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測試】2022-2023學年九年級歷史上冊分層訓練AB卷(部編版)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A卷·知識通關練)
班級姓名學號分數
核心知識1.古代日本
一、選擇題(共12小題)
1.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進行改革。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擁立天皇繼位,進行
一系列的改革。這位日本歷史上的“天皇”是()
A.孝德天皇B.伯里克利C.亞歷山大D.漢謨拉比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參照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
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使得日本發(fā)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A項正確;伯里克利是古希臘
雅典政治家,其執(zhí)政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高峰,排除B項;亞歷山大是古代歐洲馬其頓國王,創(chuàng)立了亞
歷山大帝國,排除C項;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國王,頒布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排除D項。故選A項。
2.646年元旦,日本新政權發(fā)布《改新之詔》,政治上主要內容有:中央設二官八?。坏胤椒謬?、郡、里;
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這次“改新”使日本()
A.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B.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C.確立君主立憲制度D.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646年元旦,日本進行了大化改新,學習隋唐時期的典章制度,進行了改革,加強
了中央集權,使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B項正確;12世紀后期,日本進入了幕府統(tǒng)治時
期,排除A項;1889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憲制的天皇制度,排
除C項;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排除D項。故選B項。
3.唐朝初年,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大化改新使日本發(fā)生的實質性
變化是()
A.天皇通過大化改新掌握了實權B.全面引進了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
C.緩和了各種矛盾,穩(wěn)定了政局D.使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
第1頁共14頁.
【答案】D
【詳解】從646年開始,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
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完成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D項正確;天皇在大化改新之前
已經通過宮廷政變掌握了實權,排除A項;全面引進了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是大化改新的一種措
施,排除B項;大化改新緩和了各種矛盾,穩(wěn)定了政局,但不是實質性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
4.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其主要原因是()
A.廢除了貴族世襲制B.把部民轉為國家公民
C.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D.把土地分給公民耕種,收取賦稅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并結合所學可知,大化改新時,政府
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分給公民耕種,收取賦稅。這樣,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來了,D項正確;國
家社會性質的轉變主要取決于生產關系的變革,奴隸社會中奴隸沒有土地和自由,封建社會中把土地分給
公民耕種,收取賦稅正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主要原因,A、B、C三項雖然是大化改新的措施,
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故選D項。
5.下表描述的歷史事件應為()
實施者學習對象性質影響
孝德天皇中國隋唐封建制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
A.大化改新B.采邑改革C.倒幕運動D.明治維新
【答案】A
【詳解】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此次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
A項正確;采邑改革和倒幕運動不符合材料中孝德天皇信息,排除B和C項;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
排除D項。故選A項。
6.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
①李鴻章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②蔡鍔被譽為“再造民國第一人”
③古埃及首創(chuàng)民主制④日本通過大化改新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2頁共14頁.
【答案】B
【詳解】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
宣布云南獨立,發(fā)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戰(zhàn)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
一人”;7世紀,日本通過大化改新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古代埃及實行中
央集權制,不是民主制度,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和D項。故選B項。
7.7世紀中葉,日本曾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實行改革。這次改革的影響是()
A.加強了世襲貴族的地位B.開始了日本封建化進程
C.推動了奴隸制經濟發(fā)展D.嚴重削弱了天皇的權力
【答案】B
【詳解】646年日本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開始了日本封建化進程,大化改新使日本發(fā)展成
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B項正確;大化改新破壞了世襲貴族的地位,排除A項;大化改新促使日本
走上了封建化道路,排除C項;大化改新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
8.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tǒng)治制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
