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單元知識清單_第1頁
第3單元知識清單_第2頁
第3單元知識清單_第3頁
第3單元知識清單_第4頁
第3單元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知識清單

09魚我所欲也

【文學(xué)文體常識】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

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學(xué)宗師,對后世文化的影響很大,

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主張“仁政”,推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

想,反對暴政害民。這在當(dāng)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2.《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xué)說和哲學(xué)、倫理、教

育思想等。它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xué)術(shù)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

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fù)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

響很大。

【文言詞匯積累】

1.重點詞語

(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

(2)故不為茍.得也(茍且)

(3)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zāi)難)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樣)

(6)賢者能勿喪.耳(丟掉)

(7)蹴.爾.而與之(用腳踢;給予)

(8)乞人不.屑.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9)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

(10)妻妾之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

(12)此之謂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2.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同“辨”,辨別)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激;“與”同“歟”,語氣助詞)

第1頁共19頁.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同“向”,從前)

3.一詞多義

(1)為: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接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介詞,為了))

(2)得: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擁有))

(3)而: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zhuǎn)折,卻)呼爾而.與之(表修飾,不譯))

(4)于:萬鐘于.我何加焉(介詞,引出陳述的對象,對)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詞,比))

(5)與:呼爾而與.之(給予)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助詞))

4.古今異義

(1)一豆.羹豆:今義:豆類的名稱古義: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2)萬鐘于我何加.焉加:今義:增加古義:指帶來好處)

(3)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今義:能夠古義:“可”和“以”兩詞連用,可以用來。

(4)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使:今義:讓,派古義:假使,如果。

(5)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今義:判斷動詞古義:這。

5.詞類活用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名詞作動詞,感激)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名詞作動詞,合乎禮義)

6.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也”表判斷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斷

(2)倒裝句

萬鐘于我何加焉疑問代詞“何”賓語前置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詞結(jié)構(gòu)“于生者”狀語后置

7.出自課文的成語及釋義。

舍生取義:原意是舍棄生命而選擇正義,后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

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

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

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

第2頁共19頁.

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

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事情,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

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

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不義”)。

不僅僅是賢人才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

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

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的優(yōu)厚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

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

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

(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

的羞惡廉恥之心。

【重點質(zhì)疑】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

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

“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

出“生”與“義”的論題來。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

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

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這種“羞

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p>

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

喪失了??梢?,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

看出作者設(shè)喻的巧妙。

3.在論證論點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運用了道理論證?!吧辔宜?,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叭缡谷酥跤谏?,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第3頁共19頁.

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坝墒莿t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

者能勿喪耳?!边@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舍生取義。

運用了事例論證?!耙缓勈?,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用“貧者不受嗟來之食”的事例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

舍生取義。

運用了比喻論證。魚與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論證;運用了對比論證。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

鐘之祿的對比,論證的舍生取義的可貴、見利忘義的可恥。

4.在說理的過程中,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運用了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dāng)?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

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

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運用了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shè)方式與事實作對比,

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

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

運用了排比。課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5.孟子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nèi)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

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對于后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yīng)該賦予新

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持正義事業(yè),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

們所堅持的“舍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dāng)時的規(guī)范,成為正義事業(yè)、正義行為的代稱。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義”

賦予共產(chǎn)主義精神的具體內(nèi)涵,“舍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zhì)——為了正義事業(yè)和真理可以犧牲個

人利益,甚至生命。

【文章主旨】

文章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

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

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第4頁共19頁.

3.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4.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

乏者得我而為之)。

5.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辯禮義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7.文中與“嗟來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資料補充】

孟子名言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盡信書不如無書。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10唐雎不辱使命

【文學(xué)文體常識】

1.《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分

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韓、魏、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其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終于六國

滅亡,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以

其獨特的語言風(fēng)格、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標(biāo)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

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chuàng)作有重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寓言,如“畫蛇添足、

狐假虎威、驚弓之鳥”等,至今還為人所稱引。

2.國別體指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秶Z》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分載周、魯、

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五百年的史實。《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

貴的史料?!稇?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

宋、衛(wèi)、中山十二國策,四百八十六章。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文言詞匯積累】

1.重點詞語解釋

第5頁共19頁.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換)

(2)安陵君其.許寡人(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不譯)

