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9711-2005(04) 導航地理數(shù)據(jù)模型與交換格式(4).pdf_第1頁
GBT19711-2005(04) 導航地理數(shù)據(jù)模型與交換格式(4).pdf_第2頁
GBT19711-2005(04) 導航地理數(shù)據(jù)模型與交換格式(4).pdf_第3頁
GBT19711-2005(04) 導航地理數(shù)據(jù)模型與交換格式(4).pdf_第4頁
GBT19711-2005(04) 導航地理數(shù)據(jù)模型與交換格式(4).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 B I T 1 9 7 1 1 -2 0 0 5 7 . 1 4 . 2 8 國際交通百分比 見7 . 4 . 2 0 0 7 . 1 4 . 2 9 位置精度 見 7 . 2 . 3 3 。 7 . 1 4 . 3 0 路面 見 7 . 4 . 2 1 。 7 . 1 4 . 3 1 路面條件 見7 . 4 . 2 2 。 7 . 1 4 . 3 2 路線編號 見 7 . 4 . 2 3 。 7 . 1 4 . 3 3 路徑標識 見 7 . 4 . 2 7 。 7 . 1 4 . 3 4 路徑序號 見 7 . 4 . 2 8 。 7 . 1 4 . 3 5 路徑類型 見 7 . 4 . 2 9 。 7 . 1 4 . 3 6 特殊路徑 見 7 . 4 . 3 1 。 7 . 1 4 . 3 7 交通流 見 7 . 4 . 3 2 。 7 . 1 4 . 3 8 交通流且 見 7 . 4 . 3 3 。 7 . 1 4 . 3 9 交通流,類型 見7 . 4 . 3 4 。 7 . 1 4 . 4 0 交通流,單位 見 7 . 4 . 3 5 。 7 . 1 4 . 4 1 未鋪設的路面類型 見 7 . 4 . 3 6 。 7 . 1 4 . 4 2 有效方向 見 7 . 2 . 3 8 。 7 . 1 4 . 4 3 有效期 見 7 . 2 . 3 9 。 7 . 1 4 . 4 4 參照點數(shù)值 7 . 1 4 . 4 4 . 1 定義 在表示一個參照點的物理標志物上印刷的數(shù)值( 字符值) 。 7 . 1 4 . 4 4 . 2 域 單位 由管理機構指定。 7 . 1 4 . 4 4 . 3 描述 參照標志物上的值一般是公里, 有時會有小數(shù)位( 如5 0 . 7 ) 0 7 . 1 4 . 4 5 車輛類型 見 7 . 4 . 3 7 。 7 . 1 4 . 4 6 寬度 見 7 . 4 . 3 8 0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8 關系類別與定義 8 . 1 概 述 8 . 1 . 1 要素及其關系 現(xiàn)實世界 中對象的一些信息需要以要素之間的關系這樣一種形式來表達。例如, “ 是的首 都” 是“ 北京” 與“ 中國” 之間的關系。本章即描述地理數(shù)據(jù)文件 中的各種關系。 圖 8 1 圖 9 4 給出了各種關系的數(shù)據(jù)模型。 所有的關系都有一個特定的關系名稱 。 一個要素可以涉及到多個關系。兩個不 同的關系可以聯(lián) 系同一個要 素實例 , 例如 , “ 坐落 于 轄區(qū)” 和“ 是的首都” 都是“ 北京” 與“ 中國” 之間的關系。 喊) 一二 片 圖 8 1 岔路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丁 立Al X+ 圖 8 2 收費路線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標準下載網(wǎng)( ) G B / T 1 9 7 1 1 - 2 0 0 5 幾 分隔的連接點關系嚴格局限于該連接點兩側的兩條道路。 圖 8 3 策略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一X-f It 圖 8 4 直達路徑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標準下載網(wǎng)( )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咬一) 越譽 HID 圖8 5 立交跨越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圖 8 6 路標信息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樞可H 鄉(xiāng) 仁 H! di A 圖 8 7 匯交路口的出口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趁 寸牛二 圖 8 8 道路元索沿線的交通信號燈及道路元素沿線的交通標志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標準下載網(wǎng)( )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一 圖 8 9 道路與車渡 、 行政區(qū)劃、 命名區(qū)域 、 土地班蓋與利用、 服務等主題中的二元關系數(shù)據(jù)模型( 未完待續(xù)) 標準下載網(wǎng)( )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七Not *tmm , x ; ) 是R中的一個元素, 當 且僅當A ( x ; , x ; ) 中的所有x 都是R中的一個元素時, 關系R稱為 是關于A對稱的。當且僅當A ( x ; , x ; ) 中的所有x 和(( x ; , x ; ) 不都是R中的一個元素時, 關系R稱為是 關于A不對稱的。不滿足這些條件之一的關系稱為非對稱的( 注意其不同于不對稱) 。 8 . 1 . 6 . 