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南昌縣蓮塘第一中學20202021學年高二歷史3月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選擇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小題1.5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夏商周三代歷史由部族時代到封邦建國,從天下萬國到方邦聯(lián)盟不過是共同體核心的一次次轉移??鬃诱f,夏商周三代之間是“相遞損益”的關系。這說明()A.方邦聯(lián)盟是當時華夏政治的共同體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變的產物C.西周的封邦建國是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舉D.華夏文化體系具有共同性和繼承性【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夏商周三代由部族時代到封邦建國,從天下萬國到方邦聯(lián)盟不過是共同體核心的一次次轉移,說明夏商周三代具有本質的共同性;而孔子說,夏商周三代之間是“相遞損益”的關系,體現(xiàn)了夏商周三代對前代的繼承性和發(fā)展性,故選D項;方邦聯(lián)盟是華夏政治共同體形成的一個階段,是分封制的雛形,排除A項;材料呈現(xiàn)的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的繼承性和發(fā)展性,并非中原文化的形成,排除B項;西周的封邦建國是對夏商時期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而非創(chuàng)舉,排除C項。2.關于西周滅亡的原因,司馬遷認為是“烽火戲諸侯”;學者李峰在《西周的滅亡》一書中綜合運用了考古發(fā)現(xiàn)、銘文和文獻記錄,同時又聯(lián)系當時的地表形態(tài)特征,認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國家的基本統(tǒng)治結構決定的,其滅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區(qū)少數部族的侵襲。你認為()A.司馬遷的觀點屬內因決定外因論,符合歷史史實B.李峰的觀點有考古發(fā)現(xiàn)及文獻記錄等為依據,真實可靠C.兩人分別從不同冉勺角度探討西周滅亡的原因,均為一家之言D.由于年代久遠,兩人的觀點都是主觀臆測.均不足為信【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周滅亡的原因。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場、思考角度、思維方法、擁有史料等方面的差異,會得出不同的認識或結論,所以A和B均為一家之言,是否符合歷史史實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A.B錯誤;司馬遷和李峰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據,不屬于主觀臆斷,D錯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3.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有大批奴隸主貴族因沒落被拋進了平民階層,成了士人的一個重要來源,如《左傳》云:三代帝王后裔,“于今為庶”,欒、郤、胥等大貴族“降在皂隸”,《國語》也有“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的記載。這一社會變動()A.導致士人階層演變?yōu)樾屡d地主B.全面改變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C.動搖了奴隸主貴族的統(tǒng)治基礎D.客觀上促進了上層文化下移民間【答案】D【解析】這些貴族大都受過教育,他們淪落為平民階層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下移,故選D項;“有大批奴隸主貴族因沒落被拋進了平民階層”是當是社會階級關系變化的反映,這一變化本身并不會導致士人階層演變?yōu)樾屡d地主,排除A項;“全面改變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C項夸大了這一變動的影響,且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4.有學者指出:當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態(tài)在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中被懷疑、被否定時,它無法讓秦朝統(tǒng)治下的人民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結果。該學者認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態(tài)被懷疑和否定B.未能實現(xiàn)文化心理的統(tǒng)合C.推行郡縣制激化社會矛盾D.嚴刑峻法激化了社會矛盾【答案】B【解析】據材料“當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態(tài)在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中被懷疑、被否定時,它無法讓秦朝統(tǒng)治下的人民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可知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推動形成新的文化認同,從而導致秦朝的滅亡,故選B項;材料說的是政治新形態(tài)在多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中被懷疑和否定,并不是單純的被懷疑和否定,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文化因素導致秦朝的滅亡,并不是郡縣制,排除C項;作者認為文化認同缺失導致秦朝滅亡,并不是嚴刑峻法,排除D項。