建社會過渡的標志。這次“改新”學習的對象是()
A.中國隋唐制度B.印度種姓制度C.西歐封建制度D.美國黑奴制度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二年(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效仿中國隋唐的典章制度,對
政治和經濟進行了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A項正確;“印度種姓制度、西歐封建制度、美國黑奴制度”都與日本大化改新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
項。
9.下圖為德川幕府創(chuàng)立者德川家康的肖像。德川家康雖然是靠武力掌握實權,但在廣為流傳的德川家康畫
像中,他穿著朝廷衣冠,以體現他統(tǒng)治的合法性是來自天皇所賜的將軍一職。由此可知,當時的日本()
A.天皇權力名副其實B.武士集團效忠天皇
C.中央集權制度完善D.幕府政治特色明顯
第3頁共14頁.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他統(tǒng)治的合法性是來自天皇所賜的將軍一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幕府將軍成為
了天皇權利的象征,將軍掌握了實際的權利。由此可知,D項正確;根據所學,幕府統(tǒng)治時期以天皇為首的
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排除A項;幕府統(tǒng)治時期,很多武士都依附于幕府將軍,排除B項;
中央集權制度完善與題目描述不符,與題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0.7世紀,亞洲一國家的改革規(guī)定:“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
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后,口分田歸公?!边@一改革是()
A.伯里克利改革B.查理馬特改革
C.大化改新D.漢謨拉比頒布法典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7世紀,日本進行大化改新,規(guī)定:“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歲
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后,口分田
歸公?!盋項正確;伯里克利改革、查理馬特改革是在歐洲,漢謨拉比頒布法典是法制建設而不是全面的
改革,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11.“它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本國改變成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辈牧厦枋龅氖牵ǎ?/p>
A.伯里克利改革B.頒布《十二銅表法》C.封建莊園建立D.大化改新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中“它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本國改變成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
國唐朝模式進行改革的是大化改新,D項正確;伯里克利改革為雅典時期的改革,不可能以中國唐朝為模式,
排除A項;頒布《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時期,不可能以中國唐朝為模式,排除B項;封建莊園建立是歐
洲中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確定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組織,排除C項。故選D項。
12.對比圖中的兩枚古錢幣,得出的結論是()
第4頁共14頁.
A.古代日本使用唐朝錢幣B.唐朝曾經攻打過日本
C.日本曾經隸屬于唐朝D.唐文化對日本影響巨大
【答案】D
【詳解】唐初與日本交往密切,日本遣唐使大量來華學習,唐文化對日本影響巨大,646年日本仿照唐制
進行大化改新,D項正確;“古代日本使用唐朝錢幣”與史實不符,且圖片信息無法說明,排除A項;“唐朝
曾經攻打過日本”與史實不符,且圖片信息未顯示,排除B項;“日本曾經隸屬于唐朝”與史實不符,且圖片
信息未顯示,排除C項。故選D項。
二、綜合題(共2小題)
13.觀看下面兩幅圖片并閱讀相關文字介紹,回答問題。
圖一遣唐使圖二《遣唐使》
圖一:隋唐時期,中國國家體制完備,經濟發(fā)達,文化昌盛,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吸引力。7世紀,日本
向隋唐派遣使者,開啟了長達300年向中國學習的歷程。
圖二: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為日本所仰慕,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史稱“大
化改新”。新政推行土地國有制度,仿效唐朝實行班田收授法,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體制,還全面學習唐朝
先進文化。由此,日本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1)圖二屬于史料類別的哪一類?()
A.第一手資料;B.第二手資料
(2)根據以上圖片及文字介紹,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信息點一:________;信息點二:______;信息點三:______。
(3)根據上述圖文,你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答案】(1)A。
(2)改革背景、國家、時間、者、內容和影響。
(3)改革促進社會進步/要向先進的國家學習。
第5頁共14頁.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fā)生的當時留下來的材料,第二手
史料是后來的記錄、轉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圖二《改新詔書》是646
年日本新政權頒布了文件,屬于第一手史料,因此選擇A項。
(2)根據材料“隋唐時期,中國國家體制完備,經濟發(fā)達,文化昌盛,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吸引力。7世紀,
日本向隋唐派遣使者,開啟了長達300年向中國學習的歷程。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為日本所仰慕”可知,
反映了日本大話改新的改革背景。根據材料“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新政推行土地國有制度,仿效唐朝實行班田收授法,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體制,還全面學習唐朝先進文化。
由此,日本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可知,反映了日本大話改新的國家、時間、者、
內容和、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促進社會進步/要向先進的國家學習。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統(tǒng)治者為了平復內政的混亂,確立憲法,因此以當時最發(fā)達國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經
濟為目標,遠渡來到中國。他們在航海技術未發(fā)達時,乘坐簡易的使船,為了完成任務拼命地來到中國。
他們在中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成歸國的人給日本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帶來了顯著的影響,
甚至直接促成了社會制度的轉變。
請回答:
(1)材料中的日本的社會制度變革是什么時間?誰在位時仿效哪個國家的典章制度而采取的對日本社會發(fā)展
有深遠影響的改革措施?
