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全國各地高二語文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1月全國各地高二語文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1月全國各地高二語文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1月全國各地高二語文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1月全國各地高二語文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試題匯編】2025年1月高二文言文閱讀(全國各地期末考試)【1】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第一中學(xué)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模擬測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炯住块L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钜犹m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疽摇抠Z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xué)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挥闷渥h,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鰲,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fù)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吳廷尉A為河南B守C聞其秀D才E召置F門G下H甚幸愛。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是以見放”與“吾久不見賈生”兩句中的“見”含義不同。B.“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與“郯子之徒”(《師說》)兩句中的“徒”含義相同。C.博士,文中指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現(xiàn)在一般指學(xué)位名,二者的意思不同。D.“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與“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兩句中的“以為”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屈原對后世的影響,包括文學(xué)和政治兩個方面。他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繼承了他的文學(xué)主張創(chuàng)作辭賦,同時也繼承了他的高潔志向和政治主張。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quán)要忌恨。他認(rèn)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yīng)當(dāng)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quán)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C.屈原自沉汨羅江后一百多年,賈誼去擔(dān)任長沙王太傅時,路過汨羅江,寫下了《吊屈原賦》,以表達對屈原的崇敬。這一年,賈誼還不到三十歲。D.賈誼勸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rèn)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zé),悲泣而死。1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4分)(2)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4分)14.史公把屈原和賈誼兩人的列傳合二為一的原因。(3分)10.CEH(“吳廷尉”作“為河南守”的主語,中間不斷開,應(yīng)與后面斷開;“聞其秀才”作“吳廷尉”的謂語,中間不斷開,應(yīng)與后文斷開;“門下”作“召置”的賓語,中間不斷開,應(yīng)與后面斷開。每處1分)11.D(“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中的“以為”是“認(rèn)為”的意思;“以為桂林、象郡”中的“以為”是“把……設(shè)為”的意思。)12.A(屈原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繼承了他的文學(xué)主張創(chuàng)作辭賦,但無人繼承他的高潔志向和政治主張,無人敢于直言勸諫,也就無人能挽狂瀾于既倒。)13.(1)我寧可投入江水,葬身于江中的魚腹,又哪能拿自己高潔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常流”,江水;“安”,怎么、哪;“溫蠖”,塵垢各1分;句意1分)(2)各項法令修改審定,讓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國去,這些主張都是由賈生提出來的。(“更定”,修改審定;“就”,到、往;“發(fā)”,提出各1分;句意1分)14.①因為屈賈二人都為人正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②因為屈賈二人都懷才不遇,才華橫溢卻被權(quán)貴排擠;③因為屈賈二人都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每點1分)【乙】賈生名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因為博通詩書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吳廷尉做河南太守時,聽說他才學(xué)優(yōu)異,就召請他到自己的門下,非常寵幸喜愛(他)。孝文皇帝剛剛即位時,聽說河南太守吳公的政績是天下第一,以前還和李斯是同鄉(xiāng),并曾經(jīng)向李斯學(xué)習(xí),就調(diào)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薦賈生)說賈生年紀(jì)很輕,但對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賈生為博士。當(dāng)時賈生年僅二十多歲,是博士中最年輕的。每當(dāng)詔令交下來討論時,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說什么,賈生卻一一對答,每個人都感到他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博士們在這時才認(rèn)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賈生。孝文帝很喜歡他,越級提拔,一年之內(nèi)(賈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賈生認(rèn)為從漢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應(yīng)該改定歷法,改變車馬服飾的顏色,制定法令制度,確立官職名稱,振興禮樂,于是詳細起草準(zhǔn)備上述各項儀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黃色,官印字?jǐn)?shù)采用五,確定官職名稱,全都改變了秦朝的舊制。孝文帝剛剛即位,謙虛禮讓,沒來得及實行。各項法令修改審定,讓列候都住到自己的封國去,這些主張都是由賈生提出來的。因此天子提議想讓賈生任公卿的職位。絳、灌、東陽侯、馮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毀謗賈誼道:“洛陽之人,年輕學(xué)淺,一味想獨攬大權(quán),使事情變得復(fù)雜混亂。”因此天子后來也疏遠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議,便任命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便辭別京城前往長沙,等到渡過湘江時,寫了一篇賦來悼念屈原。任長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賈生被皇帝召見。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賜福,坐在宣室里(接見賈生)。孝文帝因為對鬼神的事有所感觸,就(向賈生)詢問鬼神的原本。賈生因此詳細說明了這里面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孝文帝(聽得入神)移坐向前。接見之后,(文帝)說:“我很久沒有見到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了他,現(xiàn)在(才知道)還是不如他。”過了不久,任命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孝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又喜歡讀書,所以(孝文帝)讓賈生做他的老師。孝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賈生進諫,認(rèn)為國家禍患的興起從此時開始。賈生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shù)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文帝沒有聽從。過了幾年,懷王騎馬,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后代。賈生感傷自己做太傅不稱職,哭了一年多,也死了。