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1 詩-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解析版)_第1頁
專題01 詩-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解析版)_第2頁
專題01 詩-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解析版)_第3頁
專題01 詩-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解析版)_第4頁
專題01 詩-3年(2022-2024)高考1年模擬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詩(2024·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宿千歲庵聽泉劉克莊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lián)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16.本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頸聯(lián)寫泉水的聲音既響亮又微小,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敬鸢浮?5.D16.詩中“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將泉聲有時如怒聲般壯偉和有時如細點般清圓進行對比,形象地展現了泉聲的豐富多變和獨特魅力。這種對比的描寫方式,使泉聲更加具體可感,讓讀者能更好地領略泉聲的美妙?!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而放棄了樂器”錯誤。尾聯(lián)“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說你看曾經的王羲之,也認為這里“湍流”展現自然之美,勝過音樂之樂。詩人在這里,由蘭亭集會的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作比,照應比較于他的聽泉之感,并沒有說“放棄了樂器”。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題干中已經明確了頸聯(lián)使用“對比的手法”,寫出泉水“既響亮又微小”,答題時要圍繞“對比”中顯現出“響亮又微小”進行作答。頸聯(lián)“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寫泉聲的變化。上聯(lián)突出泉水的“怒聲”“壯偉”,寫其如同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蕩、洶涌澎湃的流淌之聲,給人以雄健偉岸之感;下聯(lián)突出泉水的“細點”“清圓”,寫其如同細聲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細流、斷斷續(xù)續(xù)、清亮圓潤的流淌之聲,給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壯的“怒聲”,圓潤的“細點”,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聲震耳畔,一面引人傾聽,贊美了泉水的動聽多變,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樣,表達了自己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2024·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雨后為山亭獨臥葉夢得①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注]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lián)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D.頸聯(lián)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16.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敬鸢浮?5.C16.①首聯(lián)寫詩人獨臥為山亭,似乎聽到連營中的刁斗聲,表達了他渴望像年輕時一樣充滿豪情壯志、為國征戰(zhàn)效力;②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詩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過軒、高掛城頭、南江夜靜,聽陰蟲鳴砌。詩人已白發(fā)蒼蒼,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難建功立業(yè),詩人心中充滿無奈、憤懣。③尾聯(lián)運用終軍請纓的典故,將自己與“兒童”對比,“慚愧”一詞暗將矛頭指向南宋統(tǒng)治者,表達了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思收復國土的不滿。【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錯,“驚見陰蟲繞砌鳴”的“驚”并非蟲鳴驚擾了詩人思緒,而是與“幾看薄月當軒過”的“幾看”相對,是暗暗心驚于時光飛逝,年華空老。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詩歌前三聯(lián)描寫詩人雨后獨臥為山亭看到的景象,聽到的聲音以及詩人內心的感受。首聯(lián)寫雨過天晴,空氣清新,詩人臥在為山亭中,耳中似乎傳來軍營中的刁斗之聲。“刁斗”,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器具,銅質,有柄,能容一斗。軍中白天可供一人燒飯,夜間敲擊以巡更。其實詩人獨臥為山亭,是不可能聽到刁斗聲的,詩人的錯覺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軍營,渴望像年輕時一樣充滿豪情壯志,在軍營征戰(zhàn),為國效力;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多次看到薄月過軒,心驚于又一次陰蟲砌鳴,洶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靜靜浮動,孤寂的北斗星獨自高掛城頭。貌似寧靜的夜晚,詩人無法成眠,一個人靜靜地看著、聽著,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詩人因不得重用、年華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尾聯(lián)則直接點明“白發(fā)心事”是“慚愧”,慚愧的內容是“兒童話請纓”。此句運用終軍請纓的典故,將自己與“兒童”對比,“兒童”尚且“話請纓”,想要為國效力,而詩人卻只能獨臥為山亭。