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設計】高中語文 第八專題 第25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學案 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_第1頁
【學案導學設計】高中語文 第八專題 第25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學案 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_第2頁
【學案導學設計】高中語文 第八專題 第25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學案 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_第3頁
【學案導學設計】高中語文 第八專題 第25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學案 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_第4頁
【學案導學設計】高中語文 第八專題 第25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學案 蘇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5課上樞密韓太尉書太尉執(zhí)事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任樞密使(掌管軍事大權)?!疤尽?,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于太尉,所以稱韓琦為太尉。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么下筆呢?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zhí)事”?!皥?zhí)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shù)恼f法。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后,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并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jié)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范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diào)后天實踐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關于“文氣”的文學理論。1讀準字音(1)稱其氣之小大(chn)(2)見乎其文(xin)(3)汩沒()(4)召公(sho)2解釋下列多義詞的意思(1)雖(2)生(3)然(4)顧(5)以3說出下列古今異義詞的古義和今義(1)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古義:古代五百家為黨。今義:政黨、集團。(2)向之來古義:從前。今義:朝向。(3)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古義:曾經(jīng)。今義:辨別滋味,品嘗。(4)其居家所與游者古義:交往。今義:游泳。4說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并解釋其義(1)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名詞用作動詞,表現(xiàn),顯露(2)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名詞用作動詞,立志5說出下列文言句式的類型(1)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廣自”(2)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聞一言以壯自”(3)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定語后置句(4)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定語后置句6翻譯下列句子(1)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譯文:(2)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譯文:答案(1)我住在家里時所交游的人,不過是鄰里同鄉(xiāng)這一類人。(要點:第一個“其”代指“我”;鄉(xiāng)黨,鄉(xiāng)里人。)(2)況且一個人的學習,不向慕大的方面,即使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要點:志,名詞用作動詞;何為,賓語前置。)1文章第1段,作者提出了關于文章寫作的一個什么觀點?引用孟子的話和太史公的事例,想說明什么?答:答案(1)提出了“養(yǎng)氣為文”的觀點,具體來說就是:“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作者認為文章是氣的自然表現(xiàn),只有通過“養(yǎng)氣”,充實內(nèi)在,發(fā)為文辭,才可以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2)以孟子和司馬遷作為“養(yǎng)氣為文”的典范,指出“養(yǎng)氣”有兩個途徑:一是加強內(nèi)在修養(yǎng),二是增廣外在閱歷。2文章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這一段作者敘述自己的生平經(jīng)歷,緊承第1段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文中強調(diào)了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激發(fā)和人物交游的影響對作文的重要意義,可以看出在上文提到的兩種途徑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外在閱歷之間,作者更重視外在閱歷的作用,這就為作者后文中表達自己求見的意圖打下了基礎。3作者的目的是求見韓琦,可為什么要從為文治學落筆?答:答案為的是給求謁涂上高雅的文學色彩,讓韓琦在賞識蘇轍深刻見地、出眾才華的同時,享受被仰慕、被盛贊的欣悅之感,并讓韓琦知道,他是成全蘇轍養(yǎng)氣為文、“且學為政”的關鍵人物,如此,求謁之事就順理成章。作者始終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談氣論文的基礎之上,把自己和韓琦的關系嚴格限定在文學活動范圍之內(nèi),這樣非但沒有絲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讓人覺得其請求是那樣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樣的難以拒絕。4除了求見這個實用目的之外,你覺得本文中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能對你的學習或生活有所啟發(fā)?答:答案學習上:本文提出了“文者氣之所形”“氣可以養(yǎng)而致”的觀點,明確指出文章是由“氣”形成的,強調(diào)“養(yǎng)氣”對寫作的作用,更突出強調(diào)了寫作者尤其要增廣外在閱歷,把寫作與參加社會實踐聯(lián)系起來,這種唯物主義的看法,應該說是蘇轍在文藝思想史上的一大貢獻。這對我們正確把握寫作的規(guī)律很有啟發(fā)意義。生活上:即便是求見一代名臣,作者也始終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談氣論文的基礎之上,把自己和韓琦的關系嚴格限定在文學活動范圍之內(nèi),胸懷高遠,朝氣蓬勃,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讓人覺得沒有一絲一毫的庸俗感,這對我們今后步入社會、努力追求上進很有指導意義。蘇轍在這篇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語言特色是什么?答:答案剛十九歲的蘇轍寫了這封信求見韓琦,以期得到他的賞識提拔。