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顯微鏡的使用(解析版)_第1頁
1.2 顯微鏡的使用(解析版)_第2頁
1.2 顯微鏡的使用(解析版)_第3頁
1.2 顯微鏡的使用(解析版)_第4頁
1.2 顯微鏡的使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科學教師題庫--生命科學(生物)1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1.2顯微鏡的使用解析版一、單選題1.在載玻片上面畫一個“↗”符號,用低倍鏡觀察時,在視野內所見的圖像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考查本題的關鍵在于掌握顯微鏡的成像特點。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本題應該選C。在解答此類題目時,可將試卷旋轉180°,所看到的圖像便是顯微鏡下所能看到的結構。2.如圖所示,某學生在測一個視野中看到發(fā)了一行細胞。此時顯微鏡頭的讀數是10×和10×,如果將鏡頭換成10×和40×,那么在一個視野中可以看到的細胞數目是(

)A.

1個

B.

2個

C.

4個

D.

32個【答案】B【解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目鏡不變,物鏡由“10×”換為“40×”,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擴大了4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倍數擴大了4倍,因此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目是原來的1/4,因此在視野中可以看到的細胞數一般是2個。故答案為:B3.關于顯微鏡的操作方法中,正確的是(

)A.

觀察物象時一般用右眼,左眼閉合B.

光線較暗時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鏡對光C.

先用高倍鏡尋找物象,再用低倍鏡觀察D.

為將物象從右上方移到視野的中央,裝片應向左下方移動【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顯微鏡的使用。在觀察物像時,一般是使用左眼觀察,右眼睜開或閉合;光線較暗使使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鏡對光,可以增加進入視野的光線,提高亮度;在觀察時候,應該使用低倍鏡,再使用高倍鏡;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觀察到物像在右上方,而實際上物體是在左下方,因此應該外右下方移動裝片才能將物像移到中央。因此本題選B。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成像特點。4.紅微藻是一類藻類植物,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藻。若要進一步觀察微藻A的內部結構,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①轉動物鏡轉換器

②向右移動裝片

③向左移動裝片

④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①④

D.

③①④【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探究運用顯微鏡觀察的植物的操作步驟和方法。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我們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因此物像位于視野的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移動,才能移到視野的中央,也就是步驟③向左移動裝片,第二步為轉動物鏡轉換器觀察紅微藻,之后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所以正確的步驟為:③①④

故答案為:D5.某同學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操作圖,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①滴清水②蓋上蓋玻片③放洋蔥表皮④滴紅墨水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答案】B【解析】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歸為:“擦”、“滴”、“撕”、“展”、“蓋”。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操作正確順序是這樣的,第一步為“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第二步為“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第三步為“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第四步為“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第五步為“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第六步為“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因此圖中操作正確是順序是:①滴清水,③放洋蔥表皮,②蓋上蓋玻片,④滴紅墨水.故答案為:B6.在操作顯微鏡時,要使鏡筒升降的幅度最大,應該調節(jié)(

)A.

光圈

B.

粗準焦螺旋

C.

細準焦螺旋

D.

物鏡【答案】B【解析】在操作顯微鏡時,能使鏡筒上升與下降的是準焦螺旋。準焦螺旋分為兩種,一種是細準焦螺旋;另一種是粗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上升的幅度是最大的。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掌握粗準焦螺旋的功能:能使鏡筒大幅度的上升和下降。7.在使用顯微鏡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觀察完畢會用抹布拭擦物鏡鏡面

B.

用左眼觀察,右眼繪圖機

C.

先使用低倍鏡,后使用高倍鏡

D.

光線太暗可調大光圈【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在觀察完畢后,應該使用擦鏡紙拭擦目鏡與物鏡的鏡面,不能使用抹布。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掌握顯微鏡的目鏡與物鏡的拭擦工具應該是擦鏡紙。8.下列有關教材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甲圖中,被燃燒的食物所含的能量等于試管內水吸收的能量B.

乙圖中,向左輕推載玻片b,可形成薄而均勻的血膜,并且不會破壞細胞C.

丙圖中,濕紗布包裹魚頭和魚身有利于保持魚的呼吸D.

丁圖中,用皮筋扎緊a處,用手指沿ab方向將血液推向b處,血管ab段會鼓起【答案】C【解析】1、甲圖中,被燃燒的食物所含的能量大于試管內水吸收的能量,因為部分能量散失。2、制作血涂片的方法是先應該把推片放在有血滴的載玻片上,呈30到50度,與血滴接觸,等到血滴沿推片邊緣分散后,再稍用力并均勻推向左端。3、魚尾鰭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4、靜脈負責將全身各處的血液送回心臟。

A、甲圖中,被燃燒的食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被試管中的水吸收,一部分以熱能的方式分散出去了,被燃燒的食物所含的能量大于試管內水吸收的能量,A不符合題意。

B、乙圖中,其實制作血涂片的方法,先應該把推片放在有血滴的載玻片上,呈30到50度,與血滴接觸,等到血滴沿推片邊緣分散后,再稍用力并均勻推向左端,而血滴其實是在載玻片的右邊,B不符合題意。

C、丙圖中,為了觀察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魚生活在用腮呼吸,用濕紗布包裹魚頭和魚身是為了保持魚的呼吸,C符合題意。

D、丁圖中,用皮筋扎緊a處,用手指沿ab方向將血液推向b處,血管ab段會扁平,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9.在使用顯微鏡過程中,常有壓碎裝片的現象發(fā)生,下表是對不同學習小組裝片壓碎情況及原因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則通過此表歸納出的裝片壓碎原因應為(

)A.

用低倍鏡頭、鏡筒下落、粗準焦螺旋

B.

用低倍鏡頭、鏡筒上升、細準焦螺旋C.

用高倍鏡頭、鏡筒下落、粗準焦螺旋

D.

用高倍鏡頭、鏡筒上升、細準焦螺旋【答案】C【解析】此題主要是用了調查法做的統(tǒng)計表,再用比較法比較各組的情況,進而得出結論。調查法是指通過一定的途徑,深入實際了解特定事物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完成科技活動的方式。比較法是通過系統(tǒng)的比較,推究異同,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規(guī)律。通過對表格中提供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高倍鏡、低倍鏡的情況是:五組中有四組是用高倍鏡的原因;鏡筒的狀態(tài)的情況是:五組都是有鏡筒下落中的原因;粗、細準焦螺旋的情況是:五組中有三組是用了粗準焦螺旋的原因。因此,可歸納出裝片壓碎的原因應為:用高倍鏡頭、鏡筒下落中、用粗準焦螺旋。故選:C10.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在視野中看到細胞數目最少和視野最亮的鏡頭組合是(

)①目鏡15×物鏡10×

②目鏡10×物鏡10×③目鏡15×物鏡25×④目鏡10×物鏡25×A.

