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2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OC格式論文,方便您的復制修改刪減進士文化與詩可以群(作者:_單位: _郵編: _) 【 內(nèi)容 提要】 詩經(jīng) 時代 的“詩可以群”分有下層的群而歌與上層的群而詩,漢樂府民歌繼承前者,公宴詩繼承后者,晉代又生貴族游宴詩。唐以詩取士,詩人群漸盛,群而詩亦多。進士文化引起 政治 之變,形成了時代的感召力,確立起新的價值觀。重詩而詩人眾,改變了思想、行為方式,造成精 英文 化的開放性、外向性,使之由“獨”而“群”。唐代“詩可以群”在延續(xù)并改變了上層的群而詩同時,更提升了下層的群而歌。 “興、觀、群、怨”是孔子論詩歌功能的一個重要命題,見于論語?陽貨,其中的“群”被釋為“群居相切磋”(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語),“和而不流”(朱熹四書集注語)等義。由于孔門既重視詩歌、 音樂 的 教育 ,又常得師生間切磋之樂,互相交流思想,情感融洽,詩歌在其中常能起曲喻勝于直言,興發(fā)多于灌輸?shù)淖饔?,“群”與“興”可謂相輔相成,在四者之中尤為重要。而綜觀詩歌史的 發(fā)展 ,“群”經(jīng)由了春秋之起,兩漢之續(xù),魏晉南北朝見于詩體之發(fā)展,而尤盛于唐朝??梢哉J為,唐之為詩歌黃金時代,與“群”大有關系,而這又與唐代進士文化密不可分。 一 群而歌與群而詩 考察詩歌發(fā)展的 歷史 ,“群”具有產(chǎn)生在下層的“群”而“歌”,以及上層的“群”而“詩”之別,詩經(jīng)時代即如此。 下層的“群”而“歌”主要體現(xiàn)為創(chuàng)作。從詩?豳風?七月可知,西周時期,農(nóng)人終年從事勞動,只是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后,才“穹窒熏鼠,塞向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彪m詩經(jīng)中可見勞動中群歌互答的情景,但漢書?食貨志認為,民歌創(chuàng)作主要在冬天“入室”之時:“春令民畢出在,冬則畢入于邑,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贝齺泶簞t有采詩之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彪m說有人懷疑采詩制,但不僅是禮記?王制篇有“天子五年一巡守(狩)。歲二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之說,更早的左傳?襄公十四年,也已有引夏書“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一說,杜預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徇于路,求歌謠之言。”可見在左丘明之前已有遒人之職,不必待漢人才有采詩一事。顏師古將“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釋之為“各趣農(nóng)晦”,無非是從事春種秋收,那么,冬“藏”而無農(nóng)事,“民既入”之“群”,也顯然具有農(nóng)業(yè)文化的背景。他又將“各言其傷”解釋為怨刺之詩,如此,則“群”與“怨”可謂相輔相成,“相與而歌”所體現(xiàn)的是“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春秋公羊傳注疏?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詁)。可見,下層的“群”而“歌”,比較接近“群居相切磋”之意。 上層的“群”而“詩”主要體現(xiàn)為詩的運用。與原生態(tài)的男女之“民”“相與歌詠”不同,雖說詩經(jīng)有“家父作誦,以究王”(小雅?節(jié)南山),“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四月)等“究”、“告哀”之作,但主要是個人化的,詩之“群”尚待于“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外交活動??鬃釉诰o接“興、觀、群、怨”后所說的“遠之事君”,是對詩與君國大事之間關系的總述,而“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則專言詩之用于外交活動。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舉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載事:鄭伯享趙孟于垂隴,七子從君,趙孟請賦詩“以觀七子之志”。結(jié)果子展賦草蟲,伯有賦鶉之賁賁,子西賦黍苗之四章,子產(chǎn)賦隰桑,子大叔賦野有蔓草,印段(子石)賦蟋蟀,公孫段(子石)賦桑扈??梢?,鄭國諸臣都在借賦詩而稱美趙孟,意在聯(lián)絡晉國與鄭國的友誼。朱先生引顧頡剛先生古史辨語:“有的是謙而不敢受,有的是回敬幾句好話?!