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自然辯證法,概論,2,第一講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chuàng)立,3,本講內容,緒論:什么是自然辯證法(69) 古代樸素自然觀(1116) 近代形而上學自然觀(1827)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2935),4,緒論:什么是自然辯證法?,5,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的由來,自然辯證法原是恩格斯一部著作的名稱。這部著作主要論述自然界的客觀辯證規(guī)律和自然科學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問題,闡明辯證法不僅存在于社會生活和人類思維中,也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 恩格斯的這本書寫于1873年至1886年間,是一部未完成的書稿,它由10篇論文、一批札記和片斷組成。恩格斯生前未曾發(fā)表。恩格斯逝世30年后的1925年,蘇聯(lián)以自然辯證法為書名首次出版了這本書。 恩格斯的這一著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新領域自然辯證法,并成為這個學科的奠基性著作。,6,自然辯證法的對象和內容,自然界的辯證法(自然觀):探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規(guī)律。 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辯證法(科學技術觀):探討作為一種認識現象的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科學技術研究的辯證法(科學技術方法論):探討人類通過科學技術實踐活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規(guī)律。 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辯證法(科學技術與社會):探討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一般規(guī)律。,7,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哲學性質 自然辯證法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哲學,在學科分類中屬于哲學門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分支。 交叉性質 自然辯證法橫跨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領域,是“理科中的文科”,又是“文科中的理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交叉性。 中介性質 自然辯證法是介于哲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二級學科,它的抽象性和普適性比自然科學大,比哲學小,是一個中間層次。,8,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提高哲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辯證思維 自然辯證法是哲學性質的學科,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學習自然辯證法可以幫助我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科技觀和掌握科學方法論,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辯證關系并學會辯證思維方法。 拓寬知識視野,樹立科學精神 自然辯證法文理交叉,蘊涵著科學文化的職能。學習自然辯證法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擴大知識面,了解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科技意識,樹立科學精神,從而有助于提高分析社會問題和辨別偽科學的能力。,9,古代樸素自然觀,10,何謂自然觀?,自然觀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是人們對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是用哲學范疇和科學規(guī)律表達的自然圖景。 自然觀由自然科學的水平所決定,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自然觀。唯物主義自然觀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現代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此外,20世紀以來在總結現代自然科學新成就的基礎上產生的系統(tǒng)自然觀和生態(tài)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豐富和發(fā)展。,11,古希臘的自然哲學與自然科學,古希臘時代,由于自然科學還處在萌芽之中,自然界很多現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出于探究世界奧秘的沖動,學者們企圖不依賴科學試驗材料,而單憑抽象的理論思維和邏輯推理,來建立一種凌駕于自然科學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學的關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自然哲學。這種哲學實際上也就是當時的自然科學。它所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宇宙是由什么構成的。圍繞著這個問題,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學派林立。最早出現的是泰勒斯所創(chuàng)立的米利都學派。泰勒斯作為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留下了一句名言:“萬物源于水”。 縱觀古希臘的自然哲學或自然科學可以看出,古希臘時代的自然知識被囊括在哲學之中,自然哲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原始形態(tài)揭開了人類科學地認識自然界的序幕。雖然其中許多觀點只是“天才的猜測”,但對后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2,中國古代對自然的認識,中國沒有古希臘那樣的自然哲學體系,但對于世界的本原、宇宙的結構、物質的運動等也有自己的認識。 中國古代殷商時期就產生了“陰陽說”和“五行說”,到戰(zhàn)國時期已經具備完整的形態(tài)。 “陰陽說”認為,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之別,陰陽交感產生萬物,陰陽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五行說”認為,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且“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即五行之間存在著相互依 賴、相互轉化的關系。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元氣說”的辯證思 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 “元氣”希微無形,但充滿宇宙太空。,陰陽太極圖,13,古代樸素自然觀的特點,自發(fā)的唯物主義傾向 古代自然哲學家從直覺出發(fā),從整體來觀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質構成的認識,對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實質上是正確的回答。 