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物理試題匯編: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實驗_第1頁
2018-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物理試題匯編: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實驗_第2頁
2018-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物理試題匯編: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實驗_第3頁
2018-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物理試題匯編: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實驗_第4頁
2018-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物理試題匯編: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實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2018-2022北京初三一模物理匯編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實驗一、單選題1.(2018·北京東城·一模)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選用厚度為2cm的玻璃板作為平面鏡B.選用兩個等大的蠟燭是為了探究像與物大小的關(guān)系C.可以得出像的大小與物距有關(guān)的結(jié)論D.為獲得明顯的實驗效果,應(yīng)在較亮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二、多選題2.(2018·北京東城·一模)下列問題中屬于可探究的科學(xué)問題的是A.平面鏡成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面積有關(guān)嗎?B.為什么經(jīng)常玩手機游戲會導(dǎo)致視力下降?C.增大導(dǎo)體兩端的電壓,導(dǎo)體的電阻會增大嗎?D.應(yīng)該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嗎?三、實驗題3.(2022·北京石景山·一模)某同學(xué)利用圖所示的裝置及蠟燭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透明薄平板玻璃與水平紙面垂直。請回答:(1)將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在玻璃板后放外形與蠟燭A相同的蠟燭B,透過玻璃板觀察蠟燭B,直到從各個方向觀察都能使其與蠟燭A的像______,此位置即為像的位置;(2)探究像距與物距關(guān)系時,得到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分析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的初步結(jié)論是______;物距/cm7.06.04.53.22.01.5像距/cm7.06.04.53.32.01.5(3)若探究“蠟燭通過玻璃板所成像的高度與物的高度是否有關(guān)”,應(yīng)再選擇與蠟燭A的高度______(選填“相同”或“不同”)的一對蠟燭進行實驗。4.(2022·北京順義·一模)(1)利用圖甲所示的裝置及相同高度的蠟燭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其中平板透明玻璃與水平紙面垂直。蠟燭所成的像是______(選填“實像”或“虛像”);決定蠟燭所成像的大小的因素是______(選填“物距”、“鏡子大小”或“蠟燭大小”);(2)圖乙所示,某同學(xué)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時,將焦距為10cm的薄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線處,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線處,移動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現(xiàn)燭焰清晰的像。此時該像是倒立、______(選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______(選填“照相機”、“幻燈機”或“放大鏡”)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制成的?,F(xiàn)將蠟燭向光具座左端移動一段距離后固定,______移動光屏(選填“向左”或“向右”),才能在屏上呈現(xiàn)出燭焰清晰的像。5.(2021·北京東城·一模)水平實驗桌上放有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用支架固定的透明薄玻璃板作為平面鏡,垂直放置于白紙上。A、B、C為三只粗細相同的蠟燭,其中A、B長度相同,C較短。小東計劃利用這些器材證明“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guān)”。請將小東的實驗步驟補充完整:(1)將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適當位置。(2)將蠟燭___________(選填“B”或“C”)置于玻璃板后方,并調(diào)節(jié)它的位置,在玻璃板前面透過玻璃板從不同角度觀察,___________。(3)___________,仿照(2)進行實驗。6.(2020·北京·一模)小光同學(xué)利用圖所示的裝置及相同高度的蠟燭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其中平板透明玻璃與水平紙面垂直:(1)將蠟燭A放置在玻璃前某位置,將與A完全相同的蠟燭B放置在玻璃板的另一側(cè),他應(yīng)_____,直至觀察到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2)蠟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蠟燭的大??;(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3)將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選填“變小”“不變”或“變大”)7.(2020·北京延慶·一模)如圖所示,小紅同學(xué)做“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桌面上豎直放置的玻璃板作為_________。實驗時,小紅同學(xué)首先要確定好圖中蠟燭_________的位置,然后應(yīng)移動圖中蠟燭_________找像。當撤去玻璃板后,圖中蠟燭_______將會消失(最后三空均選填“A”、“B”或“C”)。8.(2020·北京密云·一模)小芹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請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2)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紙上豎直放置一塊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蠟燭A放在平板玻璃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與A相同的蠟燭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動,透過平板玻璃觀察直到從多個角度看上去都跟蠟燭A的像______,此位置即為像的位置。9.(2020·北京西城·一模)小萱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她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在紙上豎立一塊薄玻璃板,將點燃的蠟燭A豎立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1)該實驗采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能確定像的位置,而且還能比較蠟燭A的像與____________。(2)小萱拿一支與蠟燭A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在玻璃板前多個角度觀察它跟___________完全重合,這時蠟燭B所在位置就是蠟燭A像的位置。10.