這“慚愧”的背后,是詩人渴望為國效力卻不得的無奈、憤懣,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思收復國土的不滿,也有英雄老去的無奈。(2024·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①宋·呂本中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②。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卻訝探驪人不至③,清樽畫航倩分題④。[注]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C.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D.詩歌的尾聯(lián)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15.請賞析頸聯(lián)“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中“軟”“低”二字的藝術效果。【答案】14.C15.“軟”字形容斜風的溫柔輕柔,營造出寧靜和諧的氛圍;“低”字描繪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詩意,使景象更生動?!窘馕觥?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解讀中存在問題進行邏輯判斷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錯誤,前后不構成因果關系。缺字一句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與斥鷃一起棲息在樹枝上;二是該事物像斥鷃一樣棲息在樹枝上。參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種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鵬”字。鵬與斥鷃是《逍遙游》用來論述“小大之辨”的兩個例證,斥鷃是一種小鳥,是可以棲息在樹枝之上的;而鵬則龐大得不可思議,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無法想象它可以在樹枝上棲息。當然,“一枝”也可能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狹窄的空間,那也同樣不是鵬所能棲息的。故選C。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煉字藝術效果的能力。用字精當以追求表現力的最大化,是歷代文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視的問題,詩歌中尤其如此。本題要求賞析“軟”“低”二字的藝術效果,需要學生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品味語言,并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軟”字用來形容斜風,傳達出春風的溫柔和輕柔。斜風拂過野橋上的柳條,柳條隨風輕輕搖曳,給人一種柔和、舒適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春風的特質,還營造出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風的溫暖和柔情。“低”字用來形容夕照,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光線逐漸變低的景象。夕陽的余暉灑在曲折的欄桿和花朵上,光線柔和而低垂,給人一種溫馨、寧靜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夕陽的特質,還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整個景象顯得更加生動和富有詩意。通過“軟”和“低”兩個字,詩人成功地描繪了春日黃昏時分的美麗景象,傳達出一種寧靜、溫柔的氛圍。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刻畫了自然景物的特征,還增強了詩歌的畫面感和感染力,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與寧靜。(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臨江仙晃補之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15.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敬鸢浮?4.A15.①用動詞“垂”“謝”賦予“柳”“梅”動態(tài)的美感,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秀麗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安慰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和樂觀豁達的情愫。【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是真實的場景。故選A。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傲菇嫌埃分x雪中枝”,意思是觀賞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隱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詞句選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為意象,用動詞“垂”“謝”賦予景物動態(tài)的美感,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綻放后的零落之態(tài)。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秀麗的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依依楊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紛紛零落。詞人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既安慰了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將離別的傷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傷感中又帶有樂觀豁達的情愫。(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答友人論學林希逸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咀ⅰ竣俟{: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lián)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C.