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認為自然界及其構成自然界的本原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兩個方面,看到了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直觀、思辨和猜測的性質 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對世界的認識是籠統(tǒng)的和模糊的,達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確程度,因而他們的自然觀難免具有樸素性、直觀性、猜測性和思辨性等特點。,14,什么叫思辨?以芝諾悖論為例,思辨就是運用邏輯推導進行理論上的思考。 “運動是不可能的” 芝諾的證明:移動位置的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先到達路程的一半的地方,但要走完這一半的路程,又必須先經過這一半的一半,如此遞推下去,物體最終只能停在原地不動,所以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是一位才思敏捷的哲學家。他曾經四處游說,宣傳“運動不可能”的主張。他的這個結論是難以接受的,但人們又無法反駁他的論證過程。,15,思辨的另一個例子,安瑟倫(Anselmus,10331109)是中世紀經院哲學家,他關于“上帝是存在的” 的“本體論證明”,是思辨的一個典型例子。 證明: 因為,上帝是一個被設想為無與倫比的東西(即上帝是無限完滿的); 又因為,被設想為無與倫比的東西不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實際上存在(即完滿的東西必定具有存在的屬性,不具有存在屬性的東西就談不上完滿); 所以, 上帝(實際上)存在。,16,近代形而上學自然觀,17,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學的開端,在這部著作中,哥白尼明確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轉的同時,還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公轉,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這就是著名的“日心說”。 “日心說”的提出,給宗教神學自然觀以致命的打擊,推翻了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被教會奉為金科玉律的托勒密天文學體系,是向宗教神學發(fā)出的挑戰(zhàn)書,在哲學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科學上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這個劃時代的事件后來被康德稱為“哥白尼革命”。,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經過30多年的天文觀測之后,寫成了天體運行論一書,并于1543年臨終之際出版。這部劃時代的著作揭開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序幕,引發(fā)了自然觀的革命性變革。,18,天空立法者第谷與開普勒,丹麥第谷(15461601),德開普勒(15711630),為了給“日心說”提供更充分的證據,德國學者開普勒對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留給他的長達21年的觀測資料進行了整理和計算,提出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行星運動三定律”。,19,行星運動的三定律,軌道定律 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面積定律 在相等的時間內,行星到太陽的連線掃過的面積相等。即行星靠近太陽時,距離小,速度快,遠離太陽時,距離大,速度慢。 調和定律 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們軌道半徑的立方成正比。即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公轉周期越長。,20,伽利略近代科學與近代科學方法論之父,為了捍衛(wèi)和發(fā)展“日心說”,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利用自己制造的望遠鏡對太陽系進行了觀察。他發(fā)現月亮表面高低不平,這說明天上和地上一樣沒有區(qū)別;發(fā)現木星有4顆衛(wèi)星,說明木星也是一個中心。他還發(fā)現太陽上有黑子,并根據這種現象推斷出太陽自轉周期。伽利略根據他的觀察資料于1632年出版了關于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支持并發(fā)展了哥白尼的學說,為此教會將他判處終生監(jiān)禁。 伽利略還研究了地面物體的運動,發(fā)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拋物體運動定律。他以一系列關于物體運動的實驗,推翻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傳統(tǒng)的運動觀念,并以精密的數學形式來表述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從而開創(chuàng)了科學實驗與數學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意伽利略(Galileo,15641642),21,牛頓 經典力學的集大成者,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吸取前人和同時代人成果的基礎上,對哥白尼學說、開普勒三大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等加以綜合,系統(tǒng)地制定了古典力學的基本原理,使經典力學進入了全盛時期。 牛頓把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歸結為三條運動基本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由此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從而把地上和天上兩種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都概括在一個嚴密的理論之中。,英牛頓(Newton,16421727),22,牛頓力學的基本思想,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集大成,慣性是物質的本質屬性,物質自身沒有改變狀態(tài)的能力。 各種復雜的運動形式都可以還原為簡單的機械運動。 運動只能改變物體的速度與位置,而不能改變其質量。 存在“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 可以用嚴格的數學公式表達自然界的因果關系,并可以精確預言運動的結果。 物質微粒可以無限地分割,自然界可以還原為簡單粒子的集合。,23,嚴格決定論“拉普拉斯妖”,根據牛頓的力學理論,一個物理系統(tǒng)的未來一切時刻的行為,都由系統(tǒng)內部所有物體在某一給定時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體上的力完全而精確地確定。拉普拉斯據此認為,可以把宇宙的目前狀態(tài)看作宇宙的過去狀態(tài)的結果,同時又把它看作今后接著發(fā)生的事件的原因。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個“智能生物”(intelligence),他不僅知道一定時刻支配宇宙運動的所有作用力和組成宇宙的一切物體的位置,而且還具有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這個智能生物就能按照力學規(guī)律推算出整個宇宙的過去狀態(tài)和未來狀態(tài),并將所有運動納入同樣的公式中。對這個智能生物來說,不存在任何不確定的東西,未來與過去,都能清晰地呈現在他的眼前。后人把拉普拉斯所假定的這個智能生物稱為“拉普拉斯妖”。