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模板_第1頁
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模板_第2頁
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模板_第3頁
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模板_第4頁
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知識點總結一、什么是古代漢語:1古代漢語:古代漢民族的語言。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古代漢語泛指“五四”以前的漢民族語言,與現(xiàn)代漢語相對而言;狹義的古代漢語特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漢語發(fā)展的歷史分期:上古漢語:先秦兩漢到魏晉時期。其書面語是在先秦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文言。中古漢語:南北朝到唐宋時期。其書面語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近代漢語:元明清時期。其書面語是以近代北方話為基礎的近代白話?,F(xiàn)代漢語:“五四”以后。其書面語是在現(xiàn)代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普通話。2學習古漢語的基本方法:把握知識體系,突出重點難點;文選與通論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工

2、具書和現(xiàn)代學習工具;博學好問、勤于積累、善于總結。二、古漢語研究的三個重要階段1漢初到東晉末:偏重于文字、訓詁研究,是古代漢語語義研究的重要階段。著作有毛亨詩詁訓傳、揚雄方言、許慎說文解字、鄭玄毛詩箋等。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韻律及音系研究, 是古代漢語語音研究的重要階段。著作有沈約四聲譜、陸法言切韻、陳彭年廣韻、周德清中原音韻等。3清代:古漢語研究全面發(fā)展并成就輝煌的階段。出現(xiàn)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韻、訓詁等國學大師及語言學名著。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以上說文四大家)、王念孫廣雅疏證、王引之經義述聞、劉淇助字辨略、陳澧切韻考、戴震聲韻考、阮元經

3、籍纂詁、章炳麟國故論衡、孫怡讓契文舉例、羅振玉殷文存等。三、什么是文字:1定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2起源:文字起源于記事圖畫。兩萬多年前的山洞壁畫,多具記事性質。我國云南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是當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譽稱為“人類古文化的活化石”。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達尼亞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書文字(釘頭文字)、甲骨文體系的古漢字。周有光認為發(fā)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瑪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四、漢字的發(fā)展(形體演變):分古文字、今文字兩個階段。1秦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殷商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又叫甲骨卜辭、殷墟文字等。金文:周代鑄在青

4、銅器上的古文字,多為銘記之辭。又叫鐘鼎文、銅器銘文。戰(zhàn)國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國古文字。秦大篆:戰(zhàn)國時秦國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詛楚文等里面。六國古文字:指與秦大篆同時代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古文字。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標準文字。說文敘:“皆取史籀大籀,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2秦以后的今文字:隸書:有秦隸、漢隸之分。秦隸:又叫古隸,相傳為秦時徒隸創(chuàng)制,是對小篆的一種簡化寫法。秦隸承上啟下,處于由小篆到漢隸的過渡階段。漢隸:又叫今隸,漢代通行的標準文字。漢隸承秦隸而來,如果說秦隸是古文字的結尾,那么漢隸就是今文字的開端??瑫河纸姓鏁蛘龝俏簳x以來的通行

5、的漢字字體。“楷”有“楷?!?、“法式”之義??瑫苯訌摹鞍朔帧睗h隸演變來,是綜隸、草之長而產生的新字體。草書:是某種正規(guī)書體的草率寫法。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又叫隸草,東漢章帝時命名;今草由章草演變而來,去掉隸草的波折挑法而趨楷化;狂草由今草演變而來,書寫快速詭奇,筆畫順勢勾連,潑灑隨意恣肆。行書:行書是一種介于楷書和今草之間的字體,產生于東漢末年,盛行于晉代。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行書書法代表人物。行書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3“隸變”及其意義: “隸變”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古文字的舊時代,開創(chuàng)了今文字的新時期,使?jié)h字的形體發(fā)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階段過渡到符號的表意文

6、字階段的質的變化,并為漢字的進一步聲化、符號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4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 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附近的農民,在耕作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奇特的古代龜甲獸骨,有人稱其為“龍骨”。“龍骨”經古董商人之手(如山東濰縣商人范春清)被帶進了天津和北京,作為一種中藥材擺進了各大中藥房。當時在京城作國子監(jiān)祭酒的山東福山人王懿榮因患病抓藥,則成為發(fā)現(xiàn)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王懿榮自殺。劉鶚購其甲骨萃印為鐵云藏龜。此后羅振玉、孫怡讓、王國維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貢獻。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在學術上促進