5.秦漢之際的歷史經歷了由統(tǒng)一、分裂、重新統(tǒng)一的過程,國家結構形式選擇也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たh制為秦代統(tǒng)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潰,而重蹈覆轍如楚霸王項羽,同樣為歷史所否定。在邁向單一郡縣制過程中,有一種過渡性的中間形態(tài)的結構形式。材料旨在論證()A.漢初實施郡國并行的合理性B.郡縣制不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C.秦漢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必然性D.分封制違背了歷史發(fā)展潮流【答案】A【解析】從材料“郡縣制為秦代統(tǒng)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潰,而重蹈覆轍如楚霸王項羽,同樣為歷史所否定。在邁向單一郡縣制過程中,有一種過渡性的中間形態(tài)的結構形式”,可知材料中體現(xiàn)的是單一的郡縣制實行時存在問題,漢初實行的兼有郡縣封國特征的郡國并行制,更符合時代需要,故選A項;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故不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從材料“國家結構形式選擇也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可知材料不僅表明秦漢由“由統(tǒng)一、分裂、重新統(tǒng)一的過程”,還強調了“國家結構形式”變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秦漢的地方制度,沒有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排除D項。6.有學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關)東與西(秦)文化在認同上存在重大沖突所致。在當時,雖然大家都認為需要一統(tǒng)天下方能解決周制弊病與戰(zhàn)國亂局,但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新主,在整個關東六國看來,絕不應當是秦國。對該學者言論理解正確的是()A.東方六國崇尚仁義與秦國大相徑庭B.文化差異使關東不服秦朝的統(tǒng)治C.六國對解決戰(zhàn)國亂局的看法不統(tǒng)一D.秦法迎合了統(tǒng)治者欲統(tǒng)一的需求【答案】B【解析】學者強調“在認同上存在重大沖突所致”體現(xiàn)秦亡與文化差異,故選B項;材料中體現(xiàn)文化沖突但是沒有體現(xiàn)是六國崇尚仁義,排除A項;六國看法有統(tǒng)一的地方“絕不應當是秦國”,排除C項;秦法迎合了統(tǒng)治者欲統(tǒng)一的需求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D項。7.嵇康《家誠》:“人無志,非人也”。魏晉時期,知識分子歸隱山林,遠離俗世,向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上述現(xiàn)象反映了()A.儒家修齊治平的社會意識的弱化B.歸隱生活更有利于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C.門閥制度影響下的社會運行異化D.莊園經濟影響下的國家財政極劇減少【答案】C【解析】由材料“人無志,非人也”、“魏晉時期,知識分子歸隱山林,遠離俗世”可知嵇康認為人必須有志,但是當時很多知識分子歸隱山林,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把持政權,導致知識分子入仕無門,于是遠離俗世,故選C項;理學彰顯了儒家修齊治平的社會意識,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當時的知識分子歸隱山林是被動之舉,而非為了文學的創(chuàng)作,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莊園經濟,排除D項。8.漢武帝時在西南地區(qū)設郡,封夜郎侯為夜郎王,領諸部,“使其子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縣,除都尉外,其縣令也按“從其俗以長之”的慣例,由本地區(qū)王之子或王的嫡親充任。這些措施()A.緩和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B.體現(xiàn)了西漢治理邊疆的靈活性C.旨在緩解郡國制度的問題D.阻礙了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開展【答案】B【解析】“西南地區(qū)設郡,封夜郎侯為夜郎王,領諸部”在管理方式上既有中央直接管理,也有分封管理,體現(xiàn)政策的靈活性,故選B項;“在西夷置十余縣,除都尉外,其縣令也按‘從其俗以長之’的慣例,由本地區(qū)王之子或王的摘(嫡)親充任”其繼任的統(tǒng)治方式和原來的繼承方法相似,不能說明由此改變了民族關系,排除A項;“漢武帝時在西南地區(qū)設郡,封夜郎侯為夜郎王”體現(xiàn)的是因地制宜的靈活性,所以建立了郡國并行的機制,排除C項;“漢武帝時在西南地區(qū)設郡,封夜郎侯為夜郎王,領諸部”可得中原政權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力大增,有利于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項。9.宋以前,御史臺和諫院各司其職,御史臺主要負責糾舉官邪,是監(jiān)督官吏的機構;諫院的主要職責是侍從規(guī)諫,為諷諫君主的機構。宋建立以后,雖仍置御史臺和諫院,但諫官已有權監(jiān)督大臣,特別是宰相,出現(xiàn)了“臺諫合一”的趨勢。宋代“臺諫合一”()A.適應了傳統(tǒng)政治的發(fā)展趨勢B.說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反映了君權與相權矛盾激化D.