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省高三總復習仿真模擬測試(六)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26/21/wKhkGWetJyqAFqwMAAKJaVkq6o0717.jpg)
![2025屆廣東省高三總復習仿真模擬測試(六)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26/21/wKhkGWetJyqAFqwMAAKJaVkq6o07172.jpg)
![2025屆廣東省高三總復習仿真模擬測試(六)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26/21/wKhkGWetJyqAFqwMAAKJaVkq6o07173.jpg)
![2025屆廣東省高三總復習仿真模擬測試(六)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26/21/wKhkGWetJyqAFqwMAAKJaVkq6o07174.jpg)
![2025屆廣東省高三總復習仿真模擬測試(六)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26/21/wKhkGWetJyqAFqwMAAKJaVkq6o0717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屆廣東省高三總復習仿真模擬測試(六)語文試題(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在人類歷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人,比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們更喜歡筑城了。“無邑不城”,只要是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圍起來。學術(shù)界也一般把“無邑不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個顯著特色來加以強調(diào):“城墻是構(gòu)成都城的基本要素,沒有‘城墻’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钡绻覀冋f,從二里頭文化誕生到漢代,在這兩千余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都城(都邑)是沒有城墻的,甚至可以說是不設(shè)防的,你相信嗎?“大都無城”,就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tài)的概括。要講清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城市這個概念。城市是一種區(qū)別于鄉(xiāng)村的聚落形態(tài),出現(xiàn)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國家與前國家社會的關(guān)鍵區(qū)分點。古代城市往往是區(qū)域或社會組織的中心,作為國家權(quán)力中心的都城就是這類城市的重中之重。可見城市的本質(zhì)特征中并不包含城墻,有沒有城墻是從空間布局、從有無防御設(shè)施角度來說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墻??脊艑W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在中國城市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設(shè)施(城墻),“大都無城”概念的提出,正是出于這樣的觀察。我們試著勾畫出中國古都的一個框架。都邑幾乎是伴隨著國家出現(xiàn)的,是國家的權(quán)力中心。在自最早的國家都邑二里頭至曹魏鄴城前近2000年的時間里,都城空間構(gòu)造的主流,是都邑不設(shè)防,有宮城而無外城墻,這種現(xiàn)象在二里頭、殷墟、周原、豐鎬、洛邑、秦咸陽、西漢長安和東漢洛陽等一系列都邑中有清晰的顯現(xiàn)。這與國家強盛的國勢、軍事和外交優(yōu)勢、作為“移民城市”的居民成分復雜化、對都城所處自然條件的充分利用等,都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在這一早期中國都邑布局的觀察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二里頭時代的到來,這是“大都無城”傳統(tǒng)的肇始。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都邑,中間的宮城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形狀,特別像現(xiàn)在的紫禁城,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guī)劃制度的先河。如果將二里頭時代的聚落形態(tài)與該地更早的龍山時代做比較,最大的變化是中心聚落面積的大幅度提升,由龍山時代的十余萬至數(shù)十余萬平方米,擴大至300萬平方米。但在逾半世紀的田野工作中,我們卻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圈圍起整個二里頭都邑聚落的防御設(shè)施,僅知在邊緣地帶分布著不相連屬的溝狀遺跡,應(yīng)具有區(qū)劃的作用。由此可以推知,進入二里頭時代,聚落內(nèi)部社會層級間的區(qū)隔得到強化,而與此同時,對外防御設(shè)施則相對弱化。究其原因,不能不考慮到都邑內(nèi)的居民。