(2020·北京海淀·一模)為了探究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距離的關(guān)系,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以及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A、B和一把刻度尺進行實驗。請你幫助他們補全實驗步驟:①將物體A放在平面鏡前面的白紙上,在平面鏡后面改變物體B的位置,使得從不同角度觀察時,物體B與物體A的像完全重合,用刻度尺分別測出A、B到平面鏡的距離u、v并記錄在表格中;②改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平面鏡后面改變物體B的位置,直至B與A的像完全重合時,用刻度尺分別測出A、B到平面鏡的距離u、v并記錄在表格中;③再仿照步驟②,再做四次實驗。11.(2020·北京房山·一模)小光同學(xué)“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他利用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其中透明玻璃與水平紙面垂直,再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玻璃板后放蠟燭B,透過玻璃板觀察蠟燭B,直到從各個方向觀察都與蠟燭A的像重合:(1)為了證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小光應(yīng)該()A.從蠟燭A一側(cè)透過透明玻璃觀察光屏上能否成像B.直接觀察光屏上能否成像(2)再將蠟燭A遠離玻璃時,蠟燭所成像的高度_________。(選填“變小”、“不變”或“變大”)12.(2019·北京石景山·一模)小麗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請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2)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紙上豎直放置一塊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蠟燭A放在平板玻璃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與A相同的蠟燭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動,透過平板玻璃觀察直到從多個角度看上去都跟蠟燭A的像______,此位置即為像的位置.(3)蠟燭A經(jīng)平板玻璃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選填“虛”或“實”).(4)將蠟燭A向靠近平板玻璃的方向移動時,像的大小______.13.(2019·北京大興·一模)實驗桌上有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的透明玻璃相當于平面鏡),還提供了相同大小的中國象棋棋子18個,9個為紅色,9個為綠色.小軍用這些器材進行了實驗探究,主要實驗步驟如下:①將兩個疊放的紅棋子作為物體放在平面鏡前面的白紙上,在平面鏡后面改變兩個疊放的綠棋子的位置,使得從不同角度觀察,兩個綠棋子與物體的像重合,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②在兩個疊放的紅棋子上增加一個紅棋子,不改變其位置,在平面鏡后面不改變綠棋子的位置,而是在兩個疊放的綠棋子上增加綠棋子的個數(shù),直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綠棋子與物體的像重合,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③再增加疊放紅棋子的個數(shù),仿照步驟②,做四次實驗.請根據(jù)以上敘述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jù)以上實驗步驟可知,小軍探究的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與_________的關(guān)系;(2)實驗過程中,疊放的綠棋子與紅棋子的像很難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14.(2019·北京通州·一模)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如圖所示.(1)實驗時,選棋子A為物體,選擇薄玻璃板做平面鏡而不用鏡子,其目的是為了能在A棋子這一側(cè)看到________(選填“A的像”或“棋子B”),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在實驗過程中,將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側(cè),棋子B放在玻璃板的另一側(cè).一邊移動棋子B,一邊用眼睛________(選填“透過玻璃板”或“直接”)觀察B,直至B與A的像完全重合時停止移動棋子B.(3)取下棋子B,在棋子B的位置平行于玻璃板豎直放一張白紙,發(fā)現(xiàn)白紙上并不能直接看到棋子A的像,可知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___(選填“虛”或“實”)像.15.(2019·北京房山·一模)實驗桌上有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的透明玻璃為平面鏡),還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國象棋棋子6個,3個為紅色,3個為綠色.小軍計劃用這些器材探究“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有關(guān)”.小軍的主要實驗步驟如下:①將兩個疊放的紅棋子作為物體放在平面鏡前面的白紙上,在平面鏡后面改變兩個疊放的綠棋子的位置,使得從不同角度觀察,兩個綠棋子與物體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②在兩個疊放的紅棋子上增加一個紅棋子,在平面鏡后面改變?nèi)齻€疊放的綠棋子的位置,使得從不同角度觀察,三個綠棋子與三個紅棋子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請根據(jù)以上敘述回答下列問題:(1)小軍計劃探究的問題中的自變量是_____;(2)小軍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_____;(3)針對小軍計劃探究的問題,在實驗步驟②中,應(yīng)采取的正確方法是_____.16.(2019·北京懷柔·一模)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時應(yīng)選較薄的玻璃板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1)點燃蠟燭A,透過玻璃板觀察到A的像,把與A完全相同的蠟燭B放在像的位置,觀察到B與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____________;(2)將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無法直接在光屏上觀察到像,說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像;(3)用方格紙?zhí)娲准?,更方便探究像與物________________的關(guān)系.17.(2019·北京東城·一模)小紅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其中A、B是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C是平整的白紙,E是薄透明玻璃板.小紅將白紙鋪在水平桌面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觀察到玻璃板后有蠟燭A的像A'.(1)實驗中,小紅在玻璃板后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蠟燭B始終不能與蠟燭A的像A'完全重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2)調(diào)整后,在她將蠟燭A向玻璃板移動的過程中,蠟燭的像的大小將_________.(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四、綜合題18.(2018·北京豐臺·一模)請閱讀《等效替代》并回答問題.等效替代在由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三國志》中曾描寫過一位神童:沖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quán)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你知道這個聰明的萌娃是誰嗎?