,24,關于“形而上學”理解形而上學自然觀的前提,“形而上學”一詞是西語“metaphysics”的意譯,這個詞直譯是“在物理學之后”,用以指亞里士多德有關自然事物的著作之后的一些著作。 “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漢語表達方式來自古漢語典籍周易中的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學”的原初意思與“哲學”相同,后來演變成與辯證法相對的一個概念,指一種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世界的世界觀。,25,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就是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學觀點,它的中心內容是自然界絕對不變。它認為自然界的一切從來如此、永遠如此。萬事萬物只是在空間上彼此并列著,沒有時間上的歷史發(fā)展。如果有變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并且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動所致。 形而上學自然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認識論的根源性。歷史的必然性是指這種自然觀是與較低水平的生產力和較低水平的自然科學緊密相聯(lián)系;認識論的根源是指它的形成受自然科學分門別類研究方法的影響。,26,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意義與局限,意義:摒棄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直觀性、猜測性和思辨性,強調經驗的和實證的研究方法,主張把對象分析、還原為它的終極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這些因素重建為一個整體。這種分析還原的研究方法對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局限: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27,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28,打開機械自然觀缺口的科學成就,“星云說” 1755年,康德發(fā)表了自然通史與天體論一書,提出了太陽系是從一團塵埃微粒組成的彌漫星云中通過吸引與排斥的矛盾運動逐漸發(fā)展成為有秩序的天體系統(tǒng)的。1796年,拉普拉斯提出類似的假說,并對此進行了數學和力學的論證。 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國化學家維勒成功地用無機物(氰、氨及其化合物)人工合成有機物尿素,打破了無機物與有機物不可逾越的觀念。 地質“漸變論” 1833年英國地質學家賴爾在地質學原理一書中,以地球的緩慢變化來說明其上的動植物等一切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變的結果,形成對居維葉“災變說”的對立與否定。,29,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細胞學說。 1838年,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發(fā)表關于論植物起源的資料一文,指出植物是由細胞組成的。1839年,德國生物學家施旺發(fā)表關于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的一致性的顯微研究一文,指出動物也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學說的提出,揭示了生命物質的統(tǒng)一性機制,發(fā)現了動植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 19世紀40年代,邁爾、焦爾等人通過各自的途徑發(fā)現,存在于自然界的熱、光、電、磁等不同的物理現象,實際上是能量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轉化的表現,從而打破了形而上學關于無機物之間沒有聯(lián)系的舊觀念。 生物進化論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事實論證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種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歷史,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30,問題討論,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出現的自然科學成就,描繪了一幅怎樣的自然圖景?,31,19世紀科學成就的哲學意蘊,19世紀的科學成就表明:天體在演化,地質在變遷,無機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轉化的,無機自然界與有機自然界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生物界的一切有機體都有其統(tǒng)一的物質基礎,任何生物物種和生物個體也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歷史。 這就是說,過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自然現象,現在被證明是統(tǒng)一的物質運動的不同形式;過去被看作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現在被證明是逐一形成的,它們不僅在空間上展示出多樣性,而且在時間上有其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的歷史。 這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生動地展示了自然界的辯證性質,揭示了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永恒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體。至此,一種新的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出現,就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32,如何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做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流動和循環(huán)中運動著?!?恩格斯自然辯證法,33,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質的; 物質的運動是不滅的; 意識是物質高度發(fā)展的產物;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形式;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 人類是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現實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34,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特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tǒng)一。 天然自然與人化自然的統(tǒng)一。 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tǒng)一。,35,思考題,何謂自然觀?它與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有何聯(lián)系? 在人類歷史上,唯物主義自然觀經歷了哪幾個重要形態(tài)?