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代流變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代流變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代流變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代流變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代流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四講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及現(xiàn)代流變,.,提綱: 一、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發(fā)展沿革 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 三、儒家文化特點及精神,.,一、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發(fā)展沿革,1、儒的來源 “儒”的名稱,早在商代就有,是對一種宗教職業(yè)人員的稱呼。這種人員的主要職責是主持祭祀和接待賓客。與這兩項職責相適應,需要掌握那些與迷信摻雜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識和禮儀規(guī)則。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時代,儒的宗教職責與政治職責是分不開的。 但春秋時代的儒,已經(jīng)不再是與政治結(jié)合的教職人員,而成為以傳授禮儀知識謀生的自由職業(yè)者。他們出仕于朝堂,能夠為公卿盡其忠順,居于家中,可對父兄盡其孝悌。遇事盡量按“禮”的規(guī)定約束自己,不飲

2、酒亂其本性。,.,2、儒家 指先秦至秦漢之際形成的以孔子為宗師的學派?!叭寮艺吡饔挝挠诹?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漢書藝文志 儒學 是儒家學派思想家和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對儒家思想進行研究考評的一門學科。,.,應運而生,初步發(fā)展,春秋,3、儒家思想演變線索,魏晉南北朝,正統(tǒng)思想,遭到打擊,西漢武帝,秦朝,戰(zhàn)國,宋明,面臨挑戰(zhàn),隋唐,新發(fā)展,明清之際,新體系理學,批判繼承,構(gòu)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新儒學,.,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春秋戰(zhàn)國:孔子、孟子、荀子 西漢:董仲舒 宋明: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李贄 清初

3、: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近現(xiàn)代:梁漱溟、馮友蘭、錢穆、余英時,.,(一)、先秦儒家1、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孔子,孔子是當時由舊儒向新儒過渡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他晚年集中精力從事教育,整理并刪修殷周以來的古代典籍,并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所以,成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儒學開始于孔子,并由此形成一個以孔子為核心的學派,后世即稱為“儒家”。,.,孔子的基本思想,(一)、“仁”的含義(核心),人道原則: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的尊嚴,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友愛; 理性原則:肯定每個人都有仁義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1、仁是愛人; 2、仁是克己 3、仁是愛憎分明 4、仁是勇敢 5、仁是剛毅堅強 6、仁

4、是木訥,.,孔子的基本思想,(二)、 “禮”,禮的意義:1諸侯國交際的禮節(jié)儀式;2貴族的冠、婚、喪、祭的典禮;3國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規(guī)范。,周禮的基本內(nèi)容: 1 以宗教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建立起來的宗法制度;2 君、臣、父、子的等級制度。,.,“愛人”把別人當作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述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雍也),“克己復禮”把自己當作人(道德自覺或人的自覺),仁,仁的內(nèi)容,.,孔子、司馬遷與商人,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不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學而

5、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弊雍?.,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心而不樂。子贛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wèi),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子貢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之名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先秦儒家的分化(儒分為八),孔子死后,分化出來八個門派(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之儒、仲良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他們的代表人物主張不同的觀

6、點,他們相互批評、互相爭論。,.,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 著書有孟子七篇。 被定為孔子的唯一繼承者,被稱為“亞圣”。,2、孟子及其思想,.,孟子的基本思想:,(一)性善: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 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孟子的基本思想:(二)仁政,他認為,一個人所以不能成為善人,是因為他不去培養(yǎng)和擴充自己的善端。為此,孟于重視主觀精神的修養(yǎng),提出要“養(yǎng)浩然之氣”,以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種境界。 在“仁學”理論方面,孟子補充提出了“義”,“仁

7、”是發(fā)自內(nèi)心之愛,“義”是為人之道。如他所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痹诳鬃印皻⑸沓扇省钡幕A(chǔ)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義”。這就使儒家所主張的道德觀更加完備。,.,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他在這里強調(diào)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國家政治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在那個時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孟子從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仁政”的觀念,即主張國家要養(yǎng)民,要實行“仁政”,并且就實施“仁政”提出許多具體措施。,.,3、荀子及其思想,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

