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癇病中醫(yī)診療指南》-公示稿_第1頁
《癇病中醫(yī)診療指南》-公示稿_第2頁
《癇病中醫(yī)診療指南》-公示稿_第3頁
《癇病中醫(yī)診療指南》-公示稿_第4頁
《癇病中醫(yī)診療指南》-公示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CCS**

團體標準

T/CACMXXXX-15

癇病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

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GuidelinesofMentalDiseasesforChinese

Medicine--Epilepsy

20**-**-**發(fā)布20**-**-**實施

附件十二:編制說明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

0

目?次

(必備要素)

前言………………2

引言………………3

中醫(y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癇病

1范圍……………4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4

3術語和定義……………………4

4規(guī)范性技術要素

4.1中醫(yī)診斷…………………4

4.2臨床表現…………………4

4.3鑒別診斷…………………4

4.4中醫(yī)證候分型……………5

5治療………………5

5.1治療原則…………………5

5.2辯證論治…………………6

5.3中醫(yī)非藥物療法…………6

6中醫(yī)療效評價標準………………7

7預后………………7

8注意事項…………………………8

參考文獻……………8

1

癇病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送審稿)

1范圍

本《指南》規(guī)定了癇病的定義、臨床特征、診斷標準、治療方案。

本《指南》適用于癇病的中醫(yī)臨床診療。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5657-1995《中醫(yī)病癥分類與代碼》

GB/T16751.1-1997《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

GB/T16751.2-1997《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

GB/T16751.3-1997《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治法部分》

ZYYXH/T132-2008《中醫(yī)內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癇病》

GB/T13016-2009《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

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

ZYYXH/T442-471-2015《中醫(y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癇病》

GB/T14396-2016《疾病分類與代碼》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癲癇編碼于G40~G41。

癇病的定義:相當于西醫(yī)學的“癲癇”(Epilepsy)。是指因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刺激等

所引起的一種發(fā)作性神志失常疾病,俗稱“羊癇風”,常因情志變化、發(fā)熱、饑餓或過度勞

累等因素而誘發(fā)。

4診斷

4.1中醫(yī)診斷標準

(1)任何年齡、性別均可發(fā)病,但多在兒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發(fā)病,可有家族史,每因

驚恐、勞累、情志過極等誘發(fā)。

(2)發(fā)作前可有眩暈、胸悶等先兆癥狀。

(3)典型發(fā)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異常叫聲等,

或僅有突然呆木,兩眼瞪視,呼之不應,或頭部下垂,肢軟無力,面色蒼白等。醒后如常人。

(4)局限性發(fā)作可見多種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無突然昏倒,或凝視,或語言

障礙,或無意識動作等。多數在數秒至數分鐘即止。

4.2臨床表現

發(fā)作性、間歇性神志異常,神志恍惚,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痙攣抽搐,

或口中作豬羊叫聲,移時復醒,醒后如常人。其發(fā)作程度有輕重,發(fā)作間隔時間有久暫,發(fā)

作時間有長短,發(fā)作時患者可出現局限性的運動、感覺及精神的異常,也有全身性的發(fā)作,

一般的患者醒后除感覺疲乏外,一切如常人。

4.3鑒別診斷

癇病當與中風、痙病、厥證、昏迷、癲病作出鑒別。

4

4.3.1中風:本病重證與中風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的主癥,但本病無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等癥;而中風病亦無本病之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或病作怪叫等癥,以資區(qū)別。

4.3.2痙病: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病發(fā)亦可神昏,但多出現在抽

搐以后。

4.3.3厥證:厥證除見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癥外,還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無口吐涎

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等癥,臨床上亦不難區(qū)別。

4.3.4昏迷:昏迷是完全意識喪失的一種類型,是臨床上的危重癥。昏迷的發(fā)生,提示患者

的腦皮質功能發(fā)生了嚴重障礙。主要表現為完全意識喪失,隨意運動消失,對外界的刺激的

反應遲鈍或喪失,但患者還有呼吸和心跳。

4.3.5癲?。喊d病是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語無倫次、靜而多抑為特征的疾病,俗稱“文

癡”,以成年人多見。

4.4中醫(yī)證候分型

4.4.1痰火擾神證

猝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有力,口中有聲,氣高息粗,煩躁不安,口吐白

沫,痰鳴漉漉,便秘尿赤,口臭口苦。平時情緒急躁,失眠,口干苦。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或滑數。

4.4.2風痰閉竅證

猝然仆倒,昏不知人,目睛上視,口吐白沫,喉中痰鳴,手足抽搐。舌淡紅,苔白膩,

脈滑或弦滑。發(fā)作前可有胸悶、眩暈、乏力等先兆癥狀。

4.4.3瘀阻腦竅證

發(fā)則猝然仆倒,昏不知人,瘛疭抽搐,抽搐形式比較固定,或單以口角、眼角、肢體

抽搐,或全身抽搐,或口眼相引,面部肌肉偏向一側;或以麻木、疼痛為主要表現者,如劇

烈頭痛、腹痛、肢痛等,顏面、口唇青紫。平時可有頭痛、頭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

點,脈弦或澀。

4.4.4心脾兩虛證

久癇不愈,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僅頭部下垂,四肢無力;或四肢抽搐無力,口吐白

沫,口噤目閉,二便自遺,伴面色蒼白,心悸;舌質淡,苔白,脈沉弱或弱。

4.4.5肝腎陰虛證

癇病頻發(fā),猝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逆冷,肢體抽搐無力,或手足蠕動,或瘛疭,或

