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后習題 第六單元檢測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后習題 第六單元檢測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后習題 第六單元檢測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后習題 第六單元檢測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后習題 第六單元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檢測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國潮作為現(xiàn)代時尚景觀中的獨特呈現(xiàn),其創(chuàng)意來源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外在形式則吸納并融匯了當代大眾審美。這種先鋒與復古碰撞的創(chuàng)意,在追求個性化表達的青少年群體之中頗具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產(chǎn)品開始搭上國潮的列車。除了已經(jīng)流行起來的漢服、破圈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成為各大景區(qū)標配的特制文創(chuàng)雪糕,白酒、口紅、家具、家電、電子產(chǎn)品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消費品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國潮款”。隨著工業(yè)化的完成,西方社會已經(jīng)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我國也在朝這一方向加速推進。在后現(xiàn)代社會,商品不再是僅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而更具有符號價值,人們消費某種商品,更多是為了獲得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兵馬俑造型的文創(chuàng)雪糕不比普通雪糕更甜,但正如網(wǎng)友所言:“逛著兵馬俑吃著兵馬俑造型的雪糕,有種穿越回秦朝的感覺,口中甜絲絲的味道勾起了我對那個朝代的無限好奇,引導著我重新學習了一遍秦朝的歷史?!睆倪@個意義上講,購買和消費國潮產(chǎn)品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在使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國潮產(chǎn)品之所以受到追捧,關鍵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文化自信被喚醒,希望通過時尚的形式走近并了解傳統(tǒng)文化。國潮產(chǎn)品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傳承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國潮產(chǎn)品對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利用仍然是淺層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輕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對于國潮的理解還停留在龍鳳、圖騰、繁體字上,甚至從古代隨意挑選一個物件并將其化作具體“符號”印在服飾上,再染上年畫風格的配色,就為自己打出國潮的噱頭。這些附庸風雅的產(chǎn)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國潮產(chǎn)品,說白了,不過是把傳統(tǒng)文化當作裝點門店的“包裝紙”。還有一些國潮產(chǎn)品在設計中跟風獵奇,把詩文字詞、典籍圖畫、車馬舟船等古風元素進行生硬嫁接或胡亂雜糅,通過所謂后現(xiàn)代藝術化處理裝飾門臉以示復古。更有甚者,張冠李戴,把日韓風當成國潮范。如此的國潮產(chǎn)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礙文脈傳承事大。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包裝,而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審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種精神哲學和文化信仰。國潮產(chǎn)品要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度提煉萃取,同時還需要在產(chǎn)品設計之初就解決好“體”與“用”的關系,即傳統(tǒng)文化到底是品牌營銷的策略手段,還是產(chǎn)品應該具有的內(nèi)在品質(zhì)。毫無疑問,國潮產(chǎn)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緣于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熱情。從文化的現(xiàn)代化演進來看,國潮產(chǎn)品厚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現(xiàn)代化重構中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活潑的時代性。如果把傳統(tǒng)文化當作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的手段,把國潮產(chǎn)品生產(chǎn)等同于一般的工業(yè)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國潮的社會價值與精神意義。