(2)這次改革在經濟、政治上的措施分別是什么?是什么性質的?它對日本社會進程的影響又是什么?
材料二:讀圖
(3)讀圖A回答,地方豪強組建武士集團,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
(4)讀圖B回答,鐮倉幕府有何特權?幕府首領、天皇、武士階層在日本政治生活中處于怎樣的地位?
第6頁共14頁.
(5)鐮倉幕府的建立有何影響?
【答案】(1)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我國唐朝。
(2)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
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
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tǒng)一賦稅。
性質: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
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fā)展成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3)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4)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幕府首領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
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
(5)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此進入了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tǒng)治時期
【詳解】(1)根據材料“因此以當時最發(fā)達國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經濟為目標,遠渡來到中國”并所學知識
可知,從646年(7世紀中期)開始,日本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
改新”。
(2)根據材料“他們在中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成歸國的人給日本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帶來了
顯著的影響,甚至直接促成了社會制度的轉變”并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以
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
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
不能買賣;統(tǒng)一賦稅。性質:根據材料“因此以當時最發(fā)達國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經濟為目標”并結合所學
可知,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
影響:根據材料“甚至直接促成了社會制度的轉變”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發(fā)展成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3)根據圖A“盛甲武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方豪強組建武土集團,逐漸開多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
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4)根據圖B“鐮倉幕府開府將軍賴源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
力。幕府首領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
武士階層手中。
(5)結合所學“鐮倉幕府”的史實可知,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日本由此進入了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tǒng)治
時期。
核心知識2.阿拉伯帝國
一、選擇題(共12小題)
第7頁共14頁.
1.由于踐行伊斯蘭教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化上持
寬容與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從而大大推動了()
A.伊斯蘭教的傳播B.科學進步和發(fā)展
C.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D.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答案】B
【詳解】由于踐行伊斯蘭教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
化上持寬容與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時代的科學進步和發(fā)展,B項正確;穆罕穆德創(chuàng)立伊斯
蘭教的目的是要突破氏族部落的藩籬,為建立統(tǒng)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而材料“帝國的阿拉伯人”說明當
時伊斯蘭教已經推動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排除AC項;材料沒有涉及阿拉伯帝國的擴展,排除D項。故選B
項。
2.按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排列穆罕默德的宗教和政治活動,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征服麥加②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③基本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
A.①②④③B.②③④①C.②④①③D.③②①④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①征服麥加在630年;②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在7世紀初;③基本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在
632年;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在622年。因此,先后順序為②④①③,C項正確;ABD項順序錯誤,
排除ABD項。故選C項。
3.“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qū),這個文化區(qū),既有
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边@說明()
A.阿拉伯數字貢獻獨特B.阿拉伯人擔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使者
C.阿拉伯文化特色鮮明D.阿拉伯醫(yī)學著作長期被歐洲奉為經典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qū),這個文化區(qū),既有古代東方文化
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阿拉伯文化特色鮮明。C項正確;阿拉伯數
字、擔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使者、阿拉伯醫(yī)學著作,在題干內容中都沒有體現,排除ABD項。故選C項。
4.“這是一個獨特的民族,它用戰(zhàn)車把宗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用嘴巴將東西方文化傳承、傳播,某種
數字因此冠上他的大名”。材料中由“獨特的民族”建立的國家是()
A.亞歷山大帝國B.拜占庭帝國C.羅馬帝國D.阿拉伯帝國
【答案】D
第8頁共14頁.
