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師范人學碩士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自1 9 7 7 年恢復高考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三十年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從與 切身利益的角度關注著高考,基于不同的年代背景,不同的高考制度和高考政策,在社會 心理的層面上,不同時期的“高考入 對于“高考”本身,對于參加完高考進入大學的期 待,以及高考對他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都有著非常不同的認識、態(tài)度和觀點,不 同時代的人們對高考的社會認識也反映著對當時高考制度“實然”狀態(tài)的不滿和對“應然” 狀態(tài)的希冀。而在關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大都從理論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度闡 述高考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而真正從人們對于高考方方面面的具體認識的角度 進行分析的卻鮮有涉及。因此,探明各個時期,尤其是當下人們對高考制度的社會認識并 對其做詳細的梳理,可以分別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為新時期高考制度的改革做出瞻望和社 會意識的鋪墊,并且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文共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關于“代、“代際差異的基本理 論以及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代的劃分。決定代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年 齡、輩分之外,社會的結構和歷史背景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們經(jīng)常以特定的年代 或具有象征意義的歷史事件來區(qū)別和定義一代人。第二部分重點分析了高考改革三十年來 代際認識差異的表現(xiàn),從“對高考目的的認識 、“對高考公平問題的認識 、“對高考情緒 的體驗 這三個角度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結果和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來說明代際認 識的差異,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認識差異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通過分析代際認識的差 異,反映出當下人們對于高考“實然 狀態(tài)的不滿以及對于高考改革“應然 狀態(tài)的希翼, 如應著力于促進高考公平、減輕考生的壓力與負擔等。 關鍵詞:高考,高考制度;代際認識;差異 中圖分類號:g 4 0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19 7 7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h a sb e e nr e c o v e r e d ,i th a sb e e nt h r e e d e c a d e sy e a r s i nw h i c ha ta l ll e v e l so fs o c i e t yp e o p l ew e r ew a t c h i n g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e e e x a m i n a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b a s e do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d i f f e r e n tc o l l e g e e n t r a n c ee x a ms y s t e ma n dp o l i c i e s ,i n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 ,”t e s tp e r s o n ”i n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a st o ”t e s t i t s e l f , f o ra t t e n d i n g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t oe n t e ru n i v e r s i t y s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a sw e l la st h ee n t r a n c eo ft h e i rl i v e sw h i c hb r o u g h ta b o u tt h ea c t u a lv a l u e ,h a v e v e r y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t i n g ,a t t i t u d e sa n do p i n i o n s 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o fp e o p l et ot h es o c i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a l s or e f l e c t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s t a t eo f 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t o r e a ll i k e l i h o o d ”a n dt h es t a t eo fh o p et o ”o u g h t 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tt ot h er e f o r ms t u d yo f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m o s t l yf r o mt h e t h e o r i s t s a n dp o l i c ym a k e r s p o i n to fv i e wo n 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q u e s t i o n so f e x i s t e n c ec a m eu pw i t has o l u t i o n ,b u tr e a l l yf r o mp e o p l e sa n a l y s i sa st o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 r e c o g n i z eo fa l la s p e c t so ft h es p e c i f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h a sr a r e l yi n v o l v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a