8、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其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一書。,.,荀子思想:性惡 荀子和孔孟一樣提倡“禮義”,但其出發(fā)點卻大不相同。孟子強調(diào)“性善”,荀子強調(diào)“性惡”,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善”是人為的表現(xiàn),而不是人的本性。因為人性惡,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教化來幫助人為善。 荀子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是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預人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人不在天,.,先秦諸子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1、孔子: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最早談到了人性“性相近也,習

9、相遠也”。不過,他沒給人性下什么定義,也沒有明確回答人性是善是惡,只是強調(diào)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鬃訉θ诵赃@個很復雜的問題,他明智之處就是少談、不武斷下結(jié)論。,.,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2、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力倡人性善論,人性之所以是善,是因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四個善端,這是與生俱來的,是人生固有的,“善端”代表人的善,人心有善端,就表現(xiàn)為人性之善,所以人性是善的,.,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3、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認為,人生來的本性是惡,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

10、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庇捎谌巳硕加形镔|(zhì)欲望追求,是性中自有,不待學而自然的,正是這種物質(zhì)欲望的追求,決定了人性的惡。,.,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4、告子的性無善無惡論 在告子看來“性無善無不善也”,善與惡都不是性,而是后天教育培養(yǎng)性的改變,由于教育和環(huán)境的不同而使性或變?yōu)樯啤⒒蜃優(yōu)閻骸?.,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5、世碩的性有善有惡論 世碩認為,人生來具有“善”與“惡”這兩種不同的自然屬性,是先天具有的,與生俱來的。這如同氣有陰陽一樣,陽氣表現(xiàn)為善,陰氣表現(xiàn)為惡,因此人有善有惡。,.,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6、老子、莊子的性自然說 道家認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自然性最明顯的特點是原生

11、性,老子“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見素抱樸”,用原生之“樸”來形容人的本性。莊子則是進一步發(fā)展了性“樸”之說。,.,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7、墨子的性自利自愛說 墨子認為人的本性是“男女”和“生利”,是“自利”和“自愛”,.,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8、法家諸子的性好利說 法家多用“情”和“欲”來描述人性,其核心是“利”。管子說“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天下”,商君書說“民之性,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quán)而所利”、“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先秦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9、楊朱人性“為我”說 楊朱“為我”之說,是由儒道墨人性論主流思想中涌出的一股異流,楊朱將人性從偏頗之處加以解說,但卻恰好觸及了人性

12、的本真,即人的自私性。楊朱主張“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利己而不損人。,.,儒家十三經(jīng)典,儒家本有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chǔ)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 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 十三經(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 詩、書、 禮、 易、春秋謂之“經(jīng)”,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 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詁之作。,.,(二)、漢代儒學,董仲舒 生平及著作 董仲舒

13、(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廣川)人,享年75歲。 漢書記載有123篇,研究春秋公羊?qū)W著稱,春秋繁露82篇,春秋決獄、舉賢良對策等。 治學精神:“三年不窺園”,學術(shù)造詣高深,拜師者甚多。譽為“博學君子”、“漢代孔子” 。景帝時任博士(文教),武帝時三次問對,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采納,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膠西王相,前121年托病棄官。,.,董仲舒的思想,天意主宰一切 (天者乃萬物之主,天意尊陽抑陰) 天人感應 “天地之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節(jié),偶天之數(shù)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

14、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人是天的縮影 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有道德情感,并以之賦予人 “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熬龣?quán)神授” 三綱五常 陽為主,陰為輔 ,君為陽,臣為陰,故應該“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天意”的安排;“五倫”關(guān)系的道德信條應該是仁、義、禮、智、信,即“五常”,二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德教 “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特點: 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以奉天法古為旗號,將儒學神學化。,.,三大文教政策,指導思想:治天下以教化為大務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

