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諸葛亮形象的尋繹 馮文樓 陜西師范尢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 1 0 0 6 2 ) 摘要:倘若以知識分子為“分析域”,對國演義巾的諸葛亮形象重加觀照,就會讀出他并非儀止“賢 相”的意義來。本文從此視角出發(fā),對這一形象的內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并重在結合史評,對其中、韓之 習、將略非其所長及知人不明諸問題進行了辨析。最后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就請葛亮所處的政治困境,作 出回溯性的構建,指出在魚水相諧的君臣關系背后,實際隱藏著一個不和諧的文本,這是這一形象最值 得我刑關注的地方。 關鍵詞:三國演義;諸葛亮;知識分子;回溯性構建;政治困境 中圖分類號:1 2 0 7 4 1 3文獻標識碼:A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歷來受到批評家的重視。但對此形象的認識還主要局限在“賢相”這一 角色之上,對其內涵的發(fā)掘明顯不夠。本文主要以知識分子為分析域,對小說尤其是毛本賦予他的多重 角色,以尋繹的方式作出描述;其次,將其置于思想史和政治史的背景中,對其所行的申、韓之術及其將 略非其所長、知人不明諸問題,作了辨析;最后,結合史評,對其身臨的政治困境和孤行其志的苦衷,作 出回溯性的構建,力求從政治文化的角度破解“魚水相諧”的歷史神話。此外,本文還就人物解讀的方法 論問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精心塑造、全力歌頌的理想人物。既作為理想人物,他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可能 是單一的。我們不妨從詮釋學的角度作如下概括,或可對小說賦予這一形象的內涵,有一個較為深刻的 透視和把握。 簡言之,他是儒家“內圣外王”之理想人格的光輝典范,是知識分子參與政治、“為王者師”的優(yōu)秀楷 模,是集知識( 我) 、道德( 我) 、政治( 我) j 位一體( 三我合一) 的“完人”式形象。他既有儒家的抱負、道家 的風范,復有法家的方略、兵家的智慧,是一個合“賢相”與“謀士”為一人、集政治家與知識分子為一身、 融大傳統(tǒng)文化與小傳統(tǒng)文化于一體的多元復合式形象。 黃俊杰先生指出:“在儒家傳統(tǒng)的大經大脈之中,知識、道德與政治三者之問的關系,是歷代儒者思 考問題的一個通貫性主題。從傳統(tǒng)儒家的立場看來,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根本,知識則是他的外 在憑藉,政治則是他由內通向外,用道德與知識來美化人間的途徑。我們如果用春秋時代的人的說法, 則道德就是立德,知識就是立言,政治就是立功,同為人間之三不朽的盛業(yè);用宋儒的話 來說,道德是體,知識是文,政治是用?!眔 這種人格結構也集中地反映在大學的“八條 目”之中:如果把“格物、致知”視為儒家之學統(tǒng)( 文) ,“誠意、正心、修身”視為儒家之道統(tǒng)( 體) ,那么“齊 家、治國、平天下”則可視為儒家之政統(tǒng)( 用) 。前者成就的是“知識我”,中者成就的是“道德我”,后者成 就的是“政治我”。所謂的“內圣外王”之道,實際就是這i 者的結合與統(tǒng)一。這種結合,在諸葛亮身上體 現(xiàn)得最為完美。 本文主要依據的是毛本三國演義。相較其他版本,毛本對諸葛亮形象作了進一步的理想化處 理,便于我們從理想人格的角度對其作出透視。 1 1 6 江淮滄壇) 2 0 0 5 年第6 期 他的道德人格,兒達于“完人”的境界。裴松之注引袁子贊其道:“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 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自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至今數(shù) 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蓖醴蛑u道:“武侯之言日: 淡泊可以明志。減淡泊矣,可以質鬼神,日J 以信君父,可以對僚友,可以示百姓,無待建鼓以亟鳴矣?!?( 瀆通鑒論卷_ ) 以至方孝孺贊嘆道:“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電?!? 遜志齋集雜著諸葛孔明) 與 史書相比,小說在這些地方的描寫有過之而五不及。 就他的知識而言,小說更多地采用“傳奇”的方式,賦予他超常的軍事才能。這雖然有違歷史的真實 ( 詳后) ,但這種有意識的“神化”,顯然是為他之“政治我”的實現(xiàn)所附加的必要條件,亦是將之理想化的 重要途徑。 