此”,指的是鏡頭倒放不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
解這一假設情況。
C.只要開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跨學科研究合作,就能完
全解開時間箭頭的奧秘。
D.研究“時間箭頭”,不僅對物理學意義重大,對我們深刻理解
自然界也有重要意義。
6.本文題目為“讓'時間箭頭'逆轉可能嗎?”你認為這種可
能性存在嗎?請結合材料說說你的理由。
【答案】4.A5.C
6.存在。①從微觀層次來看,物理學時間幾乎完全對稱,存在
時間箭頭逆轉的可能性。②科學家對“時間箭頭”的研究已經取得初
步進展,且在對未來的研究方面形成有效的理論框架。
【解析】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微觀層次上不存在時間箭頭”錯誤。原文是“存在明顯方向
性的時間箭頭,只停留在宏觀層次”,另外因果關系不成立。
C.“無序程度越低就越難回到以前的有序狀態(tài)”錯誤。原文是“系
統(tǒng)的無序程度越高就越難回到以前的有序狀態(tài)”。
D.“初步解釋”錯誤。原文使用大量的“能否”可能”等模糊性
表述,說明這只是研究者的推理。
故選Ao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只要……就”錯誤。由原文“要完全解開時間箭頭奧秘仍是
一個復雜深奧問題,這需要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合作,包括物理學、
化學、生物學和哲學”可知,開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跨學科研
究合作是能完全解開時間箭頭的奧秘的一個前提條件,所以選項表述
絕對。
故選C。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由原文”存在明顯方向性的時間箭頭,只停留在宏觀層次,而在
微觀層次物理學時間卻幾乎完全對稱。通俗地說,隨著尺度的減小,
事件逆向發(fā)生的概率逐漸趨近于正向發(fā)生的概率”可知,從微觀層次
來看,物理學時間幾乎完全對稱,存在時間箭頭逆轉的可能性。
由原文“物理學家在揭開'時間箭頭’這個謎團的研究中,取得
了一些令人興奮的進展,,“把時間箭頭進行分解的理論,是一個巧妙
而且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框架,為探索很多具有多維度空間、沒有達
到平衡狀態(tài)的系統(tǒng),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思路”可知,科學家對“時間
箭頭”的研究已經取得初步進展,且在對未來的研究方面形成有效的
理論框架。
所以,讓“時間箭頭”逆轉是存在可能的。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拜謁贛江源
四平
通向贛江源頭的小路,對我來說,顯得格外平和自然、親切寧靜。
在我小的時候,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贛江游泳,然后弱在
江邊的榕樹下睡覺c有很多次看著江面往來的船只、順江而下的竹排,
就猜想這些流水的源頭在哪里,它們怎么會沒完沒了地流。后來離開
贛南,浩蕩贛江濃縮成心中記憶,源頭夢想偶爾在心間閃現。
章江和貢江分別從南嶺與武夷山流下,兩江匯合成贛江以后就一
路滔滔北去。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它不僅成為青山不老、碧水
長流的象征,也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贛地風情與文化,成為江西
人永遠的母親河。
離家千里的游子,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奔流千里的江河,總有自己
的源頭。贛南她區(qū)東北部的石城縣,在歷史上有“閩粵通衢”之稱,
這里就是贛江的發(fā)源地。深藏在武夷山西麓密林中的石寮河,就是贛
江的源頭。
當初,那些因為戰(zhàn)亂而逃出中原的人,歷經千辛萬苦輾轉來到江
西以后,就在遠離戰(zhàn)禍的贛南居住下來,使家族的香火、中原的文化
在青山綠水間延續(xù)C那些繼續(xù)遷徙的人當中,有的人南溯章水,越過
大庾嶺,到達嶺南地區(qū);還有的人則東逆貢水而上,到達武夷山西麓
的石城縣,穿越武夷山進入福建寧化,再向閩粵各地擴散。在漫長的
時間里,江西石城與福建寧化之間的曲折山路,不僅成為人們行走贛
閩的天然通道,也逐漸成了許多客家人的心靈驛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當初的遷徙隊伍中,一戶范姓人家選擇在
武夷山西麓的古道邊住了下來。天長日久,這里就成了他們安身立命
的家園,看護這里的山嶺、溪流和林木,就成了他們的天然使命和具
體內容。后來,行走在閩贛之間的人們有了這樣一個親切、溫馨的“七
嶺驛站”,武夷山兩邊的人知道了一個叫作七嶺村的地界。
盡管時間流逝、歲月更迭,七嶺村也改叫了源頭村,但這個被山
林環(huán)抱的小山村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寧靜、質樸,除了規(guī)模不大的祠堂
用青磚砌成,其他順著地勢高低錯落而起的房屋,都是用一樣的黃土
夯筑而成,屋墻上開出一樣的門窗,屋頂蓋著一樣的黑瓦,在山林中
平和、樸素地存在著,并靜靜地向世人傳達著家的原本含義。村舍前
面積不大的稻田里,靜默的禾斗、堆積的稻草,顯示出緊張收割以后
的放松、寧靜;黃牛靜臥在田填上咀嚼、回味自己的日子,雞群奔忙
在稻田里享受著發(fā)現與收獲的快樂,它們與在田間閃爍穿行的小溪一
起,成為一幅平靜、自在的山村生活圖畫,傳達一種我們已經生疏卻
依然美好的音韻。
大自然對于人類的眷顧之情,總是通過森林來傳達,花開葉落的
景象,生死枯榮的規(guī)律,始終在傳達造物的啟示。行走在贛江源頭的
密密山林里,清靜、自在地呼吸著清新的山林氣息,輕松、悠閑地聆
聽著活潑的溪流清音,不僅有了回歸山林的喜悅,也清楚意識到不息
的贛江流水,得益于贛南茂密的山林,成為“青山不老,碧水長流”
的真切寫照。
山林,在涵養(yǎng)贛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這里不僅有常見的以
松杉為主的針葉林、竹林、闊葉林等,還有罕見的成片原生樟樹群落,
拷木、楠木、楓香等珍貴樹種在這里安然生存,香果樹、南方紅豆杉
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在這里平靜生活,并顯露出遠離欲望的寧靜、不
憂刀斧的從容。
人類對自然的感恩,也總是通過對草木的珍愛,對環(huán)境的保護體
現出來。林間的小路,是一代代源頭村人巡山護林時踩出來的,它雖
然細小得若有若無,卻極具韌性地把周邊多座山嶺連在了一起。在某
種意義上,道路既是經濟狀況的標志,也是人類欲望的反映,這里的