【2】吉林省松原市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五校聯(lián)考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耿恭字伯宗,少孤??犊啻舐?,有將帥才。永平十七年冬,騎都尉劉張出擊車師,請恭為司馬,與奉車都尉竇固破降之。乃以恭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烏孫,示漢威德。大昆彌以下皆歡喜,遣使獻名馬,愿遣子入侍。恭乃發(fā)使赍金帛,迎其侍子。明年三月,北單于遣二萬騎擊車師,遂破殺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戰(zhàn),以毒藥傅矢,因發(fā)強弩射之。虜中矢者,視創(chuàng)皆沸,遂大驚。會天暴風(fēng)雨,隨雨擊之,殺傷甚眾。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據(jù)之。七月,匈奴復(fù)來攻恭,恭募先登數(shù)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于城下?lián)斫^澗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恭仰嘆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會顯宗崩,車師復(fù)畔,與匈奴共攻恭。恭厲士眾擊走之。數(shù)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數(shù)十人。單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fù)遣使召恭曰:“若降者,當(dāng)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惫苏T其使上城,手擊殺之,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單于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背侵薪苑Q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zhàn)且行。吏士素饑?yán)?,發(fā)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至玉門唯余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jié)過蘇武,宜蒙爵賞。于是拜為騎都尉。論曰: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后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于生,以至是乎?。ü?jié)選自范曄《后漢書》)材料二: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引兵據(jù)之。秋,七月,匈奴復(fù)來攻,擁絕澗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至笮馬糞汁而飲之。恭身自率士挽籠,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乃令吏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感其茹毛A窮海B不為大漢羞C后D覽耿恭E疏勒之事F喟然不覺G涕之H無從。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乘,登上。與《過秦論》中“因利乘便”的“乘”意義不同。B.再拜,指拜了兩次,表示恭敬,與《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義相同。C.手,名詞用作狀語,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jié)”中的“壯”活用類型相同。D.論曰,如《史記》中“太史公曰”,《聊齋志異》的“異史氏曰”,這種手法,叫“論贊”,用于引出作者的議論。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耿恭為人慷慨,多有謀略,擔(dān)任戊己校尉時,一到任就發(fā)布文告曉示烏孫,宣揚漢室威德。烏孫派使者向朝廷獻名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B.耿恭作戰(zhàn)勇猛有智謀,據(jù)守疏勒城時,耿恭臨危不亂,親自出戰(zhàn),以毒藥涂抹箭頭,震懾敵軍,得以解圍。C.耿恭與士兵同生死共患難,于食盡糧絕之際,煮鎧甲弓弩,吃皮革牛筋,士兵都無二心。D.耿恭有氣節(jié)、有節(jié)操,面對單于用名利美色誘降,他不為所動,還親手擊殺使者,鮑昱認(rèn)為他的節(jié)操超過了蘇武。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2)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14.《后漢書》和《資治通鑒》都記載了耿恭掘井的故事,而撰史者取材的角度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10.BCF(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解析】句意:對蘇武茹毛飲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漢朝蒙受羞辱的事跡非常感動。后來讀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跡,不禁嘆息不知道我的眼淚是從哪里來的。11.C【解析】A.正確?!俺恕保巧?趁著。B.正確。“再拜”,都指拜了兩次,表示恭敬。C.“活用類型相同”錯?!笆帧?,名詞用做狀語,親手/“壯”為意動用法,認(rèn)為……豪壯。D.正確。12.B【解析】“據(jù)守疏勒城時,耿恭臨危不亂,親自出戰(zhàn),以毒藥涂抹箭頭,震懾敵軍,得以解圍”錯,依據(jù)材料一第二段“恭乘城搏戰(zhàn),以毒藥傅矢,因發(fā)強弩射之。虜中矢者,視創(chuàng)皆沸,遂大驚。會天暴風(fēng)雨,隨雨擊之,殺傷甚眾。匈奴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可知,耿恭臨危不亂,親自出戰(zhàn),以毒藥涂抹箭頭,震懾敵軍,得以解圍是在借澗水據(jù)守疏勒城之前。13.(1)聽說從前貳師將軍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從刀眼里飛涌出來;如今大漢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會走投無路呢?(“聞”“豈”“窮”各1分,句意1分)(2)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體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將鄧眾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換衣帽。(“形容”“洗沐”“易”各1分,句意1分)14.①《后漢書》側(cè)重于描繪耿恭面對困境時的勇毅和對漢朝神明的信仰,通過禱告后井中涌水,側(cè)重表現(xiàn)耿恭視為神明感應(yīng)的化解危難。②《資治通鑒》則更注重敘述耿恭親自帶領(lǐng)士兵在井中挖掘,最終通過自身努力得到水源,突出其身先士卒、不屈不撓的精神。(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3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耿恭字伯宗,從小就死了父親。他為人慷慨,多有遠大的謀略,具備將帥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騎都尉劉張帶兵去攻打車師國,請耿恭擔(dān)任他的司馬,與奉車都尉竇固一起打敗了車師國并使他們投降。于是任命耿恭為戊己校尉,屯駐在車師國后王部的金蒲城。耿恭來到駐地,寫了一封公文送到烏孫國,宣示大漢的威嚴(yán)和恩德。烏孫國王大昆彌以下的人都很高興,派使者貢獻名馬,希望派兒子到長安侍奉皇帝。耿恭就派使者攜帶著金銀布帛,迎接其王子入侍漢朝皇帝。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單于派遣兩萬騎兵攻打車師,終于打敗并殺了車師后王安得,接著進攻金蒲城。耿恭登上城墻與敵人搏戰(zhàn),他用毒藥涂抹在箭頭上,于是拉開強弓射向匈奴。敵人中了箭的,察看傷口,流出的血都沸騰了,于是大驚。恰巧這時刮起了暴風(fēng),下起了大雨,耿恭趁著風(fēng)雨反擊匈奴,殺傷了很多敵人。匈奴人很震驚害怕,互相說:“漢朝的軍隊是神靈,實在是可怕啊!”就解圍離去了。耿恭認(rèn)為疏勒城旁邊有澗水可以固守,就在五月帶兵去占據(jù)了它。七月,匈奴又來攻打耿恭,耿恭募聚了數(shù)千勇士騎馬向敵人直沖,敵人的騎兵四散逃走。匈奴就在城下斷絕了澗水。耿恭在城內(nèi)挖井到十五丈深仍然不見水,官吏士兵又渴又乏,只好榨馬糞汁來喝。耿恭仰天嘆息說:“聽說從前貳師將軍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從刀眼里飛涌出來;如今大漢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會走投無路呢?”于是整理好衣服向著挖的井拜了兩拜,替將士們禱告。過了一會兒,井里的泉水奔涌而出。耿恭就讓將士們揚水給匈奴人看。匈奴人沒有想到城內(nèi)會有水,認(rèn)為是神靈護佑,就帶兵離去了。正巧這時顯宗皇帝逝世,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勵士卒打退了他們。過了幾個月,城中糧食吃光了,窮困不堪,就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與將士們坦誠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無二心,但是人卻不斷地死去,只剩下幾十人。匈奴單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來誘降耿恭說:“如果投降的話,當(dāng)封你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給你做妻子?!