tp r o v i d i n g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c u r r e n ts y s t e mo f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r e c o g n i z i n gt h e i rs o c i e t yt od od e t a i l e dc o m b i n g ,y o uc a n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h i s t o r ya n dr e a l i t yo f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f o r t h en e we r ao f r e f o r ma n ds o c i a la , a 同a r e n e s st ol o o kf o rt h eb e d d i n g ,a n df o rp o l i c ym a k e r sp r o v i d i n ga r e f e r e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f i r s t l y , t h i sa r t i c l ed e f i n e s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so f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t e r -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a sw e l la st h ed i v i s i o nt ot h eg e n e r a t i o ni nt h ec o n t e x to f r e f o r mo ft h e 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 i n t e r - g e n e r a t i o n a lo nb e h a l fo fr e f e r s t o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w og e n e r a t i o n so f p a r e n t sa n dc h i l d r e ni nan a r r o ws e n s e i nab r o a ds e n s e ,i t r e f e r s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y o u n g e rg e n e r a t i o ni ns o c i e t ya n dt h eo l dg e n e r a t i o no f t h o u g h ti nt h ef i e l do ft h ev a l u e sa n da t t i t u d ee t c t o w a r d sl i f ea n dh o b b i e s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e x p r e s so fd i f f e r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 f r o mt h et h r e ed e c a d e so fr e f o r m t h i sp a p e ra r ef r o mt h e 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o ft h ep u r p o s eo f 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 ,”af a i rq u e s t i o nt ot e s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ne m o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o ft h e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 i nt e r m so ft h e s et h r e ec o m p a r i s o no fi n t e r -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f i n a l l y , b yc o m p a r i s o n , i tr e f l e c t s ”r e a ll i k e l i h o o d ”o ft h es t a t u sd i s c o n t e n t t ot h e 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f o rt h ep e o p l ea sw e l la st h eh o p et o i to u g h tt ob e o ft h es t a t u s f o r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r e f o r ms u c ha sp r o m o t i n ge q u i t yo f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e a s i n gt h es t r e s sa n db u r d e no nt h ec a n d i d a t e s 1 1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k e yw o r d s :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a t i o n ;c o l l e g ee n t r a n c ee x a m i n m i o n s y s t e m ; i n t e r - g e n e r a t i o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d i f f e r e n c e s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g 4 0 i i l 獨創(chuàng)聲明 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據(jù)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 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 注:如沒有其他需要特別聲 明的,本欄可空) 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己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 靴:稿 翩辯: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鋤童聲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有權保留并向 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登 撾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 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 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簽字目期:2 刷搟:銘硅氛 導師簽字:以肼張縱 一7 地毋 |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引言 ( 一)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高考,即全國高等學校統(tǒng)一入學考試。