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魯教版九年級科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魯教版九年級科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魯教版九年級科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魯教版九年級科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魯教版九年級科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魯教版九年級科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單選題(共5題,共10分)1、在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要使E的產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鏈應是()

A.A→B→C→EB.A→B→EC.A→DD.A→B→C2、在用酵母菌家庭釀酒的過程中;從密閉的發(fā)酵盆中檢測出三種化合物,其濃度變化如圖所示。圖中P,Q,R依次代表()

A.酒精、二氧化碳、氧氣B.酒精、氧氣、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氧氣、酒精D.二氧化碳、酒精、氧氣3、在面盆、痰盂等鐵制品表面燒制搪瓷的目的是()A.增大硬度防止撞壞B.增大厚度防止磨損C.防止鐵生銹且美觀D.美觀和消毒殺菌4、下列關于內能、熱量、溫度說法正確的是()A.物體溫度越低,所含的熱量越多B.物體吸收熱量,它的溫度一定會升高C.物體溫度升高,它的內能一定增加D.物體內能減少,它一定放出熱量5、下列物質與其相應缺乏時表現出來的癥狀不相匹配的是()A.維生素C—壞血病B.含鈣的無機鹽—神經炎C.維生素A—夜盲癥D.含鐵的無機鹽—貧血癥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6、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等。7、在群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____。8、提倡____,已經成為我國人口政策中的重要內容,這對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9、脂肪可以分為____和____兩種.10、取一塊木炭,做如下實驗并記錄:①觀察木炭的顏色、狀態(tài);②另取一塊體積相同的煤塊,比較它們的重量;③點燃木炭并檢驗生成的是否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以上各項目中,只屬于物理變化的是____(填序號),由此可知,木炭的化學性質有____。11、可溶性堿相似的性質。

(1)堿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____,無色酚酞試液變____;

(2)某些堿能和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____和____;

(3)堿能和酸反應生成____和____;

(4)堿能和某些鹽反應生成____和____。12、2015年1月,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氫彈之父”于敏院士,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氫彈利用的是氫核的____變在瞬間釋放的能量.13、配制一瓶如圖的溶液需氯化鈉____g;配制50g6%的氯化鈉溶液,量筒量取水時仰視讀數(其他操作正確),所得溶液的質量分數____6%(填“>”;“<”或“=”)。

14、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由BaCl2、KCl、Na2CO3、CuSO4、Na2SO4等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證實其組成;做了以下實驗:

①將這包固體粉末加入水中;充分攪拌,過濾,得白色沉淀,上層清液為無色。

②向①所得的白色沉淀加入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放出無色氣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根據上述實驗判斷,該粉末中一定有____,可能含有____。(填化學式)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5、植物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評卷人得分四、其他(共4題,共12分)16、(1)如圖1所示;請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畫出AB在平面鏡中的像.

(2)為了使輕質杠桿AB在如圖2所示位置靜止,請你在杠桿上畫出所施加最小力F1的示意圖.

17、如圖中活塞抽水機的柄是一根彎曲的杠桿;請畫出動力F的力臂L.

18、如圖所示;用滑輪組沿水平地面拉動物體A,請畫出最省力的繞繩方法.

19、如圖是用釣魚竿釣魚的情景,其中動力為F1,阻力為F2,請在圖中作出阻力F2的力臂2.

參考答案一、單選題(共5題,共10分)1、B【分析】【解答】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殘枝落葉和動物的骨骼;皮毛等難以被下一個營養(yǎng)級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地說,再輸入到下一個營養(yǎng)級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yǎng)級。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營養(yǎng)級越多,在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要使E的產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鏈應是最短的那條食物鏈,即:A→B→E。故選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記住所學的知識,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2、D【分析】【分析】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發(fā)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做這題的關鍵是仔細分析圖形;結合題意答題。

【解答】酵母菌發(fā)酵釀酒需要無氧的環(huán)境;容器密封,由于酵母菌的生殖繁殖,很快就會把密封的容器中有限的氧氣消耗掉,因此急劇減少的物質R是氧氣;在開始的生長繁殖過程中就會有二氧化碳產生,繁殖的足夠的數量之后,再發(fā)酵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比酒精多,因此物質P是二氧化碳,Q是酒精。

故答案為:D3、C【分析】【解答】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水和氧氣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中容易生銹;防止鐵生銹就是使鐵與水或氧氣隔絕,燒制搪瓷即可起到以上的目的。

【分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掌握鐵生銹的條件,并據此聯想到防止鐵生銹的措施。4、C【分析】【解答】解:A;描述熱量的術語只能用“吸收”或“放出”;不能用“含有”故A錯誤;

B;物體吸收熱量;它的溫度可能會升高,也可能不變,例如:晶體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故B錯誤;

C;物體溫度變化其內能一定變化;物體溫度升高,它的內能一定增加,故C正確;

D;物體的內能減少;可能是放出熱量,還有可能是對外做功,故D錯誤.

故選C.

【分析】(1)物體吸熱或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大;但物體的內能增大,不一定是由物體吸熱或溫度升高引起的.