(摘編自唐尚書《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包裝》)材料二國風國潮是具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風范并兼具現(xiàn)代氣息的潮流、風格、創(chuàng)意、標識、行為和產(chǎn)品的代名詞。在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今天,國風國潮流行是新時代中國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顯性體現(xiàn)。人們越來越關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緣起、保護與傳承,尤其是“95后”“00后”的新時代青少年,他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值得關注。弘揚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國風國潮,首先要領悟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厘清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根脈與生命緣起,洞悉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底色與當代價值,選擇與時代精神和社會發(fā)展相向而行的內(nèi)容進行藝術加工。中華典籍里有《孫子兵法》《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中華傳說中有“嫦娥奔月”“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中華美學里有興觀群怨、澄懷味象、氣韻生動……浩瀚的文化瑰寶有著足夠的厚度與力量,必將在影視作品中大放異彩。無論是央視中秋晚會、河南衛(wèi)視“中秋奇妙游”,還是電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網(wǎng)絡節(jié)目《登場了!洛陽》,都在努力挖掘并吃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在古籍里發(fā)現(xiàn)故事源頭,在古跡里尋找影響摹本,在古風里灌注藝術能量。弘揚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國風國潮,需要從歷史遺跡、古典文獻和民風民俗中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選取適合影視化表達的內(nèi)容、素材,結(jié)合新的藝術和技術手段,還原、再現(xiàn)歷史場景,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把標志性、符號化、易傳播和具有親和力的內(nèi)容,作為國風國潮的主攻方向。河南衛(wèi)視的“中秋奇妙游”喚醒非遺藝術活力,《少林·功夫》彰顯武德之精魂,《鶴歸來兮》表現(xiàn)仙鶴之俊雅,《墨舞中秋帖》詮釋書法之神韻,《戲·韻》凸顯戲曲之華美,令觀眾嘆為觀止。(摘編自楊洪濤《讓國風國潮成為熒屏生力軍》)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越來越多的產(chǎn)品搭上了國潮的列車是因為國潮的創(chuàng)意在追求個性化表達的青少年群體之中有著極強的吸引力。B.附庸風雅、胡亂雜糅的產(chǎn)品不僅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國潮產(chǎn)品,還會降低自身的文化品位,阻礙文脈傳承。C.國潮產(chǎn)品在著重利用好傳統(tǒng)文化作為品牌營銷策略手段的情況下,也要關注產(chǎn)品所具有的內(nèi)在品質(zhì)、價值。D.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緣起、保護與傳承在青少年群體中具有吸引力,體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購買和消費國潮產(chǎn)品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因此要全面提倡更多的人消費國潮產(chǎn)品。B.我國已經(jīng)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人們更加看重商品承載的符號價值,兵馬俑造型的文創(chuàng)雪糕就是典型的例證。C.國潮產(chǎn)品不是簡單的包裝而是要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審美深度融合,用現(xiàn)代商品的新穎形式實現(xiàn)文脈的傳承。D.只要在中華古籍里發(fā)現(xiàn)故事源頭,尋找影像摹本、灌注藝術能量,就能領悟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從正面支持“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包裝”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國潮要有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的基因,還要與當下潮流融合,更具時尚感。B.從古代隨意挑選一個物件并將其化作具體“符號”印在服飾、物件上。C.某種醬料產(chǎn)品,以姜子牙為靈感取名“醬滋牙”。D.張冠李戴,把日韓風當成國潮范。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4分)5.為什么說國潮產(chǎn)品是“現(xiàn)代社會傳承、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散文目光 余秋雨我原本的專業(yè),是世界戲劇學,兼及國際人文美學。直到我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還沒有寫過一篇散文。