惫⒐Ь驼T騙匈奴使者上城,親手砍死他,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見了,大聲哭號著離開了。單于聽說了大怒,進一步增兵包圍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先前,耿恭曾遣軍吏范羌回敦煌領(lǐng)取軍士寒衣,范羌于是隨王蒙軍隊一起出塞。范羌堅決請求去營救耿恭,諸將不敢前進,于是只得分兵兩千給范羌,范羌從天山北道去營救耿恭,遭遇深一丈多的大雪,軍隊勉強到達疏勒城下。城中在夜里聽到兵馬聲,以為匈奴來攻城,非常吃驚。范羌于是遠遠地大呼:“我是范羌,朝廷派遣軍隊來營救校尉了?!背侵腥硕己羧f歲。打開城門,互相痛哭。第二天,耿恭等一起東歸。敵兵追趕騷擾,漢軍一邊作戰(zhàn)一邊前行。耿恭的將士一直饑餓困頓,從疏勒出發(fā)時尚且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多有傷亡,到玉門關(guān)時僅剩了十三人。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體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將鄧眾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換衣帽。等到耿恭回到洛陽,鮑昱上奏皇帝說耿恭的節(jié)義超過了蘇武,應(yīng)該賜予爵賞。于是朝廷任命耿恭為騎都尉。評論說:我當(dāng)初讀《蘇武傳》,對蘇武茹毛飲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漢朝蒙受羞辱的事跡非常感動。后來讀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跡,不禁嘆息,不知道我的眼淚是從哪里來的。唉,道義重于生命,竟然達到這種地步嗎?材料二:耿恭因疏勒城邊有澗水可以固守,便率軍占據(jù)該城。秋季,七月,匈奴再次前來進攻,堵絕了澗水;耿恭在城中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擠榨馬糞汁來飲用。耿恭親自帶領(lǐng)士兵挖井運土,不久,泉水涌出,眾人齊呼萬歲。耿恭便命官兵在城上潑水給匈奴人看,匈奴人感到意外,以為有神明在幫助漢軍,便撤走了。【3】甘肅省武威市第八中學(xué)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1月期末含例文(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5小題,共22分)材料一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無之,公等知隋朝誰為忠貞?”王珪曰:“臣聞有虎賁郎中獨孤盛在江都宿衛(wèi),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為隋將共國家戰(zhàn)于潼關(guān)聞京城陷乃引兵東走,義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殺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驅(qū)使,已事兩帝,今者吾死節(jié)之秋,汝舊于我家為父子,今則于我家為仇讎?!蛏渲?,其子避走,所領(lǐng)士卒多潰散。通惟一身,向東南慟哭盡哀。曰:‘臣荷國恩,任當(dāng)將帥,智力俱盡,致此敗亡,非臣不竭誠于國。’言盡,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辭。此之忠節(jié),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訪大業(yè)中直諫被誅者子孫聞奏。(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材料二屈突通,其先蓋昌黎徒何人,后家長安。仕隋為虎賁郎將。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xùn)|,戰(zhàn)久不下,高祖留兵圍之,遂濟河,破其將桑顯和于飲馬泉。通勢蹙,或說之降,曰:“吾蒙國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難?獨有死報爾!”眾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長安。帝勞曰:“何相見晚邪?”泣曰:“通不能盡人臣之節(jié),故至此,為本朝羞?!钡墼唬骸爸页家?!”釋之,授兵部尚書,為秦王行軍元帥長史。從平薛仁杲,時賊珍用山積,諸將爭得之,通獨無所取。帝聞,曰:“清以奉國,名定不虛?!碧刭M金銀六百兩、彩千段,判陜東道行臺左仆射,從討王世充。時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東略屬公,如二子何?”通曰:“疇昔陛下釋俘累,加恩禮,以蒙更生,是時口與心誓,以死許國,今日之行,正當(dāng)先驅(qū),二兒死自其分,終不以私害義?!钡厶⒃唬骸傲沂酷吖?jié),吾今見之。”及竇建德來援賊,秦王分麾下半以屬通,俾與齊王圍洛。世充平,論功第一,拜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鎮(zhèn)東都,數(shù)歲,召為刑部尚書。自以不習(xí)文,固辭,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贈尚書左仆射,謚曰忠。(節(jié)選自《新唐書·屈突通傳》)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全選對得3分,個別項對得1分)屈突通為隋A將B共國家C戰(zhàn)D于潼關(guān)E聞京城F陷G乃引兵H東走。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仇讎,指仇人,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及仇讎已滅”的“仇讎”意思相同。B.采訪,此指搜求尋訪;現(xiàn)代為新聞用語,指記者為獲取新聞材料而進行調(diào)查等活動。C.屬,指托付、委托,與蘇軾《赤壁賦》中“舉匏樽以相屬”的“屬”意思相同。D.固,指堅決、堅定,與《過秦論》中“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的“固”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唐太宗認(rèn)為每個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詢問隋朝誰是忠貞之人。王珪說,獨孤盛在江都做衛(wèi)士時遇到宇文化及謀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結(jié)果被他殺掉;后來又派其子去勸降,屈突通卻對兒子說如今他們不是父子而是仇敵,并用箭射兒子。C.平定薛仁杲時,眾將爭相奪取賊人的珍寶,只有屈突通一無所取?;实勐犝f后,稱贊屈突通清廉奉國,名不虛傳,并且賞賜他很多財物。D.征討王世充,屈突通功勞最大,因此封官晉爵,被召入朝廷擔(dān)任刑部尚書,但他自認(rèn)為不熟習(xí)法令條文,堅決推辭,后改任工部尚書。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臣荷國恩,任當(dāng)將帥,智力俱盡,致此敗亡,非臣不竭誠于國。(3分)(2)及竇建德來援賊,秦王分麾下半以屬通,俾與齊王圍洛。(3分)(3)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3分)14.屈突通的謚號為“忠”。請結(jié)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體表現(xiàn)。(4分)10.BEG(3分)11.C(3分)12.D(3分)13.(1)(3分)我蒙受國家恩遇,擔(dān)任將帥,智謀和力量都已用盡了,遭到今日的敗亡,不是為臣報國不盡心。(2)(3分)等到竇建德來援救賊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隸屬于屈突通,讓他與齊王包圍洛陽。(3)(3分)(您)終究不能回到漢朝,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您對漢朝的)信義又能在哪里顯示呢?14.(4分,每答對一點得1分,全對得4分)①面對勸降,他斷然拒絕,決意以死報國。②被擒后,面對高祖的慰勞,他痛哭自己未能盡節(jié),令隋朝蒙羞。③征討王世充,盡管二子在洛陽,但他決心以死許國,絕不以私害義?!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屈突通任隋朝的將領(lǐng),與我軍在潼關(guān)大戰(zhàn)。聽說京城陷落,便率領(lǐng)部下向東奔走援救?!扒煌樗鍖ⅰ闭Z意完整,“隋將”作“為”的賓語,后面斷開B處斷開;“共國家戰(zhàn)于潼關(guān)”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共國家于潼關(guān)戰(zhàn)”,“于潼關(guān)”作“戰(zhàn)”的狀語,后面E處斷開;“聞京城陷”語意完整,“京城陷”這一主謂結(jié)構(gòu)作“聞”的賓語,故G處斷開。綜上,故選BEG。11.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現(xiàn)在和我是仇人。/等到仇敵已經(jīng)被消滅。B.正確。句意:尋訪大業(yè)年間因直諫而被殺的大臣們的子孫,報告朝廷。C.錯誤。托付、委托/勸酒。句意:現(xiàn)在將東討的重任交給你。/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故選C。正確。堅決、堅定/險要的地勢。句意:自認(rèn)為不熟習(xí)法令條文,堅決推辭。/秦孝公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要的地勢。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因此……被召入朝廷擔(dān)任刑部尚書”錯誤。根據(jù)材料二“數(shù)歲,召為刑部尚書”,可知屈突通召為刑部尚書已是數(shù)年之后的事。故選D。