表明宰相位尊傳統(tǒng)開始改變【答案】A【解析】宋建立以后,原本主要職責是諷諫君主的“諫官已有權監(jiān)督大臣,特別是宰相”,表明宋代的“臺諫合一”,加強了對中央官吏特別是宰相的監(jiān)管力度,適應了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發(fā)展趨勢,故選A項;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得到的勞動效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比率關系,“臺諫合一”導致機構膨脹,排除B項;諫官不僅僅是監(jiān)督宰相,也監(jiān)督大臣,因此材料沒有反映君權與相權矛盾的激化,排除C項;“開始改變”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D項。10.表1是由宋人文集中抽樣出的206例士人階層女性閱讀者的墓志資料統(tǒng)計而成的。這反映出宋代士人階層女性()表1閱讀內容閱讀人數百分比排序佛道經典10551%1儒家經典6933%2史書3316.1%3詩詞文3014.6%4女教典籍219.2%5音樂193.2%6家訓83.9%7天文醫(yī)藥等83.9%7諸子百家等52.4%9A.閱讀目的具有較強功利性B.社會地位得到極大提高C.蔑視傳統(tǒng)的綱常禮教觀念D.深受崇文抑武風氣影響【答案】D【解析】儒佛道書目占到80%以上,沒有兵書,說明宋代崇文抑武的用人政策直接影響到士人階層閱讀書目的類別,故選D項;宋代女性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讀書的目的并非為了求取功名,故不具有較強的功利性,排除A項;僅據女性讀書的類別無法推知其社會地位如何,排除B項;閱讀儒家經典明顯是受綱常倫教觀念的影響,而非對傳統(tǒng)綱常倫教的蔑視,排除C項。11.明初,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地方民事,按察使司負責地方法律訴訟和監(jiān)察地方官員,都指揮使司負責地方軍事。后來,巡撫作為中央官被派至地方參與整頓與管理,逐漸成為地方“釘子戶”,但跨省問題又使巡撫間“頂牛”,“總督”應運而生。清朝更是將巡撫與總督作為地方官常態(tài)化。明清地方行政的變化()A.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B.削弱了中央集權C.促使官僚集團內部開始分化D.實現(xiàn)了軍政合一【答案】A【解析】由材料“巡撫作為中央官被派至地方參與整頓與管理,逐漸成為地方釘子戶,但跨省問題又使巡撫間頂牛,總督應運而生。清朝更是將巡撫與總督作為地方官常態(tài)化”可知三司缺乏統(tǒng)一領導,導致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巡撫應運而生,但巡撫只管理本省事務,遇到跨省問題,巡撫之間出現(xiàn)矛盾沖突,不利于多省協(xié)作,總督又應運而生,因此巡撫和總督都是為了協(xié)調各種關系,目的在于加強地方管理和解決實際問題,故選A項;明清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排除B項;“開始分化”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軍政合一”不符合明清史實,排除D項。12.《國史十六講》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張居正把內宮(皇帝)與外朝(政府)的事權集于一身,成為明朝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經常對下屬說:“我非相,乃攝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攝政”-代帝執(zhí)政。對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理解準確的是()A.內閣首輔是名副其實的丞相B.內閣此時已經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張居正提升了內閣首輔之權D.內閣權力加大是君權強化的產物【答案】D【解析】張居正強調自己作為內閣首輔權力很大,能夠“代帝執(zhí)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閣權力的大小取決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內閣權力不斷加大,是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的表現(xiàn),故選D項;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時被廢除,排除A項;內閣始終沒有成為法定地位,排除B項;C項只是表面的現(xiàn)象,非本質理解,排除C項。合一”不符合明清史實,排除D項。13.從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發(fā)展史來看,政治與行政權力趨向集中有三條清晰的軌跡與特征,見下表強勢君主統(tǒng)治下的中央集權“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如秦始皇、漢武帝和明太祖等強勢君主統(tǒng)治,加強君主個人專權弱勢君主統(tǒng)治下的中央集權以丞相或攝政之類的重臣為代表的中樞行政系統(tǒng)地位上升。如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司馬鼓和清初順治帝時期的多爾袞等人從行政上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開明君主統(tǒng)治下的中央集權群臣諫議,“政通人和”。如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宋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等,君主集權與行政中樞權力集中較為和諧同步運行據此可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A.呈現(xiàn)出君主專制強化與弱化相交織的趨向B.