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四單元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1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四單元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2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四單元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3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四單元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4頁
2024-2025步步高學習筆記歷史(部編版)必修上 第四單元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清朝時期統(tǒng)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通過了解清朝時期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世界形勢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學習目標1.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待康乾盛世及蘊含的危機。2.建立時空坐標,了解清朝康雍乾時期開疆拓土的努力。3.了解清朝前中期經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疆域鞏固,樹立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4.核心概念:康乾盛世、軍機處、《尼布楚條約》、改土歸流、十三行。知識點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康乾盛世2.君主專制的強化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欄目,思考: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下的政局穩(wěn)定中蘊含的內部危機。提示皇帝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君主專制得到空前加強。君主專制高度依賴于皇帝自身素質,大臣無法糾正皇帝錯失,一定程度上影響政治穩(wěn)定。誤區(qū)警示丞相、內閣、軍機處的區(qū)別丞相位高權重,其存在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內閣屬于皇帝的顧問侍從機構,其權限大小取決于皇帝;軍機處是皇帝的傳達機構,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知識點二疆域的奠定1.治理邊疆的措施2.國家治理方略機構設置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民族政策對邊疆地區(qū)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yōu)待各族上層分子地方區(qū)劃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qū)和辦事大臣轄區(qū)3.疆域奠定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歷史縱橫”欄目,思考:“改土歸流”政策實施的原因及影響。提示原因: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據性;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影響: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易錯易混理藩院和宣政院的職權(1)理藩院是清朝時期設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2)宣政院是元朝時期設立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qū)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問題思考清朝國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意義。思考:為什么說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提示元朝疆域遼闊,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顯收縮,對東北、西藏等邊疆地區(qū)的控制比較薄弱。到了清朝,不僅版圖有所開拓,而且在邊疆地區(qū)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知識點三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1.內部危機:農民起義2.外部危機:閉關鎖國(1)背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2)概況閉關自守①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由“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②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海禁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3)影響: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透析教材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閱讀”欄目。思考:嘉慶帝對天理教起義爆發(fā)原因的認識有何不足。提示嘉慶帝認為天理教起義的原因是大臣因循守舊,懶政怠政,沒有認識到清朝中期政治腐敗和貧富分化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最終造成了天理教起義的爆發(fā)。主題一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奏折制度材料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間之內政、外交、軍事、文化、財政等一切機密要務,乃至皇帝與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內都有反映。如此廣博、繁雜的密折內容,無疑給皇帝開辟了廣泛的情報來源,廣其耳目,增其見聞,洞悉庶務,使其雖身居九重大內,卻能及時且較真實地了解全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以及各地風土人情和各級官員的所作所為,而且使百官互相監(jiān)視,彼此牽制,故人人心存戒心,惟恐道人暗中揭發(fā),一般不敢為所欲為,極有利于皇帝個人獨裁專制?!幾詣⑷凇肚逋醭闹炫苷壑剖稣摗方庾x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廣博、繁雜”“互相監(jiān)視,彼此牽制”“皇帝個人獨裁專制”,結合所學進行回答。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奏折制的特點及歷史作用。答案特點:奏折內容廣博繁雜,皇帝與大臣的聯系迅速機密。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官員相互牽制,強化了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歷史解釋——清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主題二清朝疆域的奠定與統(tǒng)治危機清朝領土遺產材料清朝對“大一統(tǒng)”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對“內外一體”的闡釋和深化,更體現在實踐方面,具體表現為實現疆域統(tǒng)一、中華民族主體構建及其邊疆治理向邊疆內地化的探索。首先,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長達110多年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清朝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終于實現全國疆土的統(tǒng)一,形成了空前遼闊的疆域,這是清朝留給中國一項重要的歷史遺產——領土遺產?!幾躁愜S《論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內涵的發(fā)展演變》解讀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如“疆域統(tǒng)一”“邊疆內地化”,結合所學回答。