小路既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拓寬,也沒有因為時代變化而改觀,一直
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如源頭村的人一直信守祖輩傳下來的規(guī)矩:除了
在林中揀點柴草、挖些冬筍、采采蘑菇,就連采藥這樣的事村里也沒
有人干,更不會有砍伐林木、毀林造田的舉動。小路在歲月中、山林
間無聲地延續(xù),它不僅延續(xù)著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也延續(xù)著一種樸
素的人生態(tài)度。
沿著林間小路,走過一片片山林,跨過一道道山溪,在一陣更加
激越的溪流聲中,贛江源頭的流水呈現在眼前……
無言地跪拜在不竭的源流前,心里感覺到一種回家的踏實和幸運,
還有深深的感激和祈望。
(有刪改)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是文章的抒情主人公,“我”的所見所聞及所感,構成
了文章的主體內容C
B.對客家人遷徙過程、定居生活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對他們深
深的敬意,豐富了文章內涵。
C.文本點染得當,以七嶺村為點細描細繪,渲染了贛江源頭平
靜、自在的生活畫面。
D.作者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依次寫來,表達
了對從容恬靜的生活的向往。
8.為什么說千里贛江“成為江西人永遠的母親河”?請聯(lián)系全文
回答。
9.文章寫的是“拜謁贛江源”,卻在文中多處寫到山間的小路,
請結合文本說明這樣寫的用意。
【答案】7.D8.①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滋養(yǎng)千里大地,
使贛江兩岸青山不老、碧水長流。②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贛地
風情與文化。③盡管時間流逝、人事變遷,贛江卻始終保持著它淳樸
的風貌,是游子心中的家園。
9.①山間的小路是拜謁贛江源的必經之地。文章主要在三處寫
到小路,既起到了線索的作用,又是作者借以抒發(fā)情感的意象。②開
頭寫小路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引出下文。中間寫“江西石城與福建寧
化之間的曲折山路”,點明了小路不僅是人們走向外部世界的通道,
更是客家人的心靈驛路,深化了主旨。③結尾對小路的描寫,既呼應
了文章開頭,又進一步深化主旨,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欣慰
之情。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由實而虛依次寫來“理解不當,文中由實而虛,實中有虛,
虛中有實,虛實結合行文。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相關內容的能力。
千里贛江“成龍江西人永遠的母親河”,應是指贛江的滋養(yǎng)作用,
對環(huán)境,對文化,治有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民眾的精神哺育,是他們的
精神皈依。同時“永遠的母親河”意味著贛江自身恒定不變的某種令
人神往的品質。
關于滋養(yǎng)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的,文中提到“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
北,它不僅成為青山不老、碧水長流的象征,也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
久的贛地風情與文化,成為江西人永遠的母親河”;
關于精神哺育與皈依及永恒品質的內容,文中提到“離家千里的
游子,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奔流千里的江河,總有自己的源頭”“無言
地跪拜在不竭的源流前,心里感覺到一種回家的踏實和幸運”盡管時
間流逝、歲月更迭,七嶺村也改叫了源頭村,但這個被山林環(huán)抱的小
山村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寧靜、質樸二
分析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散文中物象一般可能是行文線索、情感的載體,并指向主旨。找
到文中關于小路的具體內容,從以上角度分析其作用。
文章開篇說“通向贛江源頭的小路”,可知山間的小路是拜謁贛
江源的必經之地。由此作者一路追訴贛江的前世今生,此處引出下文;
中間提到小路,關鍵句子為“江西石城與福建寧化之間的曲折山
路,不僅成為人們行走贛閩的天然通道,也逐漸成了許多客家人的心
靈驛路”,把小路和心靈皈依聯(lián)系在一起,深化了主旨;
結尾,說小路保持“自己的本色”延續(xù)著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
也延續(xù)著一種樸素的人生態(tài)度”,此處小路和開篇呼應,使文章結構
嚴謹,并進一步深化主旨,小路的本色表明贛江人沒有被物欲左右,
淡然從容生活,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欣慰之情。
文章中小路貫穿全篇,是行文線索。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
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
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
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
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
一而足矣?!试弧缫蛔恪?,非‘一足'也J宋之丁氏,家無井而
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p>
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J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
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竽苤?/p>
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
河J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
'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覆②,猥似