①②

B.

④①

C.

③②

D.

③④【答案】C【解析】在觀察顯微鏡的過程中,細胞最少,說明放大倍數最大。根據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目鏡的放大倍數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所以視野中細胞數目最少的應該是③。進入視野的光線越多,視野越亮。在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的時候,進入視野的光線就越多。所以要使視野中最亮的鏡頭組合應該是②。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掌握視野細胞數目、明暗度與顯微鏡實際放大倍數之間的關系。11.如圖所示為顯微鏡下的番茄果肉細胞,要將Ⅰ轉換成Ⅱ,可能要進行下面5個操作步驟:①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②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③調節(jié)光圈;④轉動物鏡轉換器;⑤移動裝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無需進行①操作

B.

③應該把小光圈調為大光圈C.

④應該把低倍鏡換為高倍鏡

D.

⑤應該把裝片向左移動【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用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題。首先分析題干中給出的圖示,I圖所示四個番茄細胞,而II圖所示四個番茄細胞中其中右上角那個放大的細胞.可以判斷,是在使用顯微鏡觀察裝片時,由低倍鏡換用高倍鏡觀察的結果.但由于四個番茄細胞中,右上角的番茄細胞并沒有在視野中央,而II圖卻在視野中央,故在換用高倍鏡前需要將要觀察的右上角的細胞移到視野中央,因此需要將裝片向右上角移動,這樣物像移入視野中央;然后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由于換上高倍物鏡后,視野變窄,所以視野光線會變暗,因此需要換用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使視野光線變亮;換上高倍鏡的視野內的細胞會變得模糊,所以不用調節(jié)①粗準焦螺旋,只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更加清晰即可。故答案為:D

12.圖一至圖四是某同學制作并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部分圖片。據圖判斷,錯誤的是(

)A.

圖一中制作臨時裝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c→a→d→bB.

圖二中③將細胞內部與外界環(huán)境分隔開來,使細胞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內部環(huán)境C.

若該同學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三所示的視野,則說明在制作臨時裝片時,圖一中步驟d操作不當D.

若該同學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圖四甲,要從圖四甲變成圖四乙,需先將臨時裝片向右上方移動,再轉動轉換器,選擇高倍物鏡【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與注意事項。A、1、滴是指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2、刮是指用消毒牙簽在漱凈的口腔側壁上輕輕刮幾下。3、涂是指把牙簽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載玻片的生理鹽水滴中均勻涂抹。4、蓋是指蓋上蓋玻片,先用鑷子夾起蓋玻片的一邊,讓另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滴,然后輕輕蓋上,避免出現氣泡。5、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6、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直到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故圖一中制作臨時裝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c→a→d→b,A不符合題意;B、圖二中③細胞膜將細胞內部與外界環(huán)境分隔開來,使細胞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內部環(huán)境,B不符合題意;C、若該同學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三所示的視野,則說明在制作臨時裝片時,圖一中步驟d操作不當,即蓋玻片操作不當導致出現氣泡,C不符合題意;D、顯微鏡視野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不僅上下相反而且左右顛倒;如果將載玻片朝左下方移動,實際上是將成像的實物向左下方移動,則物像會向右上方移動,故若該同學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圖四甲,要從圖四甲變成圖四乙,需先將臨時裝片向左下方移動,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13.如果在載玻片上寫一個字如圖甲所示,怎樣才能使顯微鏡下觀察的圖像變成圖乙(

)A.

將載玻片順時針轉動90°

B.

將載玻片逆時針轉動90°C.

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

D.

將載玻片向右下角移動【答案】B【解析】1、顯微鏡中所成的像是倒像,倒像主要是指像與物的關系是上下相反,左右互換。在顯微鏡中物體的轉動方向與物體的轉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此題只需要將甲圖的像先進行確定,然后變到乙,或將乙的實物樣子判斷出后,甲轉動到乙對應的實物。根據顯微鏡中所成的像為倒像,可判斷出甲圖對應的像為,要將此像變動到乙像的位置,可以逆時針轉90°或順時針轉動270°。所以B選項正確,A、C、D錯誤。故選B14.如果蓋蓋玻片的方法不恰當,很容易出現氣泡,影響觀察效果。下列四種蓋蓋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現氣泡的是(圖中半扁圓形結構代表水滴,箭頭代表蓋蓋玻片的方向)(

)A.

B.

C.

D.

【答案】B【解析】在蓋上蓋玻片的時候,應注意要使蓋玻片的一側接觸水滴的一邊,然后輕輕地蓋上,便不易產生水泡。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掌握蓋蓋玻片的方式方法。15.如圖所示為小明在用“10×”目鏡和“15×”物鏡時觀察到的物像,為了進一步觀察細胞內的結構,他將物鏡換成了“45×”。在不動載玻片的情況下,他將會看到的細胞有(

)A.

3個

B.

5個

C.

6個

D.

54個【答案】B【解析】物體放大倍數是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所觀察到的細胞體積越大,數目越少;反之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小,所觀察到的細胞體積越小,數目越多。小明在用“10×”目鏡和“15×”物鏡時觀察到的物像放大倍數為150倍,他將物鏡換成了“45×”后,放大倍數為450倍,是原來的三倍,所以能夠觀察到的范圍應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原來能看到的視野直徑是9個細胞,現在只能看到其三分之一,即3個細胞,位于視野中央,直徑是3個細胞的范圍中就有5個細胞。故答案為:B16.小明在載玻片上用細圓珠筆寫了個字母“b”,然后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那么它看到的圖形應該是(

)A.

b

B.

p

C.

q

D.

d【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顯微鏡的成像特點。在顯微鏡視野中所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物像和實際物體是左右相反,上下顛倒。在解答這一類題目是,可以將試卷選擇180°后,所看的是圖片變的顯微鏡中的物像。17.在制作臨時裝片時,一般步驟應該是(

)①蓋上蓋玻片②撕取實驗材料③擦拭玻片④在載玻片中央滴清水⑤染色⑥將實驗材料置于水滴中展開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④②⑥①⑤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④②①③⑤⑥【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是用吸水紙拭擦載玻片和蓋玻片;第二步是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或生理鹽水;第三是從實驗材料上撕取一小塊材料;第四步是將撕取下來的材料放入水滴中展平;第五步的蓋上蓋玻片;第六步是進行染色。因此選擇的是B。解答這一類題目可以按順序記住6個字:擦→滴→撕→展→蓋→染18.使用顯微鏡觀察蟬的翅膀。采用不同的物鏡和目鏡組合觀察,出現圖甲和圖乙兩個視野。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如果目鏡一樣,物鏡甲比物鏡乙短

B.

