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病學發(fā)展簡史 總論 溫病學是一門臨床基礎課程 是從基礎向臨床過渡的橋梁課程 黃帝內(nèi)經(jīng) 最先提出 傷寒雜病論 中亦有記載 但發(fā)展緩慢 至清代中期方形成獨立學說 現(xiàn)在作為單獨的學科存在 溫病與傷寒的關(guān)系 溫病學就是研究溫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 預防與辨證論治的一門學科 萌芽階段 戰(zhàn)國至隋唐 1 黃帝內(nèi)經(jīng) 戰(zhàn)國時期2 難經(jīng) 稍晚于 黃帝內(nèi)經(jīng) 3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4 隋唐時期的其它醫(yī)史文獻 黃帝內(nèi)經(jīng) 素問 生氣通天論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冬傷于寒 春必溫病 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氣乃大溫 草木乃榮 民乃癘 溫病乃作 書中提到了溫病的名稱 共60處 病因 有的篇目中還提到了溫病的癥狀 體征 靈樞 論疾診尺 尺膚熱甚 脈盛壯者 病溫也 治療 素問 至真要大論 熱者寒之 溫者清之 靈樞 熱病 瀉其熱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 難經(jīng) 難經(jīng) 五十八難 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日本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謂邪而為寒 蓋古義也 傷寒論 張仲景 150 154 215 219 曹操 155 220 劉備 161 223 華佗 208 范曄 后漢書 和陳壽 三國志 傷寒卒病論集 漢 張仲景 針灸甲乙經(jīng)序 晉 皇甫謐 史通 人物志 唐 劉知己 傷寒論序 宋 林億等 醫(yī)說 宋 張杲 引唐代甘伯宗 名醫(yī)錄 云 張仲景 南陽人 名機 仲景乃其字也 舉孝廉 官至長沙太守 始受術(shù)于同郡張伯祖 時人言 識用精微 過其師 無傳 東漢末年 三國時期1 戰(zhàn)亂2 自然災害公元156年 東漢永壽二年 5649萬蜀國有28萬戶 94萬人 吳國有52 3萬戶 230萬人 魏國有103萬戶 443 28萬人 共767 28萬 公元263 西晉太康元年 公元280年 245 9840萬戶 1616 3863口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紀年以來 猶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傷寒十居其七 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 素問 九卷 八十一難 陰陽大論 胎臚藥錄 并平脈辨證 為 傷寒雜病論 合十六卷 亡于兵燹 傷寒論 中提到了溫病的內(nèi)容 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一條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第二條說 太陽病 發(fā)熱 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第三條說 太陽病 或已發(fā)熱 或未發(fā)熱 必惡寒 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 第六條說 太陽病 發(fā)熱而渴 不惡寒者 為溫病 傷寒論 傷寒例 陰陽大論 云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膚 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 熱極重于溫也 太陽中風 桂枝湯主之 太陽傷寒 麻黃湯主之 太陽溫病 傷寒卒病論集 傷寒論原序 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 素問 九卷 八十一難 陰陽大論 胎臚藥錄 并平脈辨證 為 傷寒雜病論 合十六卷 傷寒論 傷寒例 陰陽大論 云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膚 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 熱極重于溫也 黃帝內(nèi)經(jīng) 難經(jīng) 傷寒論 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論 清法 如麻杏石甘湯 白虎湯下法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湯 