中央機構行政權大小不以君權強弱為轉移C.體現(xiàn)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征與政治取向D.能全面體現(xiàn)統(tǒng)治集團群體共治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據表格可知古代中國始終把中央集權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取向,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故選C項;中央集權制度說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不是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君權強弱影響中央權力,排除B項;“全面”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14.清朝對官吏考核承襲明制并稍有改進。每三年考課一次,考課措施稱“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貪”條,貪銀十兩即處以死刑。各級考核建立在德績結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為主,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績是考核具體內容。清朝的這一做法()A.意在培養(yǎng)官員對現(xiàn)政權的忠誠感B.目的是樹立良好清明的社會風氣C.保證了國家經濟繁榮和政治穩(wěn)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答案】A【解析】據材料“各級考核建立在德績結合之上……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績是考核具體內容”可知,清朝尤其注重對官員的思想傾向的考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官員對現(xiàn)政權的忠誠感,故選A項;這一做法目的在于維護清朝統(tǒng)治,樹立良好清明的社會風氣只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途徑之一,排除B項;經濟繁榮和政治穩(wěn)定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C選項“保證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能否建立也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D項“建立了”的說法也過于絕對,排除D項。15.雅典公民大會的投票,尤其是關于陶片放逐的投票中,雅典政治小集團形成的俱樂部有時可以起很大的作用,直接影響投票結果。這主要反映了()A.公民大會享有決定權B.雅典缺失監(jiān)督機制C.陶片放逐開啟權力濫用D.公民集體榮譽感弱【答案】A【解析】雅典雖然形成政治小集團,但陶片放逐的投票都是通過公民大會進行的,說明公民大會享有決定權,故選A項;結合所學可知,陪審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和監(jiān)察機關,在民主政體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并非缺失監(jiān)督機制,排除B項;陶片放逐法是為防范野心家濫用權力而頒布的,說明此法頒布前就存在權力濫用,排除C項;雅典公民集體榮譽感很強,強調城邦至上,排除D項。16.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至少有150多個村社。村社登記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權的認可決定于村社機構的登記,而不像從前那樣決定于氏族族籍。許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來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權。這一變化()A.鏟除了血緣貴族的權力壟斷B.意在保護雅典平民階層利益C.推動了雅典城邦國家的形成D.使個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C【解析】據材料“公民權的認可決定于村社機構的登記,而不像從前那樣決定于氏族族籍。許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來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權”可知擴大了公民權的范圍,有利于雅典城邦國家的形成,故選C項;由材料“公民權的認可決定于村社機構的登記,而不像從前那樣決定于氏族族籍”可知削弱了血緣貴族勢力,但不一定鏟除了血緣貴族的權力壟斷,排除A項;據所學這一變化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意在削弱貴族勢力但也不保護雅典平民階層利益,排除B項;據材料“許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來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權”可知擴大了民主范圍,與個人自由無關,排除D項。17.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非雅典人之子和異邦人要想成為雅典公民幾乎不可能,因為這種設想無法獲得公民大會通過,追在眉睫的兵源和財源問題也因此無法得到解決,雅典最終輸掉了與斯巴達的戰(zhàn)爭。這反映出當時雅典()A.決策方式難以適應形勢B.公民大會反對戰(zhàn)爭C.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礎D.