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荷”,受,蒙受;“俱”,都;“非臣不竭誠于國”,判斷句,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非臣于國不竭誠”。(2)“及”,等到;“麾下”,部下;“俾”,使、讓。(3)“亡”,同“無”;“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應(yīng)為“空自苦(于)亡人之地”;“安”,哪里。14.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由“吾蒙國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難?獨有死報爾”可得出:面對勸降,他斷然拒絕,決意以死報國。由“通不能盡人臣之節(jié),故至此,為本朝羞”可得出:被擒后,面對高祖的慰勞,他痛哭自己未能盡節(jié),令隋朝蒙羞。由“疇昔陛下釋俘累,加恩禮,以蒙更生,是時口與心誓,以死許國。今日之行,正當(dāng)先驅(qū),二兒死自其分,終不以私害義”可得出:征討王世充,盡管二子在洛陽,但他決心以死許國,絕不以私害義。參考譯文:材料一:貞觀五年(631),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哪個朝代沒有忠臣義士?你們認(rèn)為隋朝的大臣誰是忠貞的?”王珪說:“臣聽說有虎賁郎中獨孤盛,他在江都擔(dān)任宿衛(wèi),宇文化及發(fā)動叛亂時,只有獨孤盛一人奮力抵抗,直到戰(zhàn)死。”太宗說:“屈突通任隋朝的將領(lǐng),與我軍在潼關(guān)大戰(zhàn)。聽說京城陷落,便率領(lǐng)部下向東奔走援救。我義軍追到桃林,我派他的家仆前去招降,他便把那個家仆殺死了。又派他的兒子前去勸降,他對兒子說:‘我蒙隋朝任用,已經(jīng)侍奉過兩代皇帝,現(xiàn)在是我為他們盡節(jié)而死的時候了,你以前和我是父子,現(xiàn)在和我是仇人?!谑怯眉渌膬鹤?,他的兒子避開逃走。他所率領(lǐng)的士卒也都潰散了,只剩下他一個人。他只身面向東南方痛哭,非常悲哀,說道:‘我蒙受國家恩遇,擔(dān)任將帥,智謀和力量都已用盡了,遭到今日的敗亡,不是為臣報國不盡心?!拕傉f完,追兵就將他捉住了。太上皇要授予他官職,他每次都托病堅決推辭。像這樣的忠誠節(jié)操,實在值得嘉獎推崇!”于是命令有關(guān)部門,尋訪大業(yè)年間因直諫而被殺的大臣們的子孫,報告朝廷。材料二: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遷居長安。出仕隋朝虎賁郎將。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xùn)|,交戰(zhàn)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圍河?xùn)|,于是渡過黃河,在飲馬泉打敗了他的將領(lǐng)桑顯和。屈突通形勢危急,有人游說他投降,他說:“我蒙受國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國難?只能以死報國罷了!”眾人全都丟掉兵器。屈突通知道無法解脫,于是被俘,押送到長安?;实畚縿谒f:“為何相見得這么晚呢?”屈突通哭著說:“我未能盡人臣的忠節(jié),所以到了這個地步,讓本朝蒙羞?!被实壅f:“這是隋朝的忠臣哪!”釋放了他,授職為兵部尚書,擔(dān)任秦王行軍元帥長史。跟隨平定薛仁杲,當(dāng)時賊人的珍寶物品堆積如山,各將領(lǐng)爭相奪取,唯獨屈突通沒有拿?;实勐犝f后,說:“以清廉事奉國家,名聲肯定不虛假。”特地贈予他金銀六百兩、彩千段,判陜東道行臺左仆射,跟隨討伐王世充。當(dāng)時屈突通的兩個兒子在洛陽,皇帝說:“現(xiàn)在將東討的重任交給你,兩個兒子怎么辦?”屈突通說:“從前陛下釋放我這個俘虜,加以恩待禮遇,蒙受再生之恩,這時心口一致發(fā)誓,以身許國。今天的出討,正應(yīng)當(dāng)做先驅(qū),兩個兒子的死自是他們的天分,終究不能因私情損害節(jié)義?!被实坶L嘆說:“烈士以身殉節(jié),我今天見到了?!钡鹊礁]建德來援救賊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隸屬于屈突通,讓他與齊王包圍洛陽。平定王世充后,論功勞他是第一,授任為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鎮(zhèn)守東都。幾年后,召入朝廷任刑部尚書。自認(rèn)為不熟習(xí)法令條文,堅決辭讓,改任工部尚書。去世時,終年七十二歲,追贈尚書左仆射,謚號叫忠?!?】湖南省炎德英才大聯(lián)考2024-2025學(xué)年上學(xué)期高二期末考試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莊宗①同光三年十二月,軍士皇甫暉等擁趙在禮,遂作亂于鄴都。庚戌,諸軍大集于鄴都,進攻其城。四年三月壬子,李嗣源領(lǐng)軍至鄴都。是夜,城下軍亂,迫嗣源為帝。時嗣源遙領(lǐng)鎮(zhèn)州,詰旦,議欲歸籓,上章請罪。翼日,遂次于相州,一日之中遣使上章申理者數(shù)四。甲子,元行欽自衛(wèi)州率部下兵士歸,帝幸耀店以勞之。元行欽請車駕幸汴州,帝將發(fā)京師。乙丑,帝車駕發(fā)京師,壬申至滎澤,以龍驤馬軍八百騎為前軍,遣姚彥溫董之。彥溫行至中牟率所部奔于汴州時潘瑰守王村寨有積粟數(shù)萬,亦奔汴州。是時,李嗣源已入于汴。帝聞諸軍離散,精神沮喪,至萬勝鎮(zhèn)即命旋師。帝過罌子谷,道路險狹,每遇衛(wèi)士執(zhí)兵仗者,皆善言撫之曰:“適報魏王繼岌又進納西川金銀五十萬,到京當(dāng)盡給爾等?!避娛繉υ唬骸氨菹沦n與太晚,人亦不感圣恩?!钡哿魈槎选S炙髋蹘зn從官,內(nèi)庫使張容哥對曰:“頒給已盡。”甲戌,次石橋,帝置酒野次,悲啼不樂,謂元行欽等諸將曰:“今日俾予至此,卿等如何!”元行欽等百余人垂泣而奏曰:“臣本小人,蒙陛下?lián)狃B(yǎng),位極將相,危難之時,不能立功報主,雖死無以塞責(zé),乞申后效,以報國恩。”于是,百余人皆援刀截發(fā),置須于地,以斷首自誓,上下無不悲號,識者以為不祥。是日,西京留守張筠部署西征兵士到京,見于上東門外,晡晚,帝還宮初,帝在汜水,衛(wèi)兵散走,京師恐駭不寧,及帝至,人情稍安。四月丁丑朔,以永王存霸為北都留守。是日,車駕將發(fā)京師,從駕馬軍陳于寬仁門外,步兵陳于五鳳門外。帝內(nèi)殿食次,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②自本營率所部抽戈露刃,至興教門大呼,與黃甲兩軍引弓射興教門。帝聞其變,自宮中率諸王近衛(wèi)御之,逐亂兵出門。既而焚興教門,緣城而入,登宮墻喧噪,帝御親軍格斗,殺亂兵數(shù)百俄而帝為流矢所中,亭午,崩于絳霄殿之廡下,時年四十三。(節(jié)選自《舊五代史》,有刪改)【注】①莊宗:后唐莊宗李存勖。②郭從謙:伶官。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彥溫行A至中牟B率所部C奔于汴州D時E潘瑰守王村寨F有G積粟H數(shù)萬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詰旦,議欲歸籓”和“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屈原列傳》)中的“議”意思相同。B.“帝幸耀店以勞之”和“憂勞可以興國”(《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勞”意思不同。C.“又索袍帶賜從官”和“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索”意思不同。D.“帝御親軍格斗”和“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過秦論》)中的“御”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國家陷入亂象之際,莊宗未能出臺果斷有效的措施,空有安撫之心,最終導(dǎo)致局勢更加失控。B.莊宗車駕出行汴州是元行欽的提議,這體現(xiàn)出元行欽對當(dāng)時局勢有所判斷并積極進行謀劃。C.回京途中,莊宗在石橋擺酒宴飲,悲傷哭泣,對大臣說因自己的原因讓大臣們不知進攻還是撤退。D.“次石橋”時莊宗君臣的具體表現(xiàn)可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何其衰也”來表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帝過罌子谷,道路險狹,每遇衛(wèi)士執(zhí)兵仗者,皆善言撫之。(4分)(2)帝在汜水,衛(wèi)兵散走,京師恐駭不寧,及帝至,人情稍安。(4分)14.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涉及李嗣源的相關(guān)事情。(5分)10.BDF【解析】從動詞“行”分析,其賓語是“中牟”,后面沒有狀語后置現(xiàn)象,“牟”后是斷句點;從動詞“奔”分析,“于汴州”是其后置的狀語,“汴州”后是斷句點;動詞“守”分析,“王村寨”后是斷句點。11.D【解析】4項,動詞,討論、計議。B項,動詞,慰勞/名詞,勞苦。C項,動詞,索要、索取/名詞,繩索。D項,動詞,率領(lǐng)/動詞,統(tǒng)治、駕馭。12.C【解析】“對大臣說因自己的原因讓大臣們不知進攻還是撤退”無中生有。原文為“今日俾予至此,卿等如何”。13.(1)莊宗經(jīng)過罌子谷時,道路險峻狹窄,每當(dāng)遇到手持兵器的衛(wèi)士,他都會好言好語地安撫他們。(采分點:“每遇衛(wèi)士執(zhí)兵仗者”句式、“撫”各l分,語句通順2分)(2)皇帝在汜水時,衛(wèi)兵四散逃走,京城驚恐不安,等到皇帝回來,人心才逐漸地安定。(采分點:“散走”“人情”各1分,語句通順2分)14.①李嗣源領(lǐng)軍到鄴都的當(dāng)天,被迫稱帝;②第二天早晨,他打算歸藩,并上章請罪;③一日數(shù)次派遣使者上章申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意圖;④局勢持續(xù)變化,李嗣源率軍進入了汴州。(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4分,四點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李嗣源遙領(lǐng)鎮(zhèn)州,被城下軍亂脅迫稱帝,并非出于本意,所以第一時間想著回歸藩地,同時向莊宗呈遞奏章,主動承認(rèn)過錯,展現(xiàn)出他不想僭越、試圖平息事態(tài)的態(tài)度。在決定歸藩、請罪之后,他擔(dān)心莊宗誤會,一天之內(nèi)多次派出使者呈遞奏章,詳細說明情況,極力澄清自身立場,希望能讓莊宗理解他的處境,避免引發(fā)更大沖突。