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_第1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7/12/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1.gif)
![(論文)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_第2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7/12/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2.gif)
![(論文)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_第3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7/12/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3.gif)
![(論文)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_第4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7/12/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4.gif)
![(論文)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_第5頁](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7/12/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2092915e-58be-4482-a842-4ed9f00580dd5.gif)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 0 0 7 年3 月 第1 7 卷第2 期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J o u m a lo fX i d i a nU n i v e r s i t v (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M a r 2 0 0 7 V r 0 1 1 7N o 2 論陶淵明的“不朽“ 價值追求 孟國中 (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3 1 0 0 2 8 ) 摘要:陶淵明思想內儒外道,對“不朽”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貫穿其一生出處行狀。陶淵明由“仕”到“隱” 的轉折是以退為進式的戰(zhàn)略轉移。歸田期間他所走的路子是藉詩文彰顯自我德性形象以實現(xiàn)立名垂世而不朽的“立 德”之路,“以文傳世”服務于“立德垂世”思想。 關鍵詞:陶淵明;不朽;立德垂世;以文傳世;內儒外道 中圖分類號:1 2 1 3 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 0 0 8 4 7 2 X ( 2 0 0 7 ) 0 2 0 1 3 5 。0 6 收稿日期:2 0 0 6 1 0 0 9 作者簡介:孟國中( 1 9 7 8 一) ,男,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 魏正申先生曾指出:陶淵明有“自覺的文學 創(chuàng)作意識”,有“以文傳世的思想”【2 1 。筆者以 為,在陶淵明的思想研究中,尤其是在關于陶淵 明文學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動機的研究中,僅籠統(tǒng)地指出 這一點是不夠的,有必要深入陶淵明個人思想的 深處,發(fā)現(xiàn)其根本的思想關節(jié)點所在,即:根植 于陶淵明頭腦中且主導其一生主要出處行狀的, 實是其對“不朽”價值的不舍追求。至于陶淵明 的“以文傳世”思想,也是由他的“不朽”價值 追求決定的。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可能對陶 淵明由“仕”到“隱”的轉折以及所謂的“以文 傳世”思想有深切中肯的理解與把握。 一、以退為進:從“仕”到 “隱“ 的戰(zhàn)略轉移 陶淵明有“立名垂世”的思想,該思想來自 儒家傳統(tǒng)思想??住⒚先寮宜枷腚m重道德仁義而 輕功名利祿,但它給在世不遇的明德志道之士提 供的現(xiàn)世價值的最終落腳點卻在立名垂世以求 “不朽”上。該思想用孔子的話扼要表述便是“君 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 1 6 5 ,用陶淵明自己的話轉 述就是“病奇名之不立”( 感士不遇賦) ??鬃?日:“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3 1 1 7 3 孟子 日:“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 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3 1 3 5 1 這是 儒家著名的“窮達”方針,也是儒家的現(xiàn)世操作 原則。