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2024-2025學年高三2月校際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4-2025學年高三2月校際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4-2025學年高三2月校際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4-2025學年高三2月校際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日照市2024-2025學年高三2月校際聯(lián)考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級高三校際聯(lián)合考試語文2025.02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我們的傳統(tǒng)認知中,人是會制造工具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制造復合工具的行為顯然是包含邏輯思維的。例如,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遺址和山西陽高縣許家窯遺址都出土了大量的石球。結合人類學材料可知,這些石球是拴在“飛石索”上用于遠距離狩獵的,屬于復合工具。石球系上繩索高速旋轉(zhuǎn)投出去,能獵獲較為兇猛的和距離較遠的野獸;繩索的兩端系上石球,在旋轉(zhuǎn)中投出去,可以纏住遠方野獸的雙腿而捕獲野獸。這樣,在制作石球和“飛石索”時,獵人是有預設的——如何投擲和能達到什么樣的狩獵效果。在狩獵時,以絆獸索為例,繩索的兩端系上石球,在旋轉(zhuǎn)中投出去,以此纏住遠方野獸的雙腿,三種情景相互連貫、一氣呵成,這種完整連貫的行為動作是其思維邏輯性的體現(xiàn)。弓箭也是一種復合工具,一般是把鏃附在箭桿上,使用時利用弓的彈力把鏃與箭桿一起射向遠方。分析其思維的邏輯性:在制作方面,作為鏃,不但要有適當?shù)某叽绾弯h利的尖,而且它的底部設計必須符合安裝箭桿的要求,以便于把木箭桿插入石鏃底部的凹槽中;作為弓,既要考慮選擇有彈性和韌性的木材,還要了解該木質(zhì)弓的彈性韌性的極限;使用時,拉弓、瞄準、放箭等,既需要力量的掌控,也有技巧在其中,技巧和連貫的動作顯示了其邏輯性。弓箭的發(fā)明是原始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而弓箭制作和使用中的知識和經(jīng)驗都要求制作者及使用者以邏輯思維為必要條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高度評價弓箭的發(fā)明:“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惫陌l(fā)明、系有繩索的石球的制作,都展現(xiàn)了原始先民思維的邏輯性特征;但真正進行狩獵時,在原始先民看來,這些工具和狩獵方法必須擁有巫術力量,需要通過巫術式的互滲作用于狩獵行動。歐洲中石器時期有一些狩獵壁畫,如法國阿里埃葉洞穴壁畫“著箭的野?!保⒉粌H僅是藝術表現(xiàn),而是有巫術含義亦即互滲思維在其中的,因為他們相信,“任何畫像、任何再現(xiàn)都是與原型的本性、屬性、生命‘互滲’的”(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著箭的野?!北诋嬍亲饔糜谝芭a鳙C的,即通過壁畫對狩獵野牛施加巫術影響。從舊石器中期的石球、舊石器晚期的弓箭等武器的制作技術和使用的知識與經(jīng)驗中,可以看到其中所蘊含的邏輯思維;而人類學材料中原始人充滿巫術行為的狩獵活動,則說明他們具有受互滲律支配的原邏輯思維。由此我們說,原始思維具有兩重性:邏輯思維與原邏輯思維交叉共存。這是說具有因果推理的因果律及以經(jīng)驗知識為基礎的邏輯思維,與不考慮“矛盾律”而以“互滲律”為機制的以神秘主義為基礎的原邏輯思維,交叉共存于原始人的頭腦中,共存于一個藝術品、一個活動之中。人類的進化表現(xiàn)在思維上,就是原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各自的轉(zhuǎn)型和升華。那么,原始思維是如何演化為現(xiàn)代思維的呢?每一代人都是在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過程中增強智慧和積累知識,并通過遺傳基因把積淀和增長的智力智商代代相傳下去。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人類相比,原始人的心智和思維因個體智力開發(fā)鍛煉不充分、社會總體知識積累不充足,不如后代人因遺傳和基因所獲得的逐漸升高的智力智商,因而其心智和思維相當于人類的童年時期。人類從原始思維經(jīng)古代思維到近代思維再發(fā)展到現(xiàn)代思維,既得益于每一代人個體智力的開發(fā)鍛煉和社會知識的積累增加,亦得益于其智力通過大腦皮質(zhì)的生理積淀而作為人類智力基因傳給下一代;而社會積累的“總體知識”則可能成為“文化基因”因襲下來。