3 傳遞性 若(( x , 必 與( y , z ) 都是R中的元素, 當且僅當對于所有的x , y和z , ( x , z )都是R中的一個元素 時 , 關系 R稱為傳遞的。若( x , y ) 與( y , z ) 都是 R中的元素, 當且僅當所有的 x , y和z , ( x , z ) 都不是 R中的一個元素時, 關系 R稱為不傳遞 的。不滿足這些條件之一的關系稱為非傳遞 的( 注意其不同于 不傳遞) 。 8 . 2 關系類型 8 . 2 . 1 道路元素沿線的建筑物 8 . 2 . 1 . 1 定義 建筑物位于某一道路元素沿線 。 8 . 2 . 1 . 2 描述 此關系說明建筑物人口所位于的道路。 大多數(shù)情況下, 一個建筑物邏輯上所“ 屬于” 的道路元素應是最近的。但也有例外的情況 , 如圖 9 5 0 如果一個建筑物有多個位于不同道路元素上的人口, 這個建筑物可以屬于兩個或更多的不同道路 元素。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診 建筑物B 屬于道路元素R 3 - 圖 9 5 沿道路元素的建筑物 8 . 2 . 2 與行政區(qū)劃關聯(lián)的建筑物 定 義 建筑物位于某一8 級行政區(qū)劃的內部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3 與建成區(qū)域關聯(lián)的建筑物 定義 建筑物位于某一建成區(qū)域的內部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4 與行政區(qū)劃關聯(lián)的建成區(qū)域 8 . 2 . 4 . 1 定義 建成區(qū)域位于某一8 級行政區(qū)劃的內部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4 . 2 描述 這個建成區(qū)域與行政區(qū)劃之間的關系是多對多的。這意味著一個行政區(qū)劃可以包含多個不同的建 成區(qū)域 , 一個跨越行政區(qū)劃邊界的建成區(qū)域可以屬于多個不同的行政區(qū)劃 。 8 . 2 . 5 屬于要素的要素中心點 8 . 2 . 5 . 1 定 義 要素中心點是一個要素的中心。 8 . 2 . 5 . 2 描述 此關系的第二個參數(shù)可以屬于道路與車渡、 命名區(qū)域、 行政區(qū)劃、 土地筱蓋與利用、 服務等要素主題 的要素。 8 . 2 . 6 鏈引用 8 . 2 . 6 . 1 定義 利用位置的鏈距信息將有關屬性關聯(lián)到一個鏈段的方法 。 8 . 2 . 6 . 2 描述 為了將屬性與鏈段關聯(lián)起來 , 這個關系描述鏈段上與屬性有關的分段 : 通過指定鏈段和兩個參照點;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通過說明分段的起止點( 對應于兩個關聯(lián)的參照點) 的鏈距值 ; 通過附加屬性信息本身 。 鏈引用關系的順序很重要。 8 . 2 . 7 與行政 區(qū)劃關聯(lián)的管區(qū) 8 . 2 . 7 . 1 定義 統(tǒng)計區(qū)、 選區(qū)、 急救醫(yī)療服務區(qū)、 消防區(qū)、 電話區(qū)、 治安區(qū)、 郵區(qū)或學區(qū)位于某一8 級行政區(qū)劃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7 . 2 描述 這種管區(qū)與行政區(qū)劃之間的關系是多對多的。這意味著一個行政區(qū)劃可以包含多個不同的管區(qū), 同時一個跨越行政區(qū)劃邊界的管區(qū)可以屬于多個不同的行政區(qū)劃。 8 . 2 . 8 與建成區(qū)域關聯(lián)的管區(qū) 定義 統(tǒng)計區(qū)、 選區(qū)、 急救 醫(yī)療服務區(qū)、 消防區(qū)、 電話區(qū)、 治安區(qū)、 郵區(qū)或學區(qū)位于某一建成區(qū)域之 內, 或與 其關聯(lián)。 8 . 2 . 9 分隔的連接點 定義 一個分隔的連接點是一個策略, 包括一個有物理或邏輯分隔物( 阻止某一方向的通行) 的連接點。 由連接點連接的兩個道路元素指明連接點在哪些道路元素上被分隔, 表明某些交通行為是禁止的。 8 . 2 . 1 0 與行政區(qū)劃關聯(lián)的封閉交通區(qū)域 定義 封閉交通區(qū)域位于某一行政區(qū)劃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1 1 與建成區(qū)域關聯(lián)的封閉交通區(qū)域 定義 封閉交通區(qū)域位于某一建成區(qū)域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1 2 匯交路口的出口 8 . 2 . 1 2 . 1 定義 一個匯交路 口與一個或多個所包含 的連接點之間的關系, 這些連接點和復合出 口編號指定的出口 對 應 。 8 . 2 . 1 2 . 2 描述 所描述的連接點是匯交路口內部的轉彎點, 具有出口編號或名稱等信息。 在以兩條平行的道路元素表示的汽車高速路上可以見到兩個連接點用同一個 出口編號的例子。在 某些匯交路口上, 假設每個交通方向存在兩個出口點 , 并且這兩個出口點有不同的出 口編號 ( 例如 : 北 5 號出口、 南 5 號出口) , 此時每個出口編號都與一個連接點關聯(lián), 即一個位于正 向車道上 的出 口點處, 另 一個位于反向車道的出 口 點處。換句話說, 汽車高速路的兩個方向上都有一個出口點 。因而每個 出口 編號都對應兩個連接點。 8 . 2 . 1 3 與行政區(qū)劃關聯(lián)的車渡聯(lián)絡線 定 義 車渡聯(lián)絡線位于某一行政區(qū)劃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1 4 與有名稱區(qū)域關聯(lián)的車渡聯(lián)絡線 定義 車渡聯(lián)絡線位于某一有名稱區(qū)域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 GB / T 1 9 7 1 1 - 2 0 0 5 8 . 