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含答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含答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含答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含答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二單元 考點梳理(含答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考點梳理(含答案)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考點梳理

【學習目標整合】

1.了解回憶性散文、傳記呈現的各樣的人生經歷,從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跡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

2.把握回憶性散文和傳記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jié)等特點,掌握閱讀方法。

3.學習課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嘗試在寫作中借鑒運用;品味風格多樣的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思維導圖回顧知識】

【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一、分析人物形象從五個方面入手

本文通過選取“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個典型片段,成功刻畫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形象特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閱讀以寫人敘事為主的敘事性作品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中考的一個高頻考點。常見的考查方式:

1.文中的XX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段內容做簡要分析。

2.請結合全文,分析XX的形象。

正面描寫

通過分析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判斷人物的性格特點、精神品質。

側面描寫

通過分析他人的言行舉止,來分析所要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

故事情節(jié)

通過分析與所寫人物相關的典型的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的形象特點。

議論抒情句

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往往含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情感,分析這些語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環(huán)境描寫

自然環(huán)境或渲染氣氛,或點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內心,對人物起強化作用;社會環(huán)境是人物命運、性格及最終結局的外因??山Y合具體的環(huán)境,尤其是社會環(huán)境分析人物性格。

答題模式

從……情節(jié)(或描寫、事件)來看,XX是一個……的人。(相關內容+形象特點)

情節(jié)出現必有用,預先布局做鋪墊

鋪墊是文學作品中為主要人物的出場或主要事件的發(fā)生預先布置局勢,安排一些情節(jié)場景作為征兆,并著重描述渲染來營造氣氛,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鋪墊是記敘類文章閱讀的一個常見考點。

1.常見的考查方式:

①找出為下文XX故事情節(jié)做鋪墊的句子。

②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找出故事情節(jié)做鋪墊句子的方法

①找出為故事情節(jié)做鋪墊的句子,首先要看清題目的設題點,弄清應該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找有關句子;

然后在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根據題目要求,再回到相應的段落找出做鋪墊的句子。

②判斷句子是否運用了鋪墊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據主旨判斷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鋪墊,比如那些交代緣由、描寫環(huán)境、陪襯烘托、鋪陳渲染的文字?;卮饡r不能簡單地說“用來做鋪墊”,而應具體地答出為哪些內容做鋪墊。

例題

我的老師沈從文

①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yè)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后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chuàng)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

②沈先生教創(chuàng)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后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里上燈以后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jié),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看了幾篇這樣的作品。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

③沈先生就是這樣教創(chuàng)作的。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教創(chuàng)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里教創(chuàng)作的老師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試一試。

④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fā)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干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fā)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⑤沈先生教書,但愿學生省點事,不怕自己麻煩。他講《中國小說史》,有些資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奪金標毛筆,筷子頭大的小行書抄在云南竹紙上。這種竹紙高一尺,長四尺,并不裁斷,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課時分發(fā)給學生。他上創(chuàng)作課夾了一摞書,上小說史時就夾了好些紙卷。沈先生做事,都是這樣,一切自己動手,細心耐煩。他自己說他這種方式是“手工業(yè)方式"。他寫了那么多作品,后來又寫了很多大部頭關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這種手工業(yè)方式搞出來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書,但他不是“藏書家”,他的書,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給人看的。聯(lián)大文學院的同學,多數手里都有一兩本沈先生的書。直到聯(lián)大“復員”,有些同學的行裝里還帶著沈先生的書,這些書也就隨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⑦沈先生不長于講課,而善于談天。談天的范圍很廣,時局、物價……談得較多的是風景和人物。他幾次談及玉龍雪山的杜鵑花有多大,某處高山絕頂上有一戶人家!談徐志摩上課時帶了一個很大的煙臺蘋果,一邊吃,一邊講,還說:“中國東西并不都比外國的差,煙臺蘋果就很好!”談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測繪內部結構,差一點從塔上掉下去。談林徽因發(fā)著高燒,還躺在客廳里和客人談文藝。沈先生談及的這些人有共同特點。一是都對工作、對學問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二是為人天真倒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這些人的氣質也正是沈先生的氣質?!奥劧嗨匦娜?,樂與數晨夕”,沈先生談及熟朋友時總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選自汪曾祺《人間草木》,有刪改)

1.回憶性散文主要通過典型事件來回憶人物。汪曾祺在選文中回憶了老師沈從文的諸多往事,請簡要概括。(寫出3件即可)

2.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場上,去評價過去的人和事。對于老師沈從文教創(chuàng)作的方法,汪曾祺是如何評價的?