試評述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論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和特征。,第二講,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新發(fā)展 系統(tǒng)自然觀,本講內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的系統(tǒng)性 自然界的層次性 自然界的系統(tǒng)演化 自然界的演化過程 自然界的演化方式 自然界的演化方向,自然界的物質性,物質概念的發(fā)展,阿那克西美尼,德莫克利特,關于物質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自然界本原的理解。,火,原子,氣,水,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原子,物質究竟是什么:列寧的物質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列寧像,自然界物質形態(tài)的多樣性,以空間尺度為標準,自然界的物質形態(tài)可分為宇觀、宏觀和微觀三個領域。宇觀領域有億萬天體構成的天體系統(tǒng),宏觀領域有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微觀領域則有350種左右的基本粒子。 以物質的聚積狀態(tài)為標準,通常把各種物質形態(tài)歸結為三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但這只是地球上人們經常接觸的物質形態(tài)。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人們接觸更多的則是下面的物質形態(tài):等離子態(tài)和超固態(tài)。此外,有人主張物質的聚積狀態(tài)除了上述五種形態(tài)外還有第六態(tài)真空場,第七態(tài)反物質,第八態(tài)暗物質。,自然界物質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性,自然界萬物在化學元素上具有統(tǒng)一性。 自然界物質形態(tài)在基本粒子上具有統(tǒng)一性。 自然界各種物質形態(tài)之間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方面具有統(tǒng)一性。 實物和場之間也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的。,從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引出的問題,為什么簡單的、低層次的物質組合起來就可以形成復雜的、高層次的物質?為什么低層次物質僅僅是不同的排列組合或數量增減就能產生諸如放射現象、不可逆現象以及自我選擇、自我繁衍和自由意志等低層次物質所不具有的復雜而多樣的屬性呢?,自然界的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觀念的引進系統(tǒng)的含義,所謂系統(tǒng),是指由若干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與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它包括以下幾層涵義: 系統(tǒng)是由(至少兩個)要素組成的,離開了要素就談不上系統(tǒng),單個要素也不能構成系統(tǒng); 要素與要素之間不是胡亂的堆積,而是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有機聯(lián)系; 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使它們形成了特定的整體結構并產生了適應環(huán)境的特定功能。,系統(tǒng)是普遍存在的嗎?,一個物質客體,如果它的組成部分之間沒有相互作用和相互聯(lián)系,那么這個客體就缺少整體性,即整體不具有原則上區(qū)別于其部分的新質,因而這個物質客體也就不是系統(tǒng),而只是一個堆積物。 但是,堆積物這種非系統(tǒng)方式只不過是系統(tǒng)方式的極限情況。因為內部完全沒有相互作用,整體等于部分之和的純粹堆積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即使一堆瓦礫也可以看做一個系統(tǒng),因為這堆瓦礫具有大量的壓力關系、引力關系。因此,自然界的一切物質客體都是系統(tǒng),系統(tǒng)是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方式。,自然界系統(tǒng)的類型,從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關系分:孤立系統(tǒng)、封閉系統(tǒng)、開放系統(tǒng)。 從系統(tǒng)內發(fā)生的實際過程分:物理系統(tǒng)、化學系統(tǒng)、生命系統(tǒng)。 從人對自然物的參與程度分:天然系統(tǒng)、人工系統(tǒng)、復合系統(tǒng)。 從系統(tǒng)內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點分:線性系統(tǒng)、非線性系統(tǒng)。 從人對自然物的認識程度分:黑系統(tǒng)、白系統(tǒng)、灰系統(tǒng)。 從系統(tǒng)所處的狀態(tài)分:處于平衡態(tài)的系統(tǒng),處于近平衡態(tài)的系統(tǒng),遠離平衡態(tài)的系統(tǒng)。,自然界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整體性:系統(tǒng)出現了它的組成部分所沒有的性質或者失去了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質。 相關性:系統(tǒng)的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 有序性:系統(tǒng)的要素與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遵循著某種規(guī)則。 自組織性:系統(tǒng)能夠自我發(fā)動,把分散的要素統(tǒng)一起來形成系統(tǒng)。,自然界的層次性,層次的概念及其特點,所謂層次,是指一方面系統(tǒng)由一定的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層的要素組成的子系統(tǒng),另一方面系統(tǒng)自身又是更大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層次性體現了物質系統(tǒng)的縱向聯(lián)系。 層次結構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低層系統(tǒng)對高層系統(tǒng)具有構成性關系,高層次系統(tǒng)對低層次系統(tǒng)具有包含關系;其二,同一層次的系統(tǒng)之間存在相干關系。,自然界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 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生物個體種群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 非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 夸克基本粒子(強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地面上的宏觀物體行星(包括衛(wèi)星)恒星星系星系團總星系,系統(tǒng)層次存在的物理依據結合能,結合能是指物質粒子結合成一個系統(tǒng)時所放出的能量,它反映了系統(tǒng)內要素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一般來說,層次越深,尺度越小,結合能越大,越不容易分離,因而該層次的物質系統(tǒng)就越穩(wěn)定。這就是為什么感冒發(fā)燒的溫度足以殺死我們體內的細菌卻不能同時分解體內的高分子的原因,也是為什么破壞一個原子核只有在高能加速器中才能做到的原因。,系統(tǒng)層次結構的必然性概率選擇,問題:為什么系統(tǒng)的演化不是從最簡單的元素直接聚合為復雜的系統(tǒng),而是以層次為中間過度形式層層推進的呢? 