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pdf_第1頁
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pdf_第2頁
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pdf_第3頁
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pdf_第4頁
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萍挤gS I l g 盤it o m 以 丁m s z 口f o 邶如rS c i P 行c P 口行d7 k n D z D g y 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 譚業(yè)升 上海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 編輯部 上海2 0 0 0 8 3 摘要 傳統翻譯技巧建立的基礎是兩種語言的形式對比 它們不適合翻譯學習者在實踐中的思維規(guī) 律 本文從語義認知角度對傳統翻譯技巧作出分析 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 認為從語義認知 角度探索和總結翻譯技巧 將更加適應翻譯學習者的需要 關鍵詞 翻譯技巧 語義 認知 中圖分類號 H 3 1 5 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0 0 0 一6 1 4 1 2 0 0 1 0 2 一o 0 0 5 一0 6 一 傳統翻譯技巧的評價 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 我們的翻譯實踐 者總結出許多有效的翻譯技巧 幾種常用的 翻譯技巧有增詞法 減詞法 具體譯法 抽象 譯法 合詞譯法 轉性譯法 詞類轉譯法 換 形譯法 褒貶譯法 正反 反正表達法 重復 法等等 張培基 1 9 8 3 馮慶華 1 9 9 7 這些 方法 從其命名可以看出 大多是在語言形式 對比的基礎上提出的 它們從提出后一直被 沿用到現在已近2 0 年之久 在翻譯實踐和翻 譯教學中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 由于 它們建立的基礎是語言形式的對比 有著不 可避免的局限性 如我們所知 在一般閱讀中 只有在外語 學習的初級階段 才會對第二語言的語法進 行有意識的分析 然后形成對外語言語的理 解 對一個較熟悉第二外語的譯者來說 語言 形式在其對原文的理解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但并不以語言形式為重點 而且在較理想的 狀況下 會像一般本族語者的理解一樣 語言 形式的分析是近于無意識的 所謂 得意而忘 言 在翻譯時 情況有所不同 譯者在翻譯時 有一個記憶容量的問題 為保證翻譯的準確 性 需要在組織譯文時不斷的參考原文 這樣 就增加了原文語言形式影響的機會 初為翻 譯時 對原文語言形式的依附性很強 實踐表 明 初學翻譯者總有著字對字直譯的傾向 其 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學習外語時的匹配心理表 征的作用 李榮寶等 2 0 0 0 即在雙語學習者 的心理表征中 只有一個共同的語義表征 而 形式表征不同 為了協調兩者就需作出不斷 的匹配 這種匹配作用在翻譯中的表現之一 是初為翻譯時對原文語言形式的依附性 然 而 畢竟翻譯涉及的是具有不同語言形式的 兩種語言系統 漢語與英語和其他西方字母 文字語言的差異尤為突出 往往 除特殊用 途的翻譯和詩歌翻譯外 在運作時采取形式 服從意義的原則 而另一方面 由于在處理原 文時對語言形式的依附性 又會妨礙意義的 表達 初為翻譯者的譯文表達容易拘囿于原 文的語言形式 往往長時期內都帶有 翻譯 腔 因此如何擺脫與譯語有很大差別的原語 語言形式的束縛 是翻譯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我們翻譯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竭力使得學 生在翻譯時擺脫原文形式的負面干擾 比如 法國筆譯推理教學的倡導者勒菲阿爾 許鈞 袁筱一 1 9 9 8 在訓練初期就想盡辦法 如用 圖畫形式表達原文的重要信息等 幫助學生 擺脫原語的語言形式 直接使其進入譯語的 思維理解 而我們的傳統翻譯技巧其初衷也 收稿日期 2 0 0 0 一1 1 一0 7 作者簡介 譚業(yè)升 1 9 7 4 一 男 山東萊蕪人 