二里頭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邊人口的中心城市,其人口由眾多小規(guī)模的、彼此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血親集團所組成,這種特征又與其后的殷墟和西周時代的都邑頗為相近??梢哉f,“大都無城”是最早的“中國”初興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大都無城”的一個例外是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沒有城墻的。如晉都新田就沒有外城墻,而東周王城的戰(zhàn)國城墻的兩側(cè)都發(fā)現(xiàn)了春秋大墓和車馬坑,說明春秋時東周王城也根本沒有城墻,到了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了城圈,也就是有了防御設(shè)施。這種特點在戰(zhàn)國時代韓都新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韓人放棄了難以防守的雙洎河南區(qū)域,而以雙洎河與黃水河的寬深河谷為天然屏障,沿雙洎河北岸另筑了一道城墻;同時加寬、加高了新鄭的北、東城墻,沿城墻內(nèi)側(cè)修筑道路,形成“環(huán)涂”。如此種種,都凸顯了強烈的軍事防御色彩。可以看出,到了戰(zhàn)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戰(zhàn)國的這種情況并不屬于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都城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環(huán)節(jié)。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里,只有幾百年的時間是有城墻的,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無城”的狀態(tài)。再看看秦國的都城咸陽,我們發(fā)掘了這么多年,根本沒有找到城墻的痕跡,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它不可能有城墻了。文獻記載曾經(jīng)兩次有狼群進入秦咸陽城里,狼群如果能進去,恐怕沒有嚴絲合縫的城墻防守。咸陽北坂上有非常大的宮區(qū),仿照六國宮殿的大型建筑在考古學上都被證實了,但就是沒有大城圈。依戰(zhàn)國時秦國和秦始皇那種氣魄,一直是向外擴張的,所以根本沒有筑城的必要。連阿房宮一帶都是整個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氣,還需要用土圍子圍起來?再往后看看漢長安城。我們所發(fā)現(xiàn)的漢長安城城圈只是內(nèi)城,因為城外還有大量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遺跡,構(gòu)成首都圈的概念,有帝國之都的氣勢。可見,越是國力強盛,就越有這樣的文化自信?!蹲髠鳌分姓f:“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民無內(nèi)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國力強盛,又何必要城呢?這和我們現(xiàn)在說人民子弟兵是鋼鐵長城是一個道理。如今,北京城成了一個新的“大都無城”,上海也從清代的小城圈到現(xiàn)在變成了完全的“大都無城”——國際化大都城。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墻的或有或無伴隨著整個城市演變的過程,“大都無城”是其中一個波瀾壯闊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許宏《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tài)解讀》)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無邑不城”是人們對中國古代都城的既有印象,但這個看法和考古學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相悖,中國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城墻的。B.聚落這個概念,涵蓋了城市和村落,聚落形態(tài)既可以按照發(fā)展階段的不同進行劃分,也可以按照防御設(shè)施的有無進行劃分。C.戰(zhàn)國時期的韓都新鄭以寬深的河谷為天然屏障,修筑了城墻和城防道路,以加強軍事防御,體現(xiàn)了列國對峙的時代特點。D.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城墻的歷史變遷,對我們觀察北京、上海這樣的現(xiàn)代社會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形態(tài)具有積極意義。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廣州市,“小北”等和城墻相關(guān)的名稱,隨著城墻拆除已成為路名。這可能與城墻限制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及防御需求弱化有關(guān)。B.從《過秦論》中的“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可以推知,國家防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這和本文的相關(guān)觀點一致。C.