失神發(fā)作,或語謇。平日健忘,失眠,腰膝酸軟,兩眼干澀,耳輪焦枯不澤,便結,舌質紅

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5治療

5.1治療原則

發(fā)作頻繁時,以治標為主。痰濁、瘀血、風陽蒙蔽清竅,流竄經絡是造成癇病發(fā)作的基

本病理因素,故發(fā)作時應豁痰祛瘀、順氣、熄風開竅定癇以控制其發(fā)作。休止期、緩解期,

應標本兼顧。在休止期、緩解期除初發(fā)病例外,多顯示出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應標本兼顧,

但應視具體情況或偏于治本,或偏于治標,或標本并重。還應治分新久,大抵癇病初發(fā),多

為陽癇,治以滌痰熄風瀉火為主。癇病病久,多屬陰癇,以調理陰陽,治本為主。肝腎不足

5

者,滋補肝腎;心脾兩虛者,補益心脾。其發(fā)作期呈發(fā)作性、間歇性神志異常,神志恍惚,

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痙攣抽搐,或口中作豬羊叫聲,移時復醒,醒后如常

人等典型癥狀,故根據GRADE方法將辨證分型中的5個類型按照證據質量定為高級別,推薦強

度為強級。

5.2辯證論治

(1)痰火擾神證

治法:淸肝瀉火,化痰開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合滌痰湯(《濟生方》)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

膽南星、石菖蒲、枳實、半夏、生地、鉤藤、地龍、郁金、木通、澤瀉、甘草。

加減:若大便秘結較重者,可加生大黃;若痰黏甚者可加竹瀝水;若痰火壅實、大便秘

結者,可用竹瀝達痰丸以祛痰瀉火通便。

(2)風痰閉竅證

治法:滌痰熄風,開竅定癇。

方藥:定癇丸(《醫(yī)學心悟》)加減。竹瀝、貝母、膽南星、半復、陳皮、天麻、全蝎、

僵蠶、郁金、遠志、丹參、茯神、琥珀、甘草。

加減:若痰黏不利者,加瓜蔞;若痰涎清稀者,可加干姜、細辛;若納呆者,可加白術、

茯苓。

(3)瘀阻腦竅證

治法:活血通竅,祛瘀定癇。

方藥: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桃仁、紅花、赤芍、川芎、蔥白、生姜、石菖

蒲、郁金、雞血藤、丹參、乳香、沒藥、當歸、炙甘草。

加減:若兼痰熱,加竹瀝、膽南星;兼肝火上擾,加菊花、石決明;兼陰虛,加麥門冬、

鱉甲;兼心腎虧虛,加黨參、枸杞、熟地黃。胸悶喜太息者,可加柴胡、郁金、木香、青皮

疏肝破氣;血瘀甚者,可加三棱、莪術破氣行血。

(4)心脾兩虛證

治法:補心健脾,定風止癇。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遠志、雞血藤、龍眼肉、丹參、

當歸、木香、黃芪、陳皮。

加減:若體虛不甚,可酌加僵蠶、蜈蚣熄風化痰,通絡止痙;兼痰濁,可加半夏、膽南

星。

(5)肝腎陰虛證

治法:滋補肝腎,熄風定癇。

方藥:大補元煎(《景岳全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杜仲、枸杞子、龜板膠、

鱉甲膠、牡蠣、阿膠、鉤藤、天麻、僵蠶。

加減:若心中煩熱者,可加竹葉、燈心草;大便秘結甚者,可加火麻仁、肉蓯蓉。也可

用定振丸滋補肝腎,熄風定癇。在休止期投以滋補肝腎之品,既能熄風,又能柔筋,對防止

癇病的復發(fā)有一定作用。

5.3中醫(yī)非藥物治療

6

(1)針刺療法

多用于發(fā)作期,法擬豁痰開竅,平肝熄風。取穴以督脈、心經及心包經穴為主,癇發(fā)時

刺用瀉法。①分兩組取穴,可交替使用。一組為百會、印堂、人中、內關、神門、三陰交;

另一組為鳩尾、中脘、內關、間使、太沖。加減法:陰癇而抽搐重者,酌加風池、風府、合

谷、陽陵泉;陰癇而濕痰盛者,酌加天突、豐隆,灸百會、氣海、足三里;癇病頻發(fā)者,針

刺明堂、人中,灸中脘,也可針刺會陰、長強。②用強刺激手法針刺太溪、照海、天井、神

門、百會。③中度刺激啞門、鳩尾、內關、太沖,留針20~30min。④取穴:大椎。方法:用

26號2寸針,從大椎穴進針稍向上斜刺,當刺人1.5寸左右,患者有觸電感傳到上、下肢時立

即出針。隔天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1周,再進行第2個療程,一般需3~4個療程。注