所以,每一代人的智慧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成就是重要的,而基因遺傳也是重要的,人類思維的演進正是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激蕩的結果。(摘編自王震中《論原始思維的兩重性》)材料二:法國社會學家列維-布留爾把原始人的思維叫做原邏輯思維,認為“原邏輯思維很不喜歡分析”。原始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還處于相當幼稚和簡單的階段,理智、情感、想象等相互交織、融合,密不可分。所謂原邏輯思維不喜歡分析,就是指這種混沌狀態(tài)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分不清主觀和客觀,“原始人把自己的一切印象都當作真實,他幾乎從來不產(chǎn)生懷疑”,比如,“當原始人夢見自己在行動著、旅行著、與處在遠方或者已故的人們交談著,他是相信做夢時靈魂真的離開了身體,去到他在夢中看見自己所在的那個地方?!比欢沁@種不分主客觀的混亂的思維,使得原始人毫不懷疑地把臆想出來的含義或“因果關系”當成真實而加以確認,根據(jù)臆想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相應關系。因此,當原始人由于某種沖動而描摹下他們所熟悉的對象時,便很自然地賦予他們的“作品”以實際的魔力,如畫一支箭射中野牛,他們就相信他們的狩獵將會取得成功。這是原始宗教意識在線條藝術中的體現(xiàn)。這樣,線條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就被確立起來,一定符號代表一定意義的觀念就得到確認。也就是說,用約定符號來表情達意的基礎就這樣被奠定了。也許可以說,沒有這種基礎,“文字”可能是另外一種東西,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的以線條構成的符號體系。(摘編自林志強《原始思維、原始藝術與漢字創(chuàng)造》)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舊石器時代制作復合工具的行為可知,原始先民已具備邏輯思維,如制作石球和“飛石索”時就有對如何投擲和狩獵效果的預設。B.從制作弓箭時選擇合適木材、設計石鏃凹槽,到使用弓箭時對力量和技巧的把控,原始人的這一系列行為都以邏輯思維為必要條件。C.人類從原始思維到現(xiàn)代思維的漫長演化,既得益于每一代人個體智力的開發(fā)鍛煉和社會知識的積累增加,也得益于智力基因的遺傳。D.材料一提出原始思維具有邏輯思維與原邏輯思維交叉共存的兩重性,而材料二認為原始人思維混沌,不具備分析能力,主客觀顛倒。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舊石器時代之前,人們只能制造和使用簡單工具,無法制造和使用復合工具,還不具備形成邏輯思維的條件。B.在原始先民看來,如果狩獵工具和方法沒有巫術力量,無法通過巫術式的互滲作用于狩獵,就難以捕獲獵物。C.原始人的心智和思維僅相當于人類的童年時期,因此個體智力開發(fā)鍛煉不充分,社會總體知識積累也不充足。D.原始人的理智、情感、想象等相互交織、融合,密不可分,他們能通過夢境把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變成真實。3.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中“原邏輯思維”的一項是(3分)A.《墨子·辭過》記載古人在修建房屋時遵循一定的法則,“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御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B.《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C.商王認為通過灼燒甲骨產(chǎn)生的裂紋可以傳達神靈或祖先的旨意,以此來判斷事情的吉兇禍福,為決策提供依據(jù)。D.馬家窯出土的陶器上的舞蹈紋,被認為表現(xiàn)了史前先民取悅神靈的場面,史前先民相信舞蹈紋具有溝通神靈的神秘力量。4.材料一舉“著箭的野牛”壁畫,材料二舉“畫一支箭射中野?!?,兩個例子相似,但論證目的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5.有人認為當前人們應該重視發(fā)展邏輯思維,摒棄原邏輯思維。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種觀點的看法。(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衰老及其表現(xiàn)張煒文學寫作本來就是千姿百態(tài)。如實說,有強烈的個人印記,那只是杰出的標志和基礎。人到了一定年紀,更喜歡“實”的東西,作品的“實”感越強,就越具備接受的優(yōu)勢。一些作家的故事源自家人和家鄉(xiāng),就會增強代入感,少一些編造的痕跡。念念不忘真實地復述,直到完成整個寫作,往往更能夠自然放松地記錄和發(fā)揮,脫離一個時期的局限,突破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對于當下的文學寫作,人們希望它們之間不要那么相像。