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化學第一輪復習配套作業(yè):課時跟蹤檢測(八)-氮及其化合物2_第1頁
2022屆高考化學第一輪復習配套作業(yè):課時跟蹤檢測(八)-氮及其化合物2_第2頁
2022屆高考化學第一輪復習配套作業(yè):課時跟蹤檢測(八)-氮及其化合物2_第3頁
2022屆高考化學第一輪復習配套作業(yè):課時跟蹤檢測(八)-氮及其化合物2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跟蹤檢測(八)氮及其化合物1.隨著我國汽車年銷量的大幅增加,給空氣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汽車尾氣裝置里,氣體在催化劑表面吸附與解吸作用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中NO為氧化劑,N2為氧化產物B.汽車尾氣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NO和N2C.NO和O2必需在催化劑表面才能反應D.催化轉化總化學方程式為2NO+O2+4COeq\o(=,\s\up7(催化劑),\s\do5())4CO2+N22.能正確表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是()A.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鹽酸:3Fe2++4H++NOeq\o\al(-,3)=3Fe3++NO↑+2H2OB.銅片與濃硝酸:Cu+NOeq\o\al(-,3)+4H+=Cu2++NO2↑+2H2OC.氯化銨濃溶液跟濃NaOH溶液混合后加熱:NHeq\o\al(+,4)+OH-eq\o(=,\s\up7(△))NH3·H2OD.碳酸氫銨溶液與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后加熱:NHeq\o\al(+,4)+OH-eq\o(=,\s\up7(△))NH3↑+H2O3.常溫下,將等質量的銅片、銀片、鐵片、鋁片分別置于四個小燒杯中,然后分別加入足量的濃硝酸,放出NO2氣體最多的是()A.銅片 B.銀片C.鐵片 D.鋁片4.已知氨氣極易溶于水,而難溶于有機溶劑CCl4。下列裝置中不適宜做氨氣尾氣吸取的是()5.用加熱法可以分別的一組物質是()A.氯化銨和消石灰 B.碳酸氫銨和過氧化鈉C.氯化銨和氯化鈉 D.碘和氯化銨6.如下圖所示,利用培育皿探究氨氣的性質。試驗時向NaOH固體上滴幾滴濃氨水,馬上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對試驗現象所做的解釋正確的是()選項試驗現象解釋A濃鹽酸四周產生白煙NH3與揮發(fā)出的HCl反應產生了NH4Cl固體B濃硫酸四周無明顯現象NH3與濃硫酸不發(fā)生反應C氯化物溶液變渾濁該溶液確定是AlCl3溶液D潮濕紅色石蕊試紙變藍NH3是一種可溶性堿7.如圖所示,向確定量的鐵粉中加入確定體積12mol·L-1的硝酸并加熱,待反應結束時,下列微粒在體系中確定大量存在的是()①NOeq\o\al(-,3)②Fe3+③H+④NO⑤NO2A.① B.①⑤C.②④⑤ D.①②③⑤8.(2022·鹽城模擬)NH3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備一系列物質(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B.NH4Cl、HNO3和Na2CO3受熱時都易分解C.NH3和NO2在確定條件下可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D.圖中所涉及的鹽類物質均可以發(fā)生水解反應9.(2022·珠海模擬)甲、乙、丙均為中學化學常見的氣體單質,A、B、C為常見的化合物,已知:①A和B都極易溶于水,用兩根玻璃棒分別蘸取A和B的濃溶液后,相互靠近會看到白煙。②各物質之間存在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請回答下列問題:(1)C溶液顯________性(填“酸”、“堿”或“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2)乙和甲反應生成A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和氫氧化鈉溶液生成A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圖所示分別是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的制取氨氣并用氨氣進行噴泉試驗的三組裝置,回答下列問題:(1)用A圖所示的裝置可制備干燥的NH3。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置中收集NH3的試管口放置棉花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干燥管中干燥劑能否改用無水CaCl2?________。(填“能”或“不能”)。(2)用B圖所示的裝置可快速制取較大量NH3。①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濃氨水滴入CaO中有大量NH3逸出的過程:__________________。②檢驗NH3是否收集滿的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C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噴泉試驗,上部燒瓶已布滿干燥氨氣,引發(fā)水上噴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該試驗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021·大綱全國卷)某學校化學學習小組為探究二氧化氮的性質,按下圖所示裝置進行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裝置甲中盛放濃硝酸的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該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試驗過程中,裝置乙、丙中毀滅的現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置丙中的試管內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了探究NO的還原性,可以在裝置丁的導氣管C中通入一種氣體,通入的這種氣體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取下裝置丙中的試管D,在其中滴加FeSO4溶液,溶液變?yōu)開_______色,為了證明鐵元素在該反應中的產物,可以再在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yōu)開_______色。