2 . 巧與建成區(qū)域關聯(lián)的車渡聯(lián)絡線 定義 車渡聯(lián)絡線位于某一建成區(qū)域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1 6 岔路 8 . 2 . 1 6 . 1 定義 道路上的自然分岔, 對于一個方向的人口來說, 有多個出口方向。 8 . 2 . 1 6 . 2 描述 岔路的典型特征如下 : 在分岔點處或其附近沒有明顯的轉彎 ; 最左側與最右側的兩個分岔路之間的角度小于9 0 0 0 注意岔路包括有兩個以上分叉的道路 , 如一個 3 車道的道路在某一點分為三條獨立的單車道道路 。 以下情況一般不作為岔路 : 除繼續(xù)向前延伸的那條道路外, 其余都是有減速車道的立交跨越口的匝道; 丁字路 口。 岔路與路徑引導有關, 用于產(chǎn)生路徑引導指示。因此, 模型所提供的信息應能反映道路使用者對道 路延伸方式的理解 。 8 . 2 . 1 7 立交跨越 8 . 2 . 1 7 . 1 定義 兩個交通元素和一個構造物之間的關系, 表達道路、 鐵路或水系網(wǎng)絡彼此直接跨越。 8 . 2 . 1 7 . 2 限制 此關系僅包含兩個交通元素 , 當三個交通元素在同一地點利用 同一構造物彼此穿越時 , 需要定義兩 個關系。一個用于描述下層與中間交通元素間的關系; 另一個用于描述中間與上層交通元素間的關系。 上層與下層元素間的關系不作顯式描述。 上層交通元素應總是在下層元素之前 。 8 . 2 . 1 8 與行政區(qū)劃關聯(lián)的連接點 定 義 連接點位于某個 8 級行政區(qū)劃之內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1 9 與建成區(qū)域的連接點 定 義 連接點位于某個建成區(qū)域之內, 或與其關聯(lián)。 8 . 2 . 2 0 地點中的地點 8 . 2 . 2 0 . 1 定 義 一個地點位于另一地點之內。 8 . 2 . 2 0 . 2 描述 該關系說明按照特定的分類方案, 第一個地點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個地點之內。地點的分類方 式由屬性“ 地點 中的地點分類” 來定義。 8 . 2 . 2 1 優(yōu)先策略 8 . 2 . 2 1 . 1 定 義 描述有優(yōu)先權的策略。 8 . 2 . 2 1 . 2 描述 優(yōu)先策略有兩種不 同的形式 :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隱式: 蘊涵于一般的交通規(guī)則中。例如, “ 由右( 或左) 邊開來的車輛可以通行” ; 顯式: 在某一交叉口, 車輛行駛權通過交通標志來指明, 而不參照一般的交通規(guī)則。 圖 9 6 給出的一個優(yōu)先策略的例子。注意優(yōu)先策略關系是不對稱的。 該關系只能用于描述靜態(tài)的行駛權, 不描述由交通信號燈控制的優(yōu)先權。 L711 L721L513 L512 L511 J1 J2L712 L722L523 J3 L522 J4 L521“ L723L713RA 7GS A AS 7us nS2104 L711 J1 L712 L522 L5212104 L511t J2 L721 圖 9 6 優(yōu)先策略 8 . 2 . 2 2 禁止策略 8 . 2 . 2 2 . 1 定義 在物理上可能, 但通過法定措施( 如類型為“ 禁令標志” 的交通標志所指明) “ 禁止” 的策略。 8 . 2 . 2 2 . 2 描述 禁止策略有三種不同的形式 , 圖 9 8 中給出的例子 : 由于一個道路元素上單向行駛交通流所造成的禁行, 不需作為禁止策略; 不是由道路元素單行性造成的, 而是由交通標志指示的所有禁止策略。這些需要作為禁止策 略。圖9 7 是指示這些情況的交通標志; 既不是由道路元素單行性造成, 也不是由交通標志所指示, 而是由于道路網(wǎng)絡所造成的所有禁 行 。這些需要表示為禁止策略或限制策略。 圖 9 9給出了構造禁止策略的例子。 注意禁止策略不必是對稱的, 即相反的方向可能并不禁行。 可對該關系附加屬性來進一步說 明。例如 , 可以與屬性“ 有效期” 共同來定義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例如只在高峰期禁行。禁止策略也可以與屬性“ 車輛類型” 聯(lián)合使用來說明哪種車輛禁行。 8 . 2 . 2 2 . 3 限制 如果一個道路元素與連接點是一個禁止策略中的前兩個元素, 則不允許它們在一個限制策略中有 同樣的角色, 反之亦然 。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APO- -RM6.r 路線編號; 出口編號; 方向箭頭。 8 . 2 . 4 3 . 3 注意 名稱及區(qū)域代碼信息應通過屬性地點名稱與“ 關系” 關聯(lián); 通過屬性路線編號將路線編號與“ 關系” 關聯(lián) ; 通過屬性出口編號將出口編號與“ 關系” 關聯(lián)。圖 1 0 0中給出一些實例。 口刊 2128 SiL 井 節(jié) 產(chǎn) 才蘋一 圖 1 0 0 路標信息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8 . 2 . 4 4 道路元素沿線的公交車站 8 . 2 . 4 4 . 1 定義 位于一個道路元素附近的公交車站。 8 . 2 . 4 4 . 2 描述 該關系用于說明公交車站位于哪個街道上 。屬性鏈距可用于給出更精確的位置。 8 . 2 . 4 5 公交路線沿線的公交車站 定 義 屬于某一公交路線 的公交車站。 8 . 2 . 4 6 連接點處的公 交車站 8 . 2 . 4 6 . 1 定 義 位于一個連接點附近的公交車站。 8 . 2 . 4 6 . 