頸聯(lián)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16.詩的尾聯(lián)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苯Y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敬鸢浮?5.A16.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不再。②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手法的能力。A.“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錯誤,“學轉難”表明用“逐字箋”的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真諦,且“逢人個個說曾顏”也并非指努力學習圣人之道,而是諷刺當下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涵,把握詩歌主題的能力。由題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安挥谫u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是說在樹頭枝底觀賞桃李才能體會到其活潑潑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把握本詩尾聯(lián)的內容并結合詩歌的主題來談自己的理解?!百u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是說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上欣賞音樂,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結合詩歌的標題“答友人論學”可知,此處用“看桃李”來喻指做學問,以“樹頭枝底”來喻指學問的本源,詩人以此說明要想獲得學問的真諦需要回歸本源,這就如同觀賞桃李,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美,但離開“樹頭枝底”,沒有了活力,唯有到樹頭枝底才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狀態(tài)。(2023·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湖上晚歸林逋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16.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詩歌首聯(lián)“臥枕船舷歸思清”透露出愉悅閑適之心境,全詩景物都籠罩上詩人的主觀色彩。②詩歌第二句寫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詩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見景色也格外美麗。③詩歌頷聯(lián)寫夕陽晚照中小橋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寧靜的狀態(tài),恰是詩人內心寧靜閑適的投射。④詩歌頸聯(lián)描寫歸飛的小鳥和水中的紅蓮,“如見避、似相迎”,運用擬人手法寫鳥兒避人飛走,荷花熱情歡迎,描寫細膩,同樣傳達出詩人回家之時愉悅閑適的心情?!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錯。尾聯(lián)寫不知不覺地到達了詩人居住的小島,遠遠地就能聽到雞鳴、犬吠之聲。誅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隱逸、不求名利的決心?!半u犬林蘿”之聲更增添了生活氣息,這聲音并未破壞詩人美好的感覺,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發(fā)生變化。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觀點態(tài)度,鑒賞詩歌內容、情感的能力?!耙晕矣^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來看事物,所以萬物都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是“有我之境”。詩歌首聯(lián)“臥枕船舷歸思清”,寫詩人頭枕船舷,歸意極濃?!芭P枕”二字寫出詩人姿態(tài)的隨意,表露內心的愉悅閑適。正因為這樣的心境,使詩人眼中所見都帶有了主觀色彩。首先是“望中渾恐是蓬瀛”,詩人舉目四望,周圍碧波蕩漾、云霧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這山這湖詩人并非首次見到,但因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見景色也格外美麗。接著寫“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時值秋天、色彩斑斕,小橋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陽晚照之中顯得非常寧靜,它們似乎都不想打攪詩人的思緒,也好像正享受著璀璨晚霞的沐浴。“橋橫、寺倚”,表現出景物悠然的狀態(tài),也委婉地抒寫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歡這種幽靜和安閑的行程。其實自然景物并不帶有感情色彩,正因詩人自己內心的寧靜閑適投注其上,在詩人眼里景物才呈現出悠然、寧靜的狀態(tài)。最后是“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剛下過一陣小雨,鳥兒的翅膀濕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在水草邊??椭鄣拇瑯@動了它,鳥兒趕緊振翅飛走。湖面上微風輕拂,粉紅色的荷花姿態(tài)婀娜,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如見避、似相迎”,細膩生動地展現了湖面上的動植物,也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如果詩人歸心似箭,就會心有旁騖,不可能如此細心地進行觀察和描摹。(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C.頸聯(lián)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D.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15.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敬鸢浮?4.A15.①《送》詩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②《白》詩中,“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yè)來排遣離愁。