【詳解】由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統(tǒng)一的阿拉
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征服和擴張,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
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阿拉伯人奔波于歐亞大陸之間,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促進了這些地區(qū)文化和經濟的發(fā)展,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所以這個“獨特的民族”建立的國家
是阿拉伯帝國,D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在征服的過程中傳播的是希臘文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某
種數字因此冠上他的大名”指的是阿拉伯數字,與拜占庭帝國和羅馬帝國不符,排除B項、C項。故選D項。
5.中世紀阿拉伯名醫(yī)伊本·森納編寫的醫(yī)學著作《醫(yī)典》傳入歐洲后,被歐洲各個大學用作醫(yī)學教科書,更
被歐洲和中亞各國廣為印行。材料說明()
A.阿拉伯人奉行大一統(tǒng)的文化政策B.《醫(yī)典》促進了中世紀歐洲大學的興起
C.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發(fā)展作出了貢獻D.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醫(yī)典》傳入歐洲后,被歐洲各個大學用作醫(yī)學教科書,更被歐洲和中亞各國廣為印
行”可知,材料說明了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大一統(tǒng)的文化政
策,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明《醫(yī)典》傳入歐洲后,被歐洲各個大學用作醫(yī)學教科書,無法說明促進了中
世紀歐洲大學的興起,排除B項;阿拉伯文化是中亞地區(qū)的文化,不屬于西方文明,排除D項。故選C項。
6.這是個獨特的民族……用戰(zhàn)車把宗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將東西方文化
傳承、傳播。這個獨特的民族是()
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倫C.古代阿拉伯D.古代羅馬
【答案】C
【詳解】阿拉伯人通過戰(zhàn)爭將伊斯蘭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阿拉伯商人的足跡從此遍及四方,阿拉伯
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故排除ABD,C項正確。故選C項。
7.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qū)性單一民族的宗教發(fā)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通過
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伊斯蘭
教創(chuàng)立于()
A.公元前6世紀B.公元1世紀
C.公元前7世紀D.公元7世紀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是阿拉伯語
“順從”的意思。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意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蘭教的典型建筑是麥加清
第9頁共14頁.
真寺。D項正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排除A項;基督教發(fā)端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tǒng)治
下巴勒斯坦地區(qū),排除B項;公元前7世紀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8.對如圖解讀正確的是()
A.阿拉伯人發(fā)明,古印度人改造B.古印度人發(fā)明,阿拉伯人改造
C.古埃及人發(fā)明,古希臘人改造D.古希臘人發(fā)明,古埃及人改造
【答案】B
【詳解】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chuàng)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
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B項正確;ACD項對題干圖
片解讀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9.如圖體現了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是()
A.兼收并蓄B.固守傳統(tǒng)C.風格單調D.政教合一
【答案】A
【詳解】從圖示信息可知,阿拉伯文化吸收了諸多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可見,其特點是兼收并蓄,A項正確;
BCD三項表述錯誤,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
10.托爾斯泰說:“穆罕默德圣人,他引導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與犧牲,又為他
們開辟了一條文明進步的大道?!毕铝惺录信c穆罕默德有關的是()
①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②622年在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③基本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④攻克埃及,橫掃北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第10頁共14頁.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由于遭到傳統(tǒng)勢力的反對,穆罕默德于
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這是政教合一
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
承認穆罕默德的統(tǒng)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①②③符合題意;穆罕默德沒有攻克埃及,④不符合
題意。所以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
11.東西方各個文明都出現過偉大的思想家、精神導師。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也
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下列人物與思想搭配正確的是()
A.孔子——“仁政”B.蘇格拉底——“原子論”
C.釋迦牟尼——信仰“耶穌基督”D.穆罕默德——獨尊“安拉”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真主--安拉,D項正確;
孟子主張“仁政”,排除A項;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排除B項;釋迦摩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與基督教無
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2.英國某史家指出:當國家不斷擴大,并開始統(tǒng)治大量人口之后,它們可以被稱為帝國。在世界古代史
上,曾出現過一些著名的帝國,如下圖所示,它們都()
①曾擁有過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疆域②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
③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和法律體系④控制了商路并對過境商品征收重稅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詳解】j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
國曾擁有過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疆域,①正確;六大帝國由于地跨歐亞非三洲,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聯系和
文化交流,②正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處在奴隸社會時期,并未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③錯誤;控
制了商路并對過境商品征收重稅的是奧斯曼帝國,④錯誤。因此,①②正確,③④錯誤,A項正確;BCD
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
第11頁共14頁.