2 描述 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公交車站與一個道路元素有一個關系。當一個公交車站位于兩個道路元素之間 的連接點上時 , 該公交車站可與該連接點關聯(lián)。 8 . 2 . 4 7 服務要素附近的公交車站 8 . 2 . 4 7 . 1 定義 公交車站位于一個服務要素附近或是一個服務的參照點 。 8 . 2 . 4 7 . 2 描述 典型情況下這個關系用于說明哪個公交車站位于一個服務附近。例如 : “ 哪個公共汽車站或電車站 可以換乘抵達某一服務( 如一個劇場或博物館) 的車輛” 。這個關系是多對多的, 一個公共汽車站可以是 多個服務的參照點 , 一個服務可以有多個公共汽車或電車站。 8 . 2 . 4 8 直達路線 8 . 2 . 4 8 . 1 定義 兩個或更多道路元素之間的關系, 描述道路的延續(xù)性。 8 . 2 . 4 8 . 2 描述 直達路徑關系對于路徑引導很有用 。 圖 1 0 1 是現(xiàn)實中道路的示意圖, 底部是其“ 數(shù)字” 表示。在數(shù)字表達中有可能錯誤地將 R 2作為 R 1 的 自 然延續(xù)??捎弥边_路徑來防止這種錯誤。 二 二 - 一一 , 一一一一一偏礦一 R ,一一R 2 一 一 R2 圖 1 0 1 直達路徑的示例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8 . 2 . 4 9 收費路線 8 . 2 . 4 9 . 1 定義 是收費站( 表示收費點) 、 收費路線的第一個道路元素或車渡聯(lián)絡線、 收費路線的最后一個道路元素 或車渡聯(lián)絡線 , 以及用于惟一描述收費路線的中間道路元素或車渡聯(lián)絡線之間的關系。該關系表示一 條( 一段) 需要付一定費用的收費路線。 8 . 2 . 4 9 . 2 描述 該關系指定一條收費路線的兩個或更多的道路元素或車渡聯(lián)絡線的順序集, 沿該收費路線行駛時 需要付一定的費用 。兩個道路元素相反的組合可能涉及不同的收費額 , 應該用另一個關系來說明。如 果收費路線不能惟一地由收費路線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道路元素描述( 例如, 在兩個道路元素之間存在 多個收費路線 , 每個都有不同的收費值) , 則應使用中間道路元素來惟一地說 明這個收費路線。 8 . 2 . 5 0 道路元素沿線的交通信號燈 定義: 一個道路元素沿線的交通信號燈。 8 . 2 . 5 1 道路元素沿線的交通標志 定義: 一個道路元素沿線有關的交通標志。 9 要素表達規(guī)則 9 , 1 概述 9 . 1 . 1 引言 要素表達規(guī)則的目的是說明如何用不同的要素表達類型來表示某一個要素、 如何用基元( 結點、 邊、 面、 點 、 多義線、 多邊形) 來表示簡單要素。 9 . 1 . 2 要素表達類型 圖 1 0 2 所示的數(shù)據(jù)模型表示如何將要 素劃分為復雜要素與簡單要素 , 也表明了簡單要素可 以是 。 維( 點要素) , 1 維( 線要素) 或 2 維( 面要素) 。一個點要素用一個結點或一個點來表達, 一個線要素用一 個或多個邊或多義線來表達; 一個面要素由一個或多個面, 或者用表示其邊界的一個或多個邊或者用一 個多邊形來表達。地理數(shù)據(jù)文件中, 每一個要素表達類型可用多種方式表達, 這與可表達的不同的拓撲 類型有關( 見 5 . 2 . 2 ) 。本文對這些不同表示方法進行 了約定( 見圖 1 0 3 及 9 . 1 . 5 ) 0 點要素、 線要素、 面要素及復雜要素共同構成四種要素表達類型。 屬于同一要素分類的要素( 如建筑物) 不要求一定屬于同一要素表達類型。例如 , 一個建筑物可視 為一個點要素, 用孤立的結點表達 , 而另一個建筑物可視為一個面要素 , 用一個或多個面或一個或多個 邊來表達。 G B J T 1 9 7 1 1 - 2 0 0 5 一 (一一) 圖 1 0 2 用基元表示要素的數(shù)據(jù)模型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t3A r,5M*t *t 1A* dol millsCID ID CIDtf1Wf DHWN1 mf*A)AN* - dws CIDID ID MAT rWAZi H *itMAID J 3f1d Ht 4MA H DMA WI CH mi 3Fii= CIDMA 圖 1 0 3 拓撲及非拓撲圖元使用的數(shù)據(jù)模型 9 . 1 . 3 拓撲類型 本標準定義以下拓撲類型。 非顯式拓撲 簡單要素 由點、 多義線及多邊形構成 ; 在圖元之間沒有顯式定義拓撲關系, 因而拓撲關系只能通過點、 多義線及多邊形的坐標值獲得。 連通拓撲 簡單要素由結點和邊構成; 這兩種圖元之間顯式定義了拓撲關系; 面要素沒有顯式地定義拓撲關系。 完全拓 撲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簡單要素由結點、 邊和面構成 ; 所有圖元之間都顯式地定義了拓撲關系。 9 . 1 . 4 表達層次 9 . 1 . 4 . 1 0 一 層 : 幾何表達 0 一 層用圖元來描述地圖的幾何特性 。它將地圖分割為最基本的表達形式 。地圖的所有元素都可以 表達為一個平面圖或非平面圖。 曲線必須用一組直線段來表達。但這些線段并非以一種明顯的方式來表達 , 而是用一組 中間點來 描述 。每一對相鄰中間點都只界定一個線段。 9 . 1 . 4 . 2 1 一 層 : 簡單要素 1 一 層用簡單要素來描述地圖。這些地圖可以用點要素、 線要素或面要素的形式來表達。例如, 一個道路 元素是一個簡單線要素, 一個連接點是一個簡單點要素。在 1 一 層上, o- 層要素具有了“ 現(xiàn)實世界” 的意義。 非平面狀況( 如兩條道路的立交跨越) 需要在 1 一 層上用非平面圖表達。 1 一 層與 0 一 層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1 一 層上的每個點要素必須用 0 一 層上的一個結點或點表達 , 沒有幾何意義的點要素除外; 1 一 層上的每個線要素都必須用 。 