边@種“群”而“詩”的外交活動,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以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狈Q詩諭志,目的在于通過“興”而達到“群”的溝通、交流,以求密切關系,增進友誼。 由于稱詩諭志的史實,楊樹達先生論語注疏不從古人之說,而自有符合詩之功能的解釋:“春秋時朝聘宴享動必賦詩,所謂可以群也。” 朱熹所說的“和而不流”雖較虛泛,將以上兩者合觀之,卻也大體能涵蓋“群”之意義。 “詩可以群”是儒家關于文學 社會 功能的一個重要看法,春秋時代因諸侯國多外交活動,“稱詩以諭其志”將這一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但后來卻發(fā)生了變化,漢書?藝文志指出:“春秋之后,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边@既涉文體的興衰轉(zhuǎn)換,更因為“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詩之“群”也隨之隱退。班固所說的“賢人失志之賦作”,應主要指屈、宋之楚辭。楚辭之作,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真正開始,主于自訴,詩經(jīng)的民 歌時代不再。賢人失志而作賦,學詩之士逸在布衣,使之發(fā)生了似與春秋時期相反的變化:詩之作由下層民歌為主轉(zhuǎn)為上層之詩,而詩之用則由上層的稱詩諭志轉(zhuǎn)為民間之唱,楚國的一人歌之而“國中屬和”可見其狀。 如果說先秦時期男女相從詠唱的是“歌”,而“詩”主要是私人化的創(chuàng)作,“群”則體現(xiàn)為“稱詩以諭志”的“獻詩陳志”和“賦詩言志”;那么漢代就有了兼及上下的集體創(chuàng)作,使“詩可以群”再度興盛。漢代行采詩制,從所采的“代、趙之謳,秦、楚之風”中,可以體會其中繼承、發(fā)揚詩經(jīng)時代下層“群”而“歌”、“歌”而“怨”的精神,漢書?藝文志所說的“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即主要見于樂府民歌。而另一方面則是漢武帝的“柏梁展朝之詩”(文心雕龍?時序),因“孝武愛文,柏梁列韻”(文心雕龍?明詩),而曾有過皇帝與群臣的連句作詩。但由于此后“越昭及宣,實繼武績。馳騁石渠,暇豫文會”(文心雕龍?時序),主要是學者的活動,或是辭賦的創(chuàng)作,而非上層的詩歌集體活動,因此從創(chuàng)作的主流看,漢代“詩可以群”應主要是行于下層的“群”而“歌”。 上層“群”而“詩”之再興,是建安、曹魏之時。因“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故能造成“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的創(chuàng)作盛狀(同上)??梢?,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尊重是文學繁榮的前提。自此以后,魏晉六朝時期上層的“詩可以群”,從公宴賦詩發(fā)展出遵命或奉命文學,即應制、應詔、應教詩等,而新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則為詩賦的同題共作、賦得詩、聯(lián)句詩等。 由于魏晉六朝的“詩可以群”主要行于公宴、朝會,屬遵命文學,真正的詩人言志抒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很少以“群”的狀態(tài)出現(xiàn)的。盡管建安時期曾有文心雕龍?時序所說的“俊才云蒸”,“七子”也多經(jīng)歷過漢末的動亂,眼界不窄,但他們對最高統(tǒng)治集團來說,實際上是以幕客的身份出現(xiàn),“群”而作詩只是“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而已,他們表現(xiàn)真情實感之作,多非出于此種場合。在同題共作的詩中,都是以頌揚曹魏盛德為主旨,并無多少區(qū)別。因之,此期抒情言志的“群”而詩,不屬于宮廷文學,而是貴族的游宴文學。西晉的金谷游集,東晉的蘭亭集會,都是著名的貴族集體文學活動。前者于西晉惠帝元康六年(296)由富商、重臣石崇所組織,有30人參加。后者是東晉永和九年(365),王羲之、謝安、孫綽、支遁等41人在會稽蘭亭的集會。后者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知名,集會的主題是在山水之中領會生命的意義,在究天人之際的富有哲理意義的探詢中,回到了對個體生命存在的自足及不足的體認,此次聚會所寫的蘭亭詩,保留完整的有5家,不完整的有21家(據(jù)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晉詩卷十二)。金谷之游和蘭亭聚會,是較大的規(guī)?!叭骸倍髟?,據(jù)石崇和王羲之二序,所作分屬于“以敘中懷”和“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并非遵命文學,但一者此類“詩可以群”組織得甚少,兩者竟相隔70年之久,二者金谷游集所成之詩,如石崇序中所說,當屬“娛目歡心”者為多,蘭亭所作雖表達了對 自然 的深情,不乏玄遠的意趣,但欣、懼交匯,畢竟留下了時代的消極印跡。 