寫散文的起點,那篇《因愛而勇》里約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我越來越感到中國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稱知識分子的人到處撰文、演講,滔滔論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國人”。即便在所謂“尋根熱”中,不少熱點也是以此為主旨。只要是中國人做的,什么都錯,而且錯得愚蠢、可笑、荒唐。對比的坐標,全在西方。表面上,他們沒有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實際上已經(jīng)否定。因為我對文化的終極理解是“集體人格”。所謂“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國人”,就是在終極意義上否定了“集體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國文化。我曾經(jīng)仔細觀察過那些詛咒中國人的中國人,想在他們表情間找到一絲把自己也包括進去的愧疚。但是沒有,他們的口氣始終居高臨下,睥睨方圓,以為自己剛剛從天上下凡。對此我不能不生氣。我長期研究西方的最高哲思和頂級藝術,也熟知他們的遠征血火、擄掠罪惡,怎么能容忍一幫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東方的中國文人胡言亂語,天天毒害大量民眾?就在這時,我讀到了英國哲學家羅素對中國的論述。羅素一九二一年到中國來考察,當時的中國備受欺凌,一片破敗,讓人看不到希望,但是這位哲學家卻說:進步和效率使我們富強,卻被中國人忽視了。但是,在我們騷擾他們之前,他們還國泰民安。白種人有強烈的支配別人的欲望,中國人卻有不想統(tǒng)治他國的美德。正是這一美德,使中國在國際上顯得虛弱。其實,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國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這個國家就是中國。如果中國愿意,它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不管中國還是世界,文化最重要。說實話,讀到“在我們騷擾他們之前,他們還國泰民安”時,我哽咽了。羅素對中國歷史了解不多,卻顯現(xiàn)出如此公平的見識。這種公平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催促我必須為中國文化做一點事。于是,我辭職二十三次終于成功,單身來到甘肅高原。當時宣布的目的是“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而我內(nèi)心的目標卻更為學術:讓中國人找到集體身份。若有可能,我還想用點點滴滴的理由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羅素說“如果中國愿意,它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要說服自己和別人,理由必須是感性的、具體的,因此,我不在圖書館里查閱漢唐,而要獨自在沙漠中行走。我們以往,在受屈、憤怒、反駁、辯論時,用的大多是大話和結(jié)論,聽起來慷慨激昂、氣勢不小,實際上卻無法平靜地向外界說明自己,因此并沒有什么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們舉起的標幟,大多是歷史邏輯、國際政治、經(jīng)濟數(shù)字,而不是文化。大家經(jīng)常把文化放在口上,而不是放在心上,不相信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羅素說了,“不管中國還是世界,文化最重要”。于是,我決定,既然要為中國文化說話,就必須用最純粹的文化方式,讓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傾心。這樣,我的主要行為就成了這樣兩項——第一,實地考察古文化的遺跡和廢墟,必須親自到達;第二,邊考察邊寫散文,而且是美文。因為只有美文才稱得上“純粹”的文化。這就是我開始在荒原小客棧里寫作一篇篇《文化苦旅》的由頭。說起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隊伍已經(jīng)不小,但是,這支隊伍基本上由學者組成,他們都以學者的目光,做著學者的事。我也是學者,但我打開了散文的目光。不錯,散文不僅僅是文筆,首先應該是目光。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國歷史,也就引進了廣大讀者最饑渴又最動心的眼光。這種目光的特點是:厭倦陳腐,厭倦狹窄,厭倦枯燥,厭倦重復,厭倦概念;著意詩情,著意人倫,著意發(fā)現(xiàn),著意驚奇,著意細節(jié)。我就順著這種目光,取舍沿途所見所聞,結(jié)果,選擇出來的一切與我原先的學術目光差別極大。但學術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層“重大意義”的網(wǎng)篩。這樣一來,我寫敦煌,就會憑想象寫出自己與斯坦因的車隊對峙在沙漠里,然后自己大哭一場的情景。然后,我系統(tǒng)闡釋了廢墟文化、非攻文化、魏晉文化、亂世文化、兩難文化、拜水文化、藏書文化、書院文化、晉商文化、清宮文化、流放文化、科舉文化、君子文化、小人文化……這些文化,在我之前,大多沒有人以專題方式完整寫過。這就是說,散文目光幫助我開啟了這些重大課題在當代立身的起點。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夠超越平庸的歷史流行話語,詩化地思索天下。挖掘出這些文化還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讓廣大不熟悉歷史的朋友樂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語感、節(jié)奏、文字起了關鍵作用。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擁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認祖歸宗的讀者,而且,在海內(nèi)外保持了幾十年的熱度而不減。