上海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 編輯部編輯 碩士 研究方向 翻譯學和語言學 萬方數據 是要改變學生字對字直譯的習慣 認識到兩 種語言的差異 針對差異作出機智的調整 不 過 畢竟我們的翻譯技巧是在語言形式對比 的基礎上形成的 使用翻譯技巧也要展開對 兩種語言形式的對比分析 因此反過來又會 助長學習者對原文語言形式的依附性 時間 久了 便會成為翻譯水平繼續(xù)提高的阻礙 對 于一個熟練翻譯者來說 在一般的翻譯中 特 殊目的的翻譯除外 他會以意義為中心 不會 以語言形式的對比作為重點 更不會純粹為 了使用翻譯技巧去作語言形式的對比 于是 這就產生了翻譯技巧在運用上的 早期和后期的矛盾 早期是有益的 可以有效 地利用學生匹配的心理傾向 有利于學生認 識語言形式的差別 而后期會阻礙翻譯水平 的提高 或脫離實際應用的需要 傳統翻譯技巧建立的基礎是語言形式上 的比較 而語義學和認知語言學給翻譯的啟 示是要在語義和概念域上建立對等 如我們 所知 翻譯的中心是意義 而意義最終又歸于 主體的理解和認知 以主體的理解為歸宿 所 以從認知角度對傳統的翻譯技巧進行重新審 視 在認知層次上對其進行闡釋 使翻譯者理 解翻譯技巧應用的認知場景 就可能促進它 們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避免其消極作用 下面 我們就以馮慶華教授的 實用翻譯 教程 中對各種翻譯技巧的解釋及實例為 參照 展開對各種傳統翻譯技巧的認知分析 翻譯技巧的語義認知分析 一 具體譯法和抽象譯法 傳統定義 所謂具體譯法 就是在翻譯過 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者是比較抽象的單詞 詞組 成語或句子用具體或是比較具體的單 詞 詞組 成語或者句子來進行翻譯 從而消 除或降低語言差別給翻譯帶來的損失 使譯 文產生與原文同樣的效果 抽象譯法是其相 反的過程 馮慶華 p 5 4 從馮氏教程解釋這兩種譯法的實例看 抽象和具體間的變化包括兩種 一種是語義 內容中突顯部分的變化 另一種是非隱喻表 達和隱喻表達問的轉化 前者如 1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廣告一廣告資料 2 p r o p a g a n d a宣傳一宣傳機關 3 W es h o u l db yn om e a n sn e g l e c tt h e 已口口痧o m f i 0 7 2o fw a t e r 蒸發(fā) 蒸發(fā)作用 4 A 1 1t h ep e o p l ew e r ee x a s p e r a t e db y h i s 矗 如一五咒d 鋤g 吹毛求疵一吹毛求疵的 做法 5 N oo n ei ss a t i s f i e dw i t hh i s 乙一 釘 疵f i s mi nh i sw o r k 徇私一徇私作風 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觀點 詞的語義有基 體和側面兩大部分組成 基體是語義結構在 相關的認知域中所覆蓋的范圍 側面是在基 體部分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部分內容 在以上 例子中 這些名詞的語義內容都包含著動態(tài) 行為意義 其構成語義結構 基體 而這些動 作又有著相應的屬性或屬性主體 如 與宣傳 對應的宣傳機關 其構成語義結構的 側面 部分 在原文中由于上下文的作用 名詞只需 要標示出 基體 b a s e 就足夠了 而在譯文 中需要使側面成為注意的焦點 即處于突顯 s a l i e n c e 在認知語言學中 突顯定義為語 義結構中的某一部分受到突出 的地位 文 旭 1 9 9 9 這些意義構成部分在譯文中也都作 了語言形式上的表現 這種語言形式突顯某 個詞所包含的某一部分相關意義的過程也可 以解釋相反的現象 如 謙虛態(tài)度m o d e s t y 發(fā)展過程d e v e l o p m e n t 穩(wěn)定性 s t a b i l i t y 無知的表現 i n n o c e n c e 以上漢語名詞短語與英文單詞的對譯 是由于語義結構中的原來突顯的部分在英語 中可由上下文的補充作用而省略 該教程內容豐富系統 總結了以往翻譯教程中出 現的各種翻譯技巧 補充進新的方法 并分別用詳實的語料 作了說明 本文中的例子都是選自該教程的相關章節(jié) 特此 致謝 萬方數據 在具體法 抽象法中還有另一種截然不 同的例子 也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具體化和抽 象化 即用非隱喻表達法代替隱喻表達法 或 者相反 1 非隱喻表達法代替隱喻表達法 雞毛蒜皮 t r i f l i n g 順手牽羊 w a l