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年),一、作為本根的“道” 二、作為個體道德的“無為” 三、作為處世策略的“柔弱” 四、作為人生理想的“樸” 五、作為治世思想的“無為” 六、作為理想社會模式的“小國寡民”,一、作為本根的“道”,1、作為世界萬物總根源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十五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四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2、作為世界萬物總規(guī)律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這里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人與天地,都應當遵循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以此作自己存在的法則。這樣一來,“道”一方面是無為的,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世界萬物,另一方面又是有為的,世界萬物都必須遵循這種自然而然的法則。因此,“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也就是,“道”對于萬物的作用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保ㄊ拢?3、作為終極關懷和人文理想的“道”,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在老子哲學中,道不但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社會人類的最高依據。天道即是人道,宇宙之自然亦是人文的法則。 “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關于道的學說,把道作為最高的實體范疇,用以說明世界萬物產生的根源及其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性問題。道又是人類社會所必須遵循的準則,是事物本源、本質和規(guī)律的總稱?!币虼?,老子在論述其政治理想和處世原則時,始終不離“道”這一天地萬物賴之以生的本體。,二、作為個體道德的“無為”,1、“無為”之含義 “無為”不同于“不為”,而是要人善為。具體分析,又有三義:一指順自然而為?!胺ㄖ^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保ㄎ迨徽拢?二指不私為?!盁o為”之為不可有明顯的為我之動機?!笆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二章) 三指不過度而為?!俺侄蝗缙湟眩淮ФJ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ㄋ氖拢?2、“無為”之作用,老子講“無為”從表面上看似乎消極,但其骨子里的卻是不安于消極,他講柔是為克剛,講弱是為了勝強,講退是為了能進,講屈是為了能伸,講大智若愚是為了比小智更聰明,講無為是為了無不為。故其言:“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保ǘ拢?老子從萬物變化中悟到了事物否定的辯證法。他看到,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月盈則虧,物壯則老,剛強者死之徒??耧L可以吹折大樹,而柳絲不斷。由此他想到人事亦然,輕諾必寡信,多藏必厚亡。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他將這一切概括為“反者道之動”,或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七十七章)。,三、作為處世策略的“柔弱”,1、不居:以出世手段實現(xiàn)入世目的 把“道”這種生成萬物、澤被萬物而不作萬物主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原則推廣到人生方面去,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原則。這是一種與儒家不同的對現(xiàn)實和人生的關注態(tài)度。這種關注就是要人們順應自然,按照道的自然無為法則行事。簡言之,老子采取的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入世方法,“退”是手段,“進”才是最終目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現(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ǘ恼拢帮h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可久,而況于人乎?”(二十四章),2、戒欲:重精神而輕物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提出三條控制欲望的處世之道。 第一是恬淡儉嗇?!爸稳耸绿?,莫如嗇。”(五十九章)這里的“天”,指天賦的人的精神本性?!皢荨币环矫媸俏镔|的節(jié)省,一方面是愛惜精神,節(jié)省智識。 第二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爸悴蝗?,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ㄋ氖恼拢暗溎笥诓恢悖痪棠笥谟?。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ㄋ氖拢?第三是“功遂身退”?!俺侄蝗羝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保ň耪拢?3、退讓:以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八章) 那種最高尚的品德,最美好的行為,應當具有水一樣的特性,而水的特性是不爭、守柔處弱,處于眾人所厭惡的卑下的低地而能安居。老子認為,水的這種品德與“道”的標準接近或相同,即甘居低下者才是最接近道的本質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七十八章)水的特點是柔弱、善利萬物、處最低處、沒有固定形態(tài),然而在這種柔弱的形式下,卻飽含著內在的強大活力,能夠滴水穿石,負載重物。因而這里的柔弱并不是軟弱,而是柔韌,是深層的持續(xù)不斷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四、作為人生理想的“樸”,1、去欲與去知 “道”是宇宙世界的本體,人、地、天都以“道”的“自然無為”特性為生存法則,這樣,萬物就能自由和諧地生長。但現(xiàn)實的人生卻完全不是這樣,人們迷惑于自己的私欲、私利而不知“道”。人之迷惑于其私欲、私利,人道背離天道,其表現(xiàn)即是為私欲、私利所驅使的社會不公。因而“欲”是引起社會紛爭和動亂的根本原因。 在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與“欲”相聯(lián)系的“知”是造成人生悲劇的又一原因。它是幫助“欲”得以實現(xiàn)的工具,也應當加以拋棄。