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將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否定中國文化,令人憤怒。B.作者認為人格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對中國文化的否定就是對中國集體人格的否定。C.讀到羅素對中國的評價時,“我哽咽了”,哽咽主要是因為作者對羅素充滿感激之情。D.作者不選學術目光,但學術目光也并非一無是處,它有著散文目光所沒有的厚重感。7.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那些詛咒中國人的中國人比作天上下凡的人,語氣中充滿了不屑和嘲笑,嘲笑他們的淺陋無知、自以為是、高高在上。B.羅素的話將白種人和中國人進行了比較,白種人好戰(zhàn)而中國人有喜歡和平的美德,指出中國人不是沒有能力稱強,而是不愿意控制他人。C.本文在恰當?shù)牡胤竭\用了一些整句,比如“厭倦陳腐,厭倦狹窄,厭倦枯燥,厭倦重復,厭倦概念”,表現(xiàn)了作者極強的錘煉語言的能力。D.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從自己寫散文的起點談起,深入闡述了文化對中國的重要性,最后又指出運用散文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好處,結(jié)構嚴謹。8.文章提到羅素對中國的看法,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9.閱讀全文,分析余秋雨為什么要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國文化和表現(xiàn)中國文化。(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今之人,以一善為行而恥為之,慕達節(jié)①而稱夫通才者多矣。然而脂韋汩沒②,以至于老死者相繼,亦未見他之稱。其豈非亂教賊名之術歟!且五常之教,與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師,終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堯之前千萬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讓之為美也。于是許由哀天下之愚,且以爭為能,乃脫屣其九州,高揖而辭堯。由是后之人竦然而言曰:“雖天下,猶有薄而不售者,況其小者乎?”故讓之教行于天下,許由為之師也。自桀之前千萬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龍逄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進盡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雖萬死,猶有忠而不懼者,況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龍逄為之師也。自周之前千萬年,渾渾然不知義之可以換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強則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雖餓死,猶有義而不懼者,況其小者乎?”故義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為之師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為師于百千萬年間。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且古圣人言通者蓋百行眾藝備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蓋百行眾藝闕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則古之言通者通于道義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異矣。將欲齊之者,其不猶矜糞丸而擬質(zhì)隨珠者乎?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爾當通于行如仲尼。”雖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爾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賢?!彪m中人亦希其能矣。豈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齊邪?賢可及而可齊也?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賢,而欲齊乎圣者,亦見其病矣。夫古人之進修,或幾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恥乎力一行為獨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賊名邪?吾不知矣。余懼其說之將深,為《通解》。(節(jié)選自《韓愈集·通解》,有刪改)注①達節(jié):謂不拘常規(guī)而合于節(jié)義。明達世情;識時務。②脂韋:油脂和軟皮,比喻阿諛或圓滑。汩沒:埋沒。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且古圣人言通者/蓋百行眾/藝備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蓋百行眾/藝闕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則古之言通者通于道義/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B.