意事項:要嚴格掌握進針深度,太淺效果不好,太深恐傷脊髓神經。

(2)頭針療法

①部位:根據腦電圖檢査和臨床表現,找到異常放電的“興奮灶”來確定其病變發(fā)生的

具體區(qū)域或部位。②方法:根據確定的區(qū)域或部位進行針刺,用頭針手法(快速、大幅捻轉,

或用電針),隔天1次,3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復查腦電圖。每個療程后休息5~7天再進

行第2個療程。③注意事項:一定要借助腦電圖的檢査確定部位。

(3)穴位注射

取穴:大椎、足三里(雙)、內關(雙)后復查腦電。方法:采用乙酰谷酰胺100mg加

注射用水5ml;或維生素B120mg和維生素B120.1mg加2%普魯卡因4ml,兩種藥液交替使用,

大椎、內關穴各用藥1毫升,其余藥液全部注入足三里(雙)。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年幼兒童勿用。

(4)穴位埋線

取穴:身柱、陶道、大椎;豐?。p)、內關(雙)眾方法:先將0~2號羊腸線剪成3~4

厘米長,浸在75%酒精中消毒30min。臨用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再在無菌操作下將其浸人

10mg的安定注射液安瓿中,每支安瓿放羊腸線5~6根,加以密封,過1周后使用。3個月埋1

次,共埋3次。注意事項:一定要嚴格消毒。

(5)穴位敷貼療法

處方:白胡椒3g,月石1g,麝香0.05g。共研細末,貼敷神闕穴,發(fā)作期3日換1次,發(fā)

作控制后7日換1次,鞏固3個月。

6中醫(yī)療效評價標準

通過《癇病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動態(tài)觀察中醫(yī)證候的改變。

西醫(yī)療效評價標準:

(1)顯效:發(fā)作頻率減少≥75%且<100%

(2)有效:發(fā)作頻率減少≥50%且<75%

(3)無效:發(fā)作頻率減少<50%

(4)惡化:發(fā)作頻率增加

7預后

7

病陽癇者,若治療確當,癇止后再予丸藥調理,可以較好地控制其發(fā)作;陰癇及久病正

虛而邪實者,則療效較差。陽癇初發(fā)或病程在半年以內者,尤其應重視休止期的治療和情志、

飲食的調理,如能防止癇病的頻繁發(fā)作,一般預后較好。如雖病陽癇,但因調治不當,或遇

有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等誘因的觸動,可致頻繁發(fā)作,進而正虛邪盛轉變?yōu)殛幇B,休止期應

注意治療和調養(yǎng),及時給予調理脾胃和氣血,健腦髓,或參用順氣滌痰、活血化瘀等法使患

者體質恢復,則可逐漸緩解。緩解期間,亦應注意調治。

有少數病例,發(fā)癇時因喉間痰涎而窒息,應及時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救治。若救治不

及時可致陰陽離絕而死亡。亦有少數病例,癇發(fā)時呈持續(xù)狀態(tài),此時應髙度重視。采用綜合

措施予以積極救治,可終止其發(fā)作。但仍有較高比例的病例,可致明陽離絕而死亡??偟恼f

來,本病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難以根治,但只要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并堅持規(guī)律

性治療、長期治療,其預后還是比較好的。

8注意事項

應用本指南時應先明確診斷,對于腦器質性疾病誘發(fā)的癲癇,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本指

南不能應用于除癇病外的其他疾病,如中風、痙病、厥病、昏迷、癲病等,以免發(fā)生診療錯

誤,影響患者的轉歸及預后。

參考文獻

[1]趙永厚,蔡定芳.中醫(yī)神志病學[M].上海市“十一五”重點圖書.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

版社.2009,9:81-93.

[2]張宏耕.中西醫(yī)結合精神病學[M].新世紀全國高等醫(yī)藥規(guī)劃教材.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

社.2005,10:126-132.

[3]施杞.臨床中醫(yī)腦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4:117-119.

[4]王永炎.臨床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2:620-630.

[5]王永炎.實用中醫(yī)內科學[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9:449-455.

[6]黃文東.實用中醫(yī)內科學(第一版)[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6:370-378.

[7]王永炎.中醫(yī)內科學(第二版)[M].“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

社.1999,9:312-322.

[8]張伯禮.中醫(yī)內科學(第二版)[M].衛(wèi)生部“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1:133-140.

[9]吳勉華.中醫(yī)內科學[M].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第九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2:156-163.

[10]馬融,李少川,李新民,胡思源,孫希煥,劉玉珍,張喜蓮,李向農,馬秀華.抗癇膠囊治療小

兒癲癇93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02,43(04):279-280.

[11]辛莉,魏佑蓮,葉其芬,曲竹秋.抗癇膠囊治療小兒癲癇301例—附西藥對照組100例[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