西蒙的論證:假定甲乙二人都用1000個零件組裝鐘表,每裝100個零部件有一次受干擾的機會使組裝工作必須從頭再來。甲分三層進行組裝,每個部件由10個零件組裝而成,他必須完成111個分部組件。而乙不分層,一氣呵成,直接將1000個零件組裝成鐘表。西蒙通過概率計算得到結果:乙完成一只鐘表所需的時間平均為甲的4000倍。西蒙由此得出結論:演化過程中產生多層次的物質系統(tǒng)的概率,比產生無層次結構的物質系統(tǒng)的概率大得多。于是,自然選擇就決定了現實世界是一個具有層次結構的物質系統(tǒng)。,層次結構中的因果關系,低層次系統(tǒng)作為高層次系統(tǒng)的基礎和根源,在高層次系統(tǒng)中引起一定的結果,構成上向因果關系。 高層次系統(tǒng)對低層次系統(tǒng)的控制、支配作為原因,在低層次系統(tǒng)中引起某些結果,構成下向因果關系。 上向因果鏈的存在,提供了從低層次規(guī)律入手認識高層次現象的可能性;下向因果鏈的存在,則保證了從高層次規(guī)律出發(fā)對低層次現象進行解釋和預言的可能性。,自然界的演化過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關于宇宙演化的假設有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大爆炸宇宙論。根據這一假設,目前人類觀測所及的宇宙起源于150億年前一個超高溫、超高密的“原始火球”大爆炸。這個原始火球可以看作宇宙的胚胎。其物質形態(tài)和爆炸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爆炸開始后,宇宙便不斷地膨脹,溫度由熱變冷,物質密度由密變疏,并先后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基本粒子階段、輻射和核合階段、實物階段。,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是伴隨著太陽、太陽系的形成而形成的?,F代天文學認為,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中曾經有一個龐大的星云,由于自身引力而收縮,在收縮的過程中產生了漩渦。漩渦使星云碎裂成許多星云塊,其中有一塊就是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云。它在收縮與旋轉過程中,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外層部分形成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和若干小行星。 根據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測得地球的年齡大約是46億年。地球的演化經歷了以下兩大歷史時期:天文時期和地質時期。天文時期,形成圈層;地質時期,發(fā)生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生命的起源,現代生物學認為,生命的物質承擔者是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體的多分子物質體系。生命起源于30多億年前,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是簡單分子合成有機小分子,二是有機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三是生物大分子結合為原始生命。 對于第三個階段的內在機制,人類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當具有催化功能的原始蛋白質和能起模板作用的原始核酸一旦產生并結合為多分子體系時,真正的原始生命就隨之而誕生了。,生物的進化,原始生命出現后,最初形成的是非細胞形態(tài),自己不會制造有機物,過著異氧和厭氧的生活。經過長期演化,外膜的成分和結構逐漸復雜化,形成了細胞膜,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質交換。與此同時,其內部也出現了具有不同功能的顆粒,如核質、核蛋白粒、氧化粒等,形成了原始細胞。原始細胞的形成,標志著生命演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大約17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具了遺傳和代謝功能的真核細胞。這是生物進化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轉折點。 大約5億年前,在真核細胞的基礎上,單細胞生物發(fā)展為多細胞生物,進而分化為植物和動物。 大約1000萬年前,哺乳動物靈長類的一個分支古猿,又分化出了人類。,自然界的演化方式 自然過程的自組織性,自組織的概念,所謂自組織,是指系統(tǒng)的有序結構不是通過外部指令的干預形成的,而是通過系統(tǒng)要素之間的相干性、協(xié)同性或某種默契自發(fā)形成的。自組織的實質在于相干協(xié)同。 協(xié)同論的創(chuàng)始人哈肯認為,系統(tǒng)內部大量的微觀組織通過相互關聯(lián)的運動即協(xié)同作用創(chuàng)造了一只“看不見的手”,驅動著系統(tǒng)各個部分排列起來,以同樣的方式行事。哈肯把這只能安排一切的“看不見的手”,稱為“序參量”。,隨處可見的自組織現象,花崗巖中的環(huán)狀結構,有規(guī)則的六角形雪花,天空中的云形成魚鱗狀排列,自組織的經典案例之一貝納德對流,1900年,法國學者貝納德做實驗時發(fā)現,如果在一個水平容器中放一薄層液體,上下各與一個很大的恒溫熱源板接觸,當兩板溫度相當時,液體處于平衡態(tài)。從底部均勻緩慢地加熱液體,由于溫度差的存在,熱量會不斷向上傳遞,開始熱能的傳遞是以傳導方式進行,液體沒有任何宏觀的運動。當加熱到一定程度,上下兩板的溫度差達到某一臨界點時,液體中熱量傳遞改變?yōu)橐詫α鞣绞竭M行,液體會突然出現規(guī)則的多邊形圖案。這一現象被稱作“貝納德對流”。,貝納德對流產生的規(guī)則花紋,自組織的經典案例之二激光,物理學家哈肯發(fā)現,當外界向激光器輸入的功率小于某個臨界值時,每個處于激光狀態(tài)的原子都獨立地無規(guī)則地發(fā)射光子,頻率和相都無序,整個光場系統(tǒng)處于無序狀態(tài),激光器就像普通燈泡一樣。當輸入功率大于臨界值時,就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現象,各原子不再獨立地互不相關地發(fā)射光波了,它們集體一致地行動,不同原子發(fā)出的光的頻率和相都變得十分有序,這就是激光。,自組織形成的條件,開放性、遠離平衡態(tài)(前提) 熱力學中的熵增原理是相對封閉系統(tǒng)和平衡態(tài)系統(tǒng)而言的。遠離平衡態(tài)的開放系統(tǒng),通過與外界環(huán)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可以從原來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有序的狀態(tài)。 非線性相互作用 (根據) 非線性相互作用是一種復雜的相互作用,它不是少量幾種作用的簡單疊加,而是多種作用耦合而成的整體效應。這種效應使得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圍內協(xié)調運動,從而導致系統(tǒng)新質的出現。 隨機漲落(誘因) 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統(tǒng)所構成的體系,總是經常不斷地受到來自系統(tǒng)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的擾動,使得系統(tǒng)在某個時刻并不精確地處在統(tǒng)計平均值上,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離,這種微小的偏離就是漲落。漲落經過非線性的反饋機制而被放大,使系統(tǒng)躍遷到一個新的穩(wěn)定有序狀態(tài)。,漸變還是突變?,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演化形式,所有的演化形式都可以抽象為兩種最基本的演化形式:漸變與突變。 自然界中,當某一具體自然物的演化表現為緩慢、逐漸和連續(xù)的形式,這種演化就稱為漸變。但是,當同一自然物的演化表現為短暫、變化強度迅速激烈、變化量大、呈現出間斷性特征時,這種演化就稱為突變。 