自1 9 7 7 年恢復高考制度,高考風風雨雨已經(jīng) 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中國的幾代人,成就于高考,也失意于高考。1 9 7 7 年5 月2 4 日,鄧 小平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讓當年冬日那場驚心動魄的考試有了可能,5 7 0 多 萬從農(nóng)村、工廠、部隊一路風塵而來的年輕人,懷揣著難得的名額、忐忑的夢想和奮發(fā)的 意氣,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具變革意義的挑戰(zhàn)。從此,曾經(jīng)被踐踏的知識重新被重視,曾經(jīng)被 蹂躪的求知之心重新被引領;個人的人生軌跡被改變,國家的前途,也被重新照亮 那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文革期間的“老三屆”變成了“新三屆”,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 一代大學生。他們中人才濟濟,后來成為國家建設不同部門崗位的中堅力量,為國家的重 建和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 0 0 7 年是高考恢復三十周年,許多的報紙和刊物都舉辦了紀 念恢復高考三十年的征文活動。從那些回憶性文章,以及很多訪談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 的人們,無論是高考恢復的受益者,抑或是高考的失敗者,都對高考有著難忘的回憶。三 十年后的今天,高考依然繼續(xù),高考制度也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變革,高考于人,似乎不再是 通往個人夢想的唯一的“天梯。自1 9 9 9 年高校擴招以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中國適齡 青年的大學毛入學率達到了約2 0 ,在統(tǒng)計意義上完成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 的轉型。曾經(jīng)給人以多少期許的高考,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它 的認識和評價也開始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和判斷??扛呖几淖兠\( 諸如城市戶口、分配工 作等) 已不復存在,大學生求職難的嚴峻現(xiàn)實自然就有了“畢業(yè)等于失業(yè) 大學生也是弱 勢群體”的議論。甚至都出現(xiàn)了廢除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呼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來自寧 波的全國人大代表范誼在2 0 0 7 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關于廢止高考,創(chuàng)新高校招生制 度的建議。他指出“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應試教育已經(jīng)使我國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 了教育的本性和靈魂。它使我們的兒童失去了天真和幻想,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和能力, 它使我們的青年戴上了思維的枷鎖,只能對規(guī)定知識反復記憶和辨析,扼殺了他們對生活 的熱愛和創(chuàng)造沖動它使我們的民族習慣于接受和模仿,一個曾經(jīng)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今天 必須重新學會創(chuàng)造。我們已經(jīng)到了必須考慮廢除高考的時候,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研究和開發(fā) 一種能夠取代高考的新的高校招生體制。川耵一時間關于高考存廢問題的爭論到了白熱化的 地步。由此可見,自1 9 7 7 年恢復高考,在這三十年的歷程中,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從與 切身利益的角度關注著高考,基于不同的年代背景,不同的高考制度和高考政策,在社會 心理的層面上,不同時期的“高考人 對于“高考本身,對于參加完高考進入大學的期 1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待,以及高考對他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都有著非常不同的認識、態(tài)度和觀點。不 同時代的人們對高考的社會認識反映著對當時高考制度“實然”狀態(tài)的不滿和對“應然 狀態(tài)的希冀。當然這與時代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步有著非常直接的因果關系,高考歸根結底 是一個社會問題,而在關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大都從理論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 度闡述高考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而真正從有關人們對于高考方方面面的具體認 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角度卻鮮有涉及。另外,從事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學者與專家們, 從年齡與經(jīng)歷上看,大多是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一代大學生甚至更早。他們對于高考的理解, 對于高考的看法,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高考制度與政策制定的心理傾向。因此,探 明各個時期,尤其是當下人們對高考制度的社會認識并對其做詳細的梳理,可以分別從歷 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為新時期高考制度的改革做出瞻望和社會意識的鋪墊。因此本人把高考 制度改革三十年來的代際認識比較作為碩士論文的方向。 ( 二) 研究綜述 高考制度恢復三十年來,有關高考問題的研究從未中止過,國內(nèi)外的學者、專家們從 不同的角度、不同層面對高考制度進行著不懈的探索。通過查找大量的文獻資料,以下是 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后所做綜述。 1 關于高考制度的外部因素研究 + 高考不單純是一個教育問題,它更多反應的是社會的一系列矛盾在教育領域的映射。 因此,研究高考制度,必須要從宏觀層面上把握高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制約關系。 m 高考不僅是一種大規(guī)模教育考試制度,而且是一項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制度。