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語文園地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1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語文園地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2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語文園地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3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語文園地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4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語文園地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園地+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

六下第五單元

【第1課時】

任務一:

交流平臺,總結學習好習慣

日積月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任務二:

書寫提示,走進趙孟頫楷書

[fǔ]

任務三:

任務一:

交流平臺

總結學習好習慣

1、閱讀交流平臺,看看這四位同學都提到了哪些好習慣?

多讀課外書

做批注

字作修改

勤學多問

2、回顧本單元的學習,你累積了哪些學習習慣?

①在學習文言文時,我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閱工具書。

②在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題之后》的時候,我對書中提到的例子,很感興趣,就上網(wǎng)查閱了資料。

③在習作的時候,我先列提綱,再寫作文,提高了寫作效率。

3、小組交流良好學習習慣。

①閱讀時摘抄好詞好句,運用到作文中,可以讓作文更精彩。

②堅持每天寫日記,可以累積習作素材。

③聽老師講課時認真做筆記,可以加深印象

良好習慣總結

閱讀時

寫作時

課堂上

摘抄好詞好句、做讀書筆記、帶著問題去讀書

留心觀察生活、堅持寫日記、寫完后修改

認真傾聽、及時做課堂筆記、

及時總結復習

任務二:

書寫提示

走進趙孟頫楷書

1、回顧認識的書法家

九成宮醴泉銘

勤禮碑

玄秘塔碑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用筆方正

結構嚴謹

筋肉豐滿

渾厚有力

瘦硬挺拔

骨力遒勁

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2、認識的趙孟頫[fǔ]

趙孟頫[fǔ]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jīng)濟之學。

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chuàng)“趙體”書,

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三門記

趙孟頫[fǔ]

運筆自然

點畫圓潤

結構嚴謹

端正寬綽

秀麗柔美

穩(wěn)健大方

膽巴碑

趙孟頫的其他作品

《膽巴碑》

《杭州福神觀記》

任務三:

日積月累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吨芤住?/p>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抖Y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p>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淮南子》

1、自由讀,把不理解的字詞圈出來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吨芤住?/p>

山窮水盡

聯(lián)系舊知

窮:指事物達到了極點。

變通:遇事不必死鉆牛角,懂得通融、屈伸。

大意:事物發(fā)展到了極點,就要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才能使事物的發(fā)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地發(fā)展。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

查工具書

假設、如果

大意: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查工具書

靛青

藍草

大意: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

人通過學習可以提升自己;

學生超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___——《淮南子》

查工具書

動詞:效法

聯(lián)系舊知

周全

指把事情做好

大意:如果對人民有好處,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襲舊的規(guī)矩。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小結

1、聯(lián)系舊知

2、借助工具書

3、聯(lián)系上下文

2、這幾句話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創(chuàng)新、變通

3、哪些詞讀出了創(chuàng)新和變通?

“變通”

“新"

“青于藍”

“不必法古"

“不必循舊”

借助關鍵詞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小結

1、聯(lián)系舊知

2、借助工具書

3、聯(lián)系上下文

4、借助關鍵詞

3、運用名言

(1)梅蘭芳8歲開始學藝,先后拜多位先生為師。他天賦異稟,又勤奮好學,最終成了京劇大師。這真是______??!

(2)這里原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今成了有名的富裕鄉(xiāng),正所謂______。

(3)古人說:“_________"。只要對人民有好處,對社會有幫助,我們就應該大膽改革,推陳出新。

A.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B.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D.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

語文園地

——六下第五單元

【第2課時】

【詞句段運用】

任務一

任務二

推字想義,分類理解

兩類引用,拓展運用

任務一

推字想義

分類理解

1、出示詞語,回顧釋義

自愧弗如

生淚俱下

過猶不及

思考在哪些文言文中見過這些重點字,它們在句子中分別是什么意思?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學弈》

1、出示詞語,回顧釋義

“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都、全部

2、由字及詞,推想意思

弗:不

自愧不如:

對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俱:

都、全部

聲淚俱下:

一邊訴說一邊哭泣,形容特別悲傷、哀傷。

3、借助字典,理解“過猶不及”

及:

A、從這兒到那兒___B、經(jīng)過、度過

C、數(shù)量或者程度超出

D、量詞:次、回、遍E、錯誤

過猶不及:

超出了標準,就像沒做到一樣。

4、小結收獲

文言文中一些字的意思,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第理解詞語的意思。

古今同義

1、出示詞語,知曉今義

“湯"和“走”,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什么意思?

