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八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時期,鞏義雙槐樹聚落不僅有帶巷道的多進院落式大型建筑集中分布,而且出現了迄今已知最早的夯土圍垣結構。以圍垣劃分聚落功能區(qū)的特點,在之后龍山時代的登封王城崗、淮陽時莊中都有體現,并延續(xù)至二里頭時期。這一過程體現了()A.城市規(guī)劃建設理念初顯 B.多元一體文明格局形成C.中央集權體制逐漸形成 D.社會分工體系日益深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中提到鞏義雙槐樹聚落存在帶巷道的大型建筑的集中分布,并且有夯土圍垣結構,這些都是早期城市規(guī)劃的特點。這類特征延續(xù)至后來的龍山時代和二里頭文化時期,表明這一時期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理念已經初步顯現,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文明多元的信息,未涉及有顯著的區(qū)別,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中央集權體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社會分工體系的深化,涉及的是城市規(guī)劃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2.里耶秦簡中的戶籍文書是以里為單位編制,按照爵級高低排列的。鄉(xiāng)負責戶口登記和初步分類,縣在各鄉(xiāng)匯報基礎上作出累積,并編制出特殊的名籍;里負責戶口登記時進行案驗,在戶口出現變化時,里典參與公證等事宜。戶籍文書的編制可以說明秦代()A.鄉(xiāng)里具有一定的自治權 B.開始建立戶籍統(tǒng)計制度C.地方治理體系臻于完善 D.國家管理能力水平較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秦代。據材料可知,材料詳細描述了秦代鄉(xiāng)、里兩級地方組織管理的分工,說明基層民政管理的分工較為明確,國家管理能力水平較高,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秦代鄉(xiāng)、里兩級地方組織管理的分工,無法體現鄉(xiāng)里具有一定的自治權,排除A項;材料提到里耶秦簡中的戶籍文書,反映了秦代的戶籍管理系統(tǒng),包括鄉(xiāng)負責戶口登記和初步分類,縣進行匯總并編制名籍,里負責戶口登記和公證等事宜,說明秦代已經建立起了較為系統(tǒng)的戶籍統(tǒng)計制度,而不是“開始建立”,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里耶秦簡中的戶籍文書”,因此不能表明秦代地方治理體系臻于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3.西漢后期,貢禹向元帝建議,應當罷免開采珠玉金銀和鑄造錢幣的官職,不再發(fā)行貨幣,以及租稅俸祿都用布帛和谷物。王莽纂漢后,貨幣雜用布、帛、金、粟。東漢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時,尚書張林主張賦稅征收時收取實物,以實物貨幣代替銅幣。據此可知,兩漢時期()A.紡織業(yè)得到較大的發(fā)展 B.經濟發(fā)展日益衰退C.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D.社會秩序比較混亂【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提到建議罷免開采珠玉金銀的官職,以及用實物代替銅幣,以布帛和谷物等實物作為貨幣,這表明當時經濟結構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和市場的聯(lián)系尚不緊密,C項正確;以布帛為貨幣的建議并不是基于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貨幣形式變化,但并未表明整體經濟的發(fā)展情況是否衰退,排除B項;東漢章帝統(tǒng)治時期屬于東漢統(tǒng)治早期,社會秩序相對安定,排除D項。故選C項。4.東晉劉宋易代之際,王氏與謝氏子弟仍為劉宋的顯貴;蕭梁破滅,王(褒)、庾(信)兩族遷到北朝后繼續(xù)做大官。而褚淵本是東晉舊族,之后成為劉宋政權的顧命大臣,卻將劉宋的印璽授予蕭梁統(tǒng)治者并進行勸進,“賓客賀者滿座”。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A.政權更迭過程比較激烈 B.傳統(tǒng)儒家忠君觀念受到了沖擊C.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壯大 D.門閥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據材料“東晉劉宋易代之際,王氏與謝氏子弟仍為劉宋的顯貴;蕭梁破滅,王(褒)、庾(信)兩族遷到北朝后繼續(xù)做大官。而褚淵本是東晉舊族,之后成為劉宋政權的顧命大臣,卻將劉宋的印璽授予蕭梁統(tǒng)治者并進行勸進”可知,劉宋取代東晉政權后,王、謝兩大世家在劉宋政權中仍為顯貴,東晉舊族褚淵在權力交替中表現出對新政權的順應與支持,這些現象反映出儒家傳統(tǒng)忠君觀念受到了沖擊,B項正確;材料并未講述政權更迭的過程,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壯大,排除C項;地主階級是專制統(tǒng)治的基礎,但門閥等大地主也會威脅專制統(tǒng)治,排除D項。故選B項。5.民間竹枝詞在唐代一開始屬于“野唱”,經文人的“發(fā)現”,逐漸由“入教坊、在朝市”演變?yōu)椤熬?。唐代文人竹枝詞中還較多地保留了民間竹枝詞所詠內容,即對男女愛情和對地方風物的吟誦。唐代竹枝詞的變化()A.迎合了科舉考試的發(fā)展需要 B.反映出不同階層文化的融合C.強化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 D.順應了小農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唐代。據材料可知,唐代竹枝歌從民間“野唱”逐漸演變?yōu)椤熬?,反映了民間文化與文人文化的融合,表現出不同階層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滲透,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唐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詩賦,而竹枝詞的出現與科舉考試沒有直接關聯(lián),排除A項;民間竹枝詞開始屬于“野唱”,反映的是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后來更多體現的是文人的精神要求,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竹枝詞與小農經濟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6.北宋時,中樞政務決策與運行機構大體分為主管民政之中書門下與主管軍政之樞密院,二者分掌文武大政。南宋初期,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背景是()A.軍事形勢的緊張 B.冗官現象的加劇C.君主權力的擴大 D.決策機制的異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兩宋時期。據材料“北宋時,中樞政務決策與運行機構大體分為主管民政之中書門下與主管軍政之樞密院,二者分掌文武大政。南宋初期,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并結合所學可知,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尤其是南宋建立之初,就面臨著金軍南下的威脅,為提高決策效率,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A項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南宋初期,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其主旨是強調三省副相與樞密院長官互相兼任,并未涉及冗官現象的加劇,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兩宋中樞機構的變化,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該變化不利于君主權力的擴大,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宋代決策機制并未發(fā)生異化,排除D項。故選A項。7.近年來,史學研究者通過對《遼史·百官志》編纂過程的研究,提出元修《遼史·百官志》主體骨架和核心條目改編自《亡遼錄》所載遼制,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出“南面官”“北面官”體系,而歷來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這反映出()A.遼代未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B.元代編纂的史書缺乏可信度C.新研究有助于深化歷史認知 D.史料是史實重現的唯一依據【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遼代的南北面官制度。