隋唐時期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公元610年 源 病因 候 證候 溫病 三十四候 對它的病因和證候進行了分析 仍未形成辨證論治的體系 唐 孫思邈 備急干金要方 公元652年 千金翼方 公元681年 滋陰解表 葳蕤湯清熱涼血 犀角地黃湯 備急千金要方 中收載 辟疫氣 辟溫氣 辟溫疫氣 方劑36首 千金翼方 中有治療溫病的 雜方附 6首 唐 王燾 外臺秘要 公元752年 書中也收載了治療與預防溫病的數(shù)十個方劑 隋唐時期的成就 有進展 有方劑 理論 辨治體系發(fā)展不大 宋 金 元 成長階段 宋 郭雍 傷寒補亡論 生于北宋 南宋之間 字子和 號白云先生 后世多稱他為郭白云 傷寒補亡論 大概成書于公元1181年 冬傷于寒 至春發(fā)者 謂之溫病 冬不傷寒 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 亦謂之溫 劉完素 素問玄機原病式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宣明論方 等 外感六淫 熱證居多 六氣皆從火化 劉氏強調(diào) 六氣化火 五志化火 認為外感病 內(nèi)傷病都以火熱為主 在治療上主張寒涼清熱 因此后世稱他為 寒涼派 的代表人物 雙解散 防風通圣散 天水散用表里雙解的方法治療熱病 發(fā)表用麻黃 清里攻下用石膏 大黃 芒硝 以辛溫藥與寒涼藥配合使用 這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傷寒宗仲景 熱病用河間 元末明初 王履 字安道 醫(yī)經(jīng)溯洄集 溫病不得混稱傷寒 傷寒即發(fā)于天令寒冷之時 而寒邪在表 閉其腠理 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 溫病 熱病后發(fā)于天令喧熱之時 火郁自內(nèi)而達于外 郁其腠理 無寒在表 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 指出了傷寒與溫病病因 病機 治法的不同 傷寒是寒邪在表 閉塞腠理 治療必須用辛溫發(fā)散 溫病是熱邪從體內(nèi)向體表而來 郁滯在腠理 治療必須用寒涼清解 吳鞠通在 溫病條辨 自序 中說 至王安道 始能脫卻傷寒 辨證溫病 惜其論之未詳 立法未備 明 清時期 形成與發(fā)展階段 張鶴騰 字風逵 安徽潁州人 現(xiàn)在的阜陽人 生卒年代大約是公元1557 1635年 傷暑全書 署證不分表里 一味清內(nèi) 得寒涼而解 苦酸而收 不必用下 葉天士引用到 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 中并加以發(fā)揮 張風逵云 暑病首用辛涼 繼用甘寒 再用酸泄酸斂 不必用下 可稱要言不煩 吳有性 字又可 江蘇吳縣人 生卒年代大約是公元1582 1652年 溫疫論 公元1642年 世界第一部傳染病學專著 他一生中經(jīng)歷過多次溫疫的流行 溫疫論 序 中說 崇禎辛巳年 公元1641午 發(fā)生了一場大的溫疫 波及到 山東 浙省 南北兩直 溫疫之為病 非風 非寒 非暑 非濕 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異氣 癘氣 戾氣 戾氣侵犯人體的途徑不是 傷寒論 所說的由皮毛而人 而是從口 鼻進人人體 不以六經(jīng)傳變中道口 鼻募原 膜原 膜原 半表半里 疏通氣機 邪氣向里傳變 并不是如 傷寒論 所說的那樣按六經(jīng)傳變 而是由于病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分別有九種傳變形式 應該分別針對其病情進行治療 可以用吐法 可以用清法 也可以用下法 瘟疫論 的局限性 袁班 字體庵 明末江蘇秦郵人 公元1643年 證治心傳 史可法 闡古今所必由之理 實天下所未見之書 證治心傳 共一萬三千多字 其中涉及到溫病的部分有兩篇 一篇是 治病必審四時用藥說 一篇是 溫熱瘟疫辨 他提出一年四季氣候不同 用藥也不一樣 其中講到了治療春季的風溫 春溫 夏季的暑熱 長夏的濕溫 秋季的秋燥 冬季的冬溫等各種溫病所用的藥物 在秋燥中雖然沒有提出涼燥 溫燥的名詞 但是他已經(jīng)提出了秋燥有兼涼和兼溫的不同 用藥也不一樣 若時值初春 嚴寒將退 風木司權(quán) 其氣善升而近燥 多犯上焦 取輕清之味清肅肺衛(wèi) 若失治久延 漸入榮分 有逆?zhèn)?順傳之候 又有熱極旁流 名為順傳胃腑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第1條 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zhèn)餍陌?王孟英等 有逆必有順 逆?zhèn)魇莻魅胄陌?