【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錯誤,頷聯(lián)“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時間早?只要心意是一樣的,便不需要在乎認識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兩人認識時間不長,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選A。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容的能力。古詩詞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tài)度。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端投派俑问裰荨分蓄i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此句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尾聯(lián)“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大意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襟?!盁o為”既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排遣離愁的情懷吐露,表現出詩人志向高遠,樂觀豁達的特點。這兩句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排遣離愁,樂觀豁達,這是屬于直抒胸臆;《白下驛餞唐少府》中尾聯(lián)“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的大意是走哪條路離開呢?長安就在太陽邊上。此句是詩人想象與友人分別后的情景,寫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長安,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yè)來排遣離愁。這是通過用典來抒情。(2022·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別[唐]李白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fā),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yōu)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16.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敬鸢浮?5.B16.①寓情于景:詩人送別友人,遇蘆花颯颯作響,離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詩人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舍的離情。②以景結情:詩人以消失不見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長江之景作結,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錯,結合“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分析,只是說即將去的那里的風景一直為世人所傳頌,友人到了一定會很喜歡,沒有選項中意思。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寫作技巧的能力?!帮S颯蘆花復益愁”意思是說在這蘆花被風吹動的颯颯聲中我更覺憂愁,寫秋天送別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悵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傷的氣氛,一派衰敗的景象中,詩人因離別而傷感的情緒濃重,可見友情之深厚,難舍難分。結尾“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寫遠眺友人的船帆已經看不見了,只有日暮下的長江獨自流淌,以景結情,委婉含蓄,詩人遠望友人離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視線,可見遙望時間之長久,以杳無蹤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作結,景象中融入了詩人萬般情結,與友人分別后的孤獨寂聊凄冷的心境讓讀者能夠以形象的畫面中身臨其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極具感染力。(2022·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2】。出非不得地【3】,蟠據亦高大。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鴟鸮志意滿【4】,養(yǎng)子穿穴內??蛷暮梧l(xiāng)來,佇立久吁怪。靜求元精理【5】,浩蕩難倚賴。注釋:【1】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中路:中途?!?】出:生長。【4】鴟鸮:貓頭鷹。【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1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六句寫柏樹枝繁葉茂、高大軒昂之態(tài),表現出詩人的贊美之情。B.“豈知”兩句寫柏的衰敗,“歲寒”兩句寫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從何鄉(xiāng)來”兩句,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xiāng),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D.這首詩在結尾兩句抒發(fā)胸臆,表達了世事無常、難以意料的感慨。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善用比興手法,此詩中的病柏與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詩運用轉筆形成了詩意的轉折,其色調也從明朗轉為黯淡。C.杜甫借物抒懷,用柏樹的“蟠據亦高大”之姿隱喻了當時藩鎮(zhèn)的龍盤虎踞之勢。D.此詩情感復雜而深沉,既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的希望,可謂沉郁頓挫。13.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蘊?!敬鸢浮?1.C12.B13.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鴟鸮三種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變化,象征了唐朝從強盛到衰落的滄桑巨變;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擯斥在外;鴟鸮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對國運時局的憂慮?!