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
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
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乾,智伯聞
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
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
【注】①樂正:樂官。夔(kul):古代音樂家,生活在荒僻邊
遠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后受到舜的賞識而被提拔為樂官,
主理樂舞之事。②覆(jue):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形似殊猴。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
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齊桓公A聞管子B于鮑叔C楚莊D聞孫叔敖E于沈尹筮F審之也
G故國H霸諸侯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信,指言語真實,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信可樂也”中的“信”
詞義不相同。
B.和,指“使……和諧”,與《孔雀東南飛》“登即相許和”中
的“和”詞義不同。
C.涉,指渡水,與《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的“涉”意
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紀日,《赤壁賦》中“壬戌之秋”的“壬
戌”是干支紀月。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舜重用夔,通過禮樂使教化傳布于天下,從而讓天
下完全歸服。
B.本文第二段具有現實意義,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君王使天下
興盛的原因。
C.傳言有很多似乎錯誤其實是正確的,也有很多似乎是正確其
實是錯誤的。
D.本文以歷史事實和寓言故事作為論據,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生動形象。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
(2)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答案】10.CFG
11.D12.B
13.(1)凡是聽到傳聞必須深入考察,它涉及到人時就必須用
事理加以驗證。
(2)如果聽到傳聞后加以審察,就會帶來幸運;聽到傳聞卻不
審察,倒不如沒有聽過。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
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
第一個“聞”的主語為“齊桓公”,賓語為“管子”,狀語為“于
鮑叔”,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叔”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
第二個“聞”的主語為“楚莊”,賓語為“孫叔敖”,狀語為“于
沈尹筮",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筮”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
“也"為句末語氣詞,所以應在第一個“也”后面斷開,即在G
處斷開;
“國”的謂語為“霸”,中間不應斷開。
所以,應在CFG處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
義的能力。
A.正確?!把哉Z真實/確實”。句意:可信嗎?/確實很快樂。
B.正確?!笆埂椭C/親事,句意: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
下安定。/立刻就答應這門親事吧。
C.正確。“渡水/涉足,走到二句意: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
黃河。/天天到園里行走,自成一種樂趣。
D.“干支紀月”錯誤。應是“干支紀年”。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論證了君王使天下興盛的原因''錯誤。論證的是“夫得言不
可以不察”。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熟”,形容詞,深入,仔細;“驗”,驗證;“驗之以理”,
狀語后置句,應為“以理驗之”,用事理加以驗證。
(2)“審”,審察;“?!?,名詞,幸運,好運;第二個“而”,表
示轉折關系。
參考譯文:
凡是聽到傳聞必須深入考察,它涉及到人時就必須用事理加以驗
證。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可信嗎?”孔子說:
“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
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
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
'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諧,
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
人一個就夠了?!哉f‘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
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
一個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J都城的
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
丁的答道,“現在家里有了井,無需轉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
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個人。”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
