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專業(yè)論文)論墨經邏輯的特征及其成因.pdf_第1頁
(邏輯學專業(yè)論文)論墨經邏輯的特征及其成因.pdf_第2頁
(邏輯學專業(yè)論文)論墨經邏輯的特征及其成因.pdf_第3頁
(邏輯學專業(yè)論文)論墨經邏輯的特征及其成因.pdf_第4頁
(邏輯學專業(yè)論文)論墨經邏輯的特征及其成因.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獨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提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據我所知,除了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經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 體,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本聲明的法律結果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塑壟鬯扎日期: 、9 移,口?;。? 學位論文使用授權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東北師范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 即:東- i k n 范大學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學位論文的復印件和 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東:t l n 范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 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其它復制手段 保存、匯編本學位論文。 。 ( 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魚篤絲, 日 期:出絲! 幺! 多 學位論文作者畢業(yè)后去向: 工作單位: 通訊地址: 指導教師簽名:壘途毖 日期:,d 乒印 電話: 郵編: 摘要 中國古代名辯學、古印度因明學和古希臘傳統(tǒng)邏輯是在邏輯思想的生成與演進 的過程中,形成的世界三大邏輯傳統(tǒng)。墨經邏輯是指后期墨家所闡述的名辯學思想, 是中國古代最為系統(tǒng)的邏輯學說,標志著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研究的理論高度。在以 往墨經邏輯的研究中,存在著重視邏輯共性而輕視個性,或注重邏輯個性而忽視共 性的學術傾向。為此,本文立足墨經文本,從人類邏輯思維的通約性和民族性 相統(tǒng)一的視角,解讀墨經邏輯。通過對墨經中關于概念、命題、推理和規(guī)律等 內容的考察,闡述墨經邏輯所具有的邏輯共性;從中國古代的思維傳統(tǒng)和語言表達 方式出發(fā),思考墨經邏輯的反思方式,進而概括其基本特征。筆者認為,墨經邏輯 與古希臘傳統(tǒng)邏輯、古印度因明學有著不同的邏輯特性,主要表現(xiàn)為它以“故、理、 類”為基本范疇,采用“設象寓理”的推論方式和經驗思辯的說理方法,遵循實質 類推的原則構建邏輯體系。 墨經邏輯特征的形成有其復雜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墨家學者以自身的思 維方式反思所處時代實際存在的思維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tǒng)整體性思維方 式、直覺性思維方式和意象性思維方式的制約;同時,論辯的場域、學術思想傳統(tǒng)、 古漢語等因素也對墨經邏輯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是墨經邏輯特征形成的主要 原因。深入研究墨經邏輯的特征及其成因,其目的不在于對墨經邏輯進行價值評判, 而在于對其進行事實判斷,真實把握墨經邏輯思想的本然狀態(tài)。 關鍵詞:墨經邏輯;邏輯特征;邏輯共性;邏輯個性;歷史成因 s h e x i a n g y u l ia ss y l l o g i s ma n dj i n g y a n s i b i a na ss e r m o nw a y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m o j i n gl o g i c a lf e a t u r e sh a sc o m p l e xr e a s o n s t h er o o tc a u s ei s t h a tm o t s eu s e st h e i ro w n t h o u g h t st or e t h i n kf o r mo ft h i n k i n ga r o u n dt h e m s oi ti s e a s i l yt ob ee f f e c t e db y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w a y , i n t u i t i o nt h i n k i n gw a ya n d i n t e n t i o n a l i t yt h i n k i n gw a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r g u m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c a d e m i ct r a d i t i o n a n d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l s oh a s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t om o j i n gl o g i c s a n dt h i si st h e m a i nr e a s o no fm o j i n g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f o r m a t i o n d e e p l ys t u d y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m