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學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學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學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學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學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其次節(jié)土壤的形成[學生用書P72]一、土壤1.定義: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2.作用:土壤為植物光合作用供應并協(xié)調水分、養(yǎng)分、溫度、空氣等養(yǎng)分條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二、成土因素1.自然因素(1)成土母質eq\b\lc\{(\a\vs4\al\co1(成土母質為巖石風化物,成土母質\o(→,\s\up7(氣候、生物),\s\do5(長期作用))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確定著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eq\a\vs4\al()(1)成土母質的粒度影響土壤質地:發(fā)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沙和黏粒較多,含沙粒較少;發(fā)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沙粒較多,含粉沙和黏粒較少。(2)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確定著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和養(yǎng)分。如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其鐵、錳、鎂、鈣的含量,要顯著地高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其中鈣的含量最高,而硅、鈉、鉀的含量低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2)氣候eq\b\lc\{(\a\vs4\al\co1(氣候干脆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降水和風對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響))eq\a\vs4\al()(1)土壤有機質多集中在土壤表層,干脆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fā)展。(2)低溫有利于土壤中有機質的保存。(3)生物eq\b\lc\{(\a\vs4\al\co1(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土壤形成過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類型能干脆影響土壤形成方向))eq\a\vs4\al()不同的植被類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低于草地。(4)地形①在山區(qū),隨著地勢的上升,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fā)生顯著的垂直分化。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層較薄。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層深厚。(5)時間:在相宜的氣候條件下,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就越成熟。2.人類活動(1)主動影響:人類活動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chǎn)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2)消極影響: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可導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三、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斷面,由一些形態(tài)特征各異的、大致與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層所構成。2.土層土層eq\b\lc\{(\a\vs4\al\co1(有機層:土壤表層的植物殘體積累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土壤腐殖質積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層,,呈灰黑色或黑色))土層eq\b\lc\{(\a\vs4\al\co1(淋溶層: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質遷移和損失的,土層,有機質含量低,色澤較淡,淀積層常與淋溶層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質沉淀、,積累的層次,母質層和母巖層是土壤形成發(fā)育的原始物質基礎,,母質層為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為堅硬,的巖石))一、推斷題1.陸地表面的疏松表層就是土壤。()2.壤土通氣、透水、蓄水、保肥性能好,是農業(yè)生產(chǎn)志向的土壤質地。()3.冷濕環(huán)境不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4.沒有生物作用,就不行能形成土壤。()5.土壤是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答案:1.×2.√3.×4.√5.√二、選擇題6.干脆影響土壤水熱狀況的自然因素是()A.氣候 B.地形C.生物 D.成土母質答案:A7.下列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的是()A.氣候濕熱、草類茂密B.氣候濕熱的熱帶森林C.氣候相對寒冷的草原地區(qū)D.氣候相對寒冷的森林地區(qū)答案:C8.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一面鏡子。在土壤的發(fā)育過程中,成土母質主要影響土壤的()A.有機質含量 B.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C.發(fā)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層厚度答案:B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明()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躍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特別快速D.生物風化使有機殘體歸還多解析:選B。詩句反映出植被最終落葉歸根,成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10.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A.成土母質 B.氣候C.地形 D.生物答案:D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學生用書P74]【情景導入誘思】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材料一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示意圖。材料二志向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圖。(1)依據(jù)材料一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土壤固體包括礦物質和有機質,試說明其來源。(3)試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和水分異樣對植物的影響。提示:(1)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等。(2)礦物質來源于成土母質,有機質來源于生物。