7、了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形成,拓寬了古文字學的領域,并且推動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它的發(fā)現(xiàn)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及對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五、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繁簡字:1古今字:古代字少詞多,常一字寫多詞。為減少一字寫多詞現(xiàn)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礎上另造新字來專記其中某個詞的意義,于是導致了漢字的“孳乳分化”。分化前“一字寫多詞”的原字被稱為“古字”,分化后產生的新字被稱作“今字”,兩者合稱為“古今字”。如“取”與“娶”,“反”與“返”,“昏”與“婚”、“希”與“稀”等都是古今字關系。古今字有兩個來源:同源分化:意義上有詞義分化的同源關系。為了區(qū)分一個詞的本義和分化義(又

8、叫孳乳義、派生義等)而另造一個新的區(qū)別字,這樣形成的古今字就屬于“同源分化”?!胺捶怠?、“責債”、“取娶”、“奉捧”等。同音假借:聲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關系。 為區(qū)分一個詞的本義和假借義(指“本無其字,以聲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區(qū)別字,這樣形成的古今字屬于“同音假借”。如“來麥”、“其箕”、“自鼻”、“辟避”等。2通假字:又稱“古音通假”。古人用字,有時舍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來代替,這種寫別白的字就是通假字。如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保ā芭稀睘橥僮?,本字應為“叛”)詩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保ā霸椤蓖ā霸纭保┑取M僮种斜驹撌褂玫淖纸斜咀只蛘?,被臨時借

9、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習,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通假字是訓詁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3異體字:又叫或體字。指語音、意義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對或一組字。異體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異體字的成因有: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如:淚(會意)涙(形聲)災(會)烖(形)等。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異體字。如:畔泮(形符不同)啗啖(聲符不同)。因字符結構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如:峰峯 期朞 胸胷 鞍鞌 秋秌 等。4繁簡字:記寫同一詞的漢字中,筆畫多、結構復雜的叫繁體字,筆畫少、結構簡單的叫簡體字,兩者合稱為“繁簡字

10、”。繁簡字各時代都有,今謂“繁簡字”,其中繁體字特指古文獻中的楷體漢字,簡體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化字。繁簡字在意義和用法上有以下幾種關系:意義、用法完全相同,類似于“異體字”關系。如:衆(zhòng)眾 書書 畫畫 禮禮 等。意義、用法有同有異,類似“古今字”關系。如:“舍捨”在“舍棄”義上是古今字,今簡化合并為一個簡體“舍”字。“采採”在“摘取”義上是古今字,今簡化為“采”字。意義、用法完全不同,類似于“通假字”關系。如:“筑築”,“筑”為樂器,“築”為建造,兩者本無意義聯(lián)系,只是同音字。今簡化將其合為一“筑”字,有人誤為“築”是繁體。六、古漢語詞的構成:詞的音節(jié)構成:單音詞和復音詞略

11、 詞的語素構成:單純詞和合成詞。僅以復音詞為例說明各自的分類。1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共分3類。疊音詞:又叫“重言”。由兩個相同音節(jié)重疊構成,主要是擬聲摹狀。如:關關雎鳩、車轔轔、伐木丁丁、磨刀霍霍(擬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盈盈公府步、楊柳依依(摹狀)。聯(lián)綿詞:又叫“連語”。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如:流離、參差、倉卒等(雙聲)倉皇、窈窕、逍遙、荒唐等(疊韻)繽紛、輾轉等(雙聲疊韻)扶搖、狼藉等(非雙聲疊韻)。音譯外來詞:葡萄、浮屠、羅漢、烏孫、琵琶、天竺、剎那、鮮卑、月氏(ru zh等。2合成詞:主指復合詞,簡稱復詞。由兩個或多個語素構成的詞。共分3類8種。并列式復詞: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

12、相關的語素構成的復詞。又可分為3種:A 同義復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素構成,其詞義跟語素義基本相同。如:師旅、封疆、險阻、逾越、憤懣、眾庶、貨賄等。報任安書:“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盉 偏義復詞:由兩意義相近、相反或相關語素構成,詞義偏于一個語素義,另語素只作陪襯。如:治亂、作息、耳目、異同、園圃、寒暑等。諫逐客書:“快耳目者,其秦聲也?!?C 變義復詞:由兩個意義相關的語素構成,詞義不是語素義簡單加合,而是產生新的意義。如:春秋、干戈、社稷、尋常、聰明、規(guī)矩等。論語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主從式復詞:由兩個有主從關系的語素構成。又可分為3種。A 偏正復詞:兩語素有偏