o j i n gl o g i ca n di t sc a u s e s ,t h ep u r p o s ei sn o tt oe v a l u a t et h el o g i c sv a l u e ,b u tt ot h e f a c t ,a n dm a s t e rt h en a t u r a l n e s so fm o j i n g k e yw o r d s :m o j i n gl o g i c s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l o g i c a lc o r l l m o n n e s s : l o g i c a l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 c a u s eo fh i s t o r yf o r m a t i o n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錄 引言1i畝l 一、墨經邏輯的共性4 ( 一) “以名舉實”的概念分析4 ( 二) “以辭抒意”的命題思想5 ( 三) “以說出故”的推理式6 ( 四) “說辯”的邏輯規(guī)律6 二、墨經邏輯的個性特征8 ( 一) “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8 ( 二) “設象寓理”的推論方式9 ( 三) 經驗思辯的說理方法j 1 2 ( 二) 實質分析的類推原則1 3 三、墨經邏輯特征的歷史成因1 6 ( 一) 邏輯思想家的思維設定1 6 ( 二) 論辯場域和學術傳統(tǒng)的客觀訴求1 8 ( 三) 古代漢語的實際影響1 9 結語2 3 參考文獻2 4 后記2 5 i i l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引言 墨經是指以今本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c k 取、 小取六篇為文本的后期墨家邏輯思想,是中國古代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邏輯學說。墨經 邏輯就是指墨經一書中所總結的邏輯理論。 2 0 世紀8 0 年代以前,國內學術界一部分學者認為,墨經邏輯是與亞里士多德 所創(chuàng)立的傳統(tǒng)形式邏輯基本相同的邏輯類型,由此產生了“中國是否有邏輯”的爭 論。肯定派更多的是從共性的視角將墨經邏輯與亞里士多德邏輯相比較,試圖闡述墨 經的形式邏輯體系,而否定派則強調墨經邏輯不同于亞里士多德邏輯的特征,主張尊 重墨經文本去挖掘其邏輯特性。這一學術爭辯,實質上是邏輯觀或邏輯方法論問題, 其爭論的焦點在于墨經邏輯的基本性質和邏輯特征。前者采取單一的求同法,過于追 求邏輯的共性,以西方形式邏輯為研究立場,比附西方邏輯模式,由此形成將墨經邏輯 比附為形式邏輯的趨向;后者則采取求異法,試圖說明墨經邏輯的個性,闡釋了墨經邏 輯的“非形式化、“語義學”、“論辯學 、“內涵邏輯”等特征。應該肯定,無論是共性 的研究還是個性的研究,對于深入研究中國古代邏輯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如果單向度 的研究共性或個性,都容易出現(xiàn)偏頗。為此,對于墨經邏輯的研究,應該確立共性與個 性研究相統(tǒng)一的立場,基于歷史文本,從人類思維方式與民族特定的思維方式有機結合 的視角討論墨經的邏輯類型。 半個多世紀前,金岳霖先生在為馮友蘭所著中國哲學史寫的審查報告中指 出:“現(xiàn)在的趨勢是把歐洲的論理當作普遍的論理。如果先秦諸子有論理,這論理是普 遍的呢? 還是個別的? 川嵋時至今日,墨經的邏輯共性和個性問題仍然橫亙于中國邏 輯研究之前,是每一位中國邏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問題。從學術角度講,邏輯共性是 指不同的邏輯傳統(tǒng)所映射出的邏輯的基本性質,而邏輯個性是指某一特定的邏輯 傳統(tǒng)不同于其它邏輯傳統(tǒng)的特有性質。邏輯共性寓于邏輯個性之中,邏輯個性體 現(xiàn)并豐富著邏輯共性。墨經邏輯是邏輯共性和邏輯個性的統(tǒng)一體。過度強調墨經 的邏輯共性卻不能恰當的詮釋其個性,容易導致對墨經邏輯人為地拔高或簡單的比附; 只關注墨經的邏輯個性,卻否認不同邏輯之間的通約性和可比性,又會造成對墨經 邏輯詮釋的偏頗,此兩者都不是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 邏輯是人類反思自我思維形式與規(guī)律的科學,是為獲得有效思維而自覺進行的認識 活動。邏輯學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于,為人類提供正確推理的形式結構及其規(guī)律的理論 說明,邏輯所闡釋的推理規(guī)則及總結的規(guī)律具有全人類性,在這個意義上講,不同的邏 輯傳統(tǒng)之間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通約性。但是,由于邏輯研究主體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 的不同,邏輯研究的視角、立場和方法又有其特殊性?!斑壿嬜鳛橐粋€知識體系,總是 某一時代、某一民族和某些個人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某個時代、某個民族和某些 l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個人的特點”?!霸谶壿嫲l(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邏輯體系,并形成了三 個不同的邏輯傳統(tǒng),即中國邏輯傳統(tǒng)、印度邏輯傳統(tǒng)和希臘邏輯傳統(tǒng)。晗3 墨經邏輯雖有 著與西方傳統(tǒng)邏輯和印度因明邏輯相同的邏輯共性,但又有自己的邏輯個性。在墨經 中,關于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方法及邏輯規(guī)律的思想,本質上同因明學和西方傳統(tǒng) 邏輯相一致。但是,受時代背景、文化傳統(tǒng)、學術方向、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等因素的 影響,墨經邏輯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以“辯 為特征的非形式化表達的邏輯傳統(tǒng)。