窘馕觥?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xiāng),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錯誤,“客從何鄉(xiāng)來,佇立久吁怪”兩句是說,一個不知從哪里來的外鄉(xiāng)人從此經過,久立于樹前長吁訝然。他是感慨盛衰無常,不是思鄉(xiāng)。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A.“有相同的寄托”錯誤,此詩以“病柏”為核心意象,通過描寫“柏”之形象、際遇抒寫人之命運、感慨,詠物抒懷,情感深沉。而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樂觀的襟懷。寄托不同。C.“隱喻了當時藩鎮(zhèn)的龍盤虎踞之勢”錯誤,“蟠據亦高大”是形容衰時之柏,“得地”“盤據”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長淺薄,卻變得枝枯葉燥,了無生機,隱喻家國衰落。D.“也有對未來的希望”錯誤,全詩以“病柏”為核心意象,通過描寫“柏”之形象、際遇抒寫人之命運、感慨,詠物抒懷,表達盛衰無常的感慨。沒有對未來的希望。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和意蘊的能力。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鴟鸮三種意象。“病柏”:“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蹙龍虎姿,主當風云會”寫柏的盛時,它“勢尊嚴”,“狀聳翠”,“干奇古”,“氣陰森”,詩人用四句即生動地刻畫出柏樹的不凡。柏樹的形象象征著強盛時的唐王朝?!柏M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來了個“突轉”,誰又能料到這植根深厚而悠遠的“古柏,卻半道變了“顏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皻q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形容衰時之柏枝枯葉燥,了無生機。柏從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從強盛到衰落。“丹鳳”:“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因為大樹將枯,“將九雛”的鳳凰無枝可憩,只能上下盤旋,哀哀其鳴。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擯斥在外?!傍|鸮”:“鴟鸮志意滿,養(yǎng)子穿穴內”而對于惡鳥鴟鸮而言,則正中下懷,它們志得意滿地率領眾子孫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鴟鸮意滿,象征了奸佞小人盤踞于朝中。這首詠物詩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有著強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國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葉茂、現已病入膏肓的柏樹,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鳳凰,又把宵小之輩比作穿穴而居的惡鳥鴟鸮。(2022·上海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題。(8分)城中閑游(唐)劉禹錫借問池臺主,多居要路津。千金買絕境,永日屬閑人。竹徑縈紆入,花林委曲巡。斜陽眾客散,空鎖一園春?!咀ⅰ勘驹娮饔谑谷吮毁H歸來,閑居洛陽時。12.下列詩歌選集中,可能收錄本詩的一項是()(1分)A.《古詩源》B.《樂府詩集》

C.《唐宋近體詩集》

D.《萬首唐人絕句》13.以下對本詩風格評價貼切的一項是()(2分)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麗

D.高古淡遠14.結合全詩,具體分析詩題中“閑游”所寄寓的情感。(5分)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詩人被貶歸來,春日閑游城中。首頷二聯(lián)寫池臺主人身居要津,卻無暇欣賞美景,對比之間投閑置散的處境,暗含自嘲;頸聯(lián)寫詩人流連園景,透露出他得閑情和一絲寂寞;尾聯(lián)借斜陽客散,春色空鎖,暗寓詩人懷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無奈。(2022·天津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書喜【南宋】陸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亭鼓不聞知盜息,社錢易斂慶秋成。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注】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雨過天晴,土地濕潤,廣袤無垠的田野上,農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頸聯(lián)寫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C.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力。D.該詩風格不同于陸游金戈鐵馬式的愛國詩作,體現出詩人多樣的詩歌風貌。(2)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頷聯(lián)。(3)詩題為“書喜”,請結合全詩指出詩人因何而喜。【答案】(1)B(2)“暗”與“鳴”視聽結合,從多角度展現了農民勞動、豐收的情景,使詩歌層次豐富;“陰陰”“軋軋”運用疊字加以修飾,使詩歌朗朗上口;頷聯(lián)“桑麻暗”和“機杼鳴”動靜結合,生動展現了農家豐收之景與農民勞動之勤。這里所描寫的夏日景象是詩人的想象之景,所以運用了虛寫。(3)風調雨順,春耕得時;桑麻茂盛,織機繁忙;社會安定,豐收可待;暮年歲月,欣逢太平?!窘馕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說法有誤。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而人們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的原因則是“秋成”,即秋天糧食收獲豐厚。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煉句的能力。根據詩歌首聯(lián)“地綿萬里盡春耕”可知,詩人寫作的時間正當春耕時節(jié)。而這時草木初長,顯然不可能是“陰陰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詩歌頷聯(lián)中,作者是通過想象虛寫了夏日的景象。