有不少同學(xué)已經(jīng)猜到了,就是曹沖.“曹沖稱象”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重力等于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xué)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可是,在那個年代(公元200年),雖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500年,但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傳入中國,小曹沖不可能知道這個原理,更不用說浮沉條件了.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chǎn)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zhuǎn)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等效替代法是一種常用的科學(xué)思維方法.美國大發(fā)明家愛迪生有一位數(shù)學(xué)基礎(chǔ)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一次,愛迪生把一只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后,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一條條復(fù)雜的曲線,測量了一個個數(shù)據(jù),列出了一道道算式.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jié)果.愛迪生看后很不滿意.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里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一分鐘,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里,愛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是在保證某種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實際、復(fù)雜的物理問題和過程等效為簡單的、易于研究的問題和過程來研究和處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既是科學(xué)家研究問題的方法,更是我們在學(xué)習和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思想方法.你現(xiàn)在還能回憶起研究哪些物理問題用過這種方法嗎?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請你分別以靜止狀態(tài)下的“大象和船”及“石塊和船”為研究對象做受力分析,寫出平衡方程并說明“曹沖稱象”的實驗原理__________.(2)請你根據(jù)平時學(xué)到的物理知識并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判斷以下研究過程中使用等效替代法的是_____.(選填選項前的字母,只有一個選項正確)A.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利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模型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guān)系B.在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來形象描述磁場的方向與強弱C.探究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時,我們用小木塊在平面上被推動的距離來反映小球的動能大小D.將發(fā)聲的音叉靠近乒乓球,小球被彈開,說明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參考答案1.B【詳解】分析:(1)從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xiàn)兩個像和保證實驗效果這個角度去分析此題.(2)實驗時采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guān)系.(3)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大小始終相等.(4)物體射出的光線對人眼刺激越強,人眼感覺物體越亮,物體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反射光線進入人眼的光線越多,人眼感到物體的像越亮.在比較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射出光都對眼睛有刺激,干擾人的視線.解答:A、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xiàn)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yīng)選用薄玻璃板,故A錯誤;B、選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一支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點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guān)系.故B正確;C、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多次使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觀察像的大小變化,可以得出像的大小與物距無關(guān).故C錯誤;D、在比較明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都在射出光線,干擾人的視線,在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蠟燭是最亮的,蠟燭射向平面鏡的光線最多,反射光線最多,進入人眼的光線最多,感覺蠟燭的像最亮.所以比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故D錯誤.故選B.【點睛】此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平面鏡成像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這既是平時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經(jīng)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練掌握.2.AC【詳解】分析:科學(xué)問題是指能夠通過收集數(shù)據(jù)而回答的問題.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學(xué)問題描述的是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的變量必須是可檢驗的.也就是說,可以探究的科學(xué)問題中的因變量和自變量都是可以觀察或測量的.解答:A.平面鏡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等大,若研究平面鏡成像的大小是否與平面鏡的面積有關(guān),要控制成象物體大小不變,改變平面鏡面積大小,故A符合題意;B.經(jīng)常玩手機游戲肯定會導(dǎo)致視力下降,探究的意義不大,B不符合題意;C、導(dǎo)體的電阻與導(dǎo)體的長度、材料和橫截面有關(guān),控制這幾個因素不變,只改變導(dǎo)體兩端的電壓,用伏安法測也導(dǎo)體的電阻,屬于科學(xué)問題,故C符合題意;D、應(yīng)該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屬于道德判斷、價值選擇方面的問題都不屬于科學(xué)問題,D不符合題意;故選AC.【點睛】并不是每一個科學(xué)問題都可以進行探究,當問題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難以進行科學(xué)探究.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學(xué)問題描述的是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的變量必須是可檢驗的.3.