ko f fw i t hs o m e t h i n g m e n do n e sf e n c e s 改善關系 e a tl i k eab i r d 吃得極少 g e tt h eg r e e nl i g h t得到許可 c a t c hf o r t yw i n k s打盹兒 在以上各詞組中原文都有比喻形象 而 譯文只把比喻形象蘊含的意義用直白的形式 L i t e r a l l y 表達出來 2 隱喻表達法代替非隱喻表達法 這個消息我只是間接聽來的 所以并不 完全相信 S i n c eIo n l yg o tt h en e w s口 s P f D 7 z 毋 口托d It o o ki tw i t hag r a i no fs a l t 我一定要和人說說心里話 否則我就會 發(fā)瘋了 Im u s t 沈理打拶 g 口nt os o m e o n e o rI s h a l lg om a d 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在星期五之前完 成此事 但我不能說定 I l l 6 口五 拶咒P f 愚t og e tt h i sd o n eb y F r i d a y b u tIc a n tp r o m i s ef o rs u r e 以上各例中 原文中用直白形式表達的 意義用隱喻形式表達出來了 隱喻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 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普遍思維方式 這決定 了它作為修辭方法的應用是具有普遍性的 不過 因為不同文化條件下的言語者組織自 己概念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 于是就出現了 翻譯中的非隱喻和隱喻表達之間的互換 二 增詞譯法和減詞譯法 傳統定義 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必 要的單詞 詞組 分句或完整句 從而使得譯 文在語法 語言形式上符合譯文習慣和在文 化背景 詞語聯想方面與原文一致起來 使得 原文與譯文在內容 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 對等起來 所謂省詞譯法 就是把原文中需要 而譯文中不需要的單詞 詞組等在翻譯過程 中加以省略 這種省詞法一般是出于譯文語 法和習慣表達法的需要 馮慶華 p 6 5 6 9 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在組合和聚合方面 的規(guī)律以及在文化上都存在著差異 詞的增 減是必然的 不過 如我們在上文所說 譯者 在翻譯過程中的注意中心不在言辭上 而在 意義上 是增詞還是省詞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 的是意義的完全傳達 總統在出席音樂會之前 還有許多工作 要做 T h ep r e s i d e n th a dal o to fw o r kt od o b e f o r e 口芒 P 7 z 拓挖g t h ec o n c e r t 他沒有致閉幕詞就宣布會議結束了 H ed i s m i s s e dt h em e e t i n gw i t h o u ta c l o s i n gs p e e c h 在觀看足球比賽之后 他有一個重要會 議去參加 A f t e rt h ef o o t b a l lm a t c h h e sg o ta n i m p o r t a n tm e e t i n g 如我們所見 在以上這三個例子中 原文 中的動詞在譯文中都省略掉了 我們如果試 著將原文的動詞都省略掉 也不會影響意義 的傳達 J a c k e n d o f f 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提 出概念結構可以獨立于語言結構的存在的觀 點 語言形式和作為概念的體現的意義之間 是觸發(fā)和被觸發(fā)的關系 束定芳 2 0 0 0 既然 語言形式只是起到觸發(fā)意義的作用 那么我 們翻譯時就不應執(zhí)著于詞的多少 以上各例 中的省略也只是由于人們在理解時使用隱含 的常規(guī)關系的結果 即與省略部分相關的行 為都是 總統 主持會議者 以及 參加重要 會議者 這三種人的常規(guī)性的活動 同時這也 是由于上下文作用的結果 試想 如果無法排 除 總統 參加 音樂會演出這種可能性的 話 比如 這位總統是克林頓 他是薩克斯風 萬方數據 演奏好手 那么 出席 這種意象必須在譯文 中用顯性表達 而如果上下文可以排除這種 可能性 出席 