他的政治才干,于史有征,小說基本采用實錄的方式加以描寫,并無夸張,因而可將陳壽之評移來 作為小說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o ,布會道;盡忠盡時者雖讎必賞,犯 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 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成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這只是就他作為“賢相的- 面加以贊揚的;小說在具體的刻畫中,則更多地寄寓了知識分子參與 政治的志向和抱負。這也就是說,羅貫中和后來的毛宗崗不僅足把他作為“賢相”的典型來看待的,而是 更加注意突出他知識分子的身份自覺和為于者師的尊嚴,極力渲染他“明道救世”的思想和“匿扶天下” 的責任承當。從而使他兼具“軍師”的謀略、“賢相”的才干和“知識分子”的性格。這從他“自比管仲、樂 毅”的身份認同中,從小說為他精心設置的“三顧茅廬”的情節(jié)中,從他舌戰(zhàn)群儒的志向表白中,從他的 前后出師表中均可看出。例如在游說東吳時,他回答步騭之問日:“步子以蘇秦、張儀為辯士, 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 劍之人也?!碑攪浪魡査魏谓浀鋾r,他答日:“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且古耕莘伊尹,釣 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弁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 區(qū)區(qū)于筆硯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 第4 3 同) 可見,在他心日中,理想的儒者,必須要能將 道德事功、學術治才合而為一。對此,方孝孺在孔明與龐統(tǒng)的比較中有很好的闡釋,他說: 三代之詩人,才皆本于學,故有才者必明于道德之要;知道者必通于為治之法。自周室既衰,上 不知所以教,下不知所以學,于是人各就其性之所近而攻之,而學術、治才析而為二。天下之士,明 于經術者,未必能見諸事功;優(yōu)于世務者,未必能本于學術。其弊至于秦漢之間,世主以儒生為無 用。而司馬徽之論人才,亦謂儒生俗士不識世務,識世務者在乎俊杰。其謬豈不甚哉? 儒者之道,大 之無不該,細之無所遺,近不以為易而不舉,遠不以為迂而不為。固無有不達乎世務而可以為儒者 也,其不迭世務者謂之非儒可也,安可為儒生不足用乎? 自徽所稱者觀之,若諸葛孔明之言論事為 其不中乎道者,鮮矣,謂孔明非儒者,不可也。然擻以孔明龐統(tǒng)并稱,吾竊有疑焉。論者惜統(tǒng)早死,故 功業(yè)不及孔明,余謂使統(tǒng)不見+ 終非孔明比也??酌髦畬W,庶乎王道,而統(tǒng)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 統(tǒng)不能輔其主以仁義敷大信于海內,而導之為齊桓、晉文之所為之事,其才智不足稱矣,安在 其為俊杰哉? ( 遜志齋集雜著龐統(tǒng)) 道德事功,本為一體;學術治才,不可偏至。這正是所謂“體 1 1 ”不二、“內圣外王”之道不二的具體表 現(xiàn)。正因為如此,小說別孔明作為“賢相”的功績和治國的方略,多所表彰,此不贅舉。 綜上所述,他的完人式的道德人格,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熱忱,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 責任意識,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宗教承當精神,他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政才干和軍事幫慧,他所扮演 的軍師賢相知識分子等多重角色,他之道德與事功、學術與治才的合一,他所兼具的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 的雙重品格,他之羽扇綸巾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的道家風姿,他的寧靜、淡泊和滿腹經綸的儒學修養(yǎng) 睹葛亮形象的尋繹1 1 7 使他成為一個超越了個體存在和歷史存在的文化符號。 但也毋庸諱言,就歷史上的諸葛亮而言,后世對他之道術不純;“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知人不明、用 人不當?shù)葐栴},引起過爭議。方孝孺嫌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偏低,l i 將他比作“伊尹、周公”;但緊接著便 以惋哎之情論道:“而其所未至,道不逮也。使孔明闖道,則為圣賢矣,惜乎其術有聞也。于乎! 道不勝其 才智,茲其所以為孔明也歟。然其過秦漢之上則遠矣?!? 遜志齋集雜著諸葛孔明) 王丈之也以惋惜 之情淪道:“諸葛公之志操偉矣,而學則申、韓也?!? 