高考與社 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既受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制約,又 能動地促進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位1 學者關于高考制度的社會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考的社會功能、高考改革與政治經(jīng)濟 的關系、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對于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的影響等幾個方面。有關高考社會 功能的研究很多,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廈門大學的劉海峰教授。他指出“高考不 僅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考試制度,它還兼有社會考試性質(zhì),具有復雜的社會功能。高考是維 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流動、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清末廢科舉時主要考慮教育因素 而忽視社會因素,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F(xiàn)代的高考改革不僅要著眼于教育本身,而 且還應顧及社會公平與社會穩(wěn)定因素,在全面研究和長遠規(guī)劃的基礎上漸進地推行。 跚 另外,他還提出了高考改革的一系列兩難問題,如“統(tǒng)一考試與考查學生個性的矛盾、錄 取公平與區(qū)域教育公平的矛盾、能力考核與公平客觀的矛盾、擴大自主招生與公平選才的 2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矛盾等等 。n 1 有關高考對社會分層及其社會流動的影響的研究,普遍的觀點認為,教育考試是我國 實現(xiàn)社會分層的公平合理的控制機制,也是實現(xiàn)社會分層的重要手段。有的學者指出,“高 考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更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分流工作。腦體差別是導致高考競爭的根 源,考試是競爭的手段。目前的高考仍然是選拔性考試,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嘞 還有的學者從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互動的角度,探討了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認為“社 會分層不僅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具有明顯影響,而且對接受教育的類型、層次有重要影響。 高等教育是影響階層流動的最重要因素,但它的影響要基于正式的教育資格成為獲得較高 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這一前提。川6 1 2 關于高考制度內(nèi)部因素的研究 這是從微觀層面上對高考內(nèi)部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者由此而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 行的理論或實踐層面的探索,屬于教育學范疇的問題研究。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現(xiàn) 行高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必然性,高考改革的方向等方面。比較一致的觀點,在于承認 高考存在的必然性,但同時也指出高考存在的弊端,改革的必要性。如有的學者認為“高 考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高考需要改革也是社會的共識。現(xiàn)在中國教育的主要問 題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出的畢業(yè)生與實際工作所需相脫節(jié)。 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選拔、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能掌握核心技術、符合實際需要的人才。 口3 有的學者認為“評價高考應客觀全面,要解決或減少高考競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只有 不斷改革高考的內(nèi)容和形式,但不應企望取消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應 穩(wěn)中求進。 嗍 還有的學者肯定了現(xiàn)行高考模式在選拔人才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也存 在一考定終生,學生為考而學、評價標準單一,無法真正實現(xiàn)“擇優(yōu)選才的目標、強 調(diào)統(tǒng)一性,忽略了高等教育的多樣性需求、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區(qū)域間升學的不 公平性等四大弊端。陽3 3 關于高考制度的比較研究 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高考制度與古代的科舉制度進行比 較,總結其優(yōu)劣為當今高考的改革提供理論借鑒。如有的學者在高考存廢與科舉存廢 一文中針對部分學者將高考比作現(xiàn)代科舉,希望以廢除高考作為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觀點, 分析了科舉與高考的異同及科舉存廢的歷史和影響,指出以往人們對科舉的認識不夠全面 和客觀,因此,以歷史上廢止科舉的事例作為當今廢除高考的論據(jù)是不充分的。高考是適合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教育制度,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高考制度與古代的科舉制度 比較所涉及的話題主要有:“從科舉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從科舉考試的興衰審視 現(xiàn)代的考試”,“從科舉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科舉制的考試內(nèi)容與選拔標準留給高 考改革的思考”,“科舉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等等。研究內(nèi)容涉及考試 的目的、功能、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從歷史的角度關照當今高考改革,提出了許多建設性 的意見。 另一個方面是中外高考制度的比較。自恢復高考以來,中外高考制度比較愈來愈興盛, 涉及到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由于國情不 同,高等學校的性質(zhì)不同,因而實施高考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由此中外高考制度的比 較研究也僅是制度介紹、利弊分析、考試技術引進、國外高考制度對我國高考改革的啟示 等方面。