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基本禮儀_第1頁
漢族基本禮儀_第2頁
漢族基本禮儀_第3頁
漢族基本禮儀_第4頁
漢族基本禮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禮儀傳承】冠昏喪祭釋奠等漢族基本禮儀 簡目: 漢服基本禮儀 出生禮 釋奠禮 鄉(xiāng)飲酒 燕禮(即宴禮) 婚禮(古稱昏禮) 冠(笄)禮 喪禮 祭禮 漢服基本禮儀 【拋磚引玉,不免訛謬,歡迎指正!】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jīng)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jīng)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

2、像但這個動作應(yīng)當(dāng)是配合磬折來表達(dá)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yīng)當(dāng)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dāng)然,處于藝術(shù)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yīng)用:竊以為經(jīng)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yīng)當(dāng)共立。鑒于現(xiàn)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jù)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jīng)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jīng)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nèi)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jīng)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xiàn)在為了區(qū)分,專稱雅坐)是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于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

3、部。 應(yīng)用:隨著漢文化的復(fù)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guī)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dāng)然,對于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guī)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guī)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guī)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這段叫鞠躬),同

4、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后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后根據(jù)禮節(jié),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于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后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于忍讓的風(fēng)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yīng)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于雅坐時。1到4,應(yīng)當(dāng)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jù)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

5、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xiàn)禮節(jié)的程度現(xiàn)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yīng)當(dāng)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dāng)注意問候時要根據(jù)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yán)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會裝作不認(rèn)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guān)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后,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現(xiàn)在建筑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

6、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應(yīng)當(dāng)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出生禮 1、胎教:大戴禮上說,王后懷妊七月,則就宴室,非禮樂不聽,非正味不食。至于一般婦人,也要像禮記所說,在臨產(chǎn)前一個月,具于側(cè)室如果是貧寒之家,沒有多余房子那么就讓丈夫出去,以保證孕婦的清靜。在此其間,丈夫每日要托保姆過問兩次。當(dāng)孕婦感到要生產(chǎn)時,丈夫便要親見,而妻子仍然推辭 2、生子:男孩則在門左懸弓,女孩則在門右懸?guī)溸@便是“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

7、猶恐其虎”的意思。三日后,要抱孩子出門,如果是男孩,將以射箭(國君世子是射天地四方,一般人大概差不多吧)的方式,祝愿他志在四方。 3、起名:生子三月后,選擇吉日為孩子剃發(fā)按說中國人是不許毀傷發(fā)膚的,但為了孩子長出更好的頭發(fā),卻必須在此時忍痛:男孩子只在左右各留兩撮頭發(fā),叫做“角”,而女孩可以留下三個角,或者在頭頂留下縱橫兩道所以童年便叫做總角。然后,抱孩子見父親,父親握著孩子的右手,笑著為他起名。然后,名字傳遍家族,告知有司,載入文書 4、教育:能自己吃飯,教以右手;能說話,教以應(yīng)諾 5、后代還有百日掛長命鎖,周歲抓周的禮俗。 釋奠禮 禮記文王世子載:凡學(xué),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梢娽?/p>

8、奠之禮起源甚早,釋者舍也,停也,釋奠的意思,不過薦饌酌奠而已。釋奠用以尊崇先師、先圣,所以只以釋奠示敬,不用迎尸以求報功。周制釋奠禮,以虞舜、夏禹、商湯、文王為先圣,以當(dāng)時有德者為先師。至漢代,乃定周公、孔子為先圣,各以經(jīng)師為先師。隋代至初唐,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東向陪祭。至唐顯慶二年(657年),乃尊孔子為先圣,而周公另外配祀武王。至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乃封孔子為文宣王,從此南面受祭。同時配祀先師,也有最早顏子一人,漸漸增至四配、十哲、東西兩廡九十一人從祠。 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西元前479年),魯哀公將孔子故宅改建為廟,收藏先師的衣冠琴車書冊等遺物,年年祭祀。至漢高祖12年(西元

9、前195年)過魯,親自以太牢祭奠,封孔子后裔為奉祀君。后漢武帝崇儒,開始了官方修廟于是,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歷代崇榮,由最初的三間故宅,成為今日九進五重門的曲阜孔廟。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于是各政權(quán)分別于京城建孔廟,至隋朝廟學(xué)合一,孔廟乃隨州縣學(xué)府遍布各地。 釋奠先師的儀程根據(jù)歷代對孔子的尊號而有所改變,從六佾八佾,到舞樂安排,到拜禮占位的細(xì)節(jié)但是,迎神奠帛,三獻讀祝,飲福望瘞的基本構(gòu)架卻是幾千年一脈相承的。今以明末釋奠禮為例,詳加敘述。 1、釋奠禮在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個丁日,因為五行中丙丁屬火,象征禮樂文明,而丙為明之初,丁為明之盛,故而在丁日祭奠先師。 2、參禮人員要齋戒,并于祭祀前一日省

10、牲檢查祭品、宰殺犧牲,演習(xí)舞樂。此時,官員身著常服,常服乃是明代官員平時所著,袖寬一尺,回挽至肘,胸繡補子,頭戴烏紗。 3、正祭日服飾:獻官著公服,袖寬三尺,回挽至肘,胸繡補子,烏紗帽為長展腳,盤帶,帶笏。國學(xué)舞樂生著蟬冠朱盤領(lǐng)袍,革帶云履:蟬冠,夏布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梁上不設(shè)金,而于正前抹額上涂金繪作金蟬,取其高潔之義,再加青絲為冠纓。衣用紅絹,如公服,盤領(lǐng)右衽,袖寬三尺,回挽至肘,只是兩側(cè)不加百,不加補子,而繪以大朵紅花綠葉扶疏,不加邊緣。革帶用青布裹起,加黑角為飾。履用皂帛,前后有云緣,用白線作裝飾,鞋底用皮革。外郡邑,則著生員所穿的儒巾襕衫,或者著依據(jù)性理大全作的深衣。 4、陳設(shè)