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沿著墨經邏輯“有什么”、“是什么 和“為什么”的邏輯脈 絡,通過文本解讀、求同求異比較、歷史分析和文化詮釋的方法展開研究,分析墨經邏 輯與其它邏輯之間相通的共性,概括墨經邏輯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進而探討形成墨經 邏輯個性的社會根源與文化淵源,說明墨經邏輯是邏輯共性和邏輯個性的統(tǒng)一體,從而 確定墨經邏輯的合法性?!八街梢怨ビ?。通過求同求異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 概括墨經中所蘊含的人類思維的形式、方法和規(guī)律的一般性特點,歸納墨經邏輯的 個性特征。對墨經邏輯進行客觀而公正地評價是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文化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的一種邏輯傳統(tǒng),其反思的視角和語言表達方式有著中國文化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 全面研究墨經邏輯特征,對于深刻把握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墨經邏 輯的特征應該在孕育其的文化環(huán)境和思維傳統(tǒng)中去總結,應該以墨經邏輯的文本為依據 思考其反思方式,正確對待它的學術價值。全面研究墨經的邏輯共性和個性,能夠 挖掘并闡發(fā)墨經邏輯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探尋為今所用的現(xiàn)實效度,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推動現(xiàn)代邏輯研究的深入發(fā)展。這既是對前人理性思維成果的學術尊重,也是對世界邏 輯史本身的極大豐富。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一、墨經邏輯的共性 邏輯共性作為不同邏輯系統(tǒng)的普遍性質,在墨經邏輯中不容置疑的客觀存在著。由 于對中國哲學和邏輯的認識不足和了解不夠,許多外國學者曾一度否定中國邏輯的合法 性。如邏輯史家鮑亨斯基就說:“邏輯發(fā)源地只有二處:西方和印度,至于中國,我們 只偶爾見到一些詭辯,并沒有像陳那意義下的邏輯。 腳后來,隨著中外文化廣泛而深入 的交流,中國邏輯開始得到國外學術界的關注,如不列顛新百科全書第1 1 卷中就 寫道:“墨家區(qū)分了用于每一個實體的非約束性的名詞、用于一個個體的私有名詞,以 及象馬這樣的用于一類中的每一個實體的名詞”,這實際上是對墨經邏輯客觀存在 的一種認同。 墨經邏輯和亞里士多德邏輯、因明邏輯的共性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三大邏 輯都是求真的工具?!罢妗奔凑胬怼⒄嬷?。經上、經說上以定義、劃分的形式, 闡述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而經下、經說下則用演繹、歸納的方法,模擬形式,論 證命題,從而闡釋墨家的邏輯思想。墨經邏輯是以自己特有的論證方式,呈現(xiàn)出一種探 求知識,證明學說的推論模式。為了在論辯中取勝,后期墨家在墨經中對有關推理 的正確性問題進行闡述,墨經因此呈現(xiàn)出鮮明的為“辯”而述的特征,故又稱辯學。 其二,三大邏輯都是研究有效推理的?!斑壿嬍茄芯坑行评淼囊?guī)則的”, 1 概念、判斷、 推理構成人類思維的基本形式。墨經邏輯也同樣討論了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方法, 可以說,小取全篇都在討論推理與論辯問題。關于墨經邏輯的共性,本文將從四個 方面進行考察。 ( 一) “以名舉實”的概念分析 名實關系是先秦諸子爭辯的一個中心問題。墨家通過探討名實關系,從邏輯意義上 對“名”進行了研究,墨經中對于“名”的解釋,實際上是關于概念或詞項的邏輯 思想。當“名 與“實相對時,表示名稱或語詞;而當“名”與“辭”、“說相聯(lián)系 時,含有類似詞項的意義?!案拍钪从呈挛锼匀恢实谋举|或特有屬性,而語詞 之名只具有約定性。如:舉實之名是概念之名,而君、臣、民這些名稱是由社會共同 約定的,屬于語詞。人們可以通過約定對同一事物使用不同的名稱標示,也可以通過約 定改變某一事物的名稱。疆, 名的本質是“以名舉實”( 小取) ,即用概念反映事物的實質。名與實之間是揭示 與被揭示,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大取日:“名,實名。實不必名。經說下說: “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實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實是 客觀具體之物,名是實的名,沒有實即沒有名,但有實未必有名?!耙悦e實”的意義 4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在于,以語詞符號指稱實體,這在邏輯意義上體現(xiàn)了概念功能。 墨經的“舉是列舉,即反映之意,它同“命、“加 一起構成“名謂”的方 法。墨經根據“名 所指稱對象的范圍不同,將其區(qū)分為達名、類名和私名;根據 名所指稱對象性質有別,又將其劃分為形貌名、非形貌名、居運名、量數名、兼名和體 名。通過對名的分類,明確了名的意義,使名的內容具有確定性,從而達到名實相符的 目的,進而為“辯的有效推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性條件。崔清田先生說:“名稱 意義的確定和區(qū)分,有助于言談論辯中類的判明。類的判明則關系著據類明故和依 類相推的i l i o n 實現(xiàn)。陽3 這一觀點是符合墨經邏輯思想本意的。 ( 二) “以辭抒意的命題思想 “以辭抒意 ( 小取) 就是用語句來表達思想。墨家從言、實、意三者的關系出 發(fā),通過對辭的內涵、類別和功用的分析,闡發(fā)了自己的命題思想。 “言由名致也。( 經說上) 墨經的言由“名”構成,與“辭”的意義相當, 含有言辭和語句的意義。辭的功能是抒意,即某種思想的表達?!奥劊斠?。