13、正關系。如:東宮、百姓、黔首、布衣、夏至、朱門等。B 動賓復詞:兩語素有動賓關系。如:將軍、司令、知縣、執(zhí)事、稽首等。C 主謂復詞:兩語素有主謂關系。如:霜降、月食、御用、公主、鋒利、狐疑等。加綴式復詞:(現(xiàn)漢稱為附加式合成詞)在實語素前或后粘附一虛語素而構成。分為2種。A 加前綴的:阿姊、有夏、言采、于役、其涼、薄污等。韓非五蠹:“號之曰有巢氏?!盉 加后綴的:沃若、欣然、沛然、晏如、率爾、鏗爾等。論語鄉(xiāng)黨:“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痹娦⊙派焉颜呷A:“乘其四駱,六轡沃若?!逼?、文史工具書的分類:1字詞類工具書(字典、詞典):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著。全書14篇,每篇分上下兩部,

14、以小篆字體為據,收字9353個,重文即小篆以前的籀文等古字形1163個,說解文字。將所收字分為540部首,并用“六書說”歸納了漢字造字法。說文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學和訓詁學著作。研究者多,形成“說文學”。北宋徐鉉校訂說文成流行較廣的“大徐本”;其弟徐鍇作說文解字系傳,世稱“小徐本”。清代有“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正義,王筠說文釋例、說文解字句讀,朱駿聲說文解字通訓定聲。爾雅:爾,近也;雅,正也。我國最早的部同義詞詞典。十三經之一。作者不詳。漢書藝文志載爾雅共三卷19篇。釋詞內容分19類: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

15、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其中釋詁、釋言、釋訓為語詞部分,其余是專類解釋。釋詞具體方法是把幾個同義詞放在一起,然后用一個詞作總括性解釋,有的也可對個別詞另作補充性解釋。如釋詁:喬、嵩、崇,高也。崇,充也。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釋名:我國最早聲訓詞典,東漢劉熙撰。共收詞1502條,分為27篇,即:釋天、地、山、水、丘、道、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首飾、衣服、宮室、床帳、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編排體例大致與爾雅同,以被釋詞為詞頭,逐條訓釋。主要從詞的讀音及名實關系上釋詞。聲訓方式有同音相訓、雙聲為訓、疊韻為訓三類。

16、如釋天:光,晃也,晃晃然也。釋水:澗,間也,言在兩山之間也。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間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編撰。設214部首,收字47035個。據部首筆畫多少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解字方法是先注音后釋義。注音取唐韻廣韻集韻韻會等韻書的反切;釋義主要依說文等工具書,先釋本義再釋他義,并引古書作例證,不同義項用“又”字隔開。正文外附有“辨似”、“補遺”、“備考”等??滴踝值湟龝⒁拇嬖谠S多錯誤,清王引之寫字典考證,指出其誤2500多處助字辨略與經傳釋詞:助字辨略為清劉淇撰,是一部用訓詁方法解釋古漢語虛詞的專門工具書。收虛詞476個,按“平水韻”及

17、平上去入四聲排列。虛詞分“重言、省文、助語、斷辭”等30類,訓釋有“正訓、反訓、通訓、借訓、互訓、轉訓”等多種方法。經傳釋詞為清王引之江蘇高郵人著,是一部解釋古文獻虛詞的專門工具書。書中收錄先秦與西漢經傳著述中單音虛詞160個,按古聲母喉、牙、舌、半舌、齒、半齒、唇七音排列。收詞范圍雖小,釋詞重在說明特殊用法,恰在這一點上超越了前人成果。(王引之與其父王念孫擅音韻訓詁之學,在經傳訓釋方面頗有建樹,世稱高郵王氏父子)辭源:有新舊兩種舊辭源由陸爾奎等編撰,1915年出版正編, 1931年出版續(xù)編。新辭源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劃自1958年開始修訂,1979年開始出版,1983年出齊四冊。新辭源是一部以收錄古

18、漢語詞匯為主的大型工具書,收單字一萬多個、詞目十萬余條。仍立214部首,單字按部首排列,同部字按筆畫多少排列,字形用繁體。以筆畫部首檢字為主,后附四角號碼、漢語拼音索引,檢索十分方便。注音采用漢語拼音、注音字母、廣韻反切三種方法,并標明中古音的聲、韻、調。詞詮與古書虛字集解: 詞詮為楊樹達1928年著,一部文言虛詞詞典。全書收古書常用介、連、助、嘆詞及部分代名詞、內動詞、副詞等500余詞,先別詞性,再釋音義,后舉書例。原書依舊注音字母編次,并附部首目錄;今再版時又加漢語拼音索引附后,方便了查閱。古書虛字集解為裴學海1934年編著。以王引之經傳釋詞為基礎,酌采劉淇助字辨略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樾古書疑