的意象就沒有必要突出了 同 樣的道理 觀看 和 致 的省略要以排除其 他可能性為前提 換句話說 這種變化是由常 規(guī)關系的介入以及上下文共同作用的結果 根本就不存在習慣表達法使然的增詞或減詞 法 在增詞譯法和減詞譯法中 使用的典型 例子是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因為表達概念的 手段 英語中可以用形式手段 而漢語中只能 用詞匯手段 和銜接與連貫手段方面的差異 而引起的詞匯的增減 如漢語中代詞大量省 略等 這些差異已多有論及 本文不再贅述 在此我們認為 像這樣的譯法不應該讓譯者 注意力轉移到詞匯的多與少上 而應當在英 漢兩種語言系統的特點上著眼 這一點足以 顯示舊的翻譯技巧命名的弊端 三 轉性譯法 所謂轉性譯法即是在翻譯過程中 根據 譯文語言的習慣進行詞性轉換 常見的轉性 有名動 介動 形名等及其各自的相對變化 從語義認知角度來看 詞性的轉變作為語法 變化 是由語義結構中的變化引起的 E V e r ym o r n i n gs h ew o u l dg ot ot h e 1 a k ea r e af o rat u 口Z 忌 每天早上 他都要到湖區(qū)去散步 V I y5 g g P s f i o 孢i s t h a th es h o u l dq u i t s m o k i n ga to n c e 我建議他立翻戒煙 Ia ms og r a t e f u lt om yf a t h e r 諺 如 c D 咒f Z z 甜 甜sP 咒c o r 口g P m e 2 fd 批矗 2 9 7 拶c 矗k 扛 J I L o o d 我非常感 激父親 因為我小時候他總是 不斷的鼓勵我 在以上三例的英語句中 斜體形式的名 詞其語義結構中都包含有動態(tài)行為意義 在 翻譯成漢語時 將動態(tài)意義突顯出來也就比 較自然 8 根據C o l l i n s8 LL o f t u s 提出的激活擴散 模型 S p r e a d i n gA c t j v a t i o nM o d e I 代表知 識系統的概念結構就像網絡 言語信號觸動 某些網點時 鄰近的網點和連續(xù)也被激活 具 體來說 當一個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 在該 概念節(jié)點就產生激活 然后即獲得動力沿著 該節(jié)點的各條連線向外擴散 激活某一節(jié)點 也可以推衍到其它臨近概念域 在這一理論 基礎上 同一個總的概念或意象可以由不同 的概念激活點獲取 不同概念域可以通過節(jié) 點發(fā)生借代或轉移 如物質過程 行為過程 語言過程 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借代 等 蔣 勇 蘇曉軍 2 0 0 0 基于這一概念激活模式 我們就可以談論如何利用不同的激活點達到 對等的翻譯 這一理論為轉性譯法提供了很 好的解釋 1 M i l l i o n so ft h ep e o p l ei nt h em o u n t a i n o u sa r e a sa r ef i n a l l yI D 丁p o v e r t y 千百萬山區(qū)人終于擺脫了貧窮 2 H ec a m et om yh o m e 知rh e l p 他來到我家 請求幫助 3 A tn o o n s h ec a m eh o m e 如rl u n c h 中午 她回家吃午飯 4 H ew a sa 礎町 b e f o r ed a w n 他是黎明前出發(fā)的 5 E v e r y o n ew a s 口讓 c t o nh o l i d a y 大家都去度假了 6 H ew a s6 P 叫P P z5 已P f sb ye l e v e n 十一點時 他已睡在被窩里 在以上各例中 英語句中以介詞表達持 續(xù)的狀態(tài) 如f o r 表示心理聚焦的狀態(tài) a w a y 表示主體與地點分離的狀態(tài) 在漢語中 選取 的概念激活點就不同了 如 請求 吃 出 發(fā) 和 去 分別為過程本身 過程結束或過程 開始的動作 B e t w e e n 表示在 兩個被單之 間 概念激活點選取在空間位置 而在漢語 中把其隱含的意義 睡覺 這一主體行為用語 言形式直接表達了出來 原文和譯文選擇的 概念的激活點不同 但由于讀者的推理補充 萬方數據 作用 在向他們傳達的概念是相同的 轉性譯法的實例中體現過程借代的如 人民擁護他 T h ep e o p l ea r e 硼i h i m 他們迫切地想弄到消息 I h e yw e r e 咒口議 s 一 甜咒g y 以上兩例也是動作與狀態(tài)間的互換 只 不過有隱喻的作用在里面 W i t h 原來表示物 質過程 即在空間上接近 而這里變?yōu)樾睦磉^ 程 即心理上的靠近 H u n g r y 一般也表示物 質過程 對食物有生理上的迫切需求 變?yōu)樾?