這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達”時“澤加于民”, “兼善天下”,這固然青史留名,不必細說;“窮” 時雖日“獨善其身”,但這“善”的標準是很高的, 要“修身見于世”,即自我德性主體的內在建設最 終指向仍然是見世成名,也就是“不朽”。 儒家所謂“不朽”有三,語首見左傳襄 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敝袊鴼v史上知識分子現(xiàn)實所走的路子,大 致總是求“立功”在先,“立功”不得乃退而求“立 德”與“立言”,即中國傳統(tǒng)士子總是求仕在先, 仕途不暢而后投跡高軌以求“逍遙”,且哼哼唧唧 唱上一路?!肮γ币辉~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很活躍, 這也能說明點問題。自孔子那時就認為,“邦有道 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3 1 1 6 3 ,“道不行,乘 桴浮于海” 3 1 7 7 。陶淵明也不例外。即便是在歸田 之后,這位靖節(jié)先生也沒有跳出“立德”、“立言” 以求“不朽”的價值框架,所不同的是擺了一個 更高的姿態(tài)。 陶淵明對“不朽”價值的追求,首先寄托在 仕途上,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追求功業(yè),企盼 青史留名”魏正申先生將之概括為陶淵明的 “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理想時期”【2 】。擬古九首 之八和雜詩十二首之五都有這種情愫的真實 1 3 5 萬方數(shù)據(jù) 而直接的流露。這也應是魯迅先生所指出的陶淵 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的一個重要方面。 陶淵明并非生而知之者,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 識有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這是一個從希望到失 望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他在政治風云中翻騰 的過程。袁行霈先生也已指出,陶淵明是在政治 風云中“作了幾番嘗試,知道已不可為”的情況 下,才“毅然歸隱”的。1 4 1 1 0 6 陶淵明自己也說:“進 德修業(yè),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讀 史述九章之屈賈) 歸田退隱相對而言是他的 第二選擇。較具體地關于這個由仕到隱的轉折過 程,陶淵明也略有表白:“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 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 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 飲酒二 十首之十九) 陶淵明自己認為這是一個們晤道” 的過程,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說:“既自以心為 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 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也就是 他在別處所謂的“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 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飲酒二十首之十七) 陶淵明將這視為“覺悟”,并抬到“任道”的高度, 固有其真實心性的一面;但也有他人為的苦心在 里面,這與他在解釋早年仕宦時對“追求功業(yè), 企盼青史留名”意圖的諱避有關。 其實,陶淵明的“立名垂世”思想不能依其 生活狀貌作截然界分,而是作為他對“不朽”價 值的不舍追求的現(xiàn)世表現(xiàn)內在地貫穿于陶淵明的 一生?!傲⒌隆?、“立功”、“立言”,其具體操作雖 然有異,但總體價值指向都是“不朽”,也即“青 史留名”。因而“不朽”實是陶淵明早年出仕意圖 之最終價值旨趣??梢哉f,即便是他那出于“大 濟蒼生”、“兼善天下”的一面,也不排除潛意識 里有著“立善有遺愛”( 形影神之影答形) 的觀念。陶淵明最終放棄仕途,歸田退隱,是他 “立善”的另一個層面“獨善其身”以期“修 身見于世”,這只是說明,陶淵明在對“不朽”價 值的追求道路上邁出了第二種步子:“養(yǎng)真衡茅 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 鎏口) 這只是同一個硬幣的另一面。 同樣,陶淵明引以為豪的“官場悟道”,也決 不僅僅是“心為形役”、“違己交病”的心性問題 ( 而且也不是主要原因) ,同時也是“立功”無門、 此路不通的現(xiàn)實問題。他在飲酒二十首之十 中表露說:“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回且 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傾 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 居?!