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石鐘山記課型新授課課標解讀本篇課文選自統(tǒng)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這一單元選取了從魏晉到明代的六篇經典散文,所選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為一體的佳作。在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的“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教材分析《石鐘山記》是篇借事說理的散文,從本文的文體特點來看,它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但不同于蘇軾的其他記游散文。本文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采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反駁李渤的看法,進一步補充事實證實酈道元的觀點。清代方苞說它是蘇軾諸記中特出者”劉大秘也認為它是坡公第一首記文”,在教學中應以“大閱讀”來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激活他們的閱讀思維;通過考辨石鐘山得名由來的不同說法,揆情度理,求同辨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初步具備了自主梳理散點知識的能力,教師有必要引導他們由點到面來梳理“這一類”散文的共性特征,建立起對宋代散文的文本、文學、文化的認知,在梳理、探究中或解決存疑,或有所發(fā)現(xiàn),或引發(fā)新的思考。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語法現(xiàn)象。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自讀自譯課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學能力。學習掌握本文敘述、描寫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結合寫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主旨。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感受作者所闡發(fā)的“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有無”的人生哲理,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學精神。重點文言知識點理解,及本文敘述、描寫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難點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教學準備教具:一體機、課件學具:筆、本(課本、練習冊、作業(yè)本)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設計意圖導入“心聲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薄段男牡颀垺ぴ馈芬曨l導入(課件):最愛蘇軾,愛他的詩文,愛他的人格,愛他的科學態(tài)度,一起來讀《石鐘山記》,感受一下這個魅力文人!補充1.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2.相關背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今屬河南)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3.解題①石鐘山,山名。拓展:石鐘山,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城區(qū),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guī)r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jù)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②記,游記,一種文體。4.了解文體“游記”游記,古代游記作為古代散文文體的一種,前人多把它歸入“雜記體”中。它是模山范水、專門記游的文章,以描繪山川自然、風景名勝為內容,寫旅途的見聞和對大自然風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寫自然景色,然后再生發(fā)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有的則采用“議—敘—議”的方式,如蘇軾的《石鐘山記》。從人物了解導入,回顧前學,不僅再次對蘇軾人物生平及人格復習,也引入新觀點:蘇軾“究疑”的科學精神,進而引入文章。新課教學活動任務一:疏通字詞句,理解文章大意查找資料自讀自譯,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文章字詞句,歸納積累文言知識點:一、通假字①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濁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異義1.空中而多竅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上。2.自以為得其實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實際上。3.與向之噌咳者相應古:先前;今:方向,相對。三、詞類活用(一)名詞作狀語①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用船,乘著船)②事不目見耳聞(目,親眼;耳,親耳)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詞作動詞①而此獨以鐘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動用法①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響)四、特殊句式(一)判斷句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鸛鶴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④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⑤此世所以不傳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之)也,而況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間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絕壁之下(三)賓語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記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語后置①石之鏗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五)狀語后置①得雙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舊知遷移,培養(yǎng)查找資料、合作探究的學習素養(yǎng),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點?;顒尤蝿斩菏崂砦囊猓钊胩骄课谋?,品讀內涵,把握主題語境設置:一、鐘惺評價道:“真窮理之言,所謂身到處不肯放過也?!闭埥Y合這句話來理解一下蘇軾夜游石鐘山的理由。(一)兩疑1.研讀第一段,理解文本內容。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蘇軾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細讀文本,完成下表。古人“得名由來”的主張作者的態(tài)度和依據(jù)酈道元①②李渤③④[答案]①“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所以“人常疑之”③“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④“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所以“余尤疑之”2.作者認為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名字由來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明確主要原因:沒有耳聞目見就主觀臆斷酈道元、漁夫水師: 講述太簡略、不會表達(嘆惜)李渤、士大夫、陋者:主觀臆測、沒有實地考察(譏笑)3.“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1)“至暮夜月明……或曰此鸛鶴也?!?2)表現(xiàn)了作者凡事要強調實地考察,不盲從的思想感情。4.蘇軾感慨“酈元之簡”“李渤之陋”,認為找到了石鐘山的得名由來。但有人認為蘇軾自己的觀點也未必完全正確,請分析文中蘇軾考察石鐘山的時間和結論,說說你的看法。明確:(1)蘇軾選擇“暮夜月明”時進行考察,這個時間段不適合全面觀察,細致考察,結論未必可靠;蘇軾通過考察,探求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說法,并據(jù)此提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一論斷,認為凡事都必須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才能判斷它的有和無,這否定了間接經驗在人的認識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夠準確的。(2)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未必完全正確,但這種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的質疑精神和實地考察的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二)三笑:在疑而求之的過程中,蘇軾有三次發(fā)笑,十分意味深長,請分析其意義。1.“余固笑而不信也”因李渤的“擊石得聲”之說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卻盲目相信,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耙蛐χ^邁曰……”這是經過驚心動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鐘山命名由來之后輕松愉快、自得興奮的笑。“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是對李渤淺陋的說法和做法的嘲笑。明確:由“三笑”進而引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論斷。