循所 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執(zhí)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 ( 經上) 這是 說,聽者通過所聞可知道說者之意,言者通過所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所言表意或由所 聞知意是心智的辯察功能在發(fā)揮作用。言辭與意緊密相連,一同對事物有所斷定,形成 語句或命題。 “言,出舉也。 ( 經上) “舉,擬實也。 ( 經上) 即言辭是將語詞所標示或反 映事物的性質表達出來。語句( 言辭) 與所反映的事物性質( 實) 之間存在著關系是否 一致的問題。從言與實關系的一致性出發(fā),墨家提出了“當 的觀點,認為言合于實為 “當”,就是說所言符合事實;言不合于實則為“不當”,就是指所言不符合事實。 墨經從言辭與意之間的關系是否一致出發(fā),又提出了“信”的觀點。經上 說:“信,言合于意也。即言論和思想相符合。經說上釋說:“信。不以其言之當也。 使人視城得金。 就是說,一個人所言是否“信”,不以其言論是否當( 即符合事實) 為 判斷標準。譬如有人騙別人說:“城門內藏有金?!眲e人去看,果然得金。這是言論不 信,但卻碰巧恰當的例子。所以,沈有鼎先生解釋本條說,言合于意,意合于實,言就 既“信且當。言合于意,言不合于實,言就“信”而不當。意合于實,言不合于意, 言就既不“信 又不當。鋤意不合于實,言又不合于意,一般說來也是既不“信又不 業(yè) 1 0 j0 墨經通過對言、實、意關系的分析,明確了論辯取勝的原因是“所言當也 。 經上:“辯,爭彼也。辯勝,當也。 就是說,論辯是對矛盾命題的爭論,爭論勝者, 是因其論題符合客觀實際。 墨經中還區(qū)分了全稱命題和特稱命題。全稱命題用“盡”來表達,“盡,莫不然 。筆者認為,此處應該是:言就足當卻不“信”。這與原文“視城得金”的翻譯似乎是吻合的,而且也符合后期墨 家關于言、實、意三者關系的闡述本意。 5 圣者用而勿必,必也者可勿疑。可以看出,這里所說的“正合”相當于實然判斷;“宜 合 相當于或然判斷;而“必合則相當于必然判斷。 ( 三) “以說出故”的推理式 墨經中,名、辭、說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有別。“辭是表達含有斷定的想法的語句”, “說是提出論據或理由以立辭的論說,與辭相比是更為復雜的論說過程”?!稗o與說都是 言,言由名而成,所以名也就成了辭與說的組成成分。3 墨家在“以名舉實”的概念 學說和“以辭抒意 的命題理論的基礎上,概括了“以說出故”( 小取) 的推理模式。 “說,所以明也?!? 經上) 其實質是在弄清現(xiàn)象原因的基礎上,揭示辭得以成立 的理由?!肮?,所得而后成也 經說上,“故”是指原因、根據或理由?!耙哉f出故 就是用推理揭示或證明某一命題的理由或根據?!罢f 是“出故”的手段或途徑,“說” 的目的是為了明故。墨經邏輯“以說出故”的推理過程符合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大 取說:“三物必具,然后辭足以生。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者也。 這是說,立 論若想成立,一定要持之有故( 理由) ,論之有理( 即論式正確) ,要依類( 推理原則) 而論。這是墨經邏輯推理的總體要求,不遵循故、理、類范疇的邏輯結構將導致錯誤。 具體而言,無故之辭,乃“妄”;無理而論,“其困也可立而待也”;若立辭不明于其類, “則必困矣”。 “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是墨家從范疇的角度對推理結構進行的宏觀概括,可以說 是墨經邏輯推論的基本模式,其邏輯內涵與亞里士多德在工具論中所闡述的推理就 是由一些被規(guī)定的東西必然能夠得出另一些東西的本質是相同的。正是在這種推論模式 的指導下,墨經邏輯又論述了多種具體的推論方法,如“譬”、“侔 、“援”、“推、“假、 “或”、“效”等,為論辯服務。 ( 四) “說辯”的邏輯規(guī)律 邏輯規(guī)律體現(xiàn)了正確或有效思維的方法和規(guī)則,是獲得科學知識和進行有效交際的 必要工具,具有普適性。墨經邏輯中有形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內 6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容表述。 經說下關于“彼此”的表述體現(xiàn)了同一律?!氨?。正名者:彼彼此此可:彼彼 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此止于彼此。若是而彼此也, 則彼亦且此此也。 在此,古漢語代詞“彼”、“此與“彼此”具有邏輯變項的意義, 構成了中國邏輯表達同一律的元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本質上與亞里士多德邏輯用字 母變元表達的同一律思想是一致的。 墨經對“辯的界定體現(xiàn)了矛盾律和排中律。經說上:“辯?;蛑^:之牛。 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是不俱當。不俱當,必或不當,不若當犬。這是說一對 矛盾命題的爭辮,不能兩者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相當于亞里士多德邏輯中關子矛盾律 的規(guī)定。經下:“謂辮無勝,必不當,說在辯。經說下:“辯也者,或謂之是,或 謂之非,當者勝也?!边@就是說,一對矛盾命題的是非之爭,不能兩者同假,必有一真, 應該說這相當于亞里士多德邏輯中關于排中律的規(guī)定。 墨經中“以說出故”和“辭以故生的表達都是對論證理由的要求,即建立論 題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要依據有效性原則,運用合理的方式論證。我們可以把這看作 是對充足理由原則的一種詮釋。 綜上所述,墨家關于思維形式和規(guī)律的概括與總結雖是粗糙的、稚嫩的、不系統(tǒng)的, 處于邏輯發(fā)展的萌芽階段,但如同沒有人可以說蘋果樹的幼芽是梨樹的幼芽一樣,我們 不能否認墨經中關于概念、命題、推理和規(guī)律的論述屬于邏輯思想。事實上,“邏 輯無二”,只是“邏輯傳統(tǒng)不一?!眓 2 1 輯的概念、判斷、推理等內容,但由于其邏輯思想的表達與思維內容緊密相連,對概念 的研究未能從外延上予以確定,其邏輯思想本身帶有非常明顯的非形式特征。主要體現(xiàn) 為“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設象寓理”的推論方式、經驗思辯的說理方法和實質分 析的類推原則。 ( 一) “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 墨經或稱“辯學”,它是后期墨家對辯進行研究的最高理論概括,系統(tǒng)地 闡述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小取明確規(guī)定“辯”的目的是:“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 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 “辯的功用在于,“摹略萬物之然, 論求群言之比。”“辯”的本質是“爭彼也。”那么,如何使我方的“辯”立于不敗之地 昵? 大取總結了一個具有普遍性意義的邏輯結構:“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 者也。立辭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無所行,雖有強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 也,可立而待也。夫辭以類行者也,立辭不明于其類,則必困矣。 這是說,一個論題 的成立要有充足的理由或根據,推論的過程要符合道理和有條理,要依據事物的類別來 進行。“故”、“理”、“類 三范疇的提出,就構建了墨經邏輯“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 標志著“中國古代類推邏輯系統(tǒng)的建立”。n 3 1 墨經中“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并非 形式邏輯的具體推理形式,而是對墨經邏輯推理的基本思路或模式的總體概括。墨經邏 輯關于設象寓理的具體推論方式,大抵是根據“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總結出來的。在 墨經邏輯中,“辭是推論的論題;“故是用來推論的論據;“理”是和推論有關的某 種客觀規(guī)律或法則;“類”是指事物之間的類屬關系。其中,“知類”是推論的前提,“明 故 是推論的基礎,“循理”是推論的保證。“故”、“理”、“類”三物相輔相成,共同作 用,從而達到立“辭”的目的,是謂:“三物必具,然后辭足以生。 ( 大取) 辭“以故生”,是說立辭或立論一定要依據某種理由或根據方可以成立,“明故”是 “立辭”的必要條件。例如:墨經的經文共1 8 3 條。經說上和經說下分別用 一個字或者一段話對經上和經下進行解釋或例證。經下的每一條都有“說 在”的字樣,而經說下往往利用生活中的物或事例把“說在的具體內容 8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進一步展開,并加以解釋或說明。其具體模式是“辭”+ “故”,或者“辭”+ “說在” + “故 ?!肮?是對“辭”的概括或提示或解釋說明,其內容或是某一種事實情況,或 是事物本身蘊含的道理,或是事物形成的原因。u 射 辭“以理長 ,是指立辭一定要遵循某種道理、規(guī)則或方法?!把怼笔恰傲⑥o 和 “明故的必要條件。在說辯中,如果不遵循某種道理、規(guī)則或方法,不運用合理的推 理形式,即使前提正確、論據充分,也難以獲得正確的結論。 辭“以類行”,是指“立辭”一定要依據事物之間的類屬關系?!安祛悺?、“知類是 “明故 的前提,“循理”的依據,“立辭”的保障。顯然,在“三物范疇 的邏輯結構 中,“立辭”、“明故”、“循理 的整個過程都處于“類”的掌控之下?!邦愂秦灤┠?邏輯的邏輯主線。 墨經“三物范疇”的邏輯機理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論。簡而言之,三 段論依概念的外延進行推理,而“三物范疇”按推論內容進行推導;三段論的中項是大、 小前提的推理媒介,而“三物范疇中的“類”是循理、出故、立辭的推論主線;三段 論僅僅是演繹推理,而“三物范疇”則是歸納、演繹與類比的綜合;三段論是表達推理 的邏輯形式,而“三物范疇則規(guī)定了推理或論證的一般性原則。當我們把“辭”、“故”、 “理”、“類放到今天的論證中去考察時會發(fā)現(xiàn),“辭”相當于論點,“故”相當于論據, “理”相當于論證的規(guī)則,“類”相對于推論的標準。應該說,墨經的“三物范疇” 為辯者提供了類推的方法論。 ( 二) “設象寓理 的推論方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象”或指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或是主體對客體( 即事物的形 象或現(xiàn)象) 進行概括、模擬而產生的象形或象征性符號。易經的卦象和漢字系統(tǒng)就 屬于后者。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作為符號系統(tǒng)的“象有法、法式、效法之意。這是根 據物的原式,按照主體的認知或主觀意愿人為構造的規(guī)范化的樣式,具有類概念的意義。 “設象寓理”就是選取一個與結論具有某種關聯(lián)的事件或物體作為整個推論的 “象”,然后依據類原則或某種程序,采用譬喻、反駁、比辭、歸謬等方法,得出某個 預設的結論( 理) 。此“象”是推理的前提,暗含了“理”( 結論) 的意義。由“象得 出的“理”或為事實判斷,或為意義解析,或為價值評價。“設象寓理”的推論方式根 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意象性思維方式。在墨經邏輯中,“象”與“理p 之間依據“類關系 建立內部聯(lián)系,二者之間的類關系寬泛而松散,“絕不限于傳統(tǒng)形式邏輯中類與分子的 所屬關系或大類與分子類的包含關系”。n 釘形、神、意、理、情等都可以作為類同或類 異的依據。在墨經邏輯中,“設象寓理表現(xiàn)為“譬 、“侔”、“援”、“推等推論式的 闡釋和運用。關于這些論式的表述,是以說出故的推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譬”式推論是“設象寓理的典型?!捌┮舱吲e他物而以明之也。( 小取) 即列舉其他事物來說明這一事物。這是設眾所周知的事實為“象”,依據“象 和“理 之間的類關系,推出另一事實或價值判斷的推論方式。如設“病 為“象”,來說明“物 9 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世相與共是之,若若是,則雖盜人,人也; 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非殺人也無難矣。