3.回憶性散文往往飽含深情,請你品味第⑧段中的情感。

4.本文與《藤野先生》同為回憶老師的文章。請結合兩文具體內容,闡述你對這類回憶性散文“寫作意圖”的認識。

知識卡片:寫作意圖指的是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即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目的,作者想向讀者傳達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題。

遠去了,母親放飛的手

劉心武

①從1950年到1959年,是我8歲到17歲的十年。平時就母親和我兩個人在家?;貞浤鞘甑纳?,母親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尋常的。

②物質上,母親自己極不重視穿著,對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就非同小可了。母親做得一手極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說她能獨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親的那些見過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稱譽,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輪番制作的四川臘腸、臘肉等,也足以叫鄰居們嘖嘖稱奇。有人就曾對我發(fā)出過警告:“你將來離開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慣?。?但是母親幾乎不給我買糖果之類的零食,偶爾看見我吃果丹皮、關東糖之類的零食,她總是要數落我一頓。母親堅信,一個人只要吃好三頻正經飯,便可健康長壽,并且那話里話外,似乎還傳遞著這樣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經飯”,才行得正;吃零食,意味著道德開始滑落。當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將所意會到的整理為這樣的文句。

③母親在飲食上如此令鄰居們吃驚,被一致認為這是對我的“嬌慣"和“溺愛”。但跟著還有令鄰居們吃驚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郵件大戶。如果那幾十種報刊都是我父親訂的,當然也不稀奇,但我父親其實只訂了一份《人民日報》,其余的竟都是母親為我訂的。就有鄰居大媽不解地問我母親:“你怎么那么舍得為兒子花錢??!你看你,自己穿得這么破舊,家里連套沙發(fā)椅也不置辦!"母親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歡??!這個愛好,由著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師范??茖W校錄取,勉勉強強地去報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萬幸”,是這所學校就在市內,因此我覺得還可以大體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飯和睡覺。我滿以為,母親會縱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樣生活,但是她竟然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顯示出她絲毫沒有猶豫過。母親不僅把我“推"到了學校,而且也不再為我負擔那些訂報刊的費用,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學校的閱覽室和圖書館了。

⑤1960年春天,有一個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進門就發(fā)現情況異常,仿佛在準備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親奉命調到張家口一所軍事院校去任教,母親也隨他去。我呢?父親和母親都絲毫沒有猶豫地認為,我應當留在北京。問題在于:北京的這個家,要不要給我留下。如果說幾間屋都留下太多,那么,為什么不至少為我留下一間呢?但父親卻把房全退了,母親呢,想法和父親完全一致,就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應當開始完全獨立地生活了。父母遷離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識到我在北京除了集體宿舍里的那張上鋪的鋪位,再沒有可以稱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鋪位上,呆呆地望著天花板上的一塊污漬,沒有流淚,卻有一種透徹肺腑的痛苦,難以言說,也無人可訴。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學任教。就在那個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親將我放飛時,親手給我縫制的被子。它在為我忠實地服務了幾年后,終于到了必須更換的極限。于是我給在張家口的母親,寫信要一床被套。這對于我來說是自然到極點的事。母親很快寄來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時我也接到了母親的信,她那信上有幾句話我覺得極為刺心:“被套也還是跟我要,好吧,這一回學雷鋒,做好事,給你寄上一床……”睡在換上母親所寄來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種悲涼感:母親給兒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學雷鋒,做好事”,仿佛是“義務勞動”呢?現在我才憬悟:母親那很認真很嚴肅的話,就是告訴我,既已將我放飛,像換被套這類的事,就應自己設法解決。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盡量自己獨立解決"。

⑦母親將我放飛以后,我離她那雙給過我無數次愛撫的手,是越來越遠了,但她所給予我的種種人生啟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從細小處,挖掘出珍貴的寶藏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有刪改)

5.第①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結合上下文,寫出第④段中加粗詞“不幸”和“萬幸"分別指代的內容。