二 以詩取士與唐代詩人群 盡管如世說新語頗多眾人參與的清談記載,集體的游宴活動也如前述,然而六朝詩歌卻多為個人創(chuàng)作,“七賢”有竹林之游,阮籍、嵇康的詩卻非作于此中,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等詩人也如此,更不以游宴詩知名。 唐代則不然,作為詩歌黃金時代的標志之一,就是出現(xiàn)了“詩可以群”的高峰,既表現(xiàn)在有成就詩人之多足以稱群,又可見詩人們形成創(chuàng)作群體的顯著特點。此中原因很多,而推行進士制,且實行以詩賦取士,當是很重要的一點。如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就說過:“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彪m后來不少人不以此說為然,省試之詩也確乏佳作,但以詩取士關系到士人的前途命運,須著力于此,人人作詩必然造成詩歌的普及和提高,詩人之眾多也是必然的。而以詩取士也促使士子在試前“群”而切磋詩藝,在登第為官后或游宴奉制、或贈答唱和,有形或無形地由群體創(chuàng)作變成了創(chuàng)作群體。 要確立進士制與“詩可以群”二者關系這一論題,有必要對唐代詩人作一考察??v觀唐代詩壇,除詩名最著的李白、杜甫,以及初唐四杰、高適、賈島、李賀等不是進士,唐代主要的詩人多為進士出身。如上官儀、李嶠、杜審言、蘇味道、劉希夷、宋之問、沈期、賀知章、陳子昂、張九齡、李頎、綦毋潛、王昌齡、王灣、祖詠、王維、劉虛、崔顥、王翰、薛據(jù)、崔國輔、儲光羲、劉長卿、岑參、常建、元結(jié)、張繼、錢起、郎士元、韓、司空曙、李端、顧況、李益、孟郊、崔護、陸贄、張籍、王建、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紳、姚合、朱慶余、許渾、杜牧、李商隱、皮日休、司空圖、韓、鄭谷、韋莊等,都曾進士及第。辛文房唐才子傳錄唐代詩人共278名,其中進士及第者為171人,足見詩人出身于進士之多。上述名單應很能顯示唐代進士與詩歌之“群”的關系。 再看詩人群的情況。據(jù)賈晉華博士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 研究 一書,可知在一定的時段、聚于一地從事詩歌唱和所形成的詩人群體情況。書中對隋唐之際的河汾作家群,太宗朝宮廷詩人群,高宗武后時期三大修書學士群,中宗朝文館學士群,大歷浙東詩人群,大歷浙西詩人群,韓孟詩人群,大和至會昌東都閑適詩人群,襄陽詩人群,咸通蘇州詩人群,以及唐末五代廬山和泉州的兩個詩人群,都作了詳盡考論。若不論幾個宮廷詩人群,由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可知,參與這群詩人活動的原有58人,可考者38人,可能參加者7人,雖多系中小詩人,聲勢卻相當大。顏真卿任湖州刺史4年半,邀集一批文士詩人編書、作詩、論詩,大開詩會,前后聚集了95人,形成了大歷浙西詩人群。襄陽詩人群成于唐宣宗大中年間,徐商鎮(zhèn)襄陽,段成式、溫庭筠等游幕唱和,輯成詩集。咸通蘇州詩人群在宣宗咸通年間,皮日休為蘇州刺史崔璞從事,與陸龜蒙唱和,陸又與多人屢次集會,多有聯(lián)詩,并結(jié)集10卷。廬山詩人群系唐末五代所成,持續(xù)半個多世紀,先后聚集了20多人,為兩個創(chuàng)作群體,前一個為僧道、隱士、進士和官員,后一個因南唐恢復科舉并以詩取士而生,與進士制關系更密切。唐末五代的泉州詩人群因避中原戰(zhàn)亂而生成,是僧人與進士的集合體,韓等重要詩人亦曾來此。 隋唐之際的河汾作家群生當亂世,自難參加科舉 考試 ,太宗朝的宮廷詩人多系由隋入唐的大臣或弘文館學士,僅上官儀為進士,而自此的宮廷詩人群則頗多進士出身者。高宗時以許敬宗為首的修書學士群、武后前期北門學士群、武后后期珠英學士群,以及相繼的中宗朝文館學士群,都是宮廷詩人,其中的上官儀、李義府、李嶠、沈期、張說、宋之問、李、蘇、盧藏用、杜審言等,都曾登進士第。他們在進入宮廷后,可以看作進士的“已完成式”,卻仍在持續(xù)著進士的詩文之用。后面幾個詩人群,不在宮廷之內(nèi),多處于求仕階段,且處在安史之亂后貴族政治徹底崩潰,進士文化完全成熟的歷史時期,與進士文化的特點更相合,此在下面再論。至于隱逸詩人,如前所述廬山詩人群,人數(shù)不少,其中不乏真正的隱士,但也有走隱而求仕道路者,對于“終南捷徑”與進士文化的關系,亦在下面再論。 由集會總集所定的詩人群是較為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群體,另有因創(chuàng)作主張、 藝術 思想相近,互相交往、唱和的詩人群,一般以之作為唐詩風格流派看待,如初唐時方外十友、中唐的大歷十才子、晚唐的咸通十哲、芳林十哲等,其實也具有“群”的意義。 新唐書?陸馀慶傳云:“(馀慶)雅善趙貞固、盧藏用、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畢構(gòu)、郭善微、司馬承楨、釋懷一,時號方外十友?!