用一種特異的固定的腔調(diào)講述一個“圓熟”的故事,并不是吉兆。某種“文學”的語調(diào),或許看上去很“專業(yè)”很“可愛”,但它不會是最優(yōu)秀的。我們看到,每個年代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一種“集體語調(diào)”,這是“總語調(diào)”,下面還有很多“分語調(diào)”:公文有公文的語調(diào),新聞有新聞的語調(diào)。但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要努力擺脫這種“集體語調(diào)”,進而還要脫離那些“分語調(diào)”的束縛。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語言方式。這是進入語言藝術的基本條件。能夠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容易。成熟的寫作,不是抵達語言層面的“圓融”和“嫻熟”,而是生氣勃勃的、個人的。哪怕粗糲些也好。在舊有的言路和思路上滑行是舒暢的,但也是平庸的。那種滑行有時會習而不察,自然而然,自我滿足。當有了警覺和戒備,有了自省和不安,才會停滯一下:停下來變革,從而謀求新的開始。文字的一味堆積不等于生命的復雜呈現(xiàn),而常常會是單調(diào)的重復。重復什么?也許主要不是故事,不是語言,也不是思想,而是氣象。氣象不再有生鮮和拓展感,境界依舊,生命正在僵持和老化。老化的生命為了證明自己仍然活躍,就會喋喋不休。但是這種述說是沒有生氣的,不會嘗試自我批判,不會造自己的反。一再地遷就自己的脾氣和習慣,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現(xiàn)。我們常常說起一位大畫家的“衰年變法”。衰年不必悲哀,悲哀的永遠只是固守和遷就自身。我們都看到了畢加索的晚年折騰,有許多人對他的胡涂亂抹不表贊同。但有一點卻透露了他的生猛本性:不屈服于衰老,不依從熟練的筆路,哪怕頑皮荒唐一番,也要證明自己的活力。這很了不起。當然了,他感到了時間的緊迫,所以稍稍草率了些,焦慮過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自信、用心和沉著。這是他的弱點。革命性的大膽拓進與極大的耐心相結合,才是最難的。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是徹頭徹尾的大師了。這樣的藝術家也許只有一種天敵,那就是托爾斯泰型的。后者專注認真執(zhí)著到骨子里,沒有任何機心與算計,探究下去,無倦無悔,直至最后。

藝術家的誠實,在現(xiàn)代主義之后,也許會成傻帽之念。可是自古至今,還沒有什么能夠取代這種老實樸素的途徑。這是不可存有僥幸的?!艾F(xiàn)代主義”的生猛許多時候是受到時代病菌侵蝕的,然后走向無根底的翻騰和折騰。現(xiàn)代人更加明白時不我待,但不明白時間的另一種豪擲方式:輕率自欺的形式主義大行其道。幾乎所有這種形式主義都有人叫好,有人覺得稀奇,于是就進一步得到了鼓勵。這是誤解和傷害。時間不是這樣對待的,心靈不是這樣對待的。時間和生命是一回事。生命的勇氣其實就是沉著的反抗。只有反抗而沒有沉著,反抗就是無力的。巴爾扎克以生猛著稱,他有豪言并部分地實現(xiàn)了。他只是在第一階段深入地向前挺進,比如一個擊錘者,掄圓了。但是他的生命并沒有迎來自己的變法期,只迎來了疲憊期。如果生命再延長一些,我們就會更明確地看到他怎樣面對一些大問題。那時候他會不會真正地生猛下去,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藝術生命的堅韌需要兩個以上的階段才能考察,這是極復雜的事情。有的作家據(jù)說擁有“三屆青春”,如德國的歌德。但是我們看不清晰。如果有兩屆,這對于所有作家藝術家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F(xiàn)在看畢加索起碼有兩屆,中國的齊白石可能也有兩屆。上蒼給予一個藝術家的時間長一些固然好,但他們浪費或奢侈地使用上蒼給予的時間也是很常見的。藝術生涯,有時候開頭就是結尾,另有可能結尾只是開頭。詩性生命的發(fā)展和演變相當詭異不測。為了對付種種磨損,寫作者會求助于“生活的真實”。那些粗糙的生活被一顆童心處理過,既是原生態(tài)的,又是新鮮可愛的。有些生活離我們似乎很遠,但又如在眼前。它們原來一直在重復和循環(huán),不知疲倦。生活沒有疲倦,是我們自己疲倦了,這很有意思。老人所表達的童年意趣,與今天的孩子常常并無二致。也就是說,童心是相通的,生活是繼續(xù)的。不理解過去的生活,也就不理解今天的生活,也不會更好地向前。從這個意義上說,像孩子一樣講述故事,既常憶常新,又膾炙人口。不失時機地回到童年,是防止衰老的良方。以童年的視角看過來,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是這樣有趣或神奇。我們于是大為不安,會用多種辦法去解決心靈問題。我們面臨的問題原來是這樣多,再也不能忍受。那么好吧,讓心靈的突破力變得超乎想象。革命的筆觸就此發(fā)生。在此過程中會悟到很多。他是一個老手,不是新手;可是他就像新手一樣,沖動很多,創(chuàng)造力依然旺盛,爆發(fā)力十分強大。