湯: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

走:行走

2、聯(lián)系舊知,回顧古義

“及日中則如探湯"

——《兩小兒辯日》

熱水

赴湯蹈火

跳進滾燙的開水,表示不避艱險、奮不顧身。

2、聯(lián)系舊知,回顧古義

“何當金絡繹腦,快走踏清秋”

——《馬詩》

3、課外鏈接,理解“走"字

你還在哪些文言文中見過“走”字?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蘭詩》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國也》

微信公眾號:小語匠

4、推想詞語意思

騎在馬上看花,能細致地觀察到花嗎?顯然不能。因此常用來形容匆忙、不細致地觀察事物。

走馬觀花

古今異義

走:跑

“曰:非然也。"——《學弈》

“處世笑而然之”——《書戴嵩畫?!?/p>

“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1、聯(lián)系舊知,理解字義

這樣

認為……對

對的

一字多義

2、由字及詞,推想意思

不以為然

然:對的

不認為是對的

3、方法遷移,小試牛刀

循循善誘

誨人不倦

孰輕孰重

聯(lián)系舊知,推想下列詞語的意思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學弈》

善于、擅長

教誨、教導

循循善誘

擅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誨人不倦

教育人極有耐心、不知疲倦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孰輕孰重

指誰輕誰重,形容在自己心里掂量哪個重要,以做出正確選擇。

文言文釋義

古今同義

古今異義

一字多義

任務二

兩類引用

拓展運用

正像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1、提示方法,學以致用

回顧課文中的引用這些句子的片段,聯(lián)系上下文,比較引用時和去掉后句子的表達效果。

1、提示方法,學以致用

正像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第一句出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最后一段,引用華羅庚的話強調“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增強文章說服力。

1、提示方法,學以致用

正像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第二句出自《為人民服務》第二段,引用司馬遷的話說明“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這一觀點,讓文章更有服力和感染力。

2、連接習作,小試牛刀

摘錄一句你在習作中引用過的名人名言,并說說這樣做的好處,寫下來。

摘錄: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好處: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對比句子,關注形式

正像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使用引號:直接引用

沒有引號:間接引用

4、小結收獲

引用論證

間接引用

直接引用

①規(guī)范使用標點符號

③先理解原文的意思再引用,避免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

②注明來源出處

5、延申課外,學以致用

寫一篇關于母愛的習作,我們可以用引用哪句話?

寫一篇面對失敗不放棄的習作,我們可以引用哪句話?

寫一篇關于春天美景的習作,我們可以引用哪句話?

如果能在習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和經(jīng)典詩句,可以更充分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更表現(xiàn)和感染力。

古今同義

古今異義

一字多義

文言文釋義

引用論證

間接引用

直接引用

謝謝

()

語文園地五

[教學目標]

1.回顧六年的語文學習,交流自己養(yǎng)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學過的字的意思,推想詞語的意思。

3.能體會到引用的好處,并在習作中嘗試運用。

4.欣賞趙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門記》,了解趙孟頫及其楷書的特點。

5.理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句子的含義,并能背誦。

[教學重難點]

1.能借助文言文里學過的字的意思,推想詞語的意思。

2.能體會到引用的好處,并在習作中嘗試運用。

3.理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句子的含義,并能背誦。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回顧六年的語文學習,交流自己養(yǎng)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能根據(jù)文言文里學過的字的意思,推想詞語的意思。(重點)

3.讀例句,聯(lián)系課文內容體會引用的好處。(難點)

一、學習“交流平臺”

1.質疑導入:你認為什么是“習慣"?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知識,說說自己的認知。

2.說說習慣對人的影響力。

(1)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認識。

(2)知識鏈接:讀一讀屏幕上關于習慣的名言。

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____________——亞里士多德

思想引導行為,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___——約·凱恩斯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____________——巴金

3.過渡: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活即將結束,六年期間我們學習了很多課程,也養(yǎng)成了一些

良好的學習習慣,你有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和同學分享呢?