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過衛(wèi)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
黃河J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C古文‘己'字與‘三'字
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
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猥,猥似桃猴,貓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
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如果聽到傳聞后加以審察,就會帶來幸運;
聽到傳聞卻不審察,倒不如沒有聽過。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
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
吳王從太宰韓那里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里聽信了趙襄
子的事,沒有經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言辭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
楚,這是圣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么靠什么方法
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
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鷺鷺
[宋]歐陽修
激石灘聲如戰(zhàn)鼓,翻天浪色似銀山。
灘驚浪打風兼雨,獨立亭亭意愈閑。
鷺鷺
[唐]來鵠
裊絲翹足傍澄瀾,消盡年光佇思間。
若便見魚無羨意,向人姿態(tài)更應閑。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同為詠物詩,歐陽詩側重描寫鷺鷺的棲息環(huán)境,來詩側重刻
畫鷺鷺的形貌、舉止、習性。
B.歐陽詩前兩句運用比喻手法,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突出
了聲音的響亮和水浪的巨大。
C.來詩首句寫鷺鴛儀表舉止不凡,依傍水邊靜觀,流水的清澈
襯托出鷺鷺品格的高潔。
D.來詩后兩句將所寓之意揭示點破?!苞橔槨庇魅?,“魚”指利祿,
針硬入骨,譏諷辛辣。
15.兩首詩結尾都有著一“閑”字,但表達的情感不同。請結合
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4.D15.①歐詩結尾處的“閑”,寫出了鷺鷺在風
雨交加之際,即使面對海浪的拍打,依然高標獨立,氣定神閑。詩人
借此抒發(fā)雖遭貶謫但仍希望保持內心高潔的高尚情懷。
②來詩結尾處的“閑”,將鷺鷺擬人化,想象鷺鷺對待人的姿態(tài)
應該是從容自在的,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心靈自由與平和的向往。
【解析】
【分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鷺鷺'喻人,'魚'指利祿,針硬入骨,譏諷辛辣"錯,來
詩最后兩句是對“鷺鶴”高潔傲岸的贊美,并沒有寫出它追逐名利的
特點,沒有“諷刺”含義,背離了主旨。
故選D。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歐詩結尾處的“閑”,承接前一句“灘驚浪打風兼雨”而來,鷺
鷺在風雨交加之際,即使面對海浪的拍打,沒有屈服,而是“獨立亭
亭意愈閑”,久久地站立在海邊,并且姿杰優(yōu)美,更加氣定神閑。詩
人借鷺鷺這一形象特點,標明心志,那就是雖遭貶謫,人生坎坷,依
然希望保持內心高潔的高尚情懷。
②來詩結尾處的“閑”,承接前一句“若使見魚無羨意”,繼續(xù)將
鷺鷺擬人化,想象鷺鷺對待水中游動的魚兒尚且無羨慕之意,對待人
的姿態(tài),就更應該是從容自在的。詩人借鷺鷺這一形象特點,以物喻
人,表達了對內心寧靜與從容的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隱擅長借用典故傳說來寄托情思,《錦瑟》中“”
一句化用了莊子的典故,“______”一句借用了鯨人的傳說。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琵琶演奏中途逐漸停歇,恰似書
畫中的留白,無聲卻有情,這兩句詩是:“,。”
(3)“煙”字在古詩文中意蘊豐富,可乂指云霧,也可以指烽煙,
等等。古詩文里有許多含有“煙”的句子,比如:"______,______J
【答案】①.莊生曉夢迷蝴蝶②.滄海月明珠有淚
③.別有幽愁暗恨生④.此時無聲勝有聲⑤.滄海月明珠
有淚⑥.藍田日暖玉生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滄”幽”“簫二
三、語言文字應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不知道“蒼狗白云”這個詞是誰發(fā)明的,他一定是一位心性敏
感的倒霉蛋,他被人間的變幻與莫測弄暈了頭,不知何去,不知何從。
①就在某一天,當然是“八月”里的一天,他的“天眼”開了。②通
過天上的云,他看到了蒼天的表情,還有眼神。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
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③他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不確定性,他看到
了命運姣好的靜,還有命運猙獰的動。④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由
此獲得了生命里的淡定與從容。
當然了,鄉(xiāng)下的孩子是簡單的,鄉(xiāng)下的孩子看天上的云,不是為
了“悟道”,更不可能“悟道”。我們只是為了好玩,在看云的時候,
我們其實在看露天電影,天空成了最大的屏幕,生命在屏幕上遞娘,
演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臁焙汀霸啤本褪沁@樣神奇,難怪我們
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向大自然學習。我們觀察大自然,研
究大自然,其實都是學習。
如果你的啟蒙老師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將幸運。
17.下列句子中的“他”與文中加點的“他”,意義和用法相同
的一項是()
A.一個人離開了集體,他就將一事無成。這是毋庸置疑的。
B.你們三個人一塊兒去的,怎么就你們兩個回來了?他呢?