11、:正位:太牢(牛一羊一豬一);登一實以太羹;铏二實以和羹;十籩實以形鹽、乾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十豆實以菁菹、芹菹、醯醢、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月白);簠二實以黍、稷;簋二實以稻、梁;篚一實以制帛;另酒尊三、爵三、饌盤一,祝文案(在壇西),罍洗一,盥盆二。四配四壇:羊一,豕一,铏二,爵三,簠二,簋二,籩十,豆十,篚一,饌盤一。十哲五位共一壇:每壇豕一,篚一,爵三,饌盤一;每位爵一,铏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東廡(西廡同):共用豕一,篚一,爵三,酒尊一,罍洗一,盥盆一,饌盤一;每三位為一壇,簠簋各一,籩豆各四,爵四。 5、舞樂:鐘十六,磬十六,柷一,敔一,建鼓一,摶(

12、tuan2)拊二,琴六,瑟二,(竹子頭逐)六,笙六,鳳蕭二,橫笛六,塤二,篪二,翟(頭上裝三根野雞毛的杖)龠(一種管樂器)各四十八人(六佾),麾一,引節(jié)二。 6、禮儀: 1、就位:鼓初嚴(yán)(遍燃庭燎香燭)、鼓再嚴(yán)(樂舞生執(zhí)事者各序立于丹墀兩傍。丹墀chi2,大成殿堂前的高臺。)、鼓三嚴(yán)(贊引引各獻官至戟門下立候)。通贊唱:樂舞生各就位。(樂舞生各以序進立于殿庭奏樂之所,司節(jié)者分引舞生至丹墀東西兩階,各序于舞佾之位。)通贊唱:執(zhí)事者各司其事。(各執(zhí)事依次位。)通贊唱:配祭官各就位。(各贊引引各分獻官至拜位,各贊引退立東西訖。)通贊唱:獻官就位。(贊引引獻官至拜位,贊引退立于獻官東西兩傍相向立訖。)

13、 2、瘞毛血:通贊唱:瘞毛血。(執(zhí)事者捧毛血,從正廟中門出,四配東西哲由左右門出,兩廡隨之,瘞于坎,遂啟俎蓋。) 釋奠禮 3、迎神:通贊唱:迎神。(舞生執(zhí)羽龠,麾生舉麾。)唱: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獻官以下俱拜訖,麾生偃麾,樂停。) 4、初獻: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者各捧帛,執(zhí)爵者各執(zhí)虛爵。贊引詣獻官前)唱:詣盥洗所。(引獻官至盥洗所,司盥者捧盆)贊引唱:搢笏。(獻官搢笏,盥畢進巾)贊引唱:出笏。(獻官出笏)贊引唱:詣酒樽所。(引獻官至酒樽所)贊引唱:司樽者舉冪酌酒。(執(zhí)爵者以爵受酒,同捧帛者在獻官前行。先圣帛爵由中門入,四配帛爵左門入,各于神案之

14、側(cè),朝上立。贊引隨引獻官,亦由左門入)贊引唱:詣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麾生舉麾)唱:奏寧和之曲。(擊柷作樂,贊引引獻官至神位前)唱:跪。(獻官跪)唱:搢笏。(獻官搢笏,捧帛者轉(zhuǎn)身西向跪進帛于獻官右,獻官接帛)贊引唱:奠帛。(獻官獻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執(zhí)爵者轉(zhuǎn)身,西向跪進爵于獻官右,獻官接爵)贊引唱:獻爵。(獻官獻爵,以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贊引唱:出笏。(獻官出笏)贊引唱:俯伏興平身,詣讀祝位。(讀祝位設(shè)于廟中香案前,贊引引獻官至祝位,麾生偃麾,樂暫止,讀祝者跪,取祝文,退立于獻官之左)贊引唱:跪。(獻官并讀祝者皆跪)通贊隨唱:眾官皆跪。(陪祭官俱跪訖)贊引唱:讀祝。(讀祝者讀

15、畢,仍將祝文跪置于祝案上,退于堂西)贊引與通贊同唱:俯伏興平身。(麾生舉麾,不唱。樂生接奏先未終之樂)贊引唱:詣復(fù)圣顏子神位前。(引獻官之神位前)唱:跪,搢笏。(獻官搢笏,捧帛者跪于獻官右,進帛于獻官,獻官接帛)贊引唱:奠帛。(獻官獻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執(zhí)爵者跪于獻官右,進爵于獻官,獻官接爵)贊引唱:獻爵。(獻官獻爵,以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贊引唱:出笏。(獻官出笏)贊引唱:伏俯興平身。贊引唱:詣宗圣曾子神位前。(儀同復(fù)圣,但捧帛執(zhí)爵者跪于獻官左,進帛爵訖)贊引唱:詣亞圣孟子神位前。(儀同前)通贊隨唱:行分獻禮。(各贊引詣各分獻官前)同唱:詣盥洗所。(各贊引引分獻官至洗所,司盥

16、者酌水)贊引同唱:搢笏。(各分獻官搢笏,盥畢進巾)贊引同唱:出笏。(各分獻官出笏)贊引同唱:詣酒樽所。(引各分獻官詣酒樽所)同唱:司樽者舉冪酌酒。(各執(zhí)爵者以虛爵受酒,與捧帛者俱在分獻官前行,各至堂及兩廡神案之側(cè),朝神位立候正廟)贊引唱:詣東哲西哲東廡西廡神位前。(各贊引引各分獻官詣東哲西者俱由左門進,東廡西廡各詣廡至神位前)同唱:跪。同唱:搢笏。(獻官并各分獻官搢笏,東哲東廡捧帛者轉(zhuǎn)身跪于分獻官右,西哲西廡捧帛者跪于分獻官左,進帛,分獻官接帛)贊引同唱:奠帛。(分獻官獻帛,以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捧爵者轉(zhuǎn)身進爵如進帛儀。分獻官接爵)贊引同唱:獻爵。(分獻官獻爵以爵受戒爵者,獻于神位前)