理上迫切需要 這兩例都體現了不同過程間 的借代 再如 她非常漂亮 S h ei s 口7 口Z6 P 日托t y 那個家伙笨的出奇 T h a tf e l l o wi s 口砂p i f 口Z 如甜 你說他傻不傻 D o n ty o ut h i n kh e s 口咒i d Z o f 在以上各例中 漢語句選取屬性作為激 活點 而在英語句中變成了以相應的屬性主 體為激活點 另外 狀態(tài)和狀態(tài)主體 動作和動作施為 主體分別都可以作為表達相同意義的手段 參見以下各例 他統治那個地區(qū)長達二十年之久 h eh a db e e nt h e 擾Z e ro t h a tr e g i o nf o r a sl o n ga st w e n t yy e a r s 他謀殺了他的老板 H ei st h em d P 地r h i sb o s s 他酷愛古典音樂 H ei sa n 口r d P 2 Z o 可口ro fc l a s s i cm u s i c 四 轉句譯法 傳統定義 英語中的一個用作狀語或定 語的詞組 或者名詞詞組 經常包含豐富的寓 意 有時要把原文詞組的內容連同其形式一 起翻譯成地道的漢語幾乎不可能 因此我們 不得不把這個詞組 有時甚至是單詞 轉譯成 漢語中的一個句子 漢語中也有這樣短小精 悍 含義豐富的詞組 因此 在漢譯英時也要 用到轉詞為句的翻譯技巧 馮慶華 p 1 0 3 轉句譯法涉及較復雜的句子 轉詞成句 的確在翻譯中很常見 但是 我們翻譯的注意 中心 不是在對象是不是詞句 而是在產生了 總體概念或意象后 再重新組織和產出譯語 話語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找到轉句譯法中顯 現的翻譯認知規(guī)律 1 T h e 口s o 2 i 5 P d 口c 如 m u s tb ec a l l e d u p o n t o t r a n s p o r t h i m s e l ft e nt h o u s a n d m i l e st ot h em i l i t a r ys t a t i o no fB u n d l e g t u n g e i nt h eM a d r a sd i v i s i o no fo u r1 n d i a n E m p i r e W M T h a c k e r a y y 口咒i 緲F 口勞 讀者準會覺得吃驚 因為我現在要請他 走一萬里路 到我們的屬地 印度的馬德拉斯 行政區(qū)本特爾根奇駐地去走一趟 2 N i x o nw a sg r e a t l yi m p r e s s e db y S 亡口s 5 P z 5 庀 扎 ??谥鋎 s 口忌口 W M a n c h e s t e r 7 已G Z o y 以挖df P D 卯口 咒 史塔生緊緊和他握手 尼克松對這一點 印象很深刻 3 A f t e ra nh o u r Pf 口甜芒c o 五f P zb y al o w s p r e a d i n gt r e es t r u n gt h i c k l yw i t h b e a d s A l e xH a l e y R o s 走了一個時辰光景 他們走到了一棵矮 矮的枝繁葉茂的樹旁 樹上密密麻麻的掛滿 王盒墮 在例1 中 英文中 a s t o n i s h e d 是以一 種行為結果出現的 即 吃驚的讀者 而在譯 文中 讀者吃驚成為一種對行為結果的預測 讀者準會覺得吃驚 預測與結果之間存在 著必然的聯系 所以原文和譯文只是選擇了 不同的意象激活點 在例2 中 S t a s s e n sf i r mh a n d s h a k e 作為單方面做出的動作在原文中出現 而在 漢語譯文中 它變成了雙方的行為 視角激活 點變了 關于視角的變換 最明顯的表現在例3 中 原文中以 t r a i l 作為視點和敘述中心 采 萬方數據 用擬人手法 而在譯文中變成以人 他們 為 視點和敘述中心 即意象的激活點變了 三 結語 翻譯技巧 其研究成果對于翻譯實踐者和機 器翻譯研究也將具有重要的價值 有著一些有價值的成分 比如方法劃分較系 1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 統 也較適合擅長語法分析的中國學生 然而 育出版社 1 9 9 7 我們也不可忽視其消極作用 我們翻譯時注 2 李榮寶 彭聃齡 李嵬 雙語者第二語言表征 意的中心是在意義和概念上 因此 以語言形 的形成與發(fā)展 J 外國語 2 0 0 0 4 苧翌皆妻苧翟竺傳簍 霎蔞要 三量璧譯雯口3 爹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