在老子看來,好的治民之法只是滿足人們的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使他們身體強健,但要約束和抑制他們的心志,要使民無知,無知才能無欲。因此,老子主張“絕圣棄智”。,2、復歸于樸,老子認為,認識和把握“道”無須向處追索,只需向內反觀,因為“道”生成萬物,特別是生成人時,已賦予它們以“德”,反觀“德”也就是體認“道”。但由于人不僅有“德”,還有欲和對外界事物的知,正是它們使得主體的“德”隱而不顯,所以要“見道”,無非是把遮掩著“德”的種種雜念和意識加以掃除,而使明澈如鏡的心靈顯露出來。這就是“滌除玄覽”。通過去除知、欲,用“靜”或“無”的方法,使人的心靈保持虛靈而平靜,從人的異化的狀態(tài)中回復到“道”或“樸”的原初狀態(tài),如同“嬰兒”那樣柔弱而富有生機,這就是最高的人生理想。 復歸于“嬰兒”和“樸”,就是實現(xiàn)了與“道”合一,因而是體現(xiàn)了“道”而擁有了“德”,從追逐名利和運用智慧的不合理的現(xiàn)實人生進入了和諧統(tǒng)一的“道”的宇宙世界和生命境界,實現(xiàn)了人生理想。,五、作為治世思想的“無為”,1、法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十八章)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三十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不尚賢,使民不爭。(三章)。 這一立場的根源在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世間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ǘ逭拢┰谶@里,“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生成萬物及其運行規(guī)律都是無意志的、自然而然的。從這種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出發(fā),老子提倡“絕圣棄智”,杜絕一切知識、技藝和積極的政治措施,以無為達到無不為。其理想政治是國家要小,人民要少,不要文化,不要工具,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中去。,2、不妄為,老子的“無為”是一種“為”,其目的是要達到“無不為”。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該順應它自然的情狀去發(fā)展,不必用意志去制約它。“無為”觀念,就是指順其自然而不加以人為的意思?!叭藶椤保胁槐匾淖鳛?,甚至包括強作妄為的意思。因而,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 “無為而無不為”可以理解為“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處事的態(tài)度和方法,而“無不為”則是“無為”所產生的效果。跟“無為”相對立的“有為”,是指主動生事,主觀妄為,不該為而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社會政治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因此“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在老子中被反復強調。“治”是最終的目的和落腳點,“無為”是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實現(xiàn)“治”所運用的方法和途徑。,六、作為理想社會模式的“小國寡民”,1、絕圣棄智 在分析社會政治紛爭四起的原因時,老子認為,更根本的罪魁禍首乃是儒家的那套仁義禮智?!按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保ㄊ苏拢肮适У蓝蟮?,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三十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此取彼。(十二章)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根據以上社會政治現(xiàn)象的描述及其原因分析,可見天下的紛亂主要肇事于人心的多欲(包括物欲和名利之欲)、民智的開化以及在上者的有為,故而根本的解決之道即在于: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十九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以無名之樸。鎮(zhèn)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六十五章)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吉林市豐滿區(qū)2025屆小升初數學高頻考點檢測卷含解析
- 仙桃職業(yè)學院《材料基礎化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同煤二中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教學質量診斷性聯(lián)合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三亞市白沙黎族自治縣2025年數學三下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寧陽縣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二學期月考試卷(二)英語試題含答案
- 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2025屆初三年級第二學期調研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廈門理工學院《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通科技職業(yè)學院《工程光學設計(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啟東匯龍中學2025年初三第二次調研考試(物理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山東濱州陽信縣2025屆初三10份綜合模擬檢測試題含解析
- 9.2嚴格執(zhí)法 (課件+視頻)(部編版)
- 《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qū)域發(fā)展的關系》
- 建筑電氣武校剛課后參考答案
- 廣東省2024年高考物理試題(附答案解析)
-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預防的術中護理
- 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案例分析
- 合作收款合同范本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物理試卷附答案
- 2024年保安員證考試題庫完整
- 敬畏生命-道德與法治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