局勢持續(xù)變化,李嗣源進入汴州。【參考譯文】莊宗同光三年十二月,軍士皇甫暉等人擁戴趙在禮,接著在鄴都發(fā)動叛亂。庚戌日,各路軍隊大規(guī)模集結(jié)在鄴都,對鄴都城發(fā)起進攻。四年三月壬子日,李嗣源率領(lǐng)軍隊抵達鄴都。就在當(dāng)天夜里,城下的軍隊發(fā)生嘩變,逼迫李嗣源稱帝。當(dāng)時李嗣源還遙領(lǐng)鎮(zhèn)州,到了第二天早晨,他計議返回藩鎮(zhèn)﹐并向朝廷呈上奏章請求治罪。第二天,李嗣源的軍隊駐扎到了相州,他在一天之內(nèi)多次派遣使者向朝廷呈上奏章,申辯解釋這件事。甲子日,元行欽從衛(wèi)州率領(lǐng)部下的士兵返回(京城),莊宗親臨耀店來慰勞他們。元行欽請求莊宗前往汴州,莊宗便準(zhǔn)備從京師出發(fā)。乙丑日,莊宗乘車駕從京師出發(fā),壬申日抵達滎澤,安排龍驤馬軍八百騎兵作為先鋒部隊,派遣姚彥溫統(tǒng)領(lǐng)這支隊伍。姚彥溫行軍到中牟時,率領(lǐng)自己麾下的部隊投奔汴州去了。當(dāng)時潘瑰駐守在王村寨,村里存有幾萬石糧食,他也投奔汴州了。這個時候,李嗣源已經(jīng)進入了汴州城。莊宗聽聞各路軍隊紛紛離散,情緒變得十分低落沮喪,到達萬勝鎮(zhèn)后就立刻下令回師。莊宗經(jīng)過罌子谷時,道路險峻狹窄,每當(dāng)遇到手持兵器的衛(wèi)士,他都會好言好語地安撫他們說:“剛剛得到消息,魏王繼岌又進獻收納了西川的金銀五十萬,等回到京城后,都會賞賜給你們?!避娛繀s回應(yīng)道:“陛下賞賜來得太晚了,大家也感受不到陛下的恩澤了?!鼻f宗聽后,只是默默流淚罷了。莊宗又索要袍帶賞賜給隨行的官員,內(nèi)庫使張容哥回答說:“已經(jīng)全都賞賜完了。”甲戌日,駐扎在石橋,皇帝在野外擺酒,悲傷哭泣不高興,對元行欽等眾將說:“今天讓我到了這種地步,你們怎么辦!”元行欽等一百多人流淚哭泣著上奏說:“臣等本來是小人物,承蒙陛下?lián)狃B(yǎng),地位達到將相,在危難的時候,不能建立功勛報答君主,即使死了也無法彌補罪責(zé),請求申明以后效力,以報答國家的恩情?!庇谑?,一百多人都拔刀割下頭發(fā),把胡須放在地上,以斷頭來發(fā)誓,上下沒有人不悲痛號哭的,有見識的人認(rèn)為這是不祥之兆。這天,西京留守張筠部署的西征士兵到達京城,在上東門外拜見皇帝,傍晚,皇帝回宮。當(dāng)初,皇帝在汜水時,衛(wèi)兵四散逃走,京城驚恐不安,等到皇帝回來,人心才逐漸地安定。四月丁丑初一,任命永王存霸為北都留守使。這天,皇帝的車駕將要從京城出發(fā),跟隨的馬軍在寬仁門外列陣,步兵在五鳳門外列陣。皇帝在內(nèi)殿吃飯的時候,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從本營率領(lǐng)他的部隊抽出兵器露出刀刃,到興教門大聲呼喊,與黃甲兩軍拉弓射興教門?;实勐犝f發(fā)生變故,從宮中率領(lǐng)諸王和近衛(wèi)抵御他們,把亂兵驅(qū)逐出門。不久亂兵焚燒興教門,沿著城墻進入,登上宮墻喧鬧,皇帝親自率領(lǐng)親軍格斗,殺死亂兵幾百人。不久皇帝被流箭射中,中午,在絳霄殿的廊廡下駕崩,當(dāng)時四十三歲?!?】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質(zhì)量監(jiān)測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萬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啟五年進士。授潮州推官,補歸德。崇禎四年,大計,謫官。十一年秋,用曾櫻薦,命以永州檢校署推官事。居二年,督師楊嗣昌薦其才,改大理右評事,軍前監(jiān)紀(jì)。嗣昌倚若左右手,諸將亦悅服,馳驅(qū)兵間,未嘗一夕安枕。嗣昌卒,元吉丁內(nèi)艱歸。十六年起南京職方主事,進郎中。福王立,仍故官。四鎮(zhèn)不和,元吉請奉詔宣諭。又請發(fā)萬金犒高杰于揚州,諭以大義,令保江、淮。乃渡江詣諸將營。杰與黃得功、劉澤清方爭揚州,元吉與得功書,令共獎王室。得功報書如元吉指,乃錄其稿示澤清、杰,嫌漸解。廷議以元吉能定諸鎮(zhèn),擢太仆少卿,監(jiān)視江北軍務(wù)。元吉身在外,不忘朝廷,數(shù)有條奏。從之。順治三年三月,廷麟將朝王,元吉代守吉安。其將趙印選、胡一青頻立功,而元吉約束甚嚴(yán),諸將漸不悅。時有廣東兵亦以赴援至。而新軍張安者,汀、贛間峒賊四營之一,驍勇善戰(zhàn),既降,有復(fù)撫州功,且招他營盡降。元吉以新軍足恃也,蔑視云南、廣東軍,二軍皆解體。及是大兵逼吉安城中軍不戰(zhàn)潰城遂破元吉不能御入贛城大兵乘勝抵城下王聞贛圍久,獎勞之,使尚書郭維經(jīng)來援。元吉部將汪起龍率師數(shù)千,云南援將趙印選、胡一青率師三千,大學(xué)士蘇觀生遣兵如之。諸將欲戰(zhàn),元吉待水師至并擊。而中書舍人來從諤募砂兵三千,吏部主事龔棻、兵部主事黎遂球募水師四千,皆屯南安,不敢下。主事王其宖謂元吉曰:“水師帥羅明受海盜也,桀驁難制,棻、遂球若慈母之奉驕子。且今水涸,巨舟難進,豈能如約。”不聽。及八月,大兵聞水師將至,即夜截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無算,明受遁還,舟中火藥戎器盡失。十月初,大兵用向?qū)б沟浅?,鄉(xiāng)勇猶巷戰(zhàn)。黎明,兵大至,城遂破,元吉死之。先是,元吉禁婦女出城。其家人潛載其妾縋城去,元吉遣飛騎追還,捶其家人,故城中無敢出者。及城破,部將擁元吉出城。元吉嘆曰:“為我謝贛人,使闔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獨存!”遂赴水死,年四十有四。(節(jié)選自《明史·萬元吉列傳》,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及是大兵逼吉安城/中軍不戰(zhàn)潰/城遂破元吉/不能御/入贛城大兵/乘勝抵城下。B.及是/大兵逼吉安/城中軍不戰(zhàn)潰/城遂破/元吉不能御/入贛城/大兵乘勝抵城下C.及是大兵逼吉安/城中軍不戰(zhàn)潰/城遂破元吉/不能御/入贛城/大兵乘勝抵城下。D.及是/大兵逼吉安城/中軍不戰(zhàn)潰/城遂破/元吉不能御/入贛城大兵/乘勝抵城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天啟,明朝熹宗皇帝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年號始于漢武帝。B.大計,古代對官員的考核,始于周朝,至明朝成為定制。明清兩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計,每三年舉行一次。C.丁內(nèi)艱,也稱內(nèi)艱、丁憂,古代指遭逢父母喪事。父母去世,官員須停職守喪,若無特殊原因,朝廷也不可強召他們?yōu)楣?。D.中書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為國君、太子的親近屬官。中書舍人,明代屬內(nèi)閣中書科,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萬元吉因有才干,深受督師楊嗣昌的信任和倚重,諸將對他也心悅誠服;他不辭辛勞,往返奔波于軍隊間,不曾睡過一晚安穩(wěn)覺。B.萬元吉忠心事國,四大兵鎮(zhèn)不和,元吉請求奉詔前去宣布詔令,又請求撥一萬金到揚州犒勞高杰,讓他知曉大義,保衛(wèi)江、淮。C.萬元吉多謀少斷,當(dāng)敵人大軍壓境的時候,諸將請戰(zhàn),他尋思穩(wěn)妥御敵之策,等待水師來援合擊,致使戰(zhàn)機貽誤,損失慘重。D.萬元吉軍紀(jì)嚴(yán)明,忠貞守節(jié)。他下令部下追回逃出城外的小妾;城破之后,他本可以保全性命,但是面對戰(zhàn)敗后果,以死謝罪。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每小題4分)(1)廷議以元吉能定諸鎮(zhèn),擢太仆少卿,監(jiān)視江北軍務(wù)。(2)為我謝贛人,使闔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獨存!14.請簡要概括吉安城失守的主要原因。(3分)10.B(3分)(到這時,大清軍隊逼近吉安,守城軍隊不戰(zhàn)而潰,城就被攻破。元吉進11.C(3)(丁內(nèi)艱指遭逢母親喪事。)12.C(3分不見“多13.(1)朝臣(廷)商議認(rèn)為元吉能夠使各長江以北的軍務(wù)廷1分,古今異義詞“監(jiān)視”1分(2111)14.①元吉等待水軍,且不聽勸告,貽誤戰(zhàn)機;②援軍不敢輕易出戰(zhàn)(一點13()(44【6】遼寧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1月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建中初年,李希烈自蔡陷汴,驅(qū)兵東下,將收江淮,寧陵守將劉昌以兵二千拒之。希烈眾且十倍,攻之三月,韓晉公以三千強弩,涉水夜入寧陵,弩矢至希烈?guī)で啊OA以唬骸皬?fù)益吳弩,寧陵不可取也?!苯鈬鷼w汴。后數(shù)月,希烈驍將翟輝以銳兵大敗于淮陽城下,希烈且蹙,棄汴歸蔡。后司徒劉公玄佐見昌,問曰:“爾以孤城,用一當(dāng)十、凡百日間,何以能守?”昌泣曰:“以負(fù)心能守之耳。昌令陴者曰:‘內(nèi)顧者斬’昌孤甥張俊守西北隅,未嘗內(nèi)顧,摔下斬之,軍士有死志,故能堅守。”因伏地流涕。司徒劉公亦泣,撫昌背曰:“國家必以富貴爾?!保ü?jié)選自杜牧《宋州寧陵縣記》)材料二:杜牧記劉昌守寧陵,斬孤甥張俊事,史臣固疑之,然但以理推,未嘗以《李希烈傳》考之也。希烈圍寧陵時,守將高彥昭,昌乃其副,賊坎城欲登,昌蓋欲引去,從劉元佐請兵,出不意以搗賊。彥昭誓于眾曰:“中丞欲示弱,覆而取之,誠善。讓我為守將,得失在生人。今士創(chuàng)重者須供養(yǎng),有如棄城去,則傷者死內(nèi),逃者死外,吾民盡矣?!庇谑鞘拷愿衅?,請留,昌大慚。則全寧陵,昌安得全攘其功耶?計劉元佐間能拒守當(dāng)在彥昭,不在昌也。牧好其意,欲造作語言為文字,故不復(fù)審虛實。希烈圍寧陵四十日,而謂之三月;城不陷,以元佐救兵至,敗希烈,而云韓晉公以強弩三千,希烈解圍,皆非是。士固有幸不幸高彥昭不得立傳計是官不至甚顯而死故昌得以為名。趙充國云:“兵者,國之大事,當(dāng)為后法?!辈秊閷⒐潭鄽ⅲ褂兄q不足為法,況未必有。聊為辯證,以信史氏之說。(節(jié)選自葉夢得《避暑錄話》)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3分)士固有幸A不幸B高彥昭不得立傳C計D是官不至甚顯E而死F故G昌得以為名。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益,增加,與《孟子》“曾益其所不能”的“益”意思相同。