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遺址至今都沒有發(fā)現(xiàn)城墻,除了現(xiàn)有考古材料,《左傳》中的相關(guān)記載也提供了文獻證據(jù)。D.人們普遍認為都城都應(yīng)該有城墻,這個誤解與先前考古工作中未能發(fā)現(xiàn)更多證據(jù)有關(guān),也與對城市本質(zhì)理解不當有關(guān)。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和下面表格,下列選項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朝代典型都城遺址有無城墻都城存廢時間夏/商偃師二里頭無1700—1500BC商殷墟無1350—1000BC西周豐鎬、岐邑無1000—771BC春秋周王城、晉新田、楚郢都無770—403BC戰(zhàn)國周王城、齊都、韓都、趙都、楚郢都、燕下都有403—221BC戰(zhàn)國—秦咸陽無350—207BC西漢—新莽長安無202BC—23AD東漢洛陽無25—190ADA.西周的豐鎬、岐邑存在時間長于韓都新鄭,可見城市存亡并不取決于城墻的有無。B.周王城、楚郢都的城墻從無到有,反映了它們在聚落形態(tài)上從低級到高級的躍遷。C.同處戰(zhàn)國,齊、趙等都城有城墻,咸陽則沒有,這種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huán)境不同。D.除戰(zhàn)國以外,其他朝代的都城遺址都沒有發(fā)現(xiàn)城墻,說明它們基本沒有防御需求。4.在談“大都無城”時,許宏特意論及作為“例外”的戰(zhàn)國時期都邑,這樣寫有何作用?(4分)5.書名中的“動態(tài)解讀”指的是在觀察都城形態(tài)變化的基礎(chǔ)上進行分析,請結(jié)合二里頭和東周王城的例子加以說明。(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老街書樓徐貴祥我記事時候的安徽六安洪集老街,基本上是一個遺址了。但是,老家的長輩說,洪集原來是一個大商埠,傳說中的娥眉州呢。幾十年后回憶洪集老街,確實能看到往昔繁榮的蛛絲馬跡:以老街十字街為原點,東北方有杜家老樓,西南方有竇家老樓,東南方有一座清真寺,西北方有一個娥眉塔,正東方是汲河碼頭,正西方是尚善街……而在老街的周邊,有文昌宮、山西會館、南天門、月牙堂、瓦門樓,等等。不過,這些景觀后來都被拆除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老街除了有一幢被稱為“百貨大樓”的綜合商店,還真有一幢紅頂小樓,雖然只有兩層,但是每層都有五米以上,再加上地基較高,在平畈上鶴立雞群。我記得一個景象,好像是個陰天,站在兩千米外的新街往東邊看,老街方向煙柳婆娑,掩映紅樓一角,如夢似幻。我的故事就從這幢小樓說起。十歲前后我就住在這幢小樓所在的院子里,那個院子叫公社大院,附近還有衛(wèi)生院、信用社、食品站等小單位。這些小單位的孩子和公社大院的孩子加起來,成立了一個“戰(zhàn)斗隊”。每天晚上,不管月黑風高,還是月牙掛梢,都要“打一仗”。當然,這些“戰(zhàn)斗”其實都是游戲,主要模仿《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兩軍會師,要先商量好,誰演楊子榮和郭建光,誰演座山雕和胡傳魁[注]。“開戰(zhàn)”之后,就五花八門了,有時候“郭建光”被“座山雕”掐住了脖子,有時候“胡傳魁”被“楊子榮”摔了個嘴啃泥。那年頭,基本上沒有文娛生活,恰好是孩童之間的游戲,讓我們知道了“智取”“伏擊”“奔襲”等概念。所以我說,十歲前后的游戲,既是我的少年軍校,也是我的少年藝校,它為我提供了軍事和文藝雙重啟蒙。應(yīng)該是比十歲稍微大一點,同伴喬大橋得到一個“情報”,說是有不少舊書,還有畫冊子,也就是連環(huán)畫,兩麻袋,至少有三百本,堆在曹三飯店的柴房里,給他當柴草用,抵飯錢。我的天啦,三百本畫冊子,要是搞到手,那不就發(fā)財了嗎?我們這個老街,哪里來的這么多書和畫冊子呢,這又要從頭說起。洪集的學生上中學,大部分都在葉集中學,而葉集是“未名四杰”的故鄉(xiāng),魯迅創(chuàng)辦的未名社,主要功能是翻譯出版,韋素園、臺靜農(nóng)、李霽野、韋叢蕪都是翻譯高手。除此之外,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員蔣光慈、文化名人張目寒,都跟葉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文學大家往家鄉(xiāng)倒騰了不少圖書,大都放在葉集中學。特殊年代里,葉集中學一度停課,學生不上學了,從圖書館借的書也不用還了,都帶回家。粗略地估計一下,在我小學至初中期間,洪集老街一百多戶人家,至少三分之一家庭都有書柜。閑話少敘,書歸正傳。喬大橋的“情報”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各回各家鬼鬼祟祟地吃了飯。大約晚上七點多鐘,在小樓下面集合完畢。我們按計劃秘密潛入曹三飯店后院,喬大橋命令陳肖江站哨,然后帶領(lǐng)我和喬二橋、吳剛、張吉一干人等,翻墻進入院子。我們的行動進展很順利,喬大橋讓我在院內(nèi)充當?shù)诙缻徤?然后他帶領(lǐng)其余的人直接進入柴房。很快,喬大橋他們出來了,滿臉晦氣。我問怎么回事。喬二橋說,柴房里啥都沒有。我們剛剛離開曹三飯店,就被一堵人墻擋住了去路。喬大橋定睛一看,慘叫一聲:壞啦,快跑……說時遲那時快,哪里還能逃得了?那堵人墻是我們的父親——陳肖江的爸爸首先沖上來,將他抓小雞一樣縛住了雙臂,其他幾個孩子也紛紛束手就擒。當天晚上九點鐘左右,洪集公社大院傳出陣陣哭聲,包括本人在內(nèi),至少有六個孩子被打屁股。原來我們的行動被公社炊事員陶大伯發(fā)現(xiàn)了。他在學校里找到我們的爸爸,他們正在開會,所以一起出動,打了我們一個“伏擊戰(zhàn)”。后來我們得知,那批書,不在曹三飯店,就在我們的身邊,在公社大院的小樓里。