讀通鑒論卷十) 方、王均是以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標準來立論和評判的,今人對諸葛亮的指責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這種以“理想類型”的標準來評價人物的做法,在歷史上并不鮮見,陳啟云先生就曾指出過“理想觀念” 與“經驗現(xiàn)實”之問的矛盾:“一般地說,理想觀念比較富于一貫性和系統(tǒng)性。( 但其) 弊端則在和 現(xiàn)實經驗脫離,愈是一貫性系統(tǒng)化的思想,愈容易脫離現(xiàn)實。因為經驗現(xiàn)實是多麗性的,不容易找 到或歸納于一貫系統(tǒng)的,也4 j 必然向一貫系統(tǒng)方面發(fā)展;在現(xiàn)實經驗上的矛盾和混亂,不是一想就可 以貫通理解的,更不足憑著一貫系統(tǒng)思想想下去就能解決的( 這近乎所謂唯心主義) 。而排除_ , 現(xiàn)實的矛盾和混亂的思想,電往往成為排除r 矛盾和混亂的現(xiàn)實的思想,因此成為排除r 現(xiàn)實 的思想( 近乎所謂主觀唯心主義) ?!? 方、于正是基于儒家的“理想觀念”來衡量現(xiàn)實政治的,難免有排 除法家思想的傾向與偏頗。政治斗爭的“現(xiàn)實經驗”證明,儀靠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并不能解決政治問 題,就連孔子都對管仲相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行動表示贊賞,稱其為“仁”( 論語憲問) 。諸葛亮在治理 四J I 的問題上,正是要折衷前代之偏,補救劉璋之失,而采川刑賞兼顧、恩威并濟的法家手段以理順民 情、約束官吏、穩(wěn)定政局的。如果一味遵循“德治”的“理想觀念”而不審時度勢采用變通的方法,顯然無 法克除“現(xiàn)實的矛盾和混亂”,消除政治的危機。而實際的效果也正是“自此軍民安堵”。尤其白劉備死 后,三國志描述云:“事無巨細,亮皆專之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 奸,人懷自厲,道不抬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比龂咀⒁惨皆尤眨骸靶蟹▏蓝鴩藧偡?,用 民盡其力而下不怨?!毙≌f的描寫亦復如此。 就中國實際的政治運作而言,也不可能純用儒家的“理想觀念”來行政作則,特別是大一統(tǒng)帝國建 立之后,要取得政權,維護統(tǒng)治,就不得不從現(xiàn)實出發(fā),儒法兼用,王霸并舉。陳啟云先生指出,秦漢以后 無純儒,漢儒是各家思想的大雜燴,兇而被新儒家以及許多近代學者指責為是一種儒、道、法家學說及 陰陽五行思想的庸俗混合物。思想史上是如此,在政治史上,漢朝名義上是尊崇儒家,實際上是推行雜 家。至漢宣帝更明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 儒術) ”。所以盡管秦政和其法家 學說受到普遍指責,西漢早期的朝廷卻沒有擺脫它從秦代繼承下來的法家行政制度和實際運作方式。o 尤其在蜀漢新取政權的背景下,諸葛亮雜儒、法而用之,就毫不足怪了。、j 然,方、王等精英知識分子強 調儒家的“理想觀念”,試劇以此提升政治、改變現(xiàn)實的用意,也難能可貴,不容否定。 政治本有自己的運演規(guī)! l l f J ,如果以道德規(guī)范相衡,則如王夫之所言,“紛爭之世,無一人之不可誅 矣。”( 讀通鑒淪卷九) 依此考察蘇軾之指責7 L 明的言論,難免書生之見,究其原因,正在其不懂政治的 緣故。他說:“取之蹦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 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辈⑴e例道:“劉表之喪,先 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小忍也。其后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shù)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 此其與曹操異者兒希矣。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共知電。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zhàn) 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qū)區(qū)之忠信也??酌鬟w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為 仁義之師,東向長驅,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諸葛亮淪) 蘇氏不知,不用“詐力”,難獲天下;不川 “仁義”,又難獲信于天下。此政治家之兩難也,尤其在亂世之際,不從實際出發(fā),單憑價值理念辦事,只 能流為諸葛亮所說的“婦人之仁”。