C.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個頭緒,算了,先睡他一覺再說。
D.孟子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18.“他由此成了一個懷疑論者,或者說相對論者?!边@句話在
原文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
19.文中人稱不斷變化,第2段是“我們”,第3段是“你I請
簡要分析“我們”和“你”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7.B18.D
19.①使用“我們”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和情感聯(lián)系,表
達我們應該觀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的真摯情感。
②使用“你”可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仿佛是和讀者直接對話,
讓讀者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表達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③在散文中使用“你''和"我們”可以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和共情,
使讀者更容易沉浸在文本中,人稱不斷變化語言表達極為靈活。
【解析】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同詞異境意義和用法意思的能力。
例句是特指發(fā)明“蒼狗白云”的那個人。
A.泛指任何一個人;
B.特指,稱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C.虛指,用在動詞和數量詞之間;
D.別的,另外的。
故選Bo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句復位的能力。
由前文“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他看到
了人生的短暫和不確定性,他看到了命運姣好的靜,還有命運猙獰的
動。”可知,他從云中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不確定性,看到了“靜”
和“動”,看到了事物的變化之快和相對性;后文提到“由此獲得了
生命里的淡定與從容“,可知他理解了人生,認識了處事要淡定,成
為一個“思考者”,足見所填之處是一個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
用,因此在④處。
故選D。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敘述人稱表達效果的能力。
解答時了解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不司及效果,再結合文本具體
分析情感表達上的作用。
根據“……難怪我們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可知,
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寫的都是“我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現“我
們”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具真實感,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和情感聯(lián)
系,表達我們應該觀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的真摯情
感。
根據“如果你的啟蒙老師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將幸運?!笨芍?/p>
通過第二人稱視角的對話,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直接和深
入,這有助于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易于抒情,表達對大自然
的贊美之情。
總之,在散文中使用“你”和“我們”可以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和
共情;人稱不斷變化使語言表達極為靈活,轉換自然,增加了可讀性
和表情達意的空間C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打鐵花是流傳于豫晉地區(qū)的大型民間傳統(tǒng)焰火,一棒鐵花沖天而
起,①,棒棒相連,萬千星光從天空下散落,承載著千百年文
化的傳承與浪漫,160CTC的鐵水打造出一場視覺盛宴,一道驚險與美
妙并存的奇觀。
每一個打花匠人都身懷絕技,想要赤膊上陣而進退自如不被燙傷,
②,使鐵水打得又高又散。因為鐵具有導熱速度和冷卻速度快的
特點,會在空中瞬間降溫。高溫鐵水擊向高空后,會迅速化為粉碎的
微小顆粒,鐵屑在飛舞的過程中快速燃燒冷卻,宛如電焊落下的火星,
就不會燙傷人。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民間絕技卻鮮為人知,僅在少
數非遺表演的舞臺上人們才能有幸目睹這一流傳千年的璀璨,
③?!懊馈笔侵钙涿榔G絢麗,綻放時若流星灑雪,遠遠觀看仿佛金
雪從天而降;而“難”自然指技藝和傳承難。高達i60(rc的鐵水就讓
很多人望而生畏,更何況還需要擊打滾燙的鐵水致使其迸射,表演者
不僅需要嫻熟的技藝,更要有超脫的膽識,絕技背后的艱辛歷程,非
親歷者難以感同身受。
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
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1.你作為《非遺里的中國》節(jié)目主持人,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
個非遺項目。請選擇一個你熟悉的非遺項目,仿照下面的示例介紹。
(任選一個示例樣式介紹即可)
示例(1):非遺項目一一鐵花:燦爛如花綻夜空,流星似雨灑重
巒。
示例(2):非遺項目一一鐵花:一場狂野與浪漫交織下的民間“煙
火”。
【答案】20.①另一棒接踵而至②需要特殊的技巧③因為打鐵
花絕技既美又難
21.示例(1):非遺項目一一花燈:一街燈如水,半盞街似秋。
示例(2):非遺項目一一花燈:一朵夢幻與現實間閃爍的“焰火”。
【解析】
【分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育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處,由“棒棒相連,萬千星光從天空下散落“可知,打鐵花是
一棒接一棒的沖天而起,所以可填“另一棒接踵而至、
②處,前面寫“身懷絕技”,又強調赤膊上陣而進退自如不被燙,
可知需要特殊技巧,不能蠻干盲打,所以可填“需要特殊的技巧、
③處,此處有解釋原因提示下文的作用,有根據后面談到打鐵花
的“,美”與",難一,所以可填“因為打鐵花絕技既美又難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的能力。
從內容上看,需要介紹一個非遺項目,如風箏、花燈、剪紙、花
饃、皮影戲等。從形式上看,要采用示例的形式,尤其是后面的描寫
非遺項目,需要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對偶等)描繪其特征。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輕舟已過萬重山”意為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表達了詩