據材料可知,史學研究者通過對《遼史·百官志》編纂過程的研究,提出元修《遼史·百官志》主體骨架和核心條目改編自《亡遼錄》所載遼制,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出“南面官”“北面官”體系,而歷來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這反映出這些新的研究有肋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遼代的官制及其實際運作情況,從而深化了對歷史的認識,C項正確;材料中的觀點并未就遼代是否實行過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作出判斷,而是強調“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排除A項;B項“元代編纂的史書缺乏可信性”的表述過于絕對,材料并未涉及元代編纂的所有史書都缺乏可信度,排除B項;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8.元朝初期,官方使用三種文字:蒙古語、漢語、波斯語。蒙古語是帝師八思巴在吐蕃字基礎上新造的八思巴蒙古字。早在1269年,忽必烈就降詔:“凡有璽書頒降,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忽必烈強調用八思巴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忽必烈重視八思巴蒙古字的使用旨在()A.確保蒙藏地區(qū)的特殊地位 B.加速蒙漢民族間的交融C.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維護蒙古族的主體地位【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蒙古語是帝師八思巴在吐蕃字基礎上新造的八思巴蒙古字。早在1269年,忽必烈就降詔:‘凡有璽書頒降,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霰亓覐娬{用八思巴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可知,忽必烈命令各類官方文件用八思巴蒙古字書寫,顯示了他對蒙古族主體地位的維護,他意圖通過語言政策強化蒙古在元朝統(tǒng)治中的核心地位,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整個元朝范圍內的官方語言政策,而非特定地區(qū),排除A項;“加速蒙漢民族間的交融”不是忽必烈強調八思巴蒙古字的主旨,排除B項;推行八思巴蒙古字顯然是為了統(tǒng)一文字而非因俗而治,排除C項。故選D項。9.明仁宗、宣宗之時,楊士奇雖主持閣務,卻沒有首輔之稱。嘉靖至萬歷時,首輔與次輔、群輔有了極大差別。張璁為首輔,事多專斷。夏言為首輔,其他閣臣“恂恂若屬吏然,不敢少齟齬”?!笆纵o”的出現()A.促進了內閣的制度化 B.根源于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C.完善了中央決策機制 D.加劇了君主與閣臣間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據材料可知,明仁宗、宣宗之時,楊士奇雖主持閣務,卻沒有首輔之稱。而嘉靖至萬歷時期,首輔與次輔、群輔有了極大差別。張璁為首輔,事多專斷。夏言為首輔,其他閣臣“恂恂若屬吏然,不敢少齟齬”。這體現了此時期首輔專斷,其他閣臣地位相對降低,而內閣首輔的權力來自君主,是君主專制的產物,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首輔專權現象,而非制度化的完善,明代內閣一直未成為法定的機構,排除A項;首輔專斷削弱了其他閣臣的參與,并不能完善決策機制,排除C項;首輔的出現是君主專制的產物,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表所示為1765—1779年中國生絲出口額(單位:兩)及其占出口總值比例變化。這一變化可以說明這一時期中國()時間生絲出口額生絲出口額占出口總值百分比1765—1769年33454220.89%1770-1774年35824225.31%1775—1779年45537637.69%A.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所產原料被西方工業(yè)國爭搶C.傳統(tǒng)手工業(yè)仍有一定競爭力 D.閉關自守政策已經名存實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65—177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1765—1779年中國生絲出口額及其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重呈增加趨勢,這表明這一時期生絲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也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品仍有較強競爭力,C項正確;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A項;19世紀70年代,英國剛剛開始工業(yè)革命,急需煤、鐵等工業(yè)原料,而生絲屬于奢侈品,并非工業(yè)革命的核心需求原料,排除B項;清朝的閉關自守政策在18世紀仍有顯著影響,雖然生絲出口較為繁榮,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閉關政策已失效,排除D項。故選C項。11.1858年,清政府在上海與英法就稅則談判時,西歐其他國家即向清政府發(fā)出照會,提出了訂約的要求。奕?認為:這些國家依附在英、法、美三國名下通商,“中國未忍驅逐,已屬格外邀恩”。如果這些國家效法英、法、美三國,意圖換約,“必當嚴行拒絕,以杜要求”。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清政府()A.依舊秉持天朝上國觀念 B.外交體制逐漸近代化C.努力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D.主動對列強實行開放【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1858年。據材料可知,1858年,清政府在上海與英法就稅則談判時,西歐其他國家即向清政府發(fā)出照會,提出了訂約的要求。奕?認為:這些國家依附在英、法、美三國名下通商,“中國未忍驅逐,已屬格外邀恩”。如果這些國家效法英、法、美三國,意圖換約,“必當嚴行拒絕,以杜要求”。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清政府依舊秉持天朝上國觀念,A項正確;1858年的清政府并未采用近代化的外交手段,而1861年總理衙門的成立,開啟了外交近代化的歷程,排除B項;材料中奕?的態(tài)度并非基于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立場,而是出于對這些西歐國家的不屑,排除C項;奕祈明確表態(tài)拒絕這些國家的要求,是站在“至高無上的天朝大國角度出發(fā),”并不是主動開放的態(tài)度,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表所示是洋務運動時期部分外資輪船公司設立情況。據此可知,當時()公司名稱創(chuàng)辦者國別創(chuàng)辦年份投資本額旗昌輪船公司旗昌洋行美國1862100萬兩省港澳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英國186575萬兩北清輪船公司惇裕洋行英國186819.4萬兩太古輪船公司太古洋行英國187297萬兩怡和輪船公司也和洋行英國1881137萬兩德忌利士輪船公司德忌利士公司英國1883100萬兩A.西方以資本輸出為主要侵略方式 B.中國航運近代化道路艱難C.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策略初見成效 D.英國公司壟斷中國航運業(yè)【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洋務運動時期。據表格“下表所示是洋務運動時期部分外資輪船公司設立情況”可知,表格列舉了洋務運動時期外資創(chuàng)辦輪船情況,從創(chuàng)辦情況來看,外資實力雄厚,輪船公司逐漸增加,這會壓制中國民族航運業(yè)的發(fā)展,使中國航運近代化道路舉步維艱,B項正確;資本輸出成為主要侵略方式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排除A項;材料列舉的是外資企業(yè),不是洋務企業(yè),不能由此得出洋務運動求富策略初見成效,排除C項;材料只是列舉了部分外資輪船公司,無法得出英國公司壟斷中國航運業(yè)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3.如圖所示為清末《醒俗畫報》刊登的關于清廷立憲漫畫。該漫畫可用于說明()A.立憲政治不符合中國國情 B.新政提高了清政府財政收入C.清末立憲改革具有虛偽性 D.傳統(tǒng)觀念制約新體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漫畫中,“利民”“利君”的“立憲”大門緊閉,而“利官”的“賄賂”大門大開,漫畫借此揭示了立憲改革過程中存在的虛偽性,C項正確;材料信息可以說明君主立憲政體不符合中國國情,但不能說立憲政體不符合中國國情,排除A項;漫畫未涉及新政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排除B項;漫畫沒有直接體現出傳統(tǒng)觀念對新體制的制約,而是通過腐敗現象來批判晚清君主立憲的虛偽,且清政府并未建立新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14.1912年初,革命黨人出現嚴重的財政困難,南京臨時政府時刻面臨著軍隊解散和政府崩潰的危險。