事情的真相是,那批書,被喬大橋的爸爸喬書記攔截了。他下令送到公社食堂,交給炊事員老陶當柴火用。老陶不識字,但是他覺得所有帶文字的東西都很金貴,哪里舍得燒火啊,就把那幾麻袋東西都背到小樓的二層,一把鎖鎖上了。消息證實后,喬大橋召集我們開會,商量怎樣從陶大伯那里弄到鑰匙。商量來商量去,都不是辦法,最后決定,還是“夜襲”。那是夏天,農(nóng)歷十六,月亮正圓。當天晚上,喬大橋組織我們幾個“勇士”,架上人梯,從窗子里翻進去,果然發(fā)現(xiàn),有幾麻袋書,其中一麻袋是畫冊子。喬大橋規(guī)定,為了防止被發(fā)現(xiàn),一次只能偷出十本,大家輪流看,看完了交換,交換完了把這十本放回去。那個夏天,我們這群孩子就像找到了天堂,一次又一次從小樓里偷出圖書。我至今仍然記得,其中有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平原槍聲》《我的大學》,還有小說《茶花女》《紅樓夢》《烈火金鋼》《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等。這些經(jīng)典作品,是我的文學啟蒙。三十年后,我在部隊已經(jīng)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有年探親回鄉(xiāng),去看望陶大伯,說起這件事情,他哈哈大笑說:“你們這些臭小子,自以為聰明,你們每次飛檐走壁,我都在一邊替你們站崗,有好幾次,你們溜走了,連窗戶都沒有關(guān)好,是我替你們關(guān)的?!蔽覇?“喬伯伯知不知道您暗中幫助我們偷書?”陶大伯沉吟一會兒,一拍巴掌說:“你說喬書記啊,臭小子我跟你講,把書送到我手上的時候喬書記就跟我講,先別燒,看看有沒有有用的,留幾本給孩子們。臭小子我跟你講實話,我哪有那個文墨去看有沒有用啊,我知道你們識文斷字,都有用。前年喬書記回洪集還跟我講,老陶啊,當年的那些孩子里面,出了一個作家,老陶你也有一份功勞呢?!?有刪改)[注]楊子榮、座山雕是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人物;郭建光、胡傳魁是樣板戲《沙家浜》中的人物。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回憶”中“看到”老街,再現(xiàn)作者兒時的生活環(huán)境,“蛛絲馬跡”一詞,凸顯了“回憶”的特點。B.作者使用“站哨”“伏擊戰(zhàn)”“夜襲”等軍事術(shù)語,在于強調(diào)偷出的圖書對兒時的“我們”影響深刻。C.文中逐一點出與葉集有關(guān)的六位文化人士的姓名,彰顯當?shù)刎S厚文化底蘊,表現(xiàn)作者的自豪感。D.三十年后,陶大伯與“我”的那段對話,揭秘了當年“我們”“偷書”成功的真相,他言語中充滿驕傲。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在敘述童年游戲、偷書過程和被抓挨打時,運用細節(jié)描寫,使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特定時代的氛圍。B.文中重點寫了兩次偷書的情景,第一次詳寫進入柴房的過程,第二次強調(diào)發(fā)現(xiàn)“勝利成果”,行文富有變化。C.作者善于運用反襯手法,以洪集老街過去物質(zhì)生活的清貧苦難,反襯童年時代的無憂無慮,深化了作品主題。D.文中“我的天啦”“臭小子”等語言運用,風格親切自然,這些口語化的表達,表現(xiàn)出人物性格和情感。8.徐貴祥在《老街書樓》創(chuàng)作談中說:“我的老街不是一條街,我的書樓也不是一座樓。”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4分)9.作者在講述特殊年代里孩子們的成長故事時,出現(xiàn)了成人的“我”和兒時的“我”兩個講述者,這樣安排有怎樣的藝術(shù)效果?(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節(jié)選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頌》,有刪改)材料二: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酌辖砸圆脑饧q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然則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伯夷叩馬而諫①,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zhí)煜?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②聞西伯③善養(yǎng)老,則欲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及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shù)千里之遠,豈伯夷欲歸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余故曰:圣賢辯之甚明,而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減太公哉!(節(jié)選自《王安石文集·伯夷》,有刪改)[注]①叩馬而諫:武王伐紂,伯夷與叔齊拉著武王的馬勸諫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寫出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3分)及武王A一奮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與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信道篤而自知明也”與《陳情表》“則劉病日篤”中的“篤”詞義不同。