法律服從民眾意愿【答案】A【解析】據材料“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非雅典人之子和異邦人要想成為雅典公民幾乎不可能,因為這種設想無法獲得公民大會通過,追在眉睫的兵源和財源問題也因此無法得到解決,雅典最終輸掉了與斯巴達的戰(zhàn)爭”,當時雅典的決策方式存在弊端,進而導致了與斯巴達戰(zhàn)爭的失敗,故選A項;材料只是說兵源和財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并不是公民大會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并不是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礎,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法律,排除D項。18.蘇格拉底是歷史上第一位被判處死刑的大哲學家。他的死,震動了當時的希臘,也以其悲劇色彩震撼著后人的心靈。不久,雅典人對蘇格拉底之死感到后悔,又匆匆忙忙將三個起訴蘇格拉底的其中兩人判處死刑。材料說明雅典()A.司法缺乏實證意識B.公民政治生活趨向理性C.城邦利益高于一切D.法庭成為最高權力機關【答案】A【解析】蘇格拉底的死因是因為他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進行批判等言辭,給雅典很多公民帶來不快,所以被判處死刑,后來雅典人感覺后悔就又把起訴蘇格拉底的兩人判處死刑,說明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是不理性的,而司法過程則忽視了實證,只是根據公民好惡來裁決,故選A項;題干中蘇格拉底的死和起訴他的兩個人之死都是雅典公民根據好惡來決斷的,這是不理性的表現(xiàn),排除B項;題干中的兩個時間都沒有提到雅典城邦利益,所以沒法體現(xiàn)雅典城邦利益至上,排除C項;古代雅典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排除D項。19.羅馬共和國末期裁判官在告示中規(guī)定:允許立遺囑人在立遺囑時可以不再遵循過去的固定做法,只要繼承人能夠提交蓋有至少七名證人印章的密封遺囑,裁判官將賦予遺囑中指定的繼承人以請求占有遺產的權力。這表明()A.羅馬法的發(fā)展順應了帝國擴張的需要B.遺囑的訂立必須符合密封遺囑的要求C.羅馬法的形式主義隨社會發(fā)展有松動D.習慣法的法律效力低于裁判官的告示【答案】C【解析】共和國末期關于遺囑的規(guī)定不再沿用原有的固定模式,說明其形式主義原則隨著社會發(fā)展有所松動,故選C項;帝國時期始于公元前27年,而當時處于共和國時期,排除A項;密封遺囑屬于當時的立遺囑方式之一,并非唯一,排除B項;公元前5世紀中期成文法已經出現(xiàn),且僅據告示中關于立遺囑時的有關規(guī)定無法推知習慣法與裁判官告示之間法律效力的高低,排除D項。20.羅馬帝國時期為保障離婚女子的生活來源,規(guī)定“解除婚姻應當將婚前嫁資返還給妻子”,但也考慮到婚姻關系也有可能是因女方的過錯而解除,對嫁資的返還作出了一定限制,即丈夫對嫁資的留置權,一般有因花費留置、因子女留置、因傷風敗俗留置、和因贈與物留置等規(guī)定。這表明羅馬法()A.體現(xiàn)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B.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秩序C.滲透著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原則D.影響著后世資本主義的立法【答案】A【解析】據材料“‘解除婚姻應當將婚前嫁資返還給妻子’,但也考慮到婚姻關系也有可能是因女方的過錯而解除,對嫁資的返還作出了一定限制,即丈夫對嫁資的留置權,一般有因花費留置、因子女留置、因傷風敗俗留置、和因贈與物留置等規(guī)定”,可知羅馬法重視雙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對過錯方的適當懲罰,體現(xiàn)了羅馬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私人利益的保護,不是維護統(tǒng)治秩序,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觀念,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這些規(guī)定對后世資本主義立法的影響,排除D項。21.20世紀,英國自由黨政府以新自由主義作為理論基礎,以國家干預為手段,通過不斷地實施社會改革,減少了勞資沖突,發(fā)展了社會保障,調節(jié)了各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緩解了日益嚴重的社會貧困現(xiàn)象,在為現(xiàn)代福利國家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英國社會的抗風險能力。由此可見英國的社會改革()A.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的原則B.為凱恩斯主義的形成提供借鑒C.消除了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D.為英國奪取一戰(zhàn)勝利奠定基礎【答案】B【解析】英國的改革通過國家干預提高了社會的抗風險能力,這為后來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提供了借鑒,故選B項;人民主權是指國家中絕大多數人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而材料反映的是英國的經濟改革,排除A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強調國家干預,與英國奪取一戰(zhàn)勝利無關,排除D項。22.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歷史時序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下列有關英國重大事件,符合時序性的是()①沃波爾成為事實上的首相②議會多次進行選舉改革③克倫威爾頒布《航海條例》④史蒂芬孫發(fā)明蒸汽機車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克倫威爾頒布《航海條例》是在1651年,沃波爾成為事實上的首相是在1721年,史蒂芬孫發(fā)明蒸汽機車是在1814年,議會多次進行選舉改革是從1832年開始的;選擇D項符合題意。