17、贊引同唱:出笏。(各獻官出笏)贊引同唱:伏俯興平身。贊引同唱:復(fù)位。(麾生偃麾櫟敔,樂止,各贊引引各獻官至原拜位立,執(zhí)事者亦隨至樽所立候) 5、亞獻:同贊唱:行亞獻禮。(贊引詣獻官前)唱:詣酒樽所。(引獻官至酒樽所)贊引唱:司樽者舉冪酌酒。(各執(zhí)爵者以虛爵受酒,前行至廟如初獻儀,贊引引獻官亦由左門入)唱:詣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麾生舉麾)唱:樂奏安和之曲。(擊柷作樂,贊引引獻官至神位前如初獻獻爵之儀,行禮訖。贊引引獻官如前出至原位。麾生偃麾櫟敔樂止) 6、終獻:通贊唱:行終獻禮。(贊引引獻官并執(zhí)事者,儀同亞獻但麾生舉麾)唱:樂奏景和之曲。(擊柷作樂行禮,復(fù)位俱如初。惟執(zhí)爵者不必出廟外,俱在廟內(nèi)

18、兩傍立候撤饌。麾生偃麾櫟敔樂止) 7、飲福:通贊唱:引福受胙。(進福酒者捧爵進福,進福胙者捧盤立于神位之東,又令一執(zhí)事取正壇羊左肩胙,置于盤)贊引唱:詣飲福位。(飲福位乃讀祝位也。又令二執(zhí)事先立于廟內(nèi)兩傍,贊引引獻官至飲福位,捧福酒福胙者轉(zhuǎn)身向西,立于獻官傍,前廟內(nèi)二執(zhí)事行于獻官西,于捧爵胙者相對)贊引唱:跪,搢笏。(獻官跪,搢笏,進福酒者跪于獻官右,進爵于獻官)贊引唱:引福酒。(獻官接酒飲訖,兩傍接福酒者跪于獻官左接爵。捧福胙者跪于獻官右,進胙于獻官)贊引唱:受胙。(獻官接胙訖。西傍接福胙者跪于獻官左,接捧胙,由中門出)贊引唱:出笏。(獻官出笏)贊引唱:俯伏興平身,復(fù)位。(贊引引獻官至原拜位

19、)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各官俱拜訖) 8、撤饌:通贊唱曰:撤饌。(麾生舉麾)唱: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執(zhí)事者各于神位前將籩豆稍移動,復(fù)位立于原位。舞生直執(zhí)其龠,與翟同。司節(jié)者在東,進于東一班舞生之首。在西者進立于西一班舞生之首。舉節(jié)朝上,分引舞生于丹陛東西,序立相向。樂盡,麾生偃麾櫟敔,樂止) 9、送神:同贊唱:送神。(麾生舉麾)唱: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各官俱拜訖,樂盡,麾生偃麾,櫟敔,樂止)通贊唱:讀柷者捧祝,進帛者捧帛。(執(zhí)事者各詣神位前,待讀祝者先跪取祝文,捧帛者跪取帛,齊轉(zhuǎn)身向外立) 10、望瘞:通贊唱:各詣瘞所。(正殿右中門出,四配

20、十哲由左門出,兩廡執(zhí)事者取帛隨班出)通贊者唱:望瘞。(麾生舉麾)唱: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捧柷帛者過訖)贊引唱:詣望瘞位。(各贊引引獻官分獻官陪祭官至瘞所)贊引唱:祝板一帛一段數(shù)至九段。待焚訖,樂盡,麾生偃麾,樂止。贊引通贊同唱:禮畢。 附釋菜禮:按明末制度,國學(xué)每月初一及州縣丁祭日行禮。釋菜就意味著祭祀不用牲,以求簡便。但明代州縣丁祭用羊一豕一兔一,國學(xué)月朔只用兔醢,此外就是棗、栗、菁菹(jing1zu1,咸菜一類),籩豆各二等儀式上基本相當(dāng)于釋奠禮的初獻,只是服飾用官服的常服就行,獻完兩廡之后,就可以四拜辭神,然后闔戶禮畢了。 鄉(xiāng)飲酒 先王制鄉(xiāng)飲酒禮以示尊賢養(yǎng)老,申孝悌揖讓之道。自古鄉(xiāng)

21、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周制每三年選鄉(xiāng)間賢能,于是在鄉(xiāng)校由鄉(xiāng)大夫舉行鄉(xiāng)飲酒,邀賢能之士和年高德上者為賓、介、眾賓這一制度沿襲最久,宋代行于科舉之時,名鹿鳴宴,以嘉學(xué)子。另外,周代尚武,男子出生則懸弧,三日則出門射箭,然后一直到髦老之際,習(xí)射皆為本分,故于每年春秋習(xí)射,其禮大同鄉(xiāng)飲,唯以三番射,故稱鄉(xiāng)射禮(詳后)。再就是周制十二月臘祭,鄉(xiāng)飲盡歡,于揖讓之內(nèi)斗酒自勞,一鄉(xiāng)若狂,而又能中規(guī)中矩。漢代取周制,以周十二月當(dāng)夏十月,故于每年十月行鄉(xiāng)飲。唐代改為季冬之月,則為夏歷十二月。自明太祖驅(qū)逐胡虜,重建中華,哀華夏禮儀之殆盡,于是特別注重民間風(fēng)化,定每歲正月十五、十月初一,于鄉(xiāng)校儒學(xué)行之。蓋我

22、中華廣土眾民,雖鄉(xiāng)黨皆有儒學(xué)社學(xué),而匹夫匹婦每日勞作,亦鮮能識文奉教,故先賢不強求民間進學(xué),但以進退揖讓、尊榮貶斥之禮,使人耳濡目染間,知老者有養(yǎng),賢者有尊于是孝悌之大道乃能行于舉手投足間。 今以明代鄉(xiāng)飲酒禮為例,加以分析: 1、以府州縣長吏為主人,以鄉(xiāng)之致仕官有德行者一人為賓。擇年高有德者為僎賓,其次為介,又其次為三賓,又其次為眾賓,教職為司正。贊禮、贊引、讀律,皆使能者。另外,鄉(xiāng)校生員也全部列席,并根據(jù)他們的表現(xiàn)示以獎懲。并且古代的儀式并不排斥群眾圍觀,從大門外迎賓到堂上奏樂都是展示在鄉(xiāng)民面前的。華夏重孝,但問題在于如何才能讓人們認(rèn)識到老人應(yīng)當(dāng)尊敬呢?古人的方法便是讓州縣長吏(在周代是鄉(xiāng)大