B.富貴,使……富貴,使動用法,與《師說》“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的“習(xí)”用法不同。C.者,判斷句的標(biāo)志,與《莊子》中“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的“者”用法相同。D.法,標(biāo)準(zhǔn),準(zhǔn)則,與成語“道法自然”的“法”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據(jù)杜牧記載,劉昌率兩千士兵頑強抵擋李希烈近兩萬大軍,最終等來韓晉公的強大支援,迫使李希烈解圍而去。B.在杜牧筆下,劉昌軍令如山,大義滅親,他通過斬殺孤甥,極大地鼓舞了守軍士氣,但這也讓他內(nèi)心異常痛苦。C.關(guān)于劉昌的軍事策略,葉夢得并沒有全盤否定,但在對高、劉二人事跡的對比性敘述中流露出了褒高貶劉的傾向。D.葉夢得認(rèn)為,杜文中絲毫沒有敘及高彥昭,除了杜牧對劉昌有感情偏向之外,主要是高彥昭官職不夠顯赫的緣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爾以孤城,用一當(dāng)十,凡百日間,何以能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臣固疑之,然但以理推,未嘗以《李希烈傳》考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葉夢得認(rèn)為杜牧所記不實,因此“聊為辨正”,他做了哪些“辨正”?請簡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解析】句意:士人本來就有幸運和不幸運的,高彥昭沒能立傳,估計是官職沒有到怎么顯赫就去世了,所以劉昌能夠因為這一戰(zhàn)役成名。“有”的賓語是“幸不幸”,所以在B處斷句;“高彥昭不得立傳”是完整主謂結(jié)構(gòu),“計是……”是對“高彥昭不得立傳”原因的推測,所以在C處斷句;“故”表結(jié)果,一般用于句首,與前文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句,所以在F處斷句。11.【解析】A.正確。句意:又增加了吳地的弓弩。/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B.正確。使……富貴/學(xué)習(xí)。句意:國家一定會因為這一功勞讓你富貴的。/學(xué)習(xí)其中的文句知識。C.錯誤。用法不同。判斷句的標(biāo)志/定語后置句的標(biāo)志。句意: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宋國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皮膚凍裂的藥的人。D.正確。標(biāo)準(zhǔn),準(zhǔn)則/效法、遵循。句意:即使真有這事也不值得作為法則。/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12.【解析】B.“大義滅親”錯誤。劉昌的外甥張俊“未嘗內(nèi)顧”,沒有違反軍令,所以斬殺張俊并非大義滅親,而是通過犧牲近親立威,故而他自述為“負(fù)心”。13. (1)你憑借孤城,用一個人抵擋十個人,總共一百天以內(nèi),為什么能夠守???“以”,憑借;“當(dāng)”,抵擋;“凡”,總共;“何以”,為什么。(2)史官本來就懷疑它,然而只是依據(jù)常理推斷,未曾依據(jù)《李希烈傳》來考察。 “固”,本來;“但”,只是;“以”,依據(jù);“考”,考查。14.①寧陵守將是高彥昭,劉昌只是副將;②劉昌主張棄城,高彥昭反對并率眾堅守;③圍城時長為四十日而非三月;④援兵是劉元佐而非韓晉公。參考譯文:材料一:建中初年,李希烈從蔡州攻陷汴州,驅(qū)使軍隊向東進發(fā),將要奪取江淮地區(qū),寧陵守將劉昌率領(lǐng)兩千士兵抵御他。李希烈的兵力將近是他的十倍,攻打了三個月,韓晉公率領(lǐng)三千強弩手,涉水在夜間進入寧陵,弩箭射到了李希烈的帳前。李希烈說:“又增加了吳地的弓弩,寧陵攻取不了了。”于是解除包圍返回汴州。幾個月后,李希烈的猛將翟輝率領(lǐng)精銳部隊在淮陽城下大敗,李希烈處境窘迫,放棄汴州返回蔡州。后來司徒劉玄佐見到劉昌,問道:“你憑借孤城,用一個人抵擋十個人,總共一百天以內(nèi),為什么能夠守???”劉昌哭著說:“因為有負(fù)心的手段才能守住啊。我命令在城墻上守衛(wèi)的人說:‘往城內(nèi)看的斬首!’我的孤外甥張俊守衛(wèi)西”于是伏在地上流淚。司徒劉公也哭了,撫摸著劉昌的后背說:“國家一定會因為這一功勞讓你富貴的。”材料二:杜牧記載劉昌守衛(wèi)寧陵,斬殺孤甥張俊這件事,史官本來就懷疑它,然而只是依據(jù)常理推斷,未曾依據(jù)《李希烈傳》來考察。李希烈圍攻寧陵的時候,守將是高彥昭,劉昌是他的副手,賊寇挖城墻想要登城,劉昌大概想要領(lǐng)兵離去,向劉元佐請求援兵,出其不意地攻擊賊寇。高彥昭向眾人發(fā)誓說:“中丞想要顯示弱小,再返回來進攻敵軍,誠然很好。然而我是守將,得失在于保全百姓生命。如今受重傷的士兵需要供養(yǎng),如果放棄城池離去,那么受傷的會死在城內(nèi),逃跑的會死在城外,我們的百姓就完了。”于是士兵們都感動哭泣,請求留下,劉昌非常慚愧。那么保全寧陵,劉昌怎能完全占取這個功勞呢?謀畫劉元佐參與能夠抵抗守衛(wèi)應(yīng)當(dāng)在高彥昭,不在劉昌。杜牧內(nèi)心對劉昌有好感,想要編造話語寫成文章,所以不再審查事情的真假虛實。李希烈圍攻寧陵四十天,卻稱說是三個月;城池沒有陷落,是因為劉元佐的救兵到來,打敗了李希烈,卻說韓晉公憑借三千強弩,李希烈解除包圍,都不對。士人本來就有幸運和不幸運的,高彥昭沒能立傳,估計是官職沒有到怎么顯赫就去世了,所以劉昌能夠因為這一戰(zhàn)役成名。趙充國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應(yīng)當(dāng)成為后世的法則?!眲⒉鳛閷㈩I(lǐng)本來多殺戮,即使真有這事也不值得作為法則,何況未必有這事。姑且進行辨正,以證實史官的說法。北角,未曾往城內(nèi)看,就被拽下來斬首了,軍士們有拼死的決心,所以能夠堅守?!?】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測試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題。秦滅周祀,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fēng)。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權(quán),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術(shù),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yán)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dāng),賦斂無度;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yīng)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見終始之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zé)o響應(yīng)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節(jié)選自《新書·過秦論(中)》)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外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3分)雖有狡害之民A無B離C上之心D則不軌之臣E無以飾F其智G而暴亂之奸H弭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海內(nèi),指國境之內(nèi),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B.當(dāng),合宜、適當(dāng)。與《蘇武傳》中的“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中的“當(dāng)”意義不同。C.公侯,公爵與侯爵的簡稱,或者泛指有爵位的貴族和官高位顯的人。周代有五等爵位。D.過,錯誤、過錯。與《過秦論》這一標(biāo)題中的“過”用法與意義都相同。12.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秦統(tǒng)一天下,吞并諸侯,臨朝稱帝,士人們順風(fēng)響應(yīng)的原因就是近古以來已經(jīng)很久了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B.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根據(jù)古代賢德帝王的治國之道,來制定自己的政策,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C.秦二世剛登上王位之時,老百姓對他的新政是有所不滿的,因為百姓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糟糠一類的食物。D.天下容易發(fā)生動亂的原因,是上至君卿下至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2)是以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而已矣。14.賈誼認(rèn)為秦二世為政失敗的主要表現(xiàn)有哪些?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概括。(3分)10.『答案』ADG(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11.『答案』D。兩處用法不同,一個是名詞,一個是活用為動詞。12.『答案』C。秦二世剛登上王位之時,老百姓對他的新政是有所期盼的。13.『答案』(1)他(秦二世)的治國主張沒有改變,他的政令沒有變化,這是它用來奪天下和保天下的方法沒有不同。(易,改變;是,代詞,這;所以,用來…的辦法;“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是以一也為標(biāo)志的判斷句。)