庇袑W者分析說,這一首詩是“追溯為鎮(zhèn)軍參 軍遠行事,詩中說此次出仕是為饑所驅, 但前面又加一似字,可見他此行并不完全是 為生活。則他的出仕還是對事業(yè)有所追求, 只是由于風波阻中途,而自己恐此非名計, 就只好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把事業(yè)上的 打算暫且擱起,在取得一些三徑之資以后, 便息駕歸閑居了?!? 5 1 1 2 3 這番話是有識見的。 需要商榷的地方是對“傾身營一飽”諸語的理解。 筆者認為,這后四句話的意思并不是說把這次出 仕視為“傾身營一飽”,為日后“閑居”準備些物 質基礎,而是說即便“息駕歸閑居”了,只要能 “傾身”躬耕,“營一飽”還是不成問題的。正因 為他這么思量,認為“閑居”是可取的,于生計 既不必多慮,于名聲也可作打算,所以最后決定 “息駕”歸田。這時的陶淵明已認識到他所處的 時代,是“皇唐莫逮”、“道喪向千載”的時代, 并不是像他這樣的人有所作為的時代,所謂“士 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感士不遇賦) , 想通過在仕途上建功立業(yè)的方式實現(xiàn)其“不朽” 的追求是不可能的,“立功”之路已是不通??梢?說,陶淵明對當時社會的最終認識也就是在這游 宦時期不斷成熟的。 因此不難明白,“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這兩句詩,其實就是陶淵明有意無意間透露的對 他由游宦而歸隱這一思想轉折之確切而真實的概 括,同時也折射出他真正關注的價值旨趣所在。 陶淵明“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行為方式, 萬方數(shù)據(jù) 實與儒家思想中“不得志,則修身見于世”的操 作原則一致。他稱羨外祖孟嘉“清蹈衡門,則令 聞孔昭”(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贊 嘆后漢袁安等人“至德冠邦閭,清節(jié)映西關”( 詠 貧士七首之五) ,褒揚后漢楊倫日“仲理歸大澤, 高風始在茲”( 飲酒二十首之十二) 等等,貫 穿的都是這一思想。同時,在陶淵明看來,這種 “久而道彌著”的操作方式實是自衰周以來鮮為 人所識得之“趣”( 詠二疏) ,而他自己“養(yǎng)真 衡茅下”所走的正是這種路子。 有了這種思想認識,陶淵明就有理由或者說 有資格把“立功”之路看得下此一等,甚至對“功 名”表現(xiàn)出不屑:“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一 旦百年后,相與還北邙。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 昂:頹基無遺主,游魂在何方? 榮華誠足貴,亦 復可儻傷! ”( 擬古九首之四) “好爵吾不縈, 厚饋吾不酬。”( 詠貧士七首之四) 至于“豈望 襲輕裘,茍得非所欽”( 詠貧士七首之三) ,“吁 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煙”( 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 治中) 之類,則與孟子“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 受于人”1 3 1 2 6 7 的話語基礎是一樣的,也就是孔子 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 1 9 7 的意思;若 再借用孟子的話說,便是:“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 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纘穴隙之類 也?!?3 1 2 6 7 返回孔子,則日:“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 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3 1 9 6 這就不僅將自己的思想認識提到“道”的高度, 而且搖身一變自己儼然就是“道”的代言人了。 這便是陶淵明自詡的“官場悟道”。 由是觀之,陶淵明最終走上退田歸隱之路, 是在其原先熱衷的“立功”之路蹇塞不通的客觀 現(xiàn)實下,主動作出的選擇一“平津茍不由,櫝 遲詎為拙”(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 陶淵明在祭從弟敬遠文中說道:“余嘗學仕, 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 知我意,常愿攜手,真彼眾議?!辈浑y明白,陶淵 明所謂的“素志”,決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歸園田居 這一生活方式,而是重在“立名垂世”以求其“不 朽”價值?!傲⒐Α敝斑_”道不通,所以m 瞑負 素志”;乃退田歸隱,以求從“窮”路上實現(xiàn)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是他走上“窮” 路時才哼的曲子??傊浑y明白,陶淵明從游仕 官場轉而退隱園田,是同一價值框架內的具體行 為轉換,而不是價值系統(tǒng)的根本性切換( 即從一 個價值系統(tǒng)轉而投身于另一個價值系統(tǒng)) ,是追求 “不朽”路子上的積極的“戰(zhàn)略轉移”,而不是消 極的“逃跑主義”。 