币蠘O玄集李端小傳載:李端“與盧綸、吉中孚、韓、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夏侯審唱和,號十才子”。新唐書?文藝傳亦云:“(盧)綸與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薄笆抛印钡牡妹c交游唱和主要在大歷初年,因多出身貧寒,故依傍權(quán)門,在權(quán)豪華宴上聯(lián)袂唱和,后來各奔東西,詩風各異?!跋掏ㄊ堋敝竿硖栖沧谙掏〞r期的一群詩人,唐摭言卷十云:“張喬,池州九華人也,詩句清雅,無與倫。咸通末,京兆府解,李建州時為京兆參軍主試,同時有許棠與張喬,及俞坦之、劇燕、任濤、吳罕、張、周繇、鄭谷、李棲遠、溫憲、李昌符,謂之十哲?!睋?jù)研究,這群詩人有三個特點:“其一均出身寒微,久游舉場,四方飄游,未為顯宦;其二都廣結(jié)僧人,有一段隱居經(jīng)歷。其三許棠宣州,張喬、周繇池州,喻坦之睦州,任濤筠州,鄭谷袁州,均為江南東、西道人。李昌符原籍亦未詳,亦以江南人可能為大。唯溫憲太原(亦久居江南)、張清河,為北人。十子之目得自長安,而其主體卻為江南人?!薄胺剂质堋币嘁娞妻跃砭牛骸跋掏ㄖ凶裕ㄉ颍┰葡栎叿彩耍袼浾哂邪?,皆 交通 中貴,號芳林十哲。芳林,門名,由此入內(nèi)故也?!?此外,還有唐人普遍的唱和,雖非集體創(chuàng)作,但也可視作“詩可以群”的一類。由于中唐以后詩人成為進士者漸多,進士文化真正與詩人及詩歌創(chuàng)作密切關合,故中晚唐詩人“群居相切磋”漸成風氣。除韓愈為首的一群外,不少著名詩人任地方官時,常有詩歌唱和,如杜牧為刺史時,孟遲、嚴惲、李郢曾先后相從。從詩人個人的交往唱和而言,分別有:賈島與韓愈、孟郊、張籍、王建、姚合、無可;趙嘏與元稹、沈傳師、沈述師、盧弘止、杜牧;馬戴與令狐定、姚合、賈島、無可、李廓、顧非熊;喻鳧與姚合、顧非熊、方干、無可;劉得仁與姚合、無可、段成式、雍陶、厲玄、顧非熊;劉駕與曹鄴、薛能、李頻、聶夷中;李郢與杜牧、李商隱、溫庭筠、方干、魚玄機;曹鄴與李頻、鄭谷、張、李洞;儲嗣宗與顧非熊、顧陶、司馬扎;李昌符與張喬、李洞;林寬與許棠、李頻;周繇與段成式、溫庭筠、韋蟾;周樸與方干、李頻;王貞白與羅隱、方干、鄭谷、貫休;崔道融與方干、司空圖;曹松與貫休、方干;女詩人魚玄機與溫庭筠、李郢。不少詩人在不同地方、不同時期,分別與不同的詩人交游:如方干不第隱居會稽鑒湖時,與鄭仁規(guī)、李頻、陶詳相善,咸通末,與段成式、呂述、于興宗、李群玉等唱和。 我們尚應注意唐代詩僧這一重要隊伍:靈一與李華、張繼、皇甫冉、朱放、張南史、李紓、嚴維唱和甚多;皎然居湖州時與陸羽、吳季德、皇甫曾、崔子向、李等交游,在湖州時,歷任湖州刺史顏真卿、崔論、盧幼平、陸長源等,均與之交游唱和;無可則與姚合、朱慶馀、賈島、顧非熊、章孝標、殷堯藩、馬戴、段成式、厲玄、雍陶等為詩友,唱和甚多。唐末五代的尚顏,與方干、陳陶、陸龜蒙、鄭谷、司空圖、吳融、李洞,詩僧齊己亦有唱和。以上僅分從一人言其相交唱和,各人間形成互相交叉的復雜現(xiàn)象更難以盡述。由于某一詩人樹立起的榜樣,使得師從者成風,也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創(chuàng)作群。如晚唐時期的“咸通十哲”與賈島、姚合詩派較為相近,而“鄭谷晚年歸居宜春后,又有南昌孫舫、長沙齊己及連州黃損等從之學詩。后二人又與鄭谷共定詩格,為湖海騷人所宗。又形成一詩人群”。 由上可知,唐代的詩歌集群性創(chuàng)作活動,無論從歷史延續(xù)的時間看,還是從地理分布的范圍看,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三 進士文化與唐詩之“可以群” 以上對進士制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唐代詩人群作了描述,現(xiàn)在進而論述進士文化與唐詩“可以群”之間的關系。 我們很難在本文中對進士文化作出全面的定義,僅能就與本論題相關者概言之。 首先,進士制的推行引起了政治的變化。進士制始于隋,繼于唐初,陳寅恪先生隋唐政治史述論稿認為,起根本變化的是武則天時期。由于武后“大崇文章之選,破格用人,于是進士之科為全國于進者競趨之鵠的。當時山東、江左人民之中,有雖工于為文,但以不預關中團體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變革之際會,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楊隋及唐初將相舊家之政權(quán)尊位遂不得不為此新興階級所攘奪替代”。這是對推行進士制后政治變化的精辟論述。 其次,社會的宗尚,普遍的追求,使士人們確立起新的價值觀。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說:“進士科始于隋大業(yè)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庇终f:“其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蘇、張之辨說,荊、聶之膽氣,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籌畫,弘羊之書計,方朔之詼諧,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雖處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边@一段話可以理解為:對“白衣公卿”的追求,使得其他才能、資質(zhì)“咸以是而晦之”, 歷來所重的“修身慎行”,竟然“雖處子之不若”??