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清朝前期統(tǒng)治者在西藏地區(qū)“邊疆治理內地化”的探索,分析清朝留下的“領土遺產”的意義。提示探索: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清朝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意義: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wěn)固;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1.家國情懷——清朝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措施2.歷史解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自給自足、落后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是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以來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是明清統(tǒng)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客觀原因。③清朝統(tǒng)治者具有民族狹隘性。清朝統(tǒng)治者企圖通過“海禁”“閉關鎖國”,將人民與外界完全隔絕,以防他們內外勾結,形成反清力量。(2)影響①積極:這種消極防御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狂暴而逐漸嚴厲,初期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wèi)作用。②消極: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經濟長期延續(xù),使封建統(tǒng)治者日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知識體系學科術語1.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皇權,使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2.清朝對邊疆地區(qū)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鞏固發(fā)展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3.“閉關鎖國”政策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它導致中國喪失國際市場,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家國情懷祖國統(tǒng)一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先后擔任臺灣府儒學教授的36人、訓導23人,臺灣縣儒學教諭36人、訓導25人,鳳山縣儒學教諭34人、訓導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幾躁惪琢ⅰ杜_灣歷史綱要》解讀清朝時期,政府除了設立機構管轄臺灣以外,還通過諸如經濟交流、文化教育等手段,增強臺灣與內地之間的聯系,有力地促進中國的統(tǒng)一。學術前沿盛世隱憂清前期治國者并未順應工業(yè)文明萌動的趨向,積極調動有利資源革新進取,而是立足于承襲兩千多年農耕文明運勢的慣習“持盈保泰”。為維護滿族貴族統(tǒng)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專制集權體制極度膨脹,厲行文字獄更導致“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沉悶局面,使政治層面和思想文化領域的近代化因素難以發(fā)育,在遏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成長,阻礙社會變革等方面帶來嚴重惡果……閉關自守的消極防御對策使清朝進一步閉塞、停滯、倒退,更加遠離世界潮流。——摘編自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yè)文明潮流中的隕落》解讀康乾盛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體系中發(fā)展而來的盛世??v向比較,它達到了中國歷史盛世的高峰。但從世界坐標看,當時歐美強國已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道路上向前邁出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中國開始落后于時代發(fā)展潮流。教材補遺朝貢貿易明清統(tǒng)治者也自稱受命于天,君臨天下,統(tǒng)馭華夏,扶綏萬邦,構建起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四鄰國家為藩屏的封貢體系。明太祖告誡:“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無敵興兵貪一時戰(zhàn)功,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乾隆帝堅決拒絕蘇祿國以戶口、人丁編入中國圖籍的懇求。明清皇帝對藩屬國進貢的禮品從不計較,還體諒該國情形,逐步減少貢品數量和進貢的次數,厚往薄來。藩屬國內部事務由各國自主處理,中國不加干涉。藩屬國受外來侵略,中國政府有義務保護其安全。中國還出面調停藩屬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避免戰(zhàn)爭,使和睦相處。封貢體系各國之間,經濟、技術和人員廣泛交流,互通有無,共同發(fā)展。因封貢使團來往交流及學者互訪并留學肄業(yè)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廣泛傳播到藩屬各國,各國優(yōu)秀文化也傳到中國,共同構筑了中華文化圈。各國對海難船貨互助互救,乾隆時,政府建立了動用公款撫恤沿海各國難船的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海上互救的力度?!幾詮堩樅?、高翔等《明清時代的中國和世界》解讀明清封貢體系有利于區(qū)域內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推動了區(qū)域內貿易、人員、技術交流;促進了區(qū)域內思想文化交流;增強了區(qū)域內互助抗災能力。感悟與思考記錄點滴心得培養(yǎng)歷史學科素養(yǎ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清代有一中央機構,其辦公的地方稱“值房”,成員都是兼職,但又地處內廷,“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這一機構是()A.中書省 B.吏部C.軍機處 D.宣政院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雍正時在皇帝寢宮旁邊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故選C項;明初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六部,此后即無中書省這一機構,排除A項;吏部是六部之一,排除B項;宣政院是元代時期設立的管轄西藏等地區(qū)的機構,排除D項。2.由如表可知,清政府的邊疆治理()地區(qū)治理方式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西藏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蒙古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tǒng)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A.推動了中央行政制度變革B.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C.防止了西方對中國的侵略D.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答案D解析據圖表信息可知,清代對新疆、西藏以及蒙古等地區(qū),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邊疆管理,并不是中央行政制度變革,排除A項;清朝并未出現南北分裂的局面,排除B項;邊疆管理針對的是邊疆地區(qū),并沒有防止西方對中國的侵略,排除C項。3.(2024·北京學業(yè)水平考試)下面為某同學在總結清朝歷史知識時制作的表格,其主題是()1684年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689年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A.