(3)大王加.惠(給予)

(4)以大易.小(交換)

(5)故不錯.意.也(置意)

(6)請廣.于君(擴充)

(7)輕寡人與.(疑問語氣助詞)

(8)豈直.五百里哉(只,僅僅)

(9)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樣子)

(10)布.衣.之怒(平民)

(11)以頭搶.地耳(撞)

(12)此庸.夫.之怒也(平庸無能的人)

(13)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14)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15)天下縞.素.(白色的絲織品,文中指穿喪服)

(16)秦王色撓.(屈服)

(17)長跪而謝.之曰(道歉)

(18)寡人諭.矣(明白,懂得)

2.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同“措”,安置)

(2)倉.鷹擊于殿上(“倉”同“蒼”)

3.一詞多義

(1)徒: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亦免冠徒.跣(光著))

(2)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以:徒以.有先生也(因為)以.君為長者(以……為,把……當(dāng)作))

(4)怒:天子之怒.(發(fā)怒)懷怒.未發(fā)(憤怒))

(5)于:使唐雎使于.秦(到)請廣于.君(給))

4.古今異義

(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使:今義:讓古義:派遣

第6頁共19頁.

(2)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今義:作轉(zhuǎn)折連詞,常與“但是”配套使用古義:樣、如此

(3)休.祲降于天休:今義:常用為休息古義:吉祥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今義:容易古義:交換

(5)非若是.也是:今義:表判斷的動詞古義:這樣

(6)徒.以有先生也徒:今義:徒弟古義:只,僅僅

5.詞類活用

(1)亦免.冠徒.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脫去;使……徒,光著)

(2)天下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喪服)

(3)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4)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滅亡)

(5)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擴大、補充)

(6)輕.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看不起)

6.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斷,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斷。)

2.倒裝句

受地于先王(“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翻譯時應(yīng)將其語序調(diào)整回來。)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

?。 卑擦昃f:“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這再好不過了,雖然是這樣,但這是我

從先王那繼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不高興。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

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

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

打他的主意。現(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

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

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

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千里?!碧砌抡f:“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

說:“平民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

第7頁共19頁.

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

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

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F(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

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闭f完(唐雎)挺劍而起(劍未出鞘)。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

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

【重點質(zhì)疑】

1.本文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塑造了兩個對立的形象。

對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長跪而謝),唐雎先恭后倨(臨危出使——沉著應(yīng)

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一個色厲內(nèi)荏、外強中干,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通過對比,人物形

象更加鮮明。

襯托:安陵君大敵當(dāng)前有一國之君的見識,但無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襯托出唐雎的過人之處,最后完

成使命得到印證。

2.本文對話描寫有什么作用?

①通過對話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體現(xiàn)在第一段。

②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順,實則堅定;唐雎智勇雙全,不畏強暴;

秦王驕橫狡詐。

③通過對話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3.本文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安陵君秦王(秦使主子)唐雎

愿終守之弗敢易以五百里易安陵

開端

(明辨之)(利誘之)

逆寡人輕寡人

發(fā)展(盛氣凌人)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從容答辯)

天子之怒布衣之怒

高潮

(武力恐嚇)(針鋒相對)

結(jié)局長跪而謝(折服)(不辱使命)

第8頁共19頁.

人物形象不屈不撓、善于用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

從容鎮(zhèn)定,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的形象。

評價人的封建統(tǒng)治者。強中干的封建統(tǒng)治者。

【文章主旨】

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

布衣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

強秦的原因。

【理解性默寫】

1.表現(xiàn)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的句子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巧妙回答秦王的句子是: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于盡的句子是: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贊揚的句子是:寡人諭矣:夫韓、魏

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送東陽馬生序

【文學(xué)文體常識】

1.宋濂,明初文學(xué)家,字景濂,號潛溪,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與劉基、高啟并稱“明初

詩文三大家”。

2.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dāng)

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

必要的引導(dǎo)。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zhì)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

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dāng)于議論性散文。

【文言詞匯積累】

1.重點詞語解釋

(1)余幼時即嗜.學(xué)(愛好)

(2)無.從.致.書以觀(沒有辦法;取得,文中指買到)

(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借)

(4)弗之?。?懈怠)

(5)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要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6)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有德行學(xué)問的前輩)

(7)門人弟子填.其室(塞滿,充滿)

第9頁共19頁.