(3)空氣過多、水分過少會導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氣過少、水分過多,會導致土溫降低,土壤缺氧,并且會因澇漬而導致植物死亡?!竞诵目键c突破】1.土壤的形成過程(1)土壤是在巖石、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五大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chǎn)物:①在風化作用下,養(yǎng)分釋放與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機質積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養(yǎng)分富集(有機質重新合成腐殖質)。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2)人類合理的耕作經(jīng)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土壤成為永續(xù)利用的可更新資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2.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影響因素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成土母質是土壤發(fā)育的物質基礎;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yǎng)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沒有生物的作用,就不行能形成土壤;生物殘體形成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質;使養(yǎng)分物質在土壤表層富集;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氣候巖石風化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濕熱地區(qū)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區(qū),濕熱地區(qū)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濕環(huán)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干熱地區(qū)土壤有機質積累少地貌山頂和山麓、陰坡和陽坡、迎風坡和背風坡因水熱條件不同,發(fā)育的土壤不同;從山頂?shù)降推桨嫉兀来螢榈[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時間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人類活動在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對點跟蹤訓練】讀我國某山地丘陵區(qū)土壤材料,該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mm之間,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讀圖回答1~3題。1.該山地丘陵區(qū)最可能位于()A.四川盆地 B.山東半島C.長江中下游平原 D.兩廣丘陵2.下列關于影響該地土壤厚度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A.與植被覆蓋度呈正相關 B.與坡度呈正相關C.與坡面光照呈正相關 D.與降水量呈正相關3.陽坡與陰坡土壤厚度不同的緣由是()A.陰坡的水分蒸發(fā)量較少B.陽坡光照好,植被生長狀況好C.陽坡土壤水分狀況好D.陰坡坡度更大答案:1.B2.A3.A土壤剖面[學生用書P75]【情景導入誘思】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材料土層分層示意圖。(1)寫出土壤剖面圖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層。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2)分析A層顏色較深的緣由。(3)分析B層顏色較淺的緣由。提示:(1)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母巖層(2)大量有機質分解后積累形成顏色較深的腐殖質。(3)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故顏色較淺?!竞诵目键c突破】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層特點土壤層特點有機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腐殖質層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堅硬的巖石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層特點土壤層特點耕作層(表土層或熟土層)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犁底層(亞表土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層未經(jīng)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對點跟蹤訓練】關于土壤剖面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A.腐殖質層顏色較深,呈棕色或紅棕色B.淋溶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C.淀積層有機質在此積累,含量高D.母質層為堅硬的巖石答案:B[學生用書P76]考點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有關氣候與土壤的關系,說法正確的是()A.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少B.暖和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化學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較快C.暖和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較多D.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土壤多呈堿性答案:B2.我國南方平原地區(qū)由于長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A.水稻土 B.黑壚土C.紅黃壤 D.磚紅壤解析:選A。我國南方平原地區(qū)長期耕作形成水稻土;我國北方地區(qū)長期耕作形成黑壚土;南方丘陵自然地帶性土壤是紅黃壤;熱帶雨林、季雨林代表性土壤是磚紅壤。考點二土壤剖面3.下面關于土壤表土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各種土壤的表土層有機質含量都很高B.冷濕條件下形成的土壤表土層有機質含量較低C.表土層有機質含量越高,顏色越深D.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積聚層和物質淀積層答案:C4.下面關于常見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A.棕壤土層較薄、土質黏重B.紅壤有機質少,土壤呈中性或微堿性C.黑土土層厚,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高D.黑鈣土發(fā)育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答案:C[學生用書P123(單獨成冊)][學考合格練]1.土壤有機質含量()A.熱帶地區(qū)高于溫帶地區(qū)B.潮濕地區(qū)高于干旱地區(qū)C.江南丘陵紅壤高于黃河三角洲沖積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黃河三角洲沖積土答案:B2.關于土壤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促進了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形成B.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D.燥熱少雨的氣候利于土壤的形成答案:B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3.