23、夫)來表示對老人、賢者的尊敬,這樣,人們看到連官員都尊敬老人,才知道老人是不能輕視的。以致仕而有德者為主賓,是因為古人認(rèn)為他們了解鄉(xiāng)人中的賢達(dá),長官可以向他們詢問,然后觀察他們在禮儀中的舉止,以便向朝廷舉薦。 2、賓、介在堂西,主人、僎在堂東。設(shè)席: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同賓。在東階下離開等于堂深的位置設(shè)洗。 3、儀程: 迎賓:主人出門,在門東,賓、介、眾賓在西,主人拜賓,賓答拜,主人拜介,介答拜,這都是再拜。然后主人揖眾賓,賓揖介,介揖眾賓,入門。至中道,揖,至階,揖。然后賓主在堂上交拜,是再拜。 主人獻賓:主人取爵,降階為主人洗爵,賓也降階,主人辭

24、讓,賓辭讓,主人辭,賓立于西階等候。賓主一揖讓,升階,回到原位子,相互一拜。主人降階盥手(表示潔凈),賓亦降,揖讓而升。主人進爵,賓拜手受爵,主人回原位拜手送爵。進脯醢俎豆,賓祭肺,嚌肺,祭酒,啐酒,賓拜手稱贊酒美,主人亦拜手,卒爵。賓主相互一拜。 賓酢主人:大類上邊,只是由賓獻酒就是了。 主人酬賓:主人降洗,如前揖讓,一起揖讓升階。主人執(zhí)觶(zhi4,酒器,形似尊而?。﹫?zhí)事斟酒,與賓俱北向揖。主人跪祭酒,飲訖。相互一拜,主人降洗,賓亦降。揖讓升階,主人進觶于賓席前,賓拜手,主人回東階后拜手。賓奠酒不飲,賓主揖讓降階。 主人獻介:略同獻賓,但不用拜洗,不嚌肺不啐酒,以示降于賓。 介酢主人:略同

25、上。 主人獻眾賓:主人拜眾賓,眾賓答拜,主人三拜,三賓各答一拜。主人揖三賓升階。后降洗。升階,獻三賓,拜手。薦脯醢,三賓跪祭酒,起身卒爵,復(fù)位。主人以爵遍送堂下眾賓,薦脯醢,眾賓坐祭,卒爵。主人揖賓,賓揖讓,賓揖介,介揖眾賓,升階。 一人舉觶:禮生一人取觶就洗,由執(zhí)事酌酒,然后由西階升。執(zhí)觶者揖賓,賓答揖。舉觶者坐祭、飲盡,揖賓,賓答。執(zhí)觶者自東階降洗,自西階升,至賓席前,獻賓,退立于西階。賓揖,舉觶者揖。賓奠觶,禮生復(fù)位。 迎僎、主人獻僎、僎酢主人:僎至,主人、賓、介、眾賓皆降,如初入門之位。三揖三讓升階,主人拜至。主人獻僎如介禮。為僎加席,進脯醢折俎,僎祭酒祭肺如賓,不嚌肺不啐酒如介,卒爵

26、,拜。僎酢主人如介禮。主人揖賓,賓揖僎,僎揖介,介揖眾賓,依次升階,復(fù)位。 樂賓、獻工、獻笙、備樂: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主人獻工,瑟長一人跪受,拜謝,主人拜手。為眾樂工上脯醢,瑟一人祭脯醢,祭酒,飲酒,授爵。笙入,奏南陔、白華、華黍。主人獻笙,笙一人拜受,主人拜送,薦脯醢,笙一人祭脯醢,祭酒、飲酒,授爵。歌魚麗,笙奏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奏崇丘,歌南山有臺,笙奏由儀,奏周南、關(guān)雎、召南 鵲巢、周南 葛覃、召南 采蘩、周南 卷耳、召南 采蘋。 司正揚觶:主人請儐為司正,一番謙讓,儐同意。主人拜,司正答拜。司正取觶,洗訖。由西階升,詣主人,主人請安賓,司正詣賓席問安。司正立于兩楹之間,賓主交拜(

27、北向再拜),司正揖賓主,復(fù)位。司尊為司正斟酒,司正自西階降于中庭,飲訖,揖,平身,洗觶,奠觶。 旅酬:笙由庚,賓持俎西之觶至主席,賓主北面揖,賓飲訖。執(zhí)事斟酒,賓授主人,主人飲訖。賓主北面揖,復(fù)位。然后主人酬介,此時歌嘉魚,然后主人酬僎,笙崇丘。司正升西階,相(輔助)旅,于是三賓依次降階,一賓酬次賓,次賓酬三賓,三賓酬堂下觶賓,然后司正復(fù)位。 二人舉觶:禮生二人,洗觶由西階升,揖賓、介,賓、介答揖。二人祭酒,飲訖。自西階降洗,升階,執(zhí)事斟酒,獻賓與介,相揖如前,賓、介奠觶。 坐飲無算爵,無算樂:司正自西階詣主人,主人揖,請賓坐,司正請賓坐,賓辭以俎。如是撤俎。然后乃升席坐飲,可以進羞,無算爵,

28、無算樂這才算進入通常意義上的飲酒大家這時才可以坐下,不醉不歸了。 賓出:樂奏陔,主人由東階,賓、介、眾賓由西階,僎于西階下,至于門。再拜相送,賓、介先退,主人與眾賓揖,眾賓退,主人入門,僎出,主人送,再拜,主人復(fù)位,禮畢。 以上采自李之藻宮禮樂疏,書中尚有奏樂曲譜。這一儀程,基本沿襲古禮,不過沒一動作,皆由通贊、引來唱告。需要說明的是:按儀禮,在鄉(xiāng)飲的第二天,還要賓拜謝主人,和主人設(shè)宴慰勞司正。 明史中所記鄉(xiāng)飲酒與之稍有不同,儀式簡化了,但也添加了內(nèi)容: 1、司正揚觶,加入司正的話: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xiāng)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竭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nèi)