此與彼同類,世 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边@是將世人認同的命題作為“象”,依據“象”與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也者今不然也”。經下日:“假必悖,說在不然”。經說下釋日:“假,假必非也而 后假。狗假鶴也,猶氏霍也”。在這里,“假就是“今不然 ,即現(xiàn)在不是這樣?!敖癫?然 表達的是判別論辯真假是非的標準,這是從言實角度談有效推論。 引或也者不盡也。 ( 小取) “盡,莫不然也。 ( 經上) 據此,“或是“有 不然”。就是設一個“有不然”的“象”去反駁一個“莫不然”的“理”。暗指論辯不 可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爸埂笔酵普撆c“或 式推論如出一轍。墨經關于“止的 敘述有多處?!爸?,因以別道?!? 經上) “止。彼舉然者,以為此其然也,則 舉不然者問之。若圣人有非而不非。 ( 經說上) “止,類以行之,說在同。 ( 經 下) “止。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 ( 經說下) 也就是說,“止”是用“其不然”去反駁對方的“其然”?!盎?式與“止”式都是用個 別的事例去否定一般的結論。“止 式推論與“或”式推論可以合同為一類。 在討論了“假”、“或”、“止”諸范疇之后,墨經提出了依據辯論形式和法則進 行推論的“效”式。小取日:“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 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 顯然,“效 式就是根據推論是否符合“效”的規(guī) 定判斷正誤。合乎“效”的推論是正確的,不合乎“效 的推論是不正確的。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假”、“或、“止”、“效”四種論式聯(lián)系在一起運用, 暗合我們今天所說的反駁法。論據是“象”,論題是“理,“類 是“立 與“破”的 標準( “以類取,以類予 ) 。其中,“假”式是針對對方論題的“今不然 而進行的確定 論題虛假的證明:“或”式和“止 式是通過否定論據的真實性,從而否定論題的證明; 而“效”式則依據論據和論題之間是否有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判定論證過程的錯誤,推翻 謬論。這一認識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墨經邏輯將“假、“或”、“效并列一處于段首提出,而將“譬 、“侔、 “援”、“推”置于其后,有表明此三式為論辯之突破口,統(tǒng)領“譬”、“侔”、“援、“推” 等具體論式的用意。 第二,雖然墨經邏輯對“假”、“或”、“效”只是進行了定義似的說明,沒有研究“假、 “或”、“效式的具體運用規(guī)則,但其提供了一種論辯的基本思路,若運用“假”、“或”、 “效”式進行論辯,所批駁的部分恰好可與論點、論據、論證相對應。 第三,言簡意賅為古人行文的特點,而小取是對邏輯理論的高度概括,同經 上、下、經說上、下采取的“辭+ 故 形式是不一樣的,它自然不會說的過細。況 且,后期墨家雖己形成一定程度的邏輯自覺,但其邏輯理論表述仍處于模糊狀態(tài),這是 邏輯研究早期的特點。 “設象寓理”的推論方式是從式的意義上為推理和論證提供方法論的指導,蘊涵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推理和論證的某些具體方法,它們實際上都是“三物范疇”的邏輯結構 在不同命題中的具體體現(xiàn)。遺憾的是,后期墨家注重實質分析,思維形式和內容不分的 研究傾向使其未能形成研究抽象推理形式的邏輯自覺,思想家們只是勾勒出各種推論方 式的輪廓或雛形,沒有繼續(xù)深入探討具體的邏輯形式和有效規(guī)則,其邏輯理論和思想帶 有極大的模糊性,因而最終未能識得“形式邏輯”的真面目。 1 1 畫虎表現(xiàn)真虎一事來說明名實關系。關于“名 的種類。墨家舉物、馬、臧( 奴仆) 來 表示達名、類名和私名;以山、丘、室、廟、劍來說明形貌名;用鄉(xiāng)、里、齊、荊來表 示居運名;拿“尺之端”和“牛馬之非牛”這一實例來解釋兼名和體名。關于“同的 涵義。“同”在墨經中有“重同”、“體同”、“合同”、“類同 四種情況?!爸赝笔?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后期墨家對概念、判斷、推理等內容雖然進行了理論性概括和經驗性分析,但這種 概括和分析側重于對實質內涵的把握,其理論認識存在于大量的經驗論證、事實說明和 實際范例中,所蘊含的邏輯意蘊,隱而不發(fā)、含而不露,需要人們自己透過事例本身去 理解和領悟,這說明后期墨家的邏輯研究還沒有從經驗直覺發(fā)展到抽象思辨階段,尚處 于由自發(fā)意識向自覺意識轉化的過程中,因而未能形成與西方傳統(tǒng)形式邏輯相同的邏輯 體系。 ( 四) 實質分析的類推原則 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傳統(tǒng)的影響下,中西方哲學把握世界的方式有整體綜合和個體分 析的差別。不過,這種差別是相對的,中國哲學中也有分析,墨家學者是中國古代極具 分析性思維的思想家。與西方注重邏輯形式分析不同的是,墨家重視對邏輯內容的實質 性分析。 實質分析是一種依事物本質上的類屬關系進行推論的方法,是以事物本質上的類屬 關系為前提,按照事物之間的某種邏輯聯(lián)系,參照一定的語境,根據論辯內容的語義關 系,推導其論題的基本原則。它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也不能離開對語義的分析。 在墨經邏輯中,區(qū)分“辭”的異同,在于內容不在形式;判斷推論的錯誤,依據的是語 義和語用,也不是形式。這是墨家的推論研究與亞里士多德推理研究的根本區(qū)別。n 明 墨家將實質性分析與本學派思想有機結合,形成了具有指導意義的實質分析的類推原 則。在墨經邏輯中,“類”是推論的基本依據和理論出發(fā)點,它作為邏輯主線貫穿于墨 經邏輯始終。 實質分析的類推原則表現(xiàn)在墨家對類概念的概括著眼于對實質內容的剖析,而不是 對形式結構的分析。墨家沒有從內涵與外延的角度給出“名”的具體定義,而是用“以 名舉實 ( 小取) 來揭示“名 的本質是“用概念摹擬事物的實質”,繼而圍繞著名實 關系對“名”展開分析和解讀。如:“名,實名。實不必名。”( 大取) 再如:“有之 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 經說下) 墨家關于“名”的種類的劃分也 是通過名實關系加以說明的。