23.英國1679—1681年議會期間,議員們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能否繼承王位問題發(fā)生分歧。富裕的資產者和在革命中得到好處的新貴族持否定態(tài)度,主張限制王權,他們被斥為“輝格”;持贊成態(tài)度的議員們被反譏為“托利”。據比可知,兩黨制的形成()A.鞏固光榮革命成果B.折射了英國革命的精神C.完善了君主立憲制D.反映了議會政治的弊端【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持否定態(tài)度的議員們代表著主張限制王權的革命傾向,反映的是富裕的資產者和在革命中得到了好處的新貴族的政治愿望;持贊成態(tài)度的議員們則代表著主張加強王權的保守傾向,反映的是在革命中利益受到一定侵害的貴族和英國國教高級僧侶的政治愿望,即兩黨制的形成與英國革命的精神密切相關,故選B項;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fā)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tǒng)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fā)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1679—1681年間還沒確立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材料強調兩黨制的形成,不涉及議會政治的弊端,排除D項。24.英國政府由議會多數黨領袖出任首相,首相提名各部大臣。如果首相所在的黨在議會選舉中失敗,首相必須下野,由在選舉中贏得多數的黨重新組閣。美國則以總統(tǒng)為政府首腦??偨y(tǒng)由選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閣僚,總統(tǒng)能否連任不會直接受到國會選舉勝敗的影響。由此可見,英國與美國政治制度的相同之處()A.首相由議會選出對議會負責B.總統(tǒng)由選民選出受議會制約C.代議制民主和分權制衡原則D.英美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答案】C【解析】據材料“如果首相所在的黨在議會選舉中失敗,首相必須下野,由在選舉中贏得多數的黨重新組閣……總統(tǒng)由選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閣僚,總統(tǒng)能否連任不會直接受到國會選舉勝敗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英國與美國都是代議制民主都有分權制衡原則,故選C項;據所學美國沒有首相,排除A項;總統(tǒng)由選民選出受議會制約是美國的政治制度,英國沒有總統(tǒng),排除B項;材料問題是比較英國與美國政治制度的相同之處,各具特色不屬于相同之處,排除D項。25.對圖3中歷史信息的理解正確的是()圖3A.《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B.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邦聯(lián)制政體C.《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D.1875年憲法使法國共和政體穩(wěn)固【答案】A【解析】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使議會權力高于王權,故選A項;1787年憲法確立美國聯(lián)邦制政體,排除B項;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的是君主立憲政體,排除C項;1875年憲法是法國共和派以一票的優(yōu)勢通過的,故當時共和政體并不穩(wěn)固,排除D項。26.美國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行政監(jiān)察系統(tǒng),行政監(jiān)察的任務被分散在各個部門分別執(zhí)行,因此議會監(jiān)督、政府內部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等紛紛出現(xiàn),其中并沒有設立專門負責行政效能監(jiān)察的機構。材料表明美國()A.政治腐敗問題得以遏制B.努力構建廉潔政府C.監(jiān)督機制工作效率低下D.力圖防止專制重現(xiàn)【答案】B【解析】“議會監(jiān)督、政府內部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等紛紛出現(xiàn)”美國監(jiān)督的普遍存在只能說明大家均在思考如何保持政府廉潔,故選B項;“行政監(jiān)察的任務被分散在各個部門分別執(zhí)行,因此議會監(jiān)督、政府內部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等紛紛出現(xiàn)”信息中能看到美國普遍存在的監(jiān)督意識,并沒有提供政府的廉潔情況,排除A項;“行政監(jiān)察的任務被分散在各個部門分別執(zhí)行”并不代表工作效率低下,排除C項;美國歷史上并不存在專制傳統(tǒng),排除D項。27.美國學者內森·加德爾斯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屈服于“即時新聞”和“一人一票”的“短期暴政”,民主受制于單純選票競爭。據此,他認為西方代議制民主制度()A.缺乏持續(xù)穩(wěn)定的政治能力B.必將導致民粹主義的泛濫C.保障了民眾選舉自由權利D.必將被社會主義民主取代【答案】A【解析】由題干中的“西方民主制度屈服于‘即時新聞’和‘一人一票’的‘短期暴政’”可知,作者認為西方民主制度只是暫時的政治,并不能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政治能力,故選A項;題干僅提到了西方民主制度對當時的影響,并沒有提到對民族的影響,排除B項;由“屈服于”可知,作者看到的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點與不足,而不是其積極作用,排除C項;題干中作者并沒有提到西方民主制度在后來的發(fā)展趨勢和方向,排除D項。