二、避虛就實:從“立德”到 “立言”的戰(zhàn)術轉化 陶淵明自彭澤歸隱后,就轉到“修身見于世”、 立德以垂名的路子上來。魏正申先生指出的“以 文傳世”思想,只是其時陶淵明思想中的一個必 要環(huán)節(jié),而并非處核心的地位。該時期陶淵明的 主導思想是“立德垂世”思想,“以文傳世”思想 是為“立德垂世”服務的,具體說來便是:通過 詩文創(chuàng)作,自我彰顯其德性形象,藉以垂美名于 后世,從而實現(xiàn)其對“不朽”的追求。 誠如魏正申先生所指出的,陶淵明有“以文 傳世”思想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有待進一步商榷。 筆者想要指出的是,在“以文傳世”問題上,與 其說陶淵明有自覺的“文學創(chuàng)作意識”,倒不如說 他有自覺的“以文彰德意識”這不等于說陶 淵明沒有文學創(chuàng)作意識。這樣,“以文傳世”的內 涵就需要重新界定,即:說陶淵明有“以文傳世” 思想,已不是一個關乎“立言”的問題,而是根 本關乎“立德”的問題,“立言”在這里主要是為 “立德”服務的。這是符合陶淵明“善惡茍不應, 何事空立言”( 飲酒二十首之二) 的態(tài)度的。 陶淵明歸田后所走的路子,用他自己的話還 可概括為“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 飲酒二 十首之二) 。其賦詩作文在最終價值取向上是為 彰顯德性服務的。陶淵明看得清楚,在“立德” 1 3 7 萬方數(shù)據(jù) 之路上,“言”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寢跡窮年, 誰知斯意”( 讀史述九章之張長公) ??鬃?“欲無言”,但事實上孔子“言”得很多,他的弟 子還專門為他編篡了論語,記錄其言行;門人 子貢對此事所抱的態(tài)度就是:“子如不言,則小子 何述焉? ” 3 1 1 8 0 可以說,陶淵明對“立言”所抱 的態(tài)度,與子貢的態(tài)度是基本一致的:“今我不述, 后生何聞哉? ”( 有會而作) “立善常所欣,誰 當為汝譽? ”( 形影神之神釋) 陶淵明擔心 的不僅是自己能否“立善”的問題,而且包括這 種“立善”能否為人所賞識與傳譽的問題,即最 終能否立名垂世的問題。因此,通過詩文自我彰 顯便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考慮到“立言”與“不 朽”的關系問題,同時也就必然提出對“言”( 寫 詩作文) 的藝術要求問題。這才是陶淵明對其詩 文創(chuàng)作自覺意識的原初動機,也只有在這一層面 上,我們才可以談陶淵明有“自覺的文學創(chuàng)作意 識”。如此,“立言”與“立德”在陶淵明的后期 生活中內在地統(tǒng)一起來,并貫徹于他整個田園詩 文的創(chuàng)作歷程。因此,在陶淵明身上,“立言”( 以 文傳世) 作為一個“自覺意識”問題,不能脫離 “立德”思想單獨作為議題,否則容易將“立言” 問題簡單地等同為單純的“文學創(chuàng)作意識”問題, 這正是魏正申先生未能正確深入的地方。 說陶淵明的詩文創(chuàng)作在價值取向上是為彰德 服務的,這從陶淵明對詩文創(chuàng)作所抱的態(tài)度( 同 1 3 8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先師有遺訓,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7 “遙遙沮溺心, 時也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功能之認識) 也能見其一斑。 陶淵明認為寫詩作文能“頗示己志”( 五柳先生 傳) ,能“導達意氣”( 感士不遇賦) 在某 種意上又可謂之“自娛”,所謂“酣暢賦詩,以樂 其志”( 五柳先生傳) 、或“以為歡笑耳”( 飲 酒二十首序) 。這兩種功能用文學理論的術語 來說,便是傳統(tǒng)的“言志”與“抒情”。陶淵明既 自覺向孔孟之道靠攏,要擔當“士志于道”的價 值傳統(tǒng),則其所言之“志”、所導達之“意氣”, 固不宜外乎所志之“道”以及由志道守道而來的 “德”。陶淵明認為“窮通靡攸慮”( 歲暮和張常 待) 、“所樂非窮通”( 詠貧士七首之四) ,則 其所憂者惟“道”耳“豈不知其極,非道故 無憂”( 詠貧士七首之四) ,故在歸田時期,常 有的仍是“不言春作苦,??重撍鶓选? 丙辰歲 八月中于下溪田舍獲早稻) 的焦慮心態(tài)。茍以一 言蔽之,則陶淵明所言之志、所抒之情,都是本 著“寄懷于言”( 九日閑居) 的宗旨。為了讓讀 者能“見其心”( 詠貧士七首之三) 、“別其契” ( 癸卵歲十二月中作與弟敬遠) ,還特意提出了 “人當解意表”( 飲酒二十首之十一) 的閱讀 原則。而陶淵明通過種“寄意一言外”的創(chuàng)作方 式和“人當解意表”的閱讀原則,想展示給讀者 的無非是他如何“安道苦節(jié)”的德性形象。今仔 細閱讀陶淵明詩文,知貫穿其中有兩大脈絡可尋: 其一,求達之路。 饕簇,茹薯鼐簇眷萋囂 “進德修業(yè),將以及時”一“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投耒去學仕”曇譬藿香蒙靠嘉廁麗菊_ 可兩語再F 1 磊至兩手_ 一“息駕歸閑居” 萬方數(shù)據(jù) 其二,獨善之路。 這兩條路子,是陶淵明稟循儒家“窮達”方針 的實際煉世歷程,二者最終合而為一,因為它們的 核心基點都在于對“不朽”價值的追求。從中我們 也可以看出,不論是“出”還是“處”,陶淵明都 能為自己找到有說服力的根據(jù),在他的邏輯庇護 下,他的行為總是合理的,不管是游仕官場還是歸 隱田園,都不會污損行為主體的德性形象。