且古圣人言通者/蓋百行眾藝備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蓋百行眾藝闕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則古之言通者/通于道義/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C.且古圣人/言通者蓋百行眾藝/備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蓋百行眾藝闕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則古之言通者/通于道義/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D.且古圣人/言通者蓋百行眾藝備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蓋百行眾藝闕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則古之言通者通于道義/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五常,即忠義禮智信,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出自《孟子·告子上》,為歷代儒客推崇。B.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書·禹貢》作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C.割烹,亦作“割亨”。其一,割切烹調(diào),泛指烹飪。其二,指極刑。割,斬殺;烹,放進湯鍋煮死。文中指后者。D.隨珠,即“隋侯之珠”,傳說中隋侯所得的寶珠,與“和氏璧”并稱為“春秋二寶”“隨珠和璧”或“隨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許由感嘆天下人愚昧,把爭奪名利看成有能力,于是就像脫掉鞋子一樣把天下的權力輕易辭掉。B.龍逄哀傷君王、百姓深陷水深火熱的境地,而天下人不出手相救,于是上前向君王進言直諫。C.伯夷哀嘆天下眾生茍且偷安,屈服于強權之下,他寧愿穿葛衣食素菜,最終逃隱餓死在首陽山。D.韓愈認為古人進德修養(yǎng),有些方面已接近圣人,而今人努力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就像圣人一樣。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雖餓死,猶有義而不懼者,況其小者乎?(2)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賢,而欲齊乎圣者,亦見其病矣。14.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文中“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為師于百千萬年間”,試分別概括三人能夠成為老師的理由。(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15~16題。四時讀書樂·夏 翁森修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諗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詩是一首歌詠讀書情趣的勸學詩。它將夏季也視為讀書的好時光,勉勵人們勤奮讀書,宣揚的是讀書的高雅情趣。B.第一、二句借竹、桑、陽光等意象寫出了小書齋清幽、安靜、敞亮的特點?!懊鳌弊忠矌в兄饔^色彩,可指在此讀書的人內(nèi)心一樣敞亮。C.夏天白天變長了,這是非常適合讀書的;讀完書后,可以聽聽蟬兒的鳴叫;夜晚入睡時,螢火蟲飛入帷帳作伴,亦使詩人感受到樂趣。D.“諗”是熟知的意思。詩人倒置了五、六兩句,突出和強調(diào)了夏日讀書時像遠古時候羲皇時代的人一樣逍遙自在的感受。16.這首詩是如何以夏季的景色襯讀書之樂的?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賞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韓愈的《師說》在給“師”下定義后,接著闡述“師”的作用,并指出擇師不管年齡、地位,最后正面提出了擇師標準的兩句是“,”。

(2)荀子《勸學》中用“,”的對比,強調(diào)了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學習收獲大的道理。

(3)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回顧了元嘉年間的那次北伐,劉義隆本希望能夠“”,但由于行事草草,最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一本好書,如同一位良師益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閑暇時品一杯清茶,讀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到,無限放松與愜意。一個人的修養(yǎng)品德和讀書,而好書離不開好的作者,更離不開優(yōu)秀的傳播者與解讀者。

某位學者愛書如命。走進他的家,就仿佛走進了書的森林王國,到處是書香的味道。他說:“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道德品行是長期讀書積累而來的?!彼釔圩x書寫作,有時看書,不知有多少次趴在書桌上睡覺。他在字林中穿行,在書海里遨游,在知識的天空中飛舞。嘔心瀝血,潛心鉆研,成就了今天的他。書是他的生命,傳授知識是他的使命,從寒窗苦讀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話說,沒有書,就沒有今天的似錦前程。他做到了讀書的高境界,為他人“傳道、授業(yè)、解惑”,用自己采集釀就的知識,成為一部令人受用不盡的“書”。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A.心曠神怡息息相關廢寢忘食卓越不凡B.沁人心脾息息相關宵衣旰食卓越不凡C.沁人心脾休戚相關宵衣旰食卓爾不群D.心曠神怡休戚相關廢寢忘食卓爾不群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A.