(8)未嘗稍降.辭.色.(緩和;言語和臉色)

(9)援.疑質(zhì).理(引,提出;詢問)

(10)俯身傾耳以請.(詢問,請教)

(11)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周到;回答)

(12)負篋.曳屣.(書箱;鞋子)

(13)窮.冬.烈風(fēng)(隆冬,深冬)

(14)媵人持湯沃.灌.(澆洗)

、

(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旅店;兩次)

(16)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穿)

(17)腰.白玉之環(huán)(腰上系著)

(18)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香囊;光彩照人的樣子)

(19)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養(yǎng))

2.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同“披”,穿)

3.一詞多義

(1)至:至舍(動詞,到達)禮愈至(形容詞,周到))

(2)和:言和而色夷(謙和)久而乃和(緩解、緩和))

(3)患:無凍餒之患矣(憂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擔(dān)憂))

(4)以:以中有足樂者(連詞,因為)以衾擁覆(介詞,用))

(5)再:一鼓作氣,再而衰(第二次)日再食(兩次))

(6)故:廣故數(shù)言欲亡(故意)故余雖愚(因此))

(7)慕:略無慕艷意(羨慕)益慕圣賢之道(仰慕))

(8)之: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指抄書)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9)其:缊袍敝衣處其間(代詞,代同舍生)門人弟子填其室(代詞,代鄉(xiāng)之先達的))

4.古今異義

(1)媵人持湯.沃灌湯:今義:湯水古義:熱水

(2)走.送之走:今義:行走,走路古義:跑

(3)窮.冬烈風(fēng)窮:今義:貧窮,窮盡古義:深

第10頁共19頁.

(4)嘗趨.百里外趨:今義:趨勢古義:奔赴

(5)主人日再.食再:今義:又古義:兩次

(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假今義:與“真”相對古義:借

(7)卒.獲有所聞卒今義:兵;完畢古義:終于

(8)右備容臭.臭今義:臭氣,氣味難聞古義:香氣

(9)門人弟子填.其室填今義:填滿,填充古義:擠滿

5.詞類活用

(1)腰.白玉之環(huán)(名詞作動詞,腰上系著)

(2)手.自筆.錄(名詞作動詞,動手;名詞作狀語,用筆)

(3)戴朱.纓.寶.飾之帽(名詞作狀語,用紅纓,用珠寶)

(4)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名詞作動詞,穿著舊棉襖、破衣服)

(5)錄畢,走.送之(動詞作狀語,跑著)

(6)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6.特殊句式

(1)判斷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倒裝句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介詞短語后置,應(yīng)為“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弗之怠。(賓語前置,應(yīng)為“弗怠之”)

7.出自課文的成語及釋義。

(1)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多用以稱頌?zāi)旮叨忻娜恕?/p>

(2)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形容虛心請教,認真求學(xué)。

【譯文】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學(xué)習(xí)。(但是因為)家里貧窮,(所以)沒辦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借,

親手抄錄,算好約定的日子歸還。(即使)天氣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水結(jié)成了堅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

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書。抄錄完畢,跑著送過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都愿意

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讀到各種書籍。已經(jīng)成年時,(我)更加仰慕圣賢的學(xué)說。(我)又擔(dān)心沒有學(xué)

問淵博的老師、有名望的人可以交往求教。我曾經(jīng)跑走到百里之外,拿著經(jīng)書向當(dāng)?shù)赜械赖掠袑W(xué)問的前輩

請教。前輩德高望重,他的屋子里擠滿了(向他求教的)學(xué)生,(他)從來沒有稍微把言辭放委婉些,把

臉色放溫和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恭敬敬地等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表示

第11頁共19頁.

尊敬而專心);有時會遇到前輩的訓(xùn)斥,我的態(tài)度更加恭敬,禮節(jié)也更加周到,不敢用一句話來回復(fù);等

到他高興時,就再次去請教他。所以我雖然很愚笨,但最終還是有所收獲。

當(dāng)我跟隨老師求學(xué)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隆冬季節(jié),刮著凜冽的寒風(fēng),踏著幾尺

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卻不知道。到了學(xué)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用熱水(為

我)澆洗,用被子(將我)裹起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里,主人每天只提供給我兩頓飯,沒有新

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用。與我同住的別的同學(xué)都穿著用絲綢做的華麗的、有刺繡的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

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的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

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那是)因為(我)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讀書),

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我求學(xué)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現(xiàn)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

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dāng)?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那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

呢?