19、義舉例楊樹達詞詮等書之長。收先秦兩漢虛字290個,解釋較完備。但以守溫36字母為編字順序,給讀者帶來翻檢困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大中文系漢語專業(yè)師生編。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單字3700多,選收雙音詞約2000個。書后附難字表,收難字2600多。按音序排列,書前有部首檢字表,書后附古漢語語法簡介和我國歷代紀元表備查。漢語大字典: 以釋漢字形、音、義為主的大型語文工具書。由四川、湖北組織編寫,1984年成初稿,1990年出齊。全書共八卷,前七卷為正文,后一卷收附錄、檢字表、補遺等。收單字56000左右,字數(shù)大大超過康熙字典,設200部首。單字條目用楷書繁體,并注明簡化字和異體字,下列有代

20、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形體,并簡要說明其結構的演變情況。注音先用漢語拼音,再用廣韻集韻反切標注中古音,對中古前出現(xiàn)的字再標上古聲韻調,對現(xiàn)代字則只注漢語拼音。釋義一般按本義、引申義、通假義順序排列,釋本義以說文為據又不拘泥。漢語大詞典: 以釋詞語音義源流為主的大型語文工具書。由上海、山東等組織編寫,1986-1994出齊13卷,前12卷為正文,每卷首都有該卷部首檢字;第13卷為附錄,附有音序與筆畫檢字。收詞目37萬左右,5000余萬字,設200個部首。其編排和注釋體例是:字形為繁體與簡體、正體與異體兼收;注音兼用現(xiàn)代音和古音(含中古音、上古音);釋義先釋單字各義項并引書證,再分列以該字

21、為字頭的復音詞或詞組,詞語義項力求窮盡。引書證古今兼顧,以便反映詞語演變歷程。書證凡古代的用繁體,凡現(xiàn)代的用簡體字形。2資料類工具書 :又叫類書。通典:唐代杜佑編撰,是一部關于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資料性工具書。書成于唐貞元十七年,歷時三十六年。全書200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等九門,門下又分若干子目。所收典章制度上自黃帝,下至唐代天寶年間,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有較高參考與研究價值。通典又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與宋人編的通志、元人編的文獻通考合稱“三通”。通志:宋人鄭樵編撰,共200卷,體例仿通典。分帝紀、皇后列傳、年譜、諸略、列傳等目,上自三

22、皇,下迄隋代。其中氏族、六書、七帝、天文、地理、都邑、禮、謚、器服、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災祥、草木昆蟲等內容為全書之精華。太平御覽:宋代李昉等奉太宗命編撰,是一部輯錄古籍文獻的大型資料類工具書。全書共1000卷,分55門。輯錄了古籍材料1600多種,其中多為古籍佚文。書初名太平類編,太宗賜名太平御覽。佩文韻府:清代張玉書等編撰,成書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是一部匯輯詞匯、典故等資料的工具書,可供作詩寫賦查找典故、詞藻之用。該書是在元代陰時夫韻府群玉、明代凌稚隆五車韻瑞的基礎上增補輯錄而成的。全書按詩韻排列,故稱“韻府”。全書212卷,按平、上、去、入四聲標目

23、,每一部收錄同韻的字,并注音釋義。每單字下輯錄尾字與單字相同的詞語(即“韻藻”),按順序排列,并舉書證,羅列典故。所列材料以經、史、子、集為序,后面再附以“對語”、“摘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民國初劉鈞仁編撰。全書12集,集中再分部,部中再分畫,書前列筆畫檢字表,按地名的第一字筆畫查檢,在第一字下注反切與廣韻韻目,下列以字為頭的地名。釋地名時先介紹地理位置,再介紹曾在此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中國人名大辭典:民國初藏勵龢等編撰。所載人物“起自太古,斷于清末”, “凡群經重要人名、上古圣賢、歷代帝王諸侯,及正史有傳之人,無論賢奸,悉為甄錄”。按姓氏筆畫排列,書前列有筆畫檢字表,書后附有四角號碼索引。

24、所釋之人,先說朝代、任職,后敘業(yè)績、著述。3圖表類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共8冊,收304幅地圖。按歷史時期編排,每冊書后都附有地名索引,可按部首查檢地名。中外歷史年表: 翦伯贊主編,1958年初版。全書編入從公元前4500年至1918年間中外重要歷史事件,全書按年代順序編排,方便于查考。中國歷史紀年表:萬國鼎編,本書只注歷代政權交接年代、年號,不記歷史事件。書后附有索引,可按筆畫查找帝號年號。歷代職官表:清乾隆年間官修,共72卷。以清設職官為綱,追溯歷代職官沿革,先列圖表次述官職名稱、員額、職責、品級等。4 索引類工具書: 如二十四史傳目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史記人名索引中國地名索