例經說上:“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 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边@是根據“名 所反 映的“實”的不同內涵進行的劃分。另外,墨家研究類的關系,也是從客觀事物之間內 在關系的實質內涵去考慮,未能把它抽象化為概念外延間的關系來反映。 在墨經邏輯中,類同關系具體表現(xiàn)在:“二名一實”是“重同,依據是概念內涵一 致,如狗與犬;“不外于兼”是“體同 ,指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如馬腿與馬身;“俱處 一室 是“合同”,依據是事物處于同一條件,如兩人共居一室;而“有以同”是“類 同 ,依據是事物間具有某種相同的屬性,如牛羊乃草食動物。類異關系也有四種情況: “二 、“不體”、“不合 、“不類”,這仍然是從內涵或意義的角度加以區(qū)分。當我們把 類的同異關系一一對應時會發(fā)現(xiàn),墨家是用“體同”、“合同”、“類同”去界定負概念“不 體”、“不合”和“不類”,沒有嚴格的定義限制。這種缺乏內涵與外延嚴格界定的概念 東- i i :v i l i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規(guī)定,決定了墨經邏輯的判斷與推理只能依據實質分析的類推原則進行。 西方傳統(tǒng)邏輯中,亞里士多德從概念的外延方面考察大項、小項與中項的關系,構 造出三段論演繹推理系統(tǒng)。而在墨經邏輯中,只有對判斷內涵的實質分析,卻無對判斷 形式結構的提煉。例如:對“假”、“或、“效”三式,只有本質特征的說明,沒有抽象 出具體的形式結構。對這些判斷形式的把握只能依靠其特征說明和墨經中具體的邏 輯應用實例方能領悟。例如,分析“假也者,今不然也??芍?,“假 就是指“現(xiàn)在不 是這樣”。那么,在實際論辯中,當對方持“今不然”的論題而辯時,我們根據“今不 然”即為假這一論法,可論證對方的論題在論辯的當下是不存在的,因而“立”不起來, 也就失去了論辯的意義,從而在論辯中勝出。而分析“或也者,不盡也。 和“盡,莫 不然也。 可知,“或”是( 不然) 對“盡”( 莫不然) 的駁斥。那么在論辯中,當發(fā)現(xiàn) 對方用來論證的理由或根據( 論據) 并非“莫不然”時,我們就可以用“有不然”的事 實駁斥對方,從而贏得勝利。 從墨經中可以看到,墨家是實質類推原則的實踐者,其邏輯推理本身就遵守依 類而推、實質分析的原則。為此,我們研究墨經邏輯也要依據此原則去解析文本,否則 便無法洞悉其真義。譬如,小取對“是而然 的論述:“獲,人也;愛獲,愛人也。 臧,人也;愛臧,愛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若按傳統(tǒng)形式邏輯的要求,從外延 上進行分析,就會認為這段話有明顯的錯誤。獲和臧真包含于“人”這個類概念中???是墨家卻說:“愛獲,愛人也。愛臧,愛人也。 顯然這是“以偏概全”。不過,若結合 語境,依據內涵分析,這個推理是成立的。獲和臧是奴仆,位于社會等級的底部。按照 “愛有差等”的階級觀念,獲與臧之流是不配被愛的。所以,結合墨家“兼愛”的倫理 思想,可推知該段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如果連獲和臧這類最下等的人都能愛,那就 是真正的愛人了 。在這里,獲和臧指代最低等級的人,表示類概念。再如“盜,人也。 殺盜,非殺人也?!边@個“是而不然”的推理,若從外延方面分析,會認為這是詭辯。 可是從內涵出發(fā),結合語境和語義分析,這個推理也是成立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以亞里士多德邏輯為代表的西方形式邏輯由于引入了變項符號,因而可以相對撇開 思維的內容,抽象地研究思維的形式結構及其規(guī)則。其推理可以不受語言歧義的影響, 從而保證推理的有效性。而墨經邏輯依據對概念的實質分析進行推理,其工具語言是古 漢語,推理難免因歧義或語詞的模糊而發(fā)生偏差。墨家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提出推理 一定要“以類行,要根據事物之間的類關系“取”或“予”。墨家明確指出:“異類不 比 ,并用“木與夜孰長? 智與粟孰多? 爵、親、行、賈四者孰貴? 麇與鶴孰高? 蟬與 瑟孰悲? 作例,來說明判定事物是否具有類同或類異關系的依據是它們的本質屬性, 不遵循此標準會出現(xiàn)“狂舉”的謬誤,也會導致“譬”、“侔”、“援”、“推”等推論式出 現(xiàn)“行而異、轉而危、遠而失、流而離本”的錯誤。即便是對謬誤的考察,墨家也是通 過實質分析進行的??梢姡瑢嵸|分析的類推原則是墨經邏輯的基本規(guī)則。 通觀墨經邏輯,我們發(fā)現(xiàn),墨經邏輯雖然涉及了形式邏輯的有關內容,但由于時代 背景、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邏輯本身更傾向于非形式邏輯。不過,墨經邏 輯與興起于2 0 世紀6 0 年代的非形式邏輯不可同日而語。邏輯是歷史與文化的產物,今 1 4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時今日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與墨經邏輯所處的環(huán)境迥然相異。墨經邏輯是在“邏輯理 論尚未成熟的狀態(tài)下形成的非形式的邏輯 ,“是古典意義上所呈現(xiàn)的非形式邏輯的理論 形態(tài)。啪3 我們不必嘲笑古人的短處,因為今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瞻望未來。我們 理應高興,今日非形式邏輯所研究的論證、謬誤等問題,墨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對 此進行了初探,這是中華民族古代思想家智慧的顯現(xiàn)。愛因斯坦說過:“西方科學的發(fā) 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fā)明形式邏輯體系( 在歐幾里得 幾何學中) ,以及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發(fā)現(xiàn)有可能找出因果聯(lián)系( 在文藝復興時期) 。在我看 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fā)現(xiàn)( 在中 國) 全部都做出來了?!笨?