因此不 難明白,陶淵明用詩文“示志”,用“親老家貧” 釋倒4 】1 0 1 ,申訴再三,更注重的是維護并彰顯其德 性,標舉其守道君子的人格形象,使讀者“每觀其 文,想其人德” 6 1 4 1 。山樵暇語日:“陶彭澤詩, 顏、謝、潘、陸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賦 之于詩,無一點愧辭,所以能爾。” 6 1 4 2 林逋省心 錄謂:“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jié)與功臣、 義士等,何耶? 蓋顏子以退為進,寧武子愚不可 及之徒歟?!?7 】2 3 魏正申先生也曾在論陶淵明以 文傳世的思想一文中指出:“陶淵明還十分注重 塑造真誠坦率天真的自我形象以達到傳世的目 的?!薄? 】這些論述可謂對該問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覺 察,只可惜都未能自覺地從陶淵明思想的整體高 度與核心地帶處去把握,故而未能究其根本。 由是觀之,陶淵明“以文傳世”思想的內核 主要不在講求詩文造詣上,而是在彰顯德性修為 上。要彰顯有德性修為的“君子”形象,固然不 可絕對摒棄詩文造詣的因素,但后者畢竟不是目 的。“立德”才是陶淵明詩文創(chuàng)作的最終價值目的, “立言”是“立德”的延伸,故“以文傳世”的 實質乃是借助詩文彰顯德性以期立名垂世。因而 對這一思想主核的正確把握,應該是“立德垂世”, 而簡單地謂之“以文傳世”則已經(jīng)與之隔閡了, 甚至拐到別的路子上去,終不是陶淵明的初衷。 陶淵明深知“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擬 古九首之二) 的道理,也即“立德”可以“不 朽”的古訓,他要垂名后世以求“不朽”,在仕途 窘塞之后,這是最佳途徑。陶淵明詩文有半數(shù)以 上在“述貧”,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表明他志道固 窮之心與安道守節(jié)的情懷。而陶淵明對他所喜可 的歷史人物之贊羨的主題,也不外是“令德永聞, 百代見紀”( 讀史述九章之程杵) 。就拿詠 荊軻來說,陶淵明認為荊軻刺秦王,“心知去不 歸”,卻仍要“飛蓋入秦庭”,這除了“義士死知 己”的直接行為動因外,根本原因乃是出于“且 有后世名”的“不朽”價值追求。這就多少帶有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意味。 總之,陶淵明有“立德垂世”思想是可以肯 定的。他最終認定“留誠信于身后,動眾人之悲 泣”( 感士不遇賦) 、“存為世珍,歿亦見思”( 自 祭文) 是在“士之不遇”的在世境遇中追求自身 “不朽”價值的最佳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途徑, 這是他“不朽”追求的現(xiàn)世操作方式,也是他的 最終存在樣式。由“立德垂世”過渡到“以文傳 世”是客觀必然的戰(zhàn)術轉移:避德之“虛”而就 詩文之“實”。德以文顯,不著之以詩文,則德鮮 能久傳。司馬遷在為人立傳時便已深有感慨,其 撰伯夷列傳,日:“余以聞由、光義至高,其 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8 2 1 2 1 “巖穴之士,趣舍 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 ”【8 】2 1 2 7 陶淵明 游好六經(jīng),于史亦精,蓋亦有鑒于此,故日:“今 我不述,后生何聞哉? ” 綜觀全論,不難明白陶淵明的思想,實際上 是內儒而外道。筆者持論如此,是基于對陶淵明 “不朽”價值之執(zhí)著追求的認識,因為該思想內 核及精神實質都主要出自儒家一系,且著實成為 陶淵明一生行狀的主心骨。陶淵明在彭澤歸隱后, 看似深耽老莊之道,實則篤行儒家“不朽”之路。 因而,“隱”對于陶淵明來說,更多一層世俗的策 略意義,具體地說,陶淵明是想通過“隱”的在 世行為以及對該存在樣式之詩文反映,以期彰顯 其德性主體,從而確立其在讀者心目中“不朽” 的“君子”形象,達到垂名傳世的目的。陶淵明 的一生都是欲有所為,并未進入也不真想進 入老、莊所標舉的“無為”境界。陶淵明的“君 子”人格,儒家世俗的一面居多,故其人時或慷 1 3 9 萬方數(shù)據(jù) 慨厚重,作“金剛怒目”式,其詩文亦或“詞采 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群類,抑揚爽朗,莫之與 京” 9 1 1 0 ,并非全是“飄逸”。換句話說,由于陶 淵明對“不朽”價值的執(zhí)著追求,使得他的在世 行為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目的性意味著我們關心 我們行動的遙遠的未來結果更甚于關心這些行動 自身的性質或它們對我們周圍環(huán)境產生的直接影 響。具有目的性的人,總是試圖使自己的行為具 有某種虛假的、自欺欺人的不朽性,并因此而將 自己的興趣納入時間流程之中。 1 0 1 1 1 6 這些話,即 便是用到陶淵明身上,也還是正確的,因為對“不 朽”價值的關懷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性關懷,且垂 名后世以求“不朽”就是指向百年外的時間流程。 這就需要我們有正視鮮血的勇氣了。 