29、睦宗族,外和鄉(xiāng)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 2、緊接著,贊禮唱讀律令,執(zhí)事舉律令案于堂之中。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讀,皆如揚觶儀。有過之人俱赴正席立聽,讀畢復(fù)位。 3、次序、內(nèi)容不同,明史上是迎賓迎僎司正揚觶讀律令供饌獻賓獻僎賓、僎酬主人執(zhí)事為三賓、眾賓斟酒飲酒(三行或五行,供湯三品)撤饌。其中也未提及奏樂。 參考明集禮,儀式基本同于宮禮樂疏,只是在旅酬之后加入讀律。從明集禮看,州縣禮儀最完備,縣邑次之,里社就簡化多了。 總之,宮禮樂疏的儀式更加冗煩,也就更加接近儀禮的精神,雖然儀程并不完全相同。而明史的儀式,則反映了明代對于鄉(xiāng)飲酒禮的期望。我們說,古代鄉(xiāng)間自治,各自以其狀況更定禮儀,所以在大原則

30、不便的情況下,儀禮或簡或繁,本不受什么強制。宮禮樂疏所云,或者是以明倫堂舉行的太學(xué)鄉(xiāng)飲酒禮為基礎(chǔ),故而禮樂完備,而朝廷律例之說就可以不必。明史所說則接近鄉(xiāng)間飲酒禮的狀況,更加實用,但依然不失精神。 自周至明,鄉(xiāng)飲之禮與鄉(xiāng)規(guī)民約并存,為華夏鄉(xiāng)治之基石。然而自滿洲入關(guān),嚴(yán)禁民間結(jié)社,后來雖容許詩社義莊存在,然而百年文字之獄,民皆視國事、社黨為畏途,于是鄉(xiāng)飲遂廢,而鄉(xiāng)間德治之傳統(tǒng)亦廢 附鄉(xiāng)射禮:周制春秋習(xí)射,這一活動不僅是教民以戰(zhàn),更是教民以揖讓之道。故而鄉(xiāng)射禮實際上是含有習(xí)射的鄉(xiāng)飲酒禮。于是儀式上,鄉(xiāng)射禮便是在鄉(xiāng)飲酒禮的旅酬之前,加入三番射。第一番射側(cè)重教練,由司射挑選六名弟子,兩人為一耦,組成三

31、耦。第二番射,側(cè)重比賽,為每耦的上射、下射分別記籌,以判定輸贏。第三番射與第二番基本相同,只是要跟著奏樂的節(jié)拍發(fā)箭,也只有合節(jié)的發(fā)箭才能記籌。周代的鄉(xiāng)飲酒禮是穿朝服的,也就是玄衣、素裳、爵鞸,所以鄉(xiāng)射也是。但在射箭的時候,要脫去左臂的袖子,戴上護腕,并在右手拇指套上扳指。由于后代不再那么重視射藝,所以鄉(xiāng)射禮一般不在施行,不過有類似的投壺禮,只是作為娛樂了。 附燕禮(即宴禮):很遺憾,除了儀禮的燕禮(這是國君宴群臣的)和公食大夫禮,我還沒找到其他的古典記錄。按照一般的理解,宴禮至少注意: 1、男女分席; 2、要注意座次,然后入座。儀禮是主人在東階,客人在堂西。后代有了八仙桌,就以朝南的坐位為上,

32、而同排中以右為上。如果不止一張桌子,那么要安排重要人物分別做上位,然后由主方作陪。 3、主人要相客人敬酒(獻);客人回敬(?。?;主人自飲然后勸酒(酬)。 婚禮(古稱昏禮)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所以古代的婚姻不是對夫妻雙方負(fù)責(zé),而是對夫妻,尤其丈夫的家族負(fù)責(zé)。故而按照古代的原則,好媳婦的標(biāo)準(zhǔn)不是與丈夫卿卿我我,而是在于和公婆搞好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婚禮中,就是婚禮要以廟見為完成。 1、冠服: 天子昏禮:周冕,后服首飾袆衣。晉袞冕。北齊服繡衣帶綬佩。隋袞冕服,后首飾袆衣。唐袞冕,合巹服通天冠絳紗袍,后首飾袆衣,表謝則展衣,廟見則鈿釵禮衣。宋皆通天冠絳紗袍,后服花釵十二樹九龍四鳳冠,袆衣。明朝袞冕,同牢

33、服通天冠絳紗袍,后首飾以九龍四鳳冠大小花各十二樹,并兩博鬢寶鈿十二,服用袆衣,表謝則展衣,受朝賀則首飾袆衣。 皇太子昏禮:隋服袞冕九章,妃首飾花釵九樹服用褕翟衣。唐袞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飾花釵九樹。宋袞冕執(zhí)圭,妃同唐制。明朝袞冕九章。 親王昏禮:唐代,親王服袞冕,妃用花釵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納婦,服九旒冕,婦人服揄翟,衣花釵首飾。明代親王納婦,袞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翚四鳳冠,花釵九樹兩博鬢九鈿。 公主下嫁:漢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純縹(piao1,淡青色絲織物)上下,若長公主,首服加步搖。魏公主大手髻,七鈿(草字頭敉)髻,簪珥,長公主得加步搖,其服以文繡。齊公主大手髻,繡衣裳,黃綬,長公主

34、則紫綬,唐公主花釵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飾花九樹,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鳳冠,揄翟衣。 品官昏禮:儀禮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緇衪,女純衣纁袡,婦見舅姑則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職冕服,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繡冕,五品玄冕,婦服花釵翟衣,一品花釵九樹翟九等,二品花釵八樹翟八等,三品花釵七樹翟七等,四品六樹六等,五品五樹五等,六品一下花釵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婦,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婦服花釵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婦與唐同。明朝各用本職朝服,婦服花釵翟衣,各隨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禮:儀禮,爵弁,

35、士妻始嫁,襌黼于領(lǐng)上(黼領(lǐng))。唐制,庶人昏禮假以絳公服,嫁女則花釵連裳,青質(zhì),以青衣革帶襪履。宋假幞頭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婦服花釵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 2、古代倡導(dǎo)的婚禮儀程:(以朱子家禮為例,行間對照儀禮。) 議婚:男子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本人及主婚者無期以上喪的,乃可成婚。先使媒人往來通信,待女嫁許之,然后納采。 納采:主人具書,清早告于祠堂。使子弟為使者至女家,女家主人盛服出見,獻茶,然后謙讓一番。女家主人以來書告于祠堂,復(fù)書。使者復(fù)命,主人復(fù)告于祠堂。 納幣(儀禮有問名、納吉,已經(jīng)簡化):幣是絲織品,這里用色繪的,少不過兩,多不逾十,用釵釧、羊酒、果實之