他做到了讀書的高境界,為他人“傳道、授業(yè)、解惑”,用自己采集釀就的知識,使自己成為一部令人受用不盡的“書”。B.他達到了讀書的高境界,為他人“傳道、授業(yè)、解惑”,用自己采集釀就的知識,成為一部令人受用不盡的“書”。C.他達到了讀書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釀就的知識,為他人“傳道、授業(yè)、解惑”,使自己成為一部令人受用不盡的“書”。D.他做到了讀書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釀就的知識,為他人“傳道、授業(yè)、解惑”,成為一部令人受用不盡的“書”。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5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農(nóng)業(yè)起源是人與動植物之間的協(xié)同進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①逐漸加強,最終這些植物和動物進化成為必須依靠人的幫助才能進行正常再繁殖的特殊物種,即栽培作物和家養(yǎng)動物;而人類社會也相應地演變成為必須依靠農(nóng)作物和家畜家禽為基本生活資料來源的技術社會階段,即農(nóng)業(yè)社會。農(nóng)業(yè)社會的形成②,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驟然變革。這個過程以稻作農(nóng)業(yè)最為典型。

稻作農(nóng)業(yè)起源過程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之久: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古代人類開始定居并耕種稻,標志著③;直至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時期,(),標志著稻作農(nóng)業(yè)社會正式形成。

2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A.因為成為社會經(jīng)濟主體的稻作農(nóng)耕生產(chǎn)取代了采集狩獵活動B.由于稻作農(nóng)耕生產(chǎn)取代了采集狩獵活動成為社會經(jīng)濟主體C.采集狩獵活動終于被成為社會經(jīng)濟主體的稻作農(nóng)耕生產(chǎn)取代D.稻作農(nóng)耕生產(chǎn)終于取代采集狩獵活動成為社會經(jīng)濟主體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漢代董遇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逼鋸膶W者說:“苦渴無日?!倍稣f:“當以三余?!彼^的“三余”就是:“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贝笠馐?冬天是一年的農(nóng)耕的余暇,夜晚是白天的余暇,陰雨天是平時的余暇,這些閑暇的時間可以用來讀書。畫家齊白石曾以“余”“魚”同音,作《三余圖》,并題識:三余者,皆人故事,余字不能畫,借魚之形,取其音,齊白石有三余:畫者,工之余;詩者,睡之余;壽者,劫之余。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第六單元檢測1.C解析C項曲解文意。從原文可知,應該更注重產(chǎn)品所具有的內(nèi)在品質(zhì)、價值。2.C解析A項,“因此要全面提倡更多的人消費國潮產(chǎn)品”無中生有。B項,“我國已經(jīng)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不當,原文是“我國也在朝這一方向加速推進”。D項,“只要……就……”說法絕對,原文并沒有說只要在中華古籍里發(fā)現(xiàn)故事源頭,尋找影像摹本、灌注藝術能量,就能領悟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3.A解析B、C、D三項都是簡單的文化包裝及古風元素的生硬嫁接,不能從正面支持“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包裝”這一觀點。4.①首先介紹國潮的創(chuàng)意來源、外在表現(xiàn)形式等;②接著論述在后現(xiàn)代社會,商品不再是僅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而更具有符號價值;③然后論述許多國潮產(chǎn)品對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利用仍然是淺層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輕其里;④最后論述國潮不是一種簡單的包裝,不能矮化國潮的社會價值與精神意義。5.①國潮作為現(xiàn)代時尚景觀中的獨特呈現(xiàn)。其創(chuàng)意來源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和利用。②可以通過國潮產(chǎn)品時尚的外在形式讓大眾走近并了解傳統(tǒng)文化。③國潮產(chǎn)品是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審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種精神哲學和文化信仰。④國潮產(chǎn)品厚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現(xiàn)代化重構中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活潑的時代性。6.A解析B項,“對中國文化的否定就是對中國集體人格的否定”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可知,文中“對中國集體人格的否定”與“對中國文化的否定”為因果關系,而選項中“就是”一詞表述為等同關系,且二者順序倒置。