安東杜 可以看出在此 別邏輯演 母體孕育萌生 經邏輯與眾不 用推動著事物 的內因,戰(zhàn)國 論述工具的古 ( 一) 邏輯思想家的思維設定 “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本質,屬于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對人類文化行為起支配 東北9 幣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進而理解和規(guī)定對象的思維原則?!笨趧幷w性思維方式的主體不是 單純的認知主體,而是知、情、意相結合的統(tǒng)一體,所認識的客體不是某個具體而有限 的事物,而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連續(xù)運動著的無限整體或本體。在整體性思維方式的作用 下,思維主體對認識客體的思維活動是主體內部諸要素協(xié)調運作的過程,得到的是一個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整體性精神境界。 整體性思維方式在墨經中表現(xiàn)為故、理、類“三物范疇 的有機統(tǒng)一。在“三 物范疇中,“知類”是“明故”的出發(fā)點,“以類行 是“明故 的依據,“知類 與 “明故”通過“循理”建立聯(lián)系。口7 1 墨經邏輯不注重對事物內部結構和基本因素的分析, 而是注重從具體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入手,來闡述其邏輯思想,這就決定了墨經邏 輯重實質推理,輕形式結構研究的特點。張岱年先生說:“由于重視整體思維,因而缺 乏對于事物的分析研究 ,“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中,沒有創(chuàng)造出歐幾里得幾何學那樣的完整 體系,也沒有創(chuàng)造出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嚴密體系?!必筷?2 直覺性思維方式 直覺是一種體悟性思維,具有直接性、跳躍性和非邏輯性的特點,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 中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流派和哲學家大都推崇直覺,如“體 、“體 證”、“體認”、“頓悟”、“禪定”等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直覺的涵義。四3 直覺并不 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專利,西方人的致思傾向中也包含有直覺思維。所不同的是,西方 傳統(tǒng)的直覺思維主要傾向于結構性分析,而中國傳統(tǒng)的直覺思維呈現(xiàn)出整體性分析。 直覺性思維方式是以感性認識或經驗事實為理論依據,通過“意會”和“體認”來 認識和把握對象世界的一種思維狀態(tài)。它所依據的經驗事實是形象的、可感知的,其推 理過程也是非符號化和非程序化的,表現(xiàn)為“意會 或“體認”。意會是一種“由用達 體”的思維方法。它一方面強調對本體世界的認知是不可言傳的,另一方面又認為把握 事物對象離不開語言文字或概念、邏輯的形式。其特點是邏輯性與非邏輯性、概念性與 超概念性的辯證統(tǒng)一。b 叫一體認就是說由體驗得來的認識,這是具體的,不是抽象 的;是一種經驗,是一種直觀,不是一種理智的知識。意會和體認不是截然分開的 兩個過程。在實際的思維活動中,往往是意會中有體認,體認里含意會。 中國古代哲人視域里的思維主體和對象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注定了他們要以 意會或體認作為基本的認知方式去把握對象世界。當直覺思維占據上風,對整體關系的 把握就戰(zhàn)勝了系統(tǒng)的結構分析。墨經邏輯最終未能把結構分析思維作為理論研究的工 具,致使墨經邏輯本身帶有極大的模糊性和神秘性?!坝捎谕瞥缰庇X,因而特別忽視縝 密論證的重要。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中,沒有創(chuàng)造出歐幾里得幾何學那樣的完整體系,也沒 有創(chuàng)造出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嚴密體系。”口幻 3 意象性思維方式 “所謂意象思維,就是從具體的形象符號中把握抽象意義的思維活動?!币庀笏季S 高于形象思維,實現(xiàn)了由“象”達“意”的跨躍。意象性思維方式是一種透過感性、形 1 7 東j l o i l i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象、直觀的概念或符號來把握其抽象意義的思維原則。這是一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認識,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過程?!跋笳魇菍崿F(xiàn)這一過程的思維中介。“以自 覺的象征方式把握對象世界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意象性思維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陋3 3 自 覺的象征是“把它自身所要表述的意義,明確地看作是要和它用來表述它的那個外 在形式區(qū)別開來,普遍意義本身占了統(tǒng)治地位,凌駕于起說明作用的形式之上,形象 變成一種單純的符號或任意選來的圖形”。瞄鍆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就是“主張要超越和擺脫作 為思維材料的形象符號和概念的限制,發(fā)揮思維的想象、聯(lián)想作用來完成認識的任務。 追求“象外之意”和“言外之意 。1 “觀物取象比類體道是中國傳統(tǒng)的意象性思維方式把握對象世界意 義的具體思維方法,表現(xiàn)為作為“能指”的“象”( 圖像符號) 與“言”( 文字符號) 并 不是直接蘊涵“所指對象的意義,而是指示、導向、隱喻i 表征“所指”對象的意義。 象與言的功能不在于對概念或范疇的表述或解釋,而是強調象征。不同的客體對象之間 只要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就可以依照類推原則進行推理論證,進而得出某個道理或某種 體悟。由于“象 、“言”的工具或指示作用,得“意”體“道”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