人李白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
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人生感觸對你有何啟示?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輕舟已過萬重山:人類的堅韌與超越
“輕舟已過萬重山”,從個人到集體,從國家到人類,這一詩句
都傳遞著一種信念: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我們堅定信念,
勇往直前,最終都能駛過重重險阻,迎來光明坦途。
對于個體而言,“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生
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如同航行在波濤洶涌
的大海上,需要面對無數的風浪和險阻。然而,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
鍛煉了我們的意志和品格,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只有經歷過
風雨的洗禮,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更好地欣
賞到“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和成就感。
對于集體而言,華為的故事是對“輕舟巳過萬重山”的生動詮釋。
面對美國的制裁和打壓,華為沒有選擇屈服和退縮,而是堅定地走上
了自主創(chuàng)新、自力更生的道路。通過不斷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華為在科技
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還為國家
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華為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
集體只有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敢于面對困難的勇氣,才能在競爭中
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國家而言,“輕舟已過萬重山”則是一種國家精神的體現。一
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如同航行在波濤
洶涌的大海上的船只。然而,正是這些挑戰(zhàn)和困難,激發(fā)了一個國家
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了一個國家不斷向前發(fā)展。只有經歷過風雨
的洗禮,一個國家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之旅,成為世界的強國和領袖。
最后,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輕舟已過萬重山”更是一種人類精
神的象征。人類歷史上,我們曾經歷過無數的戰(zhàn)爭、災難和困境,但
我們從未放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
勇往直前的信念,讓我們一次次戰(zhàn)勝困難,迎來新的希望和機遇。如
今,面對全球性的挑戰(zhàn)和危機,如氣候變化、霸權主義等,我們更需
要發(fā)揚“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精神,團結一致,共同應對,為人類的
未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總之,“輕舟已過萬重山”不僅是一句充滿哲理的詩句,更是一
種人生態(tài)度和國家精神的體現。從個人到集體,從國家到人類,我們
都需要具備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才能在面對困難
和挑戰(zhàn)時保持冷靜和堅定,不斷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本題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第一段從李白的詩句“輕舟已過萬重山”談起,分析了這句詩的
詩意詩情,描繪了詩人在面對艱險的旅程后,到達坦途的輕松愉快之
感,寓意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最終克服困難的喜悅。而材料第二句,
則由詩句拓展引申到更廣泛的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上來。生活
中我們每個人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面對困難、經歷磨難,我們該如
何面對呢?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應該
勇敢面對,用自己的勇氣、智慧、堅韌去戰(zhàn)勝它,只有這樣,我們才
能實現歷盡艱險、扛住重壓、進入坦途的蛻變,才能體會到奮斗后的
成功的喜悅。
寫作時學生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進步、人
類的延續(xù)等角度層層遞進地闡明人要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只有戰(zhàn)勝
磨難才能體會人生最美的精彩的道理。注意觀點明確,層次清晰,論
述深刻。
立意:
L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扛過黑暗才能迎來黎明。
3.勇敢堅韌迎戰(zhàn),才能迎來光明坦途。大通縣2024年普通高等
學校招生考試第三次模擬考試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
號填寫在答題卡上C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
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
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地理學自有文學研究起而存在?!拔膶W地理學”這個名詞術
語在國內最早見于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他提出
了文學風格的“南北界限”問題,認為中國文學“大抵自唐以前,南
北之界最甚,唐后貝1漸微。蓋'文學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
此后,有學者繼續(xù)探討地理與文化、地理與政治、地理與歷史、地理
與文明之間的關系,但作為一個學術性的概念,“文學地理學”直到最
近十年才被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文學存在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
度,文學研究尤其是文學史研究,離不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因此與
文學地理學相關的話題始終值得重視,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文學研究都