同一時期,由于英、美、德、法四國銀行的支持,袁世凱先后獲得1010萬兩的借款。這揭示了當時()A.政治格局的發(fā)展態(tài)勢 B.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C.中國經濟命脈的喪失 D.南方各省經濟發(fā)展緩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的中國。據材料可知,南方革命軍的軍費保障遠不及北方袁世凱的經濟實力,南方革命軍難以與袁世凱勢力抗衡,這揭示了當時政治格局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袁世凱勢力逐漸強大,南京臨時政府處于劣勢,A項正確;從材料信息來看,當時南北議和尚未達成協(xié)議,袁世凱還未擔任臨時大總統(tǒng),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說明當時列強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排除C項;南方革命黨人財政困難,無法說明南方各省經濟發(fā)展緩慢,排除D項。故選A項。15.1930年,國民指出:“以前本黨的的同志,因為不太注意農民運動……訓練農民幫同國家作種種的建設,這便是最近作農民運動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條?!彪S后,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農會法》規(guī)定,凡有農地者,或耕作農地十畝以上的佃農以及學習農藝的學生均可為農會會員。這些舉措意在()A.消解的群眾基礎 B.加快傳統(tǒng)自然經濟的解體C.促進農業(yè)的現代化發(fā)展 D.消滅農村地區(qū)的剝削制度【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時空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據材料可知,國民黨要求加強農民運動和農會建設,這表明國民黨意圖通過農民運動來動員農民群眾,促進農業(yè)建設,尤其是增加對農民的控制和動員能力。國民政府頒布的《農會法》規(guī)定,將擁有一定土地的農民和學習農業(yè)的學生納入國民黨主導的農會中,以此擴大國民黨在農村的影響力,其目的是消解的群眾基礎,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未經濟結構的變化或對自然經濟的沖擊,而是強調注意對農民運動的關注,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促進農業(yè)現代化的具體措施,而是強調關注動員農民,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剝削制度的消滅問題,國民黨的目標并非通過農民運動來消滅剝削,而是通過農會來控制和動員農民,排除D項。故選A項。16.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國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但不是國民黨所說的西方現代國家,它是有資產階級參加的工人農民的國家。一旦民主共和國建立起來,我們應該參加,但要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中共中央這一提議的提出()A.推動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適應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C.促進了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 D.順應了國共兩黨的二次合作【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要求建立一個“有資產階級參加的工人農民的國家”,這一主張反映了希望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聯(lián)合各階級共同抗日,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要求,這一主張適應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B項正確;西安事變發(fā)生在1936年12月,而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是在8月,排除A項;“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全國范圍的政治主張,而不是專門針對根據地的,排除C項;當時兩黨的合作尚未正式達成,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代統(tǒng)治者認為,“忠臣之事君,猶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眾所周知,漢代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擴大的家,從家庭層面,“父為子綱”,兒子要盡孝;國家層面,“君為臣綱”,臣要盡忠。對一個人來說,忠與孝是天經地義的事,忠與孝的本質是相通的,只不過二者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因此,“退家則盡心于親,進宦則竭力于君”是一個孝子、忠臣必須恪守的倫理義務?!幾钥紫榘病稘h代忠君倫理的發(fā)展與強化》材料二依照儒家學說,忠、孝是一組對立統(tǒng)一、互為補充的觀念,但自東漢后期特別是入晉以后,隨著世族門閥制度的形成,世族社會家族本位意識進一步增強。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快、壽命短,遠比不了宗族源遠流長,因而人們很自然地重視宗族,依附宗族,這是宗族決定人的命運的必然結果。——摘編自甄靜《論魏晉南朝士人忠孝觀的倒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忠孝觀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魏晉時期忠孝觀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影響?!敬鸢浮浚?)原因:統(tǒng)治者大力倡導;家國同構社會結構的影響;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2)特點:忠孝觀念分離;忠君觀念淡化;宗族觀念強化。影響:削弱了中央集權;加劇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的不穩(wěn)定和王朝的頻繁更替;增強了門閥士族的影響力;使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漢(中國)。原因:根據材料“漢代統(tǒng)治者認為,‘忠臣之事君,猶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可得出統(tǒng)治者大力倡導;根據材料“眾所周知,漢代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擴大的家,從家庭層面,‘父為子綱’,兒子要盡孝;國家層面,‘君為臣綱’,臣要盡忠”,可得出家國同構社會結構的影響;根據材料“對一個人來說,忠與孝是天經地義的事,忠與孝的本質是相通的,只不過二者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小問2】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二“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可得出“忠孝觀念的分離”;根據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快、壽命短,遠比不了宗族源遠流長,因而人們很自然地重視宗族,依附宗族”,可得出宗族觀念的強化。影響:根據材料“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可得出削弱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快、壽命短”,可得出加劇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的不穩(wěn)定和王朝的頻繁更替;根據材料“遠比不了宗族源遠流長,因而人們很自然地重視宗族,依附宗族,這是宗族決定人的命運的必然結果”,可得出增強了門閥士族的影響力;根據材料“依照儒家學說,忠、孝是一組對立統(tǒng)一、互為補充的觀念,但自東漢后期特別是入晉以后,隨著世族門閥制度的形成,世族社會家族本位意識進一步增強”,可得出使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初年,出口商品以紡織品、陶瓷和銅錢為大宗。兩宋因“錢荒”嚴重而多次嚴禁銅錢出口,但實際上根本禁不住銅錢的出口,當時“邊關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回”。南宋寧宗時規(guī)定“止以絹帛、錦綺、瓷、漆之屬博易”之后,絲綢外銷量更加擴大。宋代輸入的“蕃貨”以原料、礦產等初級產品為主,輸出的商品以銅錢、絹帛、陶瓷等制成品為主?!幾圆艽鬄椤吨袊笸ㄊ贰凡牧隙?775年左右,英國人開始嘗試將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國進行交易,棉花的交易開啟了兩個古老國家大規(guī)模交易貨物的歷史。