C項,“哽咽主要是因為作者對羅素充滿感激之情”曲解文意,哽咽主要是因為羅素的話引起了作者的悲痛。D項,“它有著散文目光所沒有的厚重感”理解錯誤,文中只是說“但學術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層‘重大意義’的網(wǎng)篩”,并沒有說散文目光沒有厚重感。7.A解析A項表述錯誤,“以為自己剛剛從天上下凡”并不是比喻的修辭手法,而是以一種諷刺的語氣暗示他們高高在上,不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的集體人格。8.①內(nèi)容上,作者借用羅素對中國肯定的看法,有力地駁斥了那些否定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無恥之徒,并借羅素的評價肯定了中國文化。②結(jié)構上,羅素對中國的中肯評價也促使作者更想為中國文化的正名做些事情,從而引起下文。9.①余秋雨想要用最純粹的文化方式表現(xiàn)中國文化,而美的散文稱得上是“純粹”的文化,所以他選擇了散文。②余秋雨運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國歷史,可以著意詩情、人倫、發(fā)現(xiàn)、驚奇、細節(jié),吸引讀者的眼光。③散文目光幫助余秋雨開啟了廢墟文化等重大課題在當代立身的起點,能夠超越平庸的歷史流行話語,詩化地思索天下。④余秋雨運用散文模式去寫中國歷史,其語感、節(jié)奏、文字使不熟悉歷史的讀者更樂于接受。10.B解析畫線句子中,“圣人言”是“通”的定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兩項;再比較A、B兩項,“百行眾藝”中間也不能斷開,排除A項。11.A解析A項,“五常”應是仁、義、禮、智、信。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后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常”。12.D解析D項,“而今人努力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就像圣人一樣”說法錯誤,依據(jù)原文“夫古人之進修,或幾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恥乎力一行為獨行”可知,文中意思是說古代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有些方面已接近圣人。今人只不過擁有一般人的品行,反而把努力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看成恥辱。13.(1)即使餓死,尚且有人堅持公理正義而毫不懼怕,何況這些小事呢?(2)現(xiàn)在的人行事趕不上賢人,可是卻想達到圣人的境界,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毛病了。14.①許由教人以謙讓;②龍逄教人以忠貞;③伯夷教人以正義。參考譯文如今人們認為,做件善事是很羞恥的事,而羨慕不拘常規(guī)且知識廣博的人卻很多。然而那些善于阿諛奉承的人被埋沒,以至于因老年體弱而死亡的人接連不斷,也沒發(fā)現(xiàn)有人稱贊他。這難道不是敗壞教化欺世盜名之術嗎?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都是與天地一起產(chǎn)生的??墒翘煜率|蕓眾生沒有遇到可以師法的人,最終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進而付諸行動。所以堯以前千萬年間蕓蕓眾生,匆匆忙忙卻不知道謙讓是美好的品德。在這種情況下,許由哀傷天下人如此愚昧,而且把爭奪名利看成有能力,于是就像脫掉鞋子一樣把天下的權力看得很輕,深深作揖而辭別堯。因此后來人恭敬地說:“即使是國家統(tǒng)治大權,還有人不放在心上而不愿意施展自己的才華去治理它,更何況是這些小事情呢?”謙讓美德之所以能傳遍天下,是許由身教的結(jié)果。夏桀以前的千萬年間,天下蕓蕓眾生循規(guī)蹈矩卻不知道忠誠比死亡更可貴。所以龍逄哀傷天下人不重仁義,君王、百姓深陷水深火熱的境地而不出手相救,于是上前向君王進言直諫,退下之后慷慨接受割烹這樣的極刑。因此后來的大臣恭敬地說:“即使身死一萬次,尚且有忠君愛國而不懼怕的臣子,更何況是這些小事情呢?”忠貞愛國的美德之所以能傳遍天下,是因為龍逄做出了表率。周王朝建立之前的千萬年間,人們混混沌沌卻不知道堅持公理正義可以取代性命。所以伯夷哀嘆天下眾生茍且偷安,屈服于強權之下,他寧愿穿葛衣食素菜,最終逃隱餓死在首陽山。因此忠厚的人們恭敬地說:“即使餓死,尚且有人堅持公理正義而毫不懼怕,何況這些小事呢?”堅持公理正義的美德之所以能通行天下,是因為伯夷做出了榜樣。這三個人都是用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從而成為千百年來的師表。他們的軀體雖然早已消亡,但他們宣揚的道理卻永遠存在,對于天地之間的公理正義的永遠存在有很大的功勞。而且古代圣賢所說的“通人”,指的是懂得各行各業(yè)的技能而能夠付諸行動的人。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通人”,大概指的是自身在各行各業(yè)都有所欠缺卻想把眾多的知識融會貫通的人。這就是說,古人所說的通,目的在于通于道德信義。現(xiàn)在的人所說的通,目的在于通于一己偏私。他們的意圖是不同的?,F(xiàn)在的人準備向所謂的通人看齊,豈不是像那些夸耀自己的糞丸堪與隨珠相媲美的情況嗎?而且這就像父親和兄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弟弟說:“你要像孔子那樣事事精通?!奔词故莻€很愚蠢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又說:“你一定要盡力像古代某位圣賢那樣。”即使是資質(zhì)中等的人,也很少能做到。這豈不是說圣人可以仰視而不可以企及嗎?賢德的人可以接近而能和他們等齊嗎?現(xiàn)在的人行事趕不上賢人,可是卻想達到圣人的境界,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毛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