36、類也可。具書,遣使,女家主人受書,復(fù)書,禮賓,使者復(fù)命,同上但不必告廟。 親迎:前一日,女家來鋪房。當(dāng)天早晨,男家陳設(shè)桌椅。女家在門外設(shè)次。天初昏,新郎盛服。主人告于祠堂,醮子(贊者斟酒于案上,新郎再拜受盞,跪祭酒,起身,啐酒)。命之曰:往嬰爾相,承我宗事(若非宗子,只能說乘我家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新郎答曰:諾,唯恐不堪,不敢忘命。新郎乘馬出,至女家,在次等候。女家告于祠堂(若非宗子之女,則由宗子告于祠堂),然后醮女,父起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爾舅姑之命。母送至西階上,為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諸母、姑、嫂、姊送至于中門之內(nèi),為之整裙衫,申之以父母之命曰:既

37、呢聽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女家主人迎新郎于門外,揖讓以入。新郎執(zhí)雁,至于廳事,升自西階,北向跪,置雁于地,主人侍者受之。新郎再拜,主人不用答拜。(若女子的父親不是宗子,則主人應(yīng)有宗子來作,父親立于妻右。)姆(一般是女子的乳母或由老而無夫老而無子的婦女擔(dān)任)奉女出中門,新郎向她作揖,然后由西階降,主人不降。于是新郎出,新娘從之,新郎舉起轎簾,姆辭讓,女登車。(在儀禮中是登車,新郎要為新娘惠綏,那是非常浪漫的一刻,在漢代樂府中每為婦人思念。)新郎乘馬先于新娘的車回家。立于廳事,待新娘下車,揖之,引導(dǎo)入門。新娘從者布新郎的席于東方,新郎從者布新娘的席于西方,新郎在新娘從者的侍奉下盥手,新娘在新郎從者

38、的侍奉下盥手。然后新郎揖新娘,入席,新娘拜,新郎答拜。新郎揖新娘,就坐,新郎在東,新娘在西。從者斟酒設(shè)饌,新娘祭酒,舉肴,又斟酒。新郎揖新娘,舉飲不祭,不用肴,取巹(小瓠一分為二)分置,于新娘面前斟酒,揖新娘,舉飲不祭,不用肴。新郎出就他室,姆與婦留房中,撤饌于室外,新郎從者吃完新娘的剩余,新娘從者吃完新郎的剩余。然后新郎復(fù)入,脫去盛服,從者把蠟燭拿出。 主人禮賓:在新人行禮的同時,男家主人招待客人。男賓在外廳,女賓在中堂。 婦見舅姑:第二日清晨,媳婦盛服,公公婆婆坐于堂上,公在東,婆在西。媳婦先進于東階下北面拜公公,然后奠執(zhí)幣于桌上,再降下,拜。然后至西階下拜婆婆,并升階奠執(zhí)幣,然后降階下,

39、拜。然后公婆禮婦,如同父母醮女一樣。然后媳婦見尊長,尊于公婆者則如見公婆之禮,但無執(zhí),小姑小郎則相拜。如果是嫡長子之婦,則要婦家盛饌酒漿,為公婆進酒侍食。然后公婆禮婦,禮畢,公婆降自西階,媳婦降自阼階這一各細(xì)節(jié)象征著媳婦成為這個家庭的新主婦了。 廟見:婚后第三日,主人以婦見于祠堂。(確切說,這時候才算正式成為家中的媳婦。) 婿見婦之父母:廟見第二天,婿見婦父母,并見婦黨諸親,婦家禮婿如常儀。 當(dāng)然,世俗的婚禮往往不同。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不慶賀。而從漢代開始,宴會也成了婚禮的一項,甚至連鬧房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故而,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也許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的儀式了。根據(jù)周禮的理想婚禮是

40、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象征理想的婚禮中,婦女的衣著是黑色紅邊的,而世俗婚禮則一概尚紅,這一好尚也起自漢代但是從歷代禮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古人對傳統(tǒng)的偏好與對世俗的寬容,于是理想與世俗便兩不相悖,各有市場。為了重溫作為理想的周禮,這里特別提一下其中的服飾: 儀禮士昏禮: 一、納采、納吉、納征、請期:女家主人、男家使者,玄端。 二、親迎禮: 1、主人(新郎):爵弁、纁裳緇衪。即淺黑色衣,淺紅色裳,裳下緣黑邊。 2、女(新娘):戴假發(fā),純衣纁袡,即黑色絲綢深衣,邊緣用淺紅色。一說,袡為女用蔽膝,但觀袆衣,此說不足信。 3、新郎從者、新娘父親:玄端。 4、新娘從者:玄色絲深衣,有黻紋。披肩

41、,纚、笄。 5、姆,五十多歲婦人,相當(dāng)今伴娘?宵衣:黑色深衣,一說領(lǐng)子用綃制。纚、笄。 三、次日見舅姑:婦纚、笄,宵衣這是士妻常服。 冠(笄)禮 冠禮: 冠禮就是在男子十五到二十歲之間舉行的為他束發(fā)簪纓,加冠服的儀式,以此宣告他獲得了成人的資格。同時,莊重的儀式,冠服的三加也向冠者展示了華夏的形象,從而樹立了他對華夏的理解與對華夏的歸屬感。我們認(rèn)為,人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而禮義對于孩子是有外達(dá)內(nèi)的過程,從而,由加冠而服備,由衣冠整而容體正,由容體正而顏色齊、辭令順,然后才能禮儀備,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這便是自小而大的修為過程。所以今人視衣冠為小事,而古人卻每于細(xì)微處見精神如此,乃能為禮儀之邦