7.文中一共寫了母親對“我”的三次“放飛”,“我”的情感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請根據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親對“我"的三次“放飛”“我"的情感變化

第一次:“我”考上北京師專,母親把“我"推”到學校住讀。①____

第二次:舉家外遷,不給“我"在北京留下一間房。②____

第三次:③____。悲涼

8.賞析下面的句子。

①她竟然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顯示出她絲毫沒有猶豫過。(從加粗詞的角度)

②我爬上去,躺到那鋪位上,呆呆地望著天花板上的一塊污漬,沒有流淚,卻有一種透徹肺腑的痛苦,難以言說,也無人可訴。(從描寫的角度)

9.文章以“遠去了,母親放飛的手”為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沈先生教寫作,常常在學生的作業(yè)后寫很長的讀后感,且很講究。②沈先生教創(chuàng)作,推薦學生閱讀與學生寫法相似的名家作品。③沈先生經常幫助學生投稿并承擔郵費。④沈先生親自為學生抄寫資料。⑤沈先生借給別人很多書。⑥沈先生善于談天,且范圍很廣。

解析:通讀全文可知,文章除了第③段和最后一段外,每段都寫了一件與沈先生有關的事,而且有不少段落開頭就概述了這一段的主要內容,可據此來概括事件。概括時可以以“沈先生"為陳述的主體,按先后順序概述“沈先生”做的事情。

2.答案:第③段中作者表示“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教創(chuàng)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里教創(chuàng)作的老師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試一試"。這個評價表現了汪曾祺對沈先生的高度肯定和敬佩,同時也對現在的大學教學提出建議。

解析:文章第①~③段都與沈先生教創(chuàng)作的方法有關。第③段是對此事的評價——“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教創(chuàng)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里教創(chuàng)作的老師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試一試”。這一評價表現了汪曾祺對沈先生教創(chuàng)作的方法的肯定和欽佩,并對現在的大學教學提出了建議。

3.答案:“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四十多年”突出了時間之久,表明作者對沈先生印象之深,以及沈先生對作者影響之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歲月的流逝的感慨和對沈先生深切的感激、懷念之情。

解析:“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是沈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工作的時間;“四十多年”是作者師從沈先生學習到寫作此文相隔的時間,突出了時間的久遠。幾十年過去了,作者還能清晰地回憶起與老師相處的一件件往事,足見作者對沈先生印象的深刻,體現出沈先生對作者的影響之深遠;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歲月的流逝的感慨,對沈先生深切的懷念和感激之情。據此分析作答即可。

4.答案:[示例]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回憶了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如藤野先生給“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裏腳的事情等,同時也寫了自己早年留學日本時的一段心路歷程,文章著重抒發(fā)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和敬仰之情;汪曾祺在《我的老師沈從文》中也回憶了沈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的一些往事,字里行間飽含著對沈先生的敬佩和懷念之情。由此可見,回憶性散文一般通過作者的回憶來表現深厚的情誼,著重體現人物對作者的影響及作者對人物的情感。

5.答案:結構上:總領全文,引出下文母親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我"的哺育。

內容上: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解析:根據文章首段的特點,分別從內容和結構上進行分析即可。

6.答案:不幸:“我"自認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

萬幸:北京師專就在北京市內,“我”覺得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飯和睡覺。

解析:在理解“不幸"萬幸”意思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理解?!安恍?指運氣差,依據第④段中“我被北京師范??茖W校錄取,勉勉強強地去報了到”可知,“我"對考上北京師范??茖W校感到不滿意。“萬幸”指非常幸運,依據第④段中“這所學校就在市內……晚上回家吃飯和睡覺"可知,學校離家近,可以繼續(xù)享受母親在物質上對自己的“溺愛”。據此作答即可。

7.答案:①意外;②痛苦;③母親把給“我"寄被套當作“學雷鋒,做好事”

解析:第①空,根據第④段中“我滿以為……但是她竟然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可知,母親的做法讓“我”深感意外。第②空,根據第⑤段中“父母遷離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也無人可訴"可知,全家搬走,讓“我”無家可歸,“我"覺得非常痛苦。第③空,根據第⑥段中“睡在換上母親所寄來的新被套里……仿佛是‘義務勞動’呢”可概括為:母親把給兒子寄被套當作“學雷鋒,做好事"。