順傳就應該是向下傳到胃 證治心傳 公元1643年完成的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葉天士 1666 1745 晚年口授 史可法作序 俟鋒焰稍息 亟付手民 以餉世之習醫(yī)者 1858 修邑志 趙觀瀾 蠹蝕過半 1924 浙江人裘慶元 字吉生 在杭州成立了 三三醫(yī)社 于公元1924年刻版印書 稱為 三三醫(yī)書 共99部書 刊于 三三醫(yī)書 第二集 第二十五種 趙觀瀾 此書與 瘟疫論 同時 水平更高 喻昌 字嘉言 號西昌老人 江西南昌新建人 尚論張仲景重編三百九十七法 簡稱 尚論篇 公元1648年 醫(yī)門法律 公元1658年 涉及溫病學的問題 尚論篇 卷首 詳論溫疫以破大惑 中 他提出了溫疫病的邪氣入侵途徑及所犯部位 他說 然從鼻 從口所人之邪 必先注中焦 以次分布上 下 此三焦定位之邪也 明確地指出了邪氣從口 鼻先進入中焦 然后再彌漫到上焦 下焦 傷寒邪中外廓 故一表即散 疫邪行在中道 故表之不散 傷寒邪入胃府 則腹?jié)M便堅 故可攻下 疫邪在三焦 散漫不收 下之復合 未病前 先飲芳香正氣藥 則邪不能人 此為上也 邪既入 急以逐穢為第一義 上焦如霧 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中焦如漚 疏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下焦如瀆 決而逐之 兼以解毒 吳鞠通 銀翹散 本方謹遵 內(nèi)經(jīng) 風淫于內(nèi) 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之訓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 銀翹散里用銀花 薄荷 芥穗等芳香藥 就是 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 的具體體現(xiàn) 吳鞠通的 溫病條辨 以 三焦為綱 病名為耳 醫(yī)門法律 秋燥論劉完素擴展了病機十九條 提出了 諸澀枯涸 干勁皴揭 皆屬于燥 喻嘉言作清燥救肺湯 秋燥論 與清燥救肺湯 為后世對秋燥病的認識與治療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廣瘟疫論 對 溫疫論 的發(fā)揮戴天章 字麟郊 號北山 江蘇上元 就是江寧縣 人 生卒年代大約為公元1644 1722年 廣瘟疫論 成于1675年 刊于1778年 瘟疫明辨 辨證方面 意在辨瘟疫之體異于傷寒 而尤慎辨于見證之始 開卷先列辨氣 辨色 辨舌 辨神 辨脈五條 治療 汗 下 清 和 補五法 局限 惲鐵樵 此書淺而狹隘 讀之既久 恒偏于用涼 轉(zhuǎn)以涼藥誤事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溫病學體系形成的標志 葉桂 字天士 號番巖 晚號上津老人 江蘇吳縣人 生卒年代大約為公元1667 1746年 意義 溫病學形成的標志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第1條說 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zhèn)餍陌?肺主氣屬衛(wèi) 心主血屬營 辨營衛(wèi)氣血雖與傷寒同 若論治法 則與傷寒大異也 第8條 大凡看法 衛(wèi)之后方言氣 營之后方言血 在衛(wèi)汗之可也 到氣才可清氣 人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 如犀角 元參 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動血 直須涼血散血 加生地 丹皮 阿膠 赤芍等物 否則 前后不循緩急之法 慮其動手便錯 反致慌張矣 貢獻 一 寒溫分論 二 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 是溫病學派形成的標志 對中醫(yī)診斷學的貢獻 再 溫熱之病 看舌之后 亦須驗齒 齒為腎之余 齦為胃之絡 熱邪不燥胃津 必耗腎液 齒若光燥如石者 胃熱甚也 若如枯骨色者 腎液枯也 對溫病過程中斑 疹 白痦的形態(tài) 色澤 治法 預后都講得非常清楚 極大地豐富了中醫(yī)診斷學的內(nèi)容 薛生白濕熱病篇 濕熱病辨證論治的代表性文獻 薛雪 字生白 號一瓢 江蘇吳縣人 生卒年代大約為公元1681 1770年 濕熱病辨證論治的代表性文獻 補充了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的不足 溫病條辨 溫病學的集大成之作 吳瑭 字配珩 號鞠通 江蘇淮陰人 生卒年代大約是公元1758 1836年 緣瑭十九歲時 父病年余 至于不起 瑭愧恨難名 哀痛欲絕 以為父病不知醫(yī) 尚復何顏立于天地間 遂購方書 伏讀于苫塊之余 至張長沙外逐榮勢 內(nèi)怠身命之論 因慨然棄舉子業(yè) 專事方術(shù) 溫病條辨 自序 中說 蓋張長沙悲宗族之死 作 玉函經(jīng) 為后世醫(yī)學之祖 奈 玉函 中之 卒病論 亡于兵火 后世學者 無從仿效 遂至各起異說 得不償失 又遍考晉 唐以來諸賢議論 非不珠璧琳瑯 求一美備者 蓋不可得 其何以傳信子來茲 瑭進與病謀 退與心謀 十閱春秋 然后有所得 因有志采輯歷代名賢著述 去其駁雜 取其精微 間附己意 以及考驗 合成一書 名為 溫病條辨 晉 