在作者所描繪的景象中,前句“陰陰阡陌桑麻暗”描寫所見的田野風光,“暗”表現了因濃密而顯幽暗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是對景物的靜態(tài)描寫;后句“軋軋房櫳機杼鳴”則描寫了路人能聽見的農婦勞作、織機繁忙的情景,“機杼鳴”也是動態(tài)描寫的體現,所以頷聯(lián)采用了視聽結合和動靜結合的手法。此外,詩句在描寫時,分別采用了“陰陰”和“軋軋”這兩個疊字來加以修飾,“陰陰”盡顯阡陌因草木濃密而變暗的旺盛生機,“軋軋”表示機器開動時發(fā)出的聲音。兩組疊字,既強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詩歌朗朗上口。而詩人之所以極力想象這一景象,正是為了展現農家豐收之景與農民勞動之勤,從而也為頸聯(lián)秋收豐厚做下鋪墊。(3)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詩歌首聯(lián)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飾“雨”,以“正得”修飾“晴”,這說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處,沒有因此產生天災。而正因如此,農人們才能及時展開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聯(lián)中,可以看到詩人因風調雨順,春耕得時的喜悅之情。詩歌頷聯(lián)中,詩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種得時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時辛勤的農人們,雖農活不忙,卻還是勤勞的織布的場景。此處,詩人不僅為桑麻茂盛,織機繁忙而喜悅,也喜愛著這些辛勤淳樸的農民百姓。詩歌頸聯(lián)是對秋日豐收場景的描寫?!巴す牟宦勚I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聲也止息了。而“社錢易斂慶秋成”則充分說明農人秋收豐厚,家家都有余糧或余錢,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繳足社錢,以舉辦祭祀活動。所以,從這里可看到詩人為社會安定,豐收可待的欣喜。詩歌尾聯(lián)中,詩人感嘆說“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這里的“書生”指的是詩人自己,而結合詩歌注釋“作此詩時陸游鄉(xiāng)居山陰,時年74歲”可知,此時詩人已是暮年。在戰(zhàn)亂不止的南宋,詩人在暮年還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聯(lián)蘊含了詩人在暮年歲月,欣逢太平的喜悅之情。(選用全國一模到三?;蛘呖记澳M題)(2024屆·湖南郴州·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詩: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其二)元好問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乙詩:同梅溪①賦秋日海棠二章(其二)元好問翠袖紅妝又一新,秋風秋露發(fā)清真。丹青寫入梅溪筆,桃李從今不算春?!咀ⅰ棵废涸脝柕呐笥咽愤_祖,字邦卿,號梅溪。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開頭兩句,樹枝間新綠重重疊疊,僅可見藏于其間數點花蕾,色彩搭配的效果上,與“綠肥紅瘦”,有相似之處。B.甲詩“鬧春風”中“鬧”一字,與《玉樓春·春景》“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一樣,化靜為動,暗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C.乙詩是與友人史達祖一同賦詩,見海棠花開即事有感,抒發(fā)當下心境,借秋風秋露來襯托海棠花的清秀純真。D.兩首詩都是借物抒懷,將情感寄托在海棠上,描寫細膩獨到,用詞簡潔精煉,語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摯誠懇。2.歐陽修《六一詩話》提及,“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請結合兩首詩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敬鸢浮緽2.甲詩前兩句寫海棠未開時綠肥紅瘦的妙景,用詞精準,“一重重”寫出枝葉重疊狀,“深藏”“數點”寫出隱秘其中的花蕾小巧;色彩對比強烈,“新綠”更顯“重重”枝葉綠得清新,“紅”以“數點”修飾,更能呈現出在繁多綠葉中花蕾小而艷麗的奇妙景象。后兩句詠物言志,將海棠和桃李對比,實則借此告誡子孫處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內心的純潔,不可自吹自擂。乙詩前兩句寫秋日海棠綻放時的景象,“翠袖”“紅妝”將海棠比擬做女子,“又一新”再次渲染,從色彩上生動形象寫出海棠清新脫俗,加上“秋風秋露”襯托出其清真風姿,更見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后兩句,寫友人將眼前海棠畫于畫作中,借此對比桃李,既表達對海棠的喜愛,也含有對友人史達祖高超畫技的贊美?!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B.“……一樣,化靜為動,暗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錯誤,“且教桃李鬧春風”,不在于寫景,而在議論抒情,借此教導兒輩要謙虛,愛惜才華,不可自吹自擂。因此不存在“化靜為動”,也沒有借此表達對春意的贊美。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特點的能力。甲詩前兩句意思是“海棠枝間新長出的綠葉層層疊疊的,小花蕾隱匿其間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色”。詩句寫海棠未開時綠肥紅瘦的妙景,作者用詞精準,“一重重”寫出海棠枝葉繁茂的重疊狀;“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細心是不會被人發(fā)現的。同時色彩對比強烈,“新綠和“紅”合在一起使色彩更絢爛,枝葉綠得清新,而“數點”“紅”更能呈現出在繁多綠葉中花蕾小而艷麗的奇妙景象;后兩句意思是“一定要愛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輕易地盛開,姑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盡情綻放吧”。句中將海棠和桃李對比,詠物言志,由作者有這句詩來看,寫海棠,觀賞海棠花時,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樹、梨樹或李樹。和熙的春風中,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妍,但這熱鬧畢竟是短暫的,幾度風雨之后,它們也就都紛紛墜落、凋零了。