如果物鏡一樣,目鏡甲比目鏡乙短C.

圖甲視野比圖乙視野亮度大

D.

圖甲視野比圖乙視野可觀察到的細胞數量多【答案】B【解析】通過觀察圖像可知:甲視野比乙視野放大倍數大,細胞體積大,細胞數量少,視野暗。A、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如果目鏡一樣,物鏡甲比物鏡乙長,A不符合題意;B、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如果物鏡一樣,目鏡甲比目鏡乙短,B符合題意;C、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亮度越暗,所以圖甲視野比圖乙視野亮度小,C不符合題意;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所以圖甲視野比圖乙視野可觀察到的細胞數量少,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9.在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時如果看不清纖毛,應該如何調節(jié)(

)A.

減小光圈

B.

增大光圈

C.

移動裝片

D.

使用凹面反光鏡【答案】A【解析】此題可從顯微鏡的使用常識中獲得解答:標本染色時我們使用較明亮的視野觀察,標本不染色時我們用暗視野觀察.觀察草履蟲的實驗中,為避免染液對草履蟲的傷害,對制成的標本不進行染色;因此要觀察草履蟲的纖毛應用暗視野.選項中,減小光圈可以使視野變暗.故選:A.20.如圖是某藻類細胞中葉綠體移動路線示意圖,視野中的葉綠體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繞液泡按逆時針方向移動,則實際上,該細胞中葉綠體的位置和移動的方向分別為()A.

位于液泡的上方

逆時針

B.

位于液泡的上方

順時針C.

位于液泡的下方

逆時針

D.

位于液泡的下方

順時針

【答案】A【解析】顯微鏡所成的像的特點是放大倒立的像,左右、上下都相反,簡便方法可以將畫有圖形的紙到過來看。顯微鏡成倒立的像,倒立是指左右、上下都相反,視野中的葉綠體位于液泡的下方,細胞質環(huán)流方向為逆時針,實際葉綠體應在液泡的上方;細胞質環(huán)流的方向仍是逆時針的。A選項正確。故答案為:A二、填空題21.小莉在做“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實驗過程中,遇到了兩個問題。請你分析并回答:(1)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時,小莉觀察到細胞有嚴重重疊現象,寫出造成此現象的一種可能的原因________。(2)解決上述問題后,小莉先用4×物鏡找到洋蔥表皮細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轉動物鏡轉換器,用10×物鏡觀察,發(fā)現視野中無光斑。此時小莉應該

(填字母編號)。A.調節(jié)反光鏡B.繼續(xù)轉動物鏡轉換器C.移動載玻片D.轉動遮光器調整光圈大小【答案】(1)表皮撕得太厚、表皮未展平(2)B【解析】顯微鏡中應注意的是:反光鏡分為平面反光鏡和凹面反光鏡,平面反光鏡和凹面反光鏡是用來聚光的,平面鏡聚光沒凹面鏡的有效。在陰暗的環(huán)境下都用凹面鏡的,移動載玻片的目的是使要觀察的標本位于通光孔的中央。(1)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臨時裝片時,如果表皮撕得太厚(或表皮未在載玻片展平)就會觀察到細胞有嚴重重疊現象。(2)A、反光鏡分為平面反光鏡和凹面反光鏡,平面反光鏡和凹面反光鏡是用來聚光的,平面鏡聚光沒凹面鏡的有效。在陰暗的環(huán)境下都用凹面鏡的,調節(jié)反光鏡不能解決視野中無光斑的現象,A不符合題意。

B、小莉先用4×物鏡找到洋蔥表皮細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轉動物鏡轉換器,用10×物鏡觀察,發(fā)現視野中無光斑這是因為物鏡沒有對準通光孔,所以應該繼續(xù)轉動物鏡轉換器使物鏡對準通光孔

C、移動載玻片的目的是使要觀察的標本位于通光孔的中央,但這不能解決視野中無光斑的情況,C不符合題意。

D、轉動遮光器調整光圈大小,是為了調節(jié)光線,無法解決視野中無光斑現象,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表皮撕得太厚、表皮未展平(2)B22.顯微鏡是初中生物科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請回答下列有關顯微鏡的操作問題:(1)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某植物細胞質的流動方向是逆時針方向(如圖),則其實際流動方向是________.(2)在顯微鏡下把視野中的物像“E”從圖甲轉為圖乙所示的狀況,其中正確的操作順序是:_________A將低倍物鏡轉換為高倍物鏡.B將玻片往左下方向移動到合適位置.(填“AB”或者“BA”)(3)當顯微鏡視野太暗時,怎樣調節(jié)顯微鏡可以提高視野亮度?________、________(要求寫出兩種方法)【答案】(1)逆時針(2)BA(3)把小光圈變成大光圈;把反光鏡從平面鏡換成凹面鏡【解析】(1)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小光圈通過的光線少視野暗,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不能改變光線強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會使視野變暗;大光圈通過的光線多視野亮,凹面鏡使光線匯聚,視野亮度增強,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會使視野變亮。(2)使用顯微鏡觀察時,觀察材料的處理,材料薄而透明,厚薄均勻。(1)顯微鏡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顯微鏡下觀察到黑藻葉細胞中細胞質流動方向是逆時針方向轉動,旋轉180度后還是逆時針方向,因此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逆時針.(2)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我們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在甲圖中物像位于視野中央偏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左下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動移到視野中央.從圖甲到圖乙,圖象變大,所以應從低倍鏡換成高倍鏡,那么在顯微鏡下把視野中的物像“E”從圖甲轉為圖乙所示的狀況,其中正確的操作順序是:BA。(3)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如果在較弱的光線條件下,為提高顯微鏡視野內亮度,故可以把小光圈變成大光圈,把反光鏡從平面鏡換成凹面鏡。故答案為:(1)逆時針(2)BA(3)把小光圈變成大光圈;把反光鏡從平面鏡換成凹面鏡

23.根據下列表述回答有關問題:(1)顯微鏡目鏡上刻有5×,物鏡上刻有15×,此物體的放大倍數為________。制作臨時裝片時,應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再輕輕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在觀察物像時發(fā)現視野較亮,可調節(jié)________和________使視野變暗。(2)調距時,先使鏡筒下降,再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上升到最高點,還是沒有找到物像,接下來應進行的操作是

;A.前后轉動細準焦螺旋,繼續(xù)尋找物像B.轉動物鏡轉換器,換用高倍鏡繼續(xù)尋找物像C.眼睛注視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物鏡靠近載破片(3)如圖在顯微鏡下要把視野中的物象從圖B轉為圖D所示的情況,其操作順序為