因為不安太多了、張力太強了。他可以不停地寫下去,他的創(chuàng)作豐華期好像才剛剛開始。他可能會折騰很長一段時間。(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優(yōu)秀的作家應擺脫各種“集體語調(diào)”和“分語調(diào)”的束縛,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這是保持創(chuàng)作活力的重要因素。B.作者對“現(xiàn)代主義”的部分生猛現(xiàn)象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其受到時代病菌侵蝕而走向折騰,體現(xiàn)出他對誠實樸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肯定。C.巴爾扎克在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雖有生猛表現(xiàn),但沒有迎來變法期便進入疲憊期,表明持續(xù)創(chuàng)新變革對藝術生命的長久延續(xù)至關重要。D.作者提到以童年視角看待生活可防止創(chuàng)作衰老,是因為童年視角可以摒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因素,讓寫作回歸到純粹的狀態(tài)。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提出“文學寫作本來就是千姿百態(tài)”的觀點,引出后文對文學寫作應變革求新、避免單調(diào)重復等內(nèi)容的進一步闡述。B.文章將“成熟的寫作”與“在舊有的言路和思路上滑行”兩種寫作方式放在一處分析,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了優(yōu)秀寫作的特質(zhì)。C.文章以畢加索的晚年折騰為例,又提及巴爾扎克等人的創(chuàng)作歷程,通過對多個具體事例的分析,使觀點的論證更加充分有力。D.文章語言凝重深沉、含蓄深刻,比如“一再地遷就自己的脾氣和習慣,可能就是衰老的表現(xiàn)”等句子蘊含哲理,富有啟發(fā)性。8.請結合文章內(nèi)容,談談你對“藝術生涯,有時候開頭就是結尾,另有可能結尾只是開頭”這句話的理解。(4分)

9.文末人稱由“我們”變?yōu)椤八?,產(chǎn)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簡要分析。(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經(jīng)】元年春,王正月,公①即位。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傳】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鄭。鄭人請復祀周公,卒易祊曰,公許之。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結祊成也。盟曰:“渝盟無享國?!?節(jié)選自《左傳·桓公元年》)材料二:鄭伯以璧假許田,先儒之論多矣,而未得其正也。先儒皆知夫《春秋》立法之嚴,而不知其甚寬且恕也;皆知其譏不義,而不知其譏不義之所由起也。鄭伯以璧假許田者,譏隱②而不譏桓也。始其謀以周公之許田而易泰山之祊者,誰也?受泰山之祊而入之者,誰也?隱既已與人謀而易之,又受泰山之祊而入之,然則為桓公者,不亦難乎!夫子知桓公之無以辭于鄭也,故譏隱而不譏桓。何以言之?《隱·八年》書曰“鄭伯使宛來歸祊”,又曰“庚寅,我入祊”。入祊云者,見魯之果入泰山之祊也。則是隱公之罪既成而不可變矣,故《桓·元年》書曰“鄭伯以璧假許田”而已。夫許田之入鄭,猶祊之入魯也。書魯之入祊,而不書鄭之入許田,是不可以不求其說也?!班嵅雇饋須w祊”“庚寅,我入祊”,是鄭之業(yè)歸,而魯之入之也。“鄭伯以璧假許田”者,見鄭之來請,不見魯之與之也。見鄭之來請而不見魯之與之者,見桓公之無以辭于鄭也。嗚呼!作而不義,使后世無以辭焉,則夫子之罪隱深矣。夫善觀《春秋》者,觀其意之所向而得之,故雖夫子之復生,而無以易之也。《公羊》曰:“許田者何?魯朝宿之邑也。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魯朝宿之邑也,則曷為謂之許田?諱取周田也。諱取周田,則曷為謂之許田?系之許也。曷為系之許?近許也?!薄豆攘骸吩唬骸凹俨谎砸匝砸苑羌僖卜羌俣患僦M易地也。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贝呵镏鶠橹M者三,為尊者諱故,為親者諱敗,為賢者諱過。魯,親者也,非敗之為諱,而取易之為諱,是夫子之私魯也。(節(jié)選自蘇軾《論鄭伯以璧假許田》)[注]:①公:指魯桓公,魯國第十五代國君。②隱:指魯隱公,魯國第十四代國君。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每寫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假不言①以②言③以④非假也⑤非假而曰⑥假⑦諱易地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享國,帝王在位年數(shù),與《過秦論》“享國之日淺”中的“享國”意思相同。