梢?,進士制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改變確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再次,以詩取士引發(fā)、造成了士人思想與行為方式的改變。肅宗寶應二年(763)禮部侍郎楊綰上奏批評進士科:“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猶策試而已。至高宗朝,劉思立為考功員外郎,又奏進士加雜文,明經(jīng)填帖,從此積弊,浸轉(zhuǎn)成俗。幼能就學,皆誦當代之詩,長而博文,不越諸家之集,遞相黨羽,用致虛聲,六經(jīng)則未嘗開卷,三史則幾同掛壁祖習既深,奔競為務,矜能者曾無愧色,勇進者但欲凌人,以毀者為常經(jīng),以向背為己任。校刺干謁,驅(qū)馳于要津;露才揚己,喧盛于當代?!逼渲胁簧倬蜕婕八枷肱c行為方式,其負面評價只能說是評價標準不同,而難以說是不實之詞。宋人李昭說:“唐自元和以后,士人多以辭章游王公之門,謂之投卷。所幸者,大則薦聞于朝,小則資以賕貨。士之急于人知,無盛于此時也。”11“校刺干謁”確實成為了進士文化的一個具有群體性的特征。 如果說以上三方面是進士文化的主要特點,那么,這些特點與唐代的“詩可以群”又有什么相對應的關系呢? 首先,因推行進士制所引起的 政治 變化,對士人們具有極大的感召力,使得儒家傳統(tǒng)的處世方式僅向“兼濟天下”一端傾斜。唐人因“兼濟”而“群”,并形成了具有 時代 精神的詩歌創(chuàng)作群體。顧名思義,“兼濟”是從自我出發(fā)、兼及他人而濟眾,由“獨善”之一人,而至天下之眾人,本身即具“群”之意義。“出”與“處”則取決于“道”,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是傳統(tǒng)的原則。而“道”之有與無除了為政之清濁、民生之歡戚外,常又與士人自身的感受相關。若朝廷重視自己,就有出路,有路即有“道”,應是很直觀的體會。 唐朝立國不久,太宗就下令修訂氏族志,“欲崇重今朝冠冕,不須論數(shù)世之前”(舊唐書?高儉傳),不少出身布衣者,以功業(yè)成為唐初新士族。高宗時,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五品官“皆升士流”。武則天為排擠唐宗室和舊功臣,下求賢制,用人“無隔士庶,具以名聞”,尤重進士科,使得一批寒素布衣得以進入政權(quán)。唐玄宗實行以詩賦取士后12,更使詩人們產(chǎn)生出足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婆e制、尤其是進士科的實行,改變了魏晉以來“九品中正制”的選才選官方式,打破了貴族門閥對政權(quán)的壟斷,庶族知識分子能“懷諜自列”,憑借學識、文辭踏上仕途,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滿懷信心地以田舍郎可以登上天子堂自勵。加之以受南北統(tǒng)一、國力強大、盛世來臨的鼓舞,逐漸形成了一種充滿希望、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追求功業(yè)、強烈自信、匡時濟世、從政報國,成為時代的聲音??犊簱P、蓬勃向上是詩人們的共有基調(diào),即使不達、不遇而感嘆時運不濟、功業(yè)難期,仍梗概多氣、志深筆長。這種集體性的品格和精神,造就出唐詩“可以群”的基礎,詩人們普遍具有這種精神和信念,也就 自然 形成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群”。安史之亂以后,貴族退出政治舞臺,進士文化成熟,詩人群出現(xiàn)更多。 其次,新價值觀的確立,使得人們尤重詩賦,士人幾與詩人劃上了等號,對詩歌的普遍重視必然造就出群眾性的詩人隊伍,形成了前代難以相比的創(chuàng)作群體。如楊綰所說,推行進士制使得“幼能就學,皆誦當代之詩,長而博文,不越諸家之集,六經(jīng)則未嘗開卷,三史則幾同掛壁?!敝恢卦娰x而不重經(jīng)史,寫詩人眾,必然造就出群眾性的詩人隊伍。 再次,思想與行為方式的改變,造成了唐代精 英文 化的開放性、外向性:不是自我封閉的“獨”,而是積極交游的“群”。進士制與詩賦取士的逐漸完備,將士人培養(yǎng)、塑造成詩人,也使得詩歌創(chuàng)作從自訴變?yōu)榱思叭耍叭壕酉嗲写琛睘橹l(fā)揚光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們的生活圈子相對窄小,政治黑暗,迫害有加,人們心有惴惴,易入于內(nèi)向。唐代不然,生活在思想開放、三教并行的環(huán)境中,不似六朝士人那樣熱衷于談玄或佞佛,或在內(nèi)省式的論辯中思考“名教”與“自然”的孰可相從,人們受時代鼓舞,奮發(fā)昂揚,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主動接受胡風胡俗 影響 ,以至于放浪通脫、不檢細行。