8.答案:①“絲毫沒有猶豫過”指態(tài)度堅決、行事果斷,突出表現了母親對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堅持。②這句話運用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描寫方法,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我"目光呆滯的表情,表現了“我”內心的孤獨、失落、委屈與痛苦。

解析:①結合“……但是她竟然給我準備了鋪蓋卷和箱子"可知,這幾個加粗詞突出表現了母親堅決要培養(yǎng)“我”獨立生活的能力。②“爬"趟”“望"是動作描寫,“呆呆”是神態(tài)描寫,“痛苦"是心理描寫,結合第⑤段中“父母遷離北京后……再沒有可以稱為家的地方了”可知,此處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表達了“我"被父母遺留在北京的孤獨、失落、委屈與痛苦。

9.答案:①概括文章的主題,“放飛”就是“放手"之意,即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②“放飛”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母親的想法:一旦孩子長大,就應盡早地、堅決地、完全地“放手"。③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解析:緊扣“放飛”,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結合文章的內容、主旨,抓住關鍵句,如“母親呢,想法和父親完全一致,就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應當開始完全獨立地生活了"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盡量自己獨立解決’”。

【核心素養(yǎng)對接中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海棠花開

曹志芳

①四月,海棠花開了,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落英繽紛的時候,海棠果在綠葉間捉著迷藏,難忘的夏天正緩緩走來。

②我小時候的家建在河邊,院子里有棵海棠樹,樹身正對著村口的那條路,影子卻延伸到水里。村里的奶奶們坐在樹下閑聊,遠遠看著,竟像是海棠生出的第二個影子。四五月份,花兒們爭先恐后地從骨朵兒里冒出頭來,枝頭也被壓彎了些,青麗的白色包裹著中間淡黃的花蕊,襯得春天也嬌俏。偷嘴的蜜蜂一頭扎進香甜里,在上面大搖大擺地勞作著,身子隨著嘴巴的節(jié)奏暢快地抖動。四月的風路過院子,帶著清香的花瓣躍躍欲試地從高高的樹枝上跳到我和奶奶的發(fā)尾,像是蕩秋千一樣樂不思蜀。奶奶也不惱,像是看穿了它這般淘氣勁兒,就任它來去,只是輕輕地把我摟在懷里,講述著古老的故事,眼里閃著柔和的光。

③六年級時要到鎮(zhèn)上上學,從新學校到家得坐半小時的車,每到周五乘車回家的時候,我和同村的幾個小孩就異常興奮,開著車窗往外看,稻田和云朵像是融在了一起,兩旁的樹影也被闖入的車輛打得斑駁。我坐在車里,只覺萬物可愛。長大后再走,卻只記得那路彎彎繞繞,讓人頭暈得緊。在村頭的路口下車,一抬頭,那棵枝繁葉茂的海棠樹和樹下笑盈盈的奶奶便撞進了我的雙眼,那是奶奶每周五都要做的事——無聲地等待。海棠和夕陽也是有情的花兒,斜斜地映著這個慈祥的老婦人,眷戀著這個等待孫女回家的奶奶。

④八月未央,海棠果抓緊了最后的蟬鳴跳到樹上,開始它的季節(jié),捉迷藏的果子伴著最后的雨聲露出了馬腳。果子顯然是靦腆的,它們躲在枝葉中間,不輕言也不妄動,就那么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那個將其帶下枝頭的有緣人。

⑤海棠樹是花兒和果子的家,而奶奶的口袋里則裝著精靈的耳朵,它總是在午夜時分人酣睡時溜進我的房里,悄悄聽少年人單純的囈語,接著再順著來時的路爬回奶奶的口袋里,將悄悄話說與奶奶的心聽。

⑥果子成熟的一天早上,奶奶叫我起床,她站在我面前,莊重而又輕柔地攤開握住的雙手,我看見皺紋爬上了奶奶的掌心,卻唯獨繞過了那里的海棠果。海棠果切開是心的形狀,那滿手的心蓋過了歲月,從奶奶的指尖落到了我的心尖上,與血肉相連。

⑦我不是那么不善言辭,卻唯獨在說愛時沉默,甚至習慣性在旁人提起時矢口否認,唯恐聲音會泄露出去。對年少的我而言,愛是一座深沉而不可言的心牢,它把感情囚禁在里面,將聲音隔絕?!拔覑勰?這句話像卡在我喉間的隆冬,讓人不得不等待春天。