完全重合

平面鏡成像,像距等于物距

不同【詳解】(1)[1]蠟燭B與蠟燭A是完全相同的兩根蠟燭,當B與A的像完全重合時,說明此時B所處的位置就時A的像的位置。(2)[2]由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改變物距,像距始終等于物距,可以得出結(jié)論:平面鏡成像中,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即像距等于物距。(3)[3]要探究“像的高度與物的高度是否有關(guān)”,應(yīng)該再選擇一對高度不同的蠟燭,重復(fù)上面的實驗,多次實驗獲得普遍性規(guī)律。4.

虛像

蠟燭大小

放大

幻燈機

向左【詳解】(1)[1]平面鏡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xiàn),只能透過平面鏡才能看到蠟燭的像,所以蠟燭在平面鏡中成的是虛像。[2]平面鏡的成像特點是正立等大虛像。物距改變,像的大小不變;鏡子大小改變,像的大小不變,像的大小始終與物體大小相等,蠟燭大小改變,像的大小才改變。(2)[3]由圖乙可知物距大小為u=50.0cm-35.0cm=15.0cm凸透鏡焦距為10.0cm,所以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間,則移動光屏,在光屏上能找到倒立放大的實像。[4]照相機成倒立縮小實像;幻燈機成倒立放大實像,與圖乙原理相同;放大鏡成正立放大虛像。[5]現(xiàn)將蠟燭向光具座左端移動一段距離后固定,則物距增大,所以像距變小,即像也會向左移動一端距離,所以向左移動光屏適當距離后,能在屏上呈現(xiàn)出燭焰清晰的像。5.

B

使其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改變蠟燭A到玻璃板的距離【詳解】(2)[1][2]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因為AB等大,所以將蠟燭B置于玻璃板后方,調(diào)節(jié)它的位置,并在玻璃板前面透過玻璃板從不同角度觀察,使其都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3)[3]要證明“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guān)”,所以要改變蠟燭A到玻璃板的距離多次實驗。6.