B.“天下孰不病紂”與《種樹郭橐駝傳》“故病且怠”中的“病”詞義相同。C.“欲夷紂者”與《蘇武傳》“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中的“夷”詞義相同。D.“太公相而成之”與《孔雀東南飛》“好自相扶將”中的“相”詞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韓愈認為伯夷在商朝滅亡后寧可餓死也不吃周粟的行為,是為了堅守自己的道。B.韓愈通過贊頌伯夷“特立獨行”“信道篤”的精神,批評當時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風氣。C.王安石認為,韓愈寫《伯夷頌》是依據(jù)司馬遷的觀點,而司馬遷的觀點有失偏頗。D.王安石通過推論,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認為伯夷為追求“仁”而餓死的說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譯文:(2)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減太公哉!譯文:14.王安石認為司馬遷、韓愈對伯夷的評價是片面的,依據(jù)是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擢第后入蜀經(jīng)羅村,路見海棠盛開偶有題詠鄭谷上國休夸紅杏艷,深溪自照綠苔磯。一枝低帶流鶯睡,數(shù)片狂和舞蝶飛??昂蘼烽L移不得,可無人與畫將歸。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謝煙香更入衣。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標題點明寫作緣起,詩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開引發(fā)詩興。B.在長著綠色苔蘚的石磯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臨水自照,嫵媚多姿。C.黃鶯睡在海棠枝頭,蝴蝶與飄落的花瓣一起飛舞,動靜結(jié)合,別具生趣。D.既無法移栽,也無人能描畫,甚至不能帶走海棠一縷芳香,詩人很遺憾。16.詩中寫到紅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唐人寫時事,常托之于漢代。杜甫《兵車行》中有“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的句子,高適《燕歌行》中也有“,”的詩句。(2)與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將自己的社會理想描述成一幅與冠者、童子一起“,
”吟詠而歸的春游圖景。(3)在古詩詞中,“春雨”這一意象往往寄寓著文人墨客濃烈的情感,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在飲料、零食、糕點流行減糖、無糖的同時,菜肴和主食當中卻在大量放糖。A,因為攝入糖太多,實在不是一個好事情。在餐館里,B。菜品如糖醋排骨、宮保雞丁、紅燒肉、燒茄子等,面食如雜糧饅頭、小窩頭、果仁紅豆卷等。淡淡的甜味,會讓人放松警惕,不知不覺攝入大量的糖。我們?nèi)粘2恍⌒臅赃M去多少糖?①加5%的糖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甜味,②而加8%的糖則認為很可口。③至于餅干點心之類食品,④要想讓人吃得出正常的甜味,就得至少加到15%以上的糖。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⑥一天最好把添加糖克制在25克以內(nèi),最多不能超過50克。⑦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就更要謹慎喝飲品了。⑧100克酸奶就含8克糖,⑨一份冰激凌如果再加上,⑩就可能超過50克的限額了。有人問:用糖醇替代糖來做菜可以嗎?這樣做并不能解決問題。一方面,用糖醇做菜不能增香增色;另一方面,C,研究結(jié)果顯示,糖醇吃多了會增加血栓風險,還會導致腹瀉,擾亂腸道菌群平衡。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19.文中第2段有四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斜陽無力地照在葫蘆架上,給黯舊的窗紙投上了斑駁的葉影。林道靜拿著一張報紙,①地讀著,此刻,她人雖在休息室里,心卻已經(jīng)飛到亂糟糟的街上,飛到被日本海軍占領(lǐng)了的秦皇島?!傲窒壬?啥消息呀?”道靜抬頭一看,是李芝庭。他見林道靜捏著報紙發(fā)呆,不禁問了一聲。道靜站起身把報紙遞給他。李芝庭把頭條消息看過幾行,搖頭嘆氣道:“咱中國豈不眼看就要亡國了嗎?唉,亡國!亡國!”“李先生,別這樣說好不好?聽著叫人怪難過!”林道靜含著眼淚說,“中國怎么也不會亡國的!我們能叫它亡嗎?……”道靜的話還沒有說完,盧嘉川邁著沉穩(wěn)的步子走進門來。他站在門邊向道靜點點頭微微一笑:“您說得很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如此,咱們難道能②嗎?”“是呀!”道靜一邊回答這人的問話,一邊看著李芝庭?!澳强捎猩掇k法?咱們白面書生,③,拿什么去跟敵人打仗?”李芝庭小聲咕噥著,輕輕地搖頭嘆息?!皭蹏灰欢ǘ寄脴尨蛘?。進行宣傳,喚起人心,這也是拿起了武器?!北R嘉川說道。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21.文中加點的“亂糟糟”“沉穩(wěn)”不可以刪掉,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解說。