海棠花卻不同了,無意爭春,謙虛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盡后,才綻開她美麗的容顏,這也應合了“最后的笑,才是勝利的笑”這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借此告誡子孫處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內心的純潔,不可自吹自擂。乙詩前兩句寫秋日海棠綻放,借秋風秋露來襯托海棠花的清秀純真?!按湫洹薄凹t妝”本指美麗的女子,此處將海棠花比擬做女子,寫出其美麗動人?!坝忠恍隆毖a充說明海棠花顏色清新脫俗,再次渲染中滿含著作者對海棠花的喜愛之情?!扒镲L秋露”使海棠花更潤澤,更搖曳多姿,從而襯托出其清真風姿,更見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乙詩后兩句,寫友人史達祖將眼前海棠畫于畫作中,桃花李花也黯然失色,算不上春天了,說明友人畫技高超。詩句把海棠花和桃花李花對比,既凸顯自己對海棠的喜愛,也含有對友人史達祖高超畫技的贊美。(2024屆·浙江杭州·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郊行即事程顥①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②莫忘歸。【注】①程顥:北宋理學的奠基者。②游衍:指放任地游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緊扣詩題,“恣行”寫出了詩人隨性輕松的心境;“碧”字用詞精當,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媲美。B.頷聯(lián)描繪了詩人在美景中盡興暢游的情形,“臨流水”“坐苔磯”真實寫出游玩之后的疲憊,也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思考。C.同樣是寫落花,頸聯(lián)和頷聯(lián)的情致卻有所不同:頷聯(lián)寫面對良辰美景而興致勃勃,頸聯(lián)寫擔心花落而游興闌珊。D.前兩聯(lián)側重寫景,后兩聯(lián)側重抒情議論,在寫景敘事中巧妙地融入詩人的哲思,體現了宋詩富有理趣的特點。2.程顥崇尚“中庸”,中正平和,不走極端。這首詩有沒有體現這種追求?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看法?!敬鸢浮緽①詩人認為不應辜負友人誠摯勸酒的誠意,同時又表達了美好時光會像飛花一樣被吹散,快樂不會永存,這種情緒的交雜表現出了一種既享受眼前快樂,又不過度沉醉其中的態(tài)度,不偏不倚,中正平和。②詩人認為此時天朗氣清,應盡興游玩,但也不能樂而忘返,情感節(jié)制,體現了兼顧兩頭,不走極端的哲思?!窘馕觥渴茁?lián)“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泵枋隽嗽娙舜禾煸谝巴庾杂勺栽诘匦凶叩膱鼍?。這里的“芳原”和“綠野”都代表了春天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恣行”則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和對生活的熱情?!按喝脒b山碧四圍”描繪了遠處群山被春天的綠色覆蓋的景象,進一步強調了春天的氣息。頷聯(lián)“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泵鑼懥嗽娙嗽谛蕾p美景中盡情游走的情景。這里的“亂紅”是指散落的花瓣,“穿柳巷”表現了詩人追逐花朵、享受春光的行為?!袄R流水坐苔磯”則是說當詩人感到疲憊時,會選擇坐在水邊的苔石上休息,這種悠閑自得的狀態(tài)與前面的“恣行”相呼應。頸聯(lián)“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痹娙嗽谶@里表達了一種既珍惜當下又憂慮未來的復雜情感。他并不拒絕朋友們的勸酒,但同時也擔心美好的時光會像風中的花瓣一樣快速消逝。尾聯(lián)“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痹俅翁嵝讶藗円湎篮玫臅r光,并且在游玩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歸宿。這句詩也體現了程顥所倡導的中庸之道:既要盡情享受生活,又要時刻保持警覺,避免過度放縱??偟膩碚f,這首詩通過描繪春天的景色和詩人的情感變化,展現了程顥對于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體現了他的中庸思想。關于第2題,編者給出另一種思考:首先,在描繪春日景色時,詩人既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一面(如“芳原綠野恣行事”),又表達了對春天美景即將消逝的惋惜之情(如“只恐風花一片飛”)。這種對自然景色的描述既有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又有深深的憂患意識,表現了作者對于事物變化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和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符合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其次,在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上,詩人主張既要盡情享受生活(如“恣行”、“不妨游衍”),又要時刻保持警覺,避免過度放縱(如“莫忘歸”)。這種適度的生活態(tài)度也體現了中庸思想的精髓。最后,在對待人生哲理的認識上,詩人強調既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如“清明好天氣”),也要思考人生的無常與短暫(如“只恐風花一片飛”)。這種既欣賞現實的美好,又深思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思維方式,同樣反映了中庸之道的精神內涵。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春日郊游的情景,展示了程顥對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實踐,展現了他以平和、理性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態(tài)度。(2024屆·福建福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戲為六絕句(其六)①杜甫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②復先誰。別裁⑧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論詩十絕句(其四)戴復古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從橫。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1年,當時人們對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評。杜甫作《戲為六絕句》予以回應。