加強君主專制 B.經略邊疆地區(qū)C.鞏固西北邊防 D.加強海外聯系答案B4.(2023·懷化高一上期末)嘉慶年間,關于耗羨制度有如下記載,“各省耗羨,遇有隨時動用,如數在三百兩上下,準其咨部核明動用。數逾五百兩以上,即令奏明請”。由此可知該制度()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強了地方控制C.完善了官僚體系 D.影響了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政府對各省耗羨的使用作了限制,超過五百兩需向中央請示,說明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財政控制,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這一制度讓耗羨失去了最初的靈活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耗羨制度屬于財政制度,與官僚體系無關,排除C項;耗羨制度屬于財政制度,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會影響民族交融,排除D項。5.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曾下令開放海禁,次年正式公布開放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通商。然而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其中的三個口岸被關閉,限定廣州一口通商。這一變化()A.使中國朝貢貿易體系逐漸衰落B.表明中國海權意識不斷強化C.使得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D.使得中國對外交流完全斷絕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從康熙開放海禁到乾隆一口通商,這說明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該政策使中國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選C項;朝貢貿易以政治目的為主,此時并未衰落,排除A項;由于缺乏海權意識,清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排除B項;“完全斷絕”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課時精練[分值:60分]1.(2023·山東名校聯盟高一上期中)清朝奏折制度,擁有具奏權的地方督撫,通過密折,與皇帝商議大事,整個過程是單線聯系。某個大事決定前,其實皇帝已經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討論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對意見也基本無效。由此可見,奏折制度的運行()A.制度異化,容易任用奸佞B.加強君權,削弱部臣權力C.制度規(guī)范,政務運行通暢D.提高效率,中樞決策快捷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清朝皇帝通過奏折制度,事先對廷議事務做出定見,使部臣的反對意見很難奏效,反映出奏折制度加強了君主專制,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容易任用奸佞,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整個政務執(zhí)行過程,排除C項;奏折制度的本質是強化君主專制,排除D項。2.(2023·南通高一下期末)乾隆五十一年,軍機處發(fā)現陜西按察使周樽奏報“清查保甲”一折的朱批中,沒有涵蓋奏折中涉及的全部內容,軍機大臣提出討論意見,并把研究結果擬寫諭旨,連同原折一并呈報乾隆帝。這表明清朝()A.思想控制日趨嚴密B.軍機處在國家治理中發(fā)揮作用C.康乾盛世走向衰落D.中樞秘書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軍機大臣會針對一些政治事務提出意見,反映了軍機處在國家治理中發(fā)揮作用,故選B項;材料并未反映清朝的文字獄,排除A項;材料與康乾盛世的社會狀態(tài)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央其他部門,無法看出中樞秘書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排除D項。3.(2024·湛江高一月考)《清稗類鈔·獄訟類八》記載世宗(雍正帝)微服游于市,就一書肆翻閱書籍,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一書生見狀,即高吟曰:“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世宗以為譏諷也,旋下詔殺之。該現象出現的根源在于()A.文字獄的常態(tài)化 B.君主專制的強化C.文化市場的混亂 D.社會風氣的破壞答案B解析根據題意可知,該現象是指文字獄,雍正帝大興文字獄目的是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根源在于君主專制的強化,故選B項;文字獄的常態(tài)化是材料所述的現象,并非出現的原因,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清朝統(tǒng)治者大興文字獄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統(tǒng)治,而非整治文化市場,排除C項;D項僅為文字獄出現的因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4.(2024·邯鄲高一階段練習)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府,后又特設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滿漢各一員,一年一換。臺灣學子也可以參加福建的舉人考試,且有固定的錄取名額。臺灣震災、水災后,清政府也進行賑濟。清政府上述舉措產生的共同影響是()A.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利于增強臺灣對國家的認同感C.助推了臺灣地區(qū)文化發(fā)展D.有效緩解了滿漢官僚間的紛爭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些措施的共同點是可以增強臺灣對國家的認同感,故選B項;材料中體現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關懷,不能體現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臺灣震災、水災后,清政府也進行賑濟”與文化發(fā)展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對中央政府官制的調整,所以無法體現緩解了滿漢官僚間的紛爭,排除D項。5.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滴跚捌?,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談判,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其意義在于()A.至此中國邊疆得以穩(wěn)固B.刺激了西方列強的侵略C.劃定中俄兩國西部邊界D.進一步奠定了清朝疆域答案D解析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這進一步奠定了清朝疆域,D項正確;清朝前中期還面臨西北地區(qū)的準噶爾部的威脅等,并未得以完全穩(wěn)固,排除A項;材料與西方列強侵略無關,排除B項;《尼布楚條約》劃定的邊界位于東北地區(qū),排除C項。6.下列年代尺所列歷史事件反映了清王朝()A.強化邊疆治理 B.抵御外來侵略C.加強君主專制 D.監(jiān)察地方吏治答案A解析駐藏大臣、平定準噶爾、設置伊犁將軍等都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體現,故選A項,排除B、C、D項。7.(2023·南京高一上期末)據《清史稿·土司傳》記載,“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蠻夷改流,苗亦歸化。間有叛逆,旋即平定”。這一舉措()A.推動了行省制度的建立與拓展B.消除了少數民族領袖的影響力C.加強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趨勢D.擴大了清王朝統(tǒng)治的疆域范圍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tǒng)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趨勢,故選C項;“蠻夷改流”指改土歸流,而非建立行省制度,排除A項;“消除”說法錯誤,排除B項;改土歸流是在統(tǒng)治區(qū)域內進行,不是擴大了清王朝統(tǒng)治的疆域范圍,排除D項。