①將玻片向右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②將玻片向左方移動使細胞移至視野中央③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④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⑤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⑥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至物像清晰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①→⑤D.②→③→⑤(4)觀察時,從低倍鏡轉換為高倍鏡后看到了清晰的物像D,在此之前他看到的物像依次是________.(5)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是物體的________像(選填“正立”或“倒立”),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黑藻葉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則其實際的流動方向應為________(6)為探究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用洋蔥鱗片葉、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等材料做實驗。請觀察下圖,回答問題:下圖是制作臨時裝片的幾個步驟,它們的先后順序應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②①③D.③④②①(7)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下面步驟正確的是(

)A.用餐巾紙擦拭載玻片B.將洋蔥塊直接放置在顯微鏡下觀察C.將蓋玻片的一邊先接觸液滴,再緩緩蓋上D.染色時掀開蓋玻片,滴入染液(8)如圖中的A-D是四位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時,出現在視野中的物像.其中最可能是因為在制作玻片時涂抹不當而形成的像是(

)A.B.C.D.(9)洋蔥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有哪些共同結構?________。(填序號)①細胞壁

②細胞膜

③細胞質

④細胞核

⑤液泡【答案】(1)75;防止氣泡產生;遮光器;反光鏡或大光圈(2)C(3)D(4)BCA(5)倒立;逆時針(6)D(7)C(8)D(9)②③④【解析】在顯微鏡的結構中,遮光器可以調節(jié)光線的強弱,上有大小光圈。反光鏡能反射光線,上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兩個面,當外界光線較暗時使用大光圈、凹面鏡,當外界光線較強時使用小光圈、平面鏡。顯微鏡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都倒,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1)顯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顯微鏡目鏡上刻有5×,物鏡上刻有15×,因此物體的放大倍數為75倍,制作臨時裝片時,應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再輕輕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防止氣泡產生。在觀察物像時發(fā)現視野較亮,可調節(jié)反光鏡和大光圈使視野變暗。(2)調距時,先使鏡筒下降,再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上升到最高點,還是沒有找到物像,若沒有找到物像,眼睛注視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物鏡靠近載破片,C符合題意。(3)據圖可知,D圖清晰且放大,因此首先移動玻片移至視野中央,可將裝片向左移動,然后轉動轉換器,移走低倍鏡,換上高倍鏡,此時視野可能變暗,需調節(jié)光圈,最后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即可,其操作順序為②→③→⑤,D符合題意。(4)觀察時,從低倍鏡轉換為高倍鏡后看到了清晰的物像D,可知圖的物像在左邊因此需要將它移到視野中央,再放大物像,物像放大之后視野變得模糊,需要將它變得更加清晰,因此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因此在此之前他看到的物像依次是BCA。(5)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是物體的倒立的像,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黑藻葉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逆時針方向,若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方向為逆時針方向,旋轉180度后還是逆時針方向,因此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逆時針。(6)對照“擦”“滴”“撕”“放”“展”“蓋”“染”,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一般是擦拭載蓋玻片、在載玻片中央滴清水、撕取實驗材料、將實驗材料置于水滴中展開、蓋蓋玻片、染色,因此它們的先后順序應是③④②①,D符合題意。(7)A、要用紗布擦拭載玻片和載玻片,不能用餐巾紙,否則會在載玻片上留有紙纖維而影響觀察,錯誤。B、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洋蔥塊不透明,不能放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錯誤。C、蓋蓋玻片時,要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緩緩放下。這樣可以避免蓋玻片下面產生氣泡而影響觀察,正確。D、染色時,不能掀起蓋玻片滴加染液,否則會使標本移動或產生氣泡而影響觀察,錯誤。故答案為:C。(8)A、視野中的物像顯示的是2個口腔上皮細胞,另外還有許多雜質,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沒有擦凈載、蓋玻片,或者碘液中含有雜質所導致,A不符合題意;B、視野中的物像示5個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效果挺好,B不符合題意;C、視野中的物像中,有許多非常規(guī)則的圓形且邊緣較粗的氣泡,氣泡的產生是蓋蓋玻片不當造成的,C不符合題意;D、視野中的物像顯示的是許多重疊的口腔上皮細胞,這是由于在實驗操作中沒有涂抹所采集的口腔上皮細胞所致,D符合題意。(9)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相比較,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和洋蔥表皮細胞的基本結構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洋蔥表皮細胞還具有細胞壁、液泡等結構,

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75;防止氣泡產生;遮光器;反光鏡或大光圈(2)C(3)D(4)BCA(5)倒立;逆時針(6)D(7)C(8)D(9)②③④24.小科在實驗室進行“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請你一起完成以下問題:(1)實驗桌上擺放有以下三瓶試劑:①清水②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③碘液,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小科需要用到的試劑有________(填序號)。(2)小科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①~④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________(填序號)。(3)完成以上正確操作后,小科先后在顯微鏡觀察視野中看到圖甲、乙兩個物像,從觀察到物像甲到觀察到物像乙,小科所做的第一步實驗操作是________

。【答案】(1)①③(2)④①③②(3)向右移動裝片【解析】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吸.“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吸”,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2、使用顯微鏡的步驟:(1)取鏡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2)對光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②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3)觀察①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③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3.顯微鏡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轉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物像位于視野的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才能移到中央。(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包括: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和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因此小科需要用到的試劑有①清水

和③碘液。(2)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順序:對光→放玻片標本→向下轉動鏡筒→用眼觀察物鏡向上轉動鏡筒。因此正確的操作順序為:④①③②。(3)圖中的甲物像在右邊,由于顯微鏡成倒立的向,乙圖是物像在視野中央,因此物像位于視野的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才能移到中央,小科所做的第一步實驗操作是向右移動裝片。故答案為:(1)①③(2)④①③②(3)向右移動裝片25.為探究番茄果實的結構層次,某興趣小組將番茄的果皮、果肉及“筋絡”分別制成臨時裝片,看到如下三個顯微物像。請據圖分析:(1)制作番茄臨時裝片時,應用到的實驗用具主要有解剖針、鑷子、滴管、潔凈的載玻片和________等。(2)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時,應轉動________,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并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正對通光孔的中心。(3)顯微鏡下,番茄果肉的細胞壁薄、液泡大、細胞飽滿,屬于________組織,如圖[________]。(4)觀察到的“筋絡”能運送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主要屬于________組織。這種組織貫穿于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將植物體聯系成統(tǒng)一的整體。(5)番茄果實由多種組織按一定順序結合起來,說明番茄果實的結構層次是________?!敬鸢浮浚?)蓋玻片(2)轉換器(3)營養(yǎng);B(4)輸導(5)器官【解析】顯微鏡的使用過程分為:取鏡與安放、對光、觀察和整理四步。組織是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1)根據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可知,制作番茄臨時裝片時,應用到的實驗用具主要有解剖針、鑷子、滴管、潔凈的載玻片和蓋玻片等。(2)對光時有四轉:一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二轉動遮光器,使低倍鏡正對通光孔,三轉動遮光器,使遮光器的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四轉動反光鏡。(3)營養(yǎng)組織的細胞壁薄,液泡大,有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功能,植物的果肉、葉肉、莖中央的髓等大多屬于營養(yǎng)組織。(4)將番茄從中央剖開,會看到番茄的果肉中有一條條筋絡,其內有導管和篩管,導管運送水和無機鹽,篩管運送有機物,屬于輸導組織。(5)番茄果實由多種組織按一定順序結合起來,說明番茄果實的結構層次是器官。故答案為:(1)蓋玻片