高考改革研究涉及的方面遠不止以上所論述的部分,本文僅就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的主要問題做了淺層次的概述。 ( 三) 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在本論文的完成過程中,作者研讀了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相關專著,通過計算 機檢索了中國期刊網(wǎng)c n k i 數(shù)據(jù)庫。查閱了關于高考政策與制度的相關文獻和資料,并對 其進行分析和整理,作為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2 問卷調(diào)查法 筆者參考2 0 0 7 年中青報、人民網(wǎng)、新浪網(wǎng)聯(lián)合主辦的恢復高考三十年大型公眾調(diào) 查問卷,通過發(fā)放問卷的形式,對不同時期參加高考的人進行調(diào)查,以更準確的了解不 同“代 的高考人,對于高考本身,高考對他們的人生所造成的影響,以及他們對高考制 度改革的評價和建議。進而找出他們認識上的差異,并分析差異存在的原因。 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e x c e l 數(shù)理統(tǒng)計軟件對調(diào)查問卷所涉及的內(nèi)容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 4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一、代際理論的相關闡釋 ( 一) “代 的概念闡釋 目前為止對代際關系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對“代 的本質(zhì)內(nèi)涵、基本特征等問題的 探討并沒有十分關注?,F(xiàn)代漢語詞典中“代”的解釋為世系的輩分,踏實在時間刻度上對 不同時期人的一種劃分。而關于什么是“代 的認識,有學者從代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 性為出發(fā)點,將代的定義概括為:所謂“代”,是指一定社會中,由于年齡所規(guī)定著的人 們成長和活動于其中的特定的時代和環(huán)境而造就的具有一定社會特質(zhì)的人群。n 町有學者定 義為“一定社會中具有大致相同年齡和類似社會特征的人群,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性 又有學者將這一概念概括為至少五種涵義( a t t i a s d o n f u t & a r b e r ,2 0 0 0 :p 2 - 3 ) :( 1 ) 用來區(qū)分這樣一群人,他們出生在同一時代,年齡差不多,并經(jīng)歷了特定的社會轉型或變 革;( 2 ) 來自親緣研究,指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被稱為“家庭代 ( f a m i l y g e n e r a t i o n s ) ;( 3 ) 用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很不精確的流行說法,歷史地表述父輩與子女 年齡之間的差數(shù);( 4 ) 卡爾曼海姆采納的一種社會學標準,將代的形成過程與社會變革 聯(lián)系起來,指出生在同一時期、經(jīng)歷了同樣的社會變革并歷史社會意識”或集體認同、進 而影響他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使之與先前的幾代人形成獨特的“相區(qū)別的一群人;( 5 ) 被科 利( k o h l i ) 描述為“福利代”( w e l f a r eg e n e r a t i o n ) ,是社會的制度化進程進入特定年 代的產(chǎn)物,根據(jù)他們教育、工作和退休的結果來界定。n 2 1 討論代的問題,首先必須要考慮代的自然屬性?!按?是一個與年齡有關的問題,也 就是“代 所具有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于很“自然地”把不同年齡層的人區(qū)分 開來。我們必須在一代人的特定的年齡層中,來理解他們所面臨的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 環(huán)境及其他們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各代的價值觀念、生存環(huán)境、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 然而,了解代的這種自然屬性的意義在于,為人們理解和確定“代”提供一個自然的框架 或者年齡的大致范圍,但是年齡本身并不具有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在當代社會中,“代的概 念更多的是放在整個社會文化背景中去表征,因此一代人區(qū)別于另一代人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 是其社會文化的特質(zhì)而不是其自然屬性,這也是代研究者的共識。也就是說,決定代的實 質(zhì)性內(nèi)容的,除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年齡、輩分之外,社會的結構和歷史背景是更為重要的 方面因此,我們經(jīng)常以特定的年代或具有象征意義的歷史事件來區(qū)別和定義一代人。假 如某一社會變革或者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的事件而使某一社會群體鮮明地具有這一歷 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或這一特定社會文化面貌,那么正好處于這一時期的某一代,其社會文 化屬性就格外的凸顯出來。 5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 - )“代際差異的相關理論闡釋 我們通??梢詮娜齻€方面來理解“代際”一詞:一是縱向的歷史角度來考察不同代人, 即不同的人口( 出生) 隊列;二是家庭內(nèi)部的代際,即個人在家庭中所處的“代際 位置; 三是每個人在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不同年齡段,如青年、中年和老年。n 3 3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 特米德用“代際”的概念來形容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之間的差異。她認為, “不同代人由于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同,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 稱作代差或代溝。兩代人之間對社會巨變所持的不同看法,導致思想和行為方式 上的不同、矛盾和沖突,這就是代際差異和代際沖突。 n 鍆社會學理論中的“代際”觀 點是涵化在“社會化 之中的,社會學中的社會化主要是指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化是一 個人學習社會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轉變?yōu)樯鐣说倪^程。其包括子女的 社會功能,社會角色以及成人后所處的社會地位等方面, 拋除社會學理論之外,代際在狹義上是指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在廣義上是 指社會中年輕一代與年老一代在思想價值觀念與生活態(tài)度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別。