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教育論文-職業(yè)學校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doc_第1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職業(yè)學校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doc_第2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職業(yè)學校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doc_第3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職業(yè)學校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doc_第4頁
職業(yè)教育論文-職業(yè)學校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職業(yè)教育論文-職業(yè)學校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探究性、開放性代寫論文的學習方式。職業(yè)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更能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同時培養(yǎng)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發(fā)和思維方式。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職業(yè)學校政治課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時代,它對勞動者的素質、對人的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進行了教育改革,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學生具備新世紀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如獲得新技術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探索的能力、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長期以來,很多人一直偏見地認為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文化基礎差,層次低,似乎與研究性學習相去甚遠,偏見地認為中等職業(yè)學校不具備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其實,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更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職業(yè)學校與基礎教育相比,它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應用型、針對性很強的教育。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也要求學生承擔達成課程目標的義務,從而形成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的內在動力;強調學習時空的開放性,突破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封閉性,解放了學生的思想,這種開放的、自由的學習,是學生靈感火花、創(chuàng)新精神產生的前提。因此,研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條良好途徑,更是切合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一、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從廣義理解,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可以貫穿在各種各類學習活動之中;狹義是指一種課程形態(tài),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政治學科的特點是教材的時代性、內容的多變性、思維的主體性、答案的不定性。對于這樣的學科如仍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只能是教死書、死教書;學生只能是讀死書、死讀書。而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方法”為中心的教學,教學并不只是教師把預先設計的知識圖景,如何按部就班地傳輸給學生,而是師生既有知識、經驗的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尋找、發(fā)現問題,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識傳授,師生共同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師生的積極交流與合作中,共同走上思考問題之路。二、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以下能力:1.參與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書本知識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有時還與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所學知識有時應用不到實踐中去,一接觸到社會感到現實社會與本中所學的并不一樣,所學知識大多派不上用場,就會處于失落、茫然失措、束手無策的境地。政治教學中,通過對一些熱點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去實際調查、研究、分析,小組進行討論,班級辯論等形式,讓學生融入社會,全面了解社會,分析并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2.信息收集、加工及利用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知識是無限的,是不斷更新的,任憑一個人如何努力,一生也不能窮盡知識的全部,也只能是獲取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所以教育應該注重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收集并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結果本身。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能夠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地利用信息,以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3.交流、合作與分享能力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曾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在幼年時代學會的與小伙伴分享和合作?,F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交流、合作,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之間彼此傾聽、理解與欣賞。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不僅可以相互啟迪思維,開闊視野,可以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增進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學生從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并尊重對方的情感,這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4.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三、研究性學習教師角色的轉變1.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求,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為他們中的一員,愿意沒有拘束地一起交流和討論,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對課題的積極參與,師生間如果能有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指導學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等進行指導。而不是一般的提出問題,然后解惑、解難,最后把學生引導到教師心目中早已有的標準答案上來。教師要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送風吹氧,讓它能燃燒起來;教師運用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種點撥和啟發(fā),即“點到即止”,將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3.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于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了不同的困難、問題和經驗,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fā)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等,需要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協調工作。如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huán)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一旦發(fā)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積極性等。教師還必須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方面,政治教材的時代性,教學內容的多變性,思維方式的主體性,問題答案的不定性等,要求教師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更要關注鄰近學科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另一方面,開放性的特點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有的研究課題甚至將觸角伸到專業(yè)知識的前沿,這就使教師失去了專業(yè)知識的優(yōu)勢,就必須要繼續(xù)學習、完善自我、拓展知識面。四、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和實施政治課的研究性學習,一般圍繞教材內容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某一類課題進行研究。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選題內容可以是課本內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題目可以老師定,也可以學生定,在選題時要注意與學生現有水平相一致,不能盲目拔高,超越學生的現有水平,要使所有學生能夠參與研究,能用現有知識解決問題。還要多指導學生到生活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可以把一些熱點問題作為課題研究。如在法律課中,可以把銀行案件中自動取款機操作失誤引發(fā)的法律問題、法律關系等問題拿來做課題,可以引起學生思考、探究,還可以把現有知識學有所用,理清法律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可以以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全班集體討論等形式或結合的形式進行。根據政治學科的特點及完成課題的要求,學生一般可采用查閱資料、調查、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等方法去進行課題研究。五、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體系任何一種學習都要有評價體系,否則就會流于形式。研究性學習也是一樣,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要充分關注學習態(tài)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教師,還可以是學生、家長,或開展課題研究的有關部門。評價內容不是單純知識能力考查,而是重視研究性學習活動態(tài)度,活動過程中方法、技能掌握情況、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等情況。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它給學生提供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使他們在了解知識發(fā)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培養(yǎng)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1王升.論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02,(5).2吳也顯.教學模式研究法J.教育研究,199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