一 層上的一個或多個邊, 或一個多義線來表達 ; 1 一 層上的每個面要素都必須用。 一 層上的一個或多個面, 一個或多個邊( 是指描述面的邊) , 或一 個多邊形來表達 , 沒有幾何意義的面除外; 0 一 層上一個結點表示 1 一 層上的 0 , 1 或多個點要素 ; 0 一 層上的一個點表示 1 一 層上的一個點要素; 0 一 層上的一個邊表示 1 一 層上一個或多個線要素、 0 一 層上一個面的一條邊界邊、 1 一 層 的一個面要 素的一個邊 , 或這些 內容的組合 ; 0 一 層的一個多義線表示1 一 層的一個線要素; 0 一 層 的一個面表示( 或部分表示) 1 一 層 的一個或多個面要素; 0 一 層 的一個多邊形表達 1 一 層的一個面要素。 9 . 1 . 4 . 3 2 一 層: 復雜要素 一個要素由其他要素構成, 這些要素就稱為復雜要素。復雜要素可以由簡單要素或其他復雜要素 所構成 。由簡單要素聚合而成的復雜要素的實例是由一組道路元素及連接點構成的交叉 口。 9 . 1 . 4 . 4 符號表示 用一組確定的符號可視化表達 2 一 層 、 1 一 層和 0 一 層。圖 1 0 4 、 圖 1 0 5和圖 1 0 6 是拓撲結構表達的符號 。 泣 鄉(xiāng) 代沙 復雜要素0點要素 , , , , , 復雜要素。 。線要素 圖 1 0 4 2 一 層表達的符號圖 1 0 5 1 一 層表達的符號 圖1 0 7 給出了三個層次中拓撲結構表達的總概念。 對于非顯式拓撲要素, 0 一 層和 1 一 層之間的關系比較簡單 。0 一 層中的每個要素都嚴格對應于 1 一 層 中 的一個元素。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份鄉(xiāng) 口 結點二中間點 口 。邊口 勸 分 段 0 - 4 1 、 邊一 分 段 圖 1 0 6 0 一 層表達的符號 不 習 一點要素I t 1 1 I I, 一 。I a m m v, I線 要 素IfN I L 、 I L 一 一 一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面要素I “xa l 、 、 。、T I 鑒了 3e114 - 0 _ 115 ,129 1 10 一 片 圖 1 0 7 三個表達層次( 有拓撲結構) GB / T 1 9 7 1 1 - 2 0 0 5 9 . 1 . 5 0 一 層中的圖層 一個圖層包括一組 0 一 層的元素, 這些 0 一 層元素要么全是拓撲結構的, 要么全是非顯式拓撲要素( 見 圖1 0 3 ) 。如果兩個0 - 層對象在兩個不同的圖層表示, 則不必建立拓撲關系。 限制條件: 一個要素主題總是全部表示在一個圖層中; 非顯式拓撲要素不可以與拓撲要素出現(xiàn)在同一個圖層中( 見圖1 0 3 ) ; 道路與車渡要素、 鏈參考要素與公交主題中的對象不可以表示為非顯式拓撲要素。 少 圖 1 0 8 道路與車渡的 1 - 層表達 625 T998 _.6261101627 圖 1 0 9 道路與車渡、 行政區(qū)劃與水系的 0 一 層拓撲表達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9 . 1 . 6 0 一 層表達的一般規(guī)則 圖1 0 8 、 圖1 0 9 列出了過程。圖1 0 8 表明如何用點要素和線要素表示一個主題( 道路與車渡) 。圖 1 0 8 表示如何用結點、 邊、 線段、 中間點表示相應的主題( 對于道路與車渡例子, 不能用點、 多義線和多邊 形 ) 。 當根據(jù) 1 一 層中的表達來構造 。 一 層 中的拓撲結構表達時 , 需遵循以下規(guī)則 : 1 一 層中的每個點要素需用 0 一 層 中的一個結點來表達。在一個平面 0 一 層中, 如果有兩個或多個 同一要素主題 中的不同點要素具有相 同的位置, 它們應該用一個結點來表示; 0 一 層的一個邊與分區(qū)邊界的每個交點都應表達為一個結點; 一個圖層 中的 0 一 層可以構成一個平面圖, 也可 以構成非平面圖。不表示為結點的同一 圖層 的 邊的交點允許在 0 一 層 中以非平面圖表達; 1 一 層中的不同的主題可以存在于一個 圖層 中, 此時一個 0 一 層元素應被來 自不同主題的同一位 置的 1 一 層元素所共享 ; 1 一 層中的每個線要素應由一個或多個邊表達。 構造。 一 層非顯式拓撲表達時( 不可用于道路與車渡) , 每個簡單要素( 點要素、 線要素、 面要素) 與相 應的點、 多義線、 或多邊形有一一對應的關系。一個邊或多義線的形狀用一個或多個線段來描述。線段 只用于表示邊或多義線的形狀。以下給出正確表達各種對象形狀的規(guī)則。 9 . 1 . 6 . 1 直線對象 一個直的線要素用一個只包含一個線段 的邊 多義線來表示。線段的位置 由邊的兩個端點或定義 這條多義線的兩個點的兩組坐標來確定 , 不需要 中間點 。圖 1 1 0 與圖 1 1 1 給出了例子。 9 . 1 . 6 . 2 有拐彎的線狀對象 一些線狀要素不是直的, 但可以分割為許多直線部分。這些線要素可以用一個或多個邊表達, 或用 一個由多個線段構成的多義線來表示, 其中每個線段嚴格對應于線狀要素的一個直線部分。用線段兩 端的中間點表示拐彎, 見圖l l l o 9 . 1 . 6 . 3 彎曲的線狀對象 一個曲線也可以近似地用直線段及中間點來表示。此時中間點的位置和密度依賴于其與曲線的逼 近程度。如圖1 1 2 所示, 中間點的密度由所要求的精度所決定。 任 ) ( E 任D O-)w 行 萬 一 圖 1 1 0 直線的表示圖 1 1 1 線段的表示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萬少 仁少 圖 1 1 2 曲線的表示 9 . 1 . 6 . 4 曲線之間的夾角 兩個關聯(lián)的線要素之間的夾角只能近似地用線段和中間點來表示。 9 . 2 道路與車渡 本章描述道路與車渡主題的三個不同層次( 0 一 層、 1 一 層、 2 一 層) 的表達。