8.(2023·濟寧高一下期末)清朝統(tǒng)治者重視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康熙時朝廷在湖南苗族聚居區(qū)開始設立義學,到清末已經達到139所;在甘青川滇藏地區(qū),清代共設義學和社學104所。這一做法()A.擴大了政府選拔官員的途徑B.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統(tǒng)治策略C.消除了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D.增強了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清朝對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的重視,有利于對其滲透儒學文化和加強漢文化教育,增強少數民族的文化和國家認同感,故選D項;重視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并不能擴大政府選拔官員的途徑,排除A項;政府創(chuàng)辦的義學和社學不是因俗而治統(tǒng)治策略的體現,排除B項;“消除了文化差異”的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9.(2023·山東高一上普高聯考)若運用下圖研究清朝歷史,可反映出當時()A.社會劇烈動蕩 B.人地矛盾尖銳C.種植結構調整 D.重農抑商強化答案B解析據圖表信息可知,明清時期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可知,清朝人口逐漸膨脹,對糧食的總需求量增加,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人地矛盾尖銳,故選B項;據圖表信息可知,清朝糧食總產量仍然呈整體上升趨勢,說明當時社會較為穩(wěn)定,排除A項;圖表并未顯示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種植情況,排除C項;圖表信息并未顯示經濟政策如何,因而無法反映“重農抑商強化”,排除D項。10.(2024·金華十校高一聯考)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他們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準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貿易;準英商在北京設貨棧;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布關稅額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請與“天朝不合”一一駁回。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英國借此打開了中國的市場B.乾隆的回復體現外交平等原則C.英國迫切地要對華輸出資本D.閉關政策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乾隆一一駁回,說明清政府實施的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選D項;英國通過1840—1842年鴉片戰(zhàn)爭,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市場,排除A項;“乾隆以所請與‘天朝不合’一一駁回”說明乾隆以“天朝上國”自居,拒絕與馬戛爾尼使團平等談判,排除B項;此時英國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迫切要求對華商品輸出,排除C項。11.(2023·淄博高一上期末)下表為康熙年間蘇州織造李煦奏折內容摘錄。由此可知,奏折制度()上奏內容上奏時間蘇州得雨并報米價折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賀親征噶爾丹獲勝折康熙三十五年七月聞太倉有人起事折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巡鹽張應召居官情形折康熙六十年八月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B.賦予了中央機構決策權C.滋生了因循守舊風氣D.強化了對官僚機構控制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表格呈現的“上奏內容”可知,奏折內容事無巨細、涉及方方面面,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故選D項;奏折制度使皇帝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效率,排除A項;實行奏折制度的目的在于將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之手,排除B項;奏折制度具有震懾和控制臣下的作用,對整頓吏治起到一定的作用,排除C項。12.(2022·湖南卷,5)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fā)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書房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和象征,地方官員敬畏皇權而敬畏南書房行走周興岱,他才以此身份擅發(fā)告示,收受賄賂,A項正確;材料沒有官員俸祿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項;雍正設立軍機處后,南書房地位下降,“嘉慶七年”與此不符,排除C項;“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而不是中央吏治混亂,排除D項。13.(2023·菏澤高一上期末)關于中國古代邊疆治理,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選項史實結論A《史記》記載:“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促進了西南邊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B唐蕃會盟碑記載:“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睒酥局鞑卣綒w屬中央政府管轄C《元史》記載:“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睒酥局y(tǒng)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基本奠定D《清高宗實錄》記載:1762年,設“總統(tǒng)伊犁等處將軍”“節(jié)制南北兩路,統(tǒng)轄外夷部落,操閱營伍,廣辟屯田。”說明了清代對疆域進行了有效的管轄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清朝設置伊犁將軍,有利于加強對新疆地區(qū)的管轄,說明清代對疆域進行了有效管轄,故選D項;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西北邊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唐蕃會盟增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西藏正式歸屬中原政權是在元朝設置宣政院后,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基本奠定了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排除C項。14.清帝所主“大一統(tǒng)”,將“中國”的政治與疆域版圖擴展到長城以外的“三北”及各邊疆地區(qū);乾隆帝也認為“天朝疆界嚴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攙雜……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觀()A.體現了專制皇權已達到頂峰B.有利于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C.體現對“華夷之辨”的繼承D.導致了地方叛亂的風起云涌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清帝“大一統(tǒng)”論,擴大了中國的疆域范圍;乾隆帝的主張體現出領土主權意識,這有利于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故選B項;軍機處的設立表明專制皇權達到頂峰,排除A項;清帝“大一統(tǒng)”論是對傳統(tǒng)的“華夷之辨”的徹底否定,排除C項;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