4.小組交流,教師反饋。

預設1:堅持每天閱讀,讓閱讀成了習慣;邊讀邊思考,學會了質疑,會帶著問題去讀書了。

預設2:在讀書時能展開想象、聯(lián)系實際;學會了做讀書筆記,能不斷積累好詞好句好文章。

預設3:生活中開始注意觀察了,開始留意周圍事物的變化了;堅持每天寫一寫,通過多動筆提高了寫作水平。

過渡:同學們從不同方面對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了總結,現(xiàn)在請大家讀讀“交流平臺”中幾位同學的發(fā)言,看看他們養(yǎng)成了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課件出示交流平臺)

1:我現(xiàn)在幾乎每天都要讀課外書,而且讀的大多是名著,閱讀品位也在提高。

2:我習慣邊讀書邊思考,用旁批或筆記把心得寫下來,感覺好像在和作者聊天,同時也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3:我每次完成習作后都認真讀幾遍,看看通不通順,有什么問題,然后用修改符號仔細修改。我越來越喜歡寫作文了。

4.我碰到不懂的問題會隨時向別人請教,或者去讀書、查資料,琢磨解決問題的辦法。勤問勤查的習慣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

教師點撥: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善于搜集資料,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有的善于使用工具書,幫助自己學習難懂的字詞。這些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5.啟發(fā)思考:你覺得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什么好處?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激發(fā)我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甚至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良好的影響。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養(yǎng)成越來越多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學習“詞句段運用"

(一)推測詞語的意思。

1.過渡: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學過的文字,推想下面詞語的意思嗎?(課件出示)

2.出示句子: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指名讀句子,并說說句子的意思。

(2)提問:“俱”“弗"然”在句子中分別是什么意思?

預設:“俱"表示“都、全部”,“弗"表示“不”?!叭?是“這樣”的意思。

3.引導學生理解詞義。

(1)出示“聲淚俱下"自愧弗如”“不以為然"。

(2)預設:“聲淚俱下”的意思是聲音和眼淚一起出來,邊說邊哭,形容人特別悲痛、哀傷?!白岳⒏ト?對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內心慚愧。

“不以為然”就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

教師點撥:古義和今義有差異的詞語,我們不能用今義去解釋,否則就會出現(xiàn)錯誤。我們可以借助文言文中學過的生字,來推想成語中的某些字詞的意思。

(3)過渡:有些字的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與文言文中是不同的。請結合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文言文,猜一猜“湯"走”的意思。

預設1:在《兩小兒辯日》中,“湯"是熱水的意思。

預設2: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諸兒競走取之”,“走"是“跑”的意思。

那怎么理解“赴湯蹈火"走馬觀花”呢?

預設1:我猜“赴湯蹈火"的意思是面對滾燙的熱水、熾熱的大火,也敢往里走的意思。這個詞語常常和“在所不辭”連起來用,表示不避艱險、奮不顧身。(點評:你能結合生活情境理解詞語,非常好)

預設2:“走馬觀花"的意思應該是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點評:你能關注詞面意思來理解,非常不錯!孟郊在《登科后》一詩中就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意思是因為馬跑的速度快,所以才能看盡長安城的花。這個成語原形容志得意滿的心情。后來也形容對事物觀察不仔細,只是大致了解一下。)

教師點撥:“赴湯蹈火"奔向熱水,踩在烈火上。比喻不畏艱險,奮不顧身。“走馬觀花”這個成語原形容志得意滿的心情。后來也形容對事物觀察不仔細,只是大致了解一下。

③那怎么理解“過猶不及"呢?

預設:在《兩小兒辯日》中的“及日中則如盤盂”“及"是到,到了的意思。所以我猜“過猶不及”的意思是超過標準就如同沒有達到標準一樣,都不符合標準。

(4)拓展:掌握了這些推想詞語的方法,你能嘗試說說“誨人不倦"人盡皆知”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嗎?

預設:通過《學弈》,我知道“誨"是“教授、教導”的意思,所以“誨人不倦"的意思是教育人極有耐心,不知道疲倦?!敖浴痹谖难晕闹挟敗岸?講,所以“人盡皆知”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的意思。

(二)體會引用的好處。

1.出示課本上的兩個句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個句子的特點:自由讀下面的句子,思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點?