縱觀自然界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漸變是自然界演化的主要形式,它比突變表現得更普遍、更經常。,自然界的演化方向 自然過程的不可逆性,可逆還是不可逆?,如果系統(tǒng)從某一狀態(tài)轉變到另一狀態(tài)后,能夠再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并且同時使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也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這樣的過程就是可逆過程;反之,若系統(tǒng)及其環(huán)境一經變化之后就不能回復,這樣的過程就是不可逆過程。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屬性,自然界不會在演化的過程中走回頭路,不會再看已經破壞的模型,所謂可逆過程,只不過是在一定條件下,忽略了某些因素之后的理論抽象或理想狀態(tài),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赫拉克利特河流”時間之矢的含義,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F=mdrdt中,時間以平方的形式出現,這意味著方向性被抹掉了,用t置換t,方程的形式保持不變。因此,對牛頓力學而言,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區(qū)別的。 熱力學第一次將時間箭頭引入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一個孤立系統(tǒng)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單調增加,直至達到熱力學平衡態(tài)時趨于極大。這一定律指明了不可逆過程的方向性,即“時間箭頭”只能指向熵增大的方向。,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進化還是退化?,所謂進化,是指系統(tǒng)從無序到有序、從低序到高序、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是事物復雜性和多樣性增長的過程。所謂退化,是指系統(tǒng)從有序到無序、從高序到低序、從復雜到簡單的變化,是事物復雜性和多樣性減少的過程。 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的“熱寂說”,與達爾文提出的生物進化論,分別揭示了退化與進化這兩種相反的演化趨勢,它們是對立的,但又是統(tǒng)一的,首先,進化與退化相互包含;其次,進化與退化同生共存;最后,進化與退化相互轉化。,結語:系統(tǒng)自然觀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基本內涵 揭示了自然系統(tǒng)不僅存在著而且演化著;自然系統(tǒng)不僅是確定的,而且會自發(fā)地產生不可預測的隨機性;自然系統(tǒng)不僅是簡單的、線性的,而且是復雜的、非線性的。 重大意義 豐富和發(fā)展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提供了系統(tǒng)思維方式。,思考題,試述系統(tǒng)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征。 怎樣理解自然界的演化是進化與退化的辯證統(tǒng)一? 試述自組織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統(tǒng)演化的自組織機制、基本條件。,73,第三講,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自然觀 生態(tài)自然觀,74,本講內容,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 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tài)自然觀,75,古詩欣賞,憑欄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還,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與不寄間, 妾身千萬難。,76,古詩里的邏輯:二難推理,如果給丈夫寄去衣服,怕他收到衣服后不回來; 如果不給丈夫寄去衣服,又擔心他會挨凍受寒; 或者寄或者不寄 總之,都是叫人為難,77,另一個列子,春秋時,鄭勵公和雍糾合謀要除掉在鄭國專權的祭足,決定第二天動手。由于祭足是雍糾的岳父,雍糾回到家時不免神色不安,被她妻子祭氏察覺,再三追問下,雍糾吐出了實情。這時的祭氏就面臨著一個二難推理: 如果去告發(fā),則丈夫活不成; 如果不去告發(fā),則父親活不成; 或者告發(fā),或者不告發(fā); 總之,或者丈夫活不成,或者父親活不成,78,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生存悖論,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fā)展,必然要消費自然。一旦對自然或環(huán)境進行了消費,就一定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而要想不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人就不能消費自然,但不消費自然,人就無法生存。于是,整個人類就面臨著如下的二難推理: 如果消費自然,必然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危及人的生存; 如果不消費自然,則又無法獲得生活資料,同樣危及人的生存; 人類或者消費自然,或者不消費自然; 總之,人類難以生存。,79,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的表現,人口激增 公元初2.3億,1830年10億,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7年50億,1999年60億。 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短缺 土壤過分流失與土地的沙漠化擴大,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生物多樣性銳減,礦物資源也處在衰退之中。 環(huán)境污染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80,對“生態(tài)危機”的反思,針對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人們進行了多元的分析和思考。其中,對環(huán)境問題的人文反思是學術界最熱門的話題。許多學者認為,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諸多因素中,觀念的因素是最深層次的原因。 什么是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觀念的原因呢?國內外許多學者都認為,它就是自古以來就已形成的一種傳統(tǒng)觀念人類中心主義。,81,什么是人類中心主義?,所謂人類中心主義,是指在地球上,人類是萬物的主宰者,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圍繞人類而存在的,都是以人為中心的。離開了人,一切都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人類中心主義分為古代人類中心主義、近代人類中心主義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82,古代人類中心主義,“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逼樟_泰戈拉 植物的存在是為了給動物提供食物,動物的存在則是為了給人類提供食物,由于大自然不可能毫無目的地創(chuàng)造任何事物,因此,所有的動植物肯定都是大自然為了人類而創(chuàng)造的。亞里士多德 理性是人的本質,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將自己和其他存在物區(qū)別開來。