12.為證明稀硝酸與銅反應產物中的氣體為NO,設計如圖所示試驗(試驗過程中,活塞2為打開狀態(tài)),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關閉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處B.在裝置左側稍加熱可以加快稀硝酸與銅的反應速率C.通過開啟或關閉活塞1可以把握反應的進行D.反應開頭后,膠塞下方有無色氣體生成,還不能證明該氣體為NO13.(2022·南京高三模擬)工業(yè)尾氣中的氮氧化物常用氨催化吸取法,原理是NH3與NOx反應生成無毒物質。某同學接受以下裝置和步驟模擬工業(yè)上氮氧化物的處理過程。(一)供應的裝置(二)NH3的制取(1)下列有關試驗室制備氣體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序號)。①可以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收集氯氣②用赤熱的炭與水蒸氣反應制取氫氣③試驗室制氧氣有時需要加熱,有時不需要加熱④用無水氯化鈣干燥氨氣⑤用濃鹽酸洗滌高錳酸鉀分解制氧氣的試管(2)從所供應的裝置中選取一個能制取氨氣的裝置:________(填序號)。(3)當接受你所選用的裝置制取氨氣時,相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三)模擬尾氣的處理選用上述部分裝置,按下列挨次連接成模擬尾氣處理裝置,回答有關問題:(4)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D裝置中的液體可換成________(填序號)。a.CuSO4b.H2Oc.CCl4d.濃硫酸(6)該同學所設計的模擬尾氣處理試驗還存在的明顯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A3.A4.選CA項,氨氣不溶于CCl4,不會發(fā)生倒吸;B項,導管末端連接倒置漏斗,漏斗下沿剛好沒入水中可有效防止倒吸;C項,會發(fā)生倒吸;D項,導管末端連接干燥管,干燥管細口沒入水中少許可有效防止倒吸。5.選C銨鹽可與堿反應,因此選項A在加熱時發(fā)生反應2NH4Cl+Ca(OH)2eq\o(=,\s\up7(△),\s\do5())2NH3+2H2O+CaCl2,不能用于分別。選項B中的NH4HCO3受熱分解,且產生的H2O及CO2能與Na2O2反應,也無法達到分別的目的。碘在受熱時升華,NH4Cl受熱分解再重新化合后仍與碘混合,故選項D無法達到分別的目的。對于選項C,NH4Cl受熱分解后可從體系中脫離,遇冷又重新化合為NH4Cl晶體,從而達到與NaCl分別的目的。6.選A向NaOH固體上滴幾滴濃氨水后,產生NH3。NH3遇揮發(fā)出來的HCl生成NH4Cl固體而產生白煙;H2SO4難揮發(fā),因此濃H2SO4四周無明顯現象,但NH3與H2SO4能反應;氨水能使MgCl2、AlCl3等溶液變渾濁;NH3與水反應生成的NH3·H2O電離出OH-而顯堿性,但NH3不是堿。7.選BFe與濃HNO3反應時,開頭生成的還原產物是NO2,并且若鐵少量時,還原產物只有NO2;當鐵過量時,氧化產物是Fe2+,當HNO3過量時,氧化產物是Fe3+。因產物有硝酸鹽,故溶液中確定還有NOeq\o\al(-,3)。8.選CNH4Cl是常用化肥,而NaHCO3為小蘇打,不能用作化肥,A錯誤;Na2CO3受熱不易分解,B錯誤;圖中涉及的某些鹽類(如NaCl)并不發(fā)生水解反應,D錯誤;NH3能和NO2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N2和H2O,化學方程式為:8NH3+6NO2=7N2+12H2O。9.解析:A、B極易溶于水,用兩根玻璃棒分別蘸取A、B的濃溶液后,相互靠近會產生白煙,該反應為HCl+NH3=NH4Cl,由轉化關系圖中A+B反應生成C,推知C為NH4Cl,向NH4Cl溶液中加入鎂粉得到的氣體單質甲為H2;NH4Cl溶液與NaOH溶液共熱得到的A為NH3;依據轉化關系圖進一步推知:B為HCl,氣體單質乙為N2,氣體單質丙為Cl2。答案:(1)酸NHeq\o\al(+,4)+H2ONH3·H2O+H+(2)N2+3H2eq\o(,\s\up7(高溫、高壓),\s\do5(催化劑))2NH3NHeq\o\al(+,4)+OH-eq\o(=,\s\up7(△),\s\do5())NH3↑+H2O10.解析:(1)①A圖所示的裝置中發(fā)生的反應為2NH4Cl+Ca(OH)2eq\o(=,\s\up7(△),\s\do5())CaCl2+2NH3↑+2H2O;為了防止氨氣與空氣對流,確保收集滿純潔的氨氣,故用棉花團堵住試管口;②CaCl2雖然是中性干燥劑,但是CaCl2能與NH3發(fā)生反應,不能用無水CaCl2來干燥氨氣。(2)①生石灰與水反應猛烈且放熱,使大量氨氣逸出:NH3·H2Oeq\o(=,\s\up7(△),\s\do5())NH3↑+H2O。②用蘸取少許濃鹽酸的玻璃棒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產生白煙,說明已收集滿NH3,反之,則沒有收集滿;或用潮濕的紅色石蕊試紙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潮濕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則說明NH3已收集滿,反之,則沒有收集滿。(3)先打開止水夾,然后將膠頭滴管中的水快速擠出即可,這是由于NH3極易溶于水,膠頭滴管中擠出的水吸取了大量的氨氣致使燒瓶內壓強快速減小而形成噴泉。答案:(1)①2NH4Cl+Ca(OH)2eq\o(=,\s\up7(△),\s\do5())CaCl2+2NH3↑+2H2O減小空氣對流,使NH3布滿試管②不能(2)①CaO+H2O=Ca(OH)2,反應放熱,NH3·H2Oeq\o(=,\s\up7(△),\s\do5())NH3↑+H2O②用蘸取少許濃鹽酸的玻璃棒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產生白煙,說明容器已收集滿NH3,反之,則沒有收集滿;或用潮濕的紅色石蕊試紙靠近收集NH3的容器口,若潮濕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則說明NH3已收集滿,反之,則沒有收集滿(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打開止水夾,擠出膠頭滴管中的水NH3極易溶解于水,致使燒瓶內壓強快速減小11.解析:(1)在濃硝酸與銅的反應中,需要隨時把握濃硝酸的流量,故接受分液漏斗,而不是一般漏斗;濃硝酸與銅反應生成二氧化氮。(2)二氧化氮為紅棕色氣體,能夠與水反應生成無色的NO。(3)NO與氧氣反應表現還原性,NO被氧化為二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