42、啊。 綜合禮記,冠禮之后,乃開始學(xué)禮,可以衣裘帛(也就是穿華美的服裝,小孩怕他們敗壞,所以是不準(zhǔn)穿的),可以與人行禮(孩子行禮是根從大人的,沒有自己意義),可以與人交往,接見鄉(xiāng)黨,直至繼承宗廟,拜見國君從這點上說,冠禮意味著學(xué)禮行禮的開始,意味著冠者從此進入了人生的禮儀。 1、冠服: 天子冠禮:周禮,公冠篇言:公冠禮四加,天子亦四加。五禮精義曰天子五加袞冕。漢天子四加,魏乃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故一加袞冕。唐明皆一加。 漢順帝初加緇布進賢,再加爵弁武弁,三加通天冠。東晉用冕幘。北齊先著空頂幘,次介幘絳紗袍,次袞冕。唐初著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dǎo)絳紗袍,次加袞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幘絳紗袍,次加袞冕服。

43、 皇太子冠禮:家語以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復(fù)三加。唐宋明三加。 北齊空頂幘公服加進賢三梁冠,再加遠(yuǎn)游冠。隋空頂幘遠(yuǎn)游冠,加緇布冠,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dǎo)寶飾采衣,加緇布冠,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yuǎn)游冠十八梁,三加袞冕。民超一加折上巾,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 親王冠禮:皆三加唯劉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緇布冠,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緋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品官冠禮: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品以上進賢冠三梁纓青緌(r

44、ui2)導(dǎo),四品五品兩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則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禮: 儀禮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緣(據(jù)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純繢,即此意也。)一說,朱紅色緣。梳雙丫髻,用帶系起。 2、冠者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據(jù)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 4、冠

45、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淺紅)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纮。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的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 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 1、童子服: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發(fā)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發(fā)髻,但也有認(rèn)為是將發(fā)髻做成兩個環(huán),發(fā)髻用朱紅色錦絳扎系,這叫紒。童發(fā)式還有“鵓角”:留前發(fā)及兩側(cè)發(fā),其余剃去,前發(fā)下垂至額,兩側(cè)頭發(fā)編成辮

46、,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發(fā)只留錢大,偏于左側(cè),叫“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繒,名“鵓角”。穿四衩衫,顯然這是便于活動,與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該用緇布為衣,而飾以錦緣,錦一般用朱紅。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冠(笄)禮 2、初加緇布冠、深衣、大帶、納履,見朱子家禮中的深衣詳考。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 3、再加帽子、皂衫、革帶、系鞋。帽子為紗帽,或縐紗帽。宋史輿服志說:士大夫嘗好帽以烏紗,衫以皂羅,角帶,系鞋,皂衫大概為直裰一類。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現(xiàn),以當(dāng)時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較窄,故而衣前后正中皆有縫

47、合線,唯這類衣服于下擺處加一幅布作緣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裝飾,像是用一條布攔斷,故而稱為襕。襕衫多圓領(lǐng)。宋史上說,襕衫用白細(xì)布,腰間有襞積。明代則所謂帽子的,用巾。也有說明代用對襟衫的(類似背子的,合領(lǐng)或直領(lǐng)),但沒有圖畫為佐證,待考。鞋,說到系,可能是與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四庫版家禮上說用庶人用襕衫、革帶,但參考宋史,品官自有平冕為三加,則庶人應(yīng)準(zhǔn)以公服進之)。幞頭又名折上巾,有漆、紗二種,宋明公服同之,較有棱角,展腳各長一尺二寸。公服用貯紗或紗羅絹,袖長回肘,袖寬三尺(約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擺,從戲曲書上看應(yīng)當(dāng)是連在后片上,然后在后邊左右有系繩輔助固定,想來

48、擺應(yīng)當(dāng)是加了襯的吧。宋代公服下擺處也有襕。革帶,有的在身后左右有兩塊長出來的帶子,叫抹布。也有執(zhí)笏的。 2、儀程: 1、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父母無期喪,則可行冠禮。 2、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這里主人當(dāng)為冠者祖父輩的宗子,如不行,則請冠者父輩的宗子,實在不行,則父親主持,如果冠者是已孤的宗子,則自為主人。 3、戒賓:擇朋友賢而有禮者一人。主人深衣詣其門,啜茶,一番謙遜,賓從命。如果地遠(yuǎn),可以具書派親戚做使者去請,賓同意后復(fù)書。 4、前一日具書宿賓。 5、陳設(shè):設(shè)盥帨于廳事如祠堂之儀,以搭帷幄于廳事東北。若廳事無兩階,則畫出來。 6、當(dāng)天天初亮,設(shè)冠服。三加的服裝按照一加再加三加,依次由南向北放到

49、帷幄中的桌子上,領(lǐng)子朝東,在北面再放置盞盤。冠帽則各以一盤盛之,蒙以帕,以桌子陳于西階下。長子則布席于阼階上之東少北,西向;眾子則少西,南向。宗子自冠則如長子之席,少南。 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階下,少東,西向。子弟親戚童仆在其后,重行西向北上。擇子弟親戚習(xí)禮者一人為儐立于門外西向,將冠者童子裝在房中,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立于主人之右,尊則少進,卑則少退。宗子自冠則服如將冠者,而就主人之位。 賓至,主人迎入升堂。賓擇其子弟親戚習(xí)禮者為贊。賓盛服至門外,東向立。贊者在右,少退。儐者入告主人,主人出門左,西向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者,贊者報揖主人,遂揖而行。賓贊從之入門,分庭而行,揖讓而至階

50、,又揖讓而升。主人由阼階,先升,少東西向。賓由西階繼升,少西東向。贊者盥帨,由西階升,立于房中,西向。擯者筵于東序,少北西向。將冠者出房,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從出迎賓入,從主人,后賓而升,立于主人之右,如前。 7、三加: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出房立于席右,向席。贊者取櫛,置于席左,興,立于將冠者之左。賓揖將冠者,即席西向跪。贊者即席如其向跪,進為之櫛,合紒,施掠。賓降,主人亦降,賓盥畢,主人揖,升復(fù)位。執(zhí)事者以冠巾盤進,賓降一等受冠笄,執(zhí)之正容,詣將冠者前,向之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蹦斯蚣又Y澱咭越砉蜻M,賓受,加之,興,復(fù)位,揖。冠者適房,釋