(2)轉換器

(3)營養(yǎng);B

(4)輸導

(5)器官

26.下列圖片中,放大倍數最大物鏡的是

;放大倍數最小的目鏡的是

,你判斷的依據是

?!敬鸢浮緼;D;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而目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解析】本題考查對物鏡與目鏡的辨別及放大倍數與長度的關系。物鏡上端有螺旋而目鏡沒有。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而目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因此,本題應該選A|D。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圖片識別物鏡目鏡的區(qū)別。27.

在“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實驗中。([

]內填序號)(1)觀察寫有字母“b”的裝片,這時視野中看到的圖像是

。A.qB.dC.pD.b(2)如果觀察到物像在視野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調到視野中央,應將標本向________移動;在視野中已經找到觀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應調節(jié)顯微鏡的[________]________。(3)用顯微鏡觀察時,如果光線過弱,應選擇________。①小光圈

②大光圈

③平面鏡

④凹面鏡(4)要使看到的細胞數目最少應選目鏡和物鏡的組合是(

)A.5×、4×B.5×、10×C.10×、10×D.10×、40×(5)顯微鏡視野內出現一個污點,移動裝片和物鏡,污點不動,則此污點可能在(

)A.載玻片上B.目鏡上C.物鏡上D.蓋玻片上(6)制作細胞臨時裝片時,蓋上蓋玻片的操作方法如下圖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A.B.C.D.【答案】(1)A(2)右下;⑥;細準焦螺旋(3)②④(4)D(5)B(6)A【解析】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應當注意的是假如視野中出現了的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判斷的方法是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移動裝片,如果污點移動,那么污點就在裝片,如果不動就不在裝片;轉動目鏡,如果污點動,說明污點就在目鏡,若是不動就說明污點不在目鏡;那要是不在目鏡和裝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當移動裝片和物鏡時,污點不動,那就一定在目鏡上。因此顯微鏡視野內出現一個污點,移動裝片和物鏡,污點不動,則此污點可能在目鏡上。(1)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應該使用左眼觀察目鏡,而右眼睜開;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顛倒的,因此觀察“b”是看到的像是“q”。(2)物像的移動方向和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相反,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在視野右下方,由于顯微鏡成倒立的像,玻片標本實際位于視野左上方,要使物像移至視野中央物像應向從右下方往左上方移動,因此玻片標本應向右下方移動.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應調節(jié)顯微鏡的6,因為6是細準焦螺旋,它的作用是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3)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因此用顯微鏡觀察時,如果光線弱,應使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也就是②④。(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要使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少,應選用放大倍數最大的目鏡和物鏡,以上選項中D的放大倍數最大。(5)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出現了的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判斷的方法是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移動裝片,如果污點移動,那么污點就在裝片,如果不動就不在裝片;轉動目鏡,如果污點動,說明污點就在目鏡,若是不動就說明污點不在目鏡;那要是不在目鏡和裝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當移動裝片和物鏡時,污點不動,那就一定在目鏡上。因此顯微鏡視野內出現一個污點,移動裝片和物鏡,污點不動,則此污點可能在目鏡上。(6)A、A的操作方法是讓蓋玻片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張力,緩緩的蓋下時使水充滿載玻片與蓋玻片之間,不留氣泡,A符合題意。B、蓋玻片一側離水滴太遠,操作錯誤,B不符合題意。C、蓋玻片直接垂直將蓋在載玻片上,容易產生氣泡,操作錯誤,C不符合題意。D、蓋玻片的一側居然按在水滴的中央,操作錯誤,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A(2)右下;⑥;細準焦螺旋(3)②④(4)D(5)A28.為探究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小妍同學用洋蔥鱗片葉、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等材料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小妍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而不是蒸餾水的原因是_

;(2)若在顯微鏡下看到如圖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圖2中哪個步驟的操作不規(guī)范引起的

;

(3)觀察裝片時,要將如圖3的視野甲調至視野乙,則還需調整

(填“粗準焦螺旋”或“細準焦螺旋”),從而獲得清晰的物像;

(4)若用同一顯微鏡觀察同一標本4次,通過調整目鏡、物鏡和細準焦螺旋(沒有調整光圈和反光鏡),結果得到如下四個圖,試問其中視野最亮的是(

)?!敬鸢浮浚?)生理鹽水的濃度與人體口腔組織細胞液濃度一致(2)C(3)細準焦螺旋(4)D【解析】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凈片、滴液、取材、蓋片、染色、觀察。每個步驟的作用以及顯微鏡中結構的作用。