唐人不似六朝貴族那樣靜態(tài)地“養(yǎng)望”,而是以增見識、重交游、廣聲譽為目的,漫游東西南北各地。他們“尋芳逐勝,結(jié)友定交,競車服之華鮮,騁杯盤之意氣,沽激價譽,比周行藏?!?3 唐代詩人在漫游中開闊眼界,了解山川風物、民情風俗、 歷史 掌故,增長見識,又交結(jié)朋友、切磋文學、作詩爭勝、揄揚名聲。同時,改變了以往重在修身、依仁游藝、奉行中道的儒者傳統(tǒng),大大發(fā)揮了文苑精神,追求身心自由和文辭美妙。而恰是這些特點,為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傳播提供了基礎,為“詩可以群”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也使得“詩”之“群”具有了不同于以往詩歌 發(fā)展 史的新形態(tài),和有異于前述上層之“詩”或下層之“歌”的作者基礎。甚至官員與文士不講身份,以詩會友,以酒相交,杜甫飲中八仙歌就是典型的例子,竹莊詩話評之為“見開元太平人物之盛”。 開元人物之中,出現(xiàn)了我國詩歌史上最負盛名的李白與杜甫,思想多元、兼有胡漢文化背景的李白且不說,連固守儒家傳統(tǒng)的杜甫,青年時代也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與李邕談文論藝,同蘇源明馳馬游獵,隨李白訪道尋仙,后又有高適加入,在孟諸一同游獵,三人登吹臺,上琴臺,懷古言今,感嘆吟詠。杜甫后來困頓長安,為了生活,充當貴族府中的“賓客”,為了仕進,不得不投贈詩歌以求援引,但他更多是與詩人結(jié)交:同鄭虔酬唱,偕高適、岑參、儲光羲、薛據(jù)登慈恩寺塔而作詩,后來在肅宗時期,他任左拾遺,又與賈至、王維、岑參、嚴武友善,也有唱和。交往和唱和,使自訴為主的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也在“切磋”上延續(xù)并發(fā)展了“詩可以群”的精神。 以上三點之外,還要補充的是:對特有的隱居詩人群之生成機制,當從以隱求仕的角度看待之,這是進士文化在制度上的體現(xiàn)之一。唐代詩人之隱逸風氣與進士制頗有關系,而且唐代詩人的隱逸又不是前代的多為個人之隱,卻多集體性的隱逸,終南山、嵩山、廬山,都有很多讀書求仕的隱逸之士。此外,隱逸的另一原因是養(yǎng)名以求薦舉。就后者而言,是與制舉密切相關的。據(jù)新唐書?選舉制上:“天子又自詔四方德行、才能、文學之士,或高蹈幽隱與其不能自達者,下至軍謀將略、翹關拔山、絕藝奇伎,莫不兼取。其為名目,隨其人主。”14唐朝歷代皇帝所開與隱逸有關的制舉科目,其名稱短者有高宗時的“幽素科”、穆宗時的“山人科”,長者有“養(yǎng)志丘園嘉遁之風戴遠科”(高宗),“哲人奇士隱淪屠釣科”、“高才草澤沈淪自舉科”(玄宗),“隱居丘園不求聞達科”(德宗),更多的是適中的四字名稱,如“銷聲幽藪科”(高宗),“草澤遺才科”、“藏器晦跡科”(中宗),“高蹈不仕科”(玄宗),“樂道安貧科”(代宗),“高蹈丘園科”(德宗),“草澤應制科”(文宗)等。由于制舉一經(jīng)登第即可授官,無須如進士、明經(jīng)那樣要過禮部、吏部的 考試 關,待釋褐而逐個階梯攀升,因此,遂有“終南捷徑”一說。 四 進士前的“群歌”與進士后的“群詩” 唐代進士科特重詩賦,進士文化也就與詩歌密切相關。由于進士文化伴隨科舉制而逐漸生成,是與貴族文化相對立的文化,是作為瓦解后者的新興文化出現(xiàn)的,因此唐代的“詩可以群”就不是沿著魏晉六朝貴族文化的一條路線發(fā)展,而具備了前論先秦時代的兩方面特點,在延續(xù)并改變了上層的“群”而“詩”同時,更提升了下層的“群”而“歌”。在引出一系列變化的同時,“詩可以群”的 理論 命題也在實踐中大為發(fā)展。 安史之亂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造成了貴族政治的徹底崩潰,隨著庶族知識分子以才學登科,踏上政壇,進士文化更為發(fā)展成熟,“詩可以群”也有了新的涵義。前引賈晉華書所述,與進士文化關系最為密切,在詩史上地位最高的,當是以韓愈為首的韓孟詩人群,和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東都閑適詩人群。二者可分別看作是進士前詩人群和后進士詩人群的代表。他們之間,還應有剛登第的“群詩”和進士后的“群詩”。 詩人的群體性創(chuàng)作與進士文化有密切關系者,尤見于韓孟詩人群,他們所作可看作是進士前的“群歌”,具有詩經(jīng)和漢樂府“群”而“歌”、“歌”而“怨”的精神。韓愈幼年失怙,苦讀力學,于貞元八年(792)二十五歲時登進士第,卻“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上宰相書),于貞元十二年(796)入汴州董晉幕。不久,李翱來汴,與韓定交,次年,舉進士未第,又來汴從韓愈學文。其年孟郊亦來汴。同年十月,張籍因孟郊介紹,來汴州從韓愈學文。后韓愈往徐州入張建封幕約半年,其間張徹來徐州從韓愈學文,張籍也來探訪游從,李翱亦來。在韓愈、孟郊兩年多的聚會中,兩人的詩風互相影響,張籍、李翱、張徹則受到韓、孟的共同影響。元和元年(806)六月,韓愈回到長安,任國子博士,此時孟郊、張籍、張徹都已在京,后張署、侯喜又來。