51、童子服,服深衣,加大帶,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若宗子自冠,則賓揖之就席,賓降盥畢,主人不降。 賓揖。冠者即席,跪。執(zhí)事者以帽子盤進,賓降二等受之,執(zhí)以詣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謹(jǐn)爾威儀,淑順爾德,眉壽永年,享受胡福?!蹦斯蚣又d,復(fù)位,揖。冠者適房,釋深衣,服皂衫革帶,系鞋,出房立。 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執(zhí)笏。若無官,襕衫,納靴。禮如上,惟執(zhí)事者以幞頭盤進,賓降沒階受之,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辟澱邚孛保e乃加幞頭。執(zhí)事者受帽,徹櫛入于房。 8、醮子:若為長子,則賓者改席于堂中間少西,南向。眾子則仍故席。贊者酌

52、酒于房中,出房立于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就席右,南向。乃取酒詣席前北向祝之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惫谡咴侔?,升席,南向,受盞。賓復(fù)位,東向答拜。冠者進席前,跪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興,降席,授贊者盞,南向再拜。賓東向答拜。冠者遂拜贊者。贊者在賓左,東向少退答拜。 9、字冠者:賓降階東向。主人降階西向。冠者降自西階,少東,南向。賓字之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敝偈寮疚ㄋ?。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辟e或別作辭,命以字之之意亦可。 10、賓請退。主人請禮賓,賓出就次。 11、主人

53、以冠者見于祠堂。若冠者私室有曾祖、祖以下祠堂,則各因其宗子而見;自為繼曾祖以下之宗則自見。 12、冠者見于尊長:父母堂中南面坐,諸叔父兄在東序,諸叔父南向,諸兄西向,諸婦女在西序,諸叔母姑南向,諸姊嫂東向。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為之起。同居有尊者,則父母以冠者詣其室拜之,尊長為之起。還就東西序,每列再拜應(yīng)答,拜者答拜。若非宗子之子,則先見宗子及諸尊于父者于堂,乃就私室見于父母及余親。若宗子自冠,有母則見于母如儀,族人宗之者皆來見于堂上,宗子西向拜其尊長,每列再拜,受卑幼者拜。 13、禮賓:主人以酒饌延賓,及賓贊者。酬之以幣而拜謝之。幣多少隨宜,賓贊有差。 14、冠者遂出見于鄉(xiāng)先生及父之執(zhí)友。冠者

54、拜,先生執(zhí)友皆答拜。若有誨之,則對如對賓之辭,且拜之,先生執(zhí)友不答拜。 3、要義與沿革: 自儀禮有成文,歷代漢政權(quán)、漢化政權(quán)皆有禮儀行之,澤被殊俗,至今,韓國、日本,猶存遺意。冠禮之核心乃為冠者加冠,示成人也,為冠者醮酒,示行禮也。儀禮,緇布冠、玄端為成人燕居之服;皮弁、素積為朝會天子之服;爵弁、爵鞸為祭祀之服。一如宋代,深衣為通用禮服;皂衫為處士服,襕衫為進士服,表冠者之進學(xué);公服為官服,示以學(xué)而優(yōu)則仕儀禮士冠禮曰:“無大夫冠禮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笨芍^振聾發(fā)聵,惜后世未能繼承另外,由于古人刪繁就簡或趨于世俗,冠禮往往不確,有婚前匆匆加畢者,有兩加而盡者,有三加用四方平定巾

55、、襕衫者,亦有為諸子集體冠禮者明代冠禮頗盛,有以學(xué)業(yè)為據(jù)者,故有弟已加冠,而兄猶總角者。明代庶人冠禮雖無網(wǎng)巾,但明代成年皆網(wǎng)巾,此與童子區(qū)別。明代有字學(xué),專為冠禮取字用。至滿清剃發(fā)后,猶有冠禮者嗚呼!三加之后便是剃頭之始;禮儀之始,卒成衣冠之終不知其詳也。 附笄禮:女子許嫁,或年十五,雖未許嫁亦笄。母為主,若女子父親為宗子,或雖非宗子而與宗子不同居,則在中堂舉行笄禮;若非宗子而與宗子同居,則在私室舉行。其禮儀與冠禮基本一樣。只是賓要選姻親之賢達(dá)知禮的婦人,且不需要贊者。服裝歷來缺少資料,唯朱子家禮中說用背子冠笄,不知是否也有三加,存疑。 喪禮 1、喪服: 斬衰(cui1):用最粗的生麻布做,衣

56、邊散著線頭,不加修飾。首绖粗約九寸,根端在左耳,然后繞過額、頸,末端壓在根部上。腰绖,粗為首绖的五分之一。喪冠用一條繩子屈繞之,多余部分垂下為纓,繩是縫在冠的右側(cè)的。冠密度六升(每升八十縷),冠前后多余部分向外縫納。衰密度二百四十縷。用菅草做鞋,鞋兩頭多余部分向外縫納。竹子做杖,高與心臟平。喪帶用粗麻絞合而成。 女子斬衰:用密度四百八十縷的布做總束發(fā),束發(fā)后留下六寸長。用做箭的竹子做笄,一尺長。髽(zhua1,去掉纚,用麻盤發(fā)),余同上。 (三年。主要是為父喪,妻為夫。從明代開始,母喪也以斬衰。) 2、齊(zi1)衰:用粗麻布做,鎖衣邊。首绖同斬衰腰绖,一端在右耳,從前額繞至頸后,再回到右耳,麻的末端壓在麻根下,束起。腰绖再減五分之一。绖用牡麻。喪冠以略粗的布,布纓帶。喪杖用桐木削制而成。喪帶用布。 (三年:周代,父卒為母,母為嫡長子。唐代,為母皆三年齊衰。明代則母喪用斬衰了。) (杖期(一年):主要是為嫁母、出母,夫為妻。) (不杖期(一年):不用喪杖,穿麻屨。很復(fù)雜,主要為兄弟吧。) (五月,周禮沒有這一項。為曾祖父母。) (三月,邊側(cè)縫齊,绖用牡麻。為高祖父母,為不同居的繼父。) 3、大功:用粗的熟麻布做。首绖如齊衰腰绖,腰绖再減五分之一。绖用牡麻。 (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