現(xiàn)在這些學(xué)生在太學(xué)里學(xué)習(xí),朝廷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

憂慮了;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了;有司業(yè)、博士做他們

的老師,沒有問而不告訴,求知而得不到的了;一切應(yīng)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這就)不必像我那樣親手

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后才能看到。(要是)他們學(xué)業(yè)(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

是(他的)天質(zhì)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專一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中已學(xué)習(xí)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賢能。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

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辯論,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

時對于學(xué)習(xí)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求學(xué)的

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xué)習(xí),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

難道是了解我嗎!

【重點質(zhì)疑】

1.作者在求學(xué)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guān)句子加以印證。

①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②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③為師嚴厲:未嘗稍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xué)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④求學(xué)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

乃和。

第12頁共19頁.

⑤學(xué)習(xí)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

體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從幾個方面來表現(xiàn)諸生條件優(yōu)越的?

①無凍餒之患: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②無奔走之勞: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

③有專門老師: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④有豐富藏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3.文章寫了其他學(xué)生哪些優(yōu)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

學(xué)成,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

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4.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xué)習(xí),成為德才兼?zhèn)?/p>

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tài)度懇切。

【文章主旨】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學(xué)和勤苦學(xué)習(xí)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

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xué)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xué)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

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xué)。

【理解性默寫】

1.揭示作者小時候?qū)W習(xí)就很勤奮的句子是:余幼時即嗜學(xué)。

2.最能表現(xiàn)作者抄書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作者“嘗趨百里外”求學(xué)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4.同舍生“燁然若神人”,作者卻“略無慕艷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2詞四首

【文學(xué)文體常識】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

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他工于詩文,語言精練暢達。其散文鮮明剛健。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

和繪畫。其散文方面的成就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方面的成就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方面的成就與

第13頁共19頁.

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繪畫方面的成就則是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代表作品有《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

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傳世。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思想家、文學(xué)家,豪放派代表詞

人之一。其詞大多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后人把他和婉約派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稱作“濟

南二安”。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4.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

5.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標(biāo)志著宋代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樂的歌詞,

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詞以姹紫嫣

紅、千姿百態(tài)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xué)之盛。宋詞的代

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約派)。

【詞匯積累】

1.重點詞語解釋

(1)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2)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fēng)、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3)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4)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5)聊:姑且,暫且。

(6)會:定將。

(7)八百里:指牛。

(8)作:像……一樣。

(9)了卻:了結(jié),完成。

(10)可憐:可惜。

(11)苦將儂:苦苦地讓我。

(12)蛾眉:美女的代稱,文中指女子。

(13)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還,仍然。未,不。屑,顧惜,介意。

(14)熱:激動。

(15)青衫濕:失意傷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義。青衫,唐代

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為官職最低的服色。

2.古今異義詞

第14頁共19頁.

古義: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

今義:聚合;合在一起。

古義:奏。例:五十弦翻.塞外聲。

翻今義:上下或內(nèi)外交換位置;歪倒;

反轉(zhuǎn)。

古義:可惜。例:可.憐.白發(fā)生!

可憐

今義:值得憐憫。

3.詞類活用

(1)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名詞作動詞,流淚)

(2)左牽黃.,右擎蒼.(均為形容詞作名詞,黃犬,蒼鷹)

(3)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均為名詞作動詞,戴著錦帽,穿著貂裘)

【朗讀指導(dǎo)】

1.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2.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

郎。

3.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

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4.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fēng)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

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dāng)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詩意】

1.《漁家傲·秋思》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fēng)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

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未能像竇憲那樣戰(zhàn)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

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他們須發(fā)都變白了,流下了傷心

的眼淚。

2.《江城子·密州出獵》

我姑且抒發(fā)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

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fēng)般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孫

第15頁共19頁.

權(quán)一樣,親自射殺猛虎。

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fā)白,(但)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會派

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樣信任我)呢?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

瞄準西北,把天狼星射下來。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dāng)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

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zhàn)場上閱兵。

戰(zhàn)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fù)國家失地的大

業(yè),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蓱z已成了白發(fā)人!