他更不理解,政治的誠實只不過是政治的技巧而已。n 我們再看蘇軾 1 1 8 江淮論壇) 2 0 0 5 年第6 期 為諸葛亮所作的設想:“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何者? 操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未 嘗不以譚、尚為戒也。而丕與植,終于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為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 此 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shù)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內自相殘,然后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酌骷?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宦其屢戰(zhàn)而屢卻哉! ”這不正是自己否 定自己的觀點嗎? 誠如王世貞所評:“夫守義而責其所當?shù)弥畢?、蜀,廢義而言其必可乘之間,抑何前后翻 覆也? ”儲欣也認為“坡公千古通儒,而責備孔明處,似乎迂闊?!薄坝亻煛闭瞬欢蔚谋憩F(xiàn)。筆者在這 里并非要為諸葛亮之申、韓之習作無謂的辯解,而旨在說明,政治理想與政治現(xiàn)實之問,距離甚闊,矛盾 至大。自漢以后,“陽儒陰法”、“王霸并舉”,似乎是一切得國、當國者經常采用的方略和奉行的工具理性。 王夫之對渚葛亮的法家之術,并無過多的苛責,反認為他是“無其心而用其術者”( 讀通鑒論卷一) 。 但有一點他看得很準,諸葛亮察于名法,卻不注意養(yǎng)育人材,以至蜀漢無人。王氏用由果到因的逆推方法 論道:“蔣琬死,費神刺,蜀漢之亡必也,無人故也。蜀非乏才,無有為主效尺寸者,于是知先主君臣之 圖此也疏矣。勤于耕戰(zhàn),察于名法,而于躍養(yǎng)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講也。蔣、費亡而僅姜維,維亦北 士也,舍維而國無與托。敗亡之阿,諸葛氏僅以族殉,蜀士之登朝參謀議者,僅一奸佞賣國之譙周,國尚孰 與立哉? ”然后,他進一步用類比的方式追根究底日:“管仲用于齊,桓公死而齊無人;商鞅用于秦,始皇死 而秦無人;無以養(yǎng)之也。寬柔溫厚之德衰,人皆蹋踏以循吏之矩雉,雖有英特之土,摧其生氣以即于瓦合, 尚奚恃哉? 諸葛公之志操偉矣,而學則申、韓 乜。文王守百里之西土,作人以貽百年之用,鳶飛魚躍,各適其 性以盡其能,夫豈申、韓之陋所與知哉! ”( 瀆通鑒論卷十) 從這一對比中可以看出,王氏顯然是將蜀漢無 人的原因歸結到諸葛亮和劉備所行的申、韓之術上了,這一看法不無道理,至今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 陳壽三國志指出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王夫之也持這一觀點,但他在這一問題的分析 上,卻不是作簡單的優(yōu)劣判斷,而是能原孔明之用心、窺孔明之苦志而得出最能中孔明之心的折衷之 淪。他說:“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日:天下有變,命卜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雒,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 于秦J I 。其后先主命關羽出襄、樊而自入蜀,先主沒,公自出祁山以圖關中,其略定于此矣。是其所為謀 者,皆資形勢以為制勝之略也。蜀漢之保有宗社者數(shù)十年在此,而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矣。”因 為蛻到底,這一戰(zhàn)略方針乃是用兵者偶然制勝之一策耳。偶一用之可以得志,卻未可守此以為長策,更 沒有規(guī)之于數(shù)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數(shù)年之后的道理。( 凄通鑒論卷九) “迨乎關垌啟釁于吳,先主忿 爭而敗,吳交不固,仲謀已老,宛、雒之師不能復出,公乃率孤旅以向秦川,事難而心苦矣?!笔码y而心 苦這是最能體察孔明處境的深刻之言。 此外,王夫之還就諸葛亮未采納魏延的建議而專門發(fā)論道:魏延清從子午谷直搗長安,是正兵,而 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是奇兵。從戰(zhàn)略上看,魏延是對的,所以,“陳壽謂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 誠有謂已。”但他又同時指出:“而公謀之數(shù)年,奮起- 朝,豈其不審于此哉? 果畏其危也,則何如無出而 免于疲民邪? 