13.『答案』(2)因此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是以,因此;牧,統(tǒng)治;務(wù),致力于;安,使動用法,“使…安定”。)14.『答案』①大興土木(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②嚴(yán)峻刑法,(繁刑嚴(yán)誅,吏治刻深)。③橫征暴斂(賞罰不當(dāng),賦斂無度)。④官吏不體恤百姓(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答出3點即可)譯文:秦滅掉周朝,吞并天下,兼并諸侯,臨朝稱帝,供養(yǎng)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fēng)向往,為什么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已經(jīng)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F(xiàn)在秦皇南面稱帝統(tǒng)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quán)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yán)刑酷法,把詭詐權(quán)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秦經(jīng)歷了戰(zhàn)國到統(tǒng)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現(xiàn)驕者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當(dāng)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昔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zhí)政才能的資本。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yè),唯恐發(fā)生變亂。那么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破壞宗廟,殘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yán)酷,官吏作風(fēng)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dāng),賦稅搜刮沒有限度;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春救濟。這樣之后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推諉,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遇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發(fā)生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yīng),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處于危難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開端與結(jié)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guān)鍵,因此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xiàn)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yīng),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于安定狀態(tài)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義,可是處于危難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于被殺戮,就是由于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湖南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1月期末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孟子之適魏,正當(dāng)魏人敗于馬陵,秦人擄其公子卬,魏之為國可謂困矣。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蓋其兵屢敗意夫孟子之來必有奇謀秘計以取勝于鄰國而洗其屢敗之過也。故問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則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比幻献訉W(xué)子思者也。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孟子之學(xué)子思,既知夫仁義為利之大,而其對梁王,則終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溫公①之論:“子思、孟軻之言一也。夫惟仁者為知仁義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對梁惠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贝苏f可謂盡之矣。蓋仁義非無利,仁義之利,可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與世俗而言仁義之利,彼將以利心而求于仁義,果何以得仁義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義,雖近仁義,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則可以與之言,非孟子而與之言,則失之矣。蓋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則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則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鬃又院毖岳撸迸c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之道傳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為善學(xué)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則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為善學(xué)子思也。譬如醫(yī)家之用藥,此人所用之藥,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為墨子而言則可,為始皇而言之則不可。儉非圣人之中制,為魏晉之君儉嗇言之則可,為武帝言之則不可矣。(節(jié)選自林之奇《論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①溫公:司馬光。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蓋其兵屢敗eq\x(A)意夫eq\x(B)孟子之來eq\x(C)必有奇謀eq\x(D)秘計以取勝eq\x(E)于鄰國eq\x(F)而洗eq\x(G)其屢敗之eq\x(H)過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有以,指有辦法,與《勸學(xué)》中“無以至千里”的“無以”意思相反。B.之,到,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世言晉王之將終也”的“之”詞義相同。C.固,本來,與《過秦論》中“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的“固”詞義不同。D.何以,即以何,與《屈原列傳》中“是以見放”的“是以”結(jié)構(gòu)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國在馬陵戰(zhàn)敗,公子卬被秦國擄掠,魏國處境非常艱難,魏王希望遠道而來的孟子能夠幫助魏國改變這種處境。B.孟子向子思學(xué)習(xí)治民之道,子思告訴他要以利為先,但孟子始終不用利來勸說魏王,而是建議他治國要注重仁義。C.與世俗之人談?wù)撊柿x之利,可能使他們從利益出發(fā)求取仁義,但即使接近仁義,最終難免因求利而失去仁義之利。D.可以與墨子、魏晉之君談?wù)摴?jié)儉,而不能與秦始皇、漢武帝談?wù)摴?jié)儉,這是因為節(jié)儉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4分)(2)故孟子之對梁惠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4分)