關涉文學地理。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以文化地理的眼光看文學,關注山川、氣
候、物產這樣一些自然因素,尤為重視歷史、民族、人口、教育、風
俗、語言等人文要素,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的空間因素更
加得到了重視。解析文學思潮、文學活動、文學風格產生的歷史文化
原因和地理因素,闡釋作家題材選擇、人物描寫和藝術風格的形戌及
特點,說明作家審美表達的差異性。地理資源可以成為文學資源、文
學如何再生地理資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顯和強化。
近十年來,對文學地理學概念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理化探討得到
了加強。尤其是楊義以“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為號召,認為以往的文
學史寫作偏重時間概念而忽略了地理維度和精神向度,文學地圖“當
然是文學這個獨特的精神文化領域的專題地圖,它有自己獨特的地質
水文氣候和文化生態(tài)”。以一種地理學的眼光,從區(qū)域形態(tài)、領土完
整和民族多樣性等角度揭示文學本身的審美特質,重塑文學發(fā)展的直
觀面貌和整體過程c他指出,文學地理學在本質上乃是會通之學。它
不僅僅要會通自身的區(qū)域類型、文化層析、族群分合、文化流動四大
領域,而且要會通文學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民俗、制度、
歷史、考古諸多學科。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中國經驗與地方經驗、傳統(tǒng)中國與
現代中國的關系,必定是相關學者要思考的大題目、大知識。相較于
當代其他國家的作家來說,我國作家似乎更愿意強調故事的發(fā)生地,
或凸顯其文化,或據其建立系統(tǒng)。文學的地域性特征的確存在,地域
文化會對作家創(chuàng)作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然而在當下的文學作品當
中,我們時??梢园l(fā)現,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經超出潛移默化的影
響,成為一個符號。當文學被局限于某個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時,
就意味著降低了它的寫作格局和美學視野。這種地域性是被“虛構”
出來的,或是作家主動的營造,或是讀者、批評家闡釋的結果,我們
應當理性判斷。同時,要強化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全球化視野?!暗赜颉?/p>
的概念是歷史地建構而成的,在今天的全球化視閾下,單純強調作品
的地域性特色似乎已經稍嫌狹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
論斷愈發(fā)顯得可疑,我們更應關注地域性在文化意義上的全新內涵,
或打破地域隔膜、探索文學書寫更為寬廣的可能。
地域性只是文學風格、魅力之某些要素,但不是決定性要素,更
不是必備要素。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學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當然同時
也必定是有歷史的局限和缺憾的。在全球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的當
下,在互聯(lián)網時代,孤立封閉地研究作家的地域性當取謹慎的態(tài)度。
(摘編自劉川鄂《新時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的文學地理
學研究》)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地理學”術語早已出現在國內論著,但最近十年才被中
國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
B.文學史寫作重時間概念而輕地理維度,這是中國文學寫作及
研究落后于時代的重要原因。
C.我們強調文學的地域性特征,并不意味著要將其局限于某個
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中。
D.能夠正視當代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短板,同時也要注意其局限
性,才能更好地探索文學創(chuàng)作。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先概述“文學地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并指出其在
文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材料引用楊義的相關理論和觀點,重點闡述了近十年來文學
地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
C.文本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存在的誤區(qū),為
后文明確觀點作好鋪墊。
D.材料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層
層深入推進,邏輯嚴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文學以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呈現,所以文學研究都會關
涉到文學地理。
B.文學地理學研究應當以地理學的眼光審視,才能揭示文學本
身的審美特質。
C.北方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常有對冰雪的描繪,這可以看作是地
域性特征的體現。
D.作者并未否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觀點,而是指
出其合理性是有條件的。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迄今為止,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從來都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任
何事情從過去到未來,包括生命,總是從小慢慢長大,從年輕到壯年,
再逐漸衰老。這似乎是個固定不變的規(guī)律。然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后,
卻蘊含著復雜而深奧的物理學問題一一“時間箭頭二所謂“時間箭
頭”,是指時間流動的單一方向,即社會發(fā)展從過去到未來,并不會
倒流回到過去,這是自然界中一種極其基本的現象。
存在明顯方向性的時間箭頭,只停留在宏觀層次,而在微觀層次
物理學時間卻幾乎完全對稱。通俗地說,隨著尺度的減小,事件逆向
發(fā)生的概率逐漸趨近于正向發(fā)生的概率。當尺度非常小時,物理學家
認為兩者近似相等,即時間是對稱的,并不存在“過去”和“未來”。
例如,引力如果就是對稱的話,你可以將一個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軌
道倒過來,這個路徑仍然符合萬有引力定律。大多數物理定律都有類
似引力對稱的假設,但是有時間箭頭的情況就不同了。想象一下,如
果時間在宏觀層次也是對稱的話,那么你可以將影片的一段鏡頭倒過
來播放,也能理解發(fā)生的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