理性本身就具有內在價值,因而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動植物沒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康德,83,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近代人類中心主義認為,非人類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價值,不具有內在價值,不是我們倫理體系的原初成員,道德只與理性存在物有關;用道德原則調節(jié)自己行為的能力是獲得道德權利的基礎,非人類存在物不具有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所以它們沒有道德權利。因此,人類有權絕對支配、統(tǒng)治、處置自然,只要這樣做不損害他人的利益。,84,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自然沒有內在的價值,一切以人類的利益和價值為中心,以人為根本尺度去評價和安排整個世界。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在繼承近代人類中心主義基本主張的同時,拋棄了它的不合理之處,增加了保護環(huán)境的內容,承認人應該倫理地對待自然,強調要從人類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出發(fā)來協(xié)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85,什么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是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對的一種理論訴求,它將人類中心主義看作是目前各種環(huán)境問題的根源,力圖跳出人類中心主義,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們認為,人不是萬物的尺度,相反, “萬物是人的尺度”。這就把人從生物共同體的中心位置拉了下來,賦予其它生物與人類同等的權利。 非人類中心主義主要有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tài)中心主義三種形式。,86,動物權利論,動物權利論,也叫動物解放論,這種觀點認為,動物特別是高等動物也有感受苦樂的能力,因此,它們理應與人類一樣享有道德上的平等,人類應把平等所依據的倫理原則推廣應用到動物身上,同等地關心每一個存在物的利益。,87,生物中心主義,法國學者史懷澤是生物中心論倫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觀。他認為,值得敬畏的生命不僅僅是人的生命,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它們之間沒有高低等級之分,那種認為人在自然界中處于最高地位的觀念,只是人們主觀上對生命進行的等級劃分,沒有任何理論依據。,88,生態(tài)中心主義,生態(tài)中心主義認為,生態(tài)倫理學必須把道德客體的范圍擴展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過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從這種角度看問題,人類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和生態(tài)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理應遵循生物共同體的行為規(guī)則,平等得對待其他成員。 與以往的生態(tài)倫理觀不同,生態(tài)中心主義更加關注生態(tài)共同體而非有機個體,因而是一種整體主義的觀念。生態(tài)中心主義包括淺層生態(tài)學(或大地倫理學)和深層生態(tài)學。利奧波德是前者的主要代表人物,納斯則是后者的代表人物。,89,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員大地倫理思想,利奧波德在他所創(chuàng)立的大地倫理學中指出,要把人類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體的普通成員。他認為,人與大自然的其他構成者在生態(tài)上是平等的,因此,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成員應該成為人類道德關懷的對象,人類應該尊重這個生態(tài)共同體以及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他還強調,有機個體,包括個人,在重要性上總是低于生物共同體。,美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90,大自然也具有內在價值深層生態(tài)學,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是唯一的價值主體,大自然只具有工具價值,沒有內在價值。 羅爾斯頓的環(huán)境倫理學和納斯等人的深層生態(tài)學等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批判,明確指出大自然不斷具有工具價值,還具有內在價值。就是說,大自然存在一種內在的、獨立于人的價值。在人類帶來價值觀念之前,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價值了,即使所有意識都消失了,自然界本身的價值仍將留在自然界。,91,簡短的評論,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倫理發(fā)展軌跡表明,道德共同體和權利主體的范圍不斷擴大。生態(tài)中心主義所主張的“道德應包括人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把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視為一種由倫理原則來調節(jié)和制約的關系,認為大自然擁有權利,從思想史的角度看,這是一次革命, 是從人際倫理學到生態(tài)倫理學的革命。這場革命把人類由大自然的主宰變?yōu)榇笞匀坏钠胀ü瘢饤壛霜M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和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二元論的陳舊觀念,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思想資源。,92,人類中心主義的反駁,人類中心主義認為,非人類中心主義決不是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靈丹妙藥。因為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看來,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有價值,都值得人類關愛,保護環(huán)境不是為了人本身,而是為了自然,這樣,當人的權益和自然或動物的權益發(fā)生沖突時,將陷入尷尬的境地。在解決生存悖論時更是如此。一方面,他們要承認消費自然,另一方面又要放棄對自然的改造。消費自然會產生環(huán)境危機,放棄對自然的改造又會導致資源危機,二種結果都會危及人的存在??此粕埔獾臑楸Wo環(huán)境產生的非人類中心主義,不可能解決環(huán)境問題,在人的生存問題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它最終只能使人返回到以神秘的自然為中心的原始世界。 見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12期,“為自然抑或為人對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爭論的分析”,作者張純成。,93,問題討論(任選一題作為作業(yè)),關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目前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員”。你同意哪種觀點,為什么? 人類中心主義是否必然導致對環(huán)境的破壞?