正像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預設:都提到了名人名言,但有的使用了引號,有的沒有使用。

(1)正像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這里間接引用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話,說明科學的靈感需要發(fā)奮努力。

(2)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p>

這里直接引用司馬遷說的話,說明人死的意義是不同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教師點撥:這兩個句子通過引用,增強了句子的說服力,更加有力地佐證了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2.知識鏈接:

(1)什么是引用?

把名言、格言、成語、詩詞、典故、史料以及特殊需要的語句等,有選擇地使用到文章或講話中,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這種辭格叫引用。

(2)引用的分類

①明引: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寫清“XX說"等字樣,明明白白告訴讀者引用內容的出處、來源。

②暗引:暗引,不單獨引出,也不說明出處、來源,直接把引用的話組織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話渾然一體。

(3)引用的修辭效果

引用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文章或講話論據(jù)確鑿充分,不僅讓讀者有啟發(fā),有頓悟,而且能產(chǎn)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并且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說服力,使文章語言精練、意蘊含蓄。

(4)運用引用要注意的問題

①引用的話必須和自己的話密切結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聯(lián)系,不要無目的無章法地引用。

②要正確地理解引用的語句,不能牽強附會,斷章取義。

③明引一定要慎重,忠實于原文,不可隨意改動。

教師點撥: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論據(jù),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也可以像這樣引用自己已記住的名人名言,讓我們的文章更生動。

預設:我曾在描寫春天的作文里引用過唐代詩人孟浩然描寫春天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也曾在一篇關于誠信的文章中引用過名人名言。

3.拓展積累,隨堂演練

(1)拓展積累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___——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___——陳壽《三國志》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___——陸游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___——朱熹

2.結合下面情境,為了讓表達效果更好,可以引用哪句話?

情境一:勸告他人真心向周邊人學習。

示例:可以引用《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情境二:當他人遭受失敗時,你打算開導開導他。

示例:可以引用溫德爾·菲利普斯的:“失敗乃成功之母。"

教師小結: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再進行引用,可避免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根據(jù)表達的需要

來選擇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要在引用時注明來源出處。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欣賞趙孟的代表作之一《三門記》,了解趙孟頫及其楷書的特點。(重點)

2.理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句子的含義,并能背誦。(難點)

一、學習書寫提示

過渡: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習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為我們的習作爭光添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語文園地五的“學習提示”,去欣賞趙孟頫的書法作品,感受中國書法的無窮魅力。

1.出示趙孟頫簡介。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元代著名書法家。他創(chuàng)“趙體”書,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他的楷書運筆自然,點畫圓潤多姿,具有行書的筆意;結構嚴謹端莊,平正寬綽;整體上顯得秀麗柔美,穩(wěn)健大方。

2.出示趙孟頫的書法作品。

3.生試著自己讀一讀,

4.出示課本上的評價。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楷書運筆自然,點畫圓潤多姿,具有行書的筆意,結構嚴謹端莊,平正寬綽;整體上顯得修理柔美,穩(wěn)健大方?!度T記》是其楷書代表作之一。

5.出示趙孟和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引導學生結合作品中的同一個字,與同桌說說有什么不同。

(1)指名交流。

預設:趙孟頫的字寫得略扁,頓筆處比較圓潤;顏真卿的字方方正正,頓筆都很明顯。

教師點撥:兩位書法家的作品各具特色,趙孟頫的字寫得圓潤,筆畫比較柔美。顏真卿的字力透紙背,顯得更凌厲、大氣。

(2)引導學生欣賞趙孟的其他作品。全班交流:從趙孟頫的作品中,你學到了什么?

預設1:小學生應該寫楷體頫字,楷體字應該一筆一畫地書寫,做到橫平豎直,撇捺舒展。

預設2:看到趙孟頫的字,我覺得很舒服,感覺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樣,我想他肯定和他的字一樣溫婉圓潤。

6.學生嘗試臨摹。

教師點撥:一是要注重整齊劃一,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要等距。二是要注意細節(jié)變化,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