前后左右移動蠟燭B

等于

不變【詳解】(1)[1]將蠟燭A放置在玻璃前某位置,將與A完全相同的蠟燭B放置在玻璃板的另一側(cè),他應(yīng)前后左右移動蠟燭B,直至觀察到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2)[2]根據(jù)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可知,物像大小相等,所以蠟燭所成像的大小等于蠟燭的大小。(3)[3]將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蠟燭大小不變,根據(jù)物像大小相等可知,所以蠟燭像的大小不變。7.

平面鏡

C

A

B【分析】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體一側(cè)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側(cè)物體;根據(jù)實驗步驟選擇。【詳解】[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一側(cè)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也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2][3]實驗時,小紅同學(xué)首先要確定好玻璃板前面的蠟燭,即圖中蠟燭C,然后在玻璃板后移動沒點燃的蠟燭A直至與C的像重合。[4]圖中蠟燭B是蠟燭A在玻璃板中成的虛像,故當撤去玻璃板后,圖中蠟燭B將會消失。8.

便于觀察(準確找到像的位置)

完全重合【詳解】(1)[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為了便于觀察像和確定像的位置,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完成實驗。(2)[2]為了準確的確定像的位置,我們需要拿一支外形與A相同的蠟燭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動,透過平板玻璃觀察直到從多個角度看上去都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位置才為像的位置。9.

蠟燭B的大小

蠟燭A的像【詳解】(1)[1]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原因是玻璃板是透明的,能看到另外一側(cè),所以可以在像的位置放置另一支蠟燭以便比較確定像的位置和比較物像的大小關(guān)系。(2)[2]確定像的位置時,要移動另一支蠟燭直到和像完全重合。10.物體A到平面鏡的距離【詳解】實驗需要多組A、B到平面鏡的距離u、v,來得到普遍規(guī)律,所以步驟②是:改變物體A到平面鏡的距離,在平面鏡后面改變物體B的位置,直至B與A的像完全重合時,用刻度尺分別測出A、B到平面鏡的距離u、v并記錄在表格中。11.

B

不變【詳解】(1)[1]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直接觀察光屏上能否成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燭焰的像,由此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2)[2]由平面鏡成像的物像等大特點可知,將蠟燭不管是遠離玻璃板還是靠近玻璃板時,蠟燭所成像的大小不變,所以蠟燭像的高度不變。12.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完全重合

不變【詳解】(1)[1]平面鏡不能透光,不容易確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雖沒有平面鏡清晰,但能觀察到蠟燭B,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現(xiàn)蠟燭A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判斷物像大小相等;并記錄下蠟燭B的位置;(3)[3]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燭焰的像,所以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4)[4]如果使蠟燭A離玻璃板靠近一些,物體不變,物體的像和物體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變.13.

物體大小

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詳解】(1)根據(jù)以上實驗步驟可知,小軍保持物體到玻璃板的距離不變,改變了物體(疊放的紅棋子)的大小再次試驗,所以實際探究的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的關(guān)系;(2)在實驗過程中,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會發(fā)生兩次反射,所以導(dǎo)致綠棋子與紅棋子很難完全重合.14.

棋子B

透過玻璃板

虛【詳解】(1)實驗中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即看清棋子B;(2)一邊移動棋子B,眼睛一邊透過玻璃板觀察,一邊用眼睛透過玻璃板觀察B,直到B與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棋子B的作用是替代棋子A的像;(3)由于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為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在圖中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張白紙板做屏幕,則從側(cè)面直接觀察白紙板,在白紙板上不能看到A的像.15.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或物距)

沒有改變自變量物距,而改變了物體的大小

改變2個疊放紅棋子到平面鏡的距離,在平面鏡后面改變兩個疊放的綠棋子的位置,使得從不同角度觀察,兩個綠棋子與物體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詳解】(1)小軍計劃用這些器材探究“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有關(guān)”.故小軍計劃探究的問題中的自變量是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或物距);(2)小軍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改變自變量物距,而改變了物體的大??;(3)針對小軍計劃探究的問題,在實驗步驟②中,應(yīng)改變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