B.《春秋》,儒家經(jīng)典,解釋《春秋》的有《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等。C.無以,沒有用來……的,與《陳情表》“無以至今日”的“無以”意思不同。D.罪,名詞作動詞,與《齊桓晉文之事》“然后從而刑之”的“刑”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春秋》記載元年春正月魯桓公即位,同年三月魯桓公和鄭伯在垂地會盟,鄭伯用玉璧向魯國借許田,四月兩國在越地結盟。B.蘇軾認為,先儒對鄭伯用玉璧借許田一事的議論不夠正確,他們知道《春秋》諷刺不義行為,卻不知它諷刺不義行為的起因。C.《桓·元年》記載“鄭伯使宛來歸祊”“庚寅,我入祊”,表明當時鄭國已經(jīng)按照約定給魯國祊地,而魯國也已進入了祊地。D.《公羊傳》解釋,許田是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時住宿的地方,為了避諱占取周天子的田地,又因為靠近許國,所以叫做許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鄭人請復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許之。

(2)魯,親者也,非敗之為諱,而取易之為諱,是夫子之私魯也。

14.蘇軾認為孔子“譏隱而不譏桓”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5分)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15~16題。己未元旦文徵明勞生九十漫隨鱌,老病支離幸自全。

百歲幾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見曾玄。只將去日占來日,誰謂增年是減年?次第梅花春滿目,可容愁到酒樽前?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勞生”寫出詩人一生辛勞,“漫隨緣”則體現(xiàn)出人生應順應機緣,不必強求。B.詩人年老體弱、疾病纏身,新年來臨深感憂慮,希望能夠保全自己,安度晚年。C.詩人用問句發(fā)出感慨,能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寥寥無幾,也為能五世同堂感到欣慰。D.梅花依次綻放,展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春日美好圖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之感。16.頸聯(lián)蘊含著詩人深刻的人生感悟,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陳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向晉武帝表示自己將不惜犧牲生命,為國效力,報答皇帝恩德。(2)屈原《離騷》中,將時間比作流水,表達時不我待之感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擬聲詞常以疊詞的形式出現(xiàn),古詩詞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當我們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遠和神秘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腳下這片土壤孕育了萬物生命?當我們圍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嘗美味佳肴的時候,我們是否知道,人類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終源自我們腳下的土壤?土壤,從遠古開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動了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繁榮和多樣,由此,土壤從開始就具備了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地球生命體必不可少的“皮膚”。土壤的形成與發(fā)育是極其緩慢的。據(jù)統(tǒng)計,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時間。土壤的發(fā)育過程還記錄了地球演化的歷史,我們可以借此反演地球的過去。①正是因為有了土壤這層“皮膚”的緣故,②植物才能扎根生長,③進行光合作用,④從而地球上的各種生命,⑤包括我們?nèi)祟愒趦?nèi),⑥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養(yǎng)料。倘若我們掠奪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會變“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甲),我們就會挨餓或營養(yǎng)不良。