參考文獻: 【1 】魏正申論陶淵明自覺的文學創(chuàng)作意識 M 陶淵明探 稿北京:文津出版社,1 9 9 0 2 】魏正申論陶淵明以文傳世的思想 M 陶淵明評傳北 京:文津出版社,1 9 9 6 3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M 】北京:中華書局,1 9 8 3 4 】袁行霈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 M 陶淵明研 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 9 9 7 【5 】李華胸淵明:飲酒二十首之背景與寄意 M 陶淵明新 論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 9 9 2 6 】鐘嶸詩品 M 陳延杰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 9 6 1 【7 】林逋省心錄 M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 ( 上) 北京:中華書局,1 9 6 2 【8 】司馬遷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 9 9 9 【9 】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 M 逯欽立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 局,1 9 7 9 1 0 約翰梅納德凱恩,諾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M 】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O nT A O Y u a n - m i n g SI d e ao fB e i n gI m m o r t a l M E N G G u o Z h o n g ( C o l l e g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h a a n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7 1 0 0 6 2 ,x i :a n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A OY u a n m i n gi m p l e m e n t e dt h ei d e aa l l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o fb e i n gc r o w n e dw i t he t e r n a lg l o r y I nh i se a r l yd a y s ,T A OY u a n m i n gw a n t e dt oe s t a b l i s hh i m s e l fb yi m m o r t a ld e e d s ,b u tl a t e r , h ew i t h d r e wf r o m s o c i e t ya n dl i v e di ns o l i t u d ew h e nh ec h a n g e dh i sm i n da n dd e t e r m i n e dt oe s t a b l i s hh i m s e l fb ym o r a l i t i e st h a t h a v eb e e ni l l u m i n a t e db yh i sp o e m s K e yW o r d s :T A OY u a n r u i n g ; i m m o r t a l i t y ;e t e r n a lg l o r yw i t h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i m m o r t a ll i t e r a r y a n d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s i d ea n dT a o i s mo u t s i d e 1 4 0 萬方數(shù)據(jù) 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論陶淵明的“不朽“價值追求 作者:孟國中, MENG Guo-zhong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17(2) 引用次數(shù):1次 參考文獻(10條)參考文獻(10條) 1.魏正申 論陶淵明自覺的文學創(chuàng)作意識 1990 2.魏正申 論陶淵明以文傳世的思想 1996 3.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1983 4.袁行霈 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 1997 5.李華.陶淵明 飲酒二十首之背景與寄意 1992 6.鐘嶸 詩品 1961 7.林逋 省心錄 1962 8.司馬遷 史記 1999 9.蕭統(tǒng) 陶淵明集序 1979 10.約翰梅納德凱恩.諾爾曼布朗 生與死的對抗 1994 相似文獻(10條)相似文獻(10條) 1.期刊論文 孟國中.MENG Guozhong 論陶淵明的“志道“之學與“立名垂世“思想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1(6) “士志于道“是儒家據(jù)以評判士之是非善惡的最高價值標準.