15、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義), 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董仲舒思想,1、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 “夫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guān)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shù)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 意義:建立起了以太學為首的中央官學體制。太學在后世成為封建官學的龍頭樣板; 以太學養(yǎng)士,官吏

16、的搖籃。,.,2、重選舉以取士 養(yǎng)士與選才結(jié)合起來,使學校培養(yǎng)人才和社會上各類人才各盡其材。改革官吏銓選制度,設立察舉制。 各諸列侯、郡首歲供二賢人,經(jīng)觀察賢者有獎,不肖者有罰。 “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wèi),且以觀大臣之能; 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17、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 ,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 無論是學校養(yǎng)士還是國家選士,都必須有統(tǒng)一的標準。否則,百家殊方,法制數(shù)變,君主無所持,百姓無所從,仍然很難實現(xiàn)思想上的統(tǒng)一和政治上的穩(wěn)定。 意義:不僅使?jié)h代學校養(yǎng)士和察舉取士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漢王朝鞏固統(tǒng)一大業(yè)的理論基礎(chǔ),同時徹底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又為隋唐以后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nèi)容、主要標準埋下了伏筆。,.,(三)、宋明理學:儒家文化的新形態(tài),1、北宋理學四大家 張 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

18、太平”,具有強烈的經(jīng)世致用精神。 周敦頤中正仁義為人生之大道 程頤 、程顥 “理”既是宇宙萬物的最高原則,也是社會倫理綱常的最高原則,它“在天為命,在人為性”,人與宇宙只為一體,知識和真理只在內(nèi)心,欲明天理,只需識心見性。,.,(1)濂學代表周敦頤生平及其著述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宋朝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其家世代以儒術(shù)為業(yè)。小時候孤貧,寄養(yǎng)在母舅鄭向家。神宗的時候,當郴州知州,也是最高的官位,不及半年。后來當廣東轉(zhuǎn)運判官。他為官廉明,斷獄一定要有真憑實據(jù)。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終未曾顯達。晚年,因病遷居廬山蓮花峰下,潛心學問,苦讀經(jīng)書,鉆研周易,提出諸多有特

19、色見解。他胸懷磊落,如光風霽月。是宋朝理學的開祖,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弟子。 著述:太極圖說,通書(易通)(詩文)愛蓮說、拙賦等。,.,太極圖說由圖和說兩部分構(gòu)成,“圖”是以易象對易理的圖解,“說”是以文字對易理的解說。 太極圖說中,周敦頤依據(jù)陰陽哲學的原理,立足于儒家的文化價值理想,提出了一個與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論。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根源于無形無象、寂寞不動的“無極”。它在天地產(chǎn)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蘊。無極產(chǎn)生出宇宙的原始實體太極,并處于不停頓地動靜交替的狀態(tài),動時生陽,靜時生陰。實吸收了佛教“非有非無”的觀點,且其中有諸多觀點源于道家。 論“天道”,.,關(guān)中學派,(2)張載生平

20、及著述 張載(1020 -1077),字子厚,生于士宦家庭,因隱居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人稱橫渠先生?!敖K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潛心學問,著書立說,并廣收門徒傳授其學。著作頗豐,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學、考古等領(lǐng)域,惜大多已佚。今存正蒙、易說、經(jīng)學理窟、語錄和文集(片斷)等,.,張載的主張,氣本論(用“太虛”表明“氣”的消散狀態(tài),把一切有形的物體都看作從太虛中派生的易變形態(tài);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 “理一分殊”,描述宇宙生成模式,即每一事物都是經(jīng)過太極分化二氣,二氣演化五行,五行聚合萬物過程而產(chǎn)生的。從上向下推,事事物物都