(1)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0.9%生理鹽水的濃度和人口腔的組織細胞液的濃度一致,可以維持細胞正常形態(tài),細胞不縮水也不膨脹。(2)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我們主要去蓋蓋玻片: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輕輕方平,蓋在薄膜上面,可防止氣泡產生。如果這個步驟操作不當就會出現圖一中觀察到的氣泡。(3)細準焦螺旋的作用是較小幅度的升降鏡筒,更重要是使焦距更準確,調出清晰的像,粗準焦螺旋的作用是大幅度升降鏡筒,大概找到物像的位置,所以想獲取清晰的物象就選擇細準焦螺旋。(4)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視野就越小,亮度就越暗,看到的細胞就越大,細胞數目就越少,ABCD中細胞最多的是D。故答案為:(1)生理鹽水的濃度與人體口腔組織細胞液濃度一致(2)C(3)細準焦螺旋(4)D29.下列圖示中,圖甲內①、②、③表示某同學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三個操作步驟;圖乙為該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臨時裝片時看到的一個視野,請回答問題:(1)圖甲中,①步驟往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2)圖甲中,②步驟往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3)圖甲中,①、②、③三個操作步驟的正確排列順序應該是________(填序號)。(4)圖乙中,出現a的原因是圖甲中的________(填序號)步驟操作不當引起的。(5)圖乙中,b處于視野的右下方,現要把它移到視野的正中央,裝片應向________移動?!敬鸢浮浚?)生理鹽水;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和結構(2)碘液(或稀碘液);使細胞染色(3)①③②(4)③(5)右下方【解析】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①擦片:用潔凈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②滴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③取材:用牙簽在口腔內側輕刮幾下(操作前請漱口),并將之涂抹在生理鹽水滴中;④蓋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輕輕蓋在表皮上.蓋時,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⑤染色:在蓋玻片一側滴1~2滴碘液;⑥吸水:在蓋玻片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碘液。2、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1)圖甲中,①步驟為滴水,往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生理鹽水,其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和結構。(2)圖甲中,②步驟為染,往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是碘液(或稀碘液),其目的是使細胞染色。(3)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記為:擦→滴→漱→刮→涂→蓋→染→吸.圖甲中,①滴、②染、③蓋,所以正確順序為:①③②。(4)圖乙中出現氣泡,可能是圖甲中③蓋蓋玻片操作不當造成的;蓋時,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5)在觀察物像時,物像移動的方向與標本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視野中偏右下方的物像移動正中央的話,玻片標本應往右下方移動。故答案為:(1)生理鹽水

(2)碘液;使細胞染色(3)①③②(4)③(5)右下方30.圖甲和圖乙是“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的部分操作,圖丙是顯微鏡的結構,圖丁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滴加的液體是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2)圖乙中滴加的液體是________。(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先要轉動________,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標本,此時眼睛一定要注視著________,找到模糊的物像后,要想看到更清晰的像,應轉動________。(4)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相比,在結構上的區(qū)別是口腔上皮細胞________。(5)在圖丁中顏色較深、近似球形的是________,內含有遺傳信息?!敬鸢浮浚?)生理鹽水;維持細胞形狀,防止口腔上皮細胞吸水脹破(2)亞甲基藍溶液(3)粗準焦螺旋;物鏡;細準焦螺旋(4)無液泡和細胞壁(5)細胞核【解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①擦片:用潔凈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②滴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③取材:用牙簽在口腔內側輕刮幾下(操作前漱口),并將之涂抹在生理鹽水滴中;④蓋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輕輕蓋在表皮上.蓋時,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⑤染色:在蓋玻片一側滴1~2滴碘液,在蓋玻片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碘液.(1)圖甲中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是生理鹽水,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便于觀察。因此,答案為:生理鹽水。(2)圖乙中,染色滴加的是稀碘液,使細胞著色,便于觀察。因此,答案為:碘液。【此處原答案有誤吧?】(3)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應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標本,此時眼睛一定要注視著物鏡,防止其壓碎玻片標本。找到模糊的物像后,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因此,答案為:粗準焦螺旋、物鏡、細準焦螺旋。(4)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而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不見光,沒有葉綠體;所以口腔上皮細胞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相比,沒有細胞壁和液泡。一次,答案為液泡和細胞壁。(5)在染色過程中,細胞核很容易被碘液等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圖丁中顏色較深、近似球形的是細胞核。因此,單位為細胞核。31.

根據“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回答問題:(1)在擦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________

.(2)觀察玻片標本,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緩緩下降時,眼睛要注視________

.(3)如果物像在視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視野的中央,應將玻片向________

移動.(4)如果目鏡是10×,物鏡是10×,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________

倍.【答案】(1)生理鹽水(2)物鏡(3)左下方(4)100【解析】(1)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用0.9%的生理鹽水,它能使細胞保持原有形態(tài).因為人體的組織細胞生活在0.9%的生理鹽水中,可使它保持原有的形態(tài).如果外界溶液濃度過高,會使細胞脫水萎縮;如果外界溶液濃度過低,細胞會吸水脹破.(2)觀察玻片標本,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緩緩下降時,眼睛要注視

物鏡,以免壓壞玻片.(3)由于顯微鏡成的是倒像,如果物像在視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視野的中央,應將玻片向

左下方移動.(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目鏡和物鏡的乘積,所以如果目鏡是10×,物鏡是10×,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

100倍.故答案為:(1)生理鹽水(2)物鏡(3)左下方(4)100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過程簡稱:擦、滴(生理鹽水)、刮、涂、蓋、滴(稀碘液)、吸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用0.9%的生理鹽水,它能使細胞保持原有形態(tài).因為人體的組織細胞生活在0.9%的生理鹽水中,可使它保持原有的形態(tài).如果外界溶液濃度過高,會使細胞脫水萎縮;如果外界溶液濃度過低,細胞會吸水脹破.)(3)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4)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滴中涂抹幾下.(5)用鑷子夾起蓋皮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這樣才能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而影響觀察.(6)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32.顯微鏡是科學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關于顯微鏡的使用,請回答以下問題:(1)對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有________(填圖中序號)。(2)用顯微鏡觀察時,如果光線過弱,應選擇(

)。(多選)A.大光圈B.平面鏡C.小光圈D.凹面鏡(3)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看到了一個小黑點,移動載玻片,小黑點不動,移動目鏡,小黑點移動。由此可以判斷小黑點可能在________上。(4)把字形“┣”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字形應是(

)A.┣B.┫C.┳D.┻(5)在顯微鏡下要把視野中的物像“E”從圖中甲轉為乙所示的狀況,其正確的操作步驟是:首先將玻片往________方向移動到合適位置,然后將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6)如圖所示,1、2為物鏡長度;3、4為目鏡長度;5、6為觀察時物鏡與標本切片距離大小。欲獲得最大倍數的觀察效果,其正確的組合是(