“志道“之學,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自覺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為立身處世的終極 價值依據(jù).而傳統(tǒng)的“三不朽“理論又以“立德“為上善之選,這就為知識分子從“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內在依據(jù).陶淵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 “的踐履過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價值意圖,即通過“三不朽“的操作體系以實現(xiàn)垂名后世的價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淵明用“志道“之學為自己的 “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釋. 2.期刊論文 魏正申 彭澤歸田后的陶令真的沒有“事功“思想嗎-答梅大圣教授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30(1) 本文通過陶淵明剛歸田時的家境與意緒尚有“事功“之愿的分析,進一步論證了詩旨. 3.期刊論文 陳小燕 庾信對陶淵明的接受初探 -青年文學家2009(9) 陶淵明是晉代名士,以其高潔的人格和不朽的詩文讓后人景仰.庾信作為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對陶淵明的接受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陶淵 明菊花和酒相伴的人生方式的認同,二是,對桃花源生活方式的向往,三是,對陶淵明詩文中樸質真情的學習. 4.期刊論文 高小淇 淺談陶淵明的思想 -法制與社會2009(2)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田因生活為題材,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后成為詩歌的重要內容.陶淵明 的詩沿襲了魏晉詩歌的古樸詩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他創(chuàng)造了中國詩歌中一種新的、關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為醇厚 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陶淵明豐富的人生體驗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為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他的詩在中 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5.期刊論文 王雪梅 從儒士到隱者-淺析陶淵明思想之轉變 -勝利油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2,16(1)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其詩作和人品非常追求自然.本文分析了陶淵明前后期的詩作,對其人生轉折方式進行了闡述.陶淵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維修手表合同范例
- ppp咨詢費合同范本
- 分裝白糖采購合同范本
- 內墻抹灰工程合同范例
- 公司無償贈與合同范例
- 喪葬工具出租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臨時活動場地租賃合同
- 2025年度教育產業(yè)借款反擔保協(xié)議范本
- 2025年度客運企業(yè)品牌戰(zhàn)略規(guī)劃與實施服務合同
- 2025年消毒滅菌設備器具項目投資分析及可行性報告
- 天津市河西區(qū)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含答案)
- 2025年空白離婚協(xié)議書
- 校長在行政會上總結講話結合新課標精神給學校管理提出3點建議
- T-CSUS 69-2024 智慧水務技術標準
- 2025年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工作計劃
- 湖南大學 嵌入式開發(fā)與應用(張自紅)教案
- 地下商業(yè)街的規(guī)劃設計
- 長安大學《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一》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國低密度聚乙烯(LDPE)行業(yè)需求動態(tài)及未來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
- 醫(yī)院物業(yè)管理制度
- 初中數(shù)學思維訓練雙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練習100道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