這些元素都是有拓撲結構的。 9 . 2 . 1 2 一 層表達 一個路段 、 車渡、 交叉 口、 匯交路 口、 環(huán)島、 聚合路是復雜要素。 附錄 E中給出了構成路段 、 交叉 口、 匯交路口和環(huán)島的規(guī)則。 9 . 2 . 2 1 一 層 表達 一個道路元素總是一個線要素, 用一個或多個 0 一 層 的邊表示 ; 一個車渡聯(lián)絡線總是一個線要素, 用一個或多個。 一 層的邊表示; 一個連接點總是一個點要素 , 用 0 一 層的一個單結點表示 ; 一個地址區(qū)域總是一個面要素, 用一個或多個 。 一 層 的面或邊來表示 ; 一個地址區(qū)域邊界元素總是一個線要素, 用一個或多個 0 一 層的邊表示 ; 一個封閉交通區(qū)域總是一個面要素 , 用一個或多個 0 一 層中的面或邊表示。 9 . 2 . 2 . 1 道路元素 道路元素是線要素, 用。 一 層中的一個或多個邊來表示。它們用道路的中心線來表示。如果道路中 心線不明確或不連續(xù), 就用主要交通流來定義道路元素的形狀。這些邊應落在道路邊線之內。 9 . 2 . 2 . 2 連接點 連接點總是一個點要素, 用 fl 一 層 中的一個結點表示 。連接點的位置對應以下之一 : 兩個或多個道路元素的連接點 ; 一個或多個道路元素與一個封閉交通區(qū)域或地址區(qū)域的外輪廓相交的點; “ 死胡同” 式道路元素的端點。 9 . 2 . 2 . 3 封閉交通區(qū)域 在封閉交通區(qū)域內部 , 無法定義道路中心線 。一般也不存在主要交通流。因而這些對象不表示為 線要素 , 而是表示為面要素。 通 向封閉交通區(qū)域 的所有的道路元素與該區(qū)域的連通性可用以下三種方式描述: 用它們共用的結點或邊; 定義封閉交通 區(qū)域和每個與其相連的道路元素之間的二階關系;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在封閉交通區(qū)域內部假造一個連接點 , 再假造一些道路元素將外輪廓上的連接點和內部假造 的連接點連接起來 。 在最后一種情況中, 道路形態(tài)屬性可以賦予假造的道路元素中, 以指明它們特殊的狀態(tài)。 9 . 2 . 2 . 4 車渡聯(lián)絡線 一個車渡聯(lián)絡線總是一個線要素, 由。 一 層中的一個或多個邊來表示。 9 . 2 . 2 . 5 地址區(qū)域 一個地址區(qū)域總是一個面要素, 由一個或多個 0 一 層 中的面表示, 或用一個或多個表示其邊界的 0 - 層中的邊來表示 。 9 . 2 . 2 . 6 地址區(qū)域邊界元索 一個地址區(qū)域邊界元素總是一個線要素, 用。 一 層中一個或多個邊來表示。 9 . 2 . 3 0 一 層表達 前面章節(jié)中描述了構成 0 一 層的一般規(guī)則。本節(jié)中包含一些道路與車渡的實例和詳細規(guī)則。 9 . 2 . 3 . 1 封閉交通區(qū)域 表達封閉交通區(qū)域 的面或表達其邊界的邊應描述該區(qū)域允許車輛使用的最大范圍。 應特別注意一個封閉交通區(qū)域的一個或多個外輪廓與一個“ 正?!?道路元素的中心線相同的情況。 圖1 1 3 描述一個直接位于道路一側的停車區(qū)。在。 一 層中, C 2 0 3 這條邊同時表示道路元素的中心線 和停車場的外輪廓。 群 黔 ) 一 圖 1 1 3 停車場的 0 一 層表達 9 . 2 . 3 . 2 車渡聯(lián)絡線 表示一個車渡聯(lián)絡線的邊需要反映渡船的一般路線。由于該路線可能隨季節(jié)或潮汐變化, 因而不 必詳細表示。 9 . 3 行政區(qū)劃 9 . 3 . 1 1 一 層與 2 一 層表達 9 . 3 . 1 . 1 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 一個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總是表示為線要素。每個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都是構成一個封閉多邊形的一 組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中的一部分 , 不允許出現(xiàn)“ 懸掛點” 。 為避免在邊界的某一部分出現(xiàn)“ 懸掛點” , 邊界也必須表示為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 從而形成封閉的多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邊形。如圖1 1 4 與圖1 1 5 0 州 卜 圖 1 1 4 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表示為一個或多個邊 士 圖 1 巧邊界的一部分表示為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 9 . 3 . 1 . 2 行政區(qū)劃邊界連接點 一個行政區(qū)劃邊界連接點總是一個點要素, 表示為一個單結點。 如果某一個行政區(qū)劃 的邊界( 或其一部分) 不與任何其他邊界相連( 如飛地或孤立區(qū)域) , 就必須在 邊界上加人一個行政區(qū)劃連接點來定義至少一個行政區(qū)劃邊界元素。見圖1 1 6 0 娜扣 圖 1 1 6 封閉區(qū)域邊界元素表示方法 9 . 3 . 1 . 3 9 級及其以上行政區(qū)域、 國家 行政區(qū)劃中最低層的要素一般表示為面要素, 用一個或多個面定義 , 或用表示其邊界的一個或多個 邊定義。否則 , 它就應表示為一個點要素 , 用一個結點來表示 。如果它們在單獨的圖層中表示, 也可以 表示為多邊形。較高層次的行政區(qū)劃應視為復雜要素。它們 由較低層次的行政區(qū)劃( 區(qū)域或復雜要素) 構成。 9 . 3 . 1 . 4 行政地點 一個行政地點通常表示為一個面要素 , 由一個或多個面定 義, 或 由描述其邊界的一個或多個邊定 義。