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師以北伐, 攻也,特以為守焉耳。以攻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貽之怨怒。”( 讀通鑒論卷 十) 以此來看,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又不可過多地苛求孔明。這里,筆者并無意于為已成定局的歷史作什 么辯解,而是要借此探討諸葛亮的深刻用心及其處境,而并不是對某一問題作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王夫 之的剖析,能顧全戰(zhàn)略大局,深人人物內心,作整全性的觀照,這起碼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方法論的借 鑒,這也是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征引王氏之論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之知人不明,任人不當?shù)膯栴},王夫之也有很好的分析,從人格品行的角度,直窺其要害和根本: 武侯之任人,一失于馬謖,再失于李嚴,誠知人之難也。暗者不足以知,而明察者即以明察為所 蔽;妄者不足以知,而端方者即以端方為所蔽。明察則有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士之智 略果毅者,短長相間,瑕瑜相雜,多不能純。察之密,待之嚴,則無以自全而或見棄,即加意收錄,而 固不任之矣。于是而飾其行以無過、飾其言以無尤者,周旋委曲以免摘;言果辨,行果堅,而孰知其 不可大任者,正在于此。似密似慎,外飾而中枵,惡足任哉? 渚葛亮形象的尋繹 1 1 9 并與曹操相比而言道: 故先主過實之論,不能遠馬謖,而任以三軍;陳震鱗甲之言,不能退李嚴,而倚以大計;則唯武 侯端嚴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于是而曹盂德之能用人見矣,以治無下則不足,以爭天 下則有余。蔽于道而不蔽于才,不能燭司馬懿之奸,而荀或、郭嘉、鐘繇、賈詡,惟所任而無不稱矣。, ( 讀通鑒論卷十) 明察為明察所蔽,端方為端方所蔽歷史上,才智高明、德行優(yōu)越之人往往識人不明、得人不多、用人 不當?shù)脑瓕?,正在這里。他之對待魏延的態(tài)度及其駕御他的方式,雖小無申、韓之術,并為此而受到今人 的指責和非難,但如從這一角度去理解,亦自當別論。 以E 一再引述古人的討論,目的在于引出下列的話題:中罔知識分子在特定政治格局中的“困境”。 這才是這一形象所內含的特殊意義和認識價值,是我們尤應高度關注的地方。 就他與劉備的關系而占,小說之所以不遺余力的歌頌這種“師友”加“君臣”的魚水相諧關系,就在于 藉此表達知識分子對這一理想的追求。但在現(xiàn)實政治中,這種關系卻很難達成。劉備雖對他禮貌備至,信 任有加,而實際只是使用他的才智而已。論私交,則遠不能與關、張相比,在關鍵時刻,倩后者遠過于信前 者,重后者遠過于重前者。王夫之的高明,就在于他能從這種理想關系的縫隙中讀出它不理想的內涵: 談君臣之交者,競日先主之于諸葛。伐昊之舉,諸葛公日:“孝直若在,必能制主東行?!惫?能盡行于先主乎? 悲哉! 公之大節(jié)苦G ,不見諒于當時,而徒以志決身殲遺恨終古,宗澤詠杜甫之詩 而悲一】宛以死,有以也夫! ( 讀通鑒論卷十) 諸葛訂交于吳的戰(zhàn)略方針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可惜他空有其志而元主上的有力支持,也無同僚的齊心 協(xié)佐,身處困境的他,只能嘆法正之死而莫可如何。假如劉備信他如信關羽一樣,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于 許、雒,而徒流于猶亭? 迨劉備伐吳敗績,國之精銳盡于夷陵,與他意見相合的趙云業(yè)已去世,這時的他 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還能有為嗎? ( 參讀通鑒論卷九、卷十) 王夫之為此而口義日: 張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澤遇高宗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也,懷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 成敗異。公懷n 而不能言,誠千秋之遺憾與! 夫大有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 F 信先主之可為少康、光武也,恥 與茍或、郭嘉見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表帶之詔,義所可從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無分猷之 士,孤行其忠焉耳。