28.漢密爾頓在制憲時說:“然而,對絕大多數代表來說,制憲會議的目的不是建立一個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體制,他們關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約束的政府”據此可知()A.多數代表反對建立民主政體B.民主自由并未成為時代潮流C.聯(lián)邦制下權力分配嚴重失衡D.制憲需要選擇妥協(xié)并尋求平衡【答案】D【解析】材料強調建立一個有效和有限權力的政府,代表們既想建立一個有足夠權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護各州已經擁有的重要權利;他們既希望聯(lián)邦政府的權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團對政府權力的壟斷;他們既反對貴族或寡頭政治,又害怕簡單無序的“暴民政治”,即需要各方妥協(xié)并在各個政治因素之間尋求平衡,故選D項;多數代表關心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約束的政府,而不是反對建立民主政體,排除A項;材料不是探討民主自由是否是時代潮流,排除B項;權力分配嚴重失衡是邦聯(lián)體制的弊端,并不是聯(lián)邦政府,況且當時憲法尚在制定之中,聯(lián)邦政府尚未建立,排除C項。29.1789年,美國國會議員詹姆斯·杰克遜說:“我們的憲法,如同初次下水的一艘航船,正停泊在碼頭;她將如何去回應舵手,還未可知?!痹谒磥恚绹?787年憲法()A.立法原則難以適應時代要求B.缺乏民眾的普遍認可C.改變了美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D.實踐面臨艱巨的挑戰(zhàn)【答案】D【解析】根據“如同初次下水的一艘航船”“還未可知”,結合1789年《1787年憲法》確立的聯(lián)邦制共和政體剛剛建立可知,1787年憲法面臨著實踐的艱巨挑戰(zhàn),故選D項;1787年憲法的代議政府原則、分權制衡原則等資產階級民主原則適應了時代的要求,排除A項;聯(lián)邦制實現(xiàn)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相結合,以及聯(lián)邦政府內部的總統(tǒng)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等,都表明1787年憲法得到了民眾的普遍認可,排除B項;1787年憲法只是改革了獨立之初確立的邦聯(lián)制,并沒有改變美國歷史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排除C項。30.下表為近代法國與英國政治運行情況表(節(jié)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法國()政權內閣與議會關系政局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1800—1921年)內閣總辭職,內閣與首相政治上共進退內閣有權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大選在1801年到1937年僅更換44屆內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年)內閣的更替并不是全體部長的大換班,而只是總理下臺內閣無權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大選1870年到1940年共更換了108屆內閣A.內閣部長的相對穩(wěn)定有助于緩解政局危機B.多黨制導致第三共和國存在較短C.責任內閣與議會之間實現(xiàn)了有效的制約D.內閣各部部長均對國家元首負責【答案】A【解析】法國的內閣更替只是更換總理,而內閣部長并未頻繁大換班,即內閣部長的相對穩(wěn)定緩沖了總理頻繁更替期間的政治危機,故選A項;第三共和國前后存在了70年,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內閣無權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即內閣與議會之間并未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排除C項;按照1875年憲法,內閣部長對議會負責,并不對總統(tǒng)負責,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31.“德意志小邦諸侯仿效版‘偉大君主’法國路易十四的宮廷生活和奢華氣派,雖然顯得荒謬可笑,但他卻因此不得不對他的臣民進行敲骨吸髓的搜括而顯得可憎。所有這些情況使德意志南在三十年戰(zhàn)爭以后依然還是歐洲沖突的戰(zhàn)場。上起皇帝,下至各邦諸侯,幾乎都被卷入歐洲的大小紛爭中,他們?yōu)榱巳〉媒疱X而把自己‘典’給外國強權?!边@反映了當時德意志()A.嚴謹務實的行事作派B.追求浪漫的社會風氣C.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況D.立憲是虛而專制是實【答案】C【解析】據材料“德意志各邦諸侯為了取得金錢而把自己‘典’給外國強權”,說明德國各邦國各自為政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況,故選C項;據材料“荒謬可笑”、“為了取得金錢而把自己‘典’給外國強權”,不是嚴謹務實的行事作派,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講述德意志皇帝和諸侯奢華、昏庸腐朽的行為,未涉及浪漫的社會風氣,排除B項;1871年德意志實現(xiàn)統(tǒng)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了德國的君主立憲政體,立憲是虛而專制是實,時間不符合題意,且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32.有學者指出:出身于普魯士勃蘭登堡容克世家的俾斯麥在日后承擔起統(tǒng)一德國的歷史使命,實際上是為保護自身利益而主動順應歷史發(fā)展的“向前逃跑”。這說明德意志的統(tǒng)一()A.遭到來自國內外的重重阻力B.采取了王朝戰(zhàn)爭的方式C.是為了阻止革命和保護特權D.