(3分)22.對于怎樣抗日,李芝庭與盧嘉川有不同的看法。試用一段話概括他們兩人的觀點,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guān)系和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50個字。(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年輕人,在“關(guān)注自我”的同時,也要主動融入社會,把自己從心靈“內(nèi)卷”當中拯救出來,體驗真實而豐富的人生。對此,你有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AA項,過于絕對,“但這個看法和考古學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相悖,中國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城墻的”錯誤。由第2段“考古學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在中國城市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設(shè)施(城墻)”,可見“相?!北硎鼋^對。同時,從第4段可知,中國漢代以前的都城不是都沒有城墻,“大都無城”的一個例外是戰(zhàn)國時期,到了戰(zhàn)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2.CC項,曲解文意,“提供了文獻證據(jù)”錯誤。原文第5段,引用《左傳》只是為了證明國力強盛不需要城墻,并不能提供“文獻證據(jù)”。3.AB項,曲解文意,“反映了它們在聚落形態(tài)上從低級到高級的躍遷”錯誤。由第4段“到了戰(zhàn)國時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墻,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可知,反映的應(yīng)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的社會歷史。C項,強加因果,“這種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huán)境不同”錯誤。由第5段“依戰(zhàn)國時秦國和秦始皇那種氣魄,一直是向外擴張的……還需要用土圍子圍起來”可知,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國力強弱的差異。D項,推論不當,“說明它們基本沒有防御需求”錯誤。由第3段可以看出,都邑不設(shè)防,“與國家強盛的國勢、軍事和外交優(yōu)勢、作為‘移民城市’的居民成分復雜化、對都城所處自然條件的充分利用等”,都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并不意味著沒有防御需求。4.解析:第2段指出“城市的本質(zhì)特征中并不包含城墻,有沒有城墻是從空間布局、從有無防御設(shè)施角度來說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墻”,由此可見,城墻并不是城市的本質(zhì)特征,而只是城市的空間布局與防御設(shè)施。戰(zhàn)國時期多數(shù)都邑正是為了滿足軍事防御需求,可以印證作者的觀點。第1段指出“在這兩千余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都城(都邑)是沒有城墻的”、第2段指出“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設(shè)施(城墻)”,由此可見,作者并沒有完全否認中國古代都邑城墻的存在,表述上更加嚴謹。特意論及戰(zhàn)國時期的“例外”,可以與此相呼應(yīng),使觀點更加嚴謹合理,符合歷史事實。答案:①印證了城墻是“防御設(shè)施”的觀點,明確有無城墻并不是城市的本質(zhì)特征;②“例外”是補充說明,使“大都無城”的觀點更為嚴謹。5.解析:解答本題首先要審清題干,緊扣住“都城形態(tài)變化”來思考。第3段,二里頭是“大都無城”傳統(tǒng)的肇始,與此前的龍山時代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中心聚落面積大幅度提升,但考古沒有發(fā)現(xiàn)防御設(shè)施。由此可得到答案①。第4段,東周王城在春秋時期沒有城墻,到了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城墻,有了防御設(shè)施,體現(xiàn)出在戰(zhàn)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城墻從無到有的時代特點。由此可得到答案②。答案:①把二里頭時代的聚落形態(tài)和之前的龍山時代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二里頭范圍擴大,規(guī)劃明確,證明二里頭作為中國最早的都邑沒有外城墻;②觀察東周王城從春秋時期到戰(zhàn)國時期的變化,發(fā)現(xiàn)城墻從無到有的發(fā)展趨勢。6.B“在于強調(diào)偷出的圖書對兒時的‘我們’影響深刻”錯誤。文中使用這些軍事術(shù)語,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作者和小伙伴們在童年時期的游戲和冒險經(jīng)歷,展現(xiàn)他們的童年趣事和成長經(jīng)歷。7.C“作者善于運用反襯手法”錯誤,文章并沒有通過反襯手法來表現(xiàn)洪集老街過去物質(zhì)生活的清貧苦難,而是通過描寫童年游戲和偷書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快樂和成長。