在 社會學意義上,代際反映的是在兩代人生活的這個時代里,整個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的變 化速度和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兩代人在社會化階段、社會化內(nèi)容和社會化速度等方面的差 異。 。 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時期,代際問題尤為突出,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它的客觀存在,其次 應對代際的性質(zhì)做具體分析,最后,我們應當適當處理代際問題,注意增強代際溝通和理 解,促進共識,化解家庭矛盾和社會沖突。代際沖突的緩和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對當前 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都有突出的貢獻。當前社會處于高速轉型的社會期,人 的社會化進程比以前的社會進程更加艱難,所面臨的新問題更加突出,各種新思想新行為 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絡這個新的載體,迅速的影響所謂“8 0 后 “9 0 后”等一大批在我國改革開放 之后新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的行為以及所在群體的特征和他們的父代產(chǎn)生了天壤的差 別,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文化差異所形成的代際差異深深的影響著不同時代人群之間的交 流,如何很好的處理這種差異所帶給社會關系這個大的場域下所造成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 等方面的迷失,已經(jīng)成為當前社會學家特別是關注家庭社會學,兒童以及青少年社會學等 方面的社會學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不同代際群體差異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影 響,英國現(xiàn)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在其關于“多維度現(xiàn)代性 理論模式中,有這樣的論 述,在從時間的發(fā)源和由于民族與國家以及系統(tǒng)化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制度的建立而滋生的當 今以資本主義為主體,其它社會形式并存的世界經(jīng)濟政治體制下,現(xiàn)代性是一個全球化下 6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所關注的課題,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視角之下,人類行為的主體更多的受到全球經(jīng)濟 政治社會變遷的影響,不同代際的人們的行為發(fā)展模式與當前社會經(jīng)濟行為模式有很大的 相互協(xié)作性,如果代際所帶來的差異能緊隨全球化發(fā)展下所帶來的社會變遷而形成的社會 變化相適應,那它就能在全球化的高速世界經(jīng)濟格局一體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下,更好的促進其 發(fā)展。 代際的差異在某些層面上影響文化的傳承,代際間差異較小,文化的傳承阻力則必然 減小。文發(fā)展結合體發(fā)展過程中的多元化產(chǎn)物,其沒有對錯之分,文化的傳承對于民族的 發(fā)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代際的差異對文化傳承的影響,在某個方面影響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的斷代與代際差異的大小也有很深的關系。代際差異是社會變革的產(chǎn) 物,主要受不同時代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以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代際差異重要的 來源之一在于個體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同。8 0 后、9 0 后獨生子女們沒有父輩人“上山 下鄉(xiāng) 的痛徹經(jīng)歷,也沒有信仰的幻滅所導致的精神苦悶和無所適從,他們的內(nèi)心掙扎更 多不是歷史的折磨,而是現(xiàn)實的精神焦慮。從一開始,他們與這個物質(zhì)化的時代就是天然 的契合的。不是生理年齡使他們出場,而是時代環(huán)境使他們存在。 ( 三) 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代 的劃分 本研究對代的劃分,是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按照特定的年代或具有象征意義 的歷史事件來區(qū)別和定義一代人。自1 9 7 7 年高考制度恢復,高考改革三十年的歷程可以 分為三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時期,分別是:高考制度恢復與改革醞釀期( 1 9 7 7 - 1 9 8 4 ) 、高考 改革試驗及全面展開期( 1 9 8 5 1 9 9 8 ) 、高考改革的深化期( 1 9 9 9 現(xiàn)在) 。根據(jù)對高 考改革所經(jīng)歷的階段的劃分,以及分別參加過這三個時期高考的人們的年齡所做的大致統(tǒng) 計和分析,本研究提出把1 9 7 7 年以來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們大致分為三代人,第一代人為參 加過1 9 7 7 、1 9 7 8 、1 9 7 9 年三屆高考的“老三屆”們,基本上都是我們所說的“5 0 后 。參 加問卷調(diào)查共二十個人,來自青島醫(yī)學院1 9 7 7 級臨床醫(yī)學一班。第二代人即從2 0 世紀8 0 年代中期至1 9 9 9 年高校擴招之前經(jīng)歷高考的一代大學生,通常出生于6 0 年代或7 0 年代, 參加問卷調(diào)查的是聊城大學文學院1 9 9 2 級二班共二十人;第三代人為1 9 9 9 年高校開始 實行大規(guī)模擴招至今的大學生,即“8 0 后 或“9 0 后 的一代人。參加問卷調(diào)查的是貴 州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本科2 0 0 6 、2 0 0 7 、2 0 0 8 三個年級共計1 8 2 人。 另外,合作者的數(shù)量要涵蓋代際差異可能會被質(zhì)疑。但是,筆者的研究只是一項探索 性的研究,所用的資料只是為了說明“存在著這樣一種事實”,并不具備對更廣大人群和 7 山東師范火學碩士學位論文 8 更大范圍的現(xiàn)象的代表性。而本研究所界定的“代 及“代際”的概念都是在此意義上界 定的。 山東師范火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高考制度改革代際認識的差異 ( 一) 高考制度改革時代背景的變遷 1 高考制度恢復與改革醞釀期( 1 9 7 7 1 9 8 4 ) 的時代背景及高考制度的演變 高考能夠在這一期間得以恢復,與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作用息息相關。1 9 7 7 年7 月7 日, 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恢復了鄧小平黨內(nèi)外的切職務。他剛剛恢復工作就用主要 精力抓科學與教育。