25、引中國歷史地名索引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索引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列寧全集索引全國主要報刊資料索引四庫全書總目及未收書目引得等。十三經索引:葉紹鈞(圣陶)編撰。1934年開明書店初版,1982年中華書局出重訂。是文、史、哲各科研究者普遍需要的重要工具書??膳c十三經注疏配合使用,凡十三經的經文都可通過第一字查到所在的書、篇(年)等。重訂本在經文索引之后還標明了合訂本十三經注疏的頁數(shù)、欄次等。附中華書局影印重刻宋版十三經注疏目錄: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二十卷,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正義。(鄭元即鄭玄,下同)周禮注疏四十二卷,漢鄭元注,唐賈公

26、彥疏。儀禮注疏五十卷,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穀梁傳注疏二十卷,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論語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九卷,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八、古人的名號:1 古人的命名與取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相傳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后由父命名,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結發(fā)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行笄(j)禮(結發(fā)加笄)時取字。字,一般由尊輩代為取。古人“名”與“字”之間往往有意義聯(lián)系。如:屈原,

27、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宰予,名予字子我(予,我也),顏回,名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名與字同義。曾點,名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名與字反義。2上古男子取“字”的習慣方式: 周代貴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字后加“父”“甫”以示性別。如:伯禽父(字禽)、仲山甫(字山)、叔興父(字興)、仲尼父(字尼)亦可省稱為:伯禽、仲山、叔興、仲尼或禽父、尼父等。 春秋時男子“字”前加尊稱“子”。如:子產(公孫僑)、子犯(狐偃)、子胥(伍員)、子淵(顏回)、子有(冉求)等。男子的尊稱“子”可省略,可直接稱姓氏與字。如:公孫產、伍胥、顏淵、冉有等。3 古人的別

28、號和謚號: 別號(別字)一般由自已取,字數(shù)不等。如:葛洪抱樸子、陶潛五柳先生、蘇軾東坡居士、王安石半山、陸游放翁、辛棄疾稼軒等。 為尊敬他人可以其官職、出生地、做官地等為別稱。如:杜工部(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王臨川(王安石江西臨川人)、柳柳州(柳宗元曾任職柳州)。古代帝王、諸候、大臣死后可據生前事跡給以謚號。如:秦穆公、晉文公、漢武帝(“穆文武景昭”等褒義)晉靈公、隋煬帝(“靈煬”等貶義)魯哀公、楚懷王(“哀懷”等為同情)。附:古人對年令的習慣稱謂【襁褓】嬰兒?!竞⑻?、總角】幼年、兒童期。【豆蔻】喻指十三歲處女?!炯绑莏、笄年】加笄之年的女子(十五歲)?!竟?、加冠、弱冠】20歲男子。【而

29、立】30歲;【不惑】40歲?!局⒅烀?、半百、知非】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耆q、耳順】60歲?!竟畔 ?0歲?!倦q髆odi】80-90歲;【期頤qy】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九、古代的職官: 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大致以秦漢官制為基礎,漢書百官公卿表為較早的專門記載。1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中央中樞機構 A 三公:秦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最尊,承皇帝旨意佐理國政;太尉協(xié)助皇帝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秘書長”,負責監(jiān)察并協(xié)助丞相處理事務。漢武帝時改太尉為大司馬,西漢末又改丞相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合稱“三公”,亦稱“三司”(都是宰相)。B 九卿:秦漢時中央行

30、政機關的諸長官。 奉常(太常):掌宗廟禮儀。 郎中令:管理宮廷侍衛(wèi)。 衛(wèi)尉:管宮門近衛(wèi)軍。 太僕:管皇帝車馬。 廷尉(大理):掌刑法。 典客(大行令、大鴻臚):管理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來朝等事宜。 宗正:管理皇族事務。 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管租稅賦役。 少府:管宮廷總務。 尚書臺(尚書?。┘捌淞浚ú埽篈 尚書臺(尚書?。簴|漢到隋唐行政總管機構。首長為尚書令,副職為尚書僕射py,分曹辦事,曹下設司,每曹(部)設尚書一人。(相當國務院及各部)B 六部(曹):隋前無定制,隋代為“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曹),唐改民部為戶部,后歷代沿襲以至于清。 吏部:掌官吏。 戶部:掌土戶財稅等。 禮

31、部:掌典禮科舉等。 兵部:掌軍政。 刑部:掌刑訟等。 工部:掌工程水利等。 六部(曹)各首長為尚書,副首長為侍郎。部下設司,司首長為郎中,司副首長為員外郎,另有屬官都事、主事等。 臺官、諫官和學官: 臺官是監(jiān)察官員的總稱,包括御史大夫、侍御史等。諫官有諫大夫或諫議大夫等。學官有翰林待詔或翰林學士等。2地方官制: 秦漢時的郡與縣: A 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行政長官為郡守,軍事長官為尉、監(jiān)察長官為監(jiān)御史。(漢代皇帝子弟封地稱國,與郡平級,隋唐時稱州;漢改郡守稱太守,唐則稱刺史)B 縣:郡(州)下設縣。一縣大致方圓百里,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另有縣丞、縣尉相助。 秦漢以后的州、府,道(路),省等:

32、州、府,道(路),省,均為縣上行政區(qū),各代有異。明清地方區(qū)劃最高為省,省級長官有布政使、巡撫等;省下有道,道有道員;道下有府州,長官知府知州。3古代職官的等級:品、階、勛、爵 品: 古代把職官分為若干等級,統(tǒng)稱為品。曹魏時官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九品又分正從,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階,共分三十級。明清時九品只分正從,共十八級。 古代九品之外還有“流外”職官,經考銓可轉授“流內”官,稱為“入流”。 階: 隋把有職務官稱職事官,無職務官稱散官。唐給散官定品稱階,其官員通稱階官。后沿襲。 勛: 自唐始以官號作為酬賞軍功的勛號,稱為勛,其受勛官員通稱為勛官。如: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

33、輕車都尉、驍騎尉等,共十二級。后沿襲,明代還有文勛官、武勛官之分。 爵: 我國歷代都有封爵制度,但具體內容不同。舊說周代封爵共五等:公、侯、伯、子、男。漢代封爵為王、侯兩等,漢初異姓亦可封王,后來只同姓封王。漢后一般是異姓只封公、侯、伯、子、男等爵號。晉宋后爵號加“開國”示尊貴,如“樂安郡開國公”“曲阜縣開國子”。十、古代行政區(qū)域(劃): 九州:傳說中上古時期中原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尚書禹貢分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十二諸侯國:周代分封制形成的行政區(qū)域。史記列春秋12主要諸侯國為: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此外還有春秋后期的強國吳越。戰(zhàn)國時經兼并成七雄爭霸局

34、勢,其都城如下: 齊(臨淄)、楚(郢,今湖北江陵北)、燕(薊,今北京)、韓(新鄭)、趙(邯鄲)、魏(大梁,今開封)、秦(咸陽) 。 郡、縣設置及其沿革:縣自秦以來一直是基層行政單位。A 秦實行郡、縣制:設三十六郡,著名者:隴西、穎川、南陽、邯鄲、鉅鹿、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雁門、云中、瑯琊、漢中、巴郡、蜀郡、長沙、黔中等。后又增桂林、象郡、南海、閩中,共四十郡。B 漢以后的設置:承秦制亦設郡(國)、縣兩級。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唐時郡、州迭改,宋代廢郡稱州。以后各朝以州統(tǒng)縣。(春秋前縣大于郡,戰(zhàn)國后反之 )唐宋有道、路、府與州、郡相當,元有省、道、路、州(府)、縣等

35、。明改省為布政使司,清又改回為省,下設府(州)、縣兩級。2歷代的都城: 夏:相傳都于安邑(今山西運城縣域)。 商:成湯定都于亳b(今河南商丘市附近),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市西)。 周:西周都于鎬京(今西安市西南),東周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陽)。 秦:都于咸陽(今陜西咸陽附近)。 漢:西漢長安(今西安附近),東漢洛陽。 三國:魏都洛陽,蜀都益州(今四川境內),吳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 晉:西晉都洛陽,東晉都建業(yè)(后改建康)。 南朝:宋、齊、梁、陳均都建康(今南京)。 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齊都鄴(今河南安陽),北周都長安(今西安)。 隋:都大興(今西安)。 唐:都長安(今西安)。

36、 五代十國:后梁都汴(今開封);后唐先都大梁(今開封),后遷洛(今洛陽);后晉、后漢、后周均都汴(今開封)。 宋:北宋都東京(今開封),南宋都臨安(今杭州)。(北宋時遼都燕京,即今北京)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北平府(今北京)。 清:都順天府(今北京)。唐朝陪都(五京): 中京京兆府,西京鳳翔府,南京成都府,東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宋朝陪都(四京): 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3古代山河、地名及方位的習稱: 四瀆:指古代的四條河流。江(長江)、(黃河)、淮(淮河)、濟(濟水) 五岳(嶽):指古代的五座高山。 東岳泰山(又太山、岱山)、西岳華山

37、(又太華)、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關、山:【關】漢代前特指“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內)。先秦著述所說的“關內”、“關外”、“關東”、“關西”等皆以函谷關為標座。明清以來“關”特指“山海關”,“關東”、“關外”、“關外”等特指山海關外的東三省?!旧健?在漢代前特指崤xio山(今河南洛寧縣北)。戰(zhàn)國時秦據崤山以西,故“山東” 泛指地處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六國。今“山”多指太行山,如今說“山東”、“山西”兩省大致以太行山為界。 古代的同名異地和同地異名:A 同名異地:都城名相同,但不在同一個地方。如:北京:唐五代指今山西太原,宋指今河北大名,金指今遼寧凌源。南京:唐指今四川成都,宋指今河