李翱分司洛中,孟郊也赴官洛陽,不久,韓愈為避讒而來到東都分司,皇甫任陸渾尉,去洛不遠,李賀也赴洛客居,本居此地的盧仝與韓孟交,劉叉、賈島等又陸續(xù)來此。于是,在元和元年至六年(806811),韓孟詩人群在京洛地區(qū)“群”而有作,成就了元和詩壇上極有特色的創(chuàng)作流派15。 這一派所作詩歌不僅在 藝術 上具有怪奇險澀的特點,于盛唐之音以外另作開辟,而且他們的所作,頗有與進士落第相關者,孟郊和賈島,就以落第詩的悲愴動人著稱。因此,他們所作在表達對士人本身命運的關注同時,“詩可以群”又體現(xiàn)為“詩可以怨”,而且“有所怨恨”又從“自歌”變?yōu)椤跋鄰亩琛?。作為此派詩歌的領袖,韓愈“進則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獨善于野,疾惡甚嚴,愛才若渴”(葉燮原詩),反映在創(chuàng)作上,“昌黎詩有正有奇,正者所謂約六經(jīng)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謂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保▌⑽踺d藝概)由于自己對才高而落第有切身體會,因此,他作于貞元十九年的送孟東野序提倡“不平則鳴”,荊潭唱和詩序更認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眇,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顯然,這是對風雅、騷辯以及漢樂府民歌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進士后的群詩有唐前期與唐后期之別:前期多為進士出身者,進入宮廷后經(jīng)常從事奉制酬應之類創(chuàng)作,而后期則從歌功頌德轉(zhuǎn)變?yōu)榛蚓哒娭G性質(zhì)、或有政治意義的創(chuàng)作。 先論前期之作。由于時代之變,盛世作詩,貞觀時期的征邊、感懷、詠史、述志之作,頗多頌揚開國功業(yè), 總結(jié) 歷史教訓 內(nèi)容 ,氣骨較為剛健,境界較為開闊,對南朝宮廷詩有顯著的突破。然而,詩人一旦進入宮廷,在奉和應制之中,多旨在頌圣稱美,兼有道德說教,很難創(chuàng)作具有個性特點、真正言志抒懷之作。形態(tài)上的“群”而為詩,除了規(guī)模之盛,并體現(xiàn)了“群”之“和”或也有“切磋”之義外,此期的宮廷所作,較之于漢武或曹魏時期的公宴詩,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詩可以群”也無根本性的發(fā)展。 不過,即使是相沿漢魏六朝公宴、朝會的遵命文學,唐代也因詩人從幕客到官員的身份變化,使之在歌功頌德的主調(diào)中有所突破。如李嶠、蘇味道、杜審言、崔融等“文章四友”,所作的侍宴應制詩,較之沈、宋等人,能較多地表現(xiàn)內(nèi)心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體現(xiàn)出個性化的因素。據(jù)唐詩紀事記載,僅景龍二年七月至四年六月的兩年間,宮廷游宴賦詩就多達41起,若往上推,武后時期的情況可以想見。武后至中宗朝,“游宴以興其篇,獎賞以激其價”(胡震亨唐音癸簽卷27),對于詩歌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技巧的發(fā)展提高,有較大的推助作用,尤其是“沈宋裁辭矜變體”(李商隱漫成之一),更使七律為之成熟。 后期的進士后“群詩”又可分為新樂府的一群,和為官不久就遭貶謫的一群,前者以元、白為代表,后者以劉、柳為代表。 白居易的諷諭詩只是他作品的很小一部分,然而舊唐書本傳稱:“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評價甚高。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序有云:“昔三代之盛也,士議而庶人謗?!北局@一精神,白居易新樂府自序稱“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笨梢?,他不僅有以詩干政的自覺,而且在詩歌體制上也有意識地 學習 詩經(jīng),在創(chuàng)作上與國風、小雅精神較合。 從杜甫、元結(jié)發(fā)展而來的關懷民生的精神,到張、王,元、白,可看作是具有歷史長度、非嚴格意義的創(chuàng)作群體;而以新樂府為代表的詩歌,雖“詩”亦“歌”,實為詩人對“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的代言。諷諭是“采詩”精神的發(fā)揚,也受到了唐代諫諍制度的影響。唐人在登進士第后,釋褐頗多授職為拾遺、補闕等低級諫官,據(jù)唐六典,拾遺因“言國家有遺事,拾而論之”而命名,補闕則是“言國家有過闕而補正之”。擔任諫官者,多有責任感:“見君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劉向說苑卷九正諫)因進諫而及于詩歌,詩人以百姓的代言人自命,以詩歌表民怨、革弊政,是參與政事的自然延伸。 