14.子思言利與孟子不言利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為什么?(4分)10.ACF(原文:蓋其兵屢敗,意夫孟子之來,必有奇謀秘計以取勝于鄰國,而洗其屢敗之過也。)(每處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11.B(A項,“無以”意為沒辦法,與“有以”意思相反。B項,兩者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起取消主謂獨立性的作用。C項,“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的“固”意為“牢固”。D項,兩者都是賓語前置。)12.D(“節(jié)儉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歸因不全面,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13.(1)統(tǒng)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會生活安定,統(tǒng)治者不講道義百姓就會樂于爾虞我詐,這樣給百姓造成的損害就大了。(大意2分,“不得其所”“詐”各1分。)(2)所以孟子對梁惠王,只是宣揚仁義而不涉及利益,是談話對象不同的原因。(大意2分,“直”“故”各1分。)14.①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說話的對象是智者,(1分)②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談話的對象是俗人,(1分)③兩人都強調(diào)以仁義治國。(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孟子到魏國去,正值魏國人在馬陵戰(zhàn)敗,秦國人擄掠魏國公子卬,魏國的國家局勢可以說陷入了困境。魏王說:“您老人家不遠千里來到我們國家,會有辦法讓我的國家受利吧?”大概魏國軍隊屢敗,想著孟子到來,一定有奇謀秘計來戰(zhàn)勝鄰國,一洗之前屢敗的恥辱。所以魏王問孟子怎樣用兵才有好處,怎樣用兵是不利的。而孟子就說:“大王您為什么一定要談利益呢,只要說仁義就足夠了?!比欢献邮鞘軐W(xué)于子思的。他曾經(jīng)(向子思)詢問治理百姓的方法以什么為先,子思說“先要讓百姓得利”。孟子說:“君子用來教導(dǎo)人的,也只是仁義罷了,為什么一定要說利益呢?”子思說:“仁義本來就是用來使百姓得利的,統(tǒng)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會生活安定,統(tǒng)治者不講道義百姓就會樂于爾虞我詐,這樣給百姓造成的損害就大了。”孟子向子思學(xué)習(xí),已經(jīng)明白仁義對利的重大意義,而他對梁惠王就始終不用利來勸說他,為什么呢?溫公(司馬光)的評論說得好啊:“子思、孟子的說法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明白仁義的好處,不仁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對梁惠王,只是宣揚仁義而不涉及利益,是談話對象不同的原因?!边@種說法可以說是透徹啊。仁義并非沒有好處,仁義的好處,可以對智者說,很難和俗人說。與世俗之人說仁義的好處,他將用利欲之心去求取仁義,結(jié)果又憑什么能得到仁義的好處呢?用利益的想法去追求仁義,即使接近仁義,但最終也不能免于求利。所以只有孟子可以與其談?wù)摾?,不是孟子還與其談?wù)摾?,就是失去意義??梢耘c其言利而不說,就是沒有辨明對象;不可以與其言利卻說了,就是說錯了話。智者不會錯判對象,也不會說錯話??鬃雍苌僬f利的原因,是很少和世俗之人說利。夫子的學(xué)說傳給子思,子思的學(xué)說傳授給孟子。夫子很少談利,而子思對孟子說利,這是子思善于學(xué)習(xí)夫子的原因。子思已經(jīng)說到了利,而孟子并不對梁惠王說利,這是孟子善于學(xué)習(xí)子思的原因。就好像醫(yī)生用藥,這個人所用之藥,不可以用在那個人身上。君子不因為天下而儉省父母的用度,對墨子說就可以,對秦始皇說就不可以。節(jié)儉并不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對魏晉時的君主說要節(jié)儉是可以的,而對武帝說就不可以了?!?】遼寧省點石聯(lián)考2024-2025學(xué)年高二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魏龐涓伐韓。韓請救于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鄒忌曰:“不如勿救?!碧锛稍唬骸案ゾ葎t韓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睂O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于齊矣。吾因深結(jié)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蓖踉唬骸吧?!”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zhàn)不勝,而東委國于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將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fā)兵,以太子申為將,以御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蹦耸过R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于是令齊師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到斫木下,見白書,以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fā),魏師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jì)》)材料二: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漢末,劉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計于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毕戎髟唬骸吧?。”后果如其計。(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法》)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劉璋暗A(chǔ)弱B張魯C在北D民殷E國富而不知F存恤G智能之士H思得明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見,表被動,與《屈原列傳》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見”意思相同。B.燭,照亮,名詞作動詞,與《蘇武傳》中“反欲斗兩主”“斗”用法不同。C.誠,確實,與《大學(xué)之道》中“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的“誠”意思相同。D.之,他,代詞,與《五石之瓠》中“吳王使之將”“之”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針對是否救援韓國的問題,齊威王征集大臣的意見。孫臏的觀點與鄒忌、田忌的都不相同。齊威王采納了他的建議,并最終大破魏師。B.龐涓錯誤地分析了齊軍形勢,對齊軍勢力掉以輕心,于是只率領(lǐng)精銳軍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結(jié)果在馬陵遭遇齊軍埋伏,最終兵敗自刎。C.諸葛亮認(rèn)為,曹操的名望及勢力都不及袁紹,卻能克制袁紹,這得益于曹操擁有恰當(dāng)?shù)臅r機和用人的策略。D.諸葛亮認(rèn)為,如果劉備能憑借漢室后代的身份以及他自身的信義,廣交英雄,任用賢才,采取占據(jù)荊州、益州等措施,則有望興復(fù)漢室大業(y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14.材料二中說“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指的是用兵作戰(zhàn)要把戰(zhàn)略謀劃放在首位。材料中的歷史事實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觀點的?請簡要概括?!緦?dǎo)語】這篇文言短文通過齊威王及劉先主的兩次歷史事件,展現(xiàn)了“以計為首”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齊威王采納孫臏的遲援策略,誘敵深入,最終于馬陵擊敗魏軍,顯示謀略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材料二中,諸葛亮為劉備提出詳盡策略,強調(diào)結(jié)合地利、人和以圖霸業(yè),體現(xiàn)了理智應(yīng)對強敵、審時度勢的重要性。文中兩位謀士高明的戰(zhàn)略布局展示了古代戰(zhàn)爭中智慧與計謀的重要角色?!?0題詳解】選BDG。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和他作對,(盡管這里)人口眾多、資源富庶,但其不知愛撫民眾,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鞍等酢笔恰皠㈣啊钡闹^語,應(yīng)在B處斷開;“在北”是“張魯”謂語,在D處斷開;“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句意完整,在G處斷開?!?1題詳解】選C。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韓國被滅。/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遭誹謗。B.正確?!盃T”,照亮,名詞作動詞/“斗”使動用法,讓……爭斗。句意:用火照亮它。/反而想要使兩國君主相互爭斗。C.“意思相同”錯誤,“誠”,確實/使……真誠。句意:這確實是不能同他直接較量的。/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D.正確。句意:賢能之人為他出力效命。/吳王讓他統(tǒng)率軍隊?!?2題詳解】選A。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針對是否救援韓國的問題”錯誤,根據(jù)“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分析可知,應(yīng)是針對早救還是晚救的問題。13.(1)那三晉地區(qū)的軍隊向來彪悍勇武且輕視齊國軍隊,齊國士兵被稱怯懦?!八亍?,向來;“輕”,輕視;“號”,號稱;(2)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將軍的吧,將軍可有意于此嗎?“殆”,大概;“資”,資助;“豈……乎”,可……嗎?14.①在救援韓國的問題上,孫臏分析了韓國、魏國的形勢,提出自己“晚救”的主張,并最終俘虜了魏國太子。②諸葛亮為劉備分析曹操、孫權(quán)等各方勢力及天下形勢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