符合不同派別的共同利益【答案】C【解析】據材料“實際上是為保護自身利益而主動順應歷史發(fā)展的‘向前逃跑’”,可知俾斯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阻止自下而上的革命,順應了德意志統(tǒng)一的潮流,故選C項;材料強調俾斯麥順應歷史潮流以維護其自身利益,并不是統(tǒng)一的阻力,排除A項;材料強調俾斯麥的目的,并不是統(tǒng)一的方式,排除B項;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不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排除D項。非選擇題(共三大題,第33題25分,第34題12分,第35題15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雍正帝否認《春秋》有“尊王攘夷”“華夷之辨”的內容,認為《春秋》大義在于扶植綱常、辨定名分,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提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tǒng)觀念。接著,雍正帝又分析了歷史上一統(tǒng)政治的形成和發(fā)展,提出“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帝的“大一統(tǒng)”思想是在清朝國力日益強盛的形勢下,與漢族士人反清思想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包含著維護清朝統(tǒng)治地位的動機。這種新的“大一統(tǒng)”理論,使清帝以天下之主自居,不容忍任何分裂割據現(xiàn)象,因而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經營管理,空前地鞏固了中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中國領土疆域的基礎?!幾詣扇A《中國古代的“大一統(tǒng)”論與“正統(tǒng)”觀念》材料二羅馬帝國邊緣省份對于中央的離心力巨大,于是帝國后期出現(xiàn)四帝共治、東西分裂的政治割裂。帝國覆滅后,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成了人們心靈的慰藉,這本是歐洲文明又一次統(tǒng)合的契機。然而,11世紀,基督教分為天主教與東正教兩個相互拆臺與對立的宗教派別。16世紀的宗教改革又讓一大批民族國家逐步興起,將世俗政權凌駕于宗教權力之上。還有來自南方的伊斯蘭勢力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與巴爾干半島,這種外部力量威脅為歐洲內部多元勢力的崛起提供了契機?!幾酝鮿P迪《歷史上的歐洲為何難以走向統(tǒng)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雍正帝提出“大一統(tǒng)”理論的時代背景并分析其影響。(1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同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相比羅馬帝國政治的特征,并簡析11—16世紀歐洲難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原因。(12分)【答案】(1)時代背景:清朝前期盛世局面出現(xiàn)國力強盛;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儒家思想,程朱理學影響深遠;平定西北部叛亂,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反清思想,滿漢矛盾仍然尖銳。(1點2分,3點6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影響:“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消除漢族上人的反清思想,加強君主專制,鞏固清朝統(tǒng)治(;)“大一統(tǒng)”思想強調中外一家,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奠定理論基礎;推動清朝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1年中國磁力驅動攪拌器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勘察項目招投標策略與技巧考核試卷
- 鏜床電氣控制課程設計
- 健康管理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技能考核試卷
- 2025年度短視頻廣告拍攝制作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家居建材銷售提成及裝修設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財稅代理與股權激勵方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裝飾設計公司設計師品牌代言合同
- 2025年度租賃稅費承擔意向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肉雞養(yǎng)殖與農業(yè)觀光旅游合同
- 2024解析:第一章機械運動-基礎練(解析版)
- 2024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數學試卷(附答案)
- 車輛火災應急處置
- 快遞進港客服培訓課件
- 給志愿者培訓
- 2023年貴州黔東南州州直機關遴選公務員筆試真題
- 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課件
- DB35T 1036-2023 10kV及以下電力用戶業(yè)擴工程技術規(guī)范
- 中國移動自智網絡白皮書(2024) 強化自智網絡價值引領加速邁進L4級新階段
- 亞馬遜合伙運營協(xié)議書模板
- 2024年6月青少年機器人技術等級考試理論綜合-三級試題(真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