圖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影響要素是()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4.圖示區(qū)域()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親密相關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主要來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3題,就某個小尺度區(qū)域來說,地形和地質條件相對是穩(wěn)定的,所以對土壤的形成影響比較穩(wěn)定。而當砍伐森林、開墾坡地、過度放牧后,植被削減,水文要素受到影響,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貧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減弱,空氣質量也會產(chǎn)生影響。故答案為C。第4題,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動;山坡會受到流水的沖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積;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來自成土母質;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低于草地。答案:3.C4.A5.關于地形與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質遷移速度較快,漸漸發(fā)育成深厚的土壤B.陽坡的蒸發(fā)量大,水分狀況較陰坡好C.陽坡接受太陽輻射多于陰坡,溫度狀況比陰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答案:C6.東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形平坦,有機質不易流失B.土壤凍結時間長,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使有機質長期積累起來的C.地表植被覆蓋率大,植物歸還土壤的有機質多D.人們耕作科學,對土地的利用合理答案:B7.下表為我國東北地區(qū)、內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檢測的表層土壤的分析數(shù)據(jù),由數(shù)據(jù)可以推斷,從東到西排列的依次最有可能的是()pH值有機質含量SiO2含量Al2O3含量CaO含量甲4.112.4%62.39%16.02%2.44%乙6.98.8%68.58%2.06%9.87%丙8.81.29%65.05%3.63%14.96%A.甲、乙、丙 B.乙、甲、丙C.丙、乙、甲 D.甲、丙、乙答案:A8.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土壤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都來自成土母質B.有機物干脆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凹凸的一個主要標記C.影響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地形D.溫帶季風氣候對應的地帶性土壤比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地帶性土壤肥力小答案:B下圖為土壤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9~10題。9.圖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過程中發(fā)揮的主要作用是()A.加速巖石的風化 B.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C.分解有機質 D.富集養(yǎng)分元素10.從進入土壤的植物有機殘體數(shù)量看,下列植被由高到低排列為()①溫帶落葉闊葉林②亞寒帶針葉林③亞熱帶常綠闊葉林A.①>②>③ 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答案:9.D10.D[學考等級練]土壤是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場所,我國東北地區(qū)是黑土地,華北地區(qū)是黃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著紅壤。據(jù)此回答1~2題。1.下列土壤顏色與其形成因素的關系,正確的是()A.黑土——草類植物的大量生長B.黃土——濕熱的氣候條件C.紫色土——風蝕作用D.紅壤——巖石性質和特征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yǎng)分,說明()A.植物是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B.礦物質是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C.生物對土壤的形成影響巨大D.空氣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解析:第1題,黃土與干旱氣候有關,紫色土與巖石性質和特征有關,紅壤與濕熱的氣候有關。第2題,礦物質是土壤礦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機質的主要來源。答案:1.A2.B入滲率指水分自地表滲入土壤中的強度,以每小時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種狀況下,降雨滲入土壤時的最大入滲率,叫“入滲容量”。讀圖回答3~4題。3.若圖中曲線表示干濕狀況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的入滲率改變狀況,則下列組合正確的是()A.①—濕粘壤土 B.②—濕沙壤土C.③—干沙壤土 D.④—干粘壤土4.關于入滲率和入滲容量的敘述,正確的是()A.若其他條件相同,降水時間越長,土壤的入滲率越大B.若其他條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滲率越大C.在降雨量滿意時,入滲容量出現(xiàn)在入滲初期D.在降雨量滿意時,入滲容量出現(xiàn)在降雨后期解析:第3題,四條曲線代表四種土壤,這四種土壤又可以分為干和濕、粘和沙,就入滲率來講應當是干>濕,沙>粘,所以①為干沙壤土,②為濕沙壤土,③為干粘壤土,④為濕粘壤土,故選B。第4題,剛起先下雨時,土壤相對較干,雨水下滲得更快,入滲率更高。答案:3.B4.C讀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示意圖,回答5~6題。5.下列有關生物與土壤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成土母質與土壤肥力的關聯(lián)最親密B.綠色植物促進了土壤的形成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來源D.森林根系很深,樹冠高大,干脆供應土壤表層有機質多6.土壤有機質含量()A.亞熱帶森林地區(qū)溫度高,植物生長量大,但土壤有機質低于溫帶草原地區(qū)B.潮濕地區(qū)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干旱地區(qū)C.江南丘陵水熱條件好,紅壤有機質高于黃河三角洲沖積土D.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峻,土壤有機質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解析:第5題,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土壤肥力的產(chǎn)生與生物的作用親密相關,但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來自母質;森林干脆供應土壤表層的有機質較少,故選B。第6題,土壤有機質的多少取決于枯枝落葉多少和熱量凹凸,溫度較低的地區(qū),微生物作用慢,有機質積累得多,高溫潮濕的地區(qū)雖然生物的生長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動旺盛,土壤有機質較少,故選A。答案:5.B6.A土壤有機碳濃度反映的是進入土壤的生物殘體等有機物質輸入與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為主的有機物質損失之間的平衡指標。讀土壤有機碳濃度與海拔的關系圖,回答第7題。7.下列關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