21、從一個本原上來;從下往上推事事物物都歸源于一。 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命題人性分為先天的“天地之性”和后天的“氣質(zhì)之性”,除了聞見和窮理外,還有更重要的窮性通過道德修養(yǎng)以改造氣質(zhì)從而恢復人的天性。 學以致用,主張把學術(shù)思想與現(xiàn)實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問題聯(lián)系起來,力圖為現(xiàn)實服務。,.,陰陽五行,.,程朱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二程 (3)程顥(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陽人,學者稱明道先生。幼誦詩書,強記過人;十歲能為詩賦; (4)程頤(1033-1107),字正叔,程顥胞弟,學者稱伊川先生。幼有高識,非禮不動;年十四五,與兄明道同受業(yè)于周濂溪,被稱為“二程”。曾一度為官,因反對王安石變

22、法被貶,居住洛陽龍門的伊皋書院講學,世稱洛陽學派。弟子眾多,是北宋影響最大的理學派別。,.,著作 河南程氏遺書、外書、文集、伊川易傳(頤注易)、經(jīng)說(中僅改正大學為與顥合著)、粹言,以上為二程全書 二人特點:在學問的規(guī)模上,明道是自然和平,天人一體,以高明之資勝;而伊川則系統(tǒng)周密,內(nèi)容詳盡,以學問之功顯。,.,洛學思想,存天理,去人欲 天上只有一個理,萬物皆是一個天理,形而上為理,形而下為氣“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更深體系。 三綱五常是大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與之對立的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色、聲、香、味、細滑、識等六感)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 下順乎上,陰順乎陽 “

23、下順乎上,陰順乎陽,天下之正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為君盡君道,為臣盡臣道,過此則無理?!狈饨ňV常由道德論升為本體論。 格物致知,格,悟道思辯之功夫;知,道德修養(yǎng);“朱熹: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薄爸轮涝诤跫词掠^理以格夫物?!?道德知識最根本“聞見之知為末,無益于身,君子弗學” 勾勒出程朱理學的基本輪廓,.,(5)朱熹生平及著作,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是福建學派(閩學、朱學或考亭學派)的代表。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符晦,又曰仲晦,號晦巷,晚稱晦翁,又稱滄洲病叟。19歲登進士第。 曾任“知南康軍”。于南康誡民修孝悌忠信之行

24、,敦厚宗族,和睦鄉(xiāng)鄰,并辦賑濟,減賦稅,筑江堤,辦學校,宣傳理學思想。后歷任提舉兩浙東路常駐機構(gòu)平茶鹽公事、江西提刑、漳州知府、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敖?jīng)界” 1167訪、1194擴“岳麓書院”; 1178年建“白鹿洞書院”;1181年建“武夷精舍”(四書);27所 慶元四年寧宗下詔命“偽學之徒改視回聽”,訂偽學逆黨籍,致朱門無人往來,許多人不敢以儒者自命。受空前孤立,仍講學不輟,至死改大學誠意章死后九年始解禁,名譽恢復,學說受重視,宋理宗年間成為科舉教材。,.,著作,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中庸或問、論語精義、孟子要略、太極圖說解、伊洛淵源錄、周易本義、孝經(jīng)刊誤、儀禮經(jīng)傳通解、楚辭辯證等。合稱朱子

25、大全,語錄被編為朱子語類。,.,朱熹思想,宇宙觀:綜合周敦頤太極學說和二程理氣思想: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全體,太極本身包含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后。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主宰,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則、規(guī)定及儀節(jié),都是理在人間社會的展現(xiàn)。理與道、太極屬同一意義范疇 氣,有情、有狀、有跡,鑄成萬物的質(zhì)料。理為第一性,氣為第二性。改造張載的氣本論。,.,人性論,“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完美無缺,后來人們在現(xiàn)實中所受的“氣”有清濁偏正之別,故有善與惡。此為陰陽二氣交感所致。