否則, 就應表示為一個點要素 , 用一個結點來表示。如果它們在一個單獨的圖層中表示, 也可 以表 示為多邊形。 9 . 3 . 1 . 5 跨國區(qū)域 一個跨國區(qū)域表示為一個復雜要素, 由它的成員國構成。 9 . 3 . 2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fl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9 . 4 命名區(qū)域 9 . 4 . 1 2 一 層表達 在命名區(qū)域主題中沒有 2 一 層要素。 9 . 4 . 2 1 一 層表達 除了以下說明的兩種情況外 , 命名區(qū)域一般表示為面要素。否則, 它們表示為點要素。 9 . 4 . 2 . 1 邊界元素 一個邊界元素總是作為一個線要素。每個邊界元素都是構成一個封閉多邊形的一組邊界元素中的 一部分。不允許出現(xiàn)“ 懸掛點” 。 為避免某個區(qū)域的邊界處出現(xiàn)“ 懸掛點” , 邊界必須表示為邊界元素, 從而形成封閉的多邊形。如圖 1 1 7 與圖 1 1 8 0 叫 口 圖 1 1 7 邊界元素表示為一個或多個邊 扮 圖 1 1 8 邊界的一部分表示為邊界元素 9 . 4 . 2 . 2 邊界連接點 一個邊界連接點總是一個點要素, 用一個單結點表示。 如果一個命名區(qū)域的邊界( 或其一部分) 不與任何其他邊界相連( 如飛地或孤立區(qū)域) , 就必須在邊 界上加人一個邊界連接點 , 以便定義至少一個邊界元素 。見圖 1 1 9 , 萬扮 圖 1 1 9 封閉區(qū)域邊界元素表示方法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9 . 4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0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9 . 5 土地彼蓋與利用 9 . 5 . 1 2 一 層表達 在土地覆蓋與利用主題 中沒有 2 一 層要素。 9 . 5 . 2 1 一 層表達 土地覆蓋與利用中的要素一般表示為面要素。否則, 它們表示為點要素。 9 . 5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9 . 6 構造物 9 . 6 . 1 2 一 層 表達 在構造物主題中沒有 2 一 層要素。 9 . 6 . 2 1 一 層表達 構造物可以表示為點要素、 線要素或面要素。 普通應用時可利用由其他要素創(chuàng)建而成的幾何圖形 。也可創(chuàng)建新的圖形以便更準確地表達構造物 的物理結構。但是, 在某些情況下, 需要創(chuàng)建 0 一 層元素來表達構造物。例如, 一個 山溝之上的橋梁 , 穿 山的隧道 , 以及開鑿路、 廊道和防護墻。 以下給出表示構造物的規(guī)則 , 它們和所關聯(lián)的交通元素在同一圖層 中表示 。如果構造物在一個獨 立的圖層中表示 , 也可以表示為點、 多義線或多邊形 。 9 . 6 . 2 . 1 構造物表示為點要素 大多數(shù)情況下, 構造物被視為點要素。例如, 圖 1 2 0 中所示的位于兩個單車道交叉處的跨越式構造 物。這種交叉的 0 一 層表示是一個單獨的結點。同一結點也可用于描述構造物的位置。 道路與渡 口 于 任三o- 圖 1 2 0 構造物表示為一個點要素 9 . 6 . 2 . 2 構造物表示為線要素 一個單車道穿越一個雙車道的構造物表示為一個線要素, 如圖1 2 1 和圖1 2 2 所示。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公 圖 1 2 1 一個單車道道路與一個雙車道道路交叉口處的構造物 道 路 與 渡 口 1 一層 C67一 N32 C3 C45C68 N45 C46 0-M 圖 1 2 2 構造物表示為一個線要素 在某些情況下, 需要附加額外的幾何元素來準確表達 。如穿過 山脈 的隧道 、 或一個很長的高架橋 、 開鑿路、 防護墻等( 見圖 1 2 3 , 1 2 4 ) , 殺 圖 1 2 3 穿過山脈的隧道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道路與渡口 籠 二 鄉(xiāng) 物 1 一壇 任三 鄉(xiāng) 圖 1 2 4 隧道在 0 一 層與 1 一 層中的表達 9 . 6 . 2 . 3 構造物表示為面要素 對于兩個雙車道道路相交的構造物( 見圖1 2 5 ) , 可以根據(jù)將其作為一個構造物還是兩個獨立的構 造物 , 而采用兩種方式表示 : 表示為面要素, 如圖1 2 6 所示; 表示為兩個( 平行的) 線要素。 開鑿路、 路堤和防護墻不表示為面要素。 件 圖 1 2 5 兩個雙車道道路交叉處的構造物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一道 路 與 渡 口 三 萬 乏 Jjjl 11 1 11cloC110 C108lo 一 o- 圖 1 2 6 構造物表示為面要紊 9 . 6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9 . 7 鐵路 9 . 7 . 1 2 一 層表達 鐵路主題中沒有2 一 層要素。 9 . 7 . 2 1 一 層表達 9 . 7 . 2 . 1 鐵路元素 一個鐵路元素總是表達為一個線要素。 9 . 7 . 2 . 2 鐵路元素連接點 一個鐵路連接點總是表達為一個點要素。 9 . 7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0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9 . 8 水 系 9 . 8 . 1 2 一 層表達 水系主題中沒有 2 一 層要素。 9 . 8 . 