到19世紀初,英國商人每年運進中國的棉花價值400多萬兩。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直至被鴉片取代。中國輸出商品的主力為農副產品,例如優(yōu)質茶葉、精美絲綢和堅密土布等都是外貿商品的明星種類,西方人對其十分青睞,其中又以茶葉的出口量為最。英國商人對于生絲和土布也十分偏愛,對其購買量不斷增加。英商購買生絲數量從19世紀初的不到1200擔,增至19世紀30年代的8000擔以上,幾乎增加了6倍?!幾怨l(wèi)東《印度棉花:鴉片戰(zhàn)爭之前外域原料的規(guī)模化入華》(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代對外貿易的局限性。(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宋代海外貿易相比,清朝前中期海外貿易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敬鸢浮浚?)局限性:大量銅錢流出;政府限制較多;宋代對外貿易進出口產品相對單一。(2)變化:輸出的更多為農副產品;印度棉花成為中國最大宗的進口商品;中英貿易依存度提高。影響: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推動了近代早期的世界經濟交流;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格局;誘使英國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導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解析】【小問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局限性:根據材料一“兩宋因‘錢荒’嚴重而多次嚴禁銅錢出口,但實際上根本禁不住銅錢的出口”,可得出大量銅錢流出;政府限制較多;根據材料一“南宋寧宗時規(guī)定‘止以絹帛、錦綺、瓷、漆之屬博易’之后,絲綢外銷量更加擴大”宋代對外貿易進出口產品相對單一。【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宋、清(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二“中國輸出商品的主力為農副產品,例如優(yōu)質茶葉、精美絲綢和堅密土布等”可得出輸出的更多為農副產品;根據材料二“到19世紀初,英國商人每年運進中國的棉花價值400多萬兩。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直至被鴉片取代”可得出印度棉花成為中國最大宗的進出商品;根據材料二“中國輸出商品的主力為農副產品,例如優(yōu)質茶葉、精美絲綢和堅密土布等都是外貿商品的明星種類,西方人對其十分青睞,其中又以茶葉的出口量為最”可得出中英貿易依存度提升。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二“英國商人對于生絲和土布也十分偏愛,對其購買量不斷增加。英商購買生絲數量從19世紀初的不到1200擔,增至19世紀30年代的8000擔以上,幾乎增加了6倍”,可得出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格局;根據材料二“1775年左右,英國人開始嘗試將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國進行交易,棉花的交易開啟了兩個古老國家大規(guī)模交易貨物的歷史”,可得出推動了近代早期的世界經濟交流;根據材料“19世紀初,英國商人每年運進中國的棉花價值400多萬兩。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直至被鴉片取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誘使英國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導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對列強發(fā)表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宣言。列強對此作出反應,分別與中國訂立了有限放棄在華特權的新約。1931年初,英美陸續(xù)在一些問題上作了讓步,如同意放棄移審權等,但仍未能滿足中國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年5月4日,國民政府自行公布了《管轄在華外國人實施條例》,取消了列強在華領事裁判權。此后,中國與英美之間先后達成了大致類似的妥協(xié):中方同意將英美在上海的領事裁判權保留10年,將英國在天津的領事裁判權保留5年,英美則將其他各地領事裁判權立即取消。——摘編自楊云鵬等《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理論與實踐》材料二1942年夏,太平洋戰(zhàn)場局勢好轉,美國國內要求取消在華治外法權,給予中國平等待遇的呼聲越來越高。1942年9月初,美國向英國建議,最好趁日本還未與汪偽政權廢除舊約,搶先廢除舊約之時,這樣才會達到加強中國抗戰(zhàn)的決心、改善關系,以及“保證美英公民在其他友好的國家所擁有的一般權利”三個目的。英國對美國的看法表示贊同。1942年10月9日,美國國務院和英國政府分別發(fā)表聲明,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并解決有關細節(jié)問題,此外還表示要另簽新約。1943年1月11日,《中美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之換文》在華盛頓商定。該條約于5月20日在華盛頓交換批準。同一天,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的條約,5月20日在重慶互換批準書?!幾詶钜ā吨袊鴱U除不平等條約事略》(1)根據材料一,說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條約的概況。(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zhàn)期間的中國廢約運動的歷史意義?!敬鸢浮浚?)概況:列強分別與中國簽訂新約;國民政府單方面宣布廢除領事裁判權;與英美就領事裁判權達成妥協(xié)。(2)歷史意義:恢復了部分國家主權,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推動了不平等條約體系的逐步瓦解;鞏固了中美、中英戰(zhàn)時盟友關系,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進程;為中國構建去殖民地化的戰(zhàn)后國際關系體系奠定了基礎?!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概況:根據材料“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對列強發(fā)表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宣言。列強對此作出反應,分別與中國訂立了有限放棄在華特權的新約”,可得出列強分別與中國簽訂新約;根據材料“同年5月4日,國民政府自行公布了《管轄在華外國人實施條例》,取消了列強在華領事裁判權”,可得出國民政府單方面宣布廢除領事裁判權;根據材料“此后,中國與英美之間先后達成了大致類似的妥協(xié)”,可得出與英美就領事裁判權達成妥協(xié)?!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1942-1943年的中國。歷史意義:根據材料“1942年10月9日,美國國務院和英國政府分別發(fā)表聲明,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并解決有關細節(jié)問題,此外還表示要另簽新約”,可得出恢復了部分國家主權,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根據材料“1942年9月初,美國向英國建議,最好趁日本還未與汪偽政權廢除舊約,搶先廢除舊約之時,這樣才會達到加強中國抗戰(zhàn)的決心、改善關系,以及‘保證美英公民在其他友好的國家所擁有的一般權利’三個目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根據材料“1943年1月11日,《中美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之換文》在華盛頓商定。該條約于5月20日在華盛頓交換批準。同一天,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的條約,5月20日在重慶互換批準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不平等條約體系的逐步瓦解;根據材料“1942年夏,太平洋戰(zhàn)場局勢好轉,美國國內要求取消在華治外法權,給予中國平等待遇的呼聲越來越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鞏固了中美、中英戰(zhàn)時盟友關系,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進程和為中國構建去殖民地化的戰(zhàn)后國際關系體系奠定了基礎。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近代化的變遷受制于西方示范效應和歷史傳統(tǒng)輻射的雙重變量時,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傳統(tǒng)與現代”這樣一種將傳統(tǒng)等同為抗拒,現代理解為發(fā)展的二分法觀點。