)A.2、3、6B.2、4、6C.2、3、5D.2、4、5(7)下圖是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②③④①B.④③②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答案】(1)5、7(2)A,D(3)目鏡(4)B(5)左下方(6)C(7)D【解析】(1)顯微鏡能將細胞等微小的物體放大進行觀察,具有放大作用的結構有物鏡和目鏡;(2)顯微鏡中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結構有反光鏡和遮光器,光強時可用平面鏡和小光圈,光弱時可用凹面鏡和大光圈;(3)判斷顯微鏡中看到的小黑點,可使用替換法。黑點有可能出現的地方是裝片上、物鏡上和目鏡上,可以通過移動或替換鏡頭的方式確定黑點的位置;(4)在顯微鏡中所成的像是倒像(左右相反,上下對調)。告訴你物體的形狀要你說出像的形狀有兩種簡單的方法:一、可以利用數學中畫對稱圖形的方式得到結果,先畫左右對稱,再由上面畫出的像畫出上下對稱的圖形,即為看到的倒像;方法二、可將物體畫在一張紙上然后將紙旋轉180o得到的形狀即為看到的倒像;(5)將物像從一側移動視里的中央并進行放大,涉及的操作有移動裝片,由于所成的像是倒像移動裝片方向與像的移動方向相反。換用高倍鏡可調節(jié)物鏡轉換器;(6)顯微鏡放大倍數由物鏡的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決定。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可以根據鏡的長度進行判斷,目鏡一端有螺紋,目鏡越長的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沒有螺紋,物鏡越長的放大倍數越大,反之則相反。放大倍數較小時物鏡與裝片的距離較大,放大倍數較大時物鏡與裝片的距離較小。(7)“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的實驗步驟有:擦、滴、撕、展、蓋、染等。(1)對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有目鏡和物鏡,序號分別是5、7;(2)用顯微鏡觀察時,如果光線過弱,應選擇大光圈和凹面鏡,選AD。(3)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看到了一個小黑點,移動載玻片,小黑點不動,說明小黑點不在載玻片上;移動目鏡,小黑點移動,說明小黑點在目鏡上。由此可以判斷小黑點可能在目鏡上;(4)把字形“┣”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字形,可將原圖形所在紙旋轉180o得到的圖形如B選項所示,所以B選項正確。(5)甲圖中像在視野的左下方,實際物體在右上方,要將像移動視野的中央,必須將實際物向左下方移;(6)顯微鏡放大倍數由物鏡的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決定。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可以根據鏡的長度進行判斷,目鏡一端有螺紋,目鏡越長的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沒有螺紋,物鏡越長的放大倍數越大,反之則相反。放大倍數較小時物鏡與裝片的距離較大,放大倍數較大時物鏡與裝片的距離較小。要獲得最大倍數的觀察效果,需要選擇放大倍數最大的目鏡和物鏡,由圖可知物鏡2的放大倍數最大,目鏡3的放大倍數最大,放大倍數大時物鏡距離裝片的距離較小為5,所以2、3、5正確,故選C。(7)“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的實驗步驟有:擦、滴、撕、展、蓋、染等。所以圖四四步中,排第一的是滴③;第二步是撕④;第三步是展②;第四步是蓋①,正確操作順序為③④②①,D選項正確。故答案為:(1)5、7;(2)A、D;(3)目鏡;(4)B;(5)左下方;(6)C;(7)D33.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先在載玻片上滴一滴

,其目的是

。而在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是

,目的是

。染色時都采用

進行染色,并用

在另一側吸引?!敬鸢浮壳逅槐3謱嶒灢牧系男迈r;生理鹽水;使細胞的功能形態(tài)保持正常;碘液;吸水紙【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動植物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先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其目的是保持實驗材料的新鮮|。而在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是生理鹽水,目的是使細胞的功能形態(tài)保持正常。染色時都采用碘液進行染色,并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熟練掌握動植物臨時裝片的制作。34.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面是幾種細胞的模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經觀察發(fā)現,只在甲細胞中含有液泡、細胞壁和________,因此該細胞是植物細胞。(2)多細胞生物體要長大,離不開細胞的分裂。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母細胞內出現的________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因此它們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3)如圖所示,丙圖為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圖像。在顯微鏡下,若將丙圖轉換成丁圖,載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的明暗變化分別是

。A.向右移動,視野變亮B.向右移動,視野變暗C.向左移動,視野變亮D.向左移動,視野變暗(4)在做“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實驗”時,戊、己兩位同學各自制作臨時裝片,并在低倍鏡下觀察,觀察到的物像如圖所示,________同學的觀察效果較好;另一位同學的觀察效果不好,其原因是________操作不當引起的?!敬鸢浮浚?)葉綠體(2)染色體(3)D(4)戊;蓋蓋玻片時【解析】顯微鏡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是蓋蓋玻片和移動裝片。(1)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都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但是動物細胞沒有液泡,因此該細胞是植物細胞。(2)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母細胞內出現的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因為在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其形態(tài)不同。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會進行復制,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均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3)丙圖中A原本是在左邊,到了丁圖A字在視野中央,顯微鏡的物像它是上下左右顛倒的,若要移到中央,應當將裝片向左適當移動,丙圖到丁圖發(fā)現A字放大了,說明是由低倍鏡換成高倍鏡所以視野變暗了。

(4)觀察到的物像如圖所示,戊同學的觀察效果較好,他是正確的顯微鏡操作方法,另一位同學的觀察效果不好,可以觀察到視野中的物像中,有許多非常規(guī)則的圓形且邊緣較粗的氣泡,氣泡的產生是己同學蓋蓋玻片不當造成的。故答案為:(1)葉綠體(2)染色體(3)D(4)戊;蓋蓋玻片時35.如圖是制作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D和圖G所滴的液體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2)圖E的操作成45度慢慢放下的目的是________。(3)用字母表示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________。(4)顯微鏡的鏡臂不能向后傾斜的原因是________?!敬鸢浮浚?)清水;稀碘液(2)防止出現氣泡(3)BDCAEGF(4)防止臨時裝片中的液體流出影響觀察【解析】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吸,“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吸”,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1)圖G染色步驟中所滴的液體是碘液,圖D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在載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2)圖E的操作成45度慢慢放下的目的是防止出現氣泡。(3)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吸,“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吸”,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因此用字母表示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BDCAEGF。(4)因為臨時裝片與永久封片的主要區(qū)別就是臨時裝片通過水封形成裝片,而永久封片使用樹脂封片,不論顯微鏡怎么向后傾斜,永久封片都不會有水的溢出;但是制作的臨時裝片,由于制作時滴水、染色等過程會有很多的水,如果傾斜顯微鏡,水就會順著溢出來,污染載物臺或者試驗臺,影響觀察。故答案為:(1)清水;稀碘液(2)防止出現氣泡(3)BDCAEGF(4)防止臨時裝片中的液體流出影響觀察36.某同學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疲乏、精神不振等癥狀,醫(yī)生給他做了血常規(guī)化驗.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血涂片玻片標本的俯視如圖,化驗結果如下表.根據圖表信息回答問題:檢查項目正常值檢查結果紅細胞計數(RBC)3.5×1012﹣5.5×1012個/L3.0×1012個/L白細胞計數(WBC)5.0×109﹣1.0×1010個/L8.0×109個/L血小板計數(PLT)1.5×1011﹣3.5×1011個/L2.6×1011個/L血紅蛋白(Hb)110﹣160g/L95g/L(1)血細胞①的名稱是________