8 月1 3 日,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召開, 會上鄧小平尖銳地批評了教育部個別負責人的顧慮與裹足不前,直接對招生的指導思想作 了具體的指示。1 0 月1 2 日,國務院批準了教育部關于1 9 7 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 這個文件規(guī)定:凡是工人、農(nóng)民、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復原軍人、干部和應屆畢業(yè) 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從應屆畢業(yè)生招收的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2 0 - 3 0 。考生要具有高中 畢業(yè)或與之相當?shù)奈幕??;謴徒y(tǒng)一考試,錄取原則是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n 司1 0 月2 1 日開始,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以頭號新聞發(fā)布了恢 復高考的消息,廣大群眾尤其是上l l j 下鄉(xiāng)知識青年更是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正如有的群 眾所說,恢復高考像爆炸了一顆原子彈,震撼了整個中國大地?;謴透呖家馕吨匦聵淞?了重視教育、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旗幟,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到來了。 在1 9 7 7 年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礎上,1 9 7 8 年高等學校招收新生,開始實行全 國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考試時間,考生的各科考試成績?nèi)抗?,使招生制度進一步完善。而 關于“片面追求升學率 的批評和“改革高考制度”的討論也從這一年開始見諸報端,引 發(fā)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高考政策的不斷調(diào)整,1 9 7 9 年對招生對象的年齡做了調(diào)整,高考 考生的主體為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并且確定了考試時間。中國的高考制度步入正軌: 隨著1 9 7 7 、1 9 7 8 、1 9 7 9 三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j , l f f 禾, j 展開,進入2 0 世紀8 0 年代, 高考已經(jīng)如常進行。百廢待興的國家對知識、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調(diào)動了億萬學生和廣大 教師的積極性。高考制度改革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然而由于這一時 期高考錄取率極低,報考人數(shù)眾多,在高等教育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考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中 學教育中單純追求升學率以及學生負擔加重的問題愈來愈明顯,而高考改革也在1 9 8 2 年 正式進入了醞釀期,例如在某些省份實行預選制度,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確立 保送生制度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正是分別于1 9 7 8 年春秋兩季入學的7 7 、7 8 級大學生畢業(yè)的一年。因此1 9 8 2 年不僅是一段歷史的結束,同時又是一個嶄新時代的起 步。8 2 屆人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實踐者、推動者,如今在整體上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的 棟梁之才和中堅力量。 9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高考改革試驗及全面展開期的時代背景及高考制度的演變( 1 9 8 5 1 9 9 8 ) 早在1 9 7 8 年人們還沉浸在恢復高考的喜悅當中時,鄧小平就指出了“在肯定高考制 度的必要性的同時,必須要對考試制度進行改革,不斷改進考試內(nèi)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 更加完善,并且強調(diào)這種“改進 必須要以研究為基礎,并要進行試驗?!眜 刨1 9 9 7 年恢復 高考制度初期至1 9 8 5 年之前,高考基本上都是沿用傳統(tǒng)考試形式,存在著題型簡單、試 題水平不穩(wěn)定、人工評卷誤差大,手工作業(y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效率低等缺陷,難 以有效完成日益擴大的考試規(guī)模所帶來的巨大考務工作量等難題。 為了使高考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1 9 8 5 年國家教委決定探索我國高考標準化的 道路并與當年從美國引進標準化考試。所謂標準化,就是用現(xiàn)代教育測量、教育統(tǒng)計的理 論,以及電腦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對高考的傳統(tǒng)方法以及內(nèi)容進行改革,在總結中國經(jīng) 驗與借鑒外國先進經(jīng)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適合中國實際的標準化考試。1 9 8 5 年1 月,第二屆 高考科研討論會召開。會后決定,廣東開始進行標準化考試試驗,先選擇高考數(shù)學、英語 礴科進行改革。1 9 8 6 年總結經(jīng)驗后,擴大到山東、廣西、遼寧三省實行。1 9 8 6 年高考英 語的標準化改革已推廣至全國,其他科目也在陸續(xù)進行。同時,1 9 8 5 年在上海進行高中會 考試驗,之后1 9 8 8 年,又在會考的基礎上進行高考科目設置的改革,即“3 加l ”:三是 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必考科目,一則是六門選考科目中物理、化學、政治、生物、歷史、 地理的一門。這既是恢復高考以來,高校招生制度中最重要的改革,也是克服“片面追求 升學率”導致偏科的有效措施之一。1 9 8 9 年,國家教委發(fā)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 考試標準化實施規(guī)劃,標準化考試正式進入實施階段。經(jīng)過五年大刀闊斧的改革試驗, 特別是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綱要后,與高考密切相關的教 育“變法 全面拉開序幕。1 9 9 1 1 9 9 7 年,進一步推廣標準化考試包括分數(shù)制度改革。 此期間推出了各科的考試說明,將考試的性質(zhì)、任務、內(nèi)容、以及試卷結構等在考前向社 會公布,初步解決了各學科內(nèi)容和能力的關系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了報告成績和分數(shù)制度 改革同時建立健全了全國高考成績的抽樣統(tǒng)計分析制度和考試之后的試卷評價機制,取得 了較大的成績。