26、圣人凡人。 “性”繼承二程之說,把性(人性)作為天理在人心物體中的顯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論,“居敬”,無事時不為物欲所誘,有事時不忘道義。窮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區(qū)別人心與道心,革盡人欲,復盡天理。 認識論,格物致知,通過認識外物去認識人心之理,從而最終體認太極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車等物理,接觸一些具體知識,但一旦豁然貫通則自然知識被拋棄?!案?,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致知即充分運用自我的認識能力,達到認知天理奧秘的最終目的。 歷史觀,社會盛衰決于當權(quán)者;歷史逐漸后退 意義:體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學的代名詞,唯心的

27、,但有合理內(nèi)核和辯證因素。,.,朱熹理學的地位,在經(jīng)學、史學、文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訓詁考證、注釋整理上都有較大成就。朱熹哲學發(fā)展了程頤等人的思想,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唯心論的唯理論體系。認為“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后”,“理”是物質(zhì)世界的基礎(chǔ)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韓胄排斥,學說被視為“偽學”,遭到禁止。但后來朱熹理學一直成為官方哲學,元代恢復科舉后,朱學被定為科場程序;在明清兩代被列為儒學正宗,著作成為后世注釋研究學的章本。在中國儒學史上,朱熹理學的作用和影響力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學傳到了朝鮮,再傳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學熱,影響頗大。,.,朱子語錄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

28、有無氣之理”?!崩砼c氣本無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時, 卻如理在先,氣在后” “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陸王心學對程朱理學的發(fā)展,(6)陸九淵其人其說 (1139-1193),字子靜,學者稱象山先生,撫州金溪(今江西臨川)人。自淳熙元年(1174)起任過縣主簿,后被薦國子監(jiān)講授春秋并形成自己的心學體系。與理學代表朱熹觀點嚴重分歧,曾有多次爭論。淳熙十三年,回故里講學,次年于貴溪應天山建“精舍”作講習場所,集四

29、方學徒于此。一生述而不作,不借助注解經(jīng)書來闡發(fā)思想學說。 象山先生文集集書信、雜著、講義、語錄詩作等所有著作。,.,陸九淵思想,心本論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反對以己意注經(jīng)。學習關(guān)鍵在“修身”。 心是萬物的本源,.,朱陸之爭,朱陸之爭(鵝湖之會),1174年夏 呂祖謙主持、地點之意、目的、內(nèi)容 認識論 泛觀博覽(性即理,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觀意識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jù),“理”是第一性的 發(fā)明本心 (心即理,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中,“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心第一性,“理”離不開心) 無極與太極

30、(朱道家源流),.,(7)王守仁的學說,王守仁其人,(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因筑室紹興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他受過嚴格而系統(tǒng)的封建教育,27歲中進士,先后任過知縣、刑部主事、侍卿、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曾參加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定宗室貴族寧王叛亂。后講學于紹興稽山學院和龍泉寺中天閣等處,并從事著述,其言論文章輯為王文成公全集。經(jīng)歷四世皇帝,親歷眾多危機,企圖為明朝尋找“起死回生”之方,故有“王學”產(chǎn)生。,.,龍場悟道,陽明格竹 陽明捉賊說理,.,王學的內(nèi)涵,心外無物,天地萬物都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chǎn)物 游南鎮(zhèn),友人指山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這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你心有何關(guān)系

31、?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無理 有忠君孝父之心,才有忠君孝父之理,君父死了,心中仍有忠孝之理,可見理在心中,由此則萬事萬物的理都是這樣先驗地存在于人的心里。,.,致良知 良知,即人生下來即有的道德觀念。致良知即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排斥感性經(jīng)驗,感性認識會對人們致良知起阻礙作用?!安宦劜欢檬橇贾倔w”,“聞日博而心日外,識益廣而偽益增”,將“格物致知”解釋為“致良知”,并主張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案裰瘛?知行合一 所謂“知”主要指道德觀念,“行”主要指道德行為,所謂“合一”不是統(tǒng)一于行,而是統(tǒng)一于知。反對朱熹“先知后行”,認為既然人先天就有一切知識,就不需要一個向外求知的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