向令鹿統(tǒng)、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m 置腹,使關羽之 傲,李嚴之險,無得間焉,領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營營為也? ( 讀通鑒論卷十) 正因為蜀漢無人,所以他雖持守“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人生法則,卻不得不“親理細事”。這也是勢不 得已,別無選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已。他雖講究“非淡泊無以明志”,但從他死前的遺表中( 不使家 有余產) ,我們看到的他卻像一個如王夫之所描繪的“志晦不章、憂讒畏譏之疏遠小臣,屑屑而自明者” 也,其內心的隱憂,難以明言。先主托孤時,對他的信任從表面看,似乎無以復加,而實際上則對他心懷 疑慮,況且兄弟三人,分在魏、蜀、吳三國,一時之重,集于一門,以他之聰明,豈能不知先主之心? 所以面 對“子不可輔,君自取之”的遺言,他只能剖心出血以示其誠。后主從表面上看似乎對他十分尊重,而實 際上則心存顧忌,左牽右掣,使他難以盡展其志略。他名義上是“相父”,但在“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中, 相父的名義畢竟不能同君臣的名分相提并論。身處此境的他,“而欲北定中原、復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難 乎? ”所以即使在遺表中,也不得不取桑田粟帛,竭罄以告,來表白自己的忠貞,“不然,公志自明,而奚假 以言明邪? ”他出師北伐時,表上后主,以親賢臣、遠小人為戒,但即使連小人之名都有所忌諱而不敢歷 指,況能制之使勿親哉? 他一生在政治上的最大的關懷是“漢賊不兩立”,但以此來看,“公之遺憾,豈徒 在漢、賊之兩立也乎? ”( 以上見讀通鑒論卷九、卷十) 以I 二王夫之的分析,是一種對歷史文本的“回溯性構建”,它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xiàn)象背后的內 1 2 0江淮論壇 2 0 0 5 年第6 期 涵,而且具有方法論的意義。這也就是說,在這種“理想關系”的背后,有一個隱形的文本,需要我們【旦】溯 性地構建它。按照齊洋克的觀點,歷史事件的意義如同征兆的意義- 樣,它是“不能從隱藏在過去的深 溝中予以發(fā)現(xiàn)和挖掘的,而只能【亙| 溯性地構建分析產生真理。,”也即要發(fā)現(xiàn)歷史事件的意義,只能 按著它的蹤跡逆向性地予以構建。他引拉康的話說:“征兆最初對我們顯現(xiàn)為一個蹤跡,它也只能永遠 顯現(xiàn)為一個蹤跡,我們不能理解它,除非對其作出精湛的分析,除非我們認識到j - 它的意義。”“王夫之 的解讀,就在于能從歷史事件的“蹤跡”中,讀出它非一致系性的“征兆”以重建的力式使之浮出水面, 從而打破了君臣理想的政治神話,并從根本上顛覆了它的可能性,使歷史事件呈現(xiàn)出新的面目和意義, 把我們從歷史和政治的“幻象”與“誤認”中喚回由此可見,這種回溯性的構建,因重構了對過去的敘述 而改變了其所具有的意義,使其以另外一種新的方式和意義呈現(xiàn)。如果不揭穿這種幻象的實質,它就有 滑向意識形態(tài)的可能,為“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涂脂抹粉,導致對歷史事件的瀑瀆,將事實的審視變?yōu)?“就是如此”的形態(tài)和命題。 以此方式來解湊三斟志注中引到一個故事,我“J 就會對它有不同的理解。二三國志注引袁子 日:“張子布薦亮于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 是以不留?!迸崴芍嫒眨骸俺妓芍詾樵⒛嶂牧⒄摚踔刂T葛之為人,至如此言則失之殊遠。觀亮 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之分,誰能問之? 寧有中違斷金,甫懷擇豐,設使權盡其量,便當翻然去就 乎? 葛生行己,豈其然哉! 關羽為曹公所獲,遇之甚厚,可謂能盡其用,猶義不背本,曾謂孔明之不若云民 乎? ”此辨主要是從諸葛亮的“為人”上立論,能做到知人論世;就諸葛亮與劉備之關系而言,【i 王確實在中同 歷史上稱得上是“希世一時”:即在政統(tǒng)中是君臣的關系,而在道統(tǒng)上則是師友的關系。但他們都不明白, 在中國特定的政治格局中,不論哪個人主,都很難真正做到對知識分子的“賢”而能“盡”。勢與道,即政統(tǒng) 與道統(tǒng)本就處在一種對立緊張的狀態(tài)之中。在三國時代,孫權是以知人善任而著稱一時的,但袁氏所舉孔 明之言,雖不能確定它“事實的真實性”,卻道出了“政治的真實性”,況且劉備在此問題上明顯差孫權 著。劉備平時對諸葛亮能賢之也能盡之;但在關鍵之處,能賢之卻不能盡之。如前舉伐吳之事,就是典型的 例證。另如當初在留關羽鎮(zhèn)守荊卅I 的問題上,劉備本身就心懷私慮,按王夫之的分析,“為先主計,莫如留 武侯率云與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然而終用垌者,以同起 之恩私,矜其勇而見町任?!