這項改革實現(xiàn)了考試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轉變,以控制考試誤差為 主,在命題、實施考試、評卷、統(tǒng)計分析等方面,實現(xiàn)了一次飛躍。全面實行高中畢業(yè)會 考制度。高中生必須先通過語、數(shù)、英、理、化、生、政、史、地九門必修課的畢業(yè)會考, 合格者才能參加高考。在此基礎上,全國形成了幾類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方案:是上海市 試行的6 組4 科“3 加1 方案;二是湖南、云南、海南三省試行的4 組4 科方案:即語 文、外語加數(shù)學、物理或歷史、政治數(shù)學、外語加化學、生物或語文、地理;三是全國大 1 0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部分省市采用的“3 加2 ”方案:普通高考分為文史、理工兩大類,所有考生必須考語、 數(shù)、英三科,文史類加考政治、歷史理工類加考物理、化學。第三種考試科目形式,直到 2 0 0 1 年還有十幾個省市實行。在招生體制方面,9 0 年代初,實現(xiàn)了由單軌向雙軌國家任 務性計劃和調(diào)節(jié)性計劃的改革;1 9 9 3 年后,高考招生實行“學校負責、招辦監(jiān)督”與“根 據(jù)志愿、按比例投檔”相結合的體制,擴大學校的自主權,調(diào)節(jié)原有錄取制度,1 9 9 7 年變 “雙軌制為“一軌制”,并全面實行大學教育收費制。 3 高考改革深化期的時代背景及高考制度的演變( 1 9 9 9 年至今) 自1 9 7 7 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的高考錄取率一直緩慢的上升。1 9 7 7 年冬天和1 9 7 8 年 夏季的兩次高考錄取率最低,錄取比例為2 9 :1 十年后的1 9 8 7 年,全國高考錄取率達到 3 0 左右,又一個十年過去,錄取率達到了3 5 6 。高校的招生規(guī)模也逐年擴大,年招生人 數(shù)已經(jīng)從改革初期的2 7 萬人發(fā)展到百萬人。盡管如此,我國高校還遠遠不能滿足群眾對 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國大學的入學率( 即大學生占同齡人的比例) 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高 考競爭過于激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xiàn)狀使得學生的學習和思想負擔過于沉重。此 外,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國內(nèi)一系列的問題使我國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面臨很大困難。 “擴大內(nèi)需”勢在必行。在這一背景下,我國開始在1 9 9 9 年實施高校擴招政策,普通高 校計劃招生1 5 6 萬人,比1 9 9 8 年增加了4 8 萬余人,漲幅超過了4 4 ,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招生規(guī)模最大的一年。2 0 0 0 年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1 8 0 萬人,高考錄取率達到了4 9 。 此外,1 9 9 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 指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強調(diào)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措 施。這是建國初期建立高考制度以來的歷史進程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與實施素質(zhì)教育緊密 掛鉤首次提到了如此高的高度。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一步對高考進行改革,從而更加突出對考 生能力和素質(zhì)的考察,成為高考內(nèi)容改革的重點。因此,1 9 9 9 年3 月,教育部頒布了關 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宣布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用三年 左右的時間分步驟推行“3 + x 科目設置方案。2 0 0 0 年,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在小學減輕學 生負擔過重的緊急通知,進一步在基礎教育階段推行素質(zhì)教育,減輕學生負擔。在高考 形式方面,部分省、市、自治區(qū)進行了增加高考次數(shù)的實驗。從這一年開始北京、安徽、 上海、內(nèi)蒙古先后試行春季和秋季兩次高考制度,以探索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路子。2 0 0 1 年,教育部正式宣布普通高校招生新規(guī)定,取消年齡和婚姻狀況的限制,對報名參加普通 高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的條件進一步放寬: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 5 歲 的限制,報 考普通高校年齡、婚否不限。這不僅意味著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也開啟了新世紀教育改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革的先聲,標志著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向“全民 和“終身”敞開了大門。進入2 0 0 4 年, 我國參加高考的考生己達7 2 3 萬,這是恢復高考以來參加高考人數(shù)最多的一年,也成為世 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考試集會。中國的變化促動著高考的演進,而高考的演進又映射著中國社 會的變革。這一年,高考首次安排在6 月份進行,另外,繼上海、北京率先實行高考自主 命題之后,經(jīng)教育部授權,包括山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宜賓公積金還貸管理辦法
- 縣人大信息中心管理辦法
- 蘭州公積金歸集管理辦法
- 銀行大堂經(jīng)理管理辦法
- 小學生網(wǎng)絡打卡管理辦法
- 西島旅游景區(qū)管理辦法
- 銀行電子憑證管理辦法
- 自家家禽類買賣合同2篇
- 2025環(huán)境評估服務合同
- 2025購物中心店鋪租賃合同
- 土木工程結構力學課件
- 【課件】《科學記數(shù)法》說課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
- 學校國際學生管理制度
- 舊鋼板樁買賣合同范本
-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幻燈片
- 工程尾款減免協(xié)議書
- 基因組變異數(shù)據(jù)庫構建-洞察闡釋
- 地鐵安檢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人生規(guī)劃家族會議課件
- DB36T 2033.2-2024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數(shù)據(jù)庫規(guī)范+第2部分:縣級
- TCCEAS001-2022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計價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