4.《滿江紅》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zhuǎn)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jié)。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

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

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么的不屑??!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

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jīng)受磨難

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里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重點質(zhì)疑】

1.《漁家傲·秋思》中所寫的塞下風(fēng)景“異”在哪里?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漁家傲·秋思》中描述了與中原地區(qū)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陽雁去”,秋天邊塞的大雁向衡陽

飛去,表明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作者的家鄉(xiāng)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八拿孢吢曔B角起”,風(fēng)吼、

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gòu)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dāng)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dāng)暮靄沉沉、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guān)閉

了城門,這里當(dāng)然和中原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表達了詞人雖然年紀已經(jīng)不小,但仍有著少年狂氣,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自己要報效國家,抵御入

侵者,建功立業(yè)的決心和思想感情。

2.《江城子·密州出獵》在上闋中是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狂”的?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tài)。

這些“狂”態(tài)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狂”在裝備齊全,何等威武——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狂”在隨從眾多(陣容龐大),何

等雄壯——千騎卷平岡;“狂”在傾城觀獵(場面熱烈),何等感人——為報傾城隨太守;“狂”在自比孫郎,

何等豪氣——親射虎,看孫郎。

第16頁共19頁.

(2)因老當(dāng)益壯而“狂”——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因雄心壯志而“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壯”的特點?

①從題材上看,是寫軍營中的生活情景,看劍、聽角聲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場點兵、騎快馬、

挽強弓,這種種情境都非常勇猛、雄?。虎趶乃枷敫星樯峡?,表達的是詞人有為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卻又壯

志難酬的思想感情;③從語言風(fēng)格上看,本詞壯麗豪放。所以說“賦壯詞”。

4.《滿江紅》找出詞中運用的典故并簡要分析。

(1)“為籬下黃花開遍”: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

(2)“四面歌殘終破楚”:《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比喻說明自己終于沖破家庭牢籠

(3)“不因人熱”:典故出自《東觀漢記·梁鴻傳》:“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

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睗h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灶燒火煮飯。比喻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賴別人。

[此處反用其語,有“處冷地而舉熱腸”(秋瑾《致琴文書》)之義。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憤然東渡,獻身革

命事業(yè)的豪然壯舉;才有了“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

地圖》),誓把革命進行到底的撼人氣概。]

(4)“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青衫濕”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極

言作者對自己前途的擔(dān)心和憂慮。

【主旨歸納】

1.《漁家傲·秋思》:這首詞既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塞外生活的艱辛和憂國思鄉(xiāng)之情,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

政策的不滿。

2.《江城子·密州出獵》:通過描寫一次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抒發(fā)了作者殺敵衛(wèi)國的雄心壯志,同

時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作者借寫軍旅生活和戰(zhàn)斗場面,抒發(fā)了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宣泄了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4.《滿江紅》:《滿江紅》這首詞通過層層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參加革命前的復(fù)雜、矛盾的心情。

【詩句賞析】

1.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句是全詞的核心,是它的靈魂所在。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里的親人和家鄉(xiāng)的一草

一木。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謂合情,就是這些軍人到了晚間,思家、思鄉(xiāng)之情就愈加濃烈。

這符合生活的真實,令人信服。所謂合理,就是正因為他們熱愛家鄉(xiāng),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也就

不會像雁那樣“無留意”地飛走,而是堅守在崗位上。不只堅守,他們并不滿足于堅守,他們還盼望著打

第17頁共19頁.

仗,出擊打勝仗。因為只有這樣,國土才能完整,邊塞才能鞏固,邊防軍人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因

此,“燕然未勒歸無計”七個字就有著深刻的含義了。

2.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人為何不能成寐?將軍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為何還在服役?年輕的兵士為國守邊為何還要落淚?這里有悲的

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憂,是怨,是憤憤不平。

他們憂慮國家的安全,抱怨朝廷無人整頓武備,更為當(dāng)局沒有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而憤懣,以致邊防

軍人久住“塞下”,將老,卻不能退休家園,兵少,卻不能與妻子團圓。

3.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翱瘛彪m是聊發(fā),

卻緣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