事實上,現代化這一現實神話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繁榮、知識的爆炸和文明的進步,但在其演化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一系列負面效應,同樣,中國的歷史文化固然給現代化的發(fā)展帶來了眾多負面的抗拒效應,但毋庸置疑的是,推動社會變遷的某些要素又是在中國自身的傳統(tǒng)中提煉、轉換而來的,如蘊含著現代“工具理性“的“經世致用”思想、在現代商品經濟氛圍中所激發(fā)起來的儒家資本主義精神、替代身份等級制的階層流動與普遍成就取向等?!幾栽S紀霖《中國現代化史》就材料中某一個信息或整體信息,提煉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與現代相互融合。闡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的理念體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軍事和科技力量,同時強調保持傳統(tǒng)思想,從而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其次,儒家思想中的“經世致用”提倡實用性與實踐應用,契合現代化的“工具理性”。20世紀的中國企業(yè)家如張謇、榮氏家族等,在這一傳統(tǒng)思想的指導下,創(chuàng)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促進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現代進程。總之,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文化的沖擊,還在推動現代化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結合?!窘馕觥勘绢}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述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就材料中提取某一個信息或整體信息,自擬一個具體論題,根據材料“現代化這一現實神話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繁榮、知識的爆炸和文明的進步,但在其演化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一系列負面效應,同樣,中國的歷史文化固然給現代化的發(fā)展帶來了眾多負面的抗拒效應,但毋庸置疑的是,推動社會變遷的某些要素又是在中國自身的傳統(tǒng)中提煉、轉換而來的”,可得出論題: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與現代相互融合。其次圍繞觀點進行論述,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可以從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中蘊涵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的理念,推動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和儒家思想“經世致用”對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促進作用等角度來論述,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的理念體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洋務派通過引進西方軍事和科技力量,同時強調保持傳統(tǒng)思想,從而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其次,儒家思想中的“經世致用”提倡實用性與實踐應用,契合現代化的“工具理性”。20世紀的中國企業(yè)家如張謇、榮氏家族等,在這一傳統(tǒng)思想的指導下,創(chuàng)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促進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現代進程。最后,回扣觀點,總結提升,得出結論,總之,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文化的沖擊,還在推動現代化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聯(lián)考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八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時期,鞏義雙槐樹聚落不僅有帶巷道的多進院落式大型建筑集中分布,而且出現了迄今已知最早的夯土圍垣結構。以圍垣劃分聚落功能區(qū)的特點,在之后龍山時代的登封王城崗、淮陽時莊中都有體現,并延續(xù)至二里頭時期。這一過程體現了()A.城市規(guī)劃建設理念初顯 B.多元一體文明格局形成C.中央集權體制逐漸形成 D.社會分工體系日益深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中提到鞏義雙槐樹聚落存在帶巷道的大型建筑的集中分布,并且有夯土圍垣結構,這些都是早期城市規(guī)劃的特點。這類特征延續(xù)至后來的龍山時代和二里頭文化時期,表明這一時期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理念已經初步顯現,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文明多元的信息,未涉及有顯著的區(qū)別,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中央集權體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社會分工體系的深化,涉及的是城市規(guī)劃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2.里耶秦簡中的戶籍文書是以里為單位編制,按照爵級高低排列的。鄉(xiāng)負責戶口登記和初步分類,縣在各鄉(xiāng)匯報基礎上作出累積,并編制出特殊的名籍;里負責戶口登記時進行案驗,在戶口出現變化時,里典參與公證等事宜。戶籍文書的編制可以說明秦代()A.鄉(xiāng)里具有一定的自治權 B.開始建立戶籍統(tǒng)計制度C.地方治理體系臻于完善 D.國家管理能力水平較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秦代。據材料可知,材料詳細描述了秦代鄉(xiāng)、里兩級地方組織管理的分工,說明基層民政管理的分工較為明確,國家管理能力水平較高,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秦代鄉(xiāng)、里兩級地方組織管理的分工,無法體現鄉(xiāng)里具有一定的自治權,排除A項;材料提到里耶秦簡中的戶籍文書,反映了秦代的戶籍管理系統(tǒng),包括鄉(xiāng)負責戶口登記和初步分類,縣進行匯總并編制名籍,里負責戶口登記和公證等事宜,說明秦代已經建立起了較為系統(tǒng)的戶籍統(tǒng)計制度,而不是“開始建立”,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里耶秦簡中的戶籍文書”,因此不能表明秦代地方治理體系臻于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3.西漢后期,貢禹向元帝建議,應當罷免開采珠玉金銀和鑄造錢幣的官職,不再發(fā)行貨幣,以及租稅俸祿都用布帛和谷物。王莽纂漢后,貨幣雜用布、帛、金、粟。東漢章帝(公元75—88年在位)時,尚書張林主張賦稅征收時收取實物,以實物貨幣代替銅幣。據此可知,兩漢時期()A.紡織業(yè)得到較大的發(fā)展 B.經濟發(fā)展日益衰退C.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D.社會秩序比較混亂【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提到建議罷免開采珠玉金銀的官職,以及用實物代替銅幣,以布帛和谷物等實物作為貨幣,這表明當時經濟結構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和市場的聯(lián)系尚不緊密,C項正確;以布帛為貨幣的建議并不是基于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貨幣形式變化,但并未表明整體經濟的發(fā)展情況是否衰退,排除B項;東漢章帝統(tǒng)治時期屬于東漢統(tǒng)治早期,社會秩序相對安定,排除D項。故選C項。4.東晉劉宋易代之際,王氏與謝氏子弟仍為劉宋的顯貴;蕭梁破滅,王(褒)、庾(信)兩族遷到北朝后繼續(xù)做大官。而褚淵本是東晉舊族,之后成為劉宋政權的顧命大臣,卻將劉宋的印璽授予蕭梁統(tǒng)治者并進行勸進,“賓客賀者滿座”。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A.政權更迭過程比較激烈 B.傳統(tǒng)儒家忠君觀念受到了沖擊C.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壯大 D.門閥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據材料“東晉劉宋易代之際,王氏與謝氏子弟仍為劉宋的顯貴;蕭梁破滅,王(褒)、庾(信)兩族遷到北朝后繼續(xù)做大官。