(2)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式,二者是等效的.5、B【分析】【解答】選B。缺乏維生素A;會得夜盲癥,缺乏維生素C,會得環(huán)血?。粺o機鹽對人體也很重要,如果缺乏,也會引起相應的病癥,如缺乏含鐵無機鹽會造成缺鐵性貧血;鈣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重要成分,兒童缺鈣易患佝僂?。蚀鸢高x: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作用。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6、pH溫度【分析】【分析】結合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回答。

【解答】酶的催化作用易受到溫度;酸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適宜外界條件往往是不同的。

故答案為:pH;溫度7、植物【分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據此作答。

【解答】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梢娋G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有三個,①完成物質轉變.它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不僅用來構成植物體的本身,也為其它生物以及人類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同時釋放出氧氣,除了滿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外,還供給了動物呼吸利用。②完成了自然界規(guī)模巨大的能量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它把光能轉變?yōu)橘A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源泉。③從根本上改變了地面上的生活環(huán)境。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平衡。由這三大意義可知: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的食物;氧氣和能量的源泉,植物在自然界中起主導作用。

故答案為:植物8、優(yōu)生優(yōu)育【分析】【分析】我國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解答】解:優(yōu)生優(yōu)育是計劃生育具體內涵的延伸,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計劃生育的具體化體現.我國是人口大國,巨大的人口壓力會制約著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做好優(yōu)生優(yōu)育既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約人口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對未來社會整個民資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應該要堅持做好優(yōu)生優(yōu)育,為子孫后代的良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優(yōu)生就是讓每個家庭都有健康的孩子.優(yōu)育就是讓每個出生的孩子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已經成為我國人口政策中的重要內容,這對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9、植物脂肪|動物脂肪【分析】【分析】按脂肪的來源;一般可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這兩者都可食用.【解答】解:脂肪一般可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植物脂肪習慣上成為油,一般為液態(tài),化學成分是不飽和脂肪酸,動物脂肪習慣上成為脂或者脂肪,一般為固態(tài),化學成分是飽和脂肪酸.

故答案為:植物脂肪;動物脂肪.10、④木炭可以燃燒【分析】【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瘜W性質是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解答】把木炭砸碎只是形狀發(fā)生了變化;屬于物理變化;點燃木炭并檢驗生成的是否是二氧化碳,可知木炭具有可燃性。

故答案為:④木炭可以燃燒11、藍紅鹽水鹽水另一種堿另一種鹽【分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堿的通性。

(1)堿溶液能跟酸堿指示劑起反應;紫色石蕊試液遇堿變藍,無色酚酞試液遇堿變紅。不溶性堿,如不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

(2)堿能跟酸性氧化物起反應生成鹽和水。堿+酸性氧化物=鹽+水。如:2NaOH+CO2=Na2CO3+H2O;

(3)堿能跟酸起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堿+酸=鹽+水(也叫中和反應)。如:2NaOH+H2SO4=Na2SO4+2H2O;

(4)堿能跟某些鹽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堿與另一種鹽。堿+鹽=新堿+新鹽(新堿和新鹽至少有一種是沉淀,或新堿是難電離易揮發(fā)的一水合氨)。

如:2NaOH+CuSO4=Cu(OH)2↓+Na2SO4

【解答】

(1)堿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____,無色酚酞試液變____;

(2)某些堿能和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________和____;

(3)堿能和酸反應生成________和____;

(4)堿能和某些鹽反應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

故答案為:藍;紅;鹽;水;鹽;水;另一種堿;另一種鹽。12、聚【分析】【解答】解:開發(fā)和利用核能有兩種途徑;核裂變和核聚變.其中原子彈是根據核裂變原理制成的,氫彈是根據核聚變原理制成的,它們在爆炸時都是在不可控的情況下進行的.

故答案為:聚.

【分析】質量較大的原子核變成兩個相差不大的原子核的現象叫做核裂變;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核的現象叫核聚變.利用核裂變制成了原子彈,利用核聚變制成了氫彈.13、4.5<【分析】【分析】根據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x100%得出: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可以算出溶質的質量;量筒讀數時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小,俯視液面,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大。

【解答】500mL=500cm3,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配制一瓶如圖的溶液需氯化鈉的質量為1.0g/cm3×500cm3×0.9%=4.5g.

配制50g6%的氯化鈉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時,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小,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大,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4、BaCl2、Na2CO3KCl【分析】【分析】根據各物質之間的反應現象和反應規(guī)律分析:硫酸銅溶液呈藍色;碳酸鋇溶于稀鹽酸,硫酸鋇不溶于鹽酸.

【解答】解: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無色溶液,說明沒有硫酸銅.得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全部溶于鹽酸并有氣體生成,說明沉淀是碳酸鋇沉淀,沒有硫酸鋇,白色固體中肯定含有氯化鋇、碳酸鈉;氯化鉀存在與否對實驗現象沒有影響,故可能含有氯化鉀。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5、A【分析】【解答】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呼吸作用進行的場所為線粒體,表達式為: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呼吸作用的實質都是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故答案為:正確。

【分析】線粒體能將細胞中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四、其他(共4題,共12分)16、【分析】【解答】解:(1)分別作出物體AB端點A;B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B′;用虛線連接A′、B′即為AB在平面鏡中的像;如圖所示:

(2)在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一定的情況下,最省力,即動力臂最長,由圖知OB比OA長,所以OB做動力臂最長,過B點與OB垂直向上作垂線就得到動力F1的方向是斜向上的力.如圖所示:

【分析】(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