物理學家從更基礎的層面,對時間進行了定義,得到的共識是,
時間箭頭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一一著名“炳增定理”的衍生規(guī)律,印隨
著時間的流逝,任何一個物質系統(tǒng)的無序度總是在增加,而系統(tǒng)的無
序程度越高就越難回到以前的有序狀態(tài),“時間箭頭”就越顯著。因此,
物理學家總結說,這個宇宙內物質總是朝著無序的方向發(fā)展,讓人們
感覺到時間只朝一個方向流逝。
物理學家在揭開“時間箭頭”這個謎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
人興奮的進展。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論文主要作者之一克里斯托弗?林恩說,這項新研究涉及物質世界最
微小的組成部分,包括粒子、原子、分子,以及生命中最基本的單位
——細胞。他們通過深入探究這些微觀層面的相互作用,試圖解釋時
間箭頭的起源。
研究人員首先探索了如何通過觀察系統(tǒng)內特定的組成區(qū)塊,以及
它們之間的互動分解時間箭頭。研究稱,“分析顯示,在兩個視頻的
試驗中,時間箭頭都是從兩個一組的神經元區(qū)塊中產生,沒有見到更
復雜的區(qū)塊結構”。
在他們的研究中,一個關鍵焦點就是深入研究微觀尺度下粒子的
行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微觀尺度下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能
否有助于解釋時間箭頭。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時間箭頭可能與粒子
碰撞時的不對稱性有關。這就意味著,在碰撞過程中,粒子更有可能
沿著某個方向分散,而不是以相反的方式碰撞。這種微觀不對稱性可
能會在宏觀尺度上積累,從而形成時間箭頭的方向。
另一個發(fā)現更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觀看隨機移動物體視頻的視
網膜所體現的時間的方向性更高。研究員林恩說,這次發(fā)現對生物體
內部如何與外在世界保持一致的認知提出了挑戰(zhàn)。神經科學領域的研
究者可能會對這些發(fā)現很感興趣。
這份研究的另一位主要研究者、物理學和生物學教授大衛(wèi)?施瓦
布認為,把時間箭頭進行分解的理論,是一個巧妙而且具有普遍意義
的理論框架,為探索很多具有多維度空間、沒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系統(tǒng),
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思路。
林恩總結說,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時間箭頭,在微觀世界的體
現是怎樣的?我們的研究為理解這個問題邁出了第一步。
盡管他們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進展,但要完全解開時間箭頭奧秘仍
是一個復雜深奧的問題,這需要跨越多個學科領域的合作,包括物理
學、化學、生物學和哲學。理解時間箭頭的本質,將有助于我們更深
刻地理解自然界,為未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fā)展提供新的方向。
(摘自陳思進《讓“時間箭頭”逆轉可能嗎?》)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時間箭頭在宏觀層次存在明顯的方向性,人們有著“過去”
和“未來
B.在微觀層次上不存在時間箭頭,因為在這一層次上物理學時
間已幾乎完全對稱C
C.時間箭頭可以用“病增定理”來解釋,即無序程度越低就越難
回到以前有序狀態(tài)C
D.林恩等人的研究初步解釋了時間箭頭的起源,為未來的探索
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思路C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人們對時間認知,從來都只有一個方向,這似乎是
個固定不變的規(guī)律C
B.文中加點的“如此”,指的是鏡頭倒放不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
解這一假設情況。
C.只要開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跨學科研究合作,就能完
全解開時間箭頭的奧秘。
D.研究“時間箭頭”,不僅對物理學意義重大,對我們深刻理解
自然界也有重要意義。
6.本文題目為“讓'時間箭頭'逆轉可能嗎?”你認為這種可
能性存在嗎?請結合材料說說你的理由。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拜謁贛江源
四平
通向贛江源頭的小路,對我來說,顯得格外平和自然、親切寧靜。
在我小的時候,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贛江游泳,然后躺在
江邊的榕樹下睡覺c有很多次看著江面往來的船只、順江而下的竹排,
就猜想這些流水的源頭在哪里,它們怎么會沒完沒了地流。后來離開
贛南,浩蕩贛江濃縮成心中記憶,源頭夢想偶爾在心間閃現。
章江和貢江分別從南嶺與武夷山流下,兩江匯合成贛江以后就一
路滔滔北去。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它不僅成為青山不老、碧水
長流的象征,也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贛地風情與文化,成為江西
人永遠的母親河。
離家千里的游子,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奔流千里的江河,總有自己
的源頭。贛南地區(qū)東北部的石城縣,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直角支架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職業(yè)學院市場需求分析
- 臨滄硬質合金刀具項目申請報告
- 2025年滾筒刮板干燥機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中國建筑防水膠泥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投資策略咨詢報告
- 2025年中國地墨線鏡片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排水防澇設施功能提升項目概述
- 女裝行業(yè)概述
- 2025-2030年中國半導體芯片測試探針行業(yè)市場競爭態(tài)勢及前景戰(zhàn)略研判報告
- 2025年SBS改性瀝青卷材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20241226-203159
- 高效傾聽模型
- 新能源行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 動物防疫員考試題附答案
- 英語常用動詞表500個
- 《稅法》(第六版)全書教案電子講義
- 2024年電工(高級技師)職業(yè)鑒定理論考試題庫-下(多選、判斷題)
- 20S515 鋼筋混凝土及磚砌排水檢查井
- 《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指南》解讀
- ICU單間耗材出入庫使用登記表
- 外研版(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英語全冊教學課件
- 助貸機構業(yè)務流程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