而褚淵本是東晉舊族,之后成為劉宋政權的顧命大臣,卻將劉宋的印璽授予蕭梁統(tǒng)治者并進行勸進”可知,劉宋取代東晉政權后,王、謝兩大世家在劉宋政權中仍為顯貴,東晉舊族褚淵在權力交替中表現出對新政權的順應與支持,這些現象反映出儒家傳統(tǒng)忠君觀念受到了沖擊,B項正確;材料并未講述政權更迭的過程,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壯大,排除C項;地主階級是專制統(tǒng)治的基礎,但門閥等大地主也會威脅專制統(tǒng)治,排除D項。故選B項。5.民間竹枝詞在唐代一開始屬于“野唱”,經文人的“發(fā)現”,逐漸由“入教坊、在朝市”演變?yōu)椤熬薄L拼娜酥裰υ~中還較多地保留了民間竹枝詞所詠內容,即對男女愛情和對地方風物的吟誦。唐代竹枝詞的變化()A.迎合了科舉考試的發(fā)展需要 B.反映出不同階層文化的融合C.強化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 D.順應了小農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唐代。據材料可知,唐代竹枝歌從民間“野唱”逐漸演變?yōu)椤熬保从沉嗣耖g文化與文人文化的融合,表現出不同階層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滲透,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唐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詩賦,而竹枝詞的出現與科舉考試沒有直接關聯(lián),排除A項;民間竹枝詞開始屬于“野唱”,反映的是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后來更多體現的是文人的精神要求,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竹枝詞與小農經濟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6.北宋時,中樞政務決策與運行機構大體分為主管民政之中書門下與主管軍政之樞密院,二者分掌文武大政。南宋初期,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背景是()A.軍事形勢的緊張 B.冗官現象的加劇C.君主權力的擴大 D.決策機制的異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兩宋時期。據材料“北宋時,中樞政務決策與運行機構大體分為主管民政之中書門下與主管軍政之樞密院,二者分掌文武大政。南宋初期,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并結合所學可知,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尤其是南宋建立之初,就面臨著金軍南下的威脅,為提高決策效率,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A項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南宋初期,中樞機構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其主旨是強調三省副相與樞密院長官互相兼任,并未涉及冗官現象的加劇,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兩宋中樞機構的變化,出現了“三省副相與樞密院副長官長期互相兼任的現象”,該變化不利于君主權力的擴大,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宋代決策機制并未發(fā)生異化,排除D項。故選A項。7.近年來,史學研究者通過對《遼史·百官志》編纂過程的研究,提出元修《遼史·百官志》主體骨架和核心條目改編自《亡遼錄》所載遼制,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出“南面官”“北面官”體系,而歷來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這反映出()A.遼代未實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B.元代編纂的史書缺乏可信度C.新研究有助于深化歷史認知 D.史料是史實重現的唯一依據【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遼代的南北面官制度。據材料可知,史學研究者通過對《遼史·百官志》編纂過程的研究,提出元修《遼史·百官志》主體骨架和核心條目改編自《亡遼錄》所載遼制,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出“南面官”“北面官”體系,而歷來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這反映出這些新的研究有肋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遼代的官制及其實際運作情況,從而深化了對歷史的認識,C項正確;材料中的觀點并未就遼代是否實行過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作出判斷,而是強調“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排除A項;B項“元代編纂的史書缺乏可信性”的表述過于絕對,材料并未涉及元代編纂的所有史書都缺乏可信度,排除B項;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8.元朝初期,官方使用三種文字:蒙古語、漢語、波斯語。蒙古語是帝師八思巴在吐蕃字基礎上新造的八思巴蒙古字。早在1269年,忽必烈就降詔:“凡有璽書頒降,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焙霰亓覐娬{用八思巴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忽必烈重視八思巴蒙古字的使用旨在()A.確保蒙藏地區(qū)的特殊地位 B.加速蒙漢民族間的交融C.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維護蒙古族的主體地位【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蒙古語是帝師八思巴在吐蕃字基礎上新造的八思巴蒙古字。早在1269年,忽必烈就降詔:‘凡有璽書頒降,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霰亓覐娬{用八思巴蒙古字‘譯寫一切文字’”可知,忽必烈命令各類官方文件用八思巴蒙古字書寫,顯示了他對蒙古族主體地位的維護,他意圖通過語言政策強化蒙古在元朝統(tǒng)治中的核心地位,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整個元朝范圍內的官方語言政策,而非特定地區(qū),排除A項;“加速蒙漢民族間的交融”不是忽必烈強調八思巴蒙古字的主旨,排除B項;推行八思巴蒙古字顯然是為了統(tǒng)一文字而非因俗而治,排除C項。故選D項。9.明仁宗、宣宗之時,楊士奇雖主持閣務,卻沒有首輔之稱。嘉靖至萬歷時,首輔與次輔、群輔有了極大差別。張璁為首輔,事多專斷。夏言為首輔,其他閣臣“恂恂若屬吏然,不敢少齟齬”?!笆纵o”的出現()A.促進了內閣的制度化 B.根源于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C.完善了中央決策機制 D.加劇了君主與閣臣間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據材料可知,明仁宗、宣宗之時,楊士奇雖主持閣務,卻沒有首輔之稱。而嘉靖至萬歷時期,首輔與次輔、群輔有了極大差別。張璁為首輔,事多專斷。夏言為首輔,其他閣臣“恂恂若屬吏然,不敢少齟齬”。這體現了此時期首輔專斷,其他閣臣地位相對降低,而內閣首輔的權力來自君主,是君主專制的產物,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首輔專權現象,而非制度化的完善,明代內閣一直未成為法定的機構,排除A項;首輔專斷削弱了其他閣臣的參與,并不能完善決策機制,排除C項;首輔的出現是君主專制的產物,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表所示為1765—1779年中國生絲出口額(單位:兩)及其占出口總值比例變化。這一變化可以說明這一時期中國()時間生絲出口額生絲出口額占出口總值百分比1765—1769年33454220.89%1770-1774年35824225.31%1775—1779年45537637.69%A.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所產原料被西方工業(yè)國爭搶C.傳統(tǒng)手工業(yè)仍有一定競爭力 D.閉關自守政策已經名存實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65—177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1765—1779年中國生絲出口額及其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重呈增加趨勢,這表明這一時期生絲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也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品仍有較強競爭力,C項正確;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A項;19世紀70年代,英國剛剛開始工業(yè)革命,急需煤、鐵等工業(yè)原料,而生絲屬于奢侈品,并非工業(yè)革命的核心需求原料,排除B項;清朝的閉關自守政策在18世紀仍有顯著影響,雖然生絲出口較為繁榮,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閉關政策已失效,排除D項。