然而作者沒有把他寫成一篇“干謁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見為求幸進而諛頌顯達,為得功名而搖尾乞憐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書”為“古人之陳跡”,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氣溢于言表。文章行間茂密,無懈可擊,風格紆徐淡泊、秀杰清落。有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合稱四夷。發(fā):動。這里是侵擾的意思。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周公,指姬旦;召公,指姬奭。二人都是周初重臣,輔佐周武王滅商,又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方叔,周宣王時的卿士,曾受命助宣王南征。閱讀養(yǎng)氣楊澤文從青年到中年的幾十年間,除親朋好友之外,接觸和交往過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讓人長久記住者,大都是那些知書達理而談吐不凡的氣質(zhì)優(yōu)雅者。正是他們的學問和修養(yǎng),使其擁有了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或者說具有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這自然讓我堅信讀書界常說的一句話:閱讀養(yǎng)氣。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作為動詞的“養(yǎng)氣”是指“培養(yǎng)品德;增進涵養(yǎng)功夫”。由此不難理解,“養(yǎng)氣”之“氣”,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作風習氣。養(yǎng)氣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立德修身的過程?!梆B(yǎng)氣”當然貴在于“養(yǎng)”,而“養(yǎng)”的根本途徑就是“學習”。唯有學習,才會讓我們不斷地“懂得”,而為了使我們能夠不斷地“懂得”,就必須走近一個又一個智者,聆聽其教誨,沐浴其光輝。這些眾多智者,雖然大都已經(jīng)遠在天國,但也時常近在我們眼前,因為他們更多的是以著作(書本)的形式留存在我們身邊,問題只在于我們能否發(fā)現(xiàn)而親近,是否接納而領悟。每一部經(jīng)典著作的背后都站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寫作者。他們在著書為文時,無不釋放出自己的學養(yǎng)之氣。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曹丕就曾經(jīng)說過“文以氣為主”的作文名言。由于寫作者把自己的學養(yǎng)之氣注入所寫的文字之中,讀者閱讀時也就有可能吸收寫作者的學養(yǎng)之氣。因此,無論寫作者采取什么方式在其著作中隱退自己,我們都不難感受到他作為一個智者的真實存在。只要我們懷著虔誠之心啟開一部經(jīng)典之書,我們的面前就會適時有一個引路者、交流者乃至對話者。故而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從來都不會寂寞的,因為他時常有智者的陪伴,或者說他始終有與智者進行交流的機會。而這種可能的溝通與對話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閱讀者不斷睿智自己和升華自身的美好過程。只要一個閱讀者保持足夠的吸收學養(yǎng)之氣的能力,其氣色自然也就能始終保持絕佳狀態(tài),乃至讓人感到其心理年齡要小于其生理年齡,而那些郁郁寡歡和未老先衰的不幸之事,在一個閱讀者身上是絕少發(fā)生的。作為一個中年閱讀者,回望幾十年的閱讀生活,我不能不生出諸多感慨來。感慨之一就是自己竟然能夠面對謀生艱難而始終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感慨之二就是自己竟然可以放棄太多但卻始終沒有放棄可能的閱讀生活;感慨之三就是自己竟然能夠通過對許多書本的閱讀而一直保持身心的平衡;感慨之四就是自己竟然能夠在別人談論財富生活時可以坦然地走進書店或躲進書齋;感慨之五就是自己竟然能夠通過生活的節(jié)儉而先后購買并收藏了幾千冊圖書這些諸多感慨,既是一個閱讀者的自在表現(xiàn),也是一個人通過閱讀養(yǎng)氣的自信體現(xiàn)。對一個真正的閱讀者來說,其實閱讀并沒有明顯的終極目的或目標,即便有目的或目標,也往往是閱讀過程或者說閱讀本身。既然閱讀能養(yǎng)氣,那閱讀好書自然能養(yǎng)正氣。一個人只有養(yǎng)了正氣,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作為一個人的意義所在;反過來講,閱讀能養(yǎng)氣,但這“氣”并非邪氣而是正氣,那閱讀才有價值和意義。古人云:“氣者,人之根本也?!边@說明“氣”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既指表現(xiàn)在生理機能上的“氣”,也指表現(xiàn)在精神層面上的“氣”。前者是指構(gòu)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因此對人體而言它是基礎,是傳統(tǒng)中華醫(yī)藥最為關注的一個物理單元;而后者則是指人體的精神單元,是人體通過感知認知和自在自信的一種狀態(tài)。這兩者并非獨立存在而相互隔絕,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關系。不過,通過閱讀所養(yǎng)之“氣”,往往更能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和生命態(tài)勢。北宋文學家蘇軾在其和董傳留別一詩中,開頭兩句這樣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逼湟馑季褪恰半m然衣服粗陋樸素,但學問深厚、知識淵博,氣質(zhì)自然會高雅光彩”。由此我們可以作如此理解:通過閱讀養(yǎng)氣,氣盈身心,自然就會精神飽滿,容光煥發(fā)。閱讀養(yǎng)氣,養(yǎng)氣能保持生命的鮮活。一、基礎鞏固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氣可以養(yǎng)而致:(2)稱其氣之小大:(3)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4)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答案(1)修養(yǎng)(2)相稱(3)曾經(jīng)(4)謙辭,表示承蒙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b聽其議論之宏辯c觀其容貌之秀偉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答案a解析a項助詞,的;b、c、d三項都是定語后置的標志。3從詞類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項伯殺人,臣活之b聞寡人之耳者c則修文德以來之d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答案d解析d項是形容詞用作動詞,a、b、c三項都是使動用法。4從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而轍也未之見焉b王問:“何以知之?”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答案d解析d項是判斷句,a、b、c三項都是賓語前置句。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溢:表露b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見:看見c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鄉(xiāng)黨:鄉(xiāng)里d將以益治其文治:研習答案b解析見:表現(xiàn)。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b.c.d.答案d解析d項“的東西”/處所。a項在。b項就是。c項而且。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然文不可以學而能b過秦漢之故都c偶然得之,非其所樂d且夫人之學也答案c解析a項能夠、憑借。