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技術規(guī)程》(T-CSF 003-2020)_第1頁
《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技術規(guī)程》(T-CSF 003-2020)_第2頁
《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技術規(guī)程》(T-CSF 003-2020)_第3頁
《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技術規(guī)程》(T-CSF 003-2020)_第4頁
《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技術規(guī)程》(T-CSF 003-202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20

B05

CSF

團體標準

T/CSF003-2020

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

技術規(guī)程

AfforestationregulationthroughMechanizedstriplandpreparationinsubtropical

lowmountainandhillyarea

2020-12-25發(fā)布2020-12-25實施

中國林學會發(fā)布

T/CSF003-2020

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機械帶狀整地的原則、適用條件、設計、施工和工程管理規(guī)范。

本標準適用于亞熱帶低山丘陵區(qū)人工經濟林和用材林造林機械整地??蔀槠渌貐^(qū)相似造林地整地

提供參考。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GB/T15776-2016造林技術規(guī)程

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本文件。

3.1

機械帶狀整地

在造林跡地坡面上,用整地機械按照一定行距,沿等高線開挖出一定寬度(3~4m)和深度(25~

30cm)環(huán)山帶面的造林整地方式。

3.2

整地帶面

帶狀整地時形成的長帶內傾梯面。

3.3

導水坡面

在環(huán)山造林地沿水流方向形成的坡面。

3.4

塄沿

1

T/CSF003-2020

在整地梯面外沿修筑的攔水土埂。

3.5

導水壩頭

環(huán)山坡面沿水流方向盡頭修筑的出水口。

3.6

低山

絕對高度為500~1000m,相對高度為200~500m,平均坡度5°~10°的山地,有些低山也可能比

較陡峭。

3.7

丘陵

絕對高度在200m以上,500m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起伏不大,坡度較緩,地面崎

嶇不平,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4原則

4.1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原則

因害設防,因需建設。根據(jù)自然條件采取綜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

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4.2

依托科技原則

在不斷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基礎上,依靠科技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縮短成林、成材周期,從而

實現(xiàn)速生、豐產和優(yōu)質。

5適用條件

5.1

適用地區(qū)

適宜在年降雨量1600mm及以下,坡度小于30°,海拔小于800m的亞熱帶低山丘陵地區(qū)實施。

5.2

地類

2

T/CSF003-2020

適宜在需要更新改造的亞熱帶低山丘陵地荒山荒坡(退耕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灌木林地、

疏林地或低質低產林地實施。

5.3

立地條件

機械整地適宜在基巖為板頁巖、花崗巖的造林地實施,也可以在土層較厚、較為堅固的其他基巖實

施。

6設計

6.1

設計目標

緩洪攔沙效益達70%以上,土壤侵蝕強度不超過微度侵蝕指標。整地成本降低20%以上,造林工

程綜合效益提高15%以上。

6.2

設計原則

工程措施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做到山上山下綜合治理,坡面工程按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設計。

設計應符合《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1018-2014)和《造林技術規(guī)程》(GB/T15776-2016)

專業(yè)技術要求。

6.3

工程布設

6.3.1

山頂工程

30°以上陡坡及山頂,不可實施機械帶狀整地工程,可視具體情況進行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封禁

等工程措施。

6.3.2

坡面工程

30°以下的坡面視為山間部分,可實施機械帶狀整地工程。

6.3.3

溝谷工程

根據(jù)地勢和實施條件修建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

3

T/CSF003-2020

6.3.4

坡面引水工程

根據(jù)地勢和實施條件修建導水坡面、塄沿和導水壩頭,防止坡面水土流失。

6.4

樹種選擇與栽植密度

6.4.1

山頂與山脊

山頂和山脊應在保留原先植被基礎上栽植抗旱、耐瘠薄和水保能力較強的喬木、灌木或草本植物,

包括山烏桕、黃檀、櫟類、木荷、馬尾松、檵木、毛冬青、烏飯、胡枝子、鹽膚木、金雞菊、狗牙根等。

喬灌木初植密度以2400~3600株/公頃為宜。

6.4.2

山腳與溝谷

山腳與山腰土壤深厚且不積水處栽植閩楠、楓香等闊葉樹種,溝谷積水處栽植水杉、榿木等耐水濕

樹種,初植密度以1111~2500株/公頃為宜。

6.4.3

防火帶

一般栽植木荷、楊梅等防火性能好的樹種,栽植密度2000~2500株/公頃,栽植寬度6~8行為宜。

6.4.4

目的樹種

依據(jù)造林目的選擇目的樹種,經濟林定植穴設在整地床面中部或外部,用材林除設置在上述部位外,

還可定植在導水坡面的上部或中部。造林密度參照GB/T15776造林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執(zhí)行,或按照具體樹

種造林作業(yè)設計執(zhí)行。

7施工

7.1

施工順序

宜遵循先上后下,按頂—坡—溝的順序進行施工。

7.2

施工技術指標

4

T/CSF003-2020

7.2.1

床面間距

依坡度及設計樹種生長要求確定,水平間距宜在3m~4m間。

7.2.2

床面寬度

一般宜在3m~4m。

7.2.3

坡面坡度

坡面的設計應符合表1的要求。

表1坡面的設計標準

坡長X﹤150m150m≤X﹤300m300m≤X﹤400m400m≤X

坡度10°~90°8°~10°6°~8°<6°

7.2.4

坡面內斜

一般宜在3°~5°。

7.2.5

塄沿

塄沿的設計應符合表2的要求。

表2塄沿的設計標準

坡長X﹤150m150m≤X﹤300m300m≤X﹤400m400m≤X

楞高5cm5cm~6cm6cm~8cm8cm

7.2.6

導水壩頭

導水壩頭的設計應符合表3的要求。

表3導水壩頭的設計標準

坡長X﹤150m150m≤X﹤300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