故選C項。11.1858年,清政府在上海與英法就稅則談判時,西歐其他國家即向清政府發(fā)出照會,提出了訂約的要求。奕?認為:這些國家依附在英、法、美三國名下通商,“中國未忍驅逐,已屬格外邀恩”。如果這些國家效法英、法、美三國,意圖換約,“必當嚴行拒絕,以杜要求”。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清政府()A.依舊秉持天朝上國觀念 B.外交體制逐漸近代化C.努力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D.主動對列強實行開放【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1858年。據材料可知,1858年,清政府在上海與英法就稅則談判時,西歐其他國家即向清政府發(fā)出照會,提出了訂約的要求。奕?認為:這些國家依附在英、法、美三國名下通商,“中國未忍驅逐,已屬格外邀恩”。如果這些國家效法英、法、美三國,意圖換約,“必當嚴行拒絕,以杜要求”。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清政府依舊秉持天朝上國觀念,A項正確;1858年的清政府并未采用近代化的外交手段,而1861年總理衙門的成立,開啟了外交近代化的歷程,排除B項;材料中奕?的態(tài)度并非基于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立場,而是出于對這些西歐國家的不屑,排除C項;奕祈明確表態(tài)拒絕這些國家的要求,是站在“至高無上的天朝大國角度出發(fā),”并不是主動開放的態(tài)度,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表所示是洋務運動時期部分外資輪船公司設立情況。據此可知,當時()公司名稱創(chuàng)辦者國別創(chuàng)辦年份投資本額旗昌輪船公司旗昌洋行美國1862100萬兩省港澳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英國186575萬兩北清輪船公司惇裕洋行英國186819.4萬兩太古輪船公司太古洋行英國187297萬兩怡和輪船公司也和洋行英國1881137萬兩德忌利士輪船公司德忌利士公司英國1883100萬兩A.西方以資本輸出為主要侵略方式 B.中國航運近代化道路艱難C.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策略初見成效 D.英國公司壟斷中國航運業(yè)【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洋務運動時期。據表格“下表所示是洋務運動時期部分外資輪船公司設立情況”可知,表格列舉了洋務運動時期外資創(chuàng)辦輪船情況,從創(chuàng)辦情況來看,外資實力雄厚,輪船公司逐漸增加,這會壓制中國民族航運業(yè)的發(fā)展,使中國航運近代化道路舉步維艱,B項正確;資本輸出成為主要侵略方式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后,排除A項;材料列舉的是外資企業(yè),不是洋務企業(yè),不能由此得出洋務運動求富策略初見成效,排除C項;材料只是列舉了部分外資輪船公司,無法得出英國公司壟斷中國航運業(yè)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3.如圖所示為清末《醒俗畫報》刊登的關于清廷立憲漫畫。該漫畫可用于說明()A.立憲政治不符合中國國情 B.新政提高了清政府財政收入C.清末立憲改革具有虛偽性 D.傳統(tǒng)觀念制約新體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漫畫中,“利民”“利君”的“立憲”大門緊閉,而“利官”的“賄賂”大門大開,漫畫借此揭示了立憲改革過程中存在的虛偽性,C項正確;材料信息可以說明君主立憲政體不符合中國國情,但不能說立憲政體不符合中國國情,排除A項;漫畫未涉及新政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排除B項;漫畫沒有直接體現出傳統(tǒng)觀念對新體制的制約,而是通過腐敗現象來批判晚清君主立憲的虛偽,且清政府并未建立新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14.1912年初,革命黨人出現嚴重的財政困難,南京臨時政府時刻面臨著軍隊解散和政府崩潰的危險。同一時期,由于英、美、德、法四國銀行的支持,袁世凱先后獲得1010萬兩的借款。這揭示了當時()A.政治格局的發(fā)展態(tài)勢 B.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C.中國經濟命脈的喪失 D.南方各省經濟發(fā)展緩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的中國。據材料可知,南方革命軍的軍費保障遠不及北方袁世凱的經濟實力,南方革命軍難以與袁世凱勢力抗衡,這揭示了當時政治格局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袁世凱勢力逐漸強大,南京臨時政府處于劣勢,A項正確;從材料信息來看,當時南北議和尚未達成協(xié)議,袁世凱還未擔任臨時大總統(tǒng),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說明當時列強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排除C項;南方革命黨人財政困難,無法說明南方各省經濟發(fā)展緩慢,排除D項。故選A項。15.1930年,國民指出:“以前本黨的的同志,因為不太注意農民運動……訓練農民幫同國家作種種的建設,這便是最近作農民運動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條?!彪S后,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農會法》規(guī)定,凡有農地者,或耕作農地十畝以上的佃農以及學習農藝的學生均可為農會會員。這些舉措意在()A.消解的群眾基礎 B.加快傳統(tǒng)自然經濟的解體C.促進農業(yè)的現代化發(fā)展 D.消滅農村地區(qū)的剝削制度【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時空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據材料可知,國民黨要求加強農民運動和農會建設,這表明國民黨意圖通過農民運動來動員農民群眾,促進農業(yè)建設,尤其是增加對農民的控制和動員能力。國民政府頒布的《農會法》規(guī)定,將擁有一定土地的農民和學習農業(yè)的學生納入國民黨主導的農會中,以此擴大國民黨在農村的影響力,其目的是消解的群眾基礎,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未經濟結構的變化或對自然經濟的沖擊,而是強調注意對農民運動的關注,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促進農業(yè)現代化的具體措施,而是強調關注動員農民,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剝削制度的消滅問題,國民黨的目標并非通過農民運動來消滅剝削,而是通過農會來控制和動員農民,排除D項。故選A項。16.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國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但不是國民黨所說的西方現代國家,它是有資產階級參加的工人農民的國家。一旦民主共和國建立起來,我們應該參加,但要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中共中央這一提議的提出()A.推動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適應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C.促進了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 D.順應了國共兩黨的二次合作【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6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1936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要求建立一個“有資產階級參加的工人農民的國家”,這一主張反映了希望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聯(lián)合各階級共同抗日,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要求,這一主張適應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B項正確;西安事變發(fā)生在1936年12月,而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國”是在8月,排除A項;“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全國范圍的政治主張,而不是專門針對根據地的,排除C項;當時兩黨的合作尚未正式達成,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代統(tǒng)治者認為,“忠臣之事君,猶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眾所周知,漢代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擴大的家,從家庭層面,“父為子綱”,兒子要盡孝;國家層面,“君為臣綱”,臣要盡忠。