b項舊都。d項“且”和“夫”一起解釋為“況且”;“人”,一個人。二、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苯裼^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炙煦闆],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居家所與游者游:交游b故決然舍去舍去:放棄c恣觀終南、嵩、華之高恣:放縱盡情d而轍也未之見焉焉:句末語氣詞答案b解析舍去:離開家鄉(xiāng)。9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答案d解析來;憑,憑借。自己的;還是。10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b今吾之所陳若是c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d父去里所答案d解析d項大概的數(shù)目。a、b、c三項“所”加動詞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1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寫文章最重要的是“氣”,這種“氣”必須在家中通過多讀書來獲得。b作者認為只有通過“養(yǎng)氣”才能使文章達到最高的境界。c作者列舉孟子文章特點的意圖是為了說明寫文章要胸襟開闊,氣度不凡。d作者列舉太史公文章的特點的意圖是說明要游歷名山大川,廣交四方名人。答案a解析“必須在家中通過多讀書來獲得”錯。12下列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養(yǎng)氣為文”的觀點,認為文章是氣的自然表現(xiàn);只有通過“養(yǎng)氣”,內(nèi)在充實,發(fā)為文辭,才可以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b第二段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外在閱歷之間,作者更重視內(nèi)在修養(yǎng)的作用,不太強調(diào)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激發(fā)和人物交游的影響對作文的意義。c后兩段點明了自己求見韓琦的目的:與他出仕一樣,是想豐富自己的閱歷,“益治其文,且學為政”。這本是一篇干謁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說明了自己干謁的目的,又不至于落入俗套。d全文從論文開始,又在論文中結(jié)束,一以貫之,紆徐曲折。在提出了“養(yǎng)氣為文”的觀點后,作者順勢而下,點明“養(yǎng)氣”的方法,這樣,后文的求見自然也成為了“養(yǎng)氣”的一個目的所在,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尷尬。答案b解析在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外在閱歷之間,作者更重視外在閱歷的作用,強調(diào)了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激發(fā)和人物交游的影響對作文的意義。三、延伸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與高司諫書(宋)歐陽修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予友尹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且希文果不賢邪?抑天子驟用不賢之人?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予再至京師再:第二次b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決:斷定c便毀其賢以為當黜黜:貶黜d抑天子驟用不賢之人驟:屢次答案d解析驟:倉促。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卒之東郭墦間b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c懼饑寒而顧利祿朝濟而夕設版焉d乃耳目之官家祭無忘告乃翁答案b解析b項均為代詞,第二人稱,你的。a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動詞,去、往。c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承接。d項副詞,表判斷/代詞,你的。1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高司諫是“君子之賊”的一組是()俯仰默默,無異眾人畏有識者之責己昂然自得,了無愧畏毀其賢以為當黜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abcd答案d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和表達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景祐年間,范仲淹譏切時弊,被貶謫外地。高若訥身為司諫,卻附聲詆毀范仲淹。歐陽修激于義憤,撰文斥責高若訥見風使舵的卑劣行為。b本文開篇通過“三疑”,揭露高若訥口是心非,并斷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對他的正面駁斥,使全文首尾貫通,一氣呵成。c作者列舉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實,運用類比論證,指出無論范仲淹賢與不賢,高若訥的“默默”都是失職,怒斥他是“君子之賊”。d文章語言犀利,氣勢逼人,言辭激憤,讀來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分顯現(xiàn)了歐陽修嫉惡如仇、無私無畏、不避險惡、仗義執(zhí)言的性情。答案c解析文中無“類比論證”。17斷句和翻譯。(1)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其疑遂決答案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其疑遂決(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譯文: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譯文: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譯文:答案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與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三次懷疑你的情況。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這種人是君子的敵人。您在諫官那個位置上卻不說話,就應該離職,不要妨礙能勝任諫官之職的他人。參考譯文歐陽修叩頭再拜,稟告司諫足下:我十七歲的時候,家住隨州,看到天圣二年進士及第的布告,您置身其中,單單沒有突出的可以稱道的地方,我因而懷疑您,不知您是怎樣一個人。以后過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師,您已擔任了御史里行。我的朋友尹師魯說您“正直有學問,是一位君子”。我還有些懷疑。憑借著不可彎曲的氣節(jié),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擔任諫官的職務,卻隨波逐流默默無言,與一般人沒有任何區(qū)別,這果真是賢者嗎!這不能不使我懷疑。自從您擔任了諫官以后,我們才認識了。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與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三次懷疑你的情況。如今推究您的實際行為再來仔細分析,然后斷定您不是個君子。前幾天范希文貶官以后,您極力詆毀譏笑希文的為人。我開頭聽到這些話,還懷疑您是講著玩的。等到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為,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