,醫(yī)生講圖中血細胞①移至視野中央觀察,玻片移動的方向是________

;A.左上方B.右上方C.左下方D.右下方(2)血液是一種組織,屬于________

組織(3)該同學的化驗結果中________

和________

值均低于正常值,醫(yī)生初步診斷他可能患有貧血,貧血癥有多種類型,其中鐮刀型細胞貧血患者的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該貧血癥是一種________

的變異;(4)血液不僅具有運輸作用,而且還具有________

和________

作用.【答案】(1)白細胞;B(2)結締組織(3)紅細胞;血紅蛋白;可遺傳(4)防御和保護;調節(jié)體溫【解析】(1)①最大,是白細胞,顯微鏡呈現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實像,所以看到的與實際的恰好相反,視野中我們看到①的物象稍偏右上方,要將視野中右上角的圖①白細胞移至視野中央,看似要向左下角移動玻片,因為顯微鏡視野中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要向右上角移動玻片.(2)血液中有血細胞和血漿等物質,屬于組織,又因為具有營養(yǎng)、保護、運輸等作用,所以屬于結締組織.(3)紅細胞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由于該同學的紅細胞數目小于參考值,而且血紅蛋白的數目也小于參考值,所以她患有貧血.有的變異是可以遺傳的、有的變異是不可以遺傳的.鐮刀形細胞貧血癥是患者的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引起的,是可遺傳的變異.(4)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細胞功能和血漿功能兩部分;血漿的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yǎng)料和廢物,血漿的水分有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進氧氣運出二氧化碳;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護,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綜上所述血液有運輸、防御和保護、調節(jié)體溫的功能.故答案為:(1)白細胞;B;(2)結締組織;(3)紅細胞;血紅蛋白;可遺傳.(4)防御和保護;調節(jié)體溫(1)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數量最多,無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餅狀,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白細胞對人體起著防御和保護的功能.血小板比紅細胞和白細胞都小得多,沒有細胞核,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2)生物的變異包括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基礎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由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是不遺傳的變異.(3)由圖可知:①最大,是白細胞,②最小最少,是血小板,③最多,是紅細胞.據此解答。37.(一)下面是小明同學觀察植物葉表皮實驗的部分環(huán)節(jié)。

【觀察葉表皮】在正確完成了對光、放片兩個步驟后,尋找表皮細胞時,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上升到最高點,還是沒有找到表皮細胞。接下來他應該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A.前后轉動細準焦螺旋,繼續(xù)尋找B.轉動物鏡轉換器,換用高倍鏡繼續(xù)尋找C.左眼看著目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繼續(xù)尋找D.眼睛看著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至最低點(二)下面是小金同學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觀察的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⑴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最開始應在載玻片上滴加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⑵用低倍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所見視野如下圖甲所示。緊接著的操作是________。⑶圖乙中,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正確的操作順序是________?!敬鸢浮緿;生理鹽水;保持細胞原有形態(tài);向右上方移動玻片;cadb【解析】(1)對光完成以后,觀察玻片標本的正確操作順序為將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正對通光孔,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為止;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看到物像時,再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為止。(2)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是:①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②漱口→③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側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細胞→④蓋蓋玻片→⑤染色(一)在正確完成了對光、放片兩個步驟后,尋找表皮細胞時,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上升到最高點,還是沒有找到表皮細胞。接下來他應該進行的操作是眼睛看著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至最低點,D符合題意。(二)(1)圖乙中,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正確的操作順序是生理鹽水,其作用是保持細胞原有形態(tài)。(2)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圖中物像位于視野中央偏右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則應該向相反的方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過程:準備材料: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方法步驟: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2.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3.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的刮幾下4.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涂抹幾下5.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的蓋在水滴上,避免出現氣泡6.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因此圖乙中,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正確的操作順序是cadb。故答案為:(一)D(二)生理鹽水;保持細胞原有形態(tài);向右上方移動玻片;cadb38.請根據顯微鏡圖示,結合有關操作技能,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圖1中遮光器和反光鏡作用的共同點是調節(jié)________.(2)如圖為了方便尋找某一目標細胞,需要盡可能觀察到標本更大的范圍,應選用顯微鏡的鏡頭組合是________。(3)轉換到高倍鏡后,某同學看到物像不夠清晰,他做法正確的是哪一項?_______A.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B.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C.移動玻片;D.更換玻片.(4)在顯微鏡下看到了“bp”,實際在載玻片上的是“________”(5)制作臨時裝片時,應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再輕輕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6)同學們初次使用顯微鏡時,出于好奇,希望用顯微鏡觀察周圍的一切物體,而很多物體都無法在顯微鏡下成像,如樹葉、手、文具盒等的原因是________。(7)某同學使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圖2所示,通過下列哪項操作能實現視野“甲”到視野“乙”的變化?

A.調節(jié)遮光器換用大光圈;B.調節(jié)反光鏡換用凹面鏡;C.向右下方移動裝片,并換用高倍物鏡;D.向左上方移動裝片,并換用高倍物鏡【答案】(1)光線的強弱(2)甲、丁(3)B(4)dq(5)防止氣泡的產生(6)標本太厚光線無法透過,觀察不到像(7)C【解析】(1)遮光器和反光鏡是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結構;(2)低倍鏡下看到標本的范圍大,可從外觀上來判斷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短的放大倍數較大,長的放大倍數較??;物鏡短的放大倍數較小,長的放大倍數較大;(3)在低倍鏡中找到清晰像后可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到高倍鏡,再轉動細準焦螺旋得到清晰的像;(4)在顯微鏡中看到的像是物體的倒像,判斷實際物體的形狀的簡單方法可以是:將像畫在紙上,將紙轉過180o即得實際物體的形狀;(5)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在蓋蓋玻片這一步如操作不當會出現許多氣泡,所以題中操作主要是為了防止氣泡的產生;(6)顯微鏡觀察的物體要制成裝片,要將觀察的物體切的很薄,使光線能透過才能進行觀察;(7)從圖甲到圖乙的變化主要包括2個變化,一物體位置移動到了視野的中央;二是將物體放在更大,所以判斷移動了裝片,換成了高倍鏡兩個操作。(1)遮光器和反光鏡是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結構,所以可填:調節(jié)光線的強弱;(2)低倍鏡下看到標本的范圍大,可從外觀上來判斷目鏡和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短的放大倍數較大,長的放大倍數較?。晃镧R短的放大倍數較小,長的放大倍數較大;所以目鏡選擇甲放大倍數小,物鏡選擇丁放大倍數小,選用的組合是:甲、??;(3)在低倍鏡中找到清晰像后可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到高倍鏡,再轉動細準焦螺旋可得到清晰的像,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