8.解析:這句話表明作者筆下的“老街”和“書樓”不僅僅是具體的地理和建筑概念,還是象征著一種文化記憶和精神啟蒙。從作者的經(jīng)歷來看,老街承載著他童年時期的歡樂時光與難忘經(jīng)歷。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與小伙伴們在老街玩耍、在書樓找書的過程充滿了樂趣,這些記憶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成了他心中無法磨滅的溫暖印記,代表著他對童年純真歲月的懷念與眷戀。書樓則代表了文化啟蒙和精神財富,在作品中,書樓是孩子們的精神樂園和成長搖籃。孩子們在書樓閱讀,不僅滿足了求知欲,更培養(yǎng)了他們的理想、陶冶了情操、錘煉了品德,為他們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精神基礎(chǔ)。答案:①老街是承載作者童年回憶和故土深情的地方;②書樓是作者探索世界、啟迪智慧的窗口。9.解析:成人的“我”以一種懷舊且深沉的情感回憶老街書樓的往事,在回憶中對那段特殊年代的經(jīng)歷進行反思,挖掘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成長意義,在敘述過程中,成人的“我”常常會流露出對童年純真歲月的懷念和對老街書樓所代表的精神家園的眷戀之情。以孩子純真的視角和質(zhì)樸的語言講述故事,生動地展現(xiàn)了特殊年代孩子們在老街書樓中的生活點滴,充滿了童真童趣。如孩子們在書樓中尋找書籍的好奇與興奮,在老街玩耍的無憂無慮等,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孩子們獨特的快樂。成人的“我”和兒時的“我”兩個講述者,這種安排使得敘述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成人的“我”提供了對童年經(jīng)歷的反思和總結(jié),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而兒時的“我”則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和童趣的視角,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和共鳴,豐富文章的主題。答案:①以成人的“我”講述故事,富有深沉的懷舊意味,寫出了童年經(jīng)歷的價值和意義;②以童年的“我”講述成長經(jīng)歷,富有童真童趣,更加真實真切;③講述者的變化,使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敘事與情感相融,主題得以豐富和深化。10.解析:首先,從句法成分上看,“及武王一奮”作時間狀語,B處斷開;“太公相之”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D處斷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省略主語“武王”,“于涂炭之中”介詞短語作狀語,修飾“出”,G處斷開。其次,從句意上看,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從水火中拯救出來,這時伯夷卻沒參與。答案:BDG11.B“詞義相同”錯誤。怨恨/困苦疲乏。句意: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12.DD項,推論錯誤,“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認為伯夷為追求‘仁’而餓死的說法”錯誤。從原文“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而號為圣人耳”可知,并未否定;從“圣賢辯之甚明,而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可知,王安石是肯定的態(tài)度。13.解析:(1)“微”,沒有;“接跡”,接連出現(xiàn)。(2)“使”,假使;“烈”,功業(yè)。答案:(1)雖然這樣,沒有這兩個人,亂臣賊子在后世就會接連出現(xiàn)。(2)唉,假使伯夷不死,趕上武王的時代,他的功業(yè)難道比姜太公少嗎?14.解析:從材料二第2段“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zhí)煜?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可知,伯夷特別怨恨紂王。從材料二第2段“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可知,伯夷未能趕上助武王伐紂。從材料二第3段“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可知,伯夷尊奉“仁”。答案:①伯夷特別怨恨紂王;②伯夷未能趕上助武王伐紂;③伯夷尊奉“仁”。參考譯文:材料一:當殷商要滅亡、周要興盛時,微子這樣的賢人都抱著祭祀的器具離開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領(lǐng)天下的賢士和諸侯前去進攻殷商,未曾聽說有人批評過他們。唯獨伯夷、叔齊認為他們不該這樣。殷商滅亡后,天下承認周為宗主國,伯夷、叔齊二人獨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即使餓死也不后悔。由此說來,他們這樣做難道是要求取什么嗎?是因為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罷了。現(xiàn)今的所謂讀書人,當有一人稱譽他,就自以為該得到更高的贊譽;有一人詆毀他,就自以為自己不行。