對一個人來說,忠與孝是天經地義的事,忠與孝的本質是相通的,只不過二者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因此,“退家則盡心于親,進宦則竭力于君”是一個孝子、忠臣必須恪守的倫理義務?!幾钥紫榘病稘h代忠君倫理的發(fā)展與強化》材料二依照儒家學說,忠、孝是一組對立統(tǒng)一、互為補充的觀念,但自東漢后期特別是入晉以后,隨著世族門閥制度的形成,世族社會家族本位意識進一步增強。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快、壽命短,遠比不了宗族源遠流長,因而人們很自然地重視宗族,依附宗族,這是宗族決定人的命運的必然結果。——摘編自甄靜《論魏晉南朝士人忠孝觀的倒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忠孝觀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魏晉時期忠孝觀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影響?!敬鸢浮浚?)原因:統(tǒng)治者大力倡導;家國同構社會結構的影響;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2)特點:忠孝觀念分離;忠君觀念淡化;宗族觀念強化。影響:削弱了中央集權;加劇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的不穩(wěn)定和王朝的頻繁更替;增強了門閥士族的影響力;使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漢(中國)。原因:根據材料“漢代統(tǒng)治者認為,‘忠臣之事君,猶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可得出統(tǒng)治者大力倡導;根據材料“眾所周知,漢代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擴大的家,從家庭層面,‘父為子綱’,兒子要盡孝;國家層面,‘君為臣綱’,臣要盡忠”,可得出家國同構社會結構的影響;根據材料“對一個人來說,忠與孝是天經地義的事,忠與孝的本質是相通的,只不過二者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拘?】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二“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可得出“忠孝觀念的分離”;根據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快、壽命短,遠比不了宗族源遠流長,因而人們很自然地重視宗族,依附宗族”,可得出宗族觀念的強化。影響:根據材料“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可得出削弱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士人的忠君觀念逐漸淡化,他們對國家易姓多坦然處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快、壽命短”,可得出加劇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的不穩(wěn)定和王朝的頻繁更替;根據材料“遠比不了宗族源遠流長,因而人們很自然地重視宗族,依附宗族,這是宗族決定人的命運的必然結果”,可得出增強了門閥士族的影響力;根據材料“依照儒家學說,忠、孝是一組對立統(tǒng)一、互為補充的觀念,但自東漢后期特別是入晉以后,隨著世族門閥制度的形成,世族社會家族本位意識進一步增強”,可得出使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初年,出口商品以紡織品、陶瓷和銅錢為大宗。兩宋因“錢荒”嚴重而多次嚴禁銅錢出口,但實際上根本禁不住銅錢的出口,當時“邊關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回”。南宋寧宗時規(guī)定“止以絹帛、錦綺、瓷、漆之屬博易”之后,絲綢外銷量更加擴大。宋代輸入的“蕃貨”以原料、礦產等初級產品為主,輸出的商品以銅錢、絹帛、陶瓷等制成品為主?!幾圆艽鬄椤吨袊笸ㄊ贰凡牧隙?775年左右,英國人開始嘗試將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國進行交易,棉花的交易開啟了兩個古老國家大規(guī)模交易貨物的歷史。到19世紀初,英國商人每年運進中國的棉花價值400多萬兩。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直至被鴉片取代。中國輸出商品的主力為農副產品,例如優(yōu)質茶葉、精美絲綢和堅密土布等都是外貿商品的明星種類,西方人對其十分青睞,其中又以茶葉的出口量為最。英國商人對于生絲和土布也十分偏愛,對其購買量不斷增加。英商購買生絲數量從19世紀初的不到1200擔,增至19世紀30年代的8000擔以上,幾乎增加了6倍?!幾怨l(wèi)東《印度棉花:鴉片戰(zhàn)爭之前外域原料的規(guī)模化入華》(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代對外貿易的局限性。(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宋代海外貿易相比,清朝前中期海外貿易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敬鸢浮浚?)局限性:大量銅錢流出;政府限制較多;宋代對外貿易進出口產品相對單一。(2)變化:輸出的更多為農副產品;印度棉花成為中國最大宗的進口商品;中英貿易依存度提高。影響: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推動了近代早期的世界經濟交流;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格局;誘使英國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導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窘馕觥俊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局限性:根據材料一“兩宋因‘錢荒’嚴重而多次嚴禁銅錢出口,但實際上根本禁不住銅錢的出口”,可得出大量銅錢流出;政府限制較多;根據材料一“南宋寧宗時規(guī)定‘止以絹帛、錦綺、瓷、漆之屬博易’之后,絲綢外銷量更加擴大”宋代對外貿易進出口產品相對單一?!拘?】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宋、清(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二“中國輸出商品的主力為農副產品,例如優(yōu)質茶葉、精美絲綢和堅密土布等”可得出輸出的更多為農副產品;根據材料二“到19世紀初,英國商人每年運進中國的棉花價值400多萬兩。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直至被鴉片取代”可得出印度棉花成為中國最大宗的進出商品;根據材料二“中國輸出商品的主力為農副產品,例如優(yōu)質茶葉、精美絲綢和堅密土布等都是外貿商品的明星種類,西方人對其十分青睞,其中又以茶葉的出口量為最”可得出中英貿易依存度提升。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二“英國商人對于生絲和土布也十分偏愛,對其購買量不斷增加。英商購買生絲數量從19世紀初的不到1200擔,增至19世紀30年代的8000擔以上,幾乎增加了6倍”,可得出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格局;根據材料二“1775年左右,英國人開始嘗試將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國進行交易,棉花的交易開啟了兩個古老國家大規(guī)模交易貨物的歷史”,可得出推動了近代早期的世界經濟交流;根據材料“19世紀初,英國商人每年運進中國的棉花價值400多萬兩。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貨品,直至被鴉片取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誘使英國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導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對列強發(fā)表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宣言。列強對此作出反應,分別與中國訂立了有限放棄在華特權的新約。1931年初,英美陸續(xù)在一些問題上作了讓步,如同意放棄移審權等,但仍未能滿足中國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年5月4日,國民政府自行公布了《管轄在華外國人實施條例》,取消了列強在華領事裁判權。此后,中國與英美之間先后達成了大致類似的妥協(xié):中方同意將英美在上海的領事裁判權保留10年,將英國在天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