⑧在與沉默作斗爭的那幾年我也忽略了一件事,對于愛,我們都是不善言辭的花兒,但奶奶卻讓海棠花結出了果子。奶奶的愛是沉默的青山,無聲也震耳欲聾;奶奶的愛是靜謐的大海,無形也寬廣深邃。終于在一個冬天,我憶起那個有奶奶和海棠樹的夏天,一個應該說愛的夏天。現在,我開始想說愛,但奶奶已走進泥里,就像落下的海棠花那樣。那是一個遲到的春日,海棠花還沒有開,夏天也在路上。

⑨又是一年春天,四月的風纏纏繞繞,被吹落的花瓣飄零在地上,像雪一樣染白了土地。樹下的人已經長眠,未出口的話囿于胸口成了一粒種子。這粒種子潛滋暗長著,終于在收獲的夏天,長成了我和奶奶的海棠樹,花開在心里,也落在泥里。樹下落英繽紛,樹上的果子在夏日的陽光里笑嘻嘻地捉著迷藏。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家院子里的海棠樹對著村口的路,奶奶們坐在樹下閑聊,樹影和奶奶們的影子倒映在河水中,畫面溫馨美好。

B.放學回家路上只覺“萬物可愛”,體現“我”激動的心情,而長大后再走卻“暈得緊”,原因是奶奶逝去,已無留戀。

C.八月,海棠果伴著最后的蟬鳴、雨聲漸漸長大,到了成熟的季節(jié),它們靦腆地躲在枝葉中間,等待著“我”來摘取。

D.在一個冬天,“我"意識到在那個有奶奶和海棠樹的夏天,應該對她說愛,但“我”沒有戰(zhàn)勝自己,現在想說為時已晚。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②段中“扎進"大搖大擺”“暢快地"用語活潑,生動地描繪了蜜蜂的辛勞,側面寫出了海棠花開得旺盛飽滿。

B.第⑦段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愛比作心牢,把“我愛你”這句話比作隆冬,形象地寫出了“我"對愛的厭惡之情。

C.第⑧段畫線句子中“沉默的青山”“靜謐的大?!?,“無聲也震耳欲聾”“無形也寬廣深邃”,對仗工整,富有節(jié)奏感。

D.第⑨段以景結情,用“落英繽紛”“果子在夏日的陽光里笑嘻嘻地捉著迷藏"照應開頭,升華了情感,深化了主題。

3.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4.作者回憶奶奶時,一再寫到海棠,對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有誤,結合“影子卻延伸到水里。村里的奶奶們坐在樹下閑聊,遠遠看著,竟像是海棠生出的第二個影子”可知只有樹影倒映在河中,奶奶們的影子沒有倒映在河中。B.有誤,“原因是奶奶逝去,已無留戀"錯誤,根據第③段“長大后再走,卻只記得那路彎彎繞繞,讓人頭暈得緊”可知,長大后再走這條路覺得暈得緊,只是因為這路彎彎繞繞,與奶奶無關,選項強加因果。C.有誤,“等待著‘我’來摘取"錯誤,根據第④段“果子顯然是靦腆的,它們躲在枝葉中間,不輕言也不妄動,就那么靜靜地等待著,等待著那個將其帶下枝頭的有緣人”可知,海棠果是等待著那個將其帶下枝頭的有緣人,并不一定是“我"。D.正確。故選:D。

2.答案:B

解析:ACD.正確。B.有誤,“形象地寫出了‘我’對愛的厭惡之情”錯誤,根據第⑦段“我不是那么不善言辭,卻唯獨在說愛時沉默,甚至習慣性在旁人提起時矢口否認,唯恐聲音會泄露出去。對年少的我而言,愛是一座深沉而不可言的心牢,它把感情囚禁在里面,將聲音隔絕?!覑勰恪@句話像卡在我喉間的隆冬,讓人不得不等待春天"可知,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愛比作心牢,把“我愛你”這句話比作隆冬,形象地寫出了“我"對愛的難以言說,而非“厭惡之情”。故選:B。

3.答案:在結構上,承上啟下,第一句承接上文,點明“我"家的海棠樹是花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