2 1 一 層表達 水體可以用三種方式表達 : 描述水體的外輪廓; 描述由水域援蓋的區(qū)域, 即水體本身; 以上兩種方法的結合。 第二種表達方法將水體視為一個線狀( 如河流) 或面狀( 如湖泊、 較寬河流) 的自然體或標志性地物 ( 如泉水 、 池塘) 。 9 . 8 . 2 . 1 水體 一個水體根據(jù)其大小和表達精度, 可以 是一個點要素, 或是線要素、 面要素。 作為點要素時, 描述水 體的中心點。作為線要素時, 描述水體的中心線。作為面要素時, 描述水體的實際范圍。 當水體的寬度不超過 X X米時, 應作為線要素處理。否則 , 構成一個面要素。如果河流或運河沿線 c B / T 1 9 7 1 1 -2 0 0 5 的寬度在 Y Y值附近變化 , 使得用于表達 的要素在線與面之間頻繁變化 , 則選擇兩者之一來表達較長的 一段距離。在線與面之間的轉換頻度應保持最小。當一個水體 的直徑不超過 Z Z米時, 視為一個點要 素。對應于原始地圖中的中心點。 X X , Y Y, Z Z的值由用戶根據(jù)應用情況自行確定。 9 . 8 . 2 . 2 水體邊界元素 一個水體邊界元素總是用一個線要素表示。它的方向可以描述水體存在于邊界的哪一邊。 9 . 8 . 2 . 3 水體邊界連接點 一個水體邊界連接點總是用一個點要素表示 。 9 . 8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0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9 . 9 道路附屬設施 9 . 9 . 1 2 一 層表達 道路附屬設施主題沒有 2 一 層要素。 9 . 9 . 2 1 一 層表達 9 . 9 . 2 . 1 人行橫道 人行橫道對象根據(jù)其大小及表示精度可以表示為點、 線或面要素。作為點要素時, 描述對象的中心 點。作為線要素時 , 描述對象的中心線。作為面要素時, 描述對象的實際范圍。當對象長度或寬度不超 過 Y Y米時 , 應作為線要素處理。否則, 構成一個面要素。當一個對象的長度不超過 Z Z米時, 視為一 個點要素。 Y Y, Z Z的值由用戶根據(jù)應用情況確定。 9 . 9 . 2 . 2 環(huán)境設施、 路面標記、 安全設備 環(huán)境設施 、 路面標記和安全設備等對象 , 根據(jù)其大小和表示精度可表示為點要素或線要素。作為點 要素時 , 描述對象的中心點。作為線要素時 , 描述對象的中心線。當一個對象的長度不超過 Z Z米時, 視為一個點要素。 Z Z的值由用戶根據(jù)應用情況而確定。 照明燈、 量測設備、 交通標志、 交通信號燈 、 路標等對象總是用點要素表示。 9 . 9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0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但不一定要采集道路附屬設施要素的位置信息( 如坐標) 。 9 . 1 0 服務 9 . 1 0 . 1 1 一 層與 2 一 層表達 除了服務入口點總是表達為點要素外, 所有服務對象都可以用點要素、 線要素或面要素表示。 9 . 1 0 . 2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但不一定要采集服務要素的位置信息( 如坐標) 。 9 . 1 1 公共交通 9 . 1 1 . 1 2 一 層表達 公交線路 、 公交路線、 公交換乘區(qū)表達為復雜要素。 9 . 1 1 . 2 1 一 層表達 一個公交車站、 公交點和公交連接點總是表達為點要素。 一個公交路線線段表示為線要素 。 9 . 1 1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o - 層表達規(guī)則 , 但只能用拓撲結構元素表達。 9 . 1 2 鏈參考要素 9 . 1 2 . 1 1 一 層與 2 一 層表達 G B / T 1 9 7 1 1 -2 0 0 5 9 . 1 2 . 1 . 1 鏈段 鏈段是復雜要素 , 表示為一組有序參照點。 9 . 1 2 . 1 . 2 參照點 表示為一個點要素。 9 . 1 2 . 1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但一個參照點可能沒有幾何表示 , 即關聯(lián)的結點可以沒有坐標。 9 . 1 3 通用要素 9 . 1 3 . 1 2 一 層表達 一個交通位置表達為一個復雜要素。 9 . 1 3 . 2 1 一 層表達 要素中心點總是表示為一個點要素。 9 . 1 3 . 3 0 一 層表達 使用一般的 0 一 層表達規(guī)則。 限制: 要素中心點與該要素既可 以在一個拓撲 圖層 , 也可 以在一個非拓撲圖層, 但必須在同一圖 層 中。 1 0 元數(shù)據(jù) 1 0 . 1 一般說明 1 0 . 1 . 1 概述 在地理數(shù)據(jù)文件中, 數(shù)據(jù)集合應該盡可能的進行 自我描述 , 以便使用者可以不需使用大量文件就能 說明數(shù)據(jù)。這種數(shù)據(jù)的自我描述信息稱為“ 元數(shù)據(jù)” , 包括下列主要項 目: 不同邏輯和物理單位的區(qū)別和描述; 字段和記錄類型的定義 ; 數(shù)據(jù) 目錄表; 使用的外部數(shù)據(jù)源的描述 ; 使用的空間參照系統(tǒng) 的說明; 用于更新的資料信息的描述。 1 0 . 1 . 2 元數(shù)據(jù)描述語法 詳細描述見第1 2 章。 1 0 . 1 . 3 數(shù)據(jù)集劃分 為了便于數(shù)據(jù)集合的管理, 每個地理數(shù)據(jù)集合被分割為若干部分, 這個過程稱為劃分。一個地理數(shù) 據(jù)集合可以劃分為信息單元和介質單元 。 1 0 . 1 . 4 信息單元 1 0 . 1 . 4 . 1 引言 信息單元描述和冊相應的整體數(shù)據(jù)的特征。 在一個冊中有 3 個層次的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