眳s不料關羽最終破壞了諸葛亮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這從表面看,似乎是劉備不善 于將將的緣故,但其中內含的關鍵則是:“疑武侯之交同于吳,町不足以快己之志也”,所以“信武侯而終無 能用也”。以此來看,“先主之信武侯,不如其信羽,明矣。諸葛子瑜奉使而不敢盡兄弟之私,臨崩而有君自 取之之言,是有武侯而不能用,徒以信羽者驕羽,而遂絕問罪曹氏之津,失豈在羽哉? 先主自貽之矣?!?( 湊通鑒滄卷九) 從“信武侯而終無能用”的角度來看,杜甫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云 云,并不僅僅是感嘆其天不假時,功業(yè)未成;而且還蘊藏著對知識分子“政治困境”的深深嘆息。 陳壽將諸葛亮失敗的最終原網,歸結為:“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毙≌f更是讓諸葛亮發(fā)出 “謀事在人,成事住天,不可強也”的浩嘆。所謂“天命”者,雖然從表面看,似乎是一種不以智力為轉移和 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有著“形式的合理性”;但在它的“無?!敝杏址置骱幸环N非理性的偶然因素,而不一 定必然地具有“實質的合理性”或合道性。與天命相抗,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仁人志上的偉大人格,也 正表現(xiàn)在與天命的抗爭中。岡為與天命的抗爭,也正是與歷史之非理性發(fā)展的抗爭,對歷史之形式合理 性的批判,它追求的是一種歷史與政治的“實質合理性”?!皳韯⒎床堋钡囊饬x也正體現(xiàn)在這里。 最后要說明的一點是,對知識分子而言,能遇到劉備這樣禮賢下士的君主,也算不幸中的大幸了。 羅貫中尤其是毛宗崗正是以此為立足點,不惜以美化的方式,對這種君臣加師友的關系,極盡歌頌之能 事。這不但直接表達了知識分子所共有的理想和愿望;同時,也從這種理想化的形式中,間接地折射出 他們實際遭遇的困境和難以達成的遺恨,不然,他們又何必費盡心力地如此美化呢? 黃俊杰:內圣與外土儒學傳統(tǒng)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劉僻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 二) 天 男祆話語的產物金純水辮女性人物析 武小新 ( 鹽城師范學院中文系,江蘇鹽城2 2 4 0 0 2 ) 摘要:水滸是一部男性英雄的贊歌其巾的女性形象雖然少而單薄,但很有研究的價值,在她們背后反 映出米的是強大的男權話語模式。施耐庵和金圣嘆在刨作和評點水滸女性形象時都習慣于貶損和歧 視女性,并以女性為犧牲品來完善男性形象的塑造,本文探究r 水滸的女性模式j i :川當代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課題申報參考:近十年公費師范畢業(yè)生教師職業(yè)認同演變、離職預警模型構建及干預策略實證研究
- 2025版帶物業(yè)增值服務物業(yè)房產買賣合同書3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研發(fā)及生產廠房買賣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廚具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輸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贖樓金融產品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軌婚姻解除后的子女撫養(yǎng)權及財產分割協(xié)議4篇
- 2025年度宗教活動場地租賃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鋼屋面防水隔熱一體化工程承包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磚知識產權保護采購合同3篇
- 2025年人力資源經理員工關系與勞動爭議處理協(xié)議3篇
- GB/T 45120-2024道路車輛48 V供電電壓電氣要求及試驗
- 春節(jié)文化常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華中師大一附中2024-2025學年度上學期高三年級第二次考試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12123交管學法減分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寒假實踐特色作業(yè)設計模板
- 24年追覓在線測評28題及答案
- 高考滿分作文常見結構
- 心肌梗死診療指南
- 食堂項目組織架構圖
- 原油脫硫技術
- GB/T 2518-2019連續(xù)熱鍍鋅和鋅合金鍍層鋼板及鋼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