二、綜合題(共2小題)
13.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請觀察下列圖片,然后回答問題。
圖一:佛教由公元前六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因為他屬于釋迦族,人們
稱他的佛號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在世界上尤其是
對于東亞和南亞地區(qū)具有廣泛的影響。
圖二:伊斯蘭教于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tǒng)稱為
“穆斯林”意為“順從者”。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真主,名曰安拉。伊斯蘭教的宗教習俗包括五
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蘭教是中東、非洲的大部分
及亞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至2011年為止,全球約有13億9300萬穆斯林。
圖三: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公元4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并逐
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浇桃詺W洲為傳播中心,并由此傳播至遠東、美洲、非洲、
大洋洲等地?,F今基督教徒約有17億7千萬人。
(1)圖一屬于史料類別中的()
A.第一手資料B.第二手資料
(2)從以上圖片和文字介紹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點?(寫出三點即可)
信息點一:______;信息點二:______;信息點三:______。
(3)根據以上圖片和文字介紹,分析世界三大宗教具有哪些特點。(寫出兩點即可)
【答案】(1)A
(2)信息:宗教名稱;創(chuàng)立者;信眾數量;宗教習俗;傳播地區(qū);宗教地位等。
(3)特點:信眾多、傳播范圍廣等。
【解析】(1)選擇:由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資料主要包括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
文物古跡和其他實物等,所以圖一中的照片屬于第一手資料,A項正確;第二手資料是指經過后人或其他人
的轉述記錄和推理得出來的資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
(2)信息:由材料“佛教由公元前六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chuàng)”“伊斯蘭教于公元七
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第12頁共14頁.
可以得出的宗教名稱、創(chuàng)立者;由材料“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在世界上尤其是對于東亞
和南亞地區(qū)具有廣泛的影響”“至2011年為止,全球約有13億9300萬穆斯林”“現今基督教徒約有17億7千
萬人”可以得出三種宗教的信眾數量;由材料“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真主,名曰安拉。伊斯蘭教的宗
教習俗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可以得出宗教習俗;由材
料“伊斯蘭教是中東、非洲的大部分及亞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以歐洲為傳播中心,并由此傳播至
遠東、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可以得出宗教的傳播地區(qū)和宗教地位等。
(3)特點:由材料由材料“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在世界上尤其是對于東亞和南亞地區(qū)
具有廣泛的影響”“伊斯蘭教是中東、非洲的大部分及亞洲主要部分的主流宗教,至2011年為止,全球約有
13億9300萬穆斯林”“基督教以歐洲為傳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鋼管加工定制合同
- 委托居間房屋買賣合同
- 《財政與金融(第2版)》 課件匯 趙立華 第8-16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宏觀調控
- 2025年度個人留置車輛借款合同(二手車留置權解除與還款)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產業(yè)財產贈與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銷售員聘用協議書含銷售數據分析服務3篇
- 高科技裝備與新型材料在體育產業(yè)的應用探索
- 二零二五年度新材料研發(fā)與應用股權合作協議3篇
- 2025年度數據分析師個人雇傭勞動合同樣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誠意金支付及教育資源共享合作協議4篇
- 介入科圍手術期護理
- 體檢科運營可行性報告
- 青光眼術后護理課件
- 設立工程公司組建方案
- 設立項目管理公司組建方案
-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期末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退款協議書范本(通用版)docx
- 薪酬戰(zhàn)略與實踐
- 焊錫膏技術培訓教材
-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2023年七年級下學期數學期末復習試卷【含答案】
- 答案之書(解答之書)-電子版精選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