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乙),如涵養(yǎng)水分、凈化水質(zhì)、消納污染物等。土壤通過維系復雜多樣的地下生態(tài)系統(tǒng)來支撐整個地球生命系統(tǒng),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豐富的基因庫。土壤又是地球溫度的“調(diào)節(jié)器”之一。土壤里存儲的碳約是大氣中的3倍。土壤通過促進植物生長和調(diào)控微生物代謝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并儲存在地下,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會導致碳的過度排放,使全球變暖_A_。土壤甚至還是人類的“藥箱”。土壤中的一些次生代謝產(chǎn)物可以成為治療人類傳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藥物。土壤,從來就是默默地躺在我們腳下,總是那么低調(diào)卻又如此博大地鋪展于廣袤的地表。土壤,看起來如此平凡,以至于人們對它_B_,甚至認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當然的。只有當我們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硬化以及污染而寸草不生時,我們才意識到土壤之珍貴、偉大!1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反演”一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通過對土壤的發(fā)育過程的研究,反推地球過去的情況。B.由地球演化的歷史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與發(fā)育的過程。C.對地球過去和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進行對比,得出相反的結論。D.土壤性質(zhì)的變化與地球過去的狀態(tài)呈相反的演變規(guī)律。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分)

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1.請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

22.本文選自《鮮活的土壤》一書的序言,請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列出本書對土壤進行介紹的要點。(5分)

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愛因斯坦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D[解析]D項“不具備分析能力,主客觀顛倒”曲解文意。2.B[解析]A項于文無據(jù);C項因果顛倒;D項“他們能通過夢境把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變成真實”曲解原文,推斷有誤。3.A[解析]A項符合邏輯思維。4.①材料一舉“著箭的野?!北诋嫷睦邮菫榱苏撟C原始人通過巫術式的互滲作用于狩獵行動,進而得出原始人具有原邏輯思維的結論;②材料二舉“畫一支箭射中野?!钡睦邮菫榱苏撟C原始人的思維不分主客觀,把臆想當成真實,引出用約定符號來表情達意的基礎被奠定這一觀點?!驹u分標準】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5.這種觀點是片面的。①邏輯思維強調(diào)因果律,以經(jīng)驗知識為基礎,發(fā)展邏輯思維可以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應該重視;②但不應該摒棄原邏輯思維,它奠定了用約定符號表情達意的基礎,在文化藝術領域有重要價值;③人類的進化表現(xiàn)在思維上,是原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各自的轉(zhuǎn)型和升華,二者交叉共存,缺一不可?!驹u分標準】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6.D[解析]“童年視角可以摒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因素,讓寫作回歸到純粹的狀態(tài)”無中生有。7.D[解析]文章語言風格并非凝重深沉、含蓄,而是較為靈動自然且表達觀點直接、鮮明。8.