能否在承認人類中心主義的前提下有效地保護環(huán)境?,第五講 科學發(fā)現的邏輯與 科學證明的邏輯,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本講內容,歸納推理與歸納方法 簡單枚舉法(412) 探求因果聯(lián)系的五種方法(1320) 統(tǒng)計歸納法(2122) 歸納問題(休謨問題)(2324) 演繹推理與演繹方法 直言命題與三段論推理(2637) 假言命題與假言推理(3844) 歸納與演繹的比較(45),歸納推理與歸納方法,唐氏綜合癥是如何發(fā)現的?,正常人有23對46條染色體。唐氏綜合癥是患者第21對染色體比正常人多出1條。導致患兒先天弱智,外觀異常,并常伴有多器官畸形:如心臟、胃腸道和肢體畸形。,哥德巴赫猜想歸納概括,6=3+3; 8=3+5; 10=3+7; 12=5+7; 14=3+11; 6、8、10、12、14是大于4的偶數, 所以,所有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第六個雞蛋怎么樣?歸納預測,從盒子里拿出來的第一個雞蛋發(fā)臭了, 從盒子里拿出來的第二個雞蛋發(fā)臭了, 從盒子里拿出來的第三個雞蛋發(fā)臭了, 從盒子里拿出來的第四個雞蛋發(fā)臭了, 從盒子里拿出來的第五個雞蛋發(fā)臭了, 所有雞蛋上標明的保質日期都相同, 所以,第六個雞蛋也將是發(fā)臭的。,簡單枚舉法的一般公式,S1是P, S2是P, Sn是P, S1,S2Sn是S類的部分對象,且沒有發(fā)現有S不是P, 所以,所有S都是P(下一個S也是P)。,簡單枚舉法的局限與要求,簡單枚舉法的可靠性程度完全建立在枚舉事例的數量及其分布的范圍上。要提高簡單枚舉法結論的可靠性,必須至少遵循以下要求: 其一,被考察的對象的數量要足夠多;其二,被考察對象的范圍要足夠廣;其三,被考察對象之間的差異要足夠大。 通常把樣本過少、結論明顯為假的簡單枚舉法稱之為“以偏概全”、“輕率概括”。,簡單枚舉法的改進形式科學歸納法,雞大量食用發(fā)霉花生成批死去, 鴨大量食用發(fā)霉花生成批死去, 鴿大量食用發(fā)霉花生成批死去, 羊大量食用發(fā)霉花生成批死去, 白鼠大量食用發(fā)霉花生成批死去, 發(fā)現發(fā)霉花生含有大量黃曲霉素,而黃曲霉素與致癌有必然聯(lián)系, 所以,所有大量食用發(fā)霉花生的動物都會成批死去。,科學歸納法的一般公式,S1是P, S2是P, Sn是P, S1,S2Sn是S類的部分對象,其中沒有發(fā)現有S不是P; 并且科學研究表明,S和P之間有必然聯(lián)系, 所以,所有S都是P。,簡單枚舉法的極限形式完全歸納法,1+100=101 2+99=101 3+98=101 50+51=101,50個101,即10150=1050,完全歸納法的一般公式,S1是P, S2是P, Sn是P, S1,S2Sn是S類的全部對象,且沒有發(fā)現有S不是P, 所以,所有S都是P。,因果關系因果推理的依據,客觀世界中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稱為因果關系。其中,引起某一種現象的現象叫做原因,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叫做結果。因果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恒常伴隨 任何現象都有它產生的原因,也有它產生的結果,原因和結果總是如影隨形。原因的變化將引起結果的相應變化,結果的改變總是由原因的改變引起的。 先后性 一般來說,原因總是在先,結果總是在后。但也要注意“在此之后并非就是因此之故”。 復雜多樣性 因果聯(lián)系是多種多樣的,固然有“一因一果”,但更多的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因果推理尋求因果關系的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中,常常要從實驗結果去追溯原因,這就是尋求因果關系的歸納法,簡稱求因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因果關系的特點,把某些明顯不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的先行情況排除掉,而在其余的先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歸納出因果聯(lián)系。因此,這種方法又稱“排除歸納法”。 “排除歸納法”包括五種,它們最初由英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弗蘭西斯陪根提出,到英國哲學家穆勒那里最后完成,所以又稱“穆勒五法”。它是達到了某種形式化要求的歸納法。,(一)求同法異中求同,求同法(又稱契合法)的內容是:同一結果在各個不同場合出現,而在各個不同場合中只有一種情況是共同的,那么,這個唯一共同的情況就可能是引起該結果的原因。 例如,在19世紀,人們對甲狀腺腫大的病因還不清楚,后來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多次組織人員對甲狀腺腫大盛行的病區(qū)進行調查和比較研究,發(fā)現:這些地區(qū)的人口、氣候、風俗等情況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個情況卻是共同的這些地區(qū)的土壤中缺碘。于是得出結論:缺碘是引起甲狀腺腫大的原因。 求同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場合 先行情況 結果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所以,A與a之間有因果聯(lián)系。,(二)求異法同中求異,求異法(又稱差異法)的內容是:比較被研究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兩個場合,只有一個情況不同,其他情況完全相同,并且這一相同情況存在時某種結果出現,不存在時某種結果不出現。于是推斷這個唯一不同的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有因果聯(lián)系。 例如,為了弄清聲音是否能在真空中傳播,科學家設計了下面的實驗:把電鈴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按動電鈕使電鈴敲動,這時可以聽到電鈴的聲音。接下來把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出,使罩內成為真空,再按動電鈕,這時只能看到電鈴敲動而聽不到鈴聲。于是可以斷定,空氣是聲音傳播的媒介,聲音無法在真空中傳播。 求異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場合 先行情況 結果 (1) A、B、C a (2) 、B、C 所以, A與a之間有因果關系,(三)求同求異并用法兩次求同,一次求異,求同求異并用法(簡稱并用法)的內容是:考察正反兩組事例,一組是某種結果出現的正事例組,一組是某種結果不出現的負事例組。如果正事例組中只有一個情況是共同的,而負事例組中恰巧都沒有這個共同情況,那么,這個共同情況就是產生某種結果的原因。 例如,一些科學家為了弄清海魚的肉不具有咸味的原因,考察了一些長期生活在海水中的魚,這些魚的體形、大小、種類都不相同,但有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老人牙齒健康課件
- 翻譯相關的課件
- 美術課件產品介紹
- 美術說播課課件
- 美術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 研發(fā)投入培訓課件
- 美術史介紹課件
- 安全管理制度每三年全面修訂
- 安全生產事故二十類
- 生產安全事故刑事責任
- 2025貴州省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公需科目考試題庫(2025公需課課程)
- 《網店運營與管理》整本書電子教案全套教學教案
- GB 27954-2020 黏膜消毒劑通用要求
- 中考《紅星照耀中國》各篇章練習題及答案(1-12)
- (完整版)ECRS培訓課件
- 外輪理貨工作英語
- 河流改道施工方案
- 技術規(guī)格書Word版
- 《醫(yī)療機構使用統(tǒng)一的〈北京地區(qū)醫(yī)療機構門急診病歷手冊〉有關規(guī)
- 【003-2量化標準】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履職考核記錄評價
- (完整版)mmse量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