38、南商丘,遼指今北京,金指今河南開封。 B 同地異名: 北京:春秋至南北朝稱薊,遼稱燕京,金稱中都,元稱大都,明稱北平府,清稱順天府。 南京:戰(zhàn)國時為楚國金陵,秦改秣陵,三國吳稱建業(yè),晉改建康,隋改丹陽郡,唐置江寧郡,北宋稱江寧府,南宋稱建康府,明稱應天府,清稱江寧府。 古代方位習稱: A 六合、八荒: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西、南、北。 “八荒”:古代泛指遠離中原的地方,即:“八”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荒”指荒遠或蠻荒之地。B 陰、陽:山之北、水之南稱陰,山之南、水之北稱陽。如:“漢陰”、“漢陽”分別處于漢水之南、漢水之北。C 江左、江表:長江以東為

39、江左,長江以外(南)為江表。十一、古代的天文與歷法:1古代天文常識: 黃道:古人想像的太陽一周年運行的軌道。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從地球上可看成是太陽在天空中移動一圈,太陽移動的這條線路叫黃道。它是在天球上假設的一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和秋分點。 七曜:又叫七政。日、月與五星(金、木、水、火、土)的合稱。 金星:古曰明星、太白。色銀白,亮度特強。黎明見東方曰啓明星,黃昏見西方曰長庚星。詩小雅大東: “東有啓明,西有長庚?!?木星:古曰歲星。歲星繞天一周為十二年,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等份以紀年。國語晉語四:“歲在壽星及鶉尾,其有此士乎?” 水

40、星:古名辰星。史記天官書:“辰星之色。春,青黃;夏,赤白;秋,青白;冬,黃而不明?!?火星:古名熒惑。論衡變虛:“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土星:古名鎮(zhèn)星或填星。史記天官書:“木星與土合,為內亂,饑。” 三垣:天文學上指三個大星空區(qū)域。A 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qū),大體相當于拱極星區(qū)。B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發(fā)、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C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天文學上指二十八個星宿,亦即二十八個星空區(qū)域。古人將二十八宿又分為東、西、南、北四方,并把每一方的七個星宿想像成一個動物。A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B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

41、室、壁C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D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古人說的“星宿”不是指單顆的星,而是指鄰近若干星的集合體。如“斗宿”是把七顆星聯(lián)起來想像成古代舀酒的斗;“箕宿”是將四星相聯(lián)系再想像成簸箕的形狀;“參宿”是三星一線等。 十二次(宮):中國古代將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十二等份,每等份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幾個星宿作為其標志,并用以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以及節(jié)氣變換等現(xiàn)象,這十二等份被稱為“十二星次”,簡稱“十二次”。西方古代也把黃道南北八度內的空間叫黃道帶,也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將其分成十二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西方古代的黃道“十二宮”與我國古代的“十二次

42、”大致相當。十二次:星紀 玄枵 諏訾 降婁 大梁 實沈 鶉首 鶉火 鶉尾 壽星 大火 析木十二宮:摩羯 寶瓶 雙魚 白羊 金牛 雙子 巨蟹 獅子 室女 天秤 天蝎 人馬十二、古代歷法常識: 年、歲與陰、陽歷曆:A “年”與陰歷: “年” 古代指陰歷年。古人以太陽出沒(晝夜交替)一周期為一“日”,以月亮盈虧(月相朔望變化)一周期為一“月”。這種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叫陰歷。B “歲”與陽歷: “歲”古代指陽歷年,也稱“朞j”。古人把太陽運行一周天(實為地球繞太陽一圈)稱一“歲” 。這種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就叫陽歷。太陽年(或稱回歸年),指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又復回春分點的時間,約365天。書經堯

43、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蔽夜糯邢?、殷、周三代歷法,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殷建丑、周建子,合于農事、傳之于今。我國古代歷法既非陰歷又非陽歷,實為陰陽合歷。 平年與閏年:平年與閏年閏月都是陰歷的設置。陰歷的平年有十二個月,其中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354天。陽歷的一個太陽年有365.25天,比陰歷的平年多11.25天,積三年就相差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為使年均長度約等于太陽年,并和四季調和,故約三年置一個閏月。有閏月的年是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計383天。中國陰歷所置的閏月,就是為解決陰陽歷矛盾的。 四時(四季):古人根據氣候寒暖將年分成季節(jié)。商和西周前期只分春、秋兩季(二時