此類詩歌雖是進士后所作,卻仍具有進士前“群歌”的性質(zhì),如果說韓孟詩派因感慨士人自身命運,而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不平、怨憤的詩歌,那么元、白等人的諷諭詩,則構(gòu)成了表現(xiàn)人民之怨的另外一翼。 劉、柳是王叔文集團的主要成員,在憲宗登位后,二王被殺,劉、柳等被貶,史稱“二王八司馬”。嚴格說來,他們并非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但由于“群”而“黨”,造成了政黨政治,也開啟了唐代黨爭文學和貶謫文學的創(chuàng)作,故附帶論之??鬃佑小熬尤憾稽h”之說,“群”本不應結(jié)“黨”,然而實際上,又不能不相涉。后漢靈帝時,大臣與宦官間的斗爭引發(fā)了著名的“黨錮”,中唐時又有牛李黨爭,延續(xù)到北宋,更形成了政黨政治。劉、柳遭貶謫后“有所怨恨”,雖非“相從而歌”,詩旨、感情與精神卻是一致或相似的。就特殊的文體角度而言,他們的被貶,使之能身處荒蠻之地,有利于汲取當?shù)亍叭骸倍髦拿窀锠I養(yǎng),創(chuàng)立新的體式,劉禹錫的竹枝詞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進士前與進士后之間,還有剛中進士的短暫時期,這一時期的群而作詩產(chǎn)生在登進士第后的曲江游宴中。進士科的推行,使得“遞相黨羽,用致虛聲”,“群”而結(jié)黨遂成進士文化的特點之一。之所以“樹黨”,緣于士子見賞于主事者,成為“座師”與門生的關系,有人奏請罷停新進士的曲江之宴,理由正是“自謂門生,遂成膠固。所以時風浸薄,臣節(jié)何施?樹黨背公,靡不由此”。并提出“今日已后,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參謁,及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會朝官及題名、局席,并望勒停?!彪m起因是“蓋贊皇公不由科第,故設法以排之”,而“洎公失意,悉復舊態(tài)”,但所言并非無由。而這“起自神龍以來,然盛于開元之末”的曲江游賞,除個別時期外,是延續(xù)不已的16。 曲江游賞及相伴的慈恩寺題名、采摘名花等系列活動,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何意義呢?上引唐摭言此則載:武宗會昌三年王起“再主文柄”,華州刺史周墀以詩寄賀,而王起門生一榜22人皆以詩和周墀。雖說其中難有佳作,卻是“群”的一個很好注腳,而同則所載的楊汝士“壓倒元、白”一事,也可覘當時文人作詩爭勝的風氣。曲江游賞和相關活動常為人所詬病,成了進士輕薄的理由,但這是新進士脫離了“沙龍”的大規(guī)?;顒?,具有 社會 性,對魏晉以來貴族游宴及詩歌集群活動有所突破,新進士的上進心、自豪感充溢其中,與文學侍從為上而作的游宴詩自是不同,也勝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學業(yè)質(zhì)量監(jiān)測數(shù)學試題(解析)
- 黃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根系對土壤入滲的影響
- 高精度大幅面DLP 3D打印設備研制與工藝研究
- 輕量型重疊聲學事件檢測算法研究
- 陜西省景觀生物多樣性評估及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 能量視角下風儲系統(tǒng)頻率支撐控制策略研究
- 體育賽事應急演練計劃的策劃
- 小學校園網(wǎng)絡安全教育工作計劃
- 2025年工廠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A卷)
- 2025公司廠級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附答案【奪分金卷】
- 1.1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課件高二上學期生物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
- 2025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專題培訓課件
- 2025-2030中國氯氧化鉍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視頻監(jiān)控介紹課件
- 跨學科實踐制作微型密度計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學期
- 2025屆高考語文作文備考之審題立意30道選擇題訓練(附答案)
- 21. 三黑和土地 課件
- 挖掘機理論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銀行從業(yè)資格考試個人理財真題卷權(quán)威解讀
- 興安盟2025年興安盟事業(yè)單位春季專項人才引進3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西部計劃考試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