唐以來諸名家 其識見學問功夫 未易窺測 瑭豈敢輕率毀謗乎 奈溫病一證 諸賢悉未能透過此關(guān) 多所彌縫補就 皆未得其本真 心雖疑慮 未敢直斷明確 其故皆由不能脫卻 傷寒論 藍本 其心以為推戴仲景 不知反晦仲景之法 至王安道 始能脫卻傷寒 辨證溫病 惜其論之未詳 立法未備 吳又可力為卸卻傷寒 單論溫病 惜其立論不精 立法不純 又不可從 惟葉天士持論平和 立法精細 然葉天士吳人 所治多南方證 又立論甚簡 但有醫(yī)案散見于雜證之中 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瑭故歷取諸賢精妙 考之 內(nèi)經(jīng) 參以心得 為是編之作 諸賢如木工鉆眼 以至九分 瑭特透此一分 作圓滿會耳 征保 溫病條辨 序 近師承于葉氏 而遠追蹤乎仲景 其處方也 一遵 內(nèi)經(jīng) 效法仲祖 例 溫病條辨 銀翹散 此方謹遵 內(nèi)經(jīng) 風淫于內(nèi) 治以辛涼 佐以苦甘 熱淫于內(nèi)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之訓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 此葉氏立法 所以迥出諸家也 溫病條辨 成書于公元1798年 又經(jīng)過反復修改 于公元1813年出版 共七卷 卷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首 原病篇 引經(jīng)十九條 核心內(nèi)容 卷一是 上焦篇 卷二是 中焦篇 卷三是 下焦篇 上焦溫病是指肺 心 包括心包 的病變中焦溫病是指脾 胃 大腸的病變下焦溫病是指肝 腎的病變 三焦篇共有二百三十八法 一百九十八方 卷四 雜說 雜說 救逆 病后調(diào)治等短篇論文十七篇 卷五 解產(chǎn)難 產(chǎn)后調(diào)治與產(chǎn)后驚風等短文十七篇 卷六 解兒難 小兒急 慢驚風 痘證等短文二十四篇 三焦篇 溫病由口 鼻而入 鼻氣通于肺 口氣通于胃 肺病逆?zhèn)?則為心包 上焦病不治 則傳中焦 中焦病不治 即傳下焦 肝與腎也 始上焦 終下焦 溫病條辨 卷四雜說 治病法論 治上焦如羽 非輕不舉 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權(quán) 非重不沉 治法 清營 清絡 育陰 代表方 銀翹散 桑菊飲 清營湯 清絡飲 三仁湯等 溫病條辨 仿 傷寒論 體例 也是以條文分證 以條文的形式論述各種溫病的證治 所以書名稱為 溫病條辨 優(yōu)點 文字簡練 便于記憶 缺點 過于簡練而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安全生產(chǎn)責任追究合同
- 2025年度外貿(mào)合同書樣本: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
- 2025年度商業(yè)地產(chǎn)產(chǎn)權(quán)轉(zhuǎn)讓與物業(yè)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園林綠化養(yǎng)護臨時用工合作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移動寬帶網(wǎng)絡用戶滿意度提升合同
- 工業(yè)園區(qū)升級補貼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合同監(jiān)理實施辦法
- 2025年度商場顧客滿意度調(diào)查與提升合同
- 2025年度房屋租賃安全免責合同(帶寵物)
- 2025年導電銀漿行業(yè)現(xiàn)狀分析:導電銀漿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20.12%
- JTT791-2010 公路涵洞通道用波紋鋼管(板)
- JC-T 738-2004水泥強度快速檢驗方法
- 山東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試-汽車專業(yè)必刷必練題庫(600題)
- 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2024年黑龍江農(nóng)墾科技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人民音樂家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人音版(2019)必修《音樂鑒賞》
- 國家義務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心理健康和德育測試題
- 絕經(jīng)綜合征(中醫(yī))評定量表
- 揚帆藍天無人機法律法規(guī)與應用培訓教案課件
- 工會經(jīng)費列支范圍及工會經(jīng)費支出范圍
- 成人高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