44、),所以古代常稱“年”為春秋。后來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合為“四時”。古書所列 “四時” 順序常為“春秋冬夏”,與現(xiàn)在“春夏秋冬”的順序不同。 月份與節(jié)氣:A 十二月份及其代稱:古人把一年分為十二月,四時中每季各含三個月。古代對每季三個月習以“孟、仲、季”代稱。孟春(正月) 仲春(二月) 季春(三月),孟夏(四月) 仲夏(五月) 季夏(六月),孟秋(七月) 仲秋(八月) 季秋(九月),孟冬(十月) 仲冬(十一) 季冬(十二)。B 二十四節(jié)氣:陰歷把每月分為兩個節(jié)氣,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

45、、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朔、晦、望、弦:農歷每月的四個不同月相。A朔:朔在農歷每月初一,即所謂日月合朔之月相。古人重視朔日,并以之確定時序。B晦:晦在每月最后一天。夜晚看不到月光。C望:望在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亦稱既望)。這時地球運行到日、月中間,日、月此升彼落,一東一西,遙遙相望,故月相叫望。D弦:月亮與太陽成九十度角時的月相叫弦,初七、八日為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日為下弦。 古代的紀年法: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公元前770年,周記為平王元年、秦記為襄公八年等。漢武帝始用年號紀元,如建元元年等。這是史學上的傳統(tǒng)紀年法。戰(zhàn)國時天文占星家始據天象

46、紀年,而有了星歲紀年法。星歲紀年主要有以下三種:A歲星紀年: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故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星次星紀 玄枵 諏訾 降婁 大梁 實沈 鶉首 鶉火 鶉尾 壽星 大火 析木,并以紀年。國語晉語:“君之行也,歲在大火?!盉太歲紀年:古人假想有一太歲由東向西與歲星逆行,以之紀年為太歲紀年。古人把太歲運行一周天分為十二等份,并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是為十二辰。十二辰與歲星十二星次的運行方向與順次相反。C干支甲子紀年:遠在商代以前,古人就已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得“六十甲子”的方法來紀日,后又用之紀年?!傲鬃印钡慕M合排列順次如下: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

47、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古代紀時法:古人以一晝夜為一日,一日分為十二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紀時,謂“十二辰紀時法”,所紀之時為之“時辰”。時辰從半夜算起,叫子時。今以夜間23時到次日凌晨1時為子時,以此類推:1-3時為丑時,3-5時為寅時,5-7時為卯時,7-9時為辰時

48、,9-11時為巳時,11-13時為午時,13-15時為未時,15-17時為申時,17-19時為酉時,19-21時為戌時,21-23時為亥時。十三、古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元旦:亦稱元日,即正月初一。有祭神貼符習俗,后演變成貼春聯(lián)。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人日:正月初七。傳: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為人日。太平御覽引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謂為人日,采七種菜以為羹。”3上元:又稱元宵、元夕、元夜,正月十五日。舊俗元夜張燈,故稱燈節(jié)。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又: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4社日:農家祭社

49、(土地神)祈年的節(jié)日。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后),秋社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秋分前后)。鄉(xiāng)鄰在土地廟集會,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杜甫遭田夫泥飲美嚴中丞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寒食之日。相傳起源于晉文公悼念寧死不仕的隱者介之推而下命禁火之事,后演變?yōu)楹彻?jié)。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謂之寒食。實際有時是冬至后一百零六日,故元稹連昌宮詞有句:“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清明:為踏青和祭掃亡故親朋之日。杜牧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7上巳:原為水邊采蘭驅邪活動,后演變?yōu)榻纪獯河?、水邊宴飲?jié)日。原是三月上旬的

50、一個巳日,曹魏后定作三月三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端午:又叫端陽,五月初五日?!岸恕庇小俺酢绷x。傳說是屈原投江自溺日子,人們爭渡相救,后演變成劃龍舟;人們向江中投粽子以護屈原身體,后演變成吃粽子。唐后端午節(jié)被規(guī)定為大節(jié)日,朝廷常有賞賜。9伏日:夏季暑熱最盛、需伏隱避暑之時日。伏日有初、中、末之分,分指夏至后第三、第四及立秋后第一個庚日。伏日一般指初伏日,即入伏;結束為出伏。古時伏日有祭祀活動。10七夕:七月初七日。傳為此夜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地下婦女穿針乞巧(向織女乞求智巧)。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u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1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有目連作盂蘭盆經救墮入餓鬼道母親的故事。后視中元為鬼節(jié),有施救餓鬼等活動。12中秋:八月十五日。傳統(tǒng)的家人團圓共賞明月之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