①“有時候開頭就是結尾”意思是有些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僅僅單調(diào)重復初始的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與突破,藝術生命早早停滯;②“另有可能結尾只是開頭”意思是有些藝術家即使到了藝術生涯的后期,仍能開啟新的創(chuàng)作篇章,使藝術生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評分標準】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9.①從宏觀的“我們”轉(zhuǎn)入微觀的“他”,將視角聚焦到具體的創(chuàng)作個體上,表達對創(chuàng)作個體突破自我的期許;②人稱的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使層次遞進,結構更豐富;③增強代入感和感染力,引發(fā)讀者對如何保持創(chuàng)作活力的思考?!驹u分標準】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0.②⑤⑦[解析]原文標點: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評分標準】3分。每寫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11.C[解析]C項意思相同。12.C[解析]“鄭伯使宛來歸祊”“庚寅,我入祊”是《隱·八年》記載的內(nèi)容。13.(1)鄭人請求恢復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換,桓公答應了這件事。【評分標準】4分。祀:祭祀;卒:完成;易:交換;許:答應。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2)魯國,是親近的國家,不是因為失敗而避諱,而是因為占有交換而避諱,這是孔子偏袒魯國。【評分標準】4分?!咭玻号袛嗑?;諱:避諱;是:這;私:偏袒。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14.①隱公在位時,謀劃用周公的許田來交換泰山的祊田,魯國已經(jīng)得到并進入祊田,隱公的罪過已經(jīng)形成,不可改變;②桓公繼位后,鄭伯用玉璧借許田而不見魯國給予,隱公的做法導致桓公無法對鄭國做出辯解?!驹u分標準】5分。每點3分,兩點5分,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經(jīng)】元年春周歷正月,魯桓公即位。同年三月,魯桓公與鄭伯在垂地會盟,鄭伯用玉璧向魯國借許田。夏季四月丁未日,魯桓公和鄭伯在越地結盟?!緜鳌吭甏杭荆敾腹次?,對鄭國恢復友好。鄭人請求恢復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換,桓公答應了這件事。三月,鄭伯用玉璧來借許田,這是為了請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換許田的緣故。夏季,四月丁未日,魯桓公和鄭伯在越地結盟,這是為了祊田的交換表示友好。盟誓說:“如果違背盟約,就沒有帝王在位年數(shù)?!?/p>

材料二:鄭伯用玉璧來換取許田的事情,以前的儒者對此有很多討論,但都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解。以前的儒者都知道《春秋》的立法非常嚴格,卻不知道它其實非常寬厚和寬容;都知道它諷刺不義的行為,卻不知道它諷刺不義行為的起因。鄭伯用玉璧換取許田,對這件事孔子是諷刺隱公而不諷刺桓公。最初策劃用周公的許田來交換泰山的祊田的是誰?接受泰山的祊田并據(jù)為己有的人是誰?隱公既然已經(jīng)和人合謀交換泰山的祊田并進入枋田,那么作為桓公,不是很難辯解嗎?孔子知道桓公無法對鄭國做出辯解,所以諷刺隱公而不諷刺桓公。為什么這么說呢?《隱公八年》記載說“鄭伯派宛來歸還祊田”;又說“庚寅日,我們進入了祊田”。所謂“進入祊田”,是表明魯國確實進入了泰山的祊田。這就是說隱公的罪已經(jīng)形成而不可改變,所以《桓公元年》只記載說“鄭伯用玉璧換取許田”。許田進入鄭國,就像祊田進入魯國一樣。記載魯國進入祊田,而不記載鄭國進入許田,這是不能不求其原因的。“鄭伯派宛來歸還祊田”、“庚寅日,我們進入了祊田”,這是鄭國已經(jīng)歸還了祊田,而魯國進入?!班嵅糜耔祿Q取許田”,只見鄭國來請求,不見魯國給予。只見鄭國來請求而不見魯國給予,這是表明桓公無法對鄭國做出辯解。唉,做事不義,使得后世也無法辯解,那么孔子對隱公的責備就太深了。善于觀察《春秋》的人,觀察其意向所在就能理解它,所以即使孔子復活,也無法改變它?!豆騻鳌氛f:“許田是什么地方?是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時住宿的地方。各國諸侯為了按時朝見天子,因此在天子京師的郊外,各國諸侯都有朝見天子時住宿的地方。這是魯君朝見天子時住宿的地方,為什么叫做許田呢?為了避諱占取周天子的田地。避諱占取周天子的田地,那么稱它為許田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掛靠在許國。為什么要掛靠在許國呢?是因為這塊土地靠近許國?!薄豆攘簜鳌氛f:“借東西不說用什么,說用什么就不是借。不是借卻說借,是避諱說交換土地。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