二、“文以載道”是中國古代為文的傳統(tǒng),閱讀《種樹郭橐駝傳》和《石鐘山記》,對比分析這兩篇文章分別闡發(fā)了什么之“道”,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哪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明確:①《種樹郭橐駝傳》圍繞著“養(yǎng)樹之術”和“養(yǎng)人之術”的類比展開,揭示了切合現(xiàn)實政治的“治世之道”;《石鐘山記》通過重視直接經驗,不滿足于間接認識的,總結出屬于認識論方面的“致知之道”。②《種樹郭橐駝傳》表現(xiàn)了作者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治術的思考,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關注民生疾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石鐘山記》表現(xiàn)了作者的質疑精神,體現(xiàn)了非??少F的求實的科學精神。小結:本文不止于記游,而是將議論和敘述相結合,在登山臨水的興致之中,始終縈繞著求真辨?zhèn)蔚闹既?。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說,既析之以理,又驗之以實;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親身探訪,終有所得;進而引申為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的道理。全文將情趣與理趣融為一體,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體現(xiàn)的質疑和求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附文章結構: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答案]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不可臆斷,注重考察1.學習掌握本文敘述、描寫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2.結合寫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主旨。3.感受作者所闡發(fā)的“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有無”的人生哲理,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活動任務三:深入探究文本,品讀手法,學習評點古詩文的方法情境設置:評點,是古人品析詩文的常用方法。學習評點,既能培養(yǎng)細讀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達的水平,有助于研習古代詩文。試作評點,并與同學交流。學習評點方向:任務說明:1.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布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2.語言是作者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載體,不僅在形式上會有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變化,而且在內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較淺白的字面意思,還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內涵。主題則是指文藝作品中或者社會活動等所要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內容。把握主題要結合主要內容、時代背景以及人物、情節(jié)等內容,加以總結。——瀟灑隨性而自有法度瀟灑隨性:清代方苞說《石鐘山記》是蘇軾“諸記中特出者”,說它寫得“瀟灑自得”,這四字確實把握住了本文的特點?!妒娚接洝肥且黄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一般的游記,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以景物描寫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蘇軾的許多記游文字,如《超然臺記》《放鶴亭記》《凌虛臺記》,都以描寫、記敘、議論的錯綜并用為特點?!妒娚接洝穭t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采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反駁李渤的觀點,進一步補充事實證實酈道元的觀點。全文思路清楚,結構謹嚴,說理透辟,文筆流暢。蘇軾曾稱贊謝民師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從來沒有固定格式),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這也是夫子自道。蘇軾的文章,特別是這篇《石鐘山記》,也寫得有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毫無斧鑿雕琢之痕。文筆變幻多姿,毫不板滯,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后才寫其叫聲(“磔磔云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者用擬聲詞“磔磔”形容其驚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兩處水聲的描寫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fā)出的,后面的水聲是“風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后面的“窾坎鏜……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后發(fā)現(xiàn)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見“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后再寫“有窾坎鏜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蘇軾對語言有高度的駕馭能力,一筆不肯雷同。(二)自有法度本文畢竟是一篇游記,因此,又具有一般游記的特點。1.清楚交代了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2.它以生動的比喻(明喻如“聲如洪鐘”“如猛獸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鐘鼓不絕”“如樂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形象的擬人(“森然欲搏人”),貼切的擬聲詞(“鏗然”“焉”“磔磔”“噌”“窾坎鏜”),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讀了夜游石鐘山一段,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使讀者同作者和舟人一樣“心動”“大恐”。本文不僅以說理透辟見勝,而且以景物描寫的形象生動見勝。3.行文有緩有急,抑揚頓挫,波瀾起伏,詼諧風趣。如夜游石鐘山一段,先交代游覽的時間、地點、同伴、方式,語氣比較舒緩;接著一段環(huán)境描寫,大石“森然欲搏人”,棲鶻驚飛,鸛鶴怪叫,寫得陰森可怕,寒氣逼人,讀到這里真有點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動欲還”,暫緩緊張氣氛,忽又“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如鐘鼓不絕”,不僅“舟人大恐”,讀者也不免為之“大恐”,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經過“徐察”,原來是“水石相搏”的聲音,緊張的心情才趨平靜,第二處水聲就寫得比較舒緩。清代劉大評這段文章時說,蘇軾“以‘心動欲還’,跌出‘大聲發(fā)于水上’,才有波折,而興會更覺淋漓。鐘聲二處,必取古鐘二事以實之,具此詼諧,文章妙趣,洋溢行間”。他也同方苞一樣,認為這是“坡公第一首記文”。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拓展閱讀東坡《石鐘山記》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鐘山者,皆以坡語為然。余親家翁彰雪琴待郎……駐江西最久,語余云:“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然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吰鏜鞳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黏著,儼然鱗甲。潤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寬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衷疲骸№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節(jié)選自俞樾《春在堂筆記》卷七)思考:請簡要分析彭雪琴批駁蘇軾對石鐘山命名看法的思路。明確①首先指出蘇軾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與風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樂音;②接著闡述這樣的樂音不是石鐘山獨有的,評論蘇軾的理由不充分;③進而基于自己的實地游覽指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鐘;④然后指出蘇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器材OEM制造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年度電子競技賽事承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產抵押擔保與藝術品投資結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湖南機關事業(yè)單位合同制工人競聘上崗聘用合同3篇
- 服務級別協(xié)議范本(SLA)
- 2025有關勞動用工合同范本
- 2025西瓜產銷合同書范文
- 二零二五年水利工程技術服務協(xié)議6篇
- 倉庫出租合同協(xié)議
- 臨時工派遣協(xié)議
- DB37T 3329-2018 建筑陶瓷制品制造行業(yè)企業(yè)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實施指南
- 2024年四川省綿陽市中考語文試卷(附真題答案)
- 設計材料與工藝課程 課件 第1章 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概述
- 小紅書種草營銷師(初級)認證考試真題試題庫(含答案)
- 中學學校裝修改造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幼兒園反恐防暴技能培訓內容
- 食品企業(yè)質檢員聘用合同
- 中醫(yī)診所內外部審計制度
- 2024年WPS計算機二級考試題庫350題(含答案)
- 2024年5G網絡覆蓋工程分包合同
- 2025屆北京市海淀區(qū)交大附中高一物理第一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