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別裁:區(qū)別淘汰。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詩和戴詩題目相近,題材相同,以絕句形式從不同角度表達各自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B.杜詩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賢是毋庸置疑的,戴詩首句強調創(chuàng)作要精心構思追求變化。C.杜詩表示借鑒不分先后,與《師說》“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詩對此無涉及。D.杜甫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應該追求風流儒雅,戴詩認為詩歌是自己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16.化用前人詩句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普遍現象,如戴詩第二句“筆端有力任從橫”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筆意縱橫”。請結合兩首詩主題,談談你對詩歌創(chuàng)作化用現象的理解。【答案】15.D16.①化用現象,應該像杜詩所說要多方面向前人學習,既有所選擇批評,又充分尊重、博采眾長;②又要如戴詩所說貴在創(chuàng)新,強調獨創(chuàng),不應該因循守舊?!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追求風流儒雅”錯。杜詩的第三句指出我們學習前人,要學習“風雅”,此處的“風雅”指的是《詩經》“風”“雅”的傳統(tǒng),風雅傳統(tǒng)最主要的就是比興、美刺,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要言之有物,要剛健,要有寄托,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要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選項把“風雅”理解為“風流儒雅”錯誤。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創(chuàng)作化用現象的理解能力。首先分析杜詩。這首詩著重表達“轉益多師”的觀點,要求后生必須多方學習前賢的長處,裨補缺漏,才能深受教益?!拔醇扒百t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輕薄之后生不及前賢是毫無疑義的,但代代相傳又很難分清誰是先驅?!皠e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應區(qū)分和裁除華而不實的文風而崇尚風雅,博采諸家之長,多方面的師承,才能融會變化以成新體,轉而受益。其次分析戴詩。作者強調寫詩要獨具匠心,反對因襲他人?!耙饨橙缟褡兓?,筆端有力意縱橫”,詩人說進行藝術構思時,想象超妙,變化無窮,這樣才能筆端有力,放縱奔騰。詩貴創(chuàng)新,必須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諱的是蹈襲固有的窠臼,跟在別人后面前行。全詩后兩句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突出正確與錯誤,進一步明確詩重創(chuàng)新的觀點。自古以來效仿甚至模仿前人作詩,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后人作詩,要注意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反映真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前人過程中既要繼承又要批判,又要吸收又要揚棄。批判繼承中有所創(chuàng)新,這才是杜詩“轉益多師”“別裁偽體”之精神所在,才是我們理解古詩創(chuàng)作中仿造、化用、引用現象之關鍵。(2024屆·浙江杭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過桐廬[宋]姜夔橫看山色仰看云,十幅風帆不藉人。記取合江江畔樹,他年此處好垂綸①。釣臺[宋]范成大山林朝市兩塵埃,邂逅人生有往來。各向此心安處住,釣臺無意壓云臺②。注釋:①垂綸:垂釣,常指隱居。②云臺:漢宮中高臺名,后用以借指朝廷。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姜詩首句以“橫”“仰”視角的變化,展現了桐廬的山水景色,同時也透露詩人自在閑適的行游狀態(tài)。B.姜詩中“十幅風帆不藉人”用擬人手法寫出船隨風動的輕盈、迅捷,“不藉人”語義雙關,頗有意味。C.范詩首句“山林朝市”與結尾的“釣臺云臺”所指相同,兩相呼應,傳達了對人生不同境遇的深刻體悟。D.姜詩以景起興,借景寄情,含蓄表達了詩人的情感;范詩則以議論為主,富有哲理,具有宋詩典型特色。16.兩首詩都寫桐廬山水,或明或暗涉及嚴子陵釣臺,寄寓的情感卻有所不同。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敬鸢浮?5.B16.①姜詩在怡然自得之中隱含歸隱之意。詩人領略桐廬山水風光,用他年“垂綸”暗用嚴子陵垂釣的典故,委婉表達歸隱之心。②)范詩寫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認為歸隱與入世沒有高下之判。詩中“山林”“釣臺”與“朝市”“云臺”借指歸隱與入世,兩種人生選擇結果都是“塵?!保炁_并沒有比云臺更勝一籌?!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擬人手法”錯,此句意思是風帆不需憑借人力就能瀟灑自行,并非擬人手法。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姜詩在怡然自得之中隱含歸隱之意。詩人領略桐廬山水風光,從眼前看到的景色,想到了這里曾是東漢嚴子陵垂釣之地。嚴子陵剛正不阿,視權貴如浮云,在同學劉秀稱帝后,他掛冠歸隱桐廬富春山,以耕讀垂釣傳世。作者通過嚴子陵垂釣的典故,含蓄引出自己雖有絕世才華,但不被朝廷所重用,終年流落江湖的多舛命運。然而,詩人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公自暴自棄,而是以儒家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理念,希望來年也能和嚴子陵一樣歸隱桐廬。用他年“垂綸”暗用嚴子陵垂釣的典故,委婉表達歸隱之心。②)范詩寫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認為歸隱與入世沒有高下之判。“山林朝市兩塵?!敝小吧搅帧贝黼[逸,“朝市”代表紅塵,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而作者認為“兩塵?!?,它們并沒有什么分別,體現出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為何詩人認為它們沒有分別?是因為“各向此心安處住”,只要自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