他(伯夷)偏偏批評圣人而自以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萬世的標準啊。(所以)我認為: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立身行事獨特,窮盡天地、經(jīng)歷萬世也不會回頭的人啊。雖然這樣,沒有這兩個人,亂臣賊子在后世就會接連出現(xiàn)。材料二:伯夷,古代論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鬃?、孟子都認為他遭受了紂王的殘暴,不記舊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來求得他的仁義,甘心挨餓,退避隱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從而有了圣人的稱號。然而,司馬遷卻認為武王伐紂時,伯夷拉著馬進諫,天下歸周后,伯夷感到恥辱,堅持道義不吃周的糧食,而作《采薇》這首歌;韓愈根據(jù)這個說法,也為他寫了篇《伯夷頌》,認為沒有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亂臣賊子會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于后世,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商朝衰落,紂王不仁,殘害天下人,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而最怨恨的,就是伯夷了。(伯夷)與姜太公曾經(jīng)聽說西伯侯善于奉養(yǎng)老人,就打算歸附他。在這個時候,想要消滅商紂的心情,他們二人會有什么不同嗎?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從水火中拯救出來,這時伯夷卻沒參與。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伯夷)八十多歲了,年事已高。從海邊趕到文王的都城,算起來也有幾千里遠,難道伯夷想歸附西伯侯愿望沒等實現(xiàn),就死在渤海邊了嗎?或許死在奔赴西伯侯的道路上了?也許到了文王的都城卻沒有等到武王的時代就死了嗎?根據(jù)這種分析來說伯夷(之事),也就不會有(司馬遷所說的伯夷“叩馬而諫”)這種說法存在的道理。況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導大義,在太公輔佐下終于完成,可唯獨(有人)認為是不正義的,難道這個人會是伯夷嗎?天下的道有兩種,仁義的和不仁義的。商紂為王,不仁義;武王為王,仁義。伯夷堅持不侍奉不仁義的商紂,而等待仁義的君王能夠出現(xiàn)。(后來出現(xiàn)了)仁義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置于何種境地呢?所以我說:古圣先賢說得清楚明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見,靠主觀臆斷使事情失去本來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趕上武王的時代,他的功業(yè)難道比姜太公少嗎?15.DD項,理解不當,“甚至不能帶走海棠一縷芳香,詩人很遺憾”錯誤。詩人感到遺憾的是“既無法移栽,也無人能描畫”,感到欣喜的是“煙香更入衣”。16.解析:嚴格來說,詩中的“紅杏”和“春桂”都有暗指進士及第的意味,只不過前者與詩人因故沒有參加的曲江杏園宴有關(guān),缺乏背景說明,難為考生所知;后者化用“蟾宮折桂”的典故,較為明顯。簡單處理,可以認為寫紅杏是為襯托海棠花之美,寫春桂表達進士及第之喜悅。實際上寫紅杏也有表達未能于進士及第后在曲江宴上賞杏花的遺憾,為后面欣賞海棠后的寬慰之情做鋪墊。答案:①寫紅杏的作用是襯托海棠花,突出海棠花別樣的美麗;②寫春桂的作用是暗指自己及第,表達喜悅之情。17.(1)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2)浴乎沂風乎舞雩(3)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18.解析:A處,根據(jù)后句“因為攝入糖太多,實在不是一個好事情”可知,此空是承接前文“菜肴和主食當中卻在大量放糖”,說明菜肴和主食大量放糖這種情況令人憂慮,故此空可填“這件事情令人憂慮”。B處,根據(jù)后句“菜品如糖醋排骨、宮保雞丁、紅燒肉、燒茄子等,面食如雜糧饅頭、小窩頭、果仁紅豆卷等”可知,這里列舉的是高糖的菜和飯,所以此空是概括總說很多食品是高糖的。C處,根據(j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代理鋁錠銷售合同范本
- 農(nóng)田租聘合同范例
- 個人債權(quán)轉(zhuǎn)移合同范本
- 企業(yè)logo設(shè)計合同范例
- 東莞市合同范例
- 農(nóng)村建筑包工合同范本
- pvc銷售合同范本
- 關(guān)于護欄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代辦承包合同范本
- LNG氣瓶檢驗合同范例
- 蔚來用戶運營分析報告-數(shù)字化
- 中學生低碳生活調(diào)查報告
- 東軟入職合同
- 游泳池經(jīng)營合作方案
- 擘畫未來技術